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共50页文档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本文试图对于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及评述,有利于我们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的变动趋势作出合理的判断。
标签:非均衡增长区域经济政策非均衡增长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一、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缪尔达尔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据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意识的采用不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首先,集中力量发展某些重点产业部门,通过这些关键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逐步促成整个经济的发展。
赫希曼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建立在他所提出的关于产业间联系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前向联系”概念与“后向联系”概念的基础上的。
赫希曼指出,“每一种非初级经济活动都将导致通过国内生产,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
它的生产向后衍生需求,即需要另一部门的产品作为投入,这种向后衍生需求的产业即具有所谓“后向联系效应”。
相反,“任何在性质上并非惟一满足最终需求的活动,将导致其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投入的意图”,即当一部门的产出可成为其他部门的投入时,这个部门就具有所谓“前向联系效应”。
赫希曼所主张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应当把前向、后向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项目作为投资重点,优先发展。
这样就能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最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断扩大的。
当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区域由于增加了工业品的输出,其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就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而不发达区域输入大量工业品之后,本区域工业生产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落,于是产生一系列不良效应:对技术工人的需要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553 289 390 1、70:1、18:1
1055 960 1329 1、70:1、35:1
1474 868 1380 1、94:1、35:1
1556 971 1443 1、93:1、30:1
3、2 区域发展得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发展得差异就是历史不断演进得累积。
历史上,黄河流域就是人口和经济得重心,唐朝以后经济 重心南移,特别就是宋朝以后经济南盛北衰得局面形成。 西部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同时对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和基础 设施等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各部门投资按需求和收入弹性确定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以各部门产品得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得大小作为 确定其投资比率得依据。
1、2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一书中,指出平衡 增长战略得不可行性,并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 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当投资规模既定而且有限时,投资应选择引致投资最大 化得项目。即能带动其她项目发展得投资项目。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1、1 平衡增长战略—温和得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得资本形成》(1953年)中提出 了著名得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收入低下,导致供给方 面储蓄水平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狭小,投资引诱不足, 从而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循环,只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量投资, 使经济增长迅速上升到一定高度,收入增长突破一定限 度。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东部
367 482 813 1714 5192 6573 7829
中部
307 400 586 1160 3187 4042 4516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10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纳克斯认为,出口导向扩大市场需求的发 展战略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有 效途径。原因在于初级产品的价格需求弹 性和收入需求弹性都是低的,贸易条件不 断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恶性循环中,关键问题 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引起人民贫困,导致购 买力不足和市场容量狭小,从而对私人投 资和经济增长形成限制。 任何一个部门单独增加资本、引进先进技 术会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阻碍。必须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
(二)区域收入差异倒U型分布假设 区域收入差异倒U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是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 度大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经济发 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 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 是趋于均衡的。 经济发展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 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又构成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不发达不仅表现在人 均收入水平低下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而且 还表现在其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间的相对 不平衡。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内容之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虽然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人们乐于接受 的理想目标,但非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 客观现实。 (一)平衡发展、非平衡发展以及非平衡的协 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型分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倒U
扩散效应
由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波 效应不会无限地发展下去。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 一系列因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 济效益下降,经济增长势头趋缓,于是资 本、技术等要素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效 应(Spread Effect) 应(Spread Effect)
发展经济学重点
1.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罗斯托):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所谓起飞,是指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期(20-30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在此剧变以后,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状态。
必要条件包括:科学思想条件,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
起飞要具备的三个关键条件:(1)科学思想条件(2)社会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 宗教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束缚(3) 政治条件(统一、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4)经济条件。
第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但工业增长必须要有农业作为基础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用。
第二,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第三,要建立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动部门。
对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的评价:1.特别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2.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在政策上的可用性值得怀疑。
3.因为,从已有的经济发展资料看,经济增长并没有很快加速或减速的阶段。
许多经济学家证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均实际产值的增长或多或少是按不变的速度增加的。
4.因此,把经济增长阶段划分为高增长或低增长阶段,并把它们截然分开至少与现存的事实不符。
2.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在经济增长初期(贫困阶段),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的阶段(富裕阶段)将得到改善。
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N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轨迹。
这个观察结果,被称为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或库兹涅茨假说。
库兹涅茨假说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性表现在:与经济结构的转换有关(二元结构)/与国家的增长战略有关(财产收入、劳动收入)/与社会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利益集团的结构有关(工会)3.二战以后的收入分配战略1、先增长后再分配战略:20世纪50、60年代的主流观点,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滴落效应”可以实现先增长再分配的战略。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战略也带来了相当多弊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区域 经济差距的扩大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缩小收入差距,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 一些列的发展计划和措施。
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时 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 定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 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 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 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 区域发展战略
新时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 经济特区 革 开1 放2 初 期3
4
5
1980.08.26 1980.08.26 1980.10.07 1981.10.16 1988.04.13
2、不平衡增长战略
联系效应理论
任何一个部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都会通过投入链和产出链对其他部门产 生“联系效应”,促使其他部门发展。 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一个部 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 系。 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一个 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 联系。
的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 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 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 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
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
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 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
的
区
域 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引言部分:1.1 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种矛盾在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不公平问题、教育医疗资源不均衡对幸福感的影响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讨论,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首先,探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其次,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原因;然后,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与措施;最后,总结并展望未来实现全面发展与人民幸福美满的和谐共荣。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措施。
通过明确这一矛盾存在的必要性和推进人民美好生活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有力保障,为实现全面发展与人民幸福美满的和谐共荣贡献思考和建议。
2.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2.1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的矛盾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动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明显。
这意味着部分地区和农村居民无法分享到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背后隐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舒适生活。
比如,污染严重的空气质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呼吸健康,给居民带来身心困扰;频繁出现的水源污染则限制了人们用水安全和卫生保障。
因此,虽然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提升,但在环境质量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小的问题。
2.2 社会福利与社会不公平问题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出发,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是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观点。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首先要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来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基本性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的具体发展,这使得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不同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
可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层结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层结构。
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在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某一时期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矛盾。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按照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使社会主要矛盾达到更新阶段的更高水平,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团体和政党的根本任务。
也是一个社会形态转化为新的社会形态,一个时代演变为新时代的根本原因。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止境,这使得社会基本矛盾永无止境,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状态和层面。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矛盾表现为原始低级生产不能满足原始人基本生存需要的主要社会矛盾。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 第12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0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同 时 扩 张 的 工 厂 之 间 在 生 产 上 可 以 互 相 协 作 , 形 成 生 产 、 运 输 、 中 间 投 入 、 技 术 、 信息等方面的便利,获得外部经济效益,产生递增的收益; 而 且 , 在 需 求 方 面 能 得 到 产 品 销 售 市 场 的 相 互 补 充 ; 大 规 模 同 时 对 各 部 门 进 行 投 资 , 可 以 加 强 各 类 产 业 之 间 的 横 向 和 纵 向 联 系 , 进 一 步 推动分工协作,提高社会固定资本的利用效率。 所 以 , 摆 脱 “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的 途 径 就 是 在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进 行 全 面 大 规 模 的 投 资,实现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8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 贫 困 恶 性 循 环 ” — — 1 9 5 3 年 纳 克 斯 提 出 了 ”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理 论 。 该 理 论 指 出:单靠个人数量有限的投资是不可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只有把数量上足够打 破这种循环的资本同时投入到各种行业中去,才能打破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 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不良循坏。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7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的概念:指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 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大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辛格认为,如果过去的增 长是非均衡的,那么要恢复均衡只能继续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这一点与赫希曼的 观点吻合,他们两人强调的都是供给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包括四个方面:郝西曼“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
第一,郝西曼“极化—涓滴效应”理论:针对增长极理论在地理空间上的应用,美国经济学者赫希曼在1958年所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探讨了经济成长如何由一个区域扩散到国家其他区域。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首先是极化效应:由于发达区域高工资、高利润、高效率及完善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不断吸引落后区域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其经济趋于萎缩,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其次,涓滴效应: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移民而提高落后区域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缩小了其间的差距。
经济发展初期,一般是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将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赫希曼建议人们对增长过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应有一定程度的容忍。
并且建议政府应加强落后区域的公共投资,阻止资金与人才的外流,甚至有组织地将资金与人才流向落后区域,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创造外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
由政府力量来抵消极化效应,加强涓滴效应,以确保区域均衡发展的实现。
第二,循环累积因果论:缪尔达尔1944年在其《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流”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精选推荐
增长极理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提出背景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
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他借喻了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最强这一规律,称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为增长极。
佩鲁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
• 一、支配作用 • 增长极理论以“不平等的动力学”或“支 配说”为基础。 • 佩鲁指出,社会是一个不同质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因素,社会集合体内部的各种组 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支配关系”。
• 所谓支配就是指当存在着甲、乙两个经济单位 时,若甲对乙产生一种影响,而乙对甲不能产 生相反的影响或者乙对甲无法产生同等程度的 影响时,则称甲为支配单位,乙为被支配单位。 • 支配作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 • 支配作用可能产生于偶然的原因,也可能产生 于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 •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 不平等的动态过程。
• 从20世纪50年代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其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 域规划中均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 在我国,有学者指出,对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 就可以采取“效益优先”原则,首先在具有增长潜 力的地点集中投资,通过极化效应使这些城镇称为 增长中心,然后再通过政府的干预强化增长中心的 扩散效应。从现实来看,这一理论的应用在我国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 表现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比较突出,而传播效应却 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以“增长极”带动区 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 • • •
四、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有长信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人才 2、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 3、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3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增长极理 论做了补充和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 (1)佩鲁提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长极概念比较模糊,为了明确其概念,区域 经济学家拉苏恩(J. suen)进一步结束了这一理论的内容。 指出了增长极与组织空间(organization space)之间的关系。其 中心思想是: • ⅰ增长极是由一系列经济多动组成; • ⅱ这些活动通过投入、产出联系被优化地组成一个整体; • ⅲ通常它们围绕着一个先行部门或者是推进性的行业集群成块; • ⅳ在地理上它们有集群性; • ⅴ一个先行部门和一组先行部门,随后是诱导城市活动的整个 集团会成为创新的中心,它们采纳创新、扩散创新; • ⅵ这一类经济活动中心的增长速度比该区以外的经济活动的中 心增长要快。
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一种很 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计划决策中。但与此同时,它也受到一些发 展经济学家的反对和批驳,批评者中的代表人 物是赫尔希曼。赫尔希曼在1958年出版了他的 《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 的不可行性,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理论。
p
p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他的著名论文《东欧与南 欧工业化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平衡增长理论。 他的理论要点是: 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 键在于工业化。要实规工业化,主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 不足。在资本形或过程中,由于资本,特别是社会分摊 资本的供给以及储蓄和市场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局 部的投资是不可能启动停滞的经济的,必须实行“大推 进”,即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个 工业部门都成长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存,互为市场, 消除储蓄缺口,克服不可分性的经济格局,实现工业的 大发展。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二,不平衡增长既 强调 了 经济计划的 必 要性, 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处 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 得见的手”的结合来调节经济活动,是很具现实意义 的。 第三,不平衡增长论提出的引致 决策最大化原理、 联系效应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等,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人们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认识一国的经济现状与特 点,对于私人投资者和计划工作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 策,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工具。 第四,不平衡增长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或新的思路,其真正的作用不 在于它是否可行,而在于它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路, 说明了经济发展的道路、战略决策不只是一种,而是 有多种,各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宜的发展道路或战略。
第十二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19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17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 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 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 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 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 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10
1.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 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 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 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 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 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 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等。
11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是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2
3.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 (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3)产生规模效益。
13
(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投资 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部门和 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22
三、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 理因素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品质与多样化。
人有物质需求的本质是一种低级需求,而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精神追求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在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应注重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以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其次,我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之一。
虽然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一些发达地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利条件和优质的服务,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差、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应加大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并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此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紧密相连。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耗竭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人民群众对清洁空气、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食品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们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民对良好环境的需求。
最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存在矛盾。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但仍有不少人民群众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基本的保障和福利。
综上所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着重在多个层面上加以关注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