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的层次研究

摘要:根据不同的合作类型与合作层次,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与发展措施十分重要。通过分类梳理与层次研究,提出深化合作的策略,以延长合作生命周期为手段,以达到共利多赢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分类;层次;生命周期

当前,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校企双方不再仅仅局限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低层次的合作,己逐步拓展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及核心技术的协同研发等更深层次的合作领域。

1.层次剖析

校企合作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融合,通过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达到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所在,更是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1.1 分类

通过分类梳理及研究,才能分析比较各地区、各院校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深化合作的因素,有的放矢,使合作更高效、更全面。

按校企合作的主导方式,分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主要包括政策制订、指导职教园区建设、协助职教集团建设等方面;企业主导型主要有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办等;学校主导型主要有工学交替、产学研、教学工厂、校企互动等。

按参与合作的学校,主要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其他院校。中职学校在合作中要与高职院校衔接,与普通高校协作,强化教师培养,使教师成为双师型,既懂教学,又会技能,在做好新技术科研的基础上,强化教学与新材料、新工艺推广,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实践与服务机制。而高职院校重点是强化课题合作、项目合作,以点带面,全面参与并深化合作。

按合作方的多寡,主要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按合作实施地点,主要有企业内、院校中、社会上。按合作所在区域,主要分本地型、跨区域、全国性。根据合作的主要功能,主要有教学型、生产型、科研型。

1.2层次

通过分层次研究,才能透视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本质属性,提升合作水平、深化合作层次,取得显著成果。

按合作的策略,分为战略性与战术性。按合作的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

文化层面。按合作的组织层级,主要分校级、省级、国家级。

按合作水平,主要分为:低层次合作——主要解决企业用工和解决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学习、顶岗实习的问题。中层次合作——解决新产品开发、企业员工培训、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企双方人员交流。高层次合作——关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民生为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

2.层次研究

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的职能与作用,从中观层面分析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作与发展,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生培养、员工培训、专业建设及新技术的应用。

2.1宏观设计

纵观世界职教发展,校企合作是主流态势。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剖析,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灵魂。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梳理,校企合作是基本要求。用现代思维透视,校企合作是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重要路径。

宏观设计重点是法治建设。其一,建立崇尚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人们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其二,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其三,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四,建立《校企合作法》等法律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五,校企双方更新观念,企业以长远的观点,将合作视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2.2中观控制

中观控制的重点是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政府依据大数据,发挥云计算作用,服务企业与院校,更好地服务民生。包括健全控制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基础信息查询系统、人才、技术交流系统。

建立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公共服务管理系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合作评价与深化手段等。

研究生命周期——研究校企合作的生命周期理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校企根据行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等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校企合作生命周期,其基本涵义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即启动、发展、稳定、衰退四个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只有分析合作阶段,评价合作效果,才能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

校企文化融合——文化而非利益,才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文化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校企合作不仅靠利益,也要靠社会责任和文化融合。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不衔接,

首要原因是校企文化没有对接。校企合作要以文化融合为先,跨越教育界和企业界之间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鸿沟,跨越知识与技能的鸿沟。

2.3微观实践

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是点面结合,立体建构。技术与人才,只有整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以融合的思维,用创新的手段,进行校企合作,做到资源融合、人才融合、信息融合。

人才培养成长—校企双方的员工、师生,以项目、课题、产品开发、市场占有为导向,合作创新。把握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特色,强化经济信息与市场化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传递、迁移、创新,并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信息传播地有效进行。

产品质量保证—校企双方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产品质量,赢得各自的用户与市场。

核心技术研发—校企双方在创新工艺、材料等方面合作、有所突破,成果包括专利、新产品等。

课程改革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把积累知识转变为应用知识,把学知识与会运用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为社会所用。

3.结论

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发展,服务于经济增长,不单纯是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更多地是新技术的推广,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这既需要在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加以整合、融合,更应该在合作过程中,以项目、课题、新产品开发等方式,参与专利技术开发等。

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校企双方的认识因子、情感因子、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因子和政府的协调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行。

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是价值认同、文化共融和利益共赢。总结校企合作深化的策略,主要包括:1.从注重形式到发展内涵;2.从自愿联合到法治规范;3.从战术合作到战略规划;4.从微观创新到顶层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