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理
脏腑关系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肺
肾
肝与肾
肾藏精 肝藏血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阴阳互资
肝肾阴阳互资
病理:肝肾精血不足 肝肾阴虚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藏
肾
藏
同源
血
互化
精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闭藏
心肾阴阳相互交济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下 温
肾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阴 肾水不寒
肺与脾
肺主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病理:肺脾气虚 水湿痰饮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 调节
心与脾 心主血
血液生成与运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行血 脾主统血
协同调节
病理:心脾两虚,气虚血瘀,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属火居上,肾属水居下,肾水须上济心火, 才能防止心火过亢;心火须下交肾水,才能防 止肾水过寒。只有这样,心肾功能才能彼此协 调。这一关系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饮食物
食 糜
胃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肝
胆 汁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
脏腑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一、五脏之间的关系与之所对应的病理现象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多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其生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关系;并用五行相乘相侮与子母相犯来说明其在病理上的联系,即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四方面的病变关系。
但是,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与研究,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是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间的联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这样,就更具体、灵活、实用。
五脏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为了便于分析,此以两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1.心与肺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就是心主血与肺主气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从心主血对肺主气来说,心推动血液运行,一方面,能维持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血是气的载体,气附于血而运行全身,从而使肺能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从肺主气对心主血来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促进、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是保证心血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在肺司呼吸的作用下形成宗气以养心,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血运载宗气以养肺,以维持肺脏司呼吸的功能。
所以,宗气具有的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能够强化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病理现象:心与肺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
如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使血行无力,或肺失宣降,气机不畅,使血行受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心悸、唇青、舌紫、咳嗽、气喘、胸闷等症。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血,心血供养脾,维持脾的正常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则化生血液功能旺盛,保证心血充盈。
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
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脏腑空间的生理和病理人体的任何脏腑区域都是制造、吸收、消耗和转化能量的场地。
人体空间能量运行失调,就会导致人体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产生。
㈠肺区的生理与病理⒈ 生理功能肺部细胞通过开合运动,直接吸收大自然的能量并与之交合,生成新的能量物质。
通过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与全身的能量物质进行交融、更替。
肺区能量主宰全身的能量运动,它具有宣发、肃降的特点。
因此,传统医学谓之“肺朝百脉”。
宣发,是能量的疏散。
肺部空间的能量,只有宣发疏散,其空间的能量浓度和压力才能降低,才能使清气上升。
清气上升,而使细胞物质的托力减弱,胞内物质才能下降。
从而形成“清升浊降”的能量运行。
能量肃降,是经过太阳区域,过命门下尾闾,经会阴而上升。
故,调能量者首取肺区。
古法“提壶揭盖”,能量越之。
开肺利气,能量越之。
宣肺调气,能量越之。
泻肺行水,能量越之。
肃肺降气乃治便秘,能量越之。
故宣肺、肃降为调能量之纲。
生理正常,病疾自祛。
⒉ 病理与用药肺部的能量肃降为顺。
肺部周围的能量若不能上而越之,积于胸中,则引起肺部疾病。
肺癌者,是能量不能疏散,聚积而成也。
心脏之病多见于肺淤;心衰多见肺部疾病。
心肺之间的能量压力低,而使静脉回流的压力降低,则可增加静脉的回流。
古有“四妙永安汤”,其妙于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厚朴能降低腹腔的压力;杏仁能使肺区周围的细胞内物质运动,故,能治上感之喘。
中药川军配桔梗能加大泻下力量,是因为桔梗能使肺区周围的能量上而越之。
能量上升,其肠部的物质托力降低,故易泻下。
承气汤的运用也是减少腹腔的能量。
下部的能量上升,而物质的托力降低,故能泻下。
重感冒能引起肾炎,西医谓“内路感染”。
实践证明,肺部郁热,能量不能下行;肾部郁热,能量不能上升,因而形成肾炎。
肾炎有呕吐之象者,为病危之兆。
此症,为胸部能量不能上而越之,肠胃物质不能下降而引起。
㈡心区的生理与病理⒈ 生理功能心脏本体的生理功能,与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有截然的不同。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2018/12/4
2
概
说
一、脏腑 Viscera and Bowels
1.脏腑(Viscera and Bowels)的含义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古代称为“藏象”。 藏:指深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指人体内脏 象:是象征或形象,主要指内脏的生理活动, 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2018/12/4
3
概
说
失常:肺有病变——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相通,所以外邪袭
肺,多从鼻喉而入,则见鼻喉的症状(鼻塞、流涕 、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
2018/12/4
28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 (5)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互络属. 肺与大肠。
掌握: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一、脏腑 Viscera and Bowels
《类经》谓:“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 象。” 从人的生理病理过程来说: “脏变”决定 “象变”,即所谓以象 论 脏。可见脏象是 一个动态,生理、 病理学概念。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个脏腑 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下,才能进行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神:广义——指人体的生命活力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明之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神志活动的生理功能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2018/12/4 10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 心
正常: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彼此协调,完成生命活动。
2018/12/4 5
二、 脏 腑 的 特 性
1.五脏特性:脏—藏也,藏精气也。 生理功能: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 《素•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故满而不能实”。 2.六腑特性: 腑—家。(有中空的特点,与外边相通。) 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素•经脉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 满也”。 3.奇恒之腑特性: 奇:异。 恒:常。 奇恒:异于寻常之腑。 这一类脏器的功能和形状,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即 不完全同于五脏,也不完全同于六腑,所以称为奇恒 之腑。 2018/12/4 6 生理功能: 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功能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发展。
而病理学基础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诊断学中,病理学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脏腑病理变化等方面。
病因病机是病理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病因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滞,出现疼痛、拘挛等表现。
暑邪炎热升散,多伤津耗气,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气短等症。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导致肢体沉重、困倦、脘腹胀满等。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
火邪炎热急迫,容易上扰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
疠气则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过激可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等。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劳逸失度,过劳则耗气伤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津液病理变化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等。
气陷则常见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气滞会导致局部胀满疼痛,气逆可见于肺气上逆的咳嗽、胃气上逆的呕吐等。
血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
血虚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血瘀则表现为局部刺痛、肿块、唇舌紫暗等。
血热会有出血、发热、心烦等症状。
血寒多导致疼痛、手足冷等。
津液的病理变化有津液不足和津液代谢障碍。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
津液代谢障碍则可能产生痰饮、水肿等。
五脏六腑ppt课件
生理表现
主要通过面色,舌质的颜色,脉搏的跳动及 胸部感觉反映.
心血充盈 面色红润光泽,
心气充沛
舌红活荣润,
脉道通利 脉和缓有力,
节律整齐
病理表现
面白无华 心血亏虚 脉道空虚舌淡白
脉细弱无力
心气不足
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有瘀点、 血脉受阻脉律不齐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
——《景岳全书》
•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 液充足
• 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血液亏虚, 头晕
生理功能
• 脾主肌肉、四肢
• 脾气健运,精微四布,营养充足
•
——四肢轻劲,
灵活有力
• 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
•
——四肢倦怠乏力,甚或
痿弱不用
生理功能
• 脾主升清 • 清,指精微物质.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
• 升清功能正常——气血旺盛,生机盎然
• 脾 气 升 发 ——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 脾气不能升清——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 化无源,
• 胀,泄泻;
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
• 脾华在唇 • "脾为唇余"《普济方》
• 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口唇红润 而有光泽
• 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不良,口唇淡白 不华,
朱丹溪:"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2.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涵养肝气 〔2〕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3〕濡养肝及筋目 〔4〕为经血之源 〔5〕防止出血
病理
肝血不足
脏腑辨证及五脏病理特性
33
脾胃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茵陈蒿汤 食疗药膳:薏仁粥
34
食滞胃脘
概念︰是指食物停滞胃脘的证候。
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吐 后腹痛得减,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泄下物酸腐臭 秽,舌苔浓腻,脉滑。
火
过食辛辣肥腻之品 外感火热之邪
上
炎
证候︰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躁急易怒, 口苦咽干,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
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
衄血,或目赤肿痛,舌红苔黃,脉弦数。
7
病机分析︰
火热循经而上─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火热上扰于耳──耳鸣耳聋
肝
肝火上炎 火热盛,血随火升──吐血,衄血 肝郁化火──躁急易怒,恶梦纷纭,
灼伤津液──口渴,尿黄,便秘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舌尖红赤,
甚者舌体糜烂 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治法︰清泻心火 方药︰泻心汤 药膳食疗︰泻心茶-连翘、滑石、石菖蒲、乌梅
21
心血瘀阻
概念︰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继发于心气虚、心阳虚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 过食肥甘、饮酒
病机分析︰ 心 气 虚
心阳虚
鼓动乏力,血液不能正常营运─心悸体倦乏力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血液营运无力,不能上荣面部──面白无华 血不能充盈脉管──脉细弱 心脉瘀阻,气血营运不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不能温煦周身──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方药︰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及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肝藏魂,属木。
胆火寄于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
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
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
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
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那么为漏,升那么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
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那么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那么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那么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那么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那么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那么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脏腑之间生理病理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肝与胆,肾与膀胱,脾与胃互为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从经脉络属方面解释的,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二者生理相关,心血循经下降濡养小肠,小肠化物,吸收水谷精微,经脾传心,化血濡养心脉。
2、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联系。
生理上,肺气下降,布散津液,可以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利于排出糟粕。
反之,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肃降。
病理方面,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出现喘咳胸满(胸部胀满不适)。
3、脾与胃二者在生理上以膜相连,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4、肝与胆,生理上胆依附于肝,因经脉络属,二者构成表里关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为用。
5、肾与膀胱,二者有经脉络属,故为表里关系,二者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
它是中医学独有的观念和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的构造、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五脏六腑: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器官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相互之间也有密切的相互关系。
2.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运行通达全身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连,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3. 病理变化: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病因、病机和病程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内因和外因引起的。
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可以指导中医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它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对接和交流的重要桥梁。
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2014年午马年从事中医临床医生,不懂得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在临床接诊中动手便错,本则源一错,万虑皆石,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人夜行。
《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独取阳明也。
”饮入于胃,游精於气,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精四步,五经拼行。
五脏者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者藏化物,故实而不能满。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令人咳,非独肺也。
是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脏有病累及脏腑,脏为阴,腑为阳,阴阳调和,气血旺盛,人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于人体三宝,“精、气、血方面……因此,治病独取阳明是有科学依据的。
(原载《胃苏冲剂临床应用论文集》望色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成类,心而肾颐鼻主脾。
舌上有胎白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声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性味哭。
肾主呻吟恐亦多。
人在风中不见风,犹鱼在水中不见水。
胸中为宗气之宅,脐中为性命之根,足心为肾脉之本。
用药枝窍疾病发展变化,药效好坏关键在于用药物:用药剂量和技巧。
手足太阴经,羌活荣本行,双手双脚痛酸麻,用桑枝、桂枝。
少阳病用柴胡、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肺用白芷、葱、脾用升麻、白芍。
心经用黄连、枣仁。
肾经用肉桂、巴戟天。
分经用此药,效果良好,节约资源。
疾病发生于“四气”:气、血、痰、食。
用四君子汤治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四物汤治血: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二陈汤以治痰: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
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病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系统,强调维护人体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核心概念之一,它们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功能和病理。
一、五脏功能与病理1、心心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君主",主管血脉循环和情志活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液循环、掌管情绪、开窍于舌、主宰睡眠等。
心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心痛、失眠等。
2、肝肝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气血调畅、保持情绪稳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藏血、调节气机、主宰筋脉等。
肝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肝气郁结、肝血不足等。
3、脾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运化水谷、提供营养。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运化、掌握血液、肌肉营养等。
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
4、肺肺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呼吸和气机流通。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呼吸、宣发肃降等。
肺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咳嗽、气短、声音嘶哑等。
5、肾肾脏在中医学中是"将军",主管生殖、生长和蓄藏精气。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主宰生育、掌管骨髓等。
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肾虚、腰疼等。
二、六腑功能与病理1、胃胃是六腑之首,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和分解食物、调节脾胃、化生清阳等。
胃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2、膀胱膀胱是排泄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尿。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膀胱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尿频、尿急等。
3、胆胆是肝的伴侣脏器,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储藏和分泌胆汁、调节情绪等。
胆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胆囊炎、胆结石等。
4、小肠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吸收、传导化生等。
小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腹泻、消化不良等。
中医五脏六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4章 脏腑 第3节 六腑
《灵枢· 玉版》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 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素问· 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 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五脏配五腑 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 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形 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称为“脏腑相合”。 五脏与五腑配合成五对:心合小肠、肺合大肠、 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每一对脏腑之间, 在结构上,主要有经脉相互络属;在生理上,相互 为用,相互协调;在病理上,又可相互影响。 《灵枢· 本输》曰:“心合小肠”,“肺合大肠”, “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一) 心与小肠
在结构上,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 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 了表里关系。再就二者的生理功能来说,心属火、 主血,心火温煦、心血滋养,则小肠功能正常; 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可以化生心血。 由于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可概括在脾主运 化的功能之中,因而心与小肠的关系,是属心与 脾的关系之一。 《医学见能》曰:“小肠者,心之腑,属火、主 化食为液,上奉心血。”
肝主筋,主要是指肝血对筋的滋养作用。肝血充 足,筋得其养,关节的运动才能灵活而有力。若 肝血不足,筋失其养,可产生关节运动不利的病 变。
《素问·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肝与筋的关系示意图
生理意义
筋得其养,关节 运动灵活有力肝 Nhomakorabea藏
血
滋养
筋
损伤与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皮肉、筋骨功能的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骨伤科疾病发生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也发生病理变化。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与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
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不论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的损伤,虽有外伤与内损之分,从表面上看,外伤似乎主要是局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素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
正如《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明确地指出了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所以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加以研究探讨,才能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外伤疾患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血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
现分述如下:第一部分一、皮肉筋骨病机(一)皮肉筋骨的生理功能皮肉为人之外壁,内充卫气,人之卫外者全赖卫气。
肺主气,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墙,故《灵枢·经脉》说:"肉为墙"。
筋,是指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的总称。
古代有十二经筋的名称,配合十二经脉,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胸腹外廓,但不入赃腑。
《灵枢·经脉》说:"筋为刚",言筋的功能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脾主运化水湿的病理:
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湿潴留而为痰饮水肿等证。
《素。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湿停留,反过来又影响脾的功能,是为“脾恶湿”,“湿困脾”。
3. 脾与其他脏的病理:
反之,肾水不能上润肺金,又当以补肾水为主,所谓“补水以生金”之法。
〈五〉肾
1. 肾藏精的病机:
生殖机能的异常:肾阴不足,相火偏旺,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肾阳不足,性机能衰减,阳痿不育,子宫寒冷,肾气不足,天癸虚损,冲任失调,月经不调。
属虚:心阳衰虚,宗气不足,因而循环不良,血络阻滞。
《素。痹论》“心痹者,脉不通。”
脉不通,血流不畅,则见心悸形瘦,四肢厥冷等证,为血液瘀滞则见肤色青黑,故
《灵。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为漆柴者,血先死。”
属实:多由心火内炽,火迫血行,以至心血沸腾而妄行,可见,脉洪数,肤色赤,血外溢等证。
肺主一身之气,故其病机亦反映于全身。
宗气内贯心脉而通达周身,为肺气不足,或肺热叶焦,宗气不能温养全身,可见形体痿弱,形寒等证。
反之,其他脏器病复,也可影响气机而累及于肺。
《素。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 肺主皮毛的病理:肺不能行气温养于皮毛,则肌表阳气不足,可见自汗、盗汗等证,卫外不固,又易感冒。
〈三〉脾
1. 脾主消化水谷的病理:
脾虚,脾阳不足,运化无权,饮食消化失职。
《素。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
影响到脾主肌肉四肢的病理,则肌肉得不到脾脏布精,四肢得不到脾气的充实,则见四肢痿弱,肌肉消瘦等证。
《素。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整体衰弱:肾藏精气,来自五脏六腑,肾脏精气衰虚,也反映了整体的不足。
脑、髓、骨的病变:肾精不足则髓虚,骨无髓养,则骨瘦痿弱,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可见失眠、健忘、多梦、神疲乏力、脑眩耳鸣。故
《灵。本神篇》“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2. 肾主水液的病理:
情志变动影响血脉运行:为大惊则恐,心悸面白。
3. 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病理:
《灵。口问篇》“故恐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五脏六腑赖血脉以供给营养,血流停止,则五脏六腑功能随之停止,生命亦告终。
4. 心与舌的病理关系:
舌为心之留,故心病则可影响舌的活动。
《素。风论》“心风之状,病甚则言不可快。”
第一节
课题:脏腑病理
讲授时数:5课时
教学目的:在明确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掌握脏腑的功能活动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机理,及其所呈现的症候
内容要求:讲授本节内容,除了多结合临床病例,重点阐述病理机制外,要求:
1.密切联系脏腑的个别生理功能,以常恒变的方法,循序阐述,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郁结于:两胁胀痛,嗳气不行。
《素。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双胁下痛。”
《素。大奇论》“肝雍,双胁满。”
气逆于下,可见疝痛。
《灵。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气郁盛化火:则见目赤肿痛,眩晕耳鸣, 则呃血等证。
3. 肝主筋的病理:
属实:火热化风。《素。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5. 肝开窍于目:
属实:肝热,血逆上冲,则目赤肿痛。
属虚:目失肝养,则目视不明,本气 目盲等证。
《素。脏气法时论》“虚则目荒,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6. 肝与其他脏腑的病理:
肝与肺:肝木化火,刑烁肺金,是为“木火刑金。”症见口苦,目赤,急躁易怒,舌干口燥,呛咳痰粘, 制咳血。治法—— 金平木。
课题:脏腑病理
脏腑病理,是讨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及其所呈现的症候
脏腑病理变化是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一是其常,一是其变,知其常而后才能知其变。以常恒变,就是掌握脏腑病理的方法。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主体而已五脏为中心的,所以掌握脏腑的,特别是五脏的病理机制,对辨证施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厥逆上出:张景岳:“水为之在六腑,必自上而下,乃其顺也。若寒气客之,则逆而上出,故为痛为呕。”是水为逆上而呃吐也。
《灵。经脉篇》:“胃中寒则胀满。”胃气上逆还可见呃逆之证。
《素。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气客于肠胃,逆上出,故痛而呃也。”
膜原:张景岳:“膜,筋膜也;盲之原也。”又云:“盲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盲。”又云:“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之筋膜,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是膜原即胸腹腔内盲膜之原类。
所以六腑病理,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异常和津液代谢异常双方面。
〈一〉 消化功能异常
1. 属热的病机:
胃:胃热消化机能亢进。
《灵。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大惑论》“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
胃中实热,秽浊之气不降。
《灵。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素。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病反谵妄狂越。”
温邪入心,热 化火,火迫神明,神志失常,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智逆乱等。
属虚:多由营血不足,心气衰微,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内藏
《灵。本神篇》“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素。调经论》“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怨。”
2. 心主血脉的病理:
属虚:藏血不足,营筋枯竭,四肢震颤,不能自持。亦即血虚生风之证。
4. 肝藏血的病理:
属虚:血虚生风,血虚不能上奉清窍,可见头晕目眩,以致血绝不至而眩仆。
属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灵。五邪篇》“邪在肝,则双胁中痛……恶血在内”
肝热,血逆妄行,则见出血之证。
《素。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属木,内寄少阳相火,木火同气,肝气盛则火升而易怒。
属虚:虚则魂不守藏,多见恐惧不安之证。
《素。金匮真气论》“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灵。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素。脏气法时》“肝病者……,虚则……善恐,为人将捕之。”
2. 肝主疏泄的病理:
情志抑郁,不能遂其条达之性,则会形成肝气郁结的病机。
《素。痿论》“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又说“悲哀太盛则包络绝,包络绝则阳气内动, 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如果营卫壅滞,逆于内里,还可见疮疡。
《素。生气通大论》“营气不从,逆于内里,乃生痈肿。”
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相互影响的,所以在病机上,也常相互影响。
血的病变影响神明为:血虚或血盛,可见失眠多梦,健忘,情志易激动等证。
为见气喘痰鸣,呼吸迫促,喉间哮鸣是为“木叩金鸣”
反之,肺金邪实,而晦肝木是为“金实乘木”。证见呼吸急迫,胸胁胀痛
肝与脾:肝气亢盛,克贼脾土是为“木乘侮土”。证见呃逆吞酸,腹胀泄泻,消化不良。反之脾有实邪,而侮肝木,是为“土禀木郁”。
肝与肾: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是为“水不涵木。”治疗“滋水涵木”。
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火上炎于心,可见口腔糜烂之证。
《素。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大肠:大肠主传导,大肠热则传导失职,多表现为大便的异常,大肠燥热则大便闭结,大肠热还现出贡如糜。
《灵。师传篇》“肠中热则出贡如糜。”
2. 属寒病机:
胃:胃寒消化机能衰减。
《灵。邪气脏腑病形论》“胃病者,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内容组织: 甲 课堂提问
1. 为什么说表里出入标志着疾病发展的趋势?
2. 试分析《灵。口问篇》“上气不足……”和《素。本病论》所说“人或表怒……”二段经文的不同病机?
3. 解释“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病机?
4. 试述虚实症候的病机?
乙 讲授新课
《灵。五越五使》“心病者,舌卷短。”
这多见于邪热犯心,心实病机。
5. 心与其他脏器的病理: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如果心血不足,则肝亢 藏,是谓“心营过耗,血不养肝。”证见心悸失眠,多梦,目视不明,或双目燥涩等证。治法——养血和肝。
心与肺:心火亢盛,劫灼肺阴,是为“火旺烁金”。证见心烦口渴,咽燥喉干,气逆痰少,咳吐不利, 之痰中夹血。治法——清火润肺。
《素。至真要大论》“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呼吸异常有虚有实。
属实:多由肺气失宣,或失肃降,雍塞于上,而见咳逆喘粗,胸膈胀满等证。
《灵。五阅五使篇》“肺病者,喘息鼻张”
属虚:多由肺气不足,宗气鼓动无力。
《灵。本神篇》“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胸盈仰息。”
《素。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气逆,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足以报息。”“报”,复也,呼吸复作,为之报息。
3. 肺主肃降的病理:
肺失肃降的病理除反映肺气雍塞上逆外,在水液方面,可导致水道不通,不能下输膀胱,停水的病变。
由此可见肺的病理,总的在于气的虚实升降逆顺之机。
4. 肺于其他脏器的病理:
肺与心:肺受邪气,可以逆伤心包。
肺与肾:肺金不足,咳嗽气逆,动则气促,盗汗遗精,肾水干涸,是为金不生水。治法用“清金以资生水之源”。
胆:肝胆相表里,肝胆太过也能影响脾胃功能而见太息,口苦,呃吐等证。
《灵。邪气脏腑病形篇》“肝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小肠:小肠热分别清浊的功能失职,则见二便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