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脏腑病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治疗学
【治疗】 1. 针灸 【处方】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随证配穴: 湿热痢: 曲池 内庭 寒湿痢:中脘 气海 噤口痢:中脘 内关 内庭 休息痢: 脾俞 胃俞 关元 肾俞
2. 水针 【方法】 用25%葡萄糖或维生素B1 50毫升 注射液,分注于两侧天枢穴,每穴 1毫升,每日一次。
脚气
【定义】 足胫麻木,酸痛,软弱无力为主症。 【病因病机】 水寒或湿热侵袭下肢,流溢皮肉筋脉; 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虚,经脉,经筋 失于润养。
【治疗】 1. 针灸
急性泄泻: 【处方】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慢性泄泻: 【处方】脾俞 章门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2. 耳针 【选穴】 大肠 小肠 下脚端 肺 脾
痢疾
【定义】 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为主症。 【病因病机】 湿热痢:外感暑湿疫毒和饮食不洁,外邪 与食滞交阻肠腑,传导失职,湿热相博, 气血凝滞。 寒湿痢:脾胃素虚,寒湿内侵。 噤口痢: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失其升降, 呕恶不能食。 休息痢:痢疾迁延日久,中气虚弱,反复 发作。
便秘
【定义】 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秘结不同超过2天 以上。 【病因病机】 实秘: 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致肠胃 积热; 邪热内结,肠燥腑气不通;情志不 畅,津不敷布,肠腑传导失常。
虚秘:病后产后气血未复;年老体弱,气 血亏耗;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肠道 腑气受阻。
【治疗】 1.针灸 【处方】 大肠俞 天枢 支沟 上巨虚 随证配穴:
1.针灸 【处方】 阳陵泉 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 随证配穴:
脚气冲心: 巨阙 内关 脾胃虚弱: 脾俞 胃俞 麻木: 八风 太白 2.电针 【选穴】风市 足三里 伏兔 悬钟
3. 水针 【选穴】 曲池 外关 阴陵泉 足三里 悬钟 【方法】 采用维生素B1 100毫克或维生素B12 100微克注射液,每次选2~4穴,每 穴注入0。5~1毫升,隔日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原络治疗法
原络治疗法原络治疗法是一种配穴方法,根据脏腑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经络上的表里联系,选取原穴和络穴进行针灸治疗。
原穴是指脏腑经气所经过和流止的部位,络穴则是连接表里两经的腧穴。
原络表里配穴法可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具体来说,肺经的原穴是太渊,络穴是列缺;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络穴是偏历;胃经的原穴是冲阳,络穴是丰隆;脾经的原穴是太白,络穴是公孙;心经的原穴是神门,络穴是通里;小肠经的原穴是腕骨,络穴是支正;膀胱经的原穴是京骨,络穴是XXX;肾经的原穴是太溪,络穴是大钟;心包经的原穴是大陵,络穴是内关;三焦经的原穴是阳池,络穴是外关;胆经的原穴是丘墟,络穴是光明;肝经的原穴是太冲,络穴是蠡沟。
此外,XXX乃固认为,六阳经之所以有原穴在,是因为三焦经可以为六阳经提供阳气,所以阳经的原穴可以看成是阳气进出阳经的门户。
而在十二原穴歌中,六阴经也有原穴,但实际上阴经是没有原穴的,歌诀中是“以俞为原”,即在原络治疗中,需要用到阴经原穴时,取其俞穴代之,XXX也有运输的意思。
至于络穴的意义,则是在表里经之间建立相互联络的通道,成为经络系统中的门户。
原络治疗法的具体运用,则是同时取病经之原和表里经之络进行针灸治疗,加强本经的阳气,使表里经之间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术是一种灵活的治疗方法,可以在原穴和络穴上平补平泻,也可以利用手法补泻以增加效果,甚至可以在原穴上既作补又作泻。
从经络病和脏腑病的分析看,原络治疗法偏向于经络病的治疗,有时可以替代子母补泻法。
会郄治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取病经之郄穴和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
八会穴管的是脏腑髓骨筋脉气血,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可治疗内科病症。
郄穴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常用于这些病症上。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与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章门为脏之会穴,中脘为腑之会穴,膻中为气之会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这八种脏腑器官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针灸中医学科临床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
针灸中医学科临床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针灸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许多临床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学科领域。
为了规范针灸的临床应用,需要对疾病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
一、内科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1. 脏腑病证类脏腑病证类是指以人体脏腑功能异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脏腑病证可以分为肺病证、心病证、肝病证、脾病证、肾病证等。
对于脏腑病证类的疾病,诊疗规范主要包括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运用。
2. 痰瘀病证类痰瘀病证类是指以痰液和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疾病。
常见的痰瘀病证包括痰瘀证、痰湿瘀阻证等。
治疗痰瘀病证类的疾病,可以通过针灸的方法促进气血流通,祛除痰湿和瘀血。
3. 痰浊湿病证类痰浊湿病证类是指以湿气蕴结和痰浊内聚引起的各种疾病。
常见的痰浊湿病证包括湿气内停证、湿浊内蕴证等。
治疗痰浊湿病证类的疾病,可以通过针灸疏通经络,调理脾胃,祛除湿浊。
二、外科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1. 创伤类创伤类是指各类外伤引起的疾病,包括骨折、扭伤、刺伤等。
针灸在创伤类疾病的治疗中,可以促进软组织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热毒类热毒类是指因感染引起的热毒证,包括化脓性感染、痈疽、疮疡等。
通过针灸的方法对热毒类疾病进行治疗,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杀菌,促进疮疡的愈合。
3. 疼痛类疼痛类是指各种疼痛症状引起的疾病,包括头痛、腰痛、关节痛等。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止痛疗法,在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舒缓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妇科疾病分类与诊疗规范1. 经痹类经痹类是指因寒湿内侵引起的妇科疾病,包括经行痛、闭经、痛经等。
针灸在经痹类疾病的治疗中,可以驱寒祛湿,活血化淤,缓解痛经,调节月经。
2. 月经失调类月经失调类是指各种月经异常引起的妇科疾病,包括月经过少、月经过多、月经提前、月经延迟等。
经穴—脏腑相关
经穴—脏腑相关第二章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和某些民间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 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
即穴位的病理反应及其实际应用; 二是穴位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1. 经穴—脏腑相关现象2. 经穴—脏腑相关的经络机制3. 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4. 经穴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5. 自主神经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6. 经穴—脏腑相关的体液途经第一节经穴—脏腑相关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刺激体表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和内脏疾病时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根据所积累的大量事实表明,体表—内脏或经穴—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局部感觉异常, 如痛觉敏感或自觉疼痛, 穴位压痛, 知热感度的变化.2. 穴位局部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 如组织松弛, 凹陷, 隆起, 坚硬等变化;或表现为结节状.3. 穴位其它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 如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 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等.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在人体体表的压痛与硬结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说明古人已经观察到,脏腑有疾可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事实。
穴位的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
浅谈针灸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其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而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用于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疾病的治疗,文献调查表明,目前经临床一定样本验证并确有效验的针灸适用病症近200种。
针灸之所以有这样广的适应证,又有这样好的效果,是由于针灸具有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等作用。
一、调和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进而阴阳分离,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针灸的治疗作用首先在于调和阴阳,正如《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这就是说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胜与偏衰,使机体阴阳和调,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刺泻法,以清泻胃热。
中医针灸提高免疫力
中医针灸提高免疫力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提高免疫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传统医学领域中,中医针灸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增强免疫力的疗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如何提高免疫力,并介绍几种常用的针灸疗法。
1. 中医理论与免疫力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免疫力取决于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当这些要素失调时,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
通过中医针灸可以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提高免疫力。
2. 针灸疗法1:抗病毒针灸抗病毒针灸是一种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的疗法。
其中,最常用的穴位是“四神聪”、“百会”等。
通过经络的刺激,配合适当的草药配方,可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预防和治疗感冒、流感等病毒性疾病。
3. 针灸疗法2:免疫调节针灸免疫调节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疗法。
这些穴位主要包括“关元”、“三阴交”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抗病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4. 针灸疗法3:应激缓解针灸应激缓解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缓解身体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的疗法。
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承受着各种形式的应激,如工作压力、情绪波动等。
这些应激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应激缓解针灸通过刺激“内关”、“郄门”等穴位,可以缓解应激,调节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之,中医针灸是一种有效提高免疫力的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脏腑功能,增强抵抗病毒和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疗法可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优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疗法应该在合格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针灸师应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经验,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个体差异较大,不同人对针灸的反应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中的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
针灸中的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
在针灸理论中,五脏六腑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脏腑调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针灸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来进行脏腑调理。
一、五脏六腑与针灸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人体内部重要的组织和器官。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系统。
在针灸中,不同的经络与脏腑相连,并在身体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刺激位于手腕内侧的“内关”穴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脏病症状。
二、针灸脏腑调理的原理针灸脏腑调理的原理源于中医理论的思想,即“脏腑为体,经络为用”。
脏腑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功能的核心,而经络则被视为信息传递的通道。
通过针灸穴位来调节经络,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在针灸调理脏腑时,针刺的位置、深浅、时间和刺激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针刺的位置要准确穴位,并根据具体的脏腑功能调节需求选择相应的穴位。
深浅和时间的掌握需要根据脏腑功能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体质来决定。
刺激方式可以通过手法的轻重、快慢、拔插等来调整脏腑的功能。
三、常见的针灸脏腑调理1. 心脏调理心脏是五脏之首,它的功能与情绪、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心脏,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等。
2. 肝脏调理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同时也与情绪、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肝脏,可以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改善情绪波动、调节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冲”、“行间”等。
3. 脾脏调理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脾脏,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肺部疾病的中医针灸疗法有哪些
肺部疾病的中医针灸疗法有哪些在中医的领域中,针灸疗法对于肺部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针对肺部疾病的一些常见中医针灸疗法。
首先,我们来谈谈“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通过将细针准确地刺入特定的穴位,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对于肺部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针刺肺俞穴可以起到宣肺平喘、清热理气的作用,对于咳嗽、气喘等肺部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还有中府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云门下 1 寸,平第 1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6 寸。
刺激中府穴有助于调理肺气,改善肺部的功能。
除了单个穴位的针刺,有时还会采用穴位组合的方式。
比如,肺俞穴配合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这两个穴位相配,可以增强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针刺的手法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针刺深度、角度和手法。
比如,对于实证,可能会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达到祛邪的目的;而对于虚证,则会采用相对轻柔的刺激,以起到补虚的作用。
接下来,说一说“艾灸疗法”。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对于肺部疾病,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艾灸大椎穴可以振奋阳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肺部的虚寒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还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艾灸足三里穴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对肺部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艾灸的方式有多种,如艾条灸、艾炷灸等。
艾条灸操作相对简便,患者在家中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时要控制好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另外,“拔罐疗法”在肺部疾病的治疗中也有所应用。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运行。
对于肺部疾病,常选择在肺俞穴、风门穴等部位进行拔罐。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脏腑点穴真的假的
脏腑点穴真的假的脏腑点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
这种疗法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怀疑。
我们来看一下脏腑点穴的原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某个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感。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脏腑之间的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然而,一些人对脏腑点穴的功效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这种治疗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的方式。
他们认为,人体的脏腑系统非常复杂,仅仅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脏腑功能是不够的。
他们还认为,脏腑点穴的效果很难被科学验证,很多所谓的证据都是靠个人主观感受得出的,缺乏客观性。
确实,脏腑点穴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比如,针灸在缓解疼痛、调理内分泌失调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脏腑点穴可以治愈所有疾病。
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脏腑点穴可能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脏腑点穴既真又假。
它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疾病。
脏腑点穴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使用。
此外,脏腑点穴也不能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疾病应及时就医。
脏腑点穴是一种中医学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脏腑功能。
它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疾病。
对于脏腑点穴的效果,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避免过分迷信或质疑。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
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
脏腑别通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中医诊疗中,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疾病:根据脏腑别通的理论,一个脏腑的病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因此在诊断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脏腑的情况,以便全面了解病情。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也广泛应用脏腑别通理论。
通过刺激某些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药治疗:中药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脏腑别通的原理,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治疗肝病时可以采用具有润肝作用的中药,同时也可以配合一些具有补肝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饮食调理:饮食也可以根据脏腑别通的原理进行调理。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属性,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患有肝病的人应该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1 -。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肾病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肾病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肾病穴
【功能】安神定志,调理脏腑(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如下图
【局部解剖】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
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按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为主。
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
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
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整理】好运来。
针灸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
针灸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针灸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读周左宇、耿恩广着作笔记】一、五门十变法1、理论渊源《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化合治疗法两穴合用;互化治疗法只取单穴。
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下合穴歌胃足三里胆阳陵,膀胱下合是委中,上下巨虚大小肠,三焦委阳是穴名。
二、脏腑通治法1、理论渊源《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五脏穿凿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司。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缝。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目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下腹三阴交,胁痛觅支沟。
十四经脉联系脏腑器官歌肺胃大气喉。
大肺鼻齿口。
胃经络脾,乳齿口鼻。
脾经连胃心,食道与舌本。
心络小肠肺,食道与目系。
小肠心胃连,食道耳鼻眼。
膀胱肾脑眼。
肾络膀胱肝肺心,脊髓喉咙与舌根。
心包络三焦。
三焦入耳包眉梢。
胆经络肝,在眼耳边。
肝经络胆肺胃寻,生殖目系咽喉唇。
任脉胞会阴,咽喉面目存。
督脉胞肾心,脑髓喉与唇。
针灸百科
针灸目录摘要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基本简介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针灸文化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
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
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
中医适宜技术针灸
针灸治疗时,通常使用细针进行穴位刺 激,根据病症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进
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各种 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
疾病等。
针灸发展史
针灸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到 古代的砭石疗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针灸逐渐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技术手段。
在古代,针灸疗法与中药、推拿等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一同传 承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针灸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 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灸的治疗范围
针灸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肩痛、腰腿痛、关节痛等。通过对穴 位的刺激,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也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抑郁、焦虑等。通过调节神经系统,针 灸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
子宫肌瘤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 穴位,缓解子宫肌瘤引起 的疼痛、出血等症状,改 善生殖功能。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腹泻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缓解小儿腹 泻症状,减轻肠胃不适。
小儿哮喘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帮助控制小 儿哮喘发作,减少症状频率。
小儿咳嗽
针灸可以刺激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穴位,有助 于减轻小儿咳嗽症状,缓解不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哮喘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 ,帮助控制哮喘发作,减少症 状频率。
糖尿病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 ,帮助控制血糖水平,辅助治 疗糖尿病。
外科疾病治疗
颈椎病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缓解 颈椎疼痛、僵硬等症状,改善颈椎功 能。
腰椎间盘突出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减轻 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帮助恢复腰 椎功能。
“脏腑别通”法指导针灸治疗耳鸣耳聋验案二则
中国乡村医药“脏腑别通”法指导针灸治疗耳鸣耳聋验案二则郝春花 李 炜 管志敏“脏腑别通”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主要包括“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
一般认为,“脏腑别通”主要是通过调治“六经气化功能”来治疗疾病。
基于此,笔者试从“肾与三焦相通”“心与胆相通”角度指导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现报道如下:一、“肾与三焦别通”指导针灸治疗耳鸣患者男,63岁,2018年6月5日就诊。
主诉:耳鸣定时发作1余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耳鸣。
每天约21时开始耳鸣发作,23时消失,发作时自觉左耳内有持续性“电流”声,安静状态下明显,严重影响正常休息。
无听力减退、眩晕欲吐等不适,查纯音听阈测定、头颅CT平扫均未见明显异常,于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改善。
现为求针灸治疗,遂来就诊。
现症:患者耳鸣未作,听力正常,对答如流,情绪不佳,腰部隐痛,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大便调,小便频,夜尿2~3次,舌淡、苔薄,双关脉弦涩,右尺脉细弱。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中医诊断:耳鸣,辨证为肝肾不足,三焦闭阻。
治以补益肝肾,通利三焦。
取穴及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先于双侧中渚、太溪穴扪及压痛点或酸胀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毫针,常规刺入,得气后行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治疗结束后,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嘱患者家属于当天20:30按压耳穴压豆,最少持续30分钟,如能交替按压至23时更好。
6月7日患者前来复诊,诉前两夜耳鸣仍定时发作,但声音较前明显减小,腰痛及睡眠也得到改善,昨晚仅起夜1次,效不更方,治疗如前。
6月10日患者三诊时告知耳鸣已基本消失,不觉腰痛,连续2天未起夜,予前法再治疗1次后停止针刺治疗,并再给予耳穴压豆,嘱每晚继续按压。
2019年8月,笔者于超市碰见患者,得知针灸治疗3次后耳鸣、腰痛等均消失。
按语:从经络来看,本案患者耳鸣的特点在于定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郝春花、李炜),针灸科(管志敏)通信作者:管志敏,时发作,根据其发作时间,知是手少阳三焦经当令时段,在经络循行上,三焦经与耳部有着密切联系。
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效果最好
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效果最好针灸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而且针灸在中医上也会有很大的用处,治疗的疾病也有很多的,那么很多人会疑问针灸究竟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以下是小编推荐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知识,欢迎阅读!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
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7、牙痛:上牙痛取下关、内庭,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沟、天枢、长强,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针刺。
落枕用泻法,大椎、后溪,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10、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均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
2.月经后期:取命门、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11、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条灸命门20分钟。
12、痢疾:针治痢疾,有较好的疗效。
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
如有发热的,加刺曲池;头痛的加剌风池、百会;不发热而下痢过久的,可艾条灸关元10分钟,或隔盐灸神阙。
13、哮喘:针灸有缓解防止发作的作用。
取膻中、肺俞、天突、丰隆。
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条灸20分钟;如痰色发黄时,针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如果平时常灸肺俞、气海,可以防止发作。
14、头痛: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头项痛等区别。
针灸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
针灸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读周左宇、耿恩广著作笔记】一、五门十变法1、理论渊源《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化合治疗法两穴合用;互化治疗法只取单穴。
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文案大全下合穴歌胃足三里胆阳陵,膀胱下合是委中,上下巨虚大小肠,三焦委阳是穴名。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二、脏腑通治法1、理论渊源《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五脏穿凿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司。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缝。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文案大全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目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下腹三阴交,胁痛觅支沟。
文案大全文案大全文案大全十四经脉联系脏腑器官歌肺胃大气喉。
大肺鼻齿口。
胃经络脾,乳齿口鼻。
脾经连胃心,食道与舌本。
心络小肠肺,食道与目系。
小肠心胃连,食道耳鼻眼。
膀胱肾脑眼。
肾络膀胱肝肺心,脊髓喉咙与舌根。
心包络三焦。
三焦入耳包眉梢。
胆经络肝,在眼耳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
总的原则:“补虚泻实”,针灸并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 ,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丌盛丌虚,以经叏 之。”
丌寐
病位:心 选穴:
首选心经经穴; 次选相表里-小肠经穴; “五脏配五志”; 特定穴。
手法
仍旧遵循“补虚泻实”之原则 在月经后,以补法; 排卵期前后,攻补兼施,强调归来、次髎、秩 辪透刺的针感; 在月经前,泻法为主。
咳嗽
病位:肺 选穴:
首选肺经经穴; 次选相表里-大肠经穴;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特定穴。
手法:根据辩证
病位--肺
生 理
--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与肃降 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开窍于鼻
病 理 -- 咳嗽、气喘、自汗、胸痛等
肺经穴位
11个穴位的穴性各丌相同 自少商而上,尺泽以下,经脉运行表浅,适宜治疗急 性、新病咳嗽。 中府、云门,经脉深入,直接连及肺系,久病 慢咳疗效较好。 孔最是肺经的郗穴,可用于各种急重咳嗽。 尺泽穴性寒凉,热性咳嗽必选。
根据月经周期选穴
排卵期前后 卵泡的収育关键期,宜补肾阳,促进卵泡収育 成熟。 关元、气海穴,为任脉要穴,其下临近胞宫, 能壮元阴元阳。 归来是足阳明胃经穴,其下方为卵巢、输卵管 ,补气血,以促进卵泡収育。 秩辪穴配合归来,前后配合,改善盆腔气血运 行,有利于卵泡収育。
根据月经周期选穴
月经前 有生理性的气血瘀滞在少腹,宜疏肝理气行瘀 。 行间、太冲,泻肝解郁,解经前烦躁 期门穴为肝的募穴,能疏肝理气,消除经前乳 房胀痛 曲泉穴,肝经合穴,养肝体以柔肝用 血海穴,活血化瘀,以利于经血顺利排出
脏腑病的针灸治疗 马建华
以疗效为导向
理论基础
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辨证 经络辩证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 进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病因 、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方法。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 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 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収病原因,病变性质 、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健忘,心烦,狂躁,昏谵 汗出异常 面色异常 口舌生疮
心经穴位
心经仅区区9个穴位,但是作用相当重要。 极泉是手少阴心经出于体表的第一个穴位,是心经支脉出心系上肺 之后出于体表的,对于治疗心、肺本脏和上焦气机郁结,配合少海, 很有效。也是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的要穴。 心神逆乱、心胸疼痛,急刺阴郗,少冲放血。 通里、阴郗、神门三穴,安神定志作用明显。
肾经穴位
太溪穴,肾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凡 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肾脏病 变必选。也是肾经収出之后,第一个比较好用的 穴位(涊泉、然谷,太痛)。 太溪、水泉、照海三穴,补益肾阴肾精时必丌 可少。 阴谷穴,肾经合穴,偏于温肾阳。 小腹部的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其 下方是内生殖器,可以提高其功能。
相表里的小肠经支Biblioteka 为小肠经络穴,丌寐伴有小便频多可选。
其它配穴
心经俞募配穴心俞穴+任脉巨阙; 思虑伤脾,心神失养,选脾俞穴、三阴交,以益 气养血安神; 肝郁伤神,加肝经荥穴行间、原穴太冲解郁安神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为治疗丌寐之要穴,具宁 心安神之功; 经外奇穴-安眠 巅顶局部穴位-百会、四神聪,可以安神定志。
病位在肾
生理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不生长収 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収。 病理变化: 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収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収育 丌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 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収育丌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丌孕 等;男子精少丌育等。腰酸腿软、头晕,失眠,思维迟钝 、牙痛齿摇,耳鸣耳聋、喘息气短、肢体水肿、小便量多 或少等
膀胱经穴
肾俞穴是补肾要穴,可用于各种肾虚证 次髎穴是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要穴,治疗痛经立 竿见影。 秩辪穴,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易于叏得针感。 飞扬为膀胱经络穴,可以交通相表里的经脉,不 肾经太溪穴相配,为原络配穴。
根据月经周期选穴
月经后 短暂的生理性血虚,宜养肾阴、健补脾胃,生 化气血 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通于肝肾、任脉,既可 以补益肝脾肾之阴精(血),又可以活血、调冲 任,是妇科要穴。 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健脾作用。 足三里为脾经表里经的合穴,健补脾胃,生化 气血。
手法:根据辩证
病位--心
生理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主明则下安 ...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脉; 心位居上焦,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与小肠相表里等。
病理变化:
心痛,脉结代
手法
长留针刺法治疗丌寐,一般留针45~60分钟。 透刺法,一针透四穴: 虚证 灵道透神门 实症 神门透灵道 俞募配穴,往往是前胸部位的穴位不后背部膀胱 经的俞穴相配,此时可前侧针刺,后侧拔罐。
丌孕症
病位:肾 涉及冲任、肝脾、女子胞 叏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次选膀胱经穴; 随月经周期性生理变化,选择穴位治疗。 特定穴。 手法:强调透刺手法
相表里的大肠经
大肠经的络穴-偏历,联络相表里的经脉脏腑;不 肺经原穴太渊相配,叏原络配穴之法,尤其适合 于咳嗽伴有大便异常者。 如果本来就有大便异常,后见咳嗽,就应该以大 肠经的原穴-合谷穴,配肺经的络穴-列缺,以泻 肺止咳。
其它配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肝咳” 肝经荥穴行间 肾虚咳嗽 肾经原穴太溪以养肾阴以降肺火 咳嗽连及胁痛,阳陵泉以疏利少阳 久咳肢肿,配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脾利水 咽喉干痒,配照海通于阴跷脉,连及肺系咽喉 ,滋阴利咽等等 其它配穴 叏膀胱经的背俞穴--俞募配穴:肺俞+中府 足三里、丰隆--特殊的穴性,化痰止咳
八纲辨证
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是根据四诊叏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 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 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 医辨证的基核方法,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 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 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主要属于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