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识五脏病

合集下载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人体五脏,心肺居上,为上焦,脾(胃)居中,为中焦,肝肾居下,为下焦。

五脏气机,肝木主生,心火主长,肺金主收,肾水主藏,脾土主化。

人体生在五行,病也在五行,五行运转正常,则人身体不病,五行失调,则人病。

一、肝人体肝木主生,生也就是升发之气,也主向外疏泄。

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也就是头为阳,足为阴。

但是人体是一个三维球形,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也就是所谓升发,从下往上为升发,从内向外也为升发。

肝木是一个向上、向外的过程。

人体气机向上的同时也会向外。

比如说呕吐的时候会感觉身体发热,就是气机往外走。

而同样的肺金收敛的过程,就是一个向下向内的过程。

比如说人在受寒以后,外面皮肤毛孔一下闭住了,人体气机开始往内沉,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振奋阳气,首先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打喷嚏其实就是人体自己在向外、向上去升提气机,想把这个寒气给震出去。

所以人体向外出的功能,都是属于肝木升发的功能。

比如说人体小便不利,小便它本身是向下的,但其实它是一个从身体内部向外排泄的过程,所以它也属于肝木升发的范畴。

辛主升发,也就是辣的东西有助于人体向外升发,所以补肝用辛。

酸主收敛,酸味的东西都有往里面收的性质,所以泻肝用酸。

同样的道理,举一反三,补肺就用酸,泻肺用辛。

如果人体升发之气不足,就会出现无汗、大小便不通畅,排便无力等情况。

同时,因为肝木升发不动,肝气郁结在里面,就会出现腹痛、胸胁苦满,以及妇人月经不调、月经来迟等症状。

如果肝木升发之气过旺,就会出现发热、自汗、尿多、男子遗精、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

同时,因为热气上冲到头,还会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

水生木,金克木。

肝木升发无力,主要原因在于寒,如果肾水寒,则木气升发无力。

肝木升发太过,主要原因在于肺气不收,金气不能制衡。

肝气升发之力不足,伤寒论中所用的方子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

其中当归三钱、生姜三钱、羊肉半斤,这里面用羊肉、当归温行血脉,用生姜温水、行水以滋养肝木。

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呢,就要补肺。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中医对于五脏六腑的认识那可是相当有趣且深奥的。

咱们就先从“心”说起吧。

心,在中医里被视为“君主之官”,就好像是一个国家的老大,掌控着全局。

咱就说有一次我去看中医,老中医给我号脉,就说我最近操心太多,心有点累着了。

我就纳闷儿,他咋知道的?原来啊,中医通过脉象、面色、舌苔等等就能判断出来。

比如,心跳太快或者太慢,可能都意味着心的功能不太正常。

再来说说“肝”,肝被称为“将军之官”,性格那叫一个豪爽直率。

要是肝气郁结了,人就容易心情不好,总是闷闷不乐的。

我有个朋友,工作压力特别大,整天愁眉苦脸的,去看中医,说是肝气不舒。

中医给他开了些调理的方子,还让他多出去走走,放松放松心情。

你还别说,过了段时间,他真的精神多了。

“脾”呢,就像是掌管后勤的大臣,负责给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要是脾不好,人就容易没胃口,吃啥都不香。

我记得小时候,有阵子我不爱吃饭,我妈就带我去看中医,中医说我脾弱,给开了点甜甜的中药丸子,吃了没多久,我这胃口就又回来了,吃饭可香了。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管理着呼吸和气血的运行。

要是肺出了问题,咳嗽、气喘那都是常有的事儿。

我家隔壁的大爷,一到冬天就咳嗽得厉害,去看了中医,说是肺气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咳嗽的症状减轻了不少。

最后说说“肾”,肾可是人体的根本,被称为“作强之官”。

肾不好,人就容易没精神,腰膝酸软。

我有次爬山,碰到一个中年人,爬了没几步就累得不行,他自己就说,可能是肾有点虚,平时工作太累,没好好保养。

说完了五脏,再讲讲六腑。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胃就像个大口袋,负责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

要是胃不好,胃痛、胃胀可就找上门了。

我有次吃了顿特别辣的火锅,结果胃难受了好几天,这才知道胃也是需要好好呵护的。

小肠主要负责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大肠呢,就是负责把剩下的糟粕变成便便排出去。

要是大肠的功能不好,便秘或者拉肚子就来了。

我同事有段时间老是便秘,脸上还长了好多痘痘,去看中医调理了一番,才慢慢恢复正常。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

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

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1. 概述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理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

五脏(心、肝、脾、肺、肾)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脏的实证表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与五脏的关系。

2. 五脏的实证表现2.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主宰人体神志、血液循环以及血脉的脏器。

当心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心悸: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常伴有焦虑和恐惧感。

- 失眠: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常伴有梦多。

- 舌质红:舌头呈红色或有舌苔厚薄不均的现象。

- 小便多:尿量增加,常伴有淡黄色尿液。

2.2 肝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其功能与情绪、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或发脾气。

- 乳房胀痛:女性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乳房增大的症状。

- 舌质偏红:舌头的颜色偏红,常伴有舌尖或舌边有瘀点。

- 大便燥结: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的现象。

2.3 脾脾脏在中医中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以及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

当脾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食欲不振:对食物没有兴趣,食欲减退。

- 体倦无力:感到疲乏乏力,缺乏精力。

- 肌肉松软:肌肉无力,容易产生酸痛感。

- 痰湿困滞:容易出现口苦痰黏、腹胀气滞等症状。

2.4 肺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与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有关。

当肺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咳嗽痰多:咳嗽有痰,或咳嗽时咳出黄绿色痰液。

- 声音嘶哑:声音嘶哑、沙哑,或者声音无力。

- 气短胸闷:呼吸气短,容易感到胸闷。

- 畏寒肢冷:容易受寒,手脚发冷。

2.5 肾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与生殖、生长以及脑髓之精有关。

当肾脏出现实证问题时,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症状:- 腰膝酸软:腰膝部位酸痛,感到无力。

- 夜尿频多:夜间尿频,尿量增多,尿液清淡。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中医学注重疾病的病机分析,通过观察五脏的功能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详解中医五脏的病机,包括心、肺、肝、脾和肾的功能及其相关的疾病。

心的病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血脉和神志。

正常情况下,心主心血脉,控制血液的循环以及身体内外的交流。

心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不足、心火旺盛等。

心阳不足是指心阳虚寒,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畏寒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等。

治疗心阳不足可采用温补心阳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心阴不足是指心阴亏损,主要症状包括心烦、失眠、口干、健忘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血虚、心火旺盛等。

治疗心阴不足可采用滋补心阴的中药如麦冬、丹参等。

心火旺盛是指心火过盛,主要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口苦、失眠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火亢盛、心血瘀滞等。

治疗心火旺盛可采用清热祛火的中药如夏枯草、黄连等。

肺的病机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呼吸和气机。

正常情况下,肺主气机,控制呼吸以及将清气输送给全身。

肺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肺气不通、肺阴不足、肺热壅盛等。

肺气不通是指肺气郁结,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喘、喘息等。

常见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治疗肺气不通可采用活血化痰的中药如三七、紫河车等。

肺阴不足是指肺阴亏损,主要症状包括干咳、痰少、口干等。

常见的疾病有肺燥、肺热等。

治疗肺阴不足可采用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麦冬、百合等。

肺热壅盛是指肺热积聚,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咽痛、痰黄等。

常见的疾病有肺炎、慢性咽炎等。

治疗肺热壅盛可采用清热化痰的中药如银翘、蝉蜕等。

肝的病机肝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气机和情志。

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控制气机的畅通和情绪的平衡。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等。

肝气郁结是指肝气郁滞,主要症状包括胁痛、胸闷、易怒等。

常见的疾病有肝郁、抑郁症等。

治疗肝气郁结可采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肝阳上亢是指肝阳上升过盛,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目赤、耳鸣等。

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眩晕等。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内经》五脏所主五病释义与临床运用

《内经》五脏所主五病释义与临床运用

《内经》五脏所主五病释义与临床运用五脏气(五病)①生理学名词泛指五脏正常机能。

②病证名。

指五脏气机升降失常的主要特征。

《灵枢·九针论》:“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病证名。

脏腑之气失调所产生的病证。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肝为语:就五气所病而言,历代医家对于“肝为语”的认识较多,著名的有:高世《素问直解》注:“语,多言也。

”姚止庵《素问节解》注:“语者。

所以畅中之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宣畅气机之郁。

”高世是从病症言,姚止庵则是从肝的自我调节形式言,是对《素问》原文的发挥。

然而,对“肝为语”含义的阐述还不够明确,至于“肝为语”对现代中医临床有何意义,则论述更少。

笔者现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就此谈几点认识。

脾为吞,脾病时出现的吞咽症,如吞酸等。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

”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心为噫:《素闻·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

”明确指出噫症可由心病所致。

初诊信息采集时忽略了“口苦”、“口干”、“易自汗出”以及“舌质红”的含义,当作一般的脾胃病论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治疗后,由于患者确实兼有脾胃病存在,故泛酸、嘈杂减半,但暖气、口苦依旧。

二诊时详加追问得知患者尚有悲伤欲哭、心烦易怒、情绪不舒等一系列精神神经系统的症状;还有一反面的证据是,本案嗳气如果是由于脾胃病引起的,理应在初诊时与泛酸、嘈杂同时改善,现独嗳气未愈。

综合以上,嗳气显系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

改投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泄火从郁论治后,噫竟自除。

《内经》所说的“心为噫”并不属于脾胃病。

“心为噫”可以理解为心主神明和/或肝主疏泄( 情志)的功能失常所导致的暖气,其病理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凡肝气郁结,影响肝藏血的功能,或脾气虚弱,影响脾生血的功能,皆使心失所养;心之为病,如百合、脏躁“如有神灵者”,可以发生包括暖气在内的多彩症状;(2)肝:情志失和,肝气郁结难以条达,使肝气上升太过而撞胃为噫;(3)胃:恼怒忧郁,肝气横逆犯胃,使胃气失降为噫。

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

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

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人体内的五脏和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中医理论,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则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器官不仅在人体内起着生理功能,也与许多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根据五脏和六腑的分类,探讨其所归属的疾病种类。

心脏与心血管疾病心脏作为人体的主要泵血器官,主要承担着循环系统的功能。

心脏病是指指心脏及其血管所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大多与心脏供血不足、血液循环异常等因素相关。

肝脏与肝病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起着重要的代谢、排毒、储备和合成功能。

肝病是指肝脏出现各种异常的疾病,常见的有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这些疾病可以由病毒、酒精滥用、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脾脏与脾胃疾病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承担着升清、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对人体消化和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脾胃疾病指的是与脾脏和胃有关的疾病,包括胃炎、消化不良、脾虚等。

这些疾病常常由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

肺脏与呼吸系统疾病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主要负责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与肺脏相关的疾病包括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这些疾病常常由感染、吸入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

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中的核心器官,除了排除废物外,还参与调节电解质、体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与肾脏相关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肾衰竭等。

这些疾病常常由感染、结石形成等因素引起。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在中医理论中也有其疾病分类,但与五脏相比,研究较少。

总结:五脏和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与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心血管疾病、肝病、脾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这些疾病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只是对五脏六腑所归属的疾病种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具体治疗还需要医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判断和处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并且与特定的疾病关系密切。

下面将介绍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常见疾病。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要功能是主持血液的循环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控制着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活动。

心脏疾病多与心脏的功能异常有关,如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二、肝脏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的量和流向。

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产生胆汁等。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可能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症状,与多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有关。

三、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营养成分。

脾脏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血液的生成。

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引发脾虚、湿热等疾病,如脾功能不全、脾胃湿热等。

四、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脏还参与水液代谢和排泄。

肺脏疾病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五、肾脏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生命之源,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还参与生殖、生长发育等过程。

肾脏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肾炎、肾结石等。

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在中医中被视为辅助五脏的器官,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

胆脏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和排泄过程;胃脏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小肠和大肠分别参与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并将其排出;三焦主要功能是气的运行和代谢。

当这些腑脏功能异常时,可能引发胆囊炎、胃炎、腹泻、便秘、尿路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不同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和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人体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

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

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

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

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口诀是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鉴别病因,确立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进行总结。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1. 心:开窍于舌,主血脉,藏神气。

心象征着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健忘等方面。

心脏也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

2. 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魂魄。

肝主要负责人体的新陈代谢,涉及到血液的调节、气血的运行等。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胸闷等症状。

3.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藏思维。

脾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具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脾气不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腹泻、体力疲乏等症状。

4. 肺:开窍于鼻,主气呼吸,藏精神。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位,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同时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气虚弱会导致呼吸短促、气促等症状。

5. 肾:开窍于耳,主生殖,藏精气。

肾脏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关键部位,是男性生殖能力和女性生育能力的保证。

肾气不足会导致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 胆:主疏泄,出现瘀血。

胆脏主要与肝脏共同协作,涉及消化、代谢、排泄等方面。

胆汁分泌过少或分泌异常会导致黄疸等症状。

2. 胃:腐熟化受,变化味觉、口感,下行输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消化功能的实现。

胃寒、胃热等症状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大肠:输泌下行,宿便积滞。

大肠主要负责人体的废物排泄,以及水分的吸收。

大肠炎、便秘等症状会引起腹泻、腹痛等问题。

4. 小肠:化生吸收,输泌上行。

小肠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小肠过敏、幽门炎等症状会导致腹泻、腹痛等问题。

5. 膀胱:主受藏,转输精液。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包括诸多方面,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六腑则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种分类并不是以解剖学的角度展开,而是根据中医的观点,将人体的内脏按照其在人体内部的定位及其功能进行归纳分类。

下面,我将对五脏六腑的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心脏是五脏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之官,是血脉之源,也是情感思维的本源。

心主循环,其不仅掌管着人体的血液循环,而且也与人的情感体验、记忆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心主火,因此当心脏功能失常时,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气喘、心悸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司呼吸。

肺与呼吸功能有着紧密的关系,是气机运行的要害之处。

肺主皮毛,肺的健康与人体的皮肤、毛发等有关。

如果肺脏功能失调,往往会导致呼吸不畅,咳嗽、喘息等症状出现。

肝脏是五脏之一,中医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之官,主管着人体的血液储藏、疏泄和血的调节功能。

肝主筋络脉管,肝的健康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眼睛的健康等相关。

当肝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瘀等问题,并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脾脏是五脏之一,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

中医将脾脏视为人体的根本之官,掌管着脏腑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主肌肉四肢,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紧密相关。

当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

肾脏是五脏之一,中医将肾视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的重要储藏器官。

肾主藏精、生发、生长,肾阳主体形寒冷,肾阴主体形热燥。

肾脏与骨髓、脑髓、髓液等有关,当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精神不振、阳痿、遗精等问题。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的概念,这是与五脏相对应的一组器官。

胃脏是六腑之一,主要负责摄取、运化和排泄食物。

胆腑是六腑之一,与肝脏密切相关,主要发挥胆汁的分泌功能。

小肠和大肠分别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以及排泄的重要器官。

膀胱则与排尿功能有关,三焦则是一个比较虚幻的概念,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及气机运行有关。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神农本草堂观点:现在从事中医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如美容业,保健品业,直销业,初学中医理论,繁杂旁多,无从下手,如何在头脑快速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由为重要。

一指老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主讲中医诊断学,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让大家举一反三,在治疗中学习辩证,在辩证中学习方剂,中药,经络腧穴,让我们能真正的理解中医,应用中医,传播中医。

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说: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内经》说: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①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

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

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

例如,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

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

在中医看病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六腑密不可分。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生理功能的实体,更代表着人体的精气神及各种生理病理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解读。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中医认为它主管人的情绪活动,与思维、记忆、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

心脏的阳气充盛时,人会感到兴奋、精力充沛;而阴气过盛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将心脏与舌、面色等进行了关联,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症状,可以对心脏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肝脏在中医中被赋予了调整情绪、解毒的功能,被视为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主疏泄,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肝脏的失调往往导致脾气急躁、易怒、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问题。

脾脏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主持水谷的运化,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肥胖、腹泻等问题。

中医还将肌肉和四肢也与脾脏联系在一起,认为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倦怠。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中医将其与情绪、痰湿有关联。

肺主气,健康的肺脏可以保证人体呼吸顺畅,但如果肺气不畅,就会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

此外,中医也将皮肤、毛发与肺脏联系在一起,肺的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

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脏器。

肾主藏精,如果肾虚则会导致性功能低下、遗精、尿频等问题。

中医还将骨髓和耳朵与肾脏联系在一起,肾的失衡会导致骨质疏松、耳鸣等症状。

六腑中的胆囊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被称为“胆主刚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泄。

胆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等问题。

中医还认为胆囊与眼睛有关,胆火旺盛时会出现目赤、目痛等症状。

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中心,被视为“五脏之海”。

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如果胃功能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

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什么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而五脏六腑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基础之一,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并非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基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所构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先来说说心。

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被称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主血脉意味着心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全身。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

主神志则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的气血充足,人的神志就清晰、思维敏捷;反之,就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神志不清等问题。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具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能保证人体气血的通畅、情志的舒畅以及脾胃的运化正常。

如果肝气郁结,人就容易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而肝气上逆,则可能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肝藏血,能调节人体的血量分布。

当人体活动时,肝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休息时,血液又归藏于肝。

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失常,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运化水液失常,则容易产生水肿、痰饮等病症。

脾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出血。

脾气虚弱时,可能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呼吸功能异常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一身之气不足则会感到气短、乏力。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嗽,或者水液代谢障碍而出现水肿、尿少等。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藏精,精能化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医学相比,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五脏的认识及其调理方法。

一、五脏的认识中医将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 心:被称为“君主”,主管血脉、心理活动和意识。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运行于全身各处,以供给氧气和养分。

心脏与情绪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脏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2. 肝:被称为“将军”,主管血液的储藏和调节。

肝脏不仅负责解毒,还能合成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胆汁,对于调节血流量和储存血液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肝脏还能影响情绪和情感的稳定,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的失衡有关。

3. 脾:被称为“大将军”,主管消化、吸收和运输。

脾脏主要参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养分,然后分发给全身各个器官。

脾脏的运输功能也与血液有关,中医认为脾脏控制血液的运输功能。

4. 肺:被称为“将军的智囊”,主管呼吸和气血运行。

肺脏负责吸入氧气,并将氧气传递给血液,然后运送到全身各部位。

肺脏还参与调节和控制气血的循环,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有关。

5. 肾:被称为“将军的根本”,主管生命活动和生殖。

肾脏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同时也参与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五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比如,心脏喜欢苦味,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肝脏喜欢酸味,应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

脾脏喜欢甜味,肺脏喜欢辛味,肾脏喜欢咸味。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中医还会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五脏为病

五脏为病

五脏为病
心之为病:1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会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可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或舌卷、舌强、失语。

2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出现:心气不足、血液亏虚导致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淤滞、血脉受阻导致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

3心主神志的功能亢盛则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容易悲伤;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若心脉痹阻,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肺之为病:呼气不利、胸闷、咳嗽、鼻塞、喉痒、音哑、失音、喷嚏、无汗(肺失宣降)呼吸短促表浅、咳痰、咯血等。

脾之为病: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神疲乏力、头目眩晕、泄泻、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口味异常。

肝之为病:气机郁结则:胸胁、两乳或少腹部胀痛不适;生发太过,则肝气上逆,目胀痛、面红耳赤、易怒等甚者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逆的病理变化。

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两目干涩昏花,目赤痒痛、头目眩晕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振颤。

肾之为病: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机能低下,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萎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和水肿等阳虚的症候。

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识五脏病·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
·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斑块和痤疮成因
·眼周斑——与肝脏有关——脾气淤结
·口周斑——与脾脏有关——脾胃虚弱
·耳前斑——与肾脏有关——肾水不足
·毛孔大——与肺脏有关——肺胃湿热
·长痤疮——与心脏有关——心火上炎
如何对五脏病因进行确认
·肝气淤结——目光晦暗而面青
·脾胃虚弱——眼睑水肿而色黄
·肾水不足——毛发稀疏而细软
·肺胃湿热——鼻头色黄而微红
·心火上炎——口唇干燥而舌赤
心的辨证求因
·心开窍于舌,心功能正常舌体就红润。

·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就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心火上炎就会长痤疮。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暗淡无华。

·心属火,火生土,脾生土,心气旺盛必须依赖脾运化谷精微地供养。

肝的辨证求因
·肝开窍于目,肝气不足则双目十涩,目漏不溶。

·肝主疏泻,肝气淤结则闷闷不乐。

烦躁不安,月经失调,滋生色黄。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充足则爪甲明亮,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

·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肝气鼻通必须有好的心情,因此,心可养肝,
脾的辨证求因
·脾开窍于口,脾气健则食欲旺。

口唇红润有光泽。

·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不健,则面色萎扉,易长斑,·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气虚少则全身无力,口唇干裂。

·脾属土,土生金,肺属金,肺主皮毛,脾气不畅,则皮肤容易过敏。

肺的辨证求因
·肺开窍于鼻。

肺气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

·肺主宣发。

肺气足皮肤才滋润有弹性,肺气虚皮肤就干燥,容易过敏。

·肺主皮毛,其华在皮毛,皮肤的呼吸功能与肺脏的呼吸功能是一致的。

·肺属金,金生水,肾属水,肺气足,才能把水谷精微输送皮毛,滋润皮肤。

肾的辨证求因
·肾开窍于耳,耳后的听觉依赖肾气供养,肾气不足则耳鸣或听力减退。

·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肾气衰弱,人体走向衰老,易长斑。

·肾主水液代谢,其华在发,少白头,中年脱发多是肾精不足所引起。

·肾属水,水生木,肝属木,肾水不足,肝气难以畅通,因此有肝肾斑同存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