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营,切中肯綮—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最新-高考作文审题技巧百步穿杨披沙沥金 精品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百步穿杨披沙沥金高考作文审题技巧百步穿杨披沙沥金江苏南通中学姚明作文号称高考第一题,从分值看,这一说法毫不夸张。
而作文成败,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审题。
虽然考试说明将审题与文体、语言、思想等诸多因素并列提出,占分比例相差无几,但是,全国各个版本的语文考试说明,切合题意总是列为第一项要求。
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审题也总是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来考虑。
偏题的作文无论内容、语言有多好,往往难以达到三类卷以上,绝大多数处于四、五类卷的困境。
所以,高考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建议加强作文审题训练,努力练就百步穿杨、披沙沥金的本领,从而确保作文立意不偏题,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壹明辨作文不同题型的审题特点2019年全国共有17套语文试卷,也就有17道高考作文题。
梳理一下,有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四种题型。
材料作文因其有较高的审题要求,同时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自主取舍空间,所以备受青睐。
2019年全国有9套高考卷的作文为材料作文,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新课标卷、全国大纲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等有影响的地区均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这似乎透露出今后高考作文的主要发展方向。
天津卷要求考生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写出自己的感悟。
应该说,这道题审题难度最大,最接近于上个世纪末盛行的传统材料作文,考生需要从形象的比喻中准确提炼出抽象意义的立意方能符合要求。
其实,命题者从三个方面体现出课程改革以后新材料作文的变化。
一是五种镜可以任意组合,使考生在选择材料时有较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喜欢叙事的考生可以记叙与镜有关的故事,长于理性思辨的考生可以从镜中感悟人生,科学知识丰富的考生还可以撰写科学小品,考生可以充分施展才华,彰显个性。
切中肯綮,抓住材料的精髓——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PPT课件
切中肯綮,抓住材料的精髓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
一、何谓新材料作文
首先我们看一个例子,即山东高考卷第一次出现的新材料作文。
(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
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
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选定了一个侧面,再就是选择角度。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去 看这个侧面, “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个事情,不同 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06年全国题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 ②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未学到别人本领的实质必然失败。 ③从比较老鹰与乌鸦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东施 效颦是不能成功的。 ④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把牧羊人的说法 视为世俗的、传统的观念,乌鸦效仿老鹰,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之举,所 以只落得个悲剧下场——与牧羊人之说产生共鸣的考生,可将乌鸦与“癞蛤蟆 想吃天鹅肉”等联系起来构思作文) ⑤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不妨 把他的话视为现代的、创新的、更为宽容的观点,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 从而更深入也更加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写出高人一筹的精深之作) ⑥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这样一分析,你的构思立意就有了明确的范围了,你尽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来写了。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切题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切题作者:罗文科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切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首要要求。
高考作文要做到切题。
一、把握中心意思,抓住主要意图,找准写作角度。
要分析文题的内涵和外延、隐含的条件与限制、命题者的主要意图;二、作文立意要中肯、准确、科学。
文章论点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哲学基本观点及社会的道德准则及情理。
三、行文写作、字里行间要紧扣题意。
关键词:切题;角度;立意;扣题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90-02高考作文,“切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首要要求。
考场作文,切题是生命线,作文只有在切题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评判。
从难度上看,高考作文不会设置太大的审题障碍,但又会体现出思辨测试的梯度。
只有切合题意的作文才有可能获得高分。
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切题呢?一、把握中心意思,抓住主要意图,找准写作角度高考作文题一般都从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角度等方面对作文进行了限制。
考生只有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不离题,不偏题,才能获得高分。
由此看来,那些只注重形式与语言,却忽视对题目内涵挖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文题出现在考生面前的时候,考生既要考虑它属于哪种命题,又要分析文题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文题隐含的条件与限制。
如果忽视了命题的限制,理解题意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写出的文章就难以切合题意了。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高考命题,其所提供的材料都会隐含着命题者的主要意图,理解这种隐含信息尤其重要。
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是“我的时间”,写作的落脚点是“时间”,而且是“具体时间”。
它可以是“物理时间”,也可以是“人生时间”,但考生行文时必须强调“我”的存在。
即使是写他人,也是由“我”而引发的,侧重于“我”的思考和参与。
考生如果在审题时忽视了这种限制,就必然导致文章的偏题离题。
下面以一作文题为例:魏文王说扁鹊是最好的医生,扁鹊却说自己不如两个哥哥。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如何切入有难度的作文题
名师高考作文写作指津:如何切入有难度的作文题高考作文一旦偏题,高考语文就难以得到高分。
所以,在写作时,考生绝不能出现审题方面的偏差。
那么如何做才能保证审题立意的准确呢?一、厘清题目中的人和事,不可囫囵吞枣有的些考生读题,粗枝大叶,眉毛胡子一把抓,信马由缰,这样的作文最易偏题。
正确的做法是仔细读题后,如果发现题目中有相关的人和事,就要仔细研究人和事之间的关系,仔细比较多个方向的立意,选出最佳角度立意。
笔者以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为例,试研讨如何深入分析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则材料涉及两方人物(英美军方,沃德)和一类飞机(幸存飞机)。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英美军方决定加强对战机的保护。
那么对哪个部位加强保护呢?就有了分歧。
军方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显然这是简单思维、表象思维,是不严谨的。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这是个复句,与前句构成转折关系,提醒考生本句话异常重要,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力排众议”。
力排众议,就是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意见。
沃德能力排众议的力量来自何处?因为他是“统计学家”,拥有科学的力量。
由此,至少可以推理出“独立思考”“突破惯性思维”“坚持真理、不盲从”等。
要注意的是,英美军方的结论同样也来自实践调查,绝非突发奇想,但事实上他们的调查却出现重大的失误,即只看到成功返航的飞机,而未考虑那些被击落的飞机。
沃德之所以高人一筹,正在于他注意到了众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由此出发,探讨沃德超越众人的原因当是最佳立意。
所以本题的具体最佳立意应该有两个。
切中肯綮 丝丝入扣——漫谈作文点题扣题技巧
种悬 念 ,引发 阅读 兴趣 。如吴 均 的山水 小 品文 《 与朱 元思 书 》 的开 阅卷老 师一 致评 定 为优 秀作 文 。点 题扣 题 既是 布局 谋篇 之需 ,也 是 篇 : “ 烟俱 净 ,天 山共 色 。从流 飘荡 ,任 意东 西 。 自富 阳至桐 庐 作 文层 楼更 上之 道 。 风 再如本学期第三次模拟考中 ,朱同学的作文 《 长大的滋味》同 百 许里 ,奇 山异水 ,天 下独 绝 。”其 中 “ 山异水 ,天下 独绝 ” 奇
保 险分 的 “ 基石 ” ,是 获 得 高分 的妙 招 ,是挽 救 离 题 文 的 “ 奠 救
命草 ”。
一
生也 因读 书而 美丽 、充 实 、光 明 。本 文最 大 的亮 点就是 作者 的点
题 扣题 意识 非 常强 ,全 文 “ 步 ” 出现 了1次 , “ 一 6 一生 ” 出现 了1 2
所 谓 点题 扣题 ,就是 紧扣 题意 来写 作 ,即在文 中恰 当 的地方 用 2 中要 浩 荡 篇 中点题 .
简 明扼 要 的语句 点 明题 目、话题 或 主题 ,以揭 示文 章 的主 旨 。灵光
一
点 ,价值 千金 。
篇 精 彩 的 文 章不 仅 要 在 篇 首 点 题 ,更 要 在 篇 中反 复 点题 扣 题 。在叙 述 、议论 或 抒情 的过 程 中 ,用 简洁 精炼 的语 句 ,不失 时 机
一
作 为一 线教 师 ,我们 深有 体会 ,点题 扣题 与否 直接 关 系到 学生 地 点明 文题所 包 含 的深意 ,可 以起 到 突出 中心 的作用 。这 样就 可 避 作文 质量 的 高低 。如果 是考 场作 文 ,更 是直 接影 响学 生作 文得 分 的 免 下笔 千言 、离题 万里 之写 作风 险 。 如朱 自清 的 《 影 》 ,为 突显 主 题 ,抒 父 子深 情 , “ 影 ” 背 背 多少 。2 0 年高 考 ,令 人 大跌 眼镜 的是 :首 届全 球华 人少 年 文学 金 03 奖得 主— — 费滢 滢 同学 的作文 只得 了2 分 。其最 大 的原 因就 是忽 略 四次 在文 中出 现 ,其 中有 两 次 就是 在 篇 中 。一 是父 亲在 车 站 蹒 跚 5 了点 题扣 题 的重 要 性 ,以 至于 被 阅 卷 者判 定 为 跑 题 之作 。 由此 可 过 铁 道 为 儿 子买 橘 子 时 的背 影 ,一 是 父 亲 和 儿 子 车 站 告 别 后 混 见 ,点 题扣题 是 中学 生作文 的必 备技 巧 。得 之 则生 ,弗得 则 溃 。 入 人 群 中的 背影 。这 两 处 背 影 的 细致 描 写 很好 地 表 现 了 文章 的 主 题— — 父 爱 子 ,子 爱 父 的深 厚感 情 。这 正是 此 文 流传 万 口 、光彩 症结
切中肯綮,选准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最佳角度
切中肯綮,选准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最佳角度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潘婕.(江苏宝应225800)自2006年以来,新材料作文正逐渐成为各地高考作文的热点。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中提到“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它不再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视为符合题意,这样便降低了审题的难度,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可是在现实的写作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从材料中选择了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了,但写出的文章还是不入阅卷者的法眼,得的分数较低。
要解答这个困惑,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江苏语文高考作文在立意方面的评分标准。
1、切合题意(一类卷 70----63分)2、切合题意(二类卷 62----56分)3、符合题意(三类卷 55---49分)4、基本符合题意(四类卷 48---42分)从这个评分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正确的立意也会被分为三六九等,所以仅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还不一定是好文章。
每则材料的中心虽只有一个,而从材料中提炼的论点却可以是若干个,或就材料的某一方面、某些方面提炼得来,或就材料的整体进行概括。
既然存在着多种可能,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去粗存精,扬长避短,选择最佳角度,确定立意。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确立这个最佳立意呢?下面笔者将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几条切实可行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从主人公的角度入手晏子是齐国的国相。
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
车夫回到家,她的妻子要求离去。
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
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
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去。
”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2013年,南京二模)这则材料的特点是有三个人物出现,不同的人物自然形成立意的角度,根据他们的言行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拟定以下几个立意:车夫角度(1)闻过则改(2)善纳雅言(3)摆正位置(4)低调做人妻子角度:(1)用心观察才能知人(2)识人贵在由表及里(3)忠言逆耳晏子角度:(1)不以高位骄人(谦虚是美德)(2)唯德是举,不论尊卑(3)知人善任主仆关系角度:通过比较就会发现问题。
探骊得珠,切中肯綮(整理精校版)
探骊得珠,切中肯綮作文辅导0223 1427探骊得珠,切中肯綮——谈应试文的最佳切题角度本次月考作文阅卷过程中突出的感受是,写作比拼的是机智。
同样写“热”,大多数叙写在炎热天气下发生的事,或写奥运热、救灾热、中国热,或写亲情让自己心头一热,而当少部分将“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写的作文呈现时,即使技巧或语言尚显稚嫩,但此类作文已明显较之前面的“大路货”高出一个档次。
因此,角度决定分数!一个精巧的构思,往往能掩盖语言的粗劣、形式的粗糙。
那怎样才能选准应试文的最佳切题角度呢?首先要吃准、吃透题意。
应试文写作,稳中求新,审准题意是前提。
2003年的高考爆出一条新闻: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作文仅得25分。
如果是默默无闻者也就罢了,偏偏她获得过“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的头奖,出版过散文集《经常走神的女孩》,父亲又是位文学评论家,于是事情就变大了。
读了费滢滢写的考场作文,有人认为她“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而有人则认为“所议论的角度并不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违背了…竞赛规则‟”。
费文的标题是《人情与季节》,共有四段:端午、元宵、重阳和冬至。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抄录其中“重阳”一段: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
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
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这段文字所揭示的是节日与情感的关系:节日是情感的载体,而情感又使节日变得更美好。
这与高考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显然对不上号:首先,文中没有涉及“对事物的认知”的内容;其次,虽讲到了“感情”,也不含“亲疏”之意。
这段文字的要旨可概括为:美好的亲情增添了节日的意义。
切中肯綮,抓住材料的精髓——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ppt
(五)审清主次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审题时我们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 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因为主 要人物或主要事件所体现的道理,正是出题者希望考生着力所表现的东西。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 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 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 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 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 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 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 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 了枪……
06年全国题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 ②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未学到别人本领的实质必然失败。 ③从比较老鹰与乌鸦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东施 效颦是不能成功的。 ④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把牧羊人的说法 视为世俗的、传统的观念,乌鸦效仿老鹰,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之举,所 以只落得个悲剧下场——与牧羊人之说产生共鸣的考生,可将乌鸦与“癞蛤蟆 想吃天鹅肉”等联系起来构思作文) ⑤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不妨 把他的话视为现代的、创新的、更为宽容的观点,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 从而更深入也更加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写出高人一筹的精深之作) ⑥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这样一分析,你的构思立意就有了明确的范围了,你尽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来写了。 肯定有人会问,这么多侧面和角度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哪个侧面 哪个角度最好?其实都一样,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不论从哪个角度 写,都要扣住原材料的主题。
切中肯綮 突破高考大阅读瓶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例析
和 尚答 :我 从 湖 南 来 。 ”药 山又 问 : 湖水 是 不 是 在 泛 “ “ 滥 ?” :湖水 还 没 有 泛 滥 。” 山接 着 说 :奇 怪 , 那 答 “ 药 “ 下 么 多 雨 , 水 为 什 么 没 有 泛 滥 ? ” 尚对 此 没 有 满 意 的 湖 和
但 就高考而言 , 能“ 析文章结构 , 握文 章思路 ” 若 分 把 . 者 以屈 原 殉 国之 处 汨 罗 江点 明 朝 圣 之 地 .也 以 汨 罗江
就 能 较 好 地 突 破 大 阅 读 这 一瓶 颈 .取 得 满 意 成 绩 。那 寄托 忧 国忧 民 者 的精 神 , 象征 忧 国忧 民者 的苦 难 。 )
编 郑 小 宁
2 0 @16 o 09 2.r cn
切中肯綮
— —突破离考大阅iFra bibliotek瓶颈 卖0 吴 超 平
‘ 析 文 章 结 构 ,把 握 文 章 思 路 ” 例 析 ‘ 分
分 析 文 章 的 方法 很多 , 答 问 题 的 思路 也有 很 多 . 文 , 解 统摄 全 篇 , 分 体 现 了散 文 形 散 而 神 聚 的特 点 。 作 充
么 , 谓 “ 析 文 章结 构 , 握 文 章 思路 ” ? 分 析 文 章 何 分 把 呢
泪 罗 一 水 . 迤 逦 逦 。 中 国 的 诗 史 中 。 经 流 了 迤 在 已
结 构 就 是 根 据 文 章 的线 索 和 材 料 安 排 顺 序 .弄 清 文 章 两 千 多 年 。诗 人 如 我 辈 . 之 为 愤 世 嫉 俗 之 波 的 。 乏 视 不 的段 落 、 次 、 头 结 尾 、 渡 照 应 等 问 题 : 握 文 章 思 其 人 ; 它 一 瓢 饮 者 . 是 大有 人 在 。 然 . 的 不 是 玉 层 开 过 把 取 更 当 饮
高考作文:洞若观火,切中肯綮——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洞若观火,切中肯綮——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洞若观火切中肯綮——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林承雄《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题目中所列各项要求,要求考生作文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第二,考生的作文,其文章内容必须与文章题目相符。
而“准确审题,明确立意”,正是“符合题意”的根本保障。
准确审题,就是准确地审读文题、解读题意。
此外必须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角度?有多大的写作空间(即涉及历史的或现实的哪些实际问题)?适合用什么文体写作?明确立意,就是把命题的意旨准确清晰地转化为文章的观点、感悟或情感态度的过程。
审题是立意的先导,审题要洞若观火,准确、清晰、透彻,立意才可能鲜明;立意是审题基础上的提炼,立意要切中肯綮,明确、集中,才能反映审题的成果。
文章的立意要求鲜明、深刻、新颖。
下面以201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为例,并针对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图画作文等命题形式解说作文审题与立意的要领或方法。
一、材料作文【题型特点】1.材料取材多样,形式各异。
通常有寓言类材料、言论类材料、时事类材料、诗歌类材料等。
2.材料内蕴丰富,富含思辨。
材料给考生留出多角度解读的空间,考生可以见仁见智。
同时,材料又有一定的制约性,题干中明确规定要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立意。
3.近年来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首选题型,几成一统天下之格局,2015年高考15套语文试卷中有14套采用的是材料作文题型。
【方法指要】材料作文该怎样审题立意?1.整体感知材料,全面把握材料内容。
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对象,是把握“材料”的基础。
要梳理材料的语意层次:单则材料,要理清其因果关系,由表及里,探究本原;多则材料,要研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或相交),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运用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观点。
【作文审题】高考作文之审题技巧及方法
高考作文之审题技巧及方法高考作文高分策略:多维审题古语说,审题如审贼,讲究一个“细”字。
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还没有读懂材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住一处就写,结果往往偏离题意,审题有一定的方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有: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具体步骤分两步:1. 抓核:每个语段甚至每个语句都有一个中心,即核。
提炼中心首先要确认语句的中心,这是关键。
2. 分层:划分语句层次,提炼各层要点,根据要点确定中心即可。
例:(1)大树上住着天鹅一家,有几根细藤正沿着大树向上生长。
老天鹅发现后,要孩子们赶快砍掉藤蔓,被孩子们拒绝了。
几年之后,藤蔓长粗了,也长高了,一个猎人便顺着藤蔓爬上了大树,并在天鹅的落脚处放了套子,结果天鹅一家都成了猎人的俘虏。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作文。
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则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交代背景材料,第二句叙述老天鹅和小天鹅对藤蔓的不同态度,第三句话交代结果:天鹅一家成了猎人的俘虏;三句话三层意思,层次清晰;天鹅一家之所以被猎人俘虏,原因就在于小天鹅没有听从老天鹅的建议,一意孤行,终酿惨祸;据此可以立意: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④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分析】这则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亮明观点:青年学生须以改革发展为己任;第二句话表明决心:不放弃,不退缩;第三句话交代结果:奋力向前,必将成功。
专家指导:紧扣高考作文主题5大审题诀窍
专家指导:紧扣高考作文主题5大审题诀窍 2011年05月12日17:30 冠华作文网在考场上,当你拿到了大作文的考题之后,你应如何作出题意的选择呢?笔者在这里给你传授几个最可行的方法,供你参考:其一,抓住材料的“核心词语”比如,2003年【春】考的大作文,是说日本的化学家田中耕一,他通过十几年的暗暗努力,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大奖。
材料的文字有247个字,但是你在仔细阅读之后,应该抓住其中的“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这八个大字去做文章才对。
因为,科学需要这种求实认真的踏实态度;只有如此,科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大功告成”;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一种精神境界的。
又如,2009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讲“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问题,它的核心词语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独创,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当第二”。
由此看来,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词语”,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灵魂。
其二,抓住标题的“形象内涵”比如,2003年【秋】考的大作文《杂》和2008年【秋】考的大作文《他们》,就应该:“化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实体”。
“杂”,它的实际含义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
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内容写成“文学的杂”、“绘画的杂”、“音乐的杂”,这样写,就十分具体形象。
小作者列举了不同时代的“名作、名画、名乐”,论述了“杂”的“科学性、丰富性、经典性、永恒性”。
再说人称第三者的“他们”一词,你可以摆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众,不管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教育的、文艺的、军事的、财贸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写出他们的辉煌业绩之时,但更要写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与艰苦奋斗。
其三,抓住题材的“自认重点”比如,2005年【秋】考的大作文,在295个字中,介绍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卡通影像”、“进口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当今的新颖多样的社会文化,要求你在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之后,“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中考:作文切题技巧
中考:作文切题技巧文章不切题,如同医生不能对症下药一般,又怎么能得高分呢?那么,怎样防止话题作文跑题偏题呢?清代文艺评论家李渔说,写文章只有“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这“袖手”的功夫其实就是审题、构思。
要使文章切题关键还是要审好题。
首先要领悟命题意图,投其所好。
一个话题每每渗透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这种“意图”也正是命题的灵魂所系,作文时,摸清这种“意图”是至关重要的。
中考的一些话题音在弦外,作文时就不能依葫芦画瓢,浅尝辄止。
例如,成都市郸县卷的话题“修补”,一些考生会望文生义,拘泥于有形物体的修补,如修路、修桌椅、补书包等,而不作深层探究,去揣摩命题意图,忽视了思想、心灵等无形的因素。
再如哈尔滨卷的话题“门”,不少同学锁定在本义上做文章,写家门、校门、店门、球门等,而不在其引申义、象征义上查找切人口,文章自然就显得老土了。
其实命题的意图决不囿于此,而是应从“门”的形态、功用上揭示其神似之喻,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胜利之门、美满之门……如是话题颇为多见,诸如“绿叶”、“路”、“阳光”、“播种”、“考场”等,在审题时,肯定要据实探虚,深挖内涵,做到文章与命题的意图吻合。
其次要抓住话题关键,有的放矢。
从2022年中考卷来看,值得留意的是,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正趋于多样性和指向性。
所谓多样性,就是往年一统天下的“提示+话题+要求”的“三合一”命题形式已有突破,较多的是在“提示”前加“材料”的“四联单”。
另外还有一些新款问世,如湖北宜昌市卷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两组词语中自提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然后作文;青岛市卷涌现一个材料多个话题的形式;北京市朝阳区卷那么是“赤膊话题”,既无材料,又无提示语,仅有“不少于600字”的要求。
由于命题多样性,审题份量在加重。
其实,话题的开放度总是有限的,它对题材的选择也存在着肯定的指向性〔倾向性〕,这种“指向”或蕴藉于话题中,或寄寓在材料〔提示〕里。
因此,审题时要留意筛选关键信息。
作文审题步骤断圈翻明
作文审题步骤断圈翻明
段落一,探题之秘。
说到审题,就得像是咱们在森林里找宝藏,得仔细、得用心。
你得把题目里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都挑出来,找到那最要紧的一点。
断嘛,就是要把那些无关紧要的枝叶都砍掉,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
段落二,快刀斩乱麻。
说到“断”,那就是得果断!别在题目里绕来绕去,得一刀下去,直接切到问题的核心。
就像咱切西瓜,一刀下去,汁液四溢,
立马就看出哪是瓜肉,哪是瓜皮。
段落三,圈住重点。
然后啊,咱们得“圈”住那些重点。
就像你在超市看到一堆好
吃的,得挑出你最想买的那几样,别什么都往篮子里放。
在题目里,也是这样,得把最关键的、最有用的信息都圈出来,这样才能写出
有深度的文章。
中考作文怎样快速审题切意(上)
中考作文怎样快速审题切意(上)作者:董问博来源:《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2020年第29期审题切意是中考作文第一项要求,也是作文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
试想,作文写得再精彩,要是文不对题,词不达意,违背了命题初衷,是不可能得到令人称赞的结果的。
在阅卷时,阅卷老师对待偏题或者跑题作文,轻者打分在平均分之下,重者很难及格。
如果语文考试中的“半壁江山”——作文出现了如此大的纰漏,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因此,中考作文审题切意很关键。
那么,考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审题切意呢?我们首先得了解中考的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近些年来各地的作文命题形式无外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几种;考查的文体除了常见的几种,还有演讲稿、书信等特殊文体。
不同形式的命题,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也不一样。
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占主导地位。
因为命题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相对来说更集中,便于公平阅卷,且不会因内容过宽而给考生抄袭、套作的机会。
半命题作文,在中考作文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命题作文的有益补充。
半命题作文秉承了命题作文主题、内容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自己比较开放的一面,使所写内容不会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考生发挥,便于大家写出独特的立意。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虽然没有命题和半命题那么火热,但是也不能小觑。
话题作文一般给定一段导语和一个话题,然后通过解读导语和话题,围绕二者立意作文。
材料作文是給出一则或者几则材料,允许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作文。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是自拟题目,话题作文最好不要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话题一般比较大,而且不新颖,不能更好地突出作文的中心。
在审话题或者材料的时候,我们应该寻找导语、材料或者话题的关键词,通过分析关键词捕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特殊文体虽然考查的情况寥寥,但中考中也曾涉及,我们必须步步踏稳,对这些文体也应加以关注。
以演讲稿、书信为例,前者在写作中要关注听众的身份和年龄,语言多用口语且具有号召性和感染力;后者需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语言要浅近,情感要真挚。
满分作文之审题与立意技巧
满分作文之审题与立意技巧凡文皆有题,据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
因此,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谨慎立意。
这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第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
俗话说:“一步不慎,满盘皆输。
”审题立意之于作文,正是如此。
先说审题。
审题并非难事,可是有些同学面对题目一筹莫展,想来想去仍不知写什么好,这是思路闭塞的表现;有些同学看了题目两眼就“奋笔疾书”,待到文章写成才发现跟题意完全不合,文不对题。
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又都跟不会审题有关。
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要看到题目对文章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
有限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可以用来规范立意和选材的大致范围,从而激活我们的写作动机和愿望,并迅速进入构思状态,不加限制,则又给我们以独出心裁、自由发挥的广大空间,为丰富文章内容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两个方面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
这是审题的大要。
审题时应注意的主要几点有:一、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例如:“我的老师”一题,虽限定写自己的老师,却未限定写哪一位老师,就连在课余以一技之长教过你的人也在可写之列;如果你只想到现在的老师,选材范围便缩小了许多。
又如“黄昏街头小景”,写自己亲眼见到的固然是好,如果你觉得平淡无奇,也不妨写点虚景,包括图片、影视中所见和本人虚构之景。
总之,限制条件也有两重性,它既有限制又有自由,能发现“自由的空间”,思路就不至于闭塞。
二、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许多作文题的限制条件都不止一个;限制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就要作重点分析。
例如:“在毕业前夕”,“毕业”表示内容的限制,“前夕”表示时间的限制,如果所叙事情虽发生在毕业前夕却都与毕业无关,仍不合要求。
多重限制条件中有主有次,但即便是次要的条件也不应忽视,能做到这一点,就不至于写得文不对题。
三、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如何提高审题速度,切中文章要害
如何提高审题速度,切中文章要害中公教育专家左志超认为,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不会超过15分,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说,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乎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对命题意图要求的理解不能有偏差。
审题没有偏差,才能紧扣题意行文,才能符合命题的限制要求。
在事业单位写作中,通常是给定一篇材料,让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800-1000字的议论文。
那么如何快速有效的审题之后,切中立意,能够快速写出一篇得意的文章,又能得到判卷者的青睐呢要做到这一点,一般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重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成出现的,比如“诚信”、“理性”“中国梦”等等。
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忽视了概念内涵就有走题之虞。
如以“控”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微博控”“手机控”等例子,表示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就不能将“控”理解为“控制”、“控告”等。
如果错误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写出来的作文就必然是跑题的作文。
2.重视材料的整体涵义。
有的材料会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涵义不尽相同,在审题的时候要重视材料的整体涵义,同时要抓住材料重点表达的涵义是什么,这样既有整体又有重点的把握材料涵义,才能使文章写得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安徽真题】电影《2012》让人类更加清醒地审视当今世界其实离你我并不遥远的各种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道德危机、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有人对此感到悲观,也有人认为“危机就是转机”,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曾说过:“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思考、见解?请根据以上材料所给的信息,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步为营,切中肯綮—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高考语文在经历了多年对审题要求不高的话题作文之后,又回归到了新材料作文时代,之后命题人又进一步加强限制,形成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个好处就是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看学生是不是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不可以快速地从素材里面提取主旨。
话题作文具体要求里往往有“自选角度”或“任选角度”“选一个角度”的表述,这明显是给考生留出了非常大的发挥余地。
话题作文之前的旧材料作文多是要求“选准角度”,而话题作文之后的新材料作文则换了一种很含蓄的方式,要求“选好角度”。
那么,何谓“选好角度”?
“选好角度”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是“选”好角度,意思是说材料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希望考生能选一个最佳的角度;第二种是“选好”角度,即考生任意选一个角度,选定就好了。
试想,如果命题人的意图是第二种,那么为何不沿用以前“自选角度”“任选角度”更明确、更清晰的表达方式,而非要改成“选好角度”这样似乎有歧义的方式呢?我们宁可把它理解成命题人的为难,要求“选准角度”,不适应时代鼓励创新的精神,有限制学生思维的嫌疑;若“自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又过分降低了审题难度,而且对审题准确的考生来说不公平。
所以干脆给一个“选好角度”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留给考生自己去揣度。
那么,在这里,我们宁可选择第一种理解,不仅仅因为第一种理解更保险,还因为它更符合生活实际。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生活中有人给你讲“狼来了”的故事,他其实是想告诉你:做人要有诚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丢掉性命。
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你应该正确接受的信息,讲故事的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你能理解,没有必要专门给你“点明主旨”。
而你却非要从其他角度理解,你说故事里的大人也有责任,所以别人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你的道理是:做人不能见死不救,对小孩要宽容。
你说的有道理,甚至很有创意,可是要么你是真误解了说话人的意图,要么就会被人理解为抬杠。
而高考作文审题是同样的道理。
审题不仅包括对所给材料主旨的提炼,也应该包括对具体要求以及其中潜台词或者说命题意图的分析。
所以,材料作文审题绝对不能追求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应该是在审完题后第二步立意时要追求的境界。
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经常混淆审题与立意的概念。
审题是回答材料说什么的问题,立意是解决你自己想说什么的问题,后者必须由前者生发而来,绝不能为了另辟蹊径而另起炉灶。
那么,审题时如何才能选出来“好角度”呢?“好角度”不可能有一大堆,它往往具有唯一性;那这里就自然可以将“好角度”理解为“准角度”,而“准角度”自然来自于材料的主旨。
那现在问题就转化为考场上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主旨,从而避免误入歧途。
方法有四,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来谈一谈。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
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
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
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
价钱还在不断攀升。
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
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很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一万英镑。
但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你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这则材料的审题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偏题甚或跑题,所以非常有必要研讨审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是抓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应该具备这些特点:一个是反复出现(当然有时候是以近义词甚至反义词的形式“披个马甲”出来的);二是“虚而不实”,绝对不会是“手机”“苹果”“钢琴”之类的实物;三是关涉人生观、方法论,即可以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两个问题的。
那么可以找出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应该是“孤独,忧郁,快乐”,而不是“房子”和“金钱”,所以“鱼与熊掌可兼得”之类的立意完全是错误的。
二是抓主人公。
主旨绝对不会由配角告诉你,一定会在主角身上体现。
那么如何确定材料的主角是谁呢?首先是描述这个人(抑或某种事物、动物)的篇幅较大,而且往往会对他加上一些特别的修饰词语,比如上述材料中的老人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孤独的”“满眼忧郁”的老人,问题解决后,则是“颔首微笑”的老人。
其次是这个人决定事情的最终结果。
上述材料的主角明显不是青年或其他买家,而是老人。
即使青年说得再动听,老人完全可以不卖,决定权始终在老人手里。
所以像“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成事者用心”“理解万岁”之类的立意明显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结论是来自于青年而不是老人。
三是抓主要矛盾。
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很多矛盾,但只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
比如一所学校里也有很多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矛盾,教师与领导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这里的主要矛盾自然是“教与学”的矛盾,因为这是一所学校,而不是其他机构,“教与学”解决得如何决定了教学的品质。
同样,一个材料里的主要矛盾一定是冲突最激烈的矛盾,迫切需要被解决的矛盾。
上述材料的矛盾不是钱多钱少的矛盾,表面的主要矛盾是其他人想买、老人不卖的矛盾,实则是老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
材料想说明的是人活着既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大房子,而是快乐。
那么所谓“关爱空巢老人”“勿忘感恩”之类的立意是不准确的。
四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能最终转化矛盾。
青年为什么能用低价买得大房子而其他人出很大的价钱却得不到呢?因为他们没能提供老人需要的东西。
所以,青年所提供的“陪伴”“关爱”“快乐”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所以主旨一定要从这里得出。
因此,像“欲享乐,先弃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立意也是不够准确的。
其实审题就如同射箭,怎样才算射得“好”呢?当然是射得准。
怎么才算射得准呢?当然是射中靶心。
一个靶子只有一个靶心,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审题要尽量追求十环,而不能为了所谓的创新故意射中五环、六环,甚至脱靶,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