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无定河边骨

合集下载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唐代: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春闺一作:深闺)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注释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形容悲天悯人的诗句

形容悲天悯人的诗句

形容悲天悯人的诗句
以下是 7 条形容悲天悯人的诗句及例子:
1.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你看啊,那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多让人心疼,可他们却还是家中妻子在梦里相见的人,这是多么悲凉又无奈啊!就好比那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有多少家庭被拆散,多少思念只能在梦中寄托。

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心中总是装着天下的贫寒之士啊,他多么渴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屋子,让这些人都能开心啊!这不就像我们在看到贫困地区的人们时,也会希望他们能有温暖的住所吗?
3.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这话说得真是深刻呀!不管是朝代兴盛还是衰败,最受苦的不都是老百姓吗?就好像不管环境怎么变化,那些处于底层的人们总是要承受很多苦难。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这种为天下人先忧愁,后快乐的精神真的太高尚了!不就好比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总是最先考虑到他人的困难吗?
5.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边是富贵人家酒肉都放臭了,一边是路边有被冻死的人,这对比多鲜明,多让人痛心啊!这难道不是像繁华都市的角落里,那些无家可归者的现状吗?
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长叹着掩面哭泣,为百姓的生活艰难而哀伤,这是多么深厚的情感啊!这不就像我们看到生活艰辛的人们时,心中也会涌起的那份怜悯之情吗?
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呀,不就如同农民们的汗水一样珍贵吗?我们真应该好好珍惜,不要浪费,这也是对他们辛苦的一种尊重啊!
我觉得这些诗句都深刻地表达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他人苦难的关注和同情,也提醒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

许浑《塞下曲》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许浑《塞下曲》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塞下曲许浑(唐代)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而作者是否经历桑乾河夜战也不得而知。

八世纪后期,唐王朝与契丹、奚连年战于桑乾河附近,作者可能是借桑乾河夜战表达对唐王朝对外战争的一些看法。

赏析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其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大多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

诗的内容很好理解。

桑干夜战,伤亡过半。

“乡信”自然是寄给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

在这看似平白无味的话里,体会出诗人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才是读懂此诗的关键。

戍边的丈夫死了,对于在家里苦苦思恋的妻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作为悲剧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剧的存在,仍然一厢情愿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会回来,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赶制无数个日夜满载牵挂饱含爱意的征衣竟寄给了冰冷的尸体!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陈陶有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内容与此诗几乎完全一样,但论表现力就差了许多。

究其原因,我们知道绝句短小,贵在精到,所以一首诗中往往只会留下一个最突出的妙处,以使其效果得到最大化。

比如此诗最关键的是戍人已死而家人仍思的反差,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艺术处理都被诗人刻意抹去了。

而相比之下,陈诗虽然词义更丰,还用了修辞,但由于丰富出来的词句都不是读者最关心的,也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所以反而淡化了感情,比许诗平庸了许多。

总的来说,此诗在叙述之外丝毫不加议论,也未曾抒发感情,但其酸楚已使读者不忍卒读,诗人节选战争中的一个细节,写出了整场战争的残酷,可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天人永别的诗句

天人永别的诗句

1.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释义:可怜啊,将士们的白骨堆积在无定河边,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依然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与他们相依相伴。

2. 君今撒手一身轻,剩我拖泥带水行。

——启功先生
释义:他撒手一去啥都不用管了,留下你上有老下有小。

3.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梦微之》
释义: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释义: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5.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释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6.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释义:院子里有枇杷树,我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亲手种植的,今天已经很茂盛了。

7.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8. 送致用
元微之
泪沾双袖血成文,不为悲身为别君。

望鹤眼穿期海外,待乌头白老江濆。

遥看逆浪愁翻雪,渐失征帆错认云。

欲识九回肠断处,浔阳流水逐条分。

可怜无定河边骨——京剧《春闺梦》唱词赏析

可怜无定河边骨——京剧《春闺梦》唱词赏析

可怜无定河边骨——京剧《春闺梦》唱词赏析京剧《春闺梦》是一部充满传统中国美学的著名剧目,于1932年首演,由孙锦奎作词,庖织仪作曲,余锡良改变传统的音乐乐曲,把古典词曲“悼亡”和“郑国游”融入其中,更显得传统中国文化的浓厚气息。

《春闺梦》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叫苏珊的贵族女子为了追求自由,反抗压迫,最终痴情不自量,与政敌苏踏深爱终成正果,体现了古代姑娘以爱自由、反抗压抑和斗争的精神。

苏珊这个角色以及该剧的主题使其成为传统京剧中一首最著名的唱白。

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唱词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千古无人曾知处”,出自苏珊哀感不舍地离别郑苏踏之时,吟唱的词句,令人深刻感受到她的辛酸心情和泪花的容光焕发,赋以爱情的付出和离别的忧伤,此句歌词描绘出她在此刻歌唱者的心情也变得苍凉悲伤。

这首唱白句字犀利,表意抒情,神韵奇崛,以河流和河边骨作为比喻,代表宿命苦短,注入人生难以回避的离别痛楚。

句中的“可怜”两字,作为苏珊的调侃,强调词中的无奈,又被用以表达苏珊心中的愤怒,以典型的白话语言,勾画出一幅古书般的抒情画面。

同时,该句唱词在文学上也有一些特殊意义。

比如,“可怜”和“无定”两个词,深刻地反映了苏珊这个角色的性格:她拒绝了争取爱情的传统限制,把自由放在了心底最高的位置,并以不定形式为高尚的追求而生活着,不忘初心,守得云开见月明。

另一方面,同样的词句又隐含了对古人的思念之情。

“千古无人曾知处”,暗喻千古英雄模范的故事,毋庸置疑,苏珊可以在古代找到不少追求自由的精神楷模。

可怜无定河边骨,这句唱白极具诗意,既表达了苏珊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古人的缅怀和思念,体现了人生追求自由的精神。

正如歌词所说,“古代英雄模范,今时英雄轨迹”,让我们也深信:只要心中闪烁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火种,我们也能做英雄,为理想和真善美而奋斗。

最后,我们都应该珍惜时代的洪流中留下的美好记忆,当我们思索“可怜无定河边骨,千古无人曾知处”这句唱白时,也要从中感到当下最真实的温暖和信念。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理解一句有点难的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说的是呀,在那遥远的无定河边,有好多战士死去了,他们的骨头就留在那里。

可是呢,他们家里的妻子还不知道,还在梦里想着自己的丈夫能平安归来。

比如说,有个叔叔去打仗了,很久都没有消息。

他的妻子每天都盼着他回家,晚上做梦都梦到他。

但是这个叔叔其实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他的妻子却不知道,还在满心期待着。

这是不是很让人伤心呀?小朋友们,这句诗就是在说这种让人难过的事情。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这句诗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听起来有点悲伤呢。

想象一下,有一群勇敢的叔叔去很远的地方打仗。

在无定河边,他们和敌人激烈战斗,有的人就再也回不来了,只剩下骨头留在那里。

而他们的妻子在家,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梦到丈夫笑着回来。

但是她们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不在了。

就好像小红的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很久没回来,小红天天盼着爸爸回家,其实爸爸在外面遇到了困难回不来。

这是不是很让人心里不好受呀?小朋友们,这句诗就是这么让人难过。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这句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诗的意思是很让人伤心的。

比如说,有个哥哥去当兵打仗啦。

在无定河那个地方,打仗特别激烈,哥哥牺牲了。

可是他的妹妹在家里,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哥哥穿着帅气的军装,开开心心地回家。

妹妹不知道哥哥已经不在了,还在梦里等着哥哥。

小朋友们,想想看,这是不是很可怜呀?这就是这句诗要表达的那种悲伤的感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艺术手法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艺术手法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艺术手法"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诗的艺术手法。

1. 比喻(Metaphor):这句诗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是一个比喻。

作者把人类的一生比作一场梦境,河边的骨头是指逝去的人,而春闺梦里人则是指正在生活中的人。

这种比喻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的思考。

2. 对仗(Parallelism):这句诗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平行结构的句子。

它们有着相似的结构和韵律,这种对仗的手法让诗歌更加整齐和动听。

3. 对比(Antithesis):这句诗中的“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之间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对比的手法。

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总的来说,这句诗用了比喻、对仗和对比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

1/ 1。

春闺梦里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梦里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梦里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春闺梦里人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

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可怜在古诗中的意思

可怜在古诗中的意思

可怜在古诗中的意思
以下是为你创作的内容:
诗句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出自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

这句诗里的“可怜”是让人怜悯、同情的意思呀!你想想看,那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多么让人心痛,可他们却还是家中妻子在梦里思念的人呢!就好像你一直盼望着远方的亲人归来,却不知道他早已不在人世,这是多么可悲可叹啊!
诗句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里有这一句哦。

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呀,那露水像珍珠一样,月亮像弯弓一样。

哎呀,就像你看到一个超级可爱的小猫咪,让你忍不住想要抱抱它,是不是很形象呀!
诗句三:“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是杜甫《登楼》中的句子,这里的“可怜”是可叹的意思。

想想看呀,那个昏庸的后主居然还有祠庙在,真的很让人叹息啊!这就好像看到一个做了很多错事的人,居然还被人供奉着,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奇怪,很可叹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中的“可怜”含义丰富多样,通过这些诗句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表达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思《聊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哎呀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话,可真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呀。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村子里有个大哥哥,长得那叫一个精神,浓眉大眼的。

他和村子里的一个姑娘好上了,两个人那感情哟,甜甜蜜蜜的。

大哥哥经常会给姑娘采一些漂亮的野花,姑娘呢,就会给大哥哥绣个手帕啥的。

大家都觉得他们俩以后肯定会幸幸福福地在一起。

后来,大哥哥去当兵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姑娘就天天盼着他回来,每天都在家里做着各种活计,心里想着等大哥哥回来后他们的美好生活。

她经常会跟我们这些小孩子说,等大哥哥回来了,他们要一起盖个新房子,要生好多好多孩子。

可是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哥哥一直没有回来。

姑娘等啊等啊,等得眼泪都快流干了。

有一天,噩耗传来,说大哥哥在战场上牺牲了。

姑娘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然后就放声大哭起来,那哭声真的是让人心疼极了。

从那以后,姑娘就整天恍恍惚惚的,嘴里总是念叨着大哥哥的名字。

她还是会经常梦到大哥哥,梦到他们以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就好像这句诗说的一样,大哥哥已经变成了无定河边的那累累白骨,可是在姑娘的梦里,他还是那个活生生的爱着她的人呀。

你说这多让人难过呀,好好的一对恋人,就因为战争被生生地分开了。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想想看,在那遥远的战场上,有多少像大哥哥这样的人,他们的生命就那样消逝了,而他们的家人、爱人却还在家里痴痴地等着他们。

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呀,真的是道尽了那种悲哀和无奈。

它让我们知道,战争不仅仅是一些数字和历史事件,它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和伤心的人。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我现在每次想起村子里的那个姑娘,心里都还是很难过。

希望大哥哥在天堂里能够安息,也希望姑娘能够慢慢走出这段伤痛,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我们要记住这句话,记住战争带来的痛苦,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呀。

可怜无定河边骨——京剧《春闺梦》唱词赏析

可怜无定河边骨——京剧《春闺梦》唱词赏析

可怜无定河边骨——京剧《春闺梦》唱词赏析
春闺梦,可怜无定河边骨,瘦骨如柴金樽无酒。

贫瘠穷极无处容,乞食行行乞食游。

几时学文乐,云母屏风书被重开,不祥之兆为瘦骨枯,血雨纷飞穷苦妻媳。

父母至今含恨情,只好一对眼泪沾。

谁诉这么多苦,苦去岁月把穷做客,暮山舞袖情却难破。

醉流泪诉碧云天,血染淮海是谁人心!
春闺梦,可怜无定河边骨,曾经梦里有春日稚。

贫瘦苦穷飞焰燎,晨昏两眉空咬指。

几时探文玩,旧时书札空床簸,晚照水晶书被卷,黯然心碎眼泪立。

父母怜婢负难情,谁知春梦只做痴人。

谁诉这么多苦,苦去岁月只有悲,回忆依旧唤往事记。

醉流泪汲夕阳残,孤冢里禅空啼鸟哀。

《唐诗三百首》选读精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诗三百首》选读精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诗三百首》选读精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整个唐朝,实际上是和战争结合在一起的,从始至终,它都没有停止过战争。

战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让唐朝显得强大,但也给参加战斗的将士和他们背后的家属们带来了苦难。

咱们今天来读的这一首《陇西行》,描写的就是这个。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陈陶,他生活在唐朝大和年间,在洪州(江西南昌)西山隐居,自号三教布衣。

他虽然没有亲临战场奋勇杀敌,但对战争的理解却非常深刻。

誓扫匈奴不顾身。

匈奴,本是生活在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从战国到秦汉以至于魏晋,它和中原王朝的战争几乎没有中断过。

消灭匈奴,在西汉时期甚至可以说是边疆战士们的最高理想,名将霍去病的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现在听起来还让热血男儿们荡气回肠!顾身的意思是顾及身体,顾及生命。

这句诗是说:誓死扫除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貂锦本意是貂裘锦衣,汉朝时的羽林军都穿着貂裘锦衣,这里指边疆战士穿着的战袍。

羽林军本是皇帝的侍卫禁军,其中的将士可以说都是精锐,所以这里的貂锦也指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

丧胡尘指的是与胡人作战丧生。

胡尘在很多诗词里经常出现,它可以指胡地的尘沙,也可以指胡人的兵马前进扬起的灰尘。

像陆游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就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句诗的意思是:五千名英勇的精锐士兵丧生胡尘之中。

可怜无定河边骨。

无定河在现在的陕西,它穿越沙漠、草地、黄土戈壁,因为河流经常改道,行踪不定,水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不定,而被称为无定河。

这句诗的意思是:可怜无定河边战士们的尸首都成了白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春闺,本指女子的闺房,这里指出征将士们的妻室。

这句诗是说:他们还是少妇梦中思念的亲人。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战士们在边疆激战的场景:五千精锐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他们立誓要扫灭匈奴,只可惜,最终全都壮烈牺牲。

战士们英勇为国,奋不顾身,战争的残酷,全都跃然纸上。

无定河诗词

无定河诗词

关于“无定河”的诗词
陇西行
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大意: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都中吟·无定河
魏源
无定河,永定河,以土束水堤防多。

一石之水泥五斗,淤高束缚如盘涡。

中夜溃堤奔万马,大泽潴吞如大野。

不见河堤未筑时,欲东则东西则西。

所过号为铺金地,膏沃十倍何堤为。

北堤地高南地下,因势导之建瓴泻。

固安霸州两洼城,迁地避水工力寡。

呜呼,漳河欲北翻使南,桑乾欲南翻使北。

地利水性强从人,不师神禹师崇伯。

督运宿明堂川
李复(宋)
督运晚宿明堂川,凿冰饮马沙冈窟。

风沙正面立不得,骁骑轻兵忽驰突。

密雪拥渡无定河,河带血流侵人骨。

帐中令下星骑来,半夜促行更仓猝。

多少春闺梦里人的意思

多少春闺梦里人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出处: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原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诗歌赏析
诗人以汉时与匈奴的战争折射唐时的边塞硝烟。

昔日的飒爽英姿早已被战争消噬化为触目惊心的白骨,而故园春闺中人对此却全然不知,依旧对远方的人魂牵梦萦。

“梦里人”与“河边骨”两个意象以其巨大的落差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梦中温度、风度兼具的热血男儿早已化作一具冰冷的白骨,甚至连魂灵都已不知去向。

诗人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并未对其进行直接的控诉,而是借以形象来传达褒贬之情,通过河边阴冷的白骨及阳春闺中好梦等形象的对比来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针砭,更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将士及其家人的深切同情。

诗句思想内涵具体可感,情感表达撼动人心。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作文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作文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自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

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怜无定河边骨
——从唐宋边塞诗看无定河畔的战火
陕北榆林有一条河,叫无定河(上游叫红柳河)。

其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区的南老山中,流经定边县、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横山县、榆阳区、米脂县、绥德县,清涧县,最终注入黄河。

从中国山川地理全貌来看,无定河只能算是一条小河,于国计民生似乎无足轻重;然而,从中国历史文化角度来看,无定河无疑是一条大河,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知道,唐宋是我国诗歌的辉煌时代,边塞诗又是唐宋诗里最具风骨的独秀。

综观唐宋边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好多诗篇写到陕北榆林大地,不少诗篇直接写到无定河。

我们先看中唐著名边塞诗人李益的《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本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身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这首诗是诗人从军朔方(夏州治所,即今陕北榆林市靖边县终界乡白城子)后,登上夏州城楼,观看欢送征人回内地之作。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是“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诗人看到,在无定河边的柳阴下,人们正在为即将回乡的汉军征人饯行,有的折柳相送,有的正一杯一杯地劝酒——真想不到,黄沙漫漫的无定河畔还发生过这样温情的一幕。

当然,诗歌的核心是要表现流徙到夏州居住的“胡儿”(这是当时用语,泛指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对遥远的家乡的深切思念。

作者通过写汉族征人的有家可回,来衬托“胡儿”的无家可归,使无尽的乡思被表现得相当婉转、深沉而又凄苦。

诗中明显流露出汉人的几分得意之情,也流露出几分对被征服民族“胡儿”的不关痛痒的同情之意。

不难看出,本诗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大规模的攻伐,一定隐藏着残忍的杀戮。

我们再看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好一个“可怜无定河边骨”啊!如果说《登夏州城》里面汉族军队打了胜仗,那么,这首诗里,汉族军队可是吃了败仗。

而且,《陇西行》没有《登夏州城》那种生活情味,有的只是残酷和悲壮,读来令人毛骨悚然!你看,唐军将士人人宣誓横扫匈奴,个个奋不顾身一马当先——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唐气象!(大概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

)结果呢,五千身穿锦袍的精锐部队,全部战死在北国的疆场上。

(好在现在的美国人缺乏这种精神。

)更令人揪心和难过的是,将士们的白骨堆积在无定河边无人收拾,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却深信丈夫还活着,依然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与他们相依相伴。

唐代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杂诗》——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无定河边暮角声”——很显然,无定河边是边防驻地,是军营。

在那荒寒的无定河畔,向晚吹起的角声,除了凄厉幽怨还能是什么样的呢?这位家在函谷关外的旅人是因被迫谋生,或是兵戈阻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归家呢?不得而知,反正一夜秋风刮白了他的头发。

作为一首边塞诗,本诗意在表现“乡愁”,然而,透过这一表象,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烽烟,感受到厮杀,感受到鲜血。

大约生活在晚唐僖宗年代的秦韬玉也有一首,叫《边将》——
剑光如电马如风,百捷长轻是掌中。

无定河边蕃将死,受降城外虏尘空。

旗缝雁翅和竿袅,箭撚雕翎逐隼雄。

自指燕山最高石,不知谁为勒殊功。

这是一首战歌,也是一首凯歌。

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胜利者的形象——边将。

边将不光打了胜仗,而且豪情万丈,准备再立新功。

再立新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流血!蕃将呢?他吃了败仗,自己战死,部下也或投降或溃逃了。

不过,番邦们会不会卷土重来呢?卷土重来意味着什么?同样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流血!
最后看宋代李复写的《督运宿明堂川》——
督运晚宿明堂川,凿冰饮马沙冈窟。

风沙正面立不得,骁骑轻兵忽驰突。

密雪拥渡无定河,河带血流侵人骨。

帐中令下星骑来,半夜促行更仓猝。

本诗写的是作者督运粮草兵马天黑歇宿明堂川的所见所闻。

明堂川就在现在的米脂县西北方,是无定河的一条小支流。

那么,作者见到什么闻到什么呢?天寒地冻,狂风大作,雪花飘飞,黄沙漫天,战士们正在凿冰饮马,营帐里却下达了星夜转移的命令,于是,连同伤兵在内,大伙冒雪横渡无定河(没有封冻),无定河就变成了血河。

……
由此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无定河流域总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无定河称得上是一条战河,一条血河。

而实际上,唐宋以前的无定河就是一条战河,就是一条血河。

因为自古以来,无定河流域(除流经之地外,尚有佳县、子洲、子长等地的部分区域)就是民族地域的接壤地带(直到今天都是蒙、回、汉的接壤地带),即便它本身没有什么重要军事战略地位,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汉民族和匈奴民族就在无定河流域长期厮杀。

可惜秦汉是尚武时代,很少有文人写征战诗,我们也就无法在诗里看到无定河畔的刀光剑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民族内部纷争,无暇顾及边地,匈奴、羌胡、氐、拓跋氏、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便先后统治无定河流域地区。

这一时期,该地区虽然时有战乱,但相对秦汉时期,“拉锯战”少了,战争规模也小了,又加上少数民族缺乏诗人,我们也就无法在诗里听到无定河畔的鼓角铮鸣。

唐宋以后的元、明、清均是大一统的王朝,民族力量一边倒,相对而言,无定河流域倒有了难得的休养机会。

事实上,从元代开始,无定河流域已经完成了民族的大融合,民族之战就到此结束了。

至于明末无定河畔爆发的李自成农民大起义,已不属民族之战,而是阶级之争了。

这场战火没有局限在无定河流域,而是迅速向全国扩展,直至推翻已经腐朽的大明王朝。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正是无定河的觉醒,正是无定河子民们执掌自己命运的开始,值得历史永远骄傲。

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苦难的无定河终于迎来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火种,很快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并以他的厚实、勇悍和大气保卫了党中央,保卫了毛主席,由此又结束了激烈的阶级之争……
无定河——苦难的河,流淌着先民们鲜血的河,他的血终久没有白流,他结束了民族之战,迎来了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他结束了阶级之争,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他结束了千年的贫穷,迎来了举世瞩目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无定河是一部通史,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大半历史,中华文明有多灿烂,他便有多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