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五脏虚实病机分析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解简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 郁,皆属于肺。
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正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病风而致颤抖、眩晕等病,是肝的原因。
诸冷收引,皆属于肾。
凡病冷而致经脉拘急,是肾的原因。
诸气膹(fen) 郁,皆属于肺。
凡病气而致烦满郁闷,是肺的原因。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病湿而致浮肿胀满,是脾的原因。
诸热瞀(mao) 瘛(chi) ,皆属于火。
凡热病而致视物昏花、肢体抽搐,是火的原因。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疼痛、瘙痒、仺疡,是心的原因。
诸尽固泄,皆属于下。
凡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病在下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患喘逆呕吐,病在上焦。
诸冷收引,皆凡病气而致诸禁鼓粟,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凡口噤不开、冷战、口齿叩击,是火的原因。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凡痉病,颈项强急,是湿的原因。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凡气逆上冲,是火的原因。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凡胀满腹大,是火的原因。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凡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 ,是火的原因。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凡忽然发生强直的症状,是风的原因。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凡病而有声如肠叫,在叩诊时如敲鼓声,是热的原因。
诸病胕肿疼酸恐惧,皆属于火。
凡浮肿、疼痛、酸楚、恐惧不安,是火的原因。
诸转反戾(li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凡转筋挛急,排除的水液浑浊,是热的原因。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冷。
凡排出的水液清亮、严冷,是冷的原因。
诸呕吐酸,暴住下迫,皆属于热。
凡呕吐酸水,或忽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是热引起的。
《黄帝内经》中至真要大论七十四中有关病机的描叙如上。
虽说前人总结的并不是十分全面,但是在治疗很多疑难病症的时候,用前人的这些观点往考虑,你会豁然开朗。
综合以上十九条病机于临床,可以说明如下几个种别的症状的诊断标准:一、五脏病机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人体五脏,心肺居上,为上焦,脾(胃)居中,为中焦,肝肾居下,为下焦。
五脏气机,肝木主生,心火主长,肺金主收,肾水主藏,脾土主化。
人体生在五行,病也在五行,五行运转正常,则人身体不病,五行失调,则人病。
一、肝人体肝木主生,生也就是升发之气,也主向外疏泄。
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也就是头为阳,足为阴。
但是人体是一个三维球形,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也就是所谓升发,从下往上为升发,从内向外也为升发。
肝木是一个向上、向外的过程。
人体气机向上的同时也会向外。
比如说呕吐的时候会感觉身体发热,就是气机往外走。
而同样的肺金收敛的过程,就是一个向下向内的过程。
比如说人在受寒以后,外面皮肤毛孔一下闭住了,人体气机开始往内沉,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振奋阳气,首先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打喷嚏其实就是人体自己在向外、向上去升提气机,想把这个寒气给震出去。
所以人体向外出的功能,都是属于肝木升发的功能。
比如说人体小便不利,小便它本身是向下的,但其实它是一个从身体内部向外排泄的过程,所以它也属于肝木升发的范畴。
辛主升发,也就是辣的东西有助于人体向外升发,所以补肝用辛。
酸主收敛,酸味的东西都有往里面收的性质,所以泻肝用酸。
同样的道理,举一反三,补肺就用酸,泻肺用辛。
如果人体升发之气不足,就会出现无汗、大小便不通畅,排便无力等情况。
同时,因为肝木升发不动,肝气郁结在里面,就会出现腹痛、胸胁苦满,以及妇人月经不调、月经来迟等症状。
如果肝木升发之气过旺,就会出现发热、自汗、尿多、男子遗精、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同时,因为热气上冲到头,还会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
水生木,金克木。
肝木升发无力,主要原因在于寒,如果肾水寒,则木气升发无力。
肝木升发太过,主要原因在于肺气不收,金气不能制衡。
肝气升发之力不足,伤寒论中所用的方子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
其中当归三钱、生姜三钱、羊肉半斤,这里面用羊肉、当归温行血脉,用生姜温水、行水以滋养肝木。
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呢,就要补肺。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中医学注重疾病的病机分析,通过观察五脏的功能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详解中医五脏的病机,包括心、肺、肝、脾和肾的功能及其相关的疾病。
心的病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血脉和神志。
正常情况下,心主心血脉,控制血液的循环以及身体内外的交流。
心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不足、心火旺盛等。
心阳不足是指心阳虚寒,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畏寒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等。
治疗心阳不足可采用温补心阳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心阴不足是指心阴亏损,主要症状包括心烦、失眠、口干、健忘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血虚、心火旺盛等。
治疗心阴不足可采用滋补心阴的中药如麦冬、丹参等。
心火旺盛是指心火过盛,主要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口苦、失眠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火亢盛、心血瘀滞等。
治疗心火旺盛可采用清热祛火的中药如夏枯草、黄连等。
肺的病机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呼吸和气机。
正常情况下,肺主气机,控制呼吸以及将清气输送给全身。
肺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肺气不通、肺阴不足、肺热壅盛等。
肺气不通是指肺气郁结,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喘、喘息等。
常见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治疗肺气不通可采用活血化痰的中药如三七、紫河车等。
肺阴不足是指肺阴亏损,主要症状包括干咳、痰少、口干等。
常见的疾病有肺燥、肺热等。
治疗肺阴不足可采用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麦冬、百合等。
肺热壅盛是指肺热积聚,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咽痛、痰黄等。
常见的疾病有肺炎、慢性咽炎等。
治疗肺热壅盛可采用清热化痰的中药如银翘、蝉蜕等。
肝的病机肝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气机和情志。
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控制气机的畅通和情绪的平衡。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等。
肝气郁结是指肝气郁滞,主要症状包括胁痛、胸闷、易怒等。
常见的疾病有肝郁、抑郁症等。
治疗肝气郁结可采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肝阳上亢是指肝阳上升过盛,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目赤、耳鸣等。
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眩晕等。
《黄帝内经》第十九章理解
《黄帝内经》第十九章理解《黄帝内经》第十九章“玉机真脏论”,这一章内容中除讲解脉象、疾病成因外,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地方,即:根据疾病传导规律推测病人会在一天内的那个时间段死亡。
传说中古代名医断人生死大概便是根据本章的理论推演的吧。
下面笔者就按四季脉象、病气传导、真脏脉、五虚五实、总结五个部分为各位讲解本章节内容。
由于本文为速讲性质,因此略过部分原文内容,对原文也有一定发散,读者有兴趣可对照原文阅读。
四季脉象春季脉象如弦,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
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
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胠部位胀满。
夏季脉象如钩,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如钩(历来论述不详,但有一种说法,认为如钩是指鱼上钩,钓鱼线一下绷紧一下松弛的状态,笔者认为与原文描述较为相符),所以叫做钩脉。
太过会身体发热,皮肤痛,长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唾涎沫,下部出现气泄(指:肠鸣,腹急而痛,便急)。
秋季脉象如浮,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
脉气来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气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
冬季脉象如营,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营,是居住的意识,这是引申为潜藏,之脉气营居于内,脉象沉而实)。
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
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
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
病气传导五脏的疾病会发生传变,按五行生克,某一脏器的病气一般是受其所生之脏所传,而又传导至其所胜之脏,停留在生它之脏,当最后传导至其所不胜之脏时,就可能导致死亡。
《内经》五脏所主五病释义与临床运用
《内经》五脏所主五病释义与临床运用五脏气(五病)①生理学名词泛指五脏正常机能。
②病证名。
指五脏气机升降失常的主要特征。
《灵枢·九针论》:“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病证名。
脏腑之气失调所产生的病证。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肝为语:就五气所病而言,历代医家对于“肝为语”的认识较多,著名的有:高世《素问直解》注:“语,多言也。
”姚止庵《素问节解》注:“语者。
所以畅中之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宣畅气机之郁。
”高世是从病症言,姚止庵则是从肝的自我调节形式言,是对《素问》原文的发挥。
然而,对“肝为语”含义的阐述还不够明确,至于“肝为语”对现代中医临床有何意义,则论述更少。
笔者现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就此谈几点认识。
脾为吞,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如吞酸等。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
”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心为噫:《素闻·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
”明确指出噫症可由心病所致。
初诊信息采集时忽略了“口苦”、“口干”、“易自汗出”以及“舌质红”的含义,当作一般的脾胃病论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治疗后,由于患者确实兼有脾胃病存在,故泛酸、嘈杂减半,但暖气、口苦依旧。
二诊时详加追问得知患者尚有悲伤欲哭、心烦易怒、情绪不舒等一系列精神神经系统的症状;还有一反面的证据是,本案嗳气如果是由于脾胃病引起的,理应在初诊时与泛酸、嘈杂同时改善,现独嗳气未愈。
综合以上,嗳气显系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
改投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泄火从郁论治后,噫竟自除。
《内经》所说的“心为噫”并不属于脾胃病。
“心为噫”可以理解为心主神明和/或肝主疏泄( 情志)的功能失常所导致的暖气,其病理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凡肝气郁结,影响肝藏血的功能,或脾气虚弱,影响脾生血的功能,皆使心失所养;心之为病,如百合、脏躁“如有神灵者”,可以发生包括暖气在内的多彩症状;(2)肝:情志失和,肝气郁结难以条达,使肝气上升太过而撞胃为噫;(3)胃:恼怒忧郁,肝气横逆犯胃,使胃气失降为噫。
5.理解五脏虚实病候及治疗原则
歧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指自然 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谓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 , 德流 氣薄而生者也(流,流动;薄,相交。言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 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故生之 來謂之精(谓育成身形的最初物质叫做精) , 兩精相搏謂之神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榮, 榮 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 不利(“经”作“泾”,泾指小便;溲,为二便的通称,前有泾,此又当仅 指大便。泾溲不利,即二便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 悲,實 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 利 , 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腎藏 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 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译文:肝有藏血与调节血量的功能,精神活动中的魂, 是寄附于血液的。肝气虚,肝血少,魂无所依,就会产 生恐惧不安,肝气盛,就容易发怒。脾有生化和贮藏营 气的功能,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寄附于营气的。脾气虚 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营养四肢,就会使手足不能随意 运用,同时五脏不能调和,脾气壅滞,就会使腹部发胀, 小便不利。心是主持人体血脉运行的、思维活动的神, 是寄附于血脉的。心气虚弱,便产生悲忧,心气盛,就 会出现狂笑不休。
(两精,先天父母之精;相搏,相交而结合;神,生命活动。谓父母之精结 合而产生一个新的生命),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
謂之魄(此神指精神意识活动,为狭义之神;魂亦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
式,故随神而往来。精指血肉之形,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行为, 在此称为魄;魄附形而存在,与他处所言属神的一部分者有异), 所以任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形容极 度消瘦,肌肉消失),毛悴色夭(毛发憔悴,颜色枯槁),死於冬。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man音蛮)亂(即闷乱, 胸膈郁闷而烦乱),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 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忘”,《甲
对《内经》虚实的认识
对《内经》虚实的认识中医认为,虚实是人体调节机能正常与否的关键所在。
虚实,又称“虚实失衡”,是一种比喻性的观念,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内经》是中医认识健康和疾病规律的主要理论体系,在其中,虚实观念也是重要的内容。
虚实观念在《内经》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它指出,人体的表象与其本质是一致的,就是虚实的概念,虚实的变化是疾病的起因,而它们也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概念。
例如,《内经》中描述的虚实之证,是由于虚实失衡引起的,虚则阴湿,实则血热,只有调节虚实,才能够达到治病的效果。
此外,虚实还与中医调养相关,《内经》中强调,“治未病,主治病”,意思是要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及早辨诊,及早调整虚实失衡,才能有效地阻止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的维持。
从认识的角度看,《内经》中对虚实的认识,坚持以实验为基础,以观察为辅助。
实验主要指脉象观察,脉象是检查虚实失衡程度最为重要的手段,它提供了有关疾病的重要信息,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医治疗。
观察的内容包括肤色,舌苔,小便等外观,体温,体重等生理特征以及精神状态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有关虚实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因此,虚实概念,在《内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另外,虚实概念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被认为是西汉医家华佗创建的理论,他把“血实”和“脉虚”作为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标准,在中医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自那以后,许多学者都对虚实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清实谱》中的丹青家族,以及元代著名的张仲景,都致力于发掘虚实之证,研究虚实失衡的规律,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经》认识虚实的观念,有助于中医药发展。
作为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指出了虚实之证,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虚实来治疗疾病的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疾病、保健调养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
当今,学习《内经》,认识虚实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医药,从而及早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状态。
《内经》虚实病机述要
《内经》虚实病机述要·《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既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之专论虚实的篇章,也散见于《灵柩·本神》《素问·调经论》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比较全面,突出体现在五脏、六气、四海以及阴阳内外寒热等的虚实表现之中,为后世临床虚实辨证及补虚泻实治则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虚实病证的形成,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正邪双方的斗争及其力量对比。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般认为,邪气盛,主要指六淫外邪致病力强,侵袭人体之后呈现亢盛之势,也指在内外之邪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包括瘀血、痰饮、积食、诸虫等积滞体内为患;精气夺,主要指精神气血津液的脱失,也指脏腑功能的衰弱,包括阴阳气血亏虚和脏腑虚弱等。
虚实病机特点与表现五脏虚实《内经》论五脏虚实病证的篇章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述见于《灵枢·本神》《素问·调经论》和《素问·玉机真藏论》,分别论述五脏虚实病证表现及五实五虚的症状及预后。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五脏气有多少,各有虚实,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肝藏血,血舍魂,在志为怒,肝气虚则子盗母气,肾水乘之,故见虚恐;肝血有余,木气偏亢则易发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升散精微,濡养四肢五脏,故见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实有余,则中焦不运,浊气不降,故见腹胀,二便不调。
心藏脉,脉舍神,在志为喜,心气虚则神失所养,故见神气不充之悲忧消沉、萎靡不振;若心火亢盛,心神亢奋,则见喜笑不休。
五脏六腑的病机
耿飚磊落平生忠义胆作者:徐欣来源:《中华儿女》 2017年第8期“秉承家风,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求问心无愧,不叫爷爷失望。
”耿巍说:“心地善良,作风正派,这是家风对我们的要求。
”“我的爷爷耿飚,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部长中唯一一位没有授予军衔的国防部长。
爷爷的一生,对人民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耿直坚毅,光明磊落。
他的品格风范赢得了他那一代人的信赖和尊重,同时也像教科书一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后辈,成为我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产和家风传承。
”耿巍如是描述爷爷耿飚。
祖训殷殷恪守不怠“说起家风传承,应该说爷爷也是自小受到了祖辈相传的那些族规家训熏陶的。
那些做人做事的规矩训戒伴随着他踏上革命道路,并成为和党规党纪一样的铁律,让他恪守了一生。
”耿巍对爷爷的生平做过细致的研究,也颇多感慨。
“人得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找到根的人生才不会迷航。
”湖南醴陵黄獭嘴镇龙形坳村的云霄山下,有一座晚清民居耿传公祠,里面有两间偏房,耿飚就出生在这所公祠里。
耿传公祠的祠规祖训是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三字律令”,处处字字体现出朴实平素,看得出祖上对后人严厉的约束。
“重孝行、尽悌道……在养廉、贵知耻……务正业、慎交友、戒奢靡、崇节俭……”族规26句、78字,给耿飚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对他长大成人后的思想作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投身革命以身许国的铁血征战,到建国履新开辟大使外交新程的斡旋担当,以及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长、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多次角色转换的勇挑重担,整个革命生涯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
然而无论角色怎么转变,始终不变的是革命者的初心和军人的本色。
夫人赵兰香对他的评价是“一生保持了工人阶级、革命军人朴实无华的本色和胸怀坦荡的品格”。
“爷爷做人做事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从不居功自傲,这使得他更有亲和力,尤其从当时他作为红色中国派往西方国家的大使来说,对于打破成见,迅速打开局面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耿巍以爷爷的光辉历史为荣,“大使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爷爷做得很出色”。
黄帝内经第二十八篇通评虚实论
黄帝内经第通评虚实论黄帝内经第二十八篇通评虚实论通评虚实论本篇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重点,讨论病证的虚实、症状,以及重虚重实、经络的虚实、脉的虚实等。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更多佛学经文请关注。
【原文】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①。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②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
尺虚者,行步恇然③。
脉虚者,不像阴也。
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④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⑤。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⑥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⑦,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⑧。
内经-病机十九条记忆与释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振)掉,(震动)摇摆】【掉,摇也。
--东汉•许慎《说文》】五脏病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膹:充、冒,喘急上逆】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 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5条 【郁:痞塞(se )不通】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 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 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 利。
风寒诸暴强(qiang )直,皆属于风 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
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 【暴:突然发生】1之风,此处当指内风。
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J诸痿喘(chuan )呕,皆属于上上下2条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肉、脉、筋、骨五 种,分属五脏。
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 而致的肢体枯痿。
邹时祯说中医基础二十八:虚实病机
邹时祯说中医基础二十八:虚实病机虚实表示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情况。
判断虚实就是判断患病机体的主要矛盾是在邪这方面还是在正这方面。
实是指邪气亢盛的一种病理状态,虚是指正气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认为虚实指的是邪正力量的对比。
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虚实不是描述邪正的对比,而是对机体邪气和正气各自情况的描述。
机体只要有邪气存在,即为实;机体的精气血液脏腑等只要低于正常水平,即为虚;两者同时存在于机体,即为虚实夹杂。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邪正的消长,虚实会发生变化。
邪气伤正,则由实致虚;正虚而邪气积聚,就会因虚致实。
实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和邪气的性质、数量和所中部位有关。
比如寒邪中太阳,则发热、身疼、脉紧有力;热邪中于阳明,则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黄燥。
虚所表现的病理现象和所虚的成分、部位及程度有关。
比如肺气虚则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脉虚无力等;肾阴虚则见盗汗、五心烦热、口渴、脉细数等。
有些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会与其虚实本质相反,称为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这在临床上需要特别注意鉴别。
真实假虚是指邪气亢盛,但邪结聚于体内,阻滞气血使之不能外达,病人外在表现出各种正气虚弱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赢状”。
如热结胃肠,里热炽盛,因阳气被郁于内,不能四布,病人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但这类病人必然兼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拒按或呼气热浊、脉虽沉细但重按有力等实热在里的病理现象。
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弱,机体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没有感受邪气的情况下却出现邪气实的病理现象。
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病人只要进食即可见脘腹胀满、疼痛等腑有积食的邪实表现,但这类病人脘腹胀满、疼痛等症状时作时减,喜按喜揉,且不出现腑有积食病人常见的口气重浊、舌苔厚腻等病理表现。
又如气虚病人仅仅轻微劳累就出现高热的病理表现,但并未感受热邪,也不是感受寒邪而正气抵抗太过,虽有高热必不烦渴,脉虽洪必无力。
《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内经》的各个篇章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病机理论,《内经》以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升降失调阐释病变的基本机理,提出了着名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及“百病皆生于气”的学术论断。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内经》中唯一明确提出“病机”的篇章,该篇中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中“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明确指出了《内经》分析病机的方法。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分析病机,首先要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找寻主病之因。
而主病之因找寻的主要方法是:以疾病表现之象为对象,根据藏象理论中有关五脏、六气的特性,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类归属、辨别判断。
探求其发生的六气之因、五脏之位等,即找出病象与病因、病位的所属关系。
在病因方面,《内经》用六气加以概括,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而六气各自的特性特点又不同,所致疾病的表现也各异,因此,根据六气的特性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就可以探求病变发生的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如火性炎上,有上冲之势,故病象若见有逆而冲上之象的则认为大多是火盛之因,如呕吐、呃逆、哕、咳喘、气上冲胸等,病机十九条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概之。
当然,这里的六气既指外邪,也包括内在机体失调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病变是外邪所致,还是内生六气所为,还需细辨。
在病位方面,《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总概括,而五脏又分属五行,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特点,故虽然病变之象千差万别,但总能根据五脏之性来分别归属判断,确定五脏之病位,进而治疗。
如肾位居北方,五行属水,其性为寒,而寒又主收引、凝敛,故病变之象见有躯体蜷缩、肢体不伸、关节拘挛者,大多归属于肾,正所谓病机十九条中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当然,这里的五脏指的是五脏系统,包括各自所主的腑、体、窍、华、经脉等,各自的功能所主也不单一,判断某脏的哪个系统层次、哪方面功能异常,还需根据具体的病变表现加以分析。
观五脏有余不足辨疾病虚实盛衰
□麻树文轩岐纵横内经释义人体的疾病,多由五脏精气的盛衰而产生的。
祖国医学在诊断疾病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合理用药,调节脏腑阴阳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独特的医疗体系。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通过脉诊“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论述了五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表现及预后。
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及养生防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原文:“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禀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腰者肾之衬,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五脏是人身精气藏守之所。
如果脘腹痞闷胀满。
说话的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如说话声音低微,气不连接,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中气不足的表现。
如果病人扬手掷足,不知敛盖衣被,言语错乱,不避亲疏的,这是心神扰乱的现象。
如果脾胃不能藏的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
如果小便失禁的,这是肾虚失守,以致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缘故。
总之,五脏精气如能藏守,虽病犹有好转的希望,相反,就有死亡的可能。
五脏是人体强壮的根本。
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重不能抬起,目陷无光,是精神将要衰败。
腰是肾之衬,如果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了,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屈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
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温馨提示:五脏是化生,贮存人体精气的脏器。
“具有储藏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黄帝问曰:何谓虚实?黄帝问道:什么叫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岐伯回答说:邪气旺盛(外邪侵入),是为实证;精气衰弱(内伤损耗),就为虚证。
帝曰:虚实何如?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是怎样呢?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
气逆者,足寒也。
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余脏皆如此。
岐伯说:气虚的情况,是由于肺气虚弱所导致;气机上逆,就会导致两足寒冷。
肺气虚弱不在它所对应的季节就能活;肺气虚弱在它所对应的季节(即秋季)就会死亡。
其它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帝曰:何谓重实?黄帝道:什么叫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患大热的病人,邪气炽热,脉象盛满,证脉俱实,便叫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黄帝道:经脉和络脉俱实的重实证是怎样的情况呢?用什么方法治疗呢?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
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岐伯说:所谓经脉和络脉俱实,是指反映人体主干经脉的寸口脉急促,而反映人体分支络脉表层的尺肤脉缓慢,此时经脉和络脉都应该治疗。
所以说:“凡是脉象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脉象涩滞的就缺少生机为逆。
”所谓虚实,皆可从自然界取象比类,(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
)若一个人的五脏功能好筋骨强健,就可以长寿。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
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脉却寒。
秋冬之时见到这种脉象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又怎样呢?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
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的脉象热而盛满,而寸口的脉象迟而涩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 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 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 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 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虚: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主运化,主 统血,脾气主升,脾气虚则运化失职,不 能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四 肢五脏失于濡养。 实:腹胀,经溲不利——脾喜燥恶湿,脾湿 有余,粘滞阻遏气机,则二便不通,腹胀; 不能化生气血水谷以充血海,则月经失调。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 则笑不休。
虚:悲——心气不足,气血不能正常运行, 易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中苦闷不乐, 故曰“心气虚则悲”;心藏神,神不充则 悲(消沉,萎靡不振) 实:笑不休——心火亢盛,过度兴奋,心在 志为喜,在声为笑,心神被火扰,故见。
虚:厥——手足为阴阳经脉交接处,阴阳和 则顺利交接,手足温。元阳为阳气根本, 肾阳虚不能与阴在手足交接,故手足厥冷。 实:胀——肾主水,肾气蒸化维持水液代谢。 肾邪有余为实。水寒内盛,气滞则腹胀, 水湿泛滥则水肿(多为本虚标实)。
“脾藏营,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支不用, 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肾藏精, 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以五脏虚实而言突出脾、肾的重要地位。腹胀、 二便不利、五脏不安是脾与肾两脏之病的共同表 现。腹胀、二便不利为气机滞塞,升降失常,关 系到整个机体的状态,五脏不安是由一脏影响到 五脏,可见脾肾的影响之巨。此说为后世脾为后 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提供了有力依据。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虚:恐——肾为水脏,主于恐惧。肝为木 脏, 主怒也。水以生木,故肝子虚者,肾母乘 之,故肝虚恐也。 又肝胆相表里,肝气虚则胆不壮 实:怒——肝主藏血,在志为怒。血有余, 肝气实,肝脏功能亢进,则易发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 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 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虚:鼻塞不利,少气——肺主气司呼吸,肺 气虚,不能满足呼吸的需要,失宣失降, 清不入,浊不出,气道不利,如同鼻塞一 样。 实:喘喝胸盈仰息——肺主气司呼吸。肺气 壅盛,宣降失常;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行 至肺的水液输布失常,聚痰为饮,故见。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 则胀,五藏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