初中化学 第四单元 知识点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化学第四单元的笔记内容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灭火的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四、自燃和缓慢氧化:
1.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2. 缓慢氧化:不易被察觉的缓慢的氧化反应。
五、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相对原子质量=二、元素符号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初中化学第4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水资源丰富,但可用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
二、爱护水资源1、水体具有自净能力,但超过自净能力便会造成水污染2、水污染的因素:工业上三废的任意排放;(废渣、废水、废气)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任意施用;生活中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
3、防止水污染: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
课题2 水的净化一、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二、水的净化1、沉淀—加明矾后静置沉淀明矾溶解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
2、过滤—分离可溶性和不溶性物质①过滤用到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玻璃棒作用:引流②过滤操作三要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边缘。
(用水润湿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二低”:(1)、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2)、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盛浑浊液体的烧杯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滤纸三层部分;(3)、漏斗下口紧靠下面烧杯内壁。
3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用活性炭4、消毒—用氯气或一氧化二氯消毒灭菌三、硬水和软水1、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2、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3、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不溶性物质而达到软化目的。
4、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边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的方法。
(可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或分离挥发性与不挥发性物质的方法)课题3 水的组成一、氢气1、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一节爱护水资源一、水资源现状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
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
4%.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二节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5.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二、过滤(见下图)【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注意事项】1.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N2 78%、O2 21%、稀有气体0.934%、CO2 0.034%、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02%。
【知识解读】(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1.燃烧物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红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不能用木炭、镁条、铁丝不用木炭原因:消耗气态氧气的同时产生气态的二氧化碳不用镁条原因: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也把氮气消耗掉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2Cu+O加热2CuO(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4)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还可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5)该实验要注意: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丝必须过量,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③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
④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6)误差原因:①结果偏大:反应后小气球的气体未挤出,②结果偏小:a铜丝用量不足;b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c装置漏气d加热时间太短;e推拉次数太少。
(7)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的优点: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4P+5O点燃2P2O5(2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可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常见的化学变化知识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初中化学 第4单元 基础知识(答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表面约_71%_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储量的_2.53%_,可利用的只占其中的_30.4%_。
2.简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是怎么样的?我国总水量巨大,但人均水量少,且污染日益严重,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
3.爱护水资源的两个措施: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1)工业废水_未达标直接排放水体中。
(2)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3)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5.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注意: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7.过滤实验(1)原理:固液分离。
(2) 适用范围:过滤常用于一种是可溶物质,另一种是不可溶物质的混合物分离。
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不可溶物质_。
(3)主要仪器用品:烧杯、漏斗、玻璃棒_、铁架台及滤纸。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引流,防止液滴飞溅。
(4)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烧杯口要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5)如果过滤得到浑浊的液体,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操作?滤液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烧杯不干净等原因。
应该换滤纸,重新过滤。
8.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4℃时水的密度最大;在101千帕时,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9.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世界上最轻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生成物只有水,所以氢气是一种最清洁的能源。
(3)氢气的验纯。
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简称验纯)。
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一、水的组成1. 电解水实验实验装置:水电解器(或简易装置,由水槽、试管、电极等组成)。
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气体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O₂)。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H₂)。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化学方程式:。
2. 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氢气的验纯原因:氢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轻微的“噗”声,表明氢气较纯。
二、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静置沉淀: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自然沉降到水底。
吸附沉淀:加入絮凝剂(如明矾),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使杂质沉降。
过滤过滤装置:由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等组成。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吸附常用吸附剂:活性炭。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蒸馏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
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物,可认为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2. 硬水和软水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
取等量的水样,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涉及到反应与化学方程,我们将讨论以下内容:一、化学反应与物质转化1.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核、电子互相重新组合的过程。
2.物质转化的证据:物质变色、发出气体、产生光、放出热量等。
3.物质的转化过程:单向过程和逆向反应,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的一种。
4.物质转化的速度:影响物质转化的因素有温度、浓度、物质状态等。
5.化学平衡: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二、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的定义: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2.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方程中反应物写在反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反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方法:分子式、离子式、化学式等。
4.化学方程的平衡:平衡标准和平衡常数的概念。
5.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左右原子数和电荷数相等。
三、化学方程的平衡1.方程的平衡法则:化学方程中不平衡的原子种类、原子个数要相等。
2.平衡方程的调整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系数来平衡方程。
3.化学方程的平衡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相等。
四、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摩尔比和质量比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摩尔数来计算其质量比。
2.质量比和体积比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来计算质量比和体积比。
3.化学方程中有限性原理:根据有限性原理来计算实际物质转化的量。
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1.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量来计算生成物的量。
2.预测反应的进行程度:根据平衡常数来预测反应的进行程度。
3.反应温度和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根据反应速度和温度、浓度的关系来分析反应过程。
以上只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小结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一、水的性质及组成1、物理性质: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在101kPa下,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g/cm3;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是100℃。
2、化学性质:①水通电能够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②水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③水能够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④水能够与金属纳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极上有气泡较快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正少负多)。
②气体检验(正氧负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是氧气;将负极产生的气体移近火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说明气体是氢气。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解反应):2H2O通电2H2↑+ O2↑。
④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⑤实验考前须知:a、所用电源为直流电(如电池);b、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二、自然界的水(混合物)1、自然界的天然水中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而常呈浑浊。
2、软水和硬水:①含义——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②软水和硬水的区别方法——a、将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没有泡沫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b、将烧杯中的软水和硬水加热煮沸,冷却后,杯底白色沉淀多的为硬水,没有或有较少白色沉淀的为软水。
③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a、使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会使衣物变硬。
b、锅炉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但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甚至还会引起爆炸。
④硬水软化的方法——a、煮沸(生活中);b、蒸馏(实验室或工业上)三、水的净化1、沉淀(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①静置沉淀:通过不溶性杂质自身的重力使它们从液体中沉降下来。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与性质:-水的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密度为1g/cm³。
-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状态。
2.水的循环与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水在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存在,其中97%存在于海洋中,只有3%为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
3.水的净化与利用:-饮用水的净化包括除杂和消毒两个步骤。
-除杂方法包括自然沉淀、过滤和加药净化等。
-消毒方法包括加氯、加臭氧和紫外线照射等。
-工业上利用水进行冷却、洗涤、溶解、合成等。
4.酸碱与中和反应:-酸是指能溶解在水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是指能溶解在水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相互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5.水的酸碱性:-纯水中,H2O分解为H+和OH-,即[H2O]=[H+]=[OH-]。
-酸性溶液中,H+浓度大于OH-浓度,[H+]>[OH-]。
-碱性溶液中,OH-浓度大于H+浓度,[OH-]>[H+]。
-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有所不同。
6.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通过颜色的改变来判断的物质。
-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红色石蕊等。
-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内显示不同的颜色。
7.水的pH值和酸碱中和:- 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指标,pH = -log[H+]。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 值为7-酸和碱进行中和反应时,会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是根据酸和碱的化学方程式来计算的。
以上是关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对于理解水的组成与性质、水的循环与地球上的水资源、水的净化与利用、酸碱与中和反应、水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水的pH值和酸碱中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结构。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没有中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呈电中性,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2. 相对原子质量。
-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 -12原子质量×frac{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二、元素。
1. 元素的概念。
-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 元素符号。
- 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H、He、Cu等。
- 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例如H表示氢元素。
-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
- 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例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其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等。
三、离子。
1.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 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的原子
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结构组合而成的
物质。
2.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称,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
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3.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同时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4. 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活动性等。
5.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反应:金属元素通常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反应,产生化合物。
6. 化学式的推导:根据化合物的成分和化合价,可以推导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相
对分子质量是指一个分子的相对质量。
8. 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利用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包括物质的摩尔数、质量、体积等。
9.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
条件。
10.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爱护水资源知识点小结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爱护水资源知识点小结第四单元爱护水资源知识点小结班级姓名一、爱护水资源1.爱护水资源的途径:(1)一方面要。
①生活上;②农业上;③工业上;①工业污染是指;②农业污染是指;③生活污染是指;2.水体污染的危害①、②、③。
3.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①工业上;②农业上;③生活上;二、水的净化1、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味、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属于,天然水(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属于。
2.用水不方便的地区可以用来净化水,它是通过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来水中的杂质,使杂质出来。
3.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投药消毒是变化。
4. 沉淀、吸附、过滤、蒸馏是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其中净化水的程度最高的是。
5.过滤是一种分离和的一种操作,是物理方法。
(1)过滤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写出图中所标仪器的名称①、②、③、④;除了以上四种仪器外,过滤时还需要。
(2)过滤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贴:二低:①②三靠:①、②③。
(3)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4)如果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有:①、②、③。
可采取的措施是。
6.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操作后,浑浊的水变澄清了,所得的水纯水。
(填“是”或“不是”)7.简易净水器由小卵石、石英沙。
活性炭等物质组成,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活性炭的作用是。
8.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水。
9.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软水中,硬水中。
10.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用的方法,实验室用的方法。
三、水的组成(一)氢气1. 氢气的物理性质:;2.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它在空气中能燃烧,发出火焰。
①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的氢气遇到明火会发生。
所以在点燃可燃性的气体之前,一定要。
②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试管口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手指。
如果听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表示氢气较纯净。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四单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本文将从单质与化合物、酸碱的定义和性质、盐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单质与化合物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如水(H2O)和盐酸(HCl)等。
二、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氢离子(H+)的物质。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能生成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
1. 酸的性质酸的性质包括酸味、酸性溶液导电、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等。
常见的酸有硫酸、盐酸和硝酸等。
酸的酸性可以通过指标溶液的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如酚酞溶液和中性纸等。
2. 碱的性质碱的性质包括苦味、碱性溶液导电、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等。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氨水等。
碱的碱性也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进行检测,如酚酞溶液和中性纸。
三、盐的性质和应用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常见的无机化合物。
盐多为结晶固体,可以在水中溶解。
盐的性质和应用广泛。
1. 盐的性质盐的性质包括无味、能导电、晶体结构稳定等。
不同的盐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氯化钠是食盐,硫酸铁是一种酸性盐。
2. 盐的应用盐在生活、工业和农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食盐是人们常见的调味品,用于食物的加工和烹饪。
氯化钙用于提供钙离子和氯离子,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处理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酸碱和盐经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制作肥皂、草酸清洁、水处理等。
此外,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也帮助我们准确检测酸碱溶液的性质。
综上所述,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酸碱和盐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上化学第四单元笔记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的笔记整理,包括该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和相关概念: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如氦气、氖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1.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是一种元素(单质)或几种元素(化合物)。
2.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没有固定的化学式。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2. 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 氧气可以和许多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等物质发生反应。
四、氧气的制取
1. 工业上通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2. 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也可以使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
3. 收集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五、空气污染与防治
1.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活动。
2. 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如PM2.5、PM10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3. 防治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绿化、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等。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知识点梳理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4. 化学反应的计算
5. 化学反应与物质的转化
二、重点难点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2. 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的方法
3.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概念
4. 学会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
5. 掌握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展示
2. 讨论交流,学生参与互动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理论讲解: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及观察方法。
2. 实验展示:安排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反应,观察物质的转化过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计算方法及物质转化过程,并展示成果。
4. 练习训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
2. 总结讨论中学生的疑问与问题,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掌握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2. 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准确,是否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认识?
3. 对本次课程的难点问题是否有进行深入解答和引导?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初中化学第四单元
练习: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 (mg/L): 硒0.013;锶:0.0596; 锌:0.00162; 钠:18.4; 钙:4.69, 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4、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这四种物 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元素 D、氧气
请观看表1,通过比较、分析后,你能正确填写出表2吗? 元素 氢 质子数 1 氧 8
+8 2 6
氖 10
+10 2 8
钠 11
+11 2 8 1
镁 12
氯 17
原子结 构示意 图
表2:
+1 1
+12 2 8 2 +17 2 8 7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最外层电 子数 少于4 大于或等于4 8(氦为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是怎样的?
原子
{ 核外电子
原子核 {
质子 中子
3. 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一、原子结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不显电性)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氢 氮 氧 镁 铝 氯
1 7 8 12 13 17
1. 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6,质子数为8,那么它的 中子数是多少? 2. 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那么它 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3. 填表 原子种 类 核电荷 数 氧 镁 原子核 质子数 中子数 8 12 16 核外电 子数 相对原 子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 子考点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相对原子质量: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2 元 素考点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相对原子质量=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考点二)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元素符号(考点三)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考点四)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考点五)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课题3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考点一)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表示电子层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考点二)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二、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考点四):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 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例如:Fe 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考点五):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Fe 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质子数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考点七):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2个钠离子:2Na+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考点八):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考点九):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 H2O SO3 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课题4 化学式和化合价一、化学式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含义(考点一):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C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D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例如:H2O:A表示水这种物质;B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表示一个水分子;D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考点二):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
若化学式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分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4H2O:表示4个水分子。
4、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考点三):表示分子的个数。
例如:3H2O:3表示3个水分子。
5、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含义(考点四):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例如;+2 +2-2H 2O :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6、 化学式的书写:(考点五)⑴单质:A :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溴、碘这七种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表示。
例如:氢气:H 2、氧气:O 2B :除上述七种以外的单质: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例如:铁:Fe ;红磷:P⑵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根据名称从右写到左。
若已读出原子个数的就直接写;若未读出原子个数的需根据化合价来正确书写。
例如:四氧化三铁: Fe 3O 4;氯化镁:Mg +2 Cl -12;硫酸钠: Na +12SO 47、 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的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在氧化物中一般要读出原子个数 含有酸根(NO 3、SO 4、CO 3、PO 4)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某酸某”含有氢氧根(OH )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氢氧化某”例如:Fe 3O 4:四氧化三铁;MgCl 2:氯化镁;Al(NO 3)3:硝酸铝;Mg(OH)2:氢氧化镁。
二、化合价1、 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原子个数比,是元素的一种化学性质。
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2、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符号在前,数字在后。
若数字为1时,不能省略。
例如:标出物质中镁元素的化合价:MgCl 2。
3、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的含义(考点六):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例如:MgCl 2。
:2表示在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小结各种数字的含义:(考点七)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③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⑤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⑥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小结微粒个数的表示方法:(考点八)①原子个数的表示: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b +a ②离子个数的表示: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③分子个数的表示: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4、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 例:镁离子:Mg 2+ 与+2价的镁元素:Mg +25、化合价的规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以A m B n 为例, 即(+a)×m +(-b)×n =06、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考点九)(1)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钙镁氧钡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铁有二三要分清,莫忘单质都是零.(2)原子团顺口溜:负一价硝酸氢氧根,负二价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注意:氯元素在氯化物中显-1价,硫元素在硫化物中显-2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附:常见原子团:硝酸根:NO 3 氢氧根:OH 碳酸根:CO 3 硫酸根:SO 4 磷酸根:PO 4 铵根:NH 47、必须背熟的离子符号:(考点十)K + Ca 2+ Na + Mg 2+ Zn 2+ Al 3+ Fe 3+ Fe 2+Ag +H + NH 4+ Cl - O 2- S 2- SO 42- CO 32- NO 3- OH - PO 43-等 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以A m B n 为例(考点十一)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Mr(A m B n )=Ar(A)×m +Ar(B)×n2、各元素的质量比 A 元素质量与B 元素质量的比=[Ar(A)×m] :[Ar(B)×n]3.元素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