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2021年)-高检发释字〔2021〕1号
民事行政检察职能
民事行政检察职能It takes time to start a market, and ti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vestment.检察机关承担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职责是指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4条的规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职责就是对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
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包括什么内容?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民事行政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程序的监督,三是对民事行政执行活动的监督。
总的来看,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涵盖了从受理、审判到执行的全过程。
什么是民事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民事行政非诉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仲裁、公证债权文书和行政行为等非由法院出具的文书的执行,包括民事非诉执行和行政非诉执行。
它与民事行政诉讼执行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进行民事行政非诉执行时,人民法院须对执行依据进行审查,在进行民事行政诉讼执行时,人民法院无需对执行依据进行审查。
民事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就是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民事行政非诉执行活动的监督。
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进行监督的方式是什么分别有什么样的效力不同类型诉讼监督案件的监督方式是不同的,效力也有所区别。
一般而言,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进行监督的方式是抗诉,抗诉后人民法院必须启动再审程序。
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进行监督的方式是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不必然引起再审程序,人民法院会进行审查,如果其认为符合再审条件,则会启动再审程序。
检察机关对审判程序和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方式是提出检察建议,这一监督方式不必然启动纠正程序,人民法院会进行审查,如果认为存在违法行为则会纠正。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公布日期】2021.03.04•【文号】法发〔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3.10•【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妨害司法罪正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法发〔2021〕10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本意见所称虚假诉讼犯罪,是指行为人单独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犯罪的,应当及时相互通报情况,共同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犯罪。
第二章虚假诉讼犯罪的甄别和发现第四条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行为,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一)提出民事起诉的;(二)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申请实现担保物权,申请支付令,申请公示催告的;(三)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提出反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的;(四)在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申报债权的;(五)案外人申请民事再审的;(六)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的;(七)案外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债权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八)以其他手段捏造民事案件基本事实,虚构民事纠纷,提起民事诉讼的。
民事消极执行检察监督实务问题辨析
I 民事检察I贵任编辑:张薫尹THE CHINESE PHOCI H ATORS民事消极执行检察监督实务问题辨析+*常国锋”陈杭平…刘长江…7文摘要:民事消极执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监督的重要领域,也是落实监督精准化、深层次监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应准确厘定消极执行内涵外延,确立消极执行判断标准,关注责 任财产执行主要环节,做强民事检察,实现双赢多赢共赢n关键词:消极执行前置程序执行监督从检察机关监督实践看,民事消极执行的危害性 甚至较执行乱作为尤甚,因为其是对被执行人的“放 任”,可能对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理应成为检察机关重点监督的问题。
一、民事消极执行检察监督之立法现状(一)民事消极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和外延消极执行检察监督(以下简称“消极执行监督”) 以民事消极执行为监督对象,其内涵一定程度上由消 极执行内涵决定。
执行权,包括执行实施权和执行审 查权。
应当依法实施具体执行行为而不实施,属于消 极执行审査权。
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执行结案的则可 能构成消极执行实施权或消极执行审查权。
人民法院 行使民事执行权主要包括作出执行法律文书和采取执 行措施两类m 。
据此,民事消极执行监督可界定为: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实施具体执行行为而不 实施,应当作出裁定、决定、通知而不制作等不履行 或者怠于履行执行职责行为进行法律监督的活动。
民事诉讼法第235条、《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 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第*102条均未专门规定对消极执行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 行政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行政诉讼监 督规则》)第31条对典型的消极执行行为予以具体列 举,包括:不予受理又不依法作出不予受理裁定,不 依法作出执行裁定、无正当理由未在法定期限内采取 执行措施或者执行结案,违法不受理执行异议、复议 或者受理后逾期未作出裁定、决定,不按规定恢复执 行,依法应当变更或者解除执行措施而不变更、解除。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8.10.24•【分类】工作报告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加强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10月24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检察机关加强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鲜明特色。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检察机关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内容,将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执行活动和调解书等纳入检察监督范围,并新增检察建议、调查核实等监督方式和措施,规范了当事人申请监督的条件,对加强民事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全国检察机关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民事诉讼法,忠实履行对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民事检察监督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法律监督取得积极进展民事诉讼和执行活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案件量大、涉及面广。
民事检察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不仅体现在刑事案件中,而且更多体现在民事案件里。
近年来,检察机关受理的民事申诉信访案件持续高位运行,超过刑事申诉信访案件量,在信访案件总量中的占比上升趋势明显。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涉法涉诉信访172万件次,其中民事申诉信访65万件次,占37.8%;刑事申诉信访59.7万件次,占34.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研究——以食品安全案件移送为视角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研究——以食品安全案件移送为视角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公众重点关心的问题。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惩治和预防作为典型行刑案件的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需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共同努力,实现有效的“双向衔接”。
然而,在司法实务中,食品安全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机制存在一定不足,不但移送标准的弹性较大导致移送上的罅隙,而且行政执法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在案件移送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双向配合和互动,甚至因为知识体系欠缺而难以判断是否需要移送。
为了健全双向衔接机制,202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第5条强调:“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完善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司法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依法对接。
”2021年9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规定》(高检发办字〔2021〕84号)(以下简称《行刑衔接规定》),进一步统筹规定行刑案件双向衔接机制,突出司法机关的主导地位。
202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24号)(以下简称《食品安全刑事案件解释》),要求“区分案件性质,实现精准打击”,推动形成“专业性问题专业部门解决,法律问题司法机关解决”的理念和机制,突出强调双向衔接机制的良好运行,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证据衔接和移送,优化了证据使用流程。
本文拟结合上述规定,以食品安全案件移送为视角,重点对其具体的证据移送机制、案件移送标准、反向移送机制等问题作些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双向衔接机制。
一、行刑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体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虽然都是执行法律,却在执行模式上有明显区别,必须从制度上有效解决行刑衔接问题。
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第一条为了完善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范围和程序,维护司法公正,根据宪法和法律,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三条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一)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二)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或者行政诉讼的原告、第三人在原审中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而未调查收集的;(三)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第四条当事人在一审判决、裁定生效前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其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上诉。
当事人对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提出申诉的,应当说明未提出上诉的理由;没有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第五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经过立案审查,发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之规定,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和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等行政裁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提出抗诉。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行政赔偿调解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第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符合本意见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情形的判决、裁定、调解,经检察委员会决定,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退赃退赔”法定后果汇总表(参考资料)
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印发《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高检发[2019]13号)第7条第2款,“认罚”考察的重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悔罪态度和悔罪表现,应当结合退赃退赔、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因素来考量。
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13
《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9〕11号)第8条:.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对象实施“套路贷”,或者因实施“套路贷”造成被害人或其特定关系人自杀、死亡、精神失常、为偿还“债务”而实施犯罪活动的,除刑法、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外,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从宽处罚
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法发〔2021〕21号第3条第10点,对于退赃、退赔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赃、退赔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能弥补的程度,退赃、退赔的数额及主动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对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应当从严掌握。第14点,对于被告人认罪认罚的,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罪行的轻重、认罪认罚的阶段、程度、价值、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具有自首、重大坦白、退赃退赔、赔偿谅解、刑事和解等情节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60%以下,犯罪较轻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6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认罪认罚与自首、坦白、当庭自愿认罪、退赃退赔、赔偿谅解、刑事和解、羁押期间表现好等量刑情节不作重复评价。
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23
《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规定》(高检发监字[2014]8号)第7条: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调阅复制有关材料、重新组织诊断鉴别、进行文证鉴定、召开座谈会、个别询问等方式,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二)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财产刑执行、附带民事裁判履行、退赃退赔等情况;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现场勘验笔录及其立法完善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现场勘验笔录及其立法完善作者:马连龙陈存金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1期摘要:现场勘验笔录作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化解矛盾纠纷及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民事勘验制度不仅存在主体不适格、勘验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等严重影响勘验工作质量的弊端,而且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范更缺乏有关现场勘验的具体操作细则,致使相关民事裁判文书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丧失公信力。
为进一步实现庭审实质化,应由专业人员履行勘验职责,补足勘验笔录的证明力,使得勘验过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勘验笔录;证明力;庭审实质化;程序规范中图分类号:D91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1-0005-05人民法院为查明案件事实,指派勘验人员对与案件争议有关的诉讼标的或有关证据进行勘验和调查,并将勘验情况与调查结果如实记录并制作而成的笔录称为勘验笔录。
勘验笔录作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其目的在于发现、如实记录现场证据,它不能代替勘验现场所发现证据具有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其实质是勘验现场真实情况的书证化,本质上具有辅助和补强证据的性质。
同时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勘验笔录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尽管民事勘验笔录被司法机关广泛用于审判活动中以查明案件事实,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规范没有对现场勘验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则,使得有些司法工作人员对现场勘验的目的、性质等问题存在着不同认识,致使产生现场勘验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勘验笔录制作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导致司法审判人员对现场真实情况产生认知偏差。
针对上述司法困境,本文通过对勘验笔录的制作主体、证据能力及证明力以及程序规范等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建议,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民事现场勘验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勘验笔录在司法审判中的证据作用,提高司法公信力。
违法所得的运用
“违法所得、货值金额计算”有关规定汇总(上)一、行政处罚法(2021版)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当事人有违法所得,除依法应当退赔的外,应当予以没收。
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所取得的款项。
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违法所得的计算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产品质量法》(2018年版)第七十二条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四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所规定的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三、《药品管理法》(2019年版)第一百五十一条本章规定的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药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药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10版)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指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所取得的相关营业性收入。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所称货值金额,指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的食品的市场价格总金额。
其中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
五、《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2004版)第九条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没有违法所得论处:(一)无合法销售或收费票据的;(二)隐匿、销毁销售或收费票据的;(三)隐瞒销售或收费票据数量,账簿与票据金额不符导致计算违法所得金额无依据的;(四)多收价款全部退还的;(五)应当按没有违法所得论处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因价格违法行为致使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多付价款的,责令限期退还;期限届满后逾期不退或者难以退还的价款,以违法所得论处。
六、《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2010年版)第十八条本规定中以违法所得计算罚款数额的,违法所得无法确定时,按照没有违法所得的规定处罚。
七、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货值金额计算的意见》(市监稽发〔2021〕70号)1.计算范围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货值金额是当事人实施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所涉及食品的市场价格总金额。
2021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2021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问题的解释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问题的解释(2008年11⽉10⽇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3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23⽇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民法院关于修改〈最⾼⼈民法院关于⼈民法院民事调解⼯作若⼲问题的规定〉等⼗九件民事诉讼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了保障当事⼈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当事⼈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法律的若⼲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条当事⼈在民事诉讼法第⼆百零五条规定的期限内,以民事诉讼法第⼆百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向原审⼈民法院的上⼀级⼈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上⼀级⼈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条民事诉讼法第⼆百零五条规定的申请再审期间不适⽤中⽌、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第三条当事⼈申请再审,应当向⼈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书,并按照对⽅当事⼈⼈数提出副本。
⼈民法院应当审查再审申请书是否载明下列事项: (⼀)申请再审⼈与对⽅当事⼈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联系⽅式等基本情况;法⼈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的姓名、职务及有效联系⽅式等基本情况; (⼆)原审⼈民法院的名称,原判决、裁定、调解⽂书案号; (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及具体事实、理由; (四)具体的再审请求。
第四条当事⼈申请再审,应当向⼈民法院提交已经发⽣法律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份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五条申请再审⼈提交的再审申请书或者其他材料不符合本解释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或者有⼈⾝攻击等内容,可能引起⽭盾激化的,⼈民法院应当要求申请再审⼈补充或改正。
第六条⼈民法院应当⾃收到符合条件的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后五⽇内完成向申请再审⼈发送受理通知书等受理登记⼿续,并向对⽅当事⼈发送受理通知书及再审申请书副本。
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民事检察监督研究
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民事检察监督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虚假诉讼概述 (6)(一)虚假诉讼的定义与特征 (7)(二)虚假诉讼的类型 (8)(三)虚假诉讼的产生原因分析 (9)三、民事检察监督的基本理论 (10)(一)民事检察监督的概念与性质 (11)(二)民事检察监督的原则 (12)(三)民事检察监督的权限与程序 (13)四、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的现状与特点 (14)(一)新领域的界定与范围 (15)(二)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的主要特点 (17)(三)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的发展趋势 (18)五、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民事检察监督的困境与挑战 (19)(一)证据收集与固定难题 (20)(二)法律适用与裁判尺度统一问题 (22)(三)监督手段与效果提升途径 (23)六、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民事检察监督的优化路径 (24)(一)完善证据收集与固定机制 (25)(二)统一法律适用与裁判尺度 (26)(三)创新监督手段与提升监督效果 (27)七、案例分析 (29)(一)典型案例选取与分析 (30)(二)案例反映的问题与启示 (31)(三)案例分析的总结与反思 (32)八、结论与展望 (33)(一)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34)(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4)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关于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的民事检察监督研究。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随着新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复杂化,虚假诉讼案件频发,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新领域虚假诉讼的特点,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动机,进而提出相应的民事检察监督策略。
内容包括:新领域虚假诉讼案件的界定和分类、虚假诉讼对司法体系和当事人权益的侵害表现,以及民事检察部门如何在新领域中有效实施监督,强化检察力度、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等。
还将对当前新领域虚假诉讼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预防和控制此类案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1《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全文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检察院不予受理的情形
(一)当事人未向法院申请再审的; (二)当事人申请再审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的,但不可归责于其自身原因的除外; (三)法院在法定期限内正在对民事再审申请进行审查的; (四)法院已裁定再审且尚未审结的; (五)判决、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的,但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的除外; (六)检察院已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 (七)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是法院根据检察院的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再审后作 出的; (八)申请监督超过规定的期限的; (九)其他不应受理的情形。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
检察人员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自觉接受监督。
检察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特定关系人、中介组织请客送礼或者其他利 益,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检察人员有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行为的,应当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检察人员自行回避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应 当记录在卷。
第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等决定前以口头或者书 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检察院对审查终结的案件,区分情况作出下列决定: (一)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二)提请抗诉或提请其他监督; (三)提出抗诉; (四)提出检察建议; (五)终结审查; (六)不支持监督申请; (七)复查维持。
检察院处理民诉监督案件的时限
一审未上诉,再审被驳回,能否申请抗诉?
一审未上诉,再审被驳回,能否申请抗诉?
作者:邬锦梅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
很多当事人在收到一审判决后,因错过上诉期限未能参与二审程序,但对一审判决结果不满意,且申请再审后效果仍不理想,能否向检察院提起抗诉呢? 2013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规定,当事人以“未上诉的一审判决”申请再审,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或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又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人民检察院原则上不予受理。
但是,这条改了!改了!
2018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并施行《关于停止执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第三十二条的通知》,规定了当事人以“未上诉的一审判决”向法院申请再审,只要满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均依法受理。
从此,一审未上诉,仍然可以申请抗诉。
关联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
2、《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高检发释字〔2013〕3号)
3、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停止执行《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第三十二条的通知(高检发研字〔2018〕18号)。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典型案例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典型案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21.09.27•【文号】•【施行日期】2021.09.27•【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检察机关正文关于印发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典型案例的通知各级人民检察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健全法律监督方式的要求,发挥类案监督在统一法律适用、增强精准监督质效方面的优势,现将涉公民代理类案监督案等4件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典型案例印发你们,供办案时参考借鉴。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1年9月27日1.涉公民代理类案监督案【关键词】公民代理社会治理类案检察建议【类案问题】2021年1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检察院依托“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对柯桥区法院历年来的民事裁判文书进行文本解构,通过提取每份裁判文书中的委托代理人相关信息,筛选出涉公民代理的案件,再以相关公民代理人的姓名为关键词,针对性检索出每个公民代理人代理的民事案件,发现2008年至2020年期间,有24人在柯桥区法院以公民代理人身份接受委托代理了2065件民事案件。
随后,柯桥区检察院对2015年至2020年的案件进行抽样分析,共抽取了130件案件进行逐案评查。
经评查发现,公民代理案件分别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担任诉讼代理人的案件,存在未向法院提交或未规范提交可以证明代理人与当事人系近亲属关系的书面证明材料,由非近亲属担任公民代理人的问题。
二是当事人的工作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的案件,存在未向法院提交或未规范提交证明劳动关系或人事关系的书面材料,伪造劳动合同规避法院审查的问题。
三是有关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担任诉讼代理人的案件,存在无推荐材料或未向法院提交规范的推荐材料、推荐主体不适格,伪造当事人与代理人系同事关系等问题。
同时,经对比审查三类公民代理案件,发现柯桥区法院未按照浙江省高级法院、浙江省司法厅《关于依法规范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公民代理的若干规定》出具《准予担任诉讼代理人决定书》,对公民代理人提交的材料审查不规范不统一及公民代理人职业化倾向明显等共性问题。
新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若干重点条文解读
新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若干重点条文解读作者:冯小光颜良伟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21年第08期摘要:2021年8月1日,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正式施行。
调用辖区检察人员办案、两年申请监督期限、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案件范围、调阅副卷、对虚假调解书监督、复查制度等内容是本次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修订的重点内容,通过从这些重点条文的修订背景、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职能作用发挥、司法适用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来解读规则,有利于正确理解和适用修订后的规则,推动实现民事检察依法监督、精准监督。
关键词: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重点条文解读《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以下简称“新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共10章135条,与2013年《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原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相比,减少了1章,增加11条,对原条文进行实质性修改的有70余条。
为便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新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中的一些重点条文,现对这些重点条文作如下解读。
一、上级检察院调用辖区检察人员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新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第8条第3款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统一调用辖区的检察人员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调用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
被调用的检察官可以代表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履行相关检察职责。
”本次修订新增该款规定的主要考虑是:《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4条第1款第4项规定,上级检察院可以统一调用辖区的检察人員办理案件。
在民事检察工作中,上级检察院也有调用辖区检察人员办理案件的现实需要,比如,在办理虚假诉讼、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案件中需要开展较多调查取证工作,为确保办案效率与质量,需要调用下级检察院检察人员参与办案;鉴于法院对部分民事案件集中管辖及一些新型法院不断组建,检察机关原有的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及开展监督工作,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基层检察院民事检察人员数量少且分散,不能形成监督合力,有必要探索建立上级检察院统一调用辖区内检察人员办案机制。
民监字案件的法律依据(2篇)
第1篇一、引言民监字案件,是指涉及民事诉讼监督权的案件。
在我国,民事诉讼监督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本文将围绕民监字案件的法律依据展开论述。
二、民监字案件的法律依据1.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检察院在法律监督中的地位,为民监字案件提供了宪法依据。
2.民事诉讼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应当提出抗诉。
”该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范围和程序,为民监字案件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3.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应当提出抗诉。
”该法条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在民事审判活动中的法律监督职责,为民监字案件提供了组织法依据。
4.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当提出抗诉。
”虽然该法条是关于刑事诉讼的规定,但其中关于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规定,可以类比适用于民监字案件。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应当提出抗诉。
”该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在民事审判活动中的法律监督职责,为民监字案件提供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
律师逐条解读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9)
律师逐条解读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9)对于民事案件救济途径而言,我国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即案件经过二审即生效,此后当事人若不服生效的裁判,还有二次申请监督机会,即申请法院再审和检察院监督,这样说来,一个民事案件仅仅四次救济就画上句号,换言之,民事案件经过四次救济就走投无路了,因此检察监督可谓是法律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当事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可谓是重中之重。
一个民事案救济途径可简要概括为:一审---二审—再审(三审)—检察监督,本律师对新修订的《规则》进行概括简要的解读,并附《规则》全文,希望对同仁学习有所帮助。
2021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新《规则》于2021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规则》共10章135条,与原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相比,减少了1章,增加11条,其最大亮点可从两个主体即当事人和检察机关保障说起,从当事人权利保障方面有:其一、明确当事人申请监督的期间为自再审决定后2年内,同时增加依职权启动的不受时间限制,也就是说检察机关何时发现均有权予以监督;其二、增加当事人申请复查权,即当检察机关作出不支持监督决定后一年内还可以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查的权利,增加二次申请复查权;其三、增加当事人越级申请监督权,当下级检察机关不受理监督申请时,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监督;从检察机关权力保障方面有:其一、增加检察机关有权责令法院执行人员说明情况和理由,当执行活动怠于履行职责时,检察机关有权向法院发出《说明案件执行情况通知书》,要求法院执行人员说明情况和理由,这样在检察机关抗诉和检察建议权之上,增加一项特殊权力;其二、增加检察机关二次抗诉权,即检察机关抗诉后发现判决仍然有误,可以再次抗诉予以纠正;其三、增加检察机关调阅案件副卷权,因为副卷主要是合议庭笔录、审委会笔录等内容,是法官审议讨论案件时的意见,这些意见当然不能随便对外公开,但是为了查清案情增加检察机关调阅案件副卷权;其四、扩大检察机关依职权监督范围。
论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
题目:论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检察制度最初是根据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思想,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检察工作优良传统,吸取中国历史上政治法律制度精华,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多年来,中国检察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人权和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的检察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国家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我国的人民检察院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代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其工作直接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其主要任务是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
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是指宪法和法律所确定的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中的位置,体现为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诉讼当事人的相互关系及所反映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在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宪政结构)中的地位,即在宪政层次上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审判机关的关系;二是在诉讼结构中的地位,即在司法活动、诉讼活动中与各诉讼主体的关系,包括与公安、法院、诉讼当事人的关系。
一、检察机关在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国家权力由人大统一行使,检察机关是由人大产生并授权的,每一级检察院均由同级人大产生。
“授权”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同级人大产生相应的检察机关,在本区域行使检察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2021年)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已经2021年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1年6月26日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2021年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二次会议通过,2021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高检发释字〔2021〕1号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回避第三章受理第四章审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听证第三节调查核实第四节中止审查和终结审查第五章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再审检察建议和提请抗诉第三节抗诉第四节出庭第六章对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第七章对执行活动的监督第八章案件管理第九章其他规定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和规范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民事检察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检察院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通过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第三条人民检察院通过抗诉、检察建议等方式,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执行权。
第五条负责控告申诉检察、民事检察、案件管理的部门分别承担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的受理、办理、管理工作,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实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由检察官、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办案事项作出决定,并依照规定承担相应司法责任。
第七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根据案件情况,可以由一名检察官独任办理,也可以由两名以上检察官组成办案组办理。
由检察官办案组办理的,检察长应当指定一名检察官担任主办检察官,组织、指挥办案组办理案件。
检察官办理案件,可以根据需要配备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检察技术人员等检察辅助人员。
检察辅助人员依照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检察辅助事务。
第八条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诉讼监督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诉讼监督工作。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错误的,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纠正,或者依法撤销、变更。
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执行的同时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告。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统一调用辖区的检察人员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调用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
被调用的检察官可以代表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履行相关检察职责。
第九条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在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民事抗诉案件或者其他与民事诉讼监督工作有关的议题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列席会议。
第十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检察人员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自觉接受监督。
检察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特定关系人、中介组织请客送礼或者其他利益,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检察人员有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行为的,应当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检察人员对过问或者干预、插手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等重大事项的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全面、如实、及时记录、报告。
第二章回避第十二条检察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
前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
第十三条检察人员自行回避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
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
第十四条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提出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等决定前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并说明理由。
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检察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十五条检察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其回避。
第十六条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
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得参加。
第十七条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工作。
第三章受理第十八条民事诉讼监督案件的来源包括:(一)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二)当事人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向人民检察院控告;(三)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规定的;(二)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的;(三)认为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的。
第二十条当事人依照本规则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应当在人民法院作出驳回再审申请裁定或者再审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两年内提出。
本条规定的期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的案件,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应当提交监督申请书、身份证明、相关法律文书及证据材料。
提交证据材料的,应当附证据清单。
申请监督材料不齐备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申请人限期补齐,并一次性明确告知应补齐的全部材料。
申请人逾期未补齐的,视为撤回监督申请。
第二十二条本规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监督申请书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有效联系方式,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有效联系方式;(二)其他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称、住所、负责人、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三)申请监督请求;(四)申请监督的具体法定情形及事实、理由。
申请人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监督申请书副本。
第二十三条本规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身份证明包括:(一)自然人的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等能够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或者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等有效证照。
对当事人提交的身份证明,人民检察院经核对无误留存复印件。
第二十四条本规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相关法律文书是指人民法院在该案件诉讼过程中作出的全部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申请监督,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委托诉讼代理人。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申请监督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一)符合本规则第十九条的规定;(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符合本规则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三)属于本院受理案件范围;(四)不具有本规则规定的不予受理情形。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一)当事人未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二)当事人申请再审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的,但不可归责于其自身原因的除外;(三)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限内正在对民事再审申请进行审查的;(四)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且尚未审结的;(五)判决、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的,但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的除外;(六)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七)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是人民法院根据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再审后作出的;(八)申请监督超过本规则第二十条规定的期限的;(九)其他不应受理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认为民事审判程序或者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一)法律规定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但有正当理由的除外;(二)当事人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后,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并正在审查处理的,但超过法定期限未作出处理的除外;(三)其他不应受理的情形。
当事人对审判、执行人员违法行为申请监督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由作出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控告申诉检察的部门受理。
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再审申请或者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由作出原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受理。
第三十条当事人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或者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由审理、执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控告申诉检察的部门受理。
当事人不服上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复议裁定、决定等,提出监督申请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受理。
人民检察院受理后,可以根据需要依照本规则有关规定将案件交由原审理、执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认为人民检察院不依法受理其监督申请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当事人监督申请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指令下一级人民检察院受理,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受理。
第三十二条人民检察院负责控告申诉检察的部门对监督申请,应当根据以下情形作出处理:(一)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依照本规则规定作出受理决定;(二)不属于本院受理案件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三)不属于人民检察院主管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反映;(四)不符合受理条件,且申请人不撤回监督申请的,可以决定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