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八章(传播技巧)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1.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传播学课件(全)

传播学课件(全)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传播学-传播效果

传播学-传播效果

第八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含义: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被传播者接受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

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现代传播学的起点。

两次含义: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起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1传播效果的显示主要在受众一方,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是对受众的研究。

2传播效果有短期和长期;隐形和显性;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的区别。

3信息在到达受众以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分层次的,是有特定顺序的。

1认知面的效果(环境认知效果);2心理和态度的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行为层面的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4传播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所传播的信息作用的结果,传播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一、信息提供者与传播效果所谓可信度是指船舶媒介和传播者在受众中得到的接受、认可与信任程度。

即传播者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提出: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

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媒介和传播者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提供和信息的真实、准确程度。

2.媒介和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

专业权威是指传播媒介或传播者特殊的身份在特定领域所表现出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洞察力对受众态度改变的政府能力和感染能力。

3.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逆反、求新心理。

传播学5种传播技巧

传播学5种传播技巧

传播学5种传播技巧
1. 提供信息:通过提供清晰、准确、有用的信息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要传达的内容。

2. 讲故事: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传达信息,使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3. 引用权威:引用权威人士或机构的观点和数据,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 制造悬念:通过设置悬念和疑问来吸引受众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关注和探索的欲望。

5. 创造情感共鸣:利用情感元素,如幽默、悲伤、愤怒等,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你要传达的信息。

这些传播技巧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受众特点和传播环境选择合适的技巧。

《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体的影响;对小团体及组织的影响;对社会机构的
影响;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
3、美国传播学者杰克· M麦克劳对 传播效果的划分:
(1)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
(2)改变的效果和稳定的效果 (3)积累效果和非积累效果 (4)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5)态度、认知和行为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英国学者P· 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 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如下图
• 认识——初步接触新事物,但还没有获得 全部的相关信息 • 关心——开始关心新事物,想得到更多、 更详细的信息 • 评价——在头脑中构想新事物的效用、利 益,决定是否采用 • 试用——为测定自己的构想、评价是否正 确,先进行小规模的使用 • 采用——感到满意之后,决定全面接受新 事物
这些阶段与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1、传者的条件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等人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 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他 们选择若干篇文章,分别提供给互不接 触的两组被试阅读,内容相同,但告以 信誉不同的出处
例如:“抗组胺药”一文谈论的问题是
“没有医生的处方可否出售”,一说来自
权威的医学杂志,一说为大众杂志所刊载。
第二节 “有限效果”理论
信息流程研究
劝服研究 克拉伯的总结性研究
一、信息流程研究
1、“信息流程”的概念:
“信息流程”,也叫“传播流程”, 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 包括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 作用等。
2、信息流程研究的几个阶段:
(1) “两级传播”模式的发现
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对“过程”或“流 程”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当时以“魔弹论” 最为流行,这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 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 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 药物注进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 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如下图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9讲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9讲

鼓 动 技 巧
1.赞扬法
2.批评法
3.情感激励法
Hale Waihona Puke 4.理性分析法5.角色扮演法
6.号召从众法。
时代广场的吻
二战结束后,美国城 市中每个人都走上街 头,在时代广场,一 名海军亲吻一位年轻 护士。
希望工程 “大眼睛”女孩
“我要读书!” --改变了数百 万贫困家庭孩子 命运的“大眼 睛”。
传递技巧
1.多说法。(l)内容要真实可信;(2)信息重复的频率、强度和
第三节 中外传播技巧集粹
五大类二十四种传播技巧
组构技巧,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将所要传播的中心思 想或基本内容作出明确或含蓄的归纳总结。 1.明示法和暗示法 2.首位法和新奇法 3.详论法和略论法 4.立论法和驳论法
应该如何正确地运用首位法和新奇法? 应该如何正确地运用详论法和略论法?
组构 技巧
案例:地铁车厢“怪异扮相”幕后调查
超人
--2008年5月内裤外穿,以超人扮相搭乘地铁,表演者疑为某乐队吉他手。
粉红男郎--2008年6月男扮女装,以性感卡通形象搭乘地铁,表演者身份不详。 鹿人 --2008年7月头戴鹿人面具,身着白大褂搭乘地铁,表演者自称麒麟博士,自由职业。
木乃伊 --2008年10月用白纱布包裹全身,在地铁车厢中走动,表演者为网络写手。 金刚 蛋人 --2008年10月全身套进猩猩外套中搭乘地铁,表演者身份不详。 --2008年12月头套自制鸡蛋面具在地铁站附近闲逛,表演者为动感101电台DJ。
为什么说“离开内容、玩弄技巧”是不可取的?
第二节 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获取传播技巧有哪些途径? 获取传播技巧有三个途径:(1)掌握传播理论;(2) 途径 与 原则 总结历史经验;(3)深入传播实践。

大众传播技巧(业界相关)

大众传播技巧(业界相关)

骄阳书苑
11
明示结论使观点鲜明、易于理解,但同时有强加于 人之嫌易引起反感;
不做结论,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传递一种无形的意 见,让受传者有结论得于自己之感,不知不觉接受 作者观点,但易使文章主旨隐晦模糊,增加理解的 困难。
研究表明,非劝服性传播和面对成熟世故、文化水 平高、理解能力强的受传者时,应暗示
骄阳书苑
4
概念
有效熟练的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 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 殊的传播技能和方法
传播技术(信息的原样)与传播技巧(信 息的包装)
传播实践 传播理论的集中表现 传播规律基础上的具体方法
骄阳书苑
5
特点
独立性(可重复性)——反复使用 稳定性——相对稳定而不固步自封,洋为中用 创造性——传统技巧与新技巧,守旧无功
反之或论题、论旨比较复杂时,明示结论更好
骄阳书苑
12
首位与新奇
洛钦斯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 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 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杰姆描述得开朗友好, 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与第二篇相反, 前半段说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 第四篇文章全篇将杰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钦斯 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 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骄阳书苑
21
接受者的预存立场 接受者的已有知识 传播者的预期目的
骄阳书苑
22
传播技巧——论证
引证——引用 印证——事实证明 比喻——打比方,具体形象喻证抽象观点 假借——符号声音名人 比较 逆证
骄阳书苑
23
引证
用事实说话 传播者在讯息传播中巧妙合理地引用事实材

大众传播学—— 传播技巧

大众传播学—— 传播技巧

❖ 五、抗御技巧
抗御技巧研究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宣传,受众如何巩固自己的原有立场, 防止被说服。
(一)滋补法
提供与原有观点一致的材料,巩固原有的观点。如各种各样的政治学习。
(二)接种法
接种法是通过对信息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的正面观点加以轻微攻击或 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这是比喻说法,毛主席称之为 “种牛痘”。他说:“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 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 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它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 干部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接种,他的体内就不会产生抗体,一旦当病毒突然侵袭, 就很容易生病。同样,一个人的某一观点,如果从未受到攻击,它也是极 其脆弱的。一旦当他接触到反面观点时,他可能措手不及,很容易放弃原 有的观点而接受反面观点。相反,如果他接触过反面观点,他的正面观点 受到过攻击,而且他曾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会更加坚信自 己的观点,并能有效地抗御更大的攻击。
❖ 3、先说后说哪个更有利?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涉及到“学习”和 “记忆”两个方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学习上总是先入为主,先下手为强,因为新鲜感总是一开始表现得最强 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兴趣、精力都会衰减。所以首因效应在学习 上占优势。(如学一门新课)但是,在记忆上近因效应表现得更明显,因 为时间上离得近的东西记得更牢,刚刚发生的事显然比几天前发生的事印 象更深。 由此可见,首先出场的人或者先阐述的观点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引起兴趣, 而后出场的人或阐述的观点容易被记住。所以,如果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 己的观点,那么先说为好;如果想让别人记住自己的观点,那么后说更佳。 如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即是分别对首因效应与近因 效应的应用,前者在于唤起注意、引起兴趣,后者在于加深印象、让人记 住。 以上仅是基本原则,具体实践中还需灵活运用。比如,两个人的竞选演说, 如果两场演说安排在同一时间,投票就安排在演说结束后进行,那么先说 的人自然占便宜;如果一场演说安排在今天,另一场安排在明天,而投票 又安排在明天进行,那么先说的就很吃亏。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第八章_传播内容分析

第八章_传播内容分析

信息与控制信息流量的关系: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 更不能促其发展。
后果:
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 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三 传播内容的分析与解读
(一)
(二)
(三)
内容分析 的切入角 度
大众传播 的信息类 别
各种研究 关于传播 内容得出 的结论
内容就是被传播的信息 研究传播内容,主要是 对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 材料进行分析,考察传 播内容的目的性。也就 是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 探讨信息与传播者的意 图、受传者接受程度之 间的相互关系。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信息量过高: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高 于社会需求。后果: 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 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 漠感,甚至会出现精神和心理疾 病。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 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 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 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 造成负面的影响。
西方研究内容的三个不同的切入点 :
(1)信息式内容研究:信息式内容研究是把大众传播内容作为 客观信息进行精确描述的方法,以一战后对宣传技巧的研究 为起点,此后信息式内容研究源源不断地反映出研究者对新 闻信息内容,对暴力和性描述的关注。 (2) 符号化内容研究 符号化内容研究主要基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并发展成为符 号的文化意义分析。符号化内容研究包括传播符号本身,符 号系统以及符号运作所依托的文化研究。 (3 )批判性内容研究 研究者们对大众传媒所标榜的“自由”、“客观”、“公 正”、“内容多样化”作出批评,认为绝大多数媒介并没有 做到。媒体不够客观,它们回避矛盾和冲突,拒绝报道不同 意见,谄媚或者依附于权势 。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传播技巧)

大众传播学——第八章(传播技巧)

四、传递技巧 多说法 说得多了,人们自然信以为真。有道是:谎言重复一千变也会 成为真理。 三人成虎:大街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有三个人相继喊老虎来了, 于是有人信以为真,竞相奔逃。 《战国策》中有一个“曾参杀人”的故事: 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母曰:“曾参杀人!”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 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子之贤与母之信也,而 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3、两种方法的利弊:立论法可以避免相反信息的干扰,有利于向接受者直接灌输自己 的观点。但是,接受者一旦觉察到还有相反观点的存在,就有可能怀疑传播者别有 用心。驳论法可以使接受者对相反的观点产生免疫力,自学地改变态度。但若处理 不好,又会使接受者对反面信息产生兴趣,进而深信不疑。 4、哪种方法更有效,如何运用? (1)如果受众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观点,那么把正反两面的意见都提出来 就比只谈一面之词要好。(因为这样显得比较客观公正) (2)如果受众原来就倾向于接受传播者的观点,那么只讲正面就比正反两面都讲更 好。(因为这等于投其所好) (3)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受众,应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一并陈述。假如只讲一面之词, 他们会觉得传播者轻视他们的理解力与辨别力,同时会认为传播者怀有偏见,内心 发虚,害怕或无力面对反面事实。 (4)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最好只说一面之词。因为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摆出 来,会使他们感到混乱。特别是当反面观点也表达得十分充分,显得很有道理时, 情况就更糟,他们会觉得下说婆有理,到底谁是谁非,他们会感到更加糊涂。 单面论证 双面论证 赞成者 反对者 文化程度较低者 文化程度较高者
(一)比喻法
1、比喻法是运用具体的感人形象喻证抽象的道理的方法。它 一般是由人们比较熟悉的而又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来证明人 们比较生疏且比较抽象的道理。 2、比喻法可分为:直喻、隐喻、讽喻。 ①牧师与一小女孩的故事。课本P184 ②刻舟求剑。(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 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水也;君,舟也;水可载舟,亦 可覆舟。 ④南方周末上的广告。(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3版)中的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教参: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3、文本分析的类型: (1)符号分析: 源于索绪尔及结构主义 符号的内部结构:能指、所指 符号的外部结构:纵向聚合、横向组合 如:床前明月光
(2)再现分析: 不同人群如何在媒介中得以再现?背后体现何 种意识形态? 李普曼:“刻板印象”
(3)叙事分析: 基本思路源于结构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进行叙事分析,指出 叙事的基本结构是二元对立
(2)怎么说 1、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品有 自己的样式和风格。这是由传播制度、传播者 的观念意图和传播理念、传播媒介渠道、媒介 组织的定位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普遍规律。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②防疫论 ③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④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 ⑤重复律
2,低级趣味内容 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 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 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 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 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 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 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级趣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 能维持系统的稳定 吸引大量受众,增加视听率,实现经济利润 “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 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 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 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
2、人情味公式 人情味分数=3.365 × 每百字中的人称词数目+0.314 ×每百句中的人称词数目
人情味分数 0-10 10-20 20-40 40-60 60-100 风格 枯燥的 较有趣的 有趣的 非常有趣的 生动的
易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 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 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 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狭义:大众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传播学五大先驱: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美国库尔特-卢因美国卡尔-霍夫兰美国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二、批判学派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3、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例:(1)义演义捐时,主持人不停地念那串长长的捐款 人名单。(2)很多广告也采用号召从众法,如“立顿,与大 家共饮。”“天下无人不喜欢萨特•李面包。”某广告。 4、沉默的螺旋。德国社会学家纽曼曾提出过一个有名的传播 模式,对从众与态度的改变做了杰出的说明,这就是著名的 “沉默的螺旋模式”。 当一种观点得到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从而成为大多数 人的意见即支配性的意见时,持有相反观点的即所谓异常意 见的人便会逐渐陷入沉默,而放弃已见去追随公众意见的人 会越来越多。于是形成这么一种现象:一种观点一旦得势便 会越来越吃香,而一旦失宠,便会越来越被冷落。
(二)首位法与新奇法 首位法与新奇法讨论的是“先说与后说哪个更有利” 的问题。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根据一般的心理规律,人们对事情 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印象较深。比如看电影,人们往往对故事的 起因与结局记得很牢,而故事的发展经过就不大记得了。心理 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对开 头记得较牢,近因效应是指对结尾的印象较深。(“近”即时 间近) 2、首位法与新奇法: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要阐述两种 不同的观点时,因为首因效应起作用,先出场的传播者和先阐 述的观点往往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即首位法。又因为近 因效应的作用,后出场的传播者和后阐述的观点也能获得较好 的传播效果,这即新奇法。
四、传递技巧 多说法 说得多了,人们自然信以为真。有道是:谎言重复一千变也会 成为真理。 三人成虎:大街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有三个人相继喊老虎来了, 于是有人信以为真,竞相奔逃。 《战国策》中有一个“曾参杀人”的故事: 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母曰:“曾参杀人!”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 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子之贤与母之信也,而 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第八章 传播技巧
一、组构技巧
(一)明示法与暗示法
1、明示法与暗示法讨论的是,为使人们接受某种观点或改变 某种态度,传播者究竟是应该把自己的结论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还是应该储蓄地暗示,让人们根据已摆明的事实自己得出来? 明示法:传播者明明白白地把结论说出来,直接告诉受众。 暗示法:传播者通过含蓄的提示,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

2、明示法与暗示法哪个更有利? (1)耶鲁研究回答:明白优于含蓄,明示优于暗示。其实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遵循这条原则。如一般的广告、老师讲 课,无不说得清楚明白,讲得一目了然。 (2)有时暗示法比明示法更可取。因为自己得出的结论要比 传者给出的结论更容易接受,记得更牢,也不容易动摇。案例: 罗斯福决定造原子弹的故事。 3、明示法、暗示法的适用条件 明示法 暗示法 轻信盲从者 通情达理者 懒惰迟钝者 一点就通者 文化水平低者 文化水平高者

三、鼓动技巧 (一)号召从众法
1、从众:简单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或遵从群体的意志, 屈从群体的压力。个人总是倾向于采取与群体一致的态度和行 动。如:赶时髦。 2、原因:人的社会性。人必须遵从群体规范,与大家采取步 调一致的行动,否则有可能被人看作是另类,心理上无形中会 受到来自群体压力。特别是当个体对某事无所适从,拿不定主 意时,更会选择从众,毕竟要错大家一起错,“法不责众”。 从众的直接原因有两个:①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如冷落、 孤立、排斥、厌弃。有实验证明,不从众者最有可能受到群体 的惩罚。②想得到正确的行事指导。因为人们一般更倾向于相 信多数人的意见。如你在商店看中了两种款式的衣服,你拿不 定主意究竟买哪一件,这时如果你发现其他顾客都要这件而不 要那件,那么你八成也会跟着买这件。
3、两种方法的利弊:立论法可以避免相反信息的干扰,有利于向接受者直接灌输自己 的观点。但是,接受者一旦觉察到还有相反观点的存在,就有可能怀疑传播者别有 用心。驳论法可以使接受者对相反的观点产生免疫力,自学地改变态度。但若处理 不好,又会使接受者对反面信息产生兴趣,进而深信不疑。 4、哪种方法更有效,如何运用? (1)如果受众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观点,那么把正反两面的意见都提出来 就比只谈一面之词要好。(因为这样显得比较客观公正) (2)如果受众原来就倾向于接受传播者的观点,那么只讲正面就比正反两面都讲更 好。(因为这等于投其所好) (3)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受众,应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一并陈述。假如只讲一面之词, 他们会觉得传播者轻视他们的理解力与辨别力,同时会认为传播者怀有偏见,内心 发虚,害怕或无力面对反面事实。 (4)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最好只说一面之词。因为把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摆出 来,会使他们感到混乱。特别是当反面观点也表达得十分充分,显得很有道理时, 情况就更糟,他们会觉得下面意见固然很好,而反面意见似乎也不错,真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是谁非,他们会感到更加糊涂。 单面论证 双面论证 赞成者 反对者 文化程度较低者 文化程度较高者
(二)假借法 1、假借法传播者有目的的把把本人的观点、产品、行为与接 受者普遍喜欢的或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人易于接受。 2、类型:假借符号、假借声音、假借名人。 ①赢周刊广告。②四面楚歌。③名人广告。
(三)单面论证与两面论证(立论法与驳论法)
1、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三峡工程(效益:发电、通航、防 洪防沙、旅游;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移民、破坏文物古迹、 如果处在战争状态,还有被炸的危险)、大学生恋爱等。 2、单面论证:从正面立论,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适当 的论据进行充分说服。 两面论证:既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交待相反的观点,在正面立 论的同时对相反的观点进行批驳。

4、应该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如与人交往时,首先要给人留 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一见钟情),这是因为首因效应会起 作用,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则要不断地利用近因效应来巩固第 一印象所取得的效果,因为要征服你的交往对象靠的毕竟是人 格的力量,而不是第一印象,正如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 见人心”。
二、论证技巧

3、先说后说哪个更有利?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涉及到“学习”和 “记忆”两个方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学习上总是先入为主,先下手为强,因为新鲜感总是一开始表现得最强 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兴趣、精力都会衰减。所以首因效应在学习 上占优势。(如学一门新课)但是,在记忆上近因效应表现得更明显,因 为时间上离得近的东西记得更牢,刚刚发生的事显然比几天前发生的事印 象更深。 由此可见,首先出场的人或者先阐述的观点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引起兴趣, 而后出场的人或阐述的观点容易被记住。所以,如果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 己的观点,那么先说为好;如果想让别人记住自己的观点,那么后说更佳。 如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和金字塔结构,即是分别对首因效应与近因 效应的应用,前者在于唤起注意、引起兴趣,后者在于加深印象、让人记 住。 以上仅是基本原则,具体实践中还需灵活运用。比如,两个人的竞选演说, 如果两场演说安排在同一时间,投票就安排在演说结束后进行,那么先说 的人自然占便宜;如果一场演说安排在今天,另一场安排在明天,而投票 又安排在明天进行,那么先说的就很吃亏。
(一)比喻法
1、比喻法是运用具体的感人形象喻证抽象的道理的方法。它 一般是由人们比较熟悉的而又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来证明人 们比较生疏且比较抽象的道理。 2、比喻法可分为:直喻、隐喻、讽喻。 ①牧师与一小女孩的故事。课本P184 ②刻舟求剑。(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 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水也;君,舟也;水可载舟,亦 可覆舟。 ④南方周末上的广告。(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五、抗御技巧
抗御技巧研究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宣传,受众如何巩固自己的原有立场, 防止被说服。
(一)滋补法
提供与原有观点一致的材料,巩固原有的观点。如各种各样的政治学习。
(二)接种法
接种法是通过对信息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的正面观点加以轻微攻击或 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这是比喻说法,毛主席称之为 “种牛痘”。他说:“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 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 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它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 干部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接种,他的体内就不会产生抗体,一旦当病毒突然侵袭, 就很容易生病。同样,一个人的某一观点,如果从未受到攻击,它也是极 其脆弱的。一旦当他接触到反面观点时,他可能措手不及,很容易放弃原 有的观点而接受反面观点。相反,如果他接触过反面观点,他的正面观点 受到过攻击,而且他曾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会更加坚信自 己的观点,并能有效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