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探析
作者:耿城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8期
[提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已推进6年,全国各地、学术各方就此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实践,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谓的新型农村社区却成为一座座空城,老村老街的强拆强迁又引起不少社会矛盾,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更为突出,寻求一个不同于平原地带建设发展模式是山区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传承;生态养生;红色旅游
基金项目:信阳农林学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20130200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1日
河南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现代城镇体系,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对信阳新县进行调查研究,寻求一个适合山区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模式。
一、新县山地丘陵地区新型农村建设现状
根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新县统筹考虑地理环境、群众意愿和村庄整合等因素,突出豫南山水特色,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五规合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确定了以县城为中心,南信叶、西循环、将军故里沿线为骨架的建设布局,选择区位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强、群众积极性高的地点,确定了58个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其中市级示范社区3个,县级示范社区18个,确保每个乡镇区规划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体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就是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一)新县山地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间跨度的设置问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未免有些操之过急;新县作为革命老区本就是经济发展的缓慢地带,既不同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也不同于政府所在地的省会或市区,农民的收入大都来源于自己家的几亩田地和外出打工,微薄的经济收入很难承受农村新社区的经济压力,房价、物业费、水电燃气等费用让本来愿意搬进新社区的农民敬而远之。据调查,过半数的农民不愿住进新社区,原因有三个:一是
自己家刚建好房屋不久;二是买新社区的房款根本凑不齐,银行不贷款;三是家里下一代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来,只有父母在老家,买新房的价值不大。
到目前为止,新农村社区也建成了5个,当走进社区时却大跌眼睛,里面空空荡荡,不见人影,甚至连最基本的社区卫生都没人来做,原因是因为这里的房价并不便宜,农民宁愿住自己家的简陋民房,所以形成了一座座的“鬼城”。不仅新县如此,其他临近的几个县情况也很类似。这就不得不斟酌一下我们的政策是不是太超前,或者我们太过急于求成,但不管怎样,这样的情况应该及早制止,及早解决。正如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耿明斋所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定是一个过程,不要去限定目标,提出进度,四面开花。”应谋好局,定好策,一步一个脚印的来。
另外,我国农村自建住房大多沿袭几千年来的自拆自建方式,就结构本身而言大概有30年的使用寿命,所以房子的翻新重建周期也大概为25年左右;再者,我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为22周岁,我国有“娶新娘盖新房”的传统,二十多年翻新重建的房子可以作为下一代新婚的用房。在短短几年内就要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搞好,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速度,追求政绩,只能是劳民伤财,造出一道道“表面亮光光,里面一包糠”的面子工程。
(二)新县山地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土地的问题。搞新型农村社区,其主要目的是治理违法乱建,治理空心村问题,说到底为了节省土地,但是新县山区丘陵地带土地闲置问题非常突出,不是没有土地可耕,而是有大量的闲置的荒山荒滩无人管理,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小孩根本没有能力来管理这些闲置的土地,如果拿节约土地这个理由说服农民购买新的社区,根本不现实。有农民开玩笑说:如果说搞新农村是为了节约土地,就像是河南周口搞迁坟一样不着边际。
搞新型农村社区另外的目的是为了能对原有破败村落进行复耕。但是现在看来,即便是建立了新社区,现在复耕依然很难,因为农民的宅基地原来一般都打了地平,有的地方修建了柏油马路,还有很多不愿意搬迁的,所以往往会出现建了新社区,但是原来的村庄拆不掉的现象,复耕简直是纸上谈兵。从目前调查情况看,能迁出旧村实现旧村复耕的几乎没有。根据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布局规划,全县15个乡镇的205个行政村,规划布点58个新型农村社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县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也建成几个新型农村社区,但是旧村依然还有人居住,依然实现不了复耕的目标,反而又因建设新的农村社区占据了大量的可耕土地。
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按照这个思路,新县山区丘陵地带的山前林后的房屋搭建根本影响不了国家和地方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反而会为原始山林增添几分风采。
(三)新县山地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文化传承问题。山水如画的村落虽有些破败的,但是那些老房子、老街、老水系乃至古老的大山丘陵都是农村最现成的资源,看得见、
摸得着,保护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或许能创造不可估量、潜力巨大的财富。古老的山村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论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古村落承载了当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蕴藏了悠久而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价值,若作为当地农村的旅游资源,不仅带动了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所在。
传统民居容纳的一般是封建家长制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农民父母习惯了当家作主,有绝对的优越感,就自然而然把一辈子的经验、祖上的传承传至下去,然而搬进新房的生活却截然不同,没有在社区家庭生活经验的父母往往会处于略势,家庭的重心发生变化,晚辈成了家庭的主宰,家庭原有的文化传承往往被晚辈嗤之以鼻,致使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代,整个社会文化传承也就会断层。
(四)新县山地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业和生活问题。安居必先乐业,要不要建设社区,建多少社区,前提就业是否解决了。如果解决了就业,再来推动他的生活方式变化就好办。如果还是农民,还在种地,就不大愿意接受‘下山上楼’。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王永苏介绍:从各地调查情况看,愿意搬、无力搬和持观望心理的农民各占1/3。农民反对的不是新型农村社区,他们不满意的是在收入不高、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赶农民“上楼”。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不考虑或者少考虑社区农民的就业和社区存在的根基,贸然集中土地,切断农民的最后退路。目前,农民耕种土地虽然收益不高甚至赔本,但这毕竟是农民最后的退路,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最后的缓冲,如果贸然断去这一最后的退路,处置不善,后果不堪设想。
解决就业的最好方法是发展产业,有了产业农民社区新生活才有可靠的物质保障。“新型农村社区”是“壳”,产业发展是“核”。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根基在于有扎实的产业支撑。其实可借鉴日本经验,发展六次产业,使传统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六次产业的形态非常丰富,例如农产品的品牌化、直销店、饭馆、观光农业等。日本电影《小森林》描绘的就是日本农村生活的静谧和甜美,大片大片的绿,温柔躺在眼底肆意发芽,涓涓细流就这么一路踏着青天白云,转几个弯便悄悄流到心里,让人心旷神怡。
另外,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统一、利益补偿不到位和居民安全感缺乏等问题。
二、新县山地丘陵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模式
(一)利用地域地貌优势打造生态养生地发展模式。新县山地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34.4%以上,气候宜人,可谓是山水如画,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紧密结合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等特点,在农村地区,按照一村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村一个民俗展示馆、一村一个风情旅游点、一村一个特色产业园的“四一”标准,突出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功能,打造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