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汇编

合集下载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金匮要略-81页PPT资料

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金匮要略-81页PPT资料
8月23日 或24日
小雪 (十月中)
11月22日 或23日
惊 蛰 春分 清 明 谷雨 (二月节) (二月中) (三月节) (三月中)
3月5日 3月20日 4月4日 4月20 日 或6日 或21日 或21日 或21日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五月节) (五月中) (六月节) (六月中)
6月5日 6月21日 7月7日 7月21日 或6日 或22日 或8日 或22日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八月节) (八月中) (九月节) (九月中)
第8条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 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 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 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 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 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 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 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 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 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 由都尽。
返回
NO2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 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 无由入其腠理”。
Climate greatly influences the five organs (viscera) with which the human being is endowed. Nature nourishes and destroys all creatures just as water both floats and overturn a ship. When the primordial Qi of the five viscera circulates smoothly, the body remains healthy and well; but when noxious Qi and evil winds attack, death ensues. Even though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ousand of disease, the causes are three: 1 internal evils spreading along the meridians to the viscera.2 external evils breaking through the surface of the skin and invading the interior (eventually the evils case blockage of the blood and Qi in the four limbs and the nine cavities). 3 sexual abuse, knife wounds, and animal o insect bites. All diseases fall into one of these categories. Disease can not invade the cou li (interstices) if one lives circumspectly.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辨治要领与思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推测疾 病的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这 种思维方法,为后世的病因辨证及审证求因 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 用。
第10条
问曰:经云‘‘ 厥阳独行” ,何谓 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提要
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回顾
阴阳失调是 杂病的基本病机
阳上行,有阴以吸之故升极而降 阴下行,有阳以煦之故降极而升
【辨治要领与思路】
此条以“厥阳独行”为例,提示了一切疾 病的病理变化,都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 的反应,也就是阴阳失调为杂病的总病机。
――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第3条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 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 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 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 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 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提要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 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临床
当先实脾
疗效
较好
上工 中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较差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讲 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 之子,子能令母实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 和中气
分析
反常气候变化
太 过
•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 五六月时 •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问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是邪正统于虚实中也。

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

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所以然者,脏病唯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唯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

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贝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唯治其肝,不防其传也。

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

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

助其阳必用焦热之药,使心旺而气感于肝也。

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养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余,则得其养矣。

助之犹恐不足,则用益,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盖稼穑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若中工不解,误以酸入肝,焦苦人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三句为克制之治。

然则肝虚正治之法,当从于何处求之。

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以为补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以此为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则上工治肝虚之病则用此酸甘焦苦之药,按调补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实之病则不在治肝虚之例可用之。

经日: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余脏,他脏也。

实者防其传,先治其未病之脏;虚者补其虚,求本脏之体用,遵经旨而治之则得矣。

此论五行之理,以次而传,别中上二工之治,学者所当审其虚实,而分其治法焉。

[正日]此总言上工治未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

上段言肝实必传脾,故脾未病而先实之:中段言肝虚必受肺邪,故肺未病而先制之,伤字作制字看。

助心益脾,扶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隔二隔三,真治未病之上工也。

末段又承发虚实之理而推及余脏,以明此为全书之通例云尔。

徐彬、高世拭所解均同,独修园注中段,言肝虚之法当从何处求之,已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添出支节,转生迷眩。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内容】〖概说〗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

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本篇篇名含义深刻。

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

,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

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①脏腑相关的整体观。

(见第1条)②人与自然整体观。

(见第2条、第8条)〖治未病思想〗①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

(见第1条)②预防为主,已病早治。

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见第2条)〖四诊合参〗①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

(见第3条、第5条、第6条)②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

(见第4条)③问诊:(见第16条)④切诊:(见第7条)〖治病总则〗①虚实异治治则。

(见第1条)②表里同病治则。

(见第14条)③新久同病治则。

(见第15条)④攻其所得治则。

(见第17条)〖病因说〗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①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

(见第13条)②“厥阳独行”的含义。

(见第10条)【原文讲解】第1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前言:本篇对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 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 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

篇名说明
•①“脏腑经络”:内伤杂病是建立在脏腑经络学 • 说的理论基础上,以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为基础。
• • •②“先后病”:说明了内伤杂病中疾病发生是可以
肝:实者能传,虚者不传
脾:虚者善受,实者不受
补用酸: 山萸肉、白芍、酸枣仁、五味子 助用焦苦:焦苦入心→“子能令母实”; •益用甘味:甘入脾→“培土荣木”:甘草、 •大枣、淮小麦、白术
第二段:肝虚的治法: •

第三段:虚实异治
•从正面提出虚实异治的方法是“补不足损有余” •—用补法治疗虚证,用祛邪的方法治疗实证
治则:虚实必须异治 治病要分先后 表里当分缓急 新旧宜有先后 治病要顺应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 点,采取适当的治疗护理 治病必须在祛除病邪的同时祛除与其相 结合的病理性产物 预后 入脏—病情向里发展→预后差 入腑—病情向外发展→预后好
思考题: 1.整体观在本篇中是如何体现的? 2.“治未病”的概念?为何要“治未病”如何 “治未病”(举例说明)? 3.本篇所论疾病的发病特点如何?(与陈无择 三因论异同) 4.本篇所论预防、治疗原则?如何理解应用? 5.何谓“五邪”,试述其致病规律?
(四)饮食与护理 [原文16条] [提要]指出治病要顺应五脏的喜怒来治疗和护理 [分析]
所喜(所得)—指适合于病人病情需要的饮 食、居处、环境、治疗护理。 所恶—指不适合病人病情所需要的饮食、居 处、环境、治疗护理。
(五)审因论治 [原文17条] [提要]举例说明治病须除病邪所依附的病理性产物 [分析] 各种里证的治疗:因病邪在里往往与体内有 害物质如痰、水、饮、瘀血、宿食等相依附,故 治病时应当在祛除病邪的同时祛除与病邪相结合 的病理性产物。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穀饪 小邪 大邪
清邪
浊邪
大邪
小邪
穀饪
【分析】
致 病 规 律
五邪 风 寒 雾 湿 宿食


病 变 属 性
病位(时间)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令脉浮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伤脾胃 极 热 伤 络 极 寒 伤 经
(1)外因:自然气候正常与否 正常—六气,生长万物,养育人体—不病 异常—六淫,伤害万物,损伤人体—发病 浮 例:水 舟 覆 (2)内因: 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康无病。 正气强弱 弱:客气邪风,中人多病。
2.病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1)经络受邪传入脏腑—内所因 (2)皮肤受邪—经络病变(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所因 (3)房屋、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3.预防和早期治疗 (1)无病先防—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2)已病早治—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原文】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 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 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 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 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 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 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 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提要】本条论述了疾病的分类及五 邪中人的一般规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目的要求】1.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2.熟悉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3.掌握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理、原则,为学好全书奠定基础。

【原文讲解】│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1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二、杂病分类与中人五邪[代表原文]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脚掣痛。

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五臓病各有十八,合爲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爲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裹,(殸禾)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13)[白话语释]提要:本条从陰陽角度论述杂病分类计数方法及五邪中人规律。

语译问:陽病十八种,指的是什么病?老师说: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陰病十八种是指的什么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为九十种病。

人又有六微,各有十八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

另外,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不包括在内。

清邪即雾露之邪,多伤上部;浊邪即水湿之邪,多伤下部。

大邪即风邪,多伤于表;小邪即寒邪,多伤于里。

饮食失节从口而人,是食积为病。

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伤人,各有一定的规律,风邪伤人多在上午,寒邪伤人多在下午,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使人脉浮,寒邪使人脉紧,雾邪伤人皮肤腠理,湿邪则易流入关节,饮食失节伤人脾胃,寒气盛伤经,热气盛伤络。

阐释本条可分为两段解析。

其中第一段论古代对疾病的分类和计数。

陽病是指头痛,项、腰、臂、脊、脚掣痛等六种在肌表经络的病证。

因陽病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三者的不同,三六合为十八病。

陰病是咳、上气、喘、哕(呃逆)、咽(指咽中梗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种在脏腑的病证,因陰病有虚实的不同,故二九合为十八病。

五脏病各有十八,是说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

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

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1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

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

「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

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不跟甲子分呢,古人又这么分,木旺于春,火旺于夏,土旺于长夏,金旺于秋,水寒旺于冬。

这是他根据气候这么分的,这是天之五运了,风暑湿燥寒。

天有五运,地有五行,这都是搞阴阳五行的解释。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此篇非仲景旧文也。

《伤寒论》篇首,有“辨脉”、“平脉”、“伤寒例”,人皆知出于王叔和。

《玉函经》篇首,有“证治总例”,太炎先生辨为出于六朝人。

此篇之文,亦与全书不类,盖仲景书经汉末丧乱,即便散佚,后之编次者不止叔和一人,各以己意,作为篇首耳。

今从赵氏,以下注本之例,存而释之。

每篇所标论若干首,脉证若干条,数之不能悉合,无关弘旨,略而弗斠。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此条当分三段,自问曰至惟治肝也为一段:举例以明上工治未病之理,且示肝实之治法。

自夫肝至调之为一段:言肝虚之治法。

自酸入肝至要妙也十一句,似以后人注释语掺入正文,当删。

肝虚以下为又一段,总结上两段。

今分释之。

今上工治未病一段,意谓治病须先知其传变而预防之也。

肝病传脾者,所谓木王侮土也。

先实脾者,补脾气,使不受肝之克贼也。

难经七十七难亦持此说。

然上工治未病之文,昉见《灵枢�逆顺篇》,其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灵枢所云,不过言各种疾病,当及其未生与其方衰而刺之,非谓预防传变,义与金匮、难经自异。

意者,上工治未病,盖医家自古相传之语,后贤见仁见智,解释遂有不同耳。

(脾王不受邪之王字,读如旺。

)于此须研究者,肝病是何种病,脾病是何种病,肝病又何以必传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代表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白话语释]提要:本条从脏腑整体观出发,以肝病为例,论述“治未病”和虚实异治的原则。

语译问:上工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治未病的意义,如见到肝病,知道肝会影响到脾,就应当先补脾,但如一年四季脾气旺盛的时候,脾就不会受到肝邪的侵袭,那就不必补脾。

一般的医生不知这种相传的道理,见到肝病,也不了解应当先实脾的方法,而只知道治肝。

治肝虚病,要用酸味药来补已病的肝,加上焦苦味的药以扶助不病的心,还要用甘味药来调和其脾。

因为酸味药入肝,焦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脾气旺盛便能制肾,肾受到制约,肾中阴寒水气便不会亢而为害,由是可保持心之少火旺盛,而心之少火旺盛可以制约肺金,肺气受制,则肝气便可逐渐旺盛,所以补脾,肝病就会自然痊愈,这是用补脾来治疗肝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在肝虚病,肝实病就不宜应用。

医经上说,“虚证用泻药,则虚证愈虚,实证用补药,使实证更加重,只有不足的病用补法,有余的病用泻法才是恰当的”,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余脏腑的治法,均可按照这个例子依法类推。

阐释:本条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举肝病传脾为例,说明脏腑病理传变规律,提示在治疗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疾病的传变。

仲景治未病何以突出肝脾为例?这是因为四时之气始于春,人体五脏之气始于肝,而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疾病过程中,如果脾脏受损,气血营卫的来源就会缺乏,因而导致病情趋向恶化。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名词解释1.五常 2.风气 3.元真 4.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7.吐纳 8.膏摩 9.未至而至 10.阳病 11.阴病 12.五劳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二、填空题1.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病人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之药调之。

6.清邪,浊邪,大邪,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0.五脏病各有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为病。

三、单项选择题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A.客气邪风侵袭 B.七情 C.房室竭乏 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A.六种疾病 B.六淫 C.六经 D.六气 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饪之邪 E.雾露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A.虚劳 B.肝病 C.肾水反侮脾土 D.瘀血 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A.鼻头色白 B.鼻头色青 C.鼻头色黄 D.鼻头色赤 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其吸促 D.呼吸动而振振摇 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呼吸动而振振摇 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A.语声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 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A.色青脉石 B.色青脉毛 C.色白脉毛 D.色青脉弦 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A.表卫不固 B.阳气涣散 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A.肺气郁闭 B.邪犯肺卫 C.肺气虚 D.金克木 E.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A.邪热消谷 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胃阳渐复 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 B.气血逆乱 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A.寒邪 B.雾露之邪 C.热邪 D.风邪 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A.色白 B.色黑 C.色黄 D.色赤 E.色青四、多项选择题1.“治未病”的含义是()A.未病先防 B.早期治疗 C.已病防传 D.适时治疗 E.谨防误治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C.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A.治未病 B.虚实异治 C.表里应分缓急 D.新久宜有先后E.攻邪当随其所得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A.头痛 B.腰痛 C.肠鸣 D.脚挛急 E.哕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A.色青为痛 B.色白为亡血 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 D.色黄者便难E.色赤者为热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 规律传变。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 , 则各传 其所胜”及《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 ,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 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木(酸)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
之子,子能令母实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
名词
•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 不正常气候。
•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 为导引。
提要
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 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讲解
杂病的发死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提要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 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 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临床 疗效
上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较好
不晓相传
中工 见肝之病 惟治肝也 较差
不解实脾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讲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因

要 内
外因

不内外因
立论依据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脏腑经络分内外 客气邪风为主因
内伤七情
外感六淫
房室金刃虫兽 饮食跌仆 内伤外感分内外 三因无主次之分
第2条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 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 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 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虫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 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 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
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 无由入其腠理”。
小结
■本篇第一、二条以极其简炼的语言,概述了仲 景的四个重要基本观点:
1、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或内、外环境失调所 造成的。
2、是发病学观点,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 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3、预防学观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 提出了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掌握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应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 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 的发展与蔓延。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2.掌握虚实异治的原则。脏腑之间的虚实异治 ,还应考虑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 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 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整体调节以 防他脏乘侮。
词解
• 未至而至:前面的 “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 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 到。
•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 正当雨水节。
第2条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 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 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 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 由都尽。
名词 •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讲解
病因三条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为深为内)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讲解
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
4、对病因的认识,强调了六淫的致病作用,确 立了以脏腑经络定内外,对病因进行分类的 方法。
【辨治要领与思路】
1.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 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 强 调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
2.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 则。
第8条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 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 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 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 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 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 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治未病之人。
• 实脾:调补脾脏。
• 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 十八天, 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 法,使邪更盛,谓实实。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 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 余”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词
•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 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 全九,行二者,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下工,下工十 全六。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基本内容
一 病因、发病及预防 1、2、8、13 二 病机 10 三 四诊举例 3、4、5、6、7、9、11、12 四 治则 14、15、16、17
第1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 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和中气
水 金
火(苦) 土(甘)
讲解
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 为什么医生会范“虚虚实实”的错误呢?
正像李世材所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 状,误补益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