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十章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大众传播的效果
题目: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对传播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学院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佩恩基金会,火星人入侵,二战宣传,人民的选择,暴力与媒体等传播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对传播效果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了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两者之间的演变和关系,并研究以上两个理论研究的过程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佩恩基金会,火星人入侵,二战宣传,人民的选择,暴力与媒体大众传播的效果包括环境认知效应、价值形成与维持效应、社会行为示范效应。
[1]环境认知效果是指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了解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体通过传递信息来报道事实,告诉观众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但它不一定将所有事情记录下来。
媒体在选择和报道事件时的偏见以及报道事件的角度都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人和事件以及对社会的理解和印象。
这意味着大众传播限制着我们观察外界的视角;二是价值的形成与维护,大众传媒在信息的内容与传播上,往往包含着是非、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取向。
大众传媒倡导什么,反感厌恶什么,客观上都对社会规则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维护有着非凡的影响。
这种效应是由于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了新规则和新价值观的形成,并通过控制舆论维护了现有的规则和价值观。
三是社会行为示范效应。
[2]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认知领域和价值取向上,而且通过提供具体案例或建立模型和范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而且在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影响,不过由于它们发源基础的不同,向人们揭示的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大众传播效果的分类来看,时间方面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大众传播主体意图的关系来看,时间方面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可以分为正面效果、负面效果、反面效果和某种中间形式效果。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分析:文献阅读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并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先前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在文献阅读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真实的实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对大众传播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了解。
实证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调查、观察和统计等,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出大众传播的现象、规律和影响等。
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向被调查者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大众传播的情况。
调查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以及单选、多选和主观评价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获取受访者对于大众传播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的实际状况。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变量法,通过人为的操作和干预,来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影响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通过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处理或介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大众传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分析、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应用和理论构建提供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方法,以期获得准确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法:
是指在特定总体的所有单 位中 直接抽取#组成样本。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直接抽样法 抽签法 随机数表法。
分层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 种或 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 然后从每 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 或系统随机抽 样的办法抽取一个 子样本。
分组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中所有基本单位分 成 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 以各 组随机抽样。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了解某一特定现 象, 在其特定范围内、特定时间 内的综 合情况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 大 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 所 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 性, 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 基本性 质。
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 研 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 以定 量的问题的研究。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它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 基础 上,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 社会现象 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 和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数量变化等 方面进行研究,通 过逻辑推理和 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 点。
▲音像媒体: 教学电影电视节目 课堂实录录音带 投影片幻灯片 微缩胶卷。
▲计算机媒体: 多媒体素材 多媒 体教学软件 网络 课程 网站等。
(3)制定分类标准
对一般传播媒体内容设计 分类标准时首先是给类别下明 确 的定义。
分类标准从三个方面进行 检 验,即:分类是否涵盖了该 类别 的内容,不同类别之间是 否相互 排斥,界限是否明确, 会不会引 起误会、互不包容和 兼容。
▲推断统计分析:根据样本 所 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 进行 分析、论证,对总体分布特 征进行 估计、推测。
▲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
3、后期大众理论。
二战以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 豪森,从大众社会理论出发,考察了美 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认为,白 领中产阶层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的减 退、人际关系的冷漠孤立、社会权力的 集中、大众传播导致文化的平均性和流 动性等等因素,是美国现代社会各种病 理现象的根源。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
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等。 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无
组织性。 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
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 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 概念。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 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成员是流动的。大众的范围常常 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 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的。
大众的概念与特点
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 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 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3、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 的位置上。
4、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 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 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1、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 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 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权力精 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 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 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 多数”力量。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 中,谁就掌握了一切。
传播学(第二版)传播效果研究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传播效果的三种理论:
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 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 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直观性、零碎性
现场理论
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 所持的观点
业务主义、商业主义
社会科学理论
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 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
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说
效
服
果
效
果
时间
时间
(二)“休眠”效果
❖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 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 眠”状态。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 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 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 “说服性传播”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 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 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的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 列心理实验。《我们为何而战》
❖ 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 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 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 “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1) 最大限度地唤 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 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 采取应对行动。
❖ 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 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 一定的心理不适;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 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 理论假说: 1.“政治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 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六)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 的考虑,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来加深我们对 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2、实践意义:传播效果研究既包含了对媒介活动的宏观社会效果 和影响的考察,又包含了对具体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的分析,可 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出现的背景 1、媒介背景:20世纪初,印刷媒介进入大众报刊时代,与此同时, 电影、广播等电子媒介也相继登场,并迅速发展成为大众传播媒 介。 2、社会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战)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的3个时期 1、第一时期(魔弹论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2、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 传播流研究 说服性传播 使用与满足研究 3、第三时期(新效果理论时期):70年代至现在。
3. 卡兹等的验证:《个人影响》 除政治领域,在购物、流行、 时事等领域也广泛存在既有倾向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 袖以及两级传播现象。 4. 罗杰斯的理论发现:《革新事物的普及》 大众传播过程区分 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 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从而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 为"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5. 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有限性"与有限效果模式的联系 克拉帕 认为: ⑴大众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唯一和充分条件,它只能在各种 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⑵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 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 不作为唯一因素单独起作用。他的观点极端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 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自考传播学课件(十、十一章)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英国传播学者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 有三种理论: (1)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 一些观点和看法。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2)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 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 道德规范。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 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影响公众,传媒 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 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 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 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 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 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 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的时期。 一、早期的“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1.发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末 2.魔弹论的名词解释: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 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 的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的行 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大众传播的效果
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技术(机械技术、良种等) 在社会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创新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
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 10%~25% 时,进 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 即所谓的 “ 起飞期 “ ;
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减缓。
“S”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 四个阶段
一、1920—1930年代 二、1940_1960年代 三、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 四、1970年代中期以后
“子弹论” 有限效果 适度效果 强大效果
一、1920—1930年代 “子弹论”
子弹论(bullet theory) : 如同子弹射中靶子,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 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介绍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一、传播的效果
1、基本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1)认知 (2)观念 (3)行为
哪个层面的效果最为人们所重视?
二、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1.霍夫兰的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美国新兵研究(1942-1945)
1942年,美国利用电影教育新兵 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普拉(Capra)负责制作了七 集纪录片
《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七集系列 纪录片
观众:1500万美国新兵
效果如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卡尔·霍夫兰 Carl Iver Hovland 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研究结果:
纪录片在对士兵传播战争信息方面,效果显著
第十章 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
“诉诸理性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 辑的力量 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 的言辞来感染对方 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前提是正确把握问题 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 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 发生变化。 功效: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并促使人 们迅速采取行动,但可能带来心理不适。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文 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 (2)人际传播网络 (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 (4)人格、性格特点 (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
个人的“可说服性”各不相同 被情感打动或被道理说服 对特定主题有更多的倾向性 个性因素: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 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贾尼斯“自信心假 说”)
女性,15岁,高中二年级:朗· 恰尼扮演鬼魂 的《歌剧院魅影》是我看过的最可怕的电影。 他被化装成一个非常可怕的动物,长着长长的 牙齿、发光的眼睛和一个光秃秃的头。当女主 人公揭开他的面罩时,我吓得几乎都快叫出来 了。虽然把目光从那张可怕的脸上移开,但又 不能不看:他的丑陋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整部片子非常神秘和不可思议,我一直在不停 地颤抖。从那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靠 近黑暗的地方,特别是地下室。我一直没有告 诉其他人我非常害怕,因为我怕别人笑我傻。
气,简直就是华贵的王后重生,她的出现就像 是毛虫变蝴蝶那样令人惊讶。那晚回家后我突 然萌生一个念头,我也可以让每天的那瓶牛奶 发挥更大的用处,我在自己黑色的直发上绕上 卷曲的纸做成头发,身上披着红色的窗帘薄纱, 然后对照看是什么效果。从那以后,我就开始 仔细地研究、尝试和对比电影中女士们的穿着 和化妆的艺术。她们一直是我在时尚、颜色、 装饰物、搭配、线条和总体效果方面唯一的、 最可信赖的指导。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
3,讨论权 受众享有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 对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4,隐私权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 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 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 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 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 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 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 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
部分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体规定商业电视台必 须开设“开放频道”(open channel),允许 一般大众自主参与。 电视观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根据排队原则 (queuing principle,先来后到,先到先得), 按申请时间的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 德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有八个联邦州的三十 多个城市有线电视台开设了此类开放频道。
巴伦指出,当时的大众媒介垄断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 公众使用媒介传播所需信息和观点的权利,因此应当 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增加公众对媒介的接近权。 巴伦认为,“媒介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 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而 且,“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 众‘接近’媒介的权利”。也就是说,“一般社会成 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 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 赋予了传播媒介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台湾:公民新闻运动 公共电视.tw/:“你的公共电视” PeoPo公民新闻/:“你的小 故事就是我们的大新闻”。 CALL IN节目:TVBS《2100全民开讲》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十章
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学习指导: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传播效果研究史中的一些结论和思路,比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研究和说服效果研究。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①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问答: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哪四种类型(看图)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作者:于晗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0期约瑟夫·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2016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媒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中的一本重要专著,它整合了截至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效果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和成果,强化了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在“有限效果模式”的理论思想下,以已经存在的媒介传播效果现象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媒介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
具体来说,《大众传播的效果》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态度入手,深入地论述了媒介传播的说服、强化、微小改变等作用,并从传播的促成因素、传播情境、媒介素材、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等角度来综合讨论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有限效果理论的概述大众传播给整个时代、社会和每一个个体所带来的影响显然都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影响具体有多大,在效果理论研究这一领域却仍然存在着争论。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介影响力,人们经历了一些反复的观点:“魔弹论”认为媒介影响力是巨大的,就像是埋在受众群里的炸弹,当媒介为了商业效益,而传播信息垃圾,充满暴力、色情和抑郁的时候,将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简直就是“潜在的社会公害”;而“有限效果模式”则认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媒介和受众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责任,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要根据传者和受众的自我判断和信息获取方式来决定,它不存在绝对化的好与坏,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大众媒介传播会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让这种影响有一个更加积极的走向。
近年来,大众传播的媒介效果和媒介影响力再一次被重视,在大众传播更加繁荣的当下,人们发现当前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真真假假、好好坏坏以及藏在网线背后的有心人,信息和舆论泥沙俱下,无疑对特定的受众群产生了极其不良的思想导向。
笔者认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或者其他强化效果论,它们都是大众传播学效果中的一个侧面,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信息科技客观发展的事实,它的影响力好坏往往取决于传者的态度和受众的选择,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的影响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具有较大的群体差异性和文化差异性,要想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促进区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并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效果,则需要从传者和受者两个主体出发。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传播学教程2 第十章_大众传播的受众
▪ (四) 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 大众社会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与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的。
▪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 ▪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
▪ (1)为什么“复制”
▪ 环境扩大,精力有限
▪ (2)怎么样“复制”
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即他所说的“利润原理”) 和政治压力(即他所说的“政治或宣传原理”)的双重 驱动下,大量低俗化的“拷贝”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使 大众沉溺其中并散失了批判力。
▪ 清认为,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 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 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和它们的垄断地 位;对来自传媒的种种刺激已经放弃了严 肃认真的态度,在玩世不恭和无可奈何的 心态主导下而自甘于消极、被动的处境。
▪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20世纪30年 代以前,极力贬低大众)
▪ 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政治家托克威尔——《美国 的民主制》:不顾正义只顾功利
▪ 19 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集群
▪ 20 世纪西班牙的奥特伽——《大众的造反》 (1930年):平庸者的集合
▪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 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众越来越受到压抑而被少数权力精英所利用,成
了走向法西斯极权的手段和工具。)
▪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 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 病理现象,美国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
传播学第十章 传播效果论
(4)布卢姆勒和卡茨
1974年,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①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导致要使用大众媒介
来缓和。
②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要求注意并从媒介寻求可能 得到的有关情报。
•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 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
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 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 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 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 “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 就是“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 (1) 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相对来说,大 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之于人际传播和本地 渠道的传播,对于早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 更有影响。
• (2)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传 播的过程通常是呈S形曲线,即在开时,很慢 ,当其扩大至总人数的一半时速度加快,而 当其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认识历程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 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 式等的变化。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枪弹论
强大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1)枪弹论
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 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 的理论。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 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 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 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 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枪弹论将 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 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证法 假借法 隐喻法
祈求认同法 洗牌作弊法 号召随从法
诉采 诸用 情图
﹢ 感像 、、 重诉 复诸 幽
默 、
霍夫兰的耶鲁传播项目 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 莱平格尔的劝服设计
6个命题
传播者的信誉度对劝服效果有何影响?
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是只说一面好还 是两面都说好?
第十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基本问题 国外效果研究概述 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
• 【教学目的】
– 1、从历史的观点理解效果研究理论的发 展历程。
– 2、掌握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应用理论。
• 【教学重点】
– 1、效果研究几项理论的内容。 – 2、 “认知一致论”。 – 3、劝服与态度改变在实践中的应用。
社会背景
三、适度效果论
(70s’)
理论内容
重视大众传播长期和间接效果;重视受众 与大众传播的互动。
(信息寻求论、适用于满足论、创新扩散 论、议程设置论、文化规范论、第三者效果 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背景
四、强大效果论
(70年代中期以后)
理论内容
《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诺依曼
累积性、普遍性、共鸣性的有机结合就可以产生 强大的传播效果。
练习与思考
1、20世界以来,世界上关于大众传播效果 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哪些?
2、劝服过程中受众心理过程会怎样影响到 传播的效果?
3、认知一致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要让受传者认识到该信息对他有利无害。 使受传者采取行动的途径要简便、具体、直接。
引起注意 唤起认知 促使决策 有利行动 (认知、情感、态度、行动)
5种劝服设计
刺激-反应设计 引发动机设计 认知性设计 社会性设计 性格性设计
态度改变的心理功能理论 态度改变的认知一致论
第二节 国外效果研究概述
子理论
强大效果
适度 效果
多元效果论
有限效果 19C20s’ 30s’ 40s’ 50s’ 60s’ 70s’ 80s’ 90s’
一、巨大效果的子弹理论
(40s’以前)
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枪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器理
论”、“传送带理论” 理论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基本问题
传播效果的双重属性 1、微观
信息传播活动所要实现的意图或目标达到的程度。
2、宏观
传播活动对受传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各种环境所 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内涵层次 构成与类型
构成与类型
构成(4个层面)
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依次递深
类型
显著效果——潜在效果(实现程度) 即时性效果——延时性效果(产生的时间) 暂时性效果——持久性效果(持续时间) 积极效果——消极效果(效果价值)
四种心理功能
工具性、调整性、功利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知识功能
寻求认知一致
海德的平衡理论 纽科姆的对称理论 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P-O-X三角模式
分析对象 另外某人
如果这三者的关系中各方
P
O 面都是肯定的,或者两者是否
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会呈
现一种平衡状态;反之,如果
X
三者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
物质客体、 观念或事件
种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 则为不平衡状态。
说服理论的过程模式
麦奎尔的信息处理理论
提出分段效果概念,6个步骤,改变态度的困 难
安德森的信息整合理论
等级值与重量值加以平均或相加的整合效果 等级:受众对信息的喜好程度 重量:信息对受众的重要性、相关性
人类在认识中有一种寻求一致或和谐的倾向,并 且这种倾向是传播中态度形成或意见改变的一个 主要因素,不一致会使人在内心形成不舒服感, 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促使人们努力把不一致性减 小到最小程度,并建立起认知的一致性。
“传播的效果常常取决于传播在多大程度上威胁 到每个人极力保持的信息信仰和态度的一致。” ——施拉姆
强调受众在接受传播内容过程中的被动性 社会背景:
对新兴传播技术的好奇、盲信
适应战时宣传需要,寻求安全感 受众当时还缺乏强大的社会联系
二、有限效果论
(50s’~60s’)
理论内容
肯定了受众在接受传播内容过程中的主体性。 霍夫兰陆军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克拉帕《大众传播的效果》 雷蒙德·鲍尔《顽固的受传者》
“沉默的螺旋”、“媒介霸权”
社会背景
理论内容
五、多元效果论
着眼于大众传播的形式、
(90s’后)
内容及效果的多元化
社会背景
关 于
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将传播过程的 各种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加以充
效
果 评 估
分研究,才能全面评估大众传播的 效果。 大众传播的效果终究是个难以测定
的
的可变量,只能从当时的历史、社
评
会条件出发,对大众传播效力进行
论
历史性的评估。
第三节 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效果研究
劝服与态度改变却是大众传播效果 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播技巧运用的基本要求
目的隐蔽 诚实可靠 指向明确 内容真实 手法灵活
宣传与说服的一般技巧
﹢
劝服技巧的补充研究
美化法 感情法 丑化法 理性法
在进行劝说时,诉诸什么程度的恐惧感更有说 服力?
在表达程度上,重点是放在前面更有说服力, 还是放在后面?
结论是明示好,还是暗示好?
受传者的个性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劝服传播的效 果?
4个原则
信息必须唤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进入受传者的感官以后,必须使受传者从 感官转变为一种认识,使信息成为受传者认知 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