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
•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 系密切相联系的某些其他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
二、劳动法中的行为——“劳动”的含义
• 劳动法所涉及的“劳动”在字义上具有很 普通的含义,但在劳动法的范畴内是有其 特定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含义 •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在“劳动”的一 般意义上具有其新的内涵,正是由于法律 设定在“劳动”上的条件,使“劳动”在 劳动法中具有了不同于其在一般意义上的 含义
劳动者
• 劳动者是为用人 单位提供劳动力 的自然人——职 工、工人、雇员 劳动者
年龄条件 能力条件
• 年龄条件: 最低就业年龄16周岁。对于可能危害 劳动者健康、安全的工作,不得低于 18周岁。 • 能力条件: A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B该能力满足行业特殊要求 C 具有行为自由 D无国籍限制
用人单位
(四)解决劳动争议,维护正常的 劳动秩序
• 劳动关系依法建立后,如果一方或双方当 事人不履行义务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都 会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也会在不同 程度上给社会造成损失 • 劳动法律在解决劳动纠纷中,通常都体现 为以调解为主的原则,这是由劳动关系二 重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劳动关系在具有 经济属性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 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合同 的严肃性是劳动法律体系的首要任务。 • 政府干预是劳务市场本身的必然要求。
四 体现实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国家通过确立最低工资标准、税收等宏观 调控手段间接保证按劳分配原则 • 并通过同工同酬原则来规定相应法律责任, 以加强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
五 保护公平 竞争与保护弱者权益相结合
问题与思考
• 1.试述你对劳动关系主体的认识。 • 2.完整的劳动立法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 3.阐述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与作用。 •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5.如何界定雇工与雇主的法定含义?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劳动者 2、劳动者的资格 劳动者的资格是指公民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前提
条件,包括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公 民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基本资格。 1)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 动义务的资格 2)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 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
能进行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15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 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 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 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用人单位能否以试用期内发现职工身体 存在严重缺陷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吴某毕业于某会计中专学校。1998年吴某因伤摘除了右 肾。2000年4月。某国有企业招工。吴某报名参加该企 业会计工作岗位的招聘。企业组织报名者到当地医院体 检,在体检过程中,吴某未说明自己的右肾被摘除,医 生也没有检查出来。经企业人事部门考核后,吴某被聘 用并被安排在该企业会计室实习。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 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吴某的工作内容为会计业务; 试用期6个月。实习期间,吴某健康状况良好,能够胜 任工作。2000年6月,某国有企业获悉;吴某的右肾被 摘除,经医院检查核实后,该企业以吴某身体存在严重 缺陷,不符合上级主管机关制定的《企业招工暂行规定》
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 非合同劳动关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 度下的劳动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的劳动关系,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 姆、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属于 劳动法调整范围。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劳动行政关系: 2)劳动服务关系: 3)劳动团体关系: 4)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第2课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案第2课劳动法律关系宣武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劳动者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付出劳动,应当从单位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本案中,恒紫金公司承认小刘于2009年1月8日至3月11日在该公司工作,法院予以确认。
对于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问题,宣武法院经审理认为,小刘在进入恒紫金公司处工作时已年满16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也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法律并没有禁止临毕业大学生就业的规定,属于劳动合同法管辖的范围,因此法院认定双方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
试问:你认为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并发表一下你的想法?【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组织发言请小组组长总结全组结论,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代表】发言传授新知(25 min)【教师】讲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一)兼容性①平等性与从属性兼容②财产性与人身性兼容(二)干预性劳动法律关系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
(三)职业性职业性是指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即劳动者应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并利用单位的生产资料进行劳作,创造价值。
【教师】讲解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一)劳动者1、劳动者的概念及主体资格条件(1)劳动者的概念: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2)主体资格条件:①达到法定年龄②具有劳动能力。
【教师】请学生分析教材上的案例(P19),并根据所讲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什么是童工?什么是劳动法主体?(2)哪些单位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3)徐某是否构成工伤?【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发言请小组组长总结全组结论,派代表进行发言【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继续讲解新知识2、劳动者的类型①按用人单位性质分企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劳动者、国家机关劳动者、事业单位劳动者、社会团体劳动者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劳动者②按劳动者是否在编为标准,可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劳动者分为工勤人员和非工勤人员(二)用人单位1、用人单位的概念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第五版)第二章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星蓝学习网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第二节 我国劳动法立法目的的内容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案例
一、解雇保护的域外法例 二、解雇工人不能任性 三、解雇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二、劳动法立法目的的意义
首先,这是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劳动法得以面世的理由。 其次,这是因为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处于“弱者”地位。由
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方式决定,劳动法应当担负起维护 作为“弱者”一方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 在《劳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草案中立法目的的表述再次引 起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即有所谓的“单保护”(“保护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与“双保护”(“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 法权益”)的争论。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的合法权益,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目的才能实
现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真正的公平和平等,这是由劳动者的
“弱者”地位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方式决定的。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第一节 劳动法立法目的的意义
一、立法目的的意义
任何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因为立法是人的一项活动。正是 有了立法目的,人们才会为制定这项法律而开展工作,在立 法目的指引下,制定出针对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告诉 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怎么样行为,不得怎么样 行为,以及应当或者必须怎么样行为。
根据立法目的,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现存法律规范背后蕴涵 的立法者的主观追求,剖析该法律文件的价值取向,确定贯 彻实施该项法律规范时的准确含义。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优秀课件
(5)劳动法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 纪律,从而为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创 造组织条件。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劳动法的地位得到进 一步的加强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优秀
第三节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
3.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和其他激励制度,充分调 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4.通过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并要求用人单位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5.通过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优秀
(三)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 障体系
1.确认劳动者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明 确劳动关系供求双方及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 地位。
(3)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非合同劳动关 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姆、 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优秀
5.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1)劳动关系的运行更加市场化。 (2)劳动关系的范围逐步趋于国际化。 (3)劳动关系的主体呈现单极化。 (4)劳动关系的冲突表现社会化。
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 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 系(狭义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优秀
2.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 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 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作用的过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照国家法 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 利和利益。《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 律的本质决定的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实现稳定劳动 关系、正常劳动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前提与保障
为了保障《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 法目的的权益得以真实的实现,我国《劳动 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在法典的内容体系中, 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 度体系。具体包括:
第二节 我国劳动法立法目的的内容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劳动法》最 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宪法》第42条至第45条对此作了全面而 系统的规定,《劳动法》以其作为保护劳动者 合法权益立法目的的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任 务,就是充分体现宪法规定的精神,把劳动者 享有的合法权益明晰化、具体化,使宪法赋予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真正实现
(3)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和方法。包括行 政保护方法、民事保护方法、经济保护方法、 刑事保护方法。
二、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 系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不仅在于保护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同时包括确立、维护 和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稳定和谐的劳 动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劳动者必须将自己置之于用人单 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下。当发生劳动争议时, 劳动者或由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管理方式,或 由于其他劳动者对于雇主的顾虑,往往难以得到 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即使有了证据,诉诸法律也 会有许多不便,或者没有出庭,或者无力支付费 用,或者面对用人单位的专业律师难以招架
(1)法律规范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劳 动法》总则中律规范内容体系。具体表现为《劳 动法》中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民主管 理权益的保护,休息权益的保护,劳动报酬 权益的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益的保 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劳动者权益的特殊保护,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益的保护,劳动保险 和福利方面权益的保护以及权益遭受侵害时 的法律保护等。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与意义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与意义任何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立法目的是北斗星,指引立法的方向。
正是有了立法目的,人们才会为制定这项立法而开展工作,制定出针对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告诉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怎么样行为,不得怎么样行为,以及应当或者必须怎么样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日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的时候,劳动法律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的公布实施,劳动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劳动法律规范体系之中;各项具体的劳动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必须为该立法目的服务。
认真研究和领会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和精神,才能在《劳动法》的贯彻实施中准确掌握和运用,才能为其他劳动立法提供指引。
一、确立我国《劳动法》立法目的的社会基础我国《劳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劳动法》的根本目的是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的,在《劳动法(草案)》最初的数稿中,这句话一直表述为“为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应当说,这样的表述更加符合法律的普遍形式,因为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是以“公平”、“正义”为归依的。
而“公平”在法律的调整功能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平等地保护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平等地约束双方当事人的相关行为。
从表面看,我国《劳动法》把保护劳动关系单方面行为人的权益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对另一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实际上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真正的公平和平等。
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第一节 劳动法立法目的的意义
一、立法目的的意义 二、劳动立法目的的意义
一、立法目的的意义
法律的立法目的不仅界定了该项法律的基本原 则,规定了该项法律的法律制度和全部法律规 范的基本内容,而且也为该项法律的理解、解 释、适用于遵守提供了依据和指南。
“我提的不是裤腰带,是尊严!” 2009年12月23日 南方日报网 “8000位打工妹,是谁在光天化日之下脱去你的 裤腰带?”近日,名为“契约工”的网友发帖报料: 作为世界500强的广达集团下属达富电脑(常熟) 有限公司对待员工极其苛刻,进厂时要将手机等 电子产品交给保卫处保管,下班时居然还要工人 在众目睽睽下解开裤腰带接受安检,让女工备感 羞辱。这名网友称自己由于受不了这种污辱最后 辞职。 这个帖子在短短几天内有了近30万的访问量,近 3000名网友回帖怒斥工厂不拿工人当人看,“我提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必须是享有执法权的 有关机关和部门,才享有搜查的权力,而且这种搜 查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公安部下发的 《关于保安服务公司规范管理的若干规定》也强 调:“保安人员不得出现搜查他人的身体的行为。” 但是这种工厂搜身的案例还是时有发生,工厂强 行设置安检已经成为恶性惯例。 还有一些行业内的网友则表示,很多电子厂等劳 动密集型企业,这种情况很多,“现在就业形势不好, 不减薪就不错了,大多数工人为了保住工作还是 选择忍耐,没有什么尊严可谈。”
四川一公司泄露被解雇员工个人信息被指侵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第二章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精]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中的赔偿损失, 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当侵害人身自由权给自 然人造成精神损害时,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0条规定,“人 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 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 任”。
任何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因为立法是人的一 项活动。如同人的其他活动一样,立法是人的 一项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正是依据人的活动 的目的性把人的自觉与其他动物的本能区别开 来
正是有了立法目的,人们才会为制定这项立法 而开展工作,在立法目的指引下,制定出针对 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告诉社会成员在特 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怎么样行为,不得怎么样 行为,以及应当或者必须怎么样行为
根据这一目的要求我国《劳动法》在促进经济 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进步,在选择促进 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项具体措施时, 必须将是否影响或危害社会进步这一因素作为 主要依据,并给予充分考虑。在确立的各项促 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实施后影响社会进步或 与之不一致时,必须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以消 除追求经济发展目的所采取措施的不足和不完 善
(1)法律规范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劳 动法》总则中第3条的规定,以及以后各章 中有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定
(2)法律规范内容体系。具体表现为《劳 动法》中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民主管 理权益的保护,休息权益的保护,劳动报酬 权益的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益的保 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劳动者权益的特殊保护,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益的保护,劳动保险 和福利方面权益的保护以及权益遭受侵害时 的法律保护等。
(3)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和方法。包括行 政保护方法、民事保护方法、经济保护方法、 刑事保护方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
• 二、新中国劳动法的历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
一、旧中国劳动法的历史
• (1)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中国劳动组 合书记部拟定了《劳动立法原则》,制定了《劳 动法大纲》,发出了《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 通告》。
• (2)北洋政府于1923年颁布了《暂行工厂规 则》,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 的法律。
• 第四,在劳动法调整模式上,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个体 自治、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三种模式共存的转变。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
第三节 国际劳动法的历史
• 一、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立法的历史
• 二、其他国际劳动立法的历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系列
• (3)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政纲中提出了制定劳工法,保护劳 动者,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 展等基本主张,为这一时期的劳动立法奠定了基本原则。
• 国际劳动立法有两种主要形式:国际劳工公约和 建议书。
论劳动法的立法目的
论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劳动法是指国家为全体劳动者保障合法权益而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规范。
在劳动法的制定过程中,立法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劳动法的立法目的直接影响到法律的实施效果。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以及为什么制定劳动法。
一、劳动法的立法目的1.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规范,其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首先,劳动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包括最低工资、加班费、休假制度、社会保险等。
其次,劳动法还保障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工作条件。
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以及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等。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劳动法的立法目的还包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此外,劳动法还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促进市场的发展和扩大,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维护社会和谐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也在于维护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需要各方面都得到保障和尊重,而劳动者的权益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和谐因素。
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既可以防止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冲突,也可以逐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二、制定劳动法的必要性1.弥补市场经济缺陷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自由决定价格机制,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的现象,容易让雇主利用其优势位置控制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收益水平,从而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此时,劳动法作为国家的管制手段,就可以限制劳动力市场上的不透明性和不平等性,敦促雇主合法合规地管理劳动者。
2.推进社会进步劳动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在于保护劳动者合法利益,更在于推进社会进步。
通过劳动法的立法和实施,可以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从而提升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公平竞争机会。
3.避免社会冲突劳动法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帮助缓解和避免社会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法律维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方式决定,劳 动法应当担负起维护作为“弱者”一方的劳 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
对于生存能力相对弱小的社会成员,由法律 来帮助其达成平等。法律帮助社会成员达成 平等的手段是对侵犯弱者的强者行为进行制 约和制裁,从而完成弱者自身不能与强者达 成平等或者平衡的社会目标。人类社会的法 律从根本上说就是弱者的法律,“法律关切 的是竞争制度下的不幸的受害者,而不是那 些获得利益的幸运儿。”
(1)法律规范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劳 动法》总则中第3条的规定,以及以后各章 中有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定
(2)法律规范内容体系。具体表现为《劳 动法》中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护,民主管 理权益的保护,休息权益的保护,劳动报酬 权益的保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权益的保 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劳动者权益的特殊保护,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益的保护,劳动保险 和福利方面权益的保护以及权益遭受侵害时 的法律保护等。
劳动者的“弱者”地位随着历史的进程已经 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劳动者的地位已 是历史上的劳动者不可想象的,但今天劳动 者相对于用人单位的“弱者”地位仍然是可 以感知的
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的解释,大致分为两 种:(1)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 到充分利用状态。(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 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 率”(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
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人的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首先有了明确的立法目的,才能着手具体的 立法活动,使整个立法活动始终围绕着立法 目的展开,并根据立法目的对立法活动进行 控制和调整。根据立法目的,我们能够准确 地理解现存法律规范背后蕴涵的立法者的主 观追求,剖析该法律文件的价值取向,确定 贯彻实施该项法律规范时的准确含义
任何法律都有其立法目的,因为立法是人的一 项活动。如同人的其他活动一样,立法是人的 一项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正是依据人的活动 的目的性把人的自觉与其他动物的本能区别开 来
正是有了立法目的,人们才会为制定这项立法 而开展工作,在立法目的指引下,制定出针对 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告诉社会成员在特 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怎么样行为,不得怎么样 行为,以及应当或者必须怎么样行为
第二节 我国劳动法立法目的的内容
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劳动法》最 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宪法》第42条至第45条对此作了全面而 系统的规定,《劳动法》以其作为保护劳动者 合法权益立法目的的最高效力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首要任 务,就是充分体现宪法规定的精神,把劳动者 享有的合法权益明晰化、具体化,使宪法赋予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真正实现
《劳动法》的立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劳动法律 规范体系之中,研究和领会《劳动法》的立 法目的和精神,才能准确掌握和运用《劳动 法》。根据《劳动法》第1条的规定,其立 法目的包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立、 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第一节 劳动法立法目的的意义
一、立法目的的意义
二、劳动立法目的的意义
我国《劳动法》的立法目的,也同样贯穿于 整个劳动法律规范体系之中;各项具体的劳 动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必须旗帜鲜明地为其 立法目的服务。认真研究和领会我国《劳动 法》的立法目的和精神,才能在《劳动法》 的贯彻实施中准确掌握和运用。
对于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3)权益保护的法律措施和方法。包括行 政保护方法、民事保护方法、经济保护方法、 刑事保护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劳动者必须将自己置之于用人单 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下。当发生劳动争议时, 劳动者或由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管理方式,或 由于其他劳动者对于雇主的顾虑,往往难以得到 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即使有了证据,诉诸法律也 会有许多不便,或者没有出庭,或者无力支付费 用,或者面对用人单位的专业律师难以招架
根据立法目的,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现存法律 规范背后蕴涵的立法者的主观追求,剖析该法 律文件的价值取向,确定贯彻实施该项法律规 范时的准确含义
立法目的贯穿于整个法律文件中,最直接又最 准确地体现了立法活动规定的理性标准、确立 的目标指向,为社会成员提供评判立法的价值 标准,从而在准确理解立法文字的前提下明确 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在该做什么 的时候选择相应的手段具体地做。所以,对于 任何一部法律,我们都应当首先明白它的立法 目的,这是我们解读这部法律、适用和遵守法 律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照国家法 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 利和利益。《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作为首要目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 律的本质决定的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实现稳定劳动 关系、正常劳动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前提与保障
为了保障《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立 法目的的权益得以真实的实现,我国《劳动 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在法典的内容体系中, 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 度体系。具体包括:
从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第一部标志性劳 动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法面临于世 的理由和目的就是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它是以劳动关系一方当 事人,即作为弱者的劳动者为保护对象的。 如果劳动者不需要劳动法的专门保护,劳动 法就不会出现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如果劳 动法不以劳动者为专门的保护对象,并以此 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劳动法也就没有存在 的理由和必要,或者说这样的劳动法就不能 再称之为劳动法了
在已经形成的劳动关系中,即劳动者已经找到工 作,实现就业后,劳动者仍然是“弱者”。我们 知道,劳动关系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依附性,包 括雇工对雇主的依附和雇工对雇用组织的依附。 劳动者服从雇主及雇用单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 是一项基本的劳动义务,这项义务还构成了劳动 法、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