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证治概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中医内科学 脏腑病证辨治
《中医内科学》脏腑病证辨治一、肺(1)生理功能 主气;通调水道;主治节。
(2)辨主症 辨咳嗽;辨喘;辨痰;辨咯血;辨失音。
(3)证治分类 肺病辨治见表1-2-3。
二、心(1)生理功能 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
(2)辨主症 辨心悸、怔仲;辨真心痛;辨昏迷、虚脱;辨水肿;辨失眠、健忘。
(3)证治分类 心病辨治见表1-2-4。
表1-2-4心病辨治三、脾(1)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合肌肉,主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2)辨主症 辨泄泻、辨脘腹痛、辨便秘。
(3)证治分类 脾病辨治见表1-2-5。
表1-2-5脾病辨治(1)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肝藏魂,主谋虑。
(2)辨主症 辨头痛;辨眩晕;辨痉、抽搐;辨昏厥;辨黄疸;辨胁痛;辨癥瘕、积聚;辨麻木。
(3)证治分类 肝病辨治见表1-2-6。
表1-2-6肝病辨治(1)生理功能 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充脑;主纳气;开窍于耳。
(2)辨主症 辨腰膝酸痛;辨耳鸣、耳聋、眩晕;辨阳痿、遗精、月经失常;辨淋浊、尿血;辨小便异常;辨水(3)证治分类 肾病辨治见表1-2-7。
表1-2-7肾病辨治(1)生理功能 主决断;贮藏和传送胆汁。
(2)辨主症 辨胁痛;辨黄疸。
(3)证治分类 肝病辨治见表1-2-8。
表1-2-8胆病辨治(1)生理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
(2)辨主症 辨胃脘疼痛;辨恶心、呕吐。
(3)证治分类 胃病辨治见表1-2-9。
表1-2-9胃病辨治八、大肠、小肠(1)生理功能 小肠为受盛化物,分淸泌浊;大肠为传导糟粕。
(2)辨主症辨 腹胀、腹痛、呕吐、便溏;辨腹泻或便秘(3)证治分类 大肠、小肠病辨治见表1-2-10。
表1-2-10大肠、小肠病辨治九、膀胱(1)生理功能 贮藏尿液和排出小便。
(2)辨主症 辨尿量、尿次、排尿和尿液的色质变化。
(3)证治分类 膀胱病辨治见表1-2-11。
表1-2-11膀胱病辨治。
中医Ch6 脏腑证治
2 . 心阴虚
心阴虚 (心血不足)包括各种虚弱症,神 经官能症,贫血等病症中具有心阴虚症候 者。 症状 心烦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盗汗。 脉细数,舌尖红。 治法 养血安神 补心丹:生地,天冬, 麦冬,人参,茯苓,当归,丹参,五味子, 远志,酸枣仁,柏子仁,朱砂。
心神不宁
心神不宁 神经官能症具有以下症候者。 症状 心悸恐惧,多恶梦,易惊醒,作卧 不宁。 治法 安神宁心 枕中丹: 龟板,龙骨, 远志,菖蒲。
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 (肝血虚) 包括高血压,神经 官能症,眼科疾患。 症状 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肢麻震颤, 眼干经少。 舌淡红,脉细。 治法 养血柔肝 一贯煎:沙参,麦冬, 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苦楝子)。 四物汤: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 脑血管意外 症状 平素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突然昏 厥,抽搐,舌歪,喉中痰鸣。昏厥后出现 口眼歪斜,偏瘫。舌质红,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熄风 育阴潜阳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桑寄生,牛 膝,茯神,黄芩,杜仲,夜交藤,益母草。
心移热于小肠
小肠实热 尿道炎,膀胱炎,血尿等症 见心症状者。 症状 尿短赤,尿痛或血尿,并有心烦口 糜,口渴思饮。舌红绛,脉数。 治法 清心泻热 导赤散: 生地,木通, 竹叶,甘草稍。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痛 肠痉挛,肠梗阻,疝气等。 症状 小腹急痛,牵及腰部与睾丸,腹胀 肠鸣,失气则舒。 苔白脉弦。 治法 行气散结 天台乌药散: 乌药, 木香,小茴香,良姜,青皮,槟榔,川楝 子。
肝热上冲 包括高血压,更年期症候群,肝炎, 胆道感染,急性结膜炎,上消化道出血等。 症状 胁痛头痛,眩晕烦躁,耳聋耳鸣,口苦 便干,甚至吐血。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 泽泻,黄芩,生地,当归,车前,木通,甘草。 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胆草,芦荟,栀子黄连, 黄柏,黄芩,大黄,青黛,木香,麝香。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教学内容】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
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
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
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
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
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
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
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
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
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
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
⑩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
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目的要求】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
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相联系。
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之脏腑辩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之脏腑辩证论治体系1、脏腑基本脉证辨证论治(1)心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其主要病证有,心悸,心烦,失眠,多汗,胸闷,胸痛。
主要证型有心阳虛证如桂枝甘草汤,心阴虛证,心血虛证,心气血虛证如小建中汤,心阴阳俱虛证如炙甘草汤,心脉痹阻证如栝楼薤白白酒汤,心阳虛水气证如麻黄附子汤,心热证,心寒证,水气凌心证如半夏麻黄丸等等。
(2)肾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其主要病证有,腰痛,小便不利,下利清谷,厥逆。
主要证型有肾阴阳俱虛证如肾气丸,肾阳虚失精证如天雄散,肾阳虚下利证,肾阳虛水气证,肾阳虚寒湿证,肾气不化证如栝楼瞿麦丸,肾阳虛便脓血证等等。
(3)脾胃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主要病证有,心下痞,胃脘痛腹痛,呕吐,下利。
其主要证型有,中虛湿热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脾胃虛寒证如桂枝人参汤,中虚痰饮痞证如旋覆代赭汤,胃阳郁水气证如茯苓甘草汤,胃寒证,胃热证,脾胃水气证如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胃热气逆证,胃脘宿食证等等。
(4)肺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主要病证有,咳嗽,气喘,胸闷,咳痰。
其主要证型有,虚热肺痿证如麦门冬汤,虚寒肺痿证如甘草干姜汤,肺热证,肺寒证,肺饮证,肺痈热证如桔梗汤,肺水气证等等。
(5)肝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主要病证有胁痛,急躁,气逆,气郁。
其主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如四逆散,肝寒血虚证如当归四逆汤,肝寒证,肝热证,肝水气证,肝瘀血证如旋覆花汤等等。
(6)大肠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主要病证有,大便硬或下利,少腹痛或急或硬。
主要证型有,大肠热利证如葛根苓连汤,大肠热结证,大肠瘀血证如抵当汤,大肠血利证,大肠虛寒证等等。
(7)膀胱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主要病证有,小便不利,少腹满。
其主要证型有膀胱阳郁水气证如葵子茯苓散,膀胱瘀血证如桃核承气汤,膀胱虚寒证,膀胱血热证,膀胱湿热证如牡蛎泽泻散等等。
(8)胆病基本脉证辨证论治:主要病证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
其主要证型有,少阳胆热气郁证。
2、脏腑兼证辨证论治(1)心病证兼证辨证论治:心肾不交证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心脾两虛证如甘麦大枣汤,心肾水气证如麻黄附子汤,心肺虛热证如百合知母汤,心胆热证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等。
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原创)(三)(仅供参考)
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原创)(三)(仅供参考)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三)三、肝脏病的论治1、肝:功能是藏血,主筋,主疏泄,开窍于目。
类似现代医学所指的肝脏、神经系统及某些内分泌的功能,所以这些方面的病证,以及眼科疾病与肝有关。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在活动时,肝内血液运送分布到全身;安静时大量血液回流贮藏于肝。
如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出血。
筋要靠肝血的濡养才能活动。
如肝血不足不能养筋,或因肝风内动都可引起筋脉屈伸不利、痉挛和抽槒。
疏泄是指肝对情志和某些内脏功能活动有调节作用。
因肝的特性喜条达舒畅,不宜抑郁,如过度和持久的精神刺激,可致疏泄功能失常,而见肝气郁结的病理现象。
“目得血而能视”。
肝的阴血不足不能养目,可致夜盲、视力模糊、两眼干涩;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肿痛。
肝的病证有实有虚。
实证中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
而气、火、风三者常多转化兼夹出现;虚证主要为肝阴(血)不足,但可与实证的风、火并见。
【辨证施治】一、实证:(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涉及腰背,胸闷,咽部有异物梗阻感,乳房硬肿胀痛,少腹痛,嗳气泛恶,食少,情志抑郁不畅,苔薄白,脉弦。
多见于慢性肝胆系统疾病,神经官能症,妇女月经不调及乳房慢性肿块等。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制香附、青皮、厚朴花、郁金、川楝子等。
(2)肝火上炎:眩晕头痛,颞部跳痛,耳鸣,面红目赤,口干苦,胁部疼痛,呕吐黄苦水,甚则吐血,衄血,急躁易怒,大便多秘结,苔黄,脉弦数。
多见于高血压病、更年期症候群、肝胆系统炎症、上消化道出血、目疾等。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如:龙胆草、黑山栀、丹皮、夏枯草、金钱草、黄芩、黄连等。
(3)肝风内动:A、肝阳化风:头部抽疼痛,头晕目花,口眼歪斜,肢麻或震颤,舌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甚则卒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多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脏腑辩证论治简表
心病辩证论治简表
心居胸中,心包围护其外,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主血脉,藏神,心不受邪,外邪入侵,多为心包所受,而本脏之病,多起于内伤。
肺病辩证论治简表
肺居胸中,其位最高,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作用,所谓“肺为五脏华盖”。
肺叶娇嫩,其性情虚而喜煦润,喜润恶燥,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故又称“娇脏”。
脾病辩证论治简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恶湿,脾病运化不健,则湿蕴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
肝病辩证论治简表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化火、生风,故肝病以阳亢为多见;且其性易动而难静,病即延及它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为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肾病辩证论治简表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是其他脏腑阴阳的根本,为生命活动之根。
人之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均关系到肾,因此肾病本质多属于虚。
胆病辩证论治简表
胆附于肝,其经脉属胆络肝,两者相为表里。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贮藏和传送胆汁,泄注于胃肠,协助水谷的消化。
胆病表现为少寐,易惊胆怯,或胁痛、黄疸等症。
肝胆疾病有密切联系,在辨证、立法、选方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胆病可与肝系病证互参。
脏腑辨证论治
脏腑辨证论治脏腑辨证论治一、心与小肠论治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与主神志,因此心的病理反应,也主要表现为血脉与神志方面的异常。
临床所见,属于主血脉方面的证候有心阳虚、心阴虚、心血瘀阻等;属于神志方面的有痰火内拢、痰迷心窍等。
在小肠方面常见的病证为心移热于小肠。
属温热病。
1.心阳不足(心阳不振)主证:心阳不振包括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衰。
其共有主证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气虚:兼有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
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心痛,脉细弱或结代。
心阳虚衰(心阳虚脱):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晕厥昏迷,脉微欲绝。
病理:心气虚由于心气推动血脉的动力不够,因此出现心悸、气短、脉虚等症。
心阳虚由于阳衰而见寒象。
心阳虚衰是心气不足,又兼心阳虚而病情比较严重,故见心悸、脉微细;阳气大虚,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进一步便影响神志可出现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气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可以用四君子汤补气,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药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宜通心阳,可以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如兼瘀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瘀。
心阳虚衰,宜回阳救逆,急用艾灸百会穴与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汤加党参(或吉林参)灌服。
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实3钱(散结除痰);薤白3钱(通阳行气,止痛);白酒2两(助药上行,调畅气机)。
功用:除痰行气,通阳散结。
主治用法: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舌苔白滑。
水煎服。
注:本方去白酒或去白酒后加半夏或加枳实、厚朴均可用于心绞痛。
附:四君子汤:党参3钱,白术4钱,茯芩4钱,灸甘草2钱。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虚弱及各种气虚证。
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党参补气健脾为主药;白术、茯芩健脾益气去湿为辅药;灸甘草益脾和中为佐药。
本方加陈皮,治小儿脾胃虚弱,不食饮食,吐泻;再加半夏(姜、枣汤送服),名“六君子汤”,治胸膈不利或腹胀呕吐,嗳酸便溏;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理气醒胃之力更强,常用于虚寒性胃痛。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PPT课件
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瘀血停 滞和脾胃虚寒五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胃痛症状和 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胃痛的治疗原则
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 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04
脏腑病证辨治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在脏腑病证辨治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现代研究进展表明,中药可以通 过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调节人 体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能 化、个性化的诊疗工具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 进脏腑病证辨治的研究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咳嗽的辨证分型
可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咳嗽和阴虚咳嗽五种 类型,每种类型的咳嗽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咳嗽的治疗原则
以宣肺止咳、化痰止咳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胃痛
1 2 3
胃痛的病因
胃痛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导致 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出现疼痛症状。
感冒的辨证分型
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 冒和暑湿感冒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症状和治疗方 法都有所不同。
感冒的治疗原则
以解表散邪、宣肺止咳为 主要治疗原则,根据不同 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进行治疗。
咳嗽
咳嗽的病因
咳嗽多由外感或内伤引起,外感咳嗽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 所致,内伤咳嗽则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针灸推拿治疗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 拔罐、按摩等,具有无创伤、无副作 用、安全可靠等特点,患者接受度高。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推拿可以通过刺 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病证的治疗方法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根据病证的性质和病因,选用 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 等中医特色疗法。
饮食调理
根据病证的性质和病因,调整 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心理调适
针对不同病证的心理特点,采 用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如情 志相胜法、以情胜情法等。
04
脏腑病机病证的关系
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 念,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
础。
通过对病机的认识,可以了解疾 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治
疗提供理论依据。
病机的重要性
病机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 键,通过对病机的分析,可以确定疾 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病位、病势等, 为治疗提供依据。
深入了解病机有助于推动中医理论和 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中医诊疗 水平。
03
病证的概念
病证的定义
病证是指疾病和证候的简称,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诊断治疗依据。
病是指疾病的全过程和全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 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反映了该阶段 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性质、正邪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情 况。
脏腑与病机的关系
01
02
03
脏腑
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包 括心、肝、脾、肺、肾等 五脏和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等六腑。
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结局的机理,是疾病 内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脏腑与病机的关系
脏腑功能失调是病机变化 的基础,病机的变化也会 影响脏腑的功能。
脏腑与病证的关系
脏腑
中医脏腑兼病辨治概要及代表方剂
心悸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倦息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沥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补益心脾
归脾汤
心肝血虚
血液亏少,心肝失养
心悸,多梦,眩晕,肢麻,兼见血虚证
心慌,多梦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补血养肝
四物汤
脾肺气虚
脾肺气虚
咳嗽,气喘,咳痰,食少,腹胀,便溏,兼见气虚证
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久咳不止,气短而,咳痰清稀,部虚浮,下肢微肿,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补土生金,补益肺脾
六君子汤
肺肾气虚
肺肾气虚,摄纳无权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兼见气虚证
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咳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调理肝脾
逍遥散
补肺益肾,止咳平喘
人参蛤蚧散
肺肾阴虚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干咳少痰,腰酸,遗精,兼见虚热证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颜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百合固金汤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虚热内扰
腰膝酸软,胁痛,耳鸣遗精眩晕,兼见虚热证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肝胃不和
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脘胁胀痛,气吞酸,情绪抑郁
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吸气吞酸杂,呃逆,不思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泻肝和胃
四逆散合左金丸
肝郁脾虚
脏腑辨证及治疗用药方案
一、引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找出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常见疾病,探讨相应的治疗用药方案。
二、脏腑辨证基本原理1. 脏腑分阴阳:中医学将人体脏腑分为阴阳两类,如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2. 脏腑相表里: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关系,即脏为阴,腑为阳,脏属阴,腑属阳。
脏与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脏腑互为生克: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形成生克关系。
如心火能制约肝木,肝木能制约脾土等。
4. 脏腑气血津液互生互化: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的,它们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三、脏腑辨证治疗用药方案1. 心脏病证(1)病因病机:心主血脉,心火不足,血行不畅,或心阴不足,心火亢盛,导致血脉瘀阻。
(2)治疗用药方案:- 心火不足:选用补心气、养心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丹参、麦冬等。
- 心阴不足:选用养心阴、清热解毒的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黄连、丹皮等。
- 血脉瘀阻: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如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牛膝等。
2. 肺脏病证(1)病因病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或肺阴不足,肺热内生,导致气机不畅。
(2)治疗用药方案:- 肺气虚弱:选用补肺气、益肺阴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等。
- 肺阴不足:选用养肺阴、润肺燥的药物,如沙参、玉竹、百合、麦冬、杏仁等。
- 肺热内生:选用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药物,如黄芩、桑白皮、瓜蒌、贝母、百部等。
3. 脾脏病证(1)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水湿内生。
(2)治疗用药方案:- 脾气虚弱:选用健脾益气、补中益气的药物,如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等。
- 脾阳不足:选用温中健脾、燥湿止泻的药物,如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等。
五脏证治列表
五脏证治列表
记好这些药对,五脏水火、气血、八法用药一目了然。
“小病治气血,大病治水火。
盖气血者,后天有形之阴阳也;水火者,先天无形之阴阳也”
一、【五脏】【水火】【血气】之【虚实病机】及其【代表药对方】列表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的病理观,燮理阴阳是中医学的治疗观。
阴阳失调表现在水火消长失衡(病性)与血气互根失向(病向)两方面。
1.水火消长失衡(病性)
火亢则热-热者寒之
火衰则寒-寒者热之
水盛则湿-湿者燥之
水涸则燥-燥者润之
2.血气互根失向(病向)
血气上逆-逆者降之
血气下陷-陷者升之
血气内闭-闭者宣之
血气外脱-脱者敛之
二、【五脏】治疗【八法】及其【代表药对方】列表
#中医知识##中医学习##科普#。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热证多因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出 现一系列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尿 少便秘、舌红苔黄等。热证的治疗应 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虚实
虚证
虚证多因正气不足所致,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舌淡苔薄等症状。虚证的治疗应采用补益正气的方法 。
实证
实证多因邪气过盛所致,表现为高热、口渴、尿少便秘、舌 红苔黄等症状。实证的治疗应采用祛邪泻实的方法。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目录
• 八纲证治
• 脏腑证治 • 肾病证治
未找到bdjson
• 心包与三焦证治
• 手少阴心经证治
01 八纲证治
阴阳
阴阳偏盛
阴证以面色苍白、恶寒、水肿、腹胀、腹泻、舌淡苔白、脉迟等为特征。阳证 以发热、口渴、尿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特征。
阴阳偏衰
阴衰则热,阳衰则寒。阴虚证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烦躁失眠、舌红 少苔、脉细数等。阳虚证表现为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弱等。
外邪如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导致经脉不 通、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系列症状。
VS
心火上炎
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心阳过亢 、循经上扰,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舌生 疮等症状。
症状表现与治疗方法
症状表现
经脉痹阻:手臂内侧疼痛、麻木、无力心火 上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尿黄全身症 状:胸闷、气短、头晕
治疗方法
胃病变
实证包括胃火炽盛、食积等,虚证包 括胃气虚、胃阴虚等。症状包括胃痛 、胃胀、食欲不振等。灸治疗为主 。
心与小肠证治
心病
分虚实。虚证包括心阳不足、心阴不足等,实证包括痰火扰心、心火上炎等。症状包括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等 。针灸治疗为主。
小肠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心病证治概要 肺病证治概要 脾胃病证治概要 肝胆病证治概要 肾病证治概要
心病证治概要
心病的证治概要 一、心喜动主明 二、心病多实热
三、用药宜苦寒
一、心喜动主明
心的主要功能为藏神和主血脉两方面。 心喜动主明,心家有病,往往会表现出心脏搏动异 常(色、脉因而失常)和神志紊乱两方面的病变。 神志紊乱和色脉异常是心病的重要症状。
一、肺性宣降
宣指宣发,肺气不宣,则呼吸不畅而成咳喘。降指 清肃、下降,肺失肃降,肺气上逆,亦成咳喘,或致水
道不利。
二、肺病多燥热
肺司呼吸,外合皮毛,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外感 病邪或疫毒之气,不论寒热,常先犯肺;又“肺朝百脉”
以贯通它脏,它脏有病也常累及肺脏,故肺易病而称
“娇脏”,尤其不耐火热燥刑。肺之病不论外感内伤, 若言实,则多属燥热过盛;若论虚,则多为阴津耗伤。
脾胃同为机体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皆赖以营养,故有“后天之本”之谓。
临证中,脾胃有病,往往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也
常常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因此,治病时须时时顾及脾 胃功能,正如俗语所说的“治病先治吃”。
二、虚实各有所主
在临床上,常见两种脾胃的病理变化,一是中焦虚 寒,一是胃肠实热。
虚寒责之于脾病,治宜温补,方如理中汤类;实热
滋肾阴和潜肝阳互相配合,称为肝肾同治。
肾病证治概要
肾病的证治概要 一、肾性潜藏,其证多虚 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三、治宜培补,不可伐泻
一、肾性潜藏,其证多虚
肾主藏精,肾精自当填养而不可耗泻。肾精充足, 则根本固密,五脏荣华,体壮神强;肾精亏损,则根本
不固,五脏衰败,体瘦形羸。
肾病多为虚证。一般说来,肾无表证、实证,肾之 热,属于阴虚之变;肾之寒,属于阳虚之变。
三、方药宜轻清
治疗肺病的方药,多宜采用轻清之品。轻,指宣散 轻扬的方药;清,指滋润清肃的方药。肺位于上焦,外
合皮毛,故治宜宣散轻扬以直达病所;肺病多燥热,故
治宜清肃滋润以解其燥热。
脾胃病证治概要
脾胃病的证治概要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虚实各有所主
三、脾宜燥,胃宜润
四、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
责之于胃病,治宜清泻,方如大承气汤类。
三、脾宜燥,胃宜润
脾的生理特点为恶湿喜燥,故脾病多湿,治宜燥湿 运脾。脾虚则湿聚,脾健则湿自去。
胃的生理特点是恶燥喜润,故胃病多燥热(胃家实
或胃阴虚),治宜清润疏理。
四、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脾胃是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脾胃的很多病理变化,都与升降失常有关。
而抽搐痉挛。肝的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偏于动、
偏于热,故其用为阳。 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故治疗时常采用两方面的治法, 一是滋涵以养肝血之阴,一是疏泄镇潜以平肝气之亢。
、肝肾同治
肝肾同位于下焦,都具有相火,而相火寓于肾水, 都要依赖精血的滋养,这就是肝肾同源。若肾水不足,
则阴虚不能敛阳,容易导致肝阳上亢,治宜滋阴潜阳。
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在病理上,五脏损伤,终将影响到肾。故《景岳全 书》中说:“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
肾。”反之,肾虚又可使五脏阴阳失调,造成全身机能
衰退。
三、治宜培补,不可伐泻
在病理上,五脏损伤,终将影响到肾。故《景岳全 书》中说:“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
肾。”反之,肾虚又可使五脏阴阳失调,造成全身机能
衰退。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
二、心病多实热
心属火,故心病以实热病证多见,如心火舌疮、 心热神昏、心热下移小肠、痰迷心窍等。
三、用药宜苦寒
由于心病以实热证居多,故治疗常用苦寒药以清心 火,解热毒,如栀子、黄连、泻心汤、洗心散等。故
《司牧安骥集》中有“心家纳苦”之说。
肺病证治概要
肺病的证治概要 一、肺性宣降 二、肺病多燥热
三、方药宜轻清
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故治疗脾胃病
时,须特别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运动以使其平衡协调。
肝胆病证治概要
肝胆病的证治概要 一、肝喜条达 二、体阴用阳
三、肝肾同治
一、肝喜条达
肝气升发,性喜条达,但又不可升发太过。 “木曰曲直”就是指肝既舒展又柔和的功能特性。
二、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为风木之 脏,内寄相火,易动风化火;肝主筋,肝病则筋失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