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 基础知识(提纲)一、劳动经济学(1-16)二、劳动法(17-24)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四、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60-84)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85-117)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
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
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
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
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内部培训资料——第2章劳动法ppt课件
1、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双务关系)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十六、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42)
• 1、主体:雇主和雇员; • 2、内容:权利和义务; • 3、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
• 2、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 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
• 3、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 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 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
十三、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1、集体谈判是指员工代表(通常是工会代表)和 单位行政部门或者雇主之间就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 动关系的处理问题进行的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在我 国目前被称为“集体协商”。
(3)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 立的法律。
二、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 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
2、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 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 3、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 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 法调整。
十一、就业促进制度的内容
就业促进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就业方针,政府有 措施,以及对妇女、残疾人、 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促进 措施等。
十二、 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
• 1、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 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
最新企业人力资源师课件(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分析ppt课件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
① 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② 集体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③ 股份制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④ 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合同关系 ⑤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⑥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
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重点,P39)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
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 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转变成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 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 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 ,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 、终止;集体合同协商、订立的程序、原则,集体合同履行、监督检查 等规则。
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资制度、劳动 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4、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是指对要求就业的或已经就业的劳动者 进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其目的在于开发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二章劳动法
单项选择题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不包括()。
[2009年11月二级、三级真题]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合理性【解析】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包括:①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②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③有着高度的稳定性;④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
2.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来实现。
[2010年5月二级、三级真题]A.社会保险B.社会保障C.社会救济D.薪酬福利【解析】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3.()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2008年11月四级真题]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解析】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与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关系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4.()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通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2009年5月二级真题] A.法官法B.判例法C.习惯法D.成文法【解析】习惯法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习惯法与判例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只能以司法适用的方式体现出来;如果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直承认习惯法,则对法院的适用有决定性影响。
5.以下不属于劳动保障法的是()。
[2010年5月二级、三级真题]A.促进就业法B.社会保险法C.工作时间法D.劳动福利法【解析】劳动法律体系按其职能结构可分为: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和劳动监督检查法。
其中,劳动保障法包括: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和劳动福利法。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资料.doc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笫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第二节企业计划于决策笫三节市场营销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笫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第三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耍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恥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虽冇多大,但总是一定既定的虽。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为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乂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乂会产牛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牛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劳动法
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 维度进行评价
奖惩制度建立
奖励制度
设立奖金、荣誉称号、晋升机会 等奖励措施,激发员工积极性
惩罚制度
设立警告、记过、降级、开除等惩 罚措施,约束员工行为
奖惩原则
公平公正、及时有效、适度适量、 与绩效挂钩等
04 培训发展与职业安全卫生
培训需求分析
确定培训目标
面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双方应当提
前通知并办理相关手续。
02 招聘与用工管理
招聘流程规范
01
02
03
制定招聘计划
明确招聘岗位、人数、任 职要求等,编制招聘计划 并报批。
发布招聘信息
通过适当渠道发布招聘信 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完整。
筛选简历
根据岗位要求筛选简历, 确定初步符合要求的候选 人。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劳动法
目录
• 劳动法概述与基本原则 • 招聘与用工管理 • 薪酬福利与绩效管理 • 培训发展与职业安全卫生 • 员工关系管理与沟通技巧 • 离职管理与风险防范
01 劳动法概述与基本原则
劳动法定义及作用
劳动法定义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范总称。
非全日制用工
企业与员工签订非全日制劳动 合同,员工按小时或天数为企
业工作。
劳务派遣
企业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 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公司派
遣员工到企业工作。
实习生
企业与学校或实习生签订实习 协议,实习生在企业进行实习
。
试用期管理
试用期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确定试用期 期限,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精讲(劳动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一)法与法律体系法或法律是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法由于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二)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1.狭义的劳动法,是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2.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即所谓的劳动法学。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例题2.1.1】()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2016年5月三级、四级真题]A.宪法B.劳动法律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答案】B【例题2.1.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的性质。
[2015年5月三级、2012年5月三级真题]A.劳动法律事实B.劳动法律制度C.劳动法律事件D.劳动法律关系【答案】B【解析】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2--劳动法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第二节劳动力法律关系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劳动法-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劳动法》广义: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指导性、2、纲领性;3、部门特殊性;4、高度稳定性;5、高度权威性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的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三、劳动法渊源类别:1、宪法;2、劳动法律;3、国务院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6、立法机关批准的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四、劳动法的体系1.就业促进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三、劳动法律事实1、劳动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追求效果的意图;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有一定的外部表达形式2、劳动法律事件不以主管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破产、战争、伤残等。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第2章考点 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调整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三: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调整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有高度的稳定性;(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包括:劳动就业权(核心)、自由择业权(核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权收到国家的保障:基本保护(最低限度的保护)、全面保护(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优先保护(保护在劳动关系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公会参与):具体内容(1)有参加和组织公会的权利;(2)平等协商的权利;(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政府制定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贯彻“三方原则”——政府、公会、企业家协会;(5)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一定形式听取公会意见;(6)劳动仲裁会的组成要贯彻“三方原则”;(7)公会享有广泛地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
3、物质帮助权原则: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具有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含义: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保证了劳动法的权威与劳动法制的统一。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二章劳动法图文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及实践应用
受理仲裁申请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 申请后,对申请进行审查,符合 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
仲裁准备
仲裁委员会指定仲裁员,组成仲 裁庭,对争议事项进行调查核实, 做好仲裁准备工作。
仲裁审理
仲裁庭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 ,对当事人进行询问和质证,听取当事 人的陈述和申辩,进行裁决前的调解。
特殊工时制度简介
不定时工作制
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 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 工时制度。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 制的企业的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
其他特殊工时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二章劳动法 图文
contents
目录
• 劳动法概述 • 劳动合同制度 •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 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制度 •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 •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01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 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历史与发展
劳动法起源
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手段调整劳动关 系。
中国劳动法发展
中国劳动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体系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 法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劳动法不断完善,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劳动 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仲裁申请
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 出仲裁申请,填写《劳动争议仲 裁申请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2劳动法
【答案】BDE 31页
练习
第 27页
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来实现。 (2010年5月、2013年11月三级,2010年5月、2010年11月二级真题) A、社会保险B、社会保障C、社会救济D、薪酬福利
【答案】A 31页
练习
第 28页
关于社会保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9年5月二级真题) A.社会保险当事人可以自行选择缴费标准。B.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保险项目。 C.社会保险当事人不能自行选择是否参加保险。D.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社 会保险来实现。
概
念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 6页
资料: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 7页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劳动法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
劳 动 法 基 本 原 则 的 特 征
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 5页
1
劳动法的概念
本 书 的 劳 动 法
第一,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第二,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 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三,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 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即所谓的劳动法学
【答案】C 31页
练习
第 25页
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 (2011年11月三级真题) (A)参加工会的权利(B)集体协商权(C)组织工会的权利(D)共同决定权(E)平等协商的权利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定义:相对于人类社会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属性:相对的稀缺性、绝对的属性、本质表现。
2、效用最大化(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4)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是什么”)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4、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5)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5、劳动力供给(5-6)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6、供给弹性(6)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的反应程度。
7、供给弹性分类(6)8、劳动力需求(7)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9、劳动力需求弹性(8)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的反应程度。
曲线图。
10、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9-10)三个阶段、公式、曲线图。
11、完全竞争市场上:MRP=VMP=MP*P(11)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12、均衡分析(12)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13、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3)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14、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3)15、均衡价格论(14-1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
16、工资形式(15-18)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劳动法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法或法律是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法由于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劳动法就是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法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
20世纪30年代我国法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对劳动法的定义是:“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
详言之,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
”①世界上作为成文法代表之一的德国法对世界很多国家和欧盟的法律制度有深刻的影响,德国法学界对劳动法的界定是:“劳动法是关于劳动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者(雇员)的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和。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劳动法的定义是:“适用于雇佣、报酬、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
”③当前,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的定义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其一,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其二,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其三,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即所谓的劳动法学。
法律体系中存在劳动法,也就必然产生以劳动法为研究对象的劳动法学:研究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本书所运用的劳动法的概念是指第二种含义。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
是相对的、绝对的稀缺性,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
1 、实证研究法的特点:①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它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2 、规范研究法的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
对社会有积极还是消极意义;②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五、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1 、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供给无弹性Es = 0,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 ∞,单位供给弹性 Es =1,供给富有弹性 Es ﹥ 1,供给缺乏弹性 Es ﹤ 1。
3 、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变动趋势: 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5-55 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六、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需求无弹性Ed =0需求有无限弹性Ed → ∞单位需求弹性Ed =1供给富有弹性Ed ﹥ 1供给缺乏弹性Ed ﹤ 1八、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考点
点)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7.正式解释(五 点)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四、劳动 法的体系
4.职业培训制度
(8点)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劳动法律事件
二章劳动法
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纲领性
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它们 一的,具体规定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只要能够坚持劳动法的基 就可以保证劳动法的正确适用。) 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 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补充 制度的不足等。) )《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说明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
业权
动报酬的权利 假的权利 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 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 、终止的必需内容。
动法律关系的区别是后者有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 其运行不以劳动法律规范是否存在为前提条件。
运行中,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不同目标和必然产生的利益差异导致劳动关系运行的 的状态下为保持必要的秩序,使其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才需要法律加以规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二级基础知识复习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二级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包括:a.是一种相对的稀缺性;b.又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c.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5.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9.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b.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10.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1.实现互惠的交换的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1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1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1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5.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s/w)16.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17.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18.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19.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是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d/w)20.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练习题及答案
34.[单选题]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事实
35.[单选题]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和劳动监督检查法构成( )。
A劳动合同法 B劳动权利法 C劳动法体系 D劳动保障体系
36.[单选题]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 )法律。
A核心 B基本 C规范 D依据
37.[单选题]与《劳动法》法律地位与立法层次相同的“姊妹法”是( )。
A《公司法》 B《合同法》 C《安全法》 D《工会法》
38.[单选题]以下所述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作用的是( )。
A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B对劳动法有指导性的作用
6.[单选题]( )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劳动者。
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 C无劳动行为能力 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
7.[单选题]( )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8.[单选题]劳动法中规定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 )的未成年人。
A法律效力 B法律规范 C法律 D法律形式
13.[单选题]劳动法监督检查的( )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A内容 B目的 C客体 D方式
14.[单选题]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 )。
A法律原则 B国家意志 C劳动权利 D法律渊源
C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D劳动法的制约制度
4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下页
接上页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4)基本原则的内容(0711原题)
4.1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4.1.1 劳动权: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 4.1.2劳动权内容:平等就业、自由择业(核心)、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
动保护、职业培训等;(0711原题 080589) 4.1.3劳动权保障的三方面
4.3.1物质帮助权: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时有权获得社会帮助。 4.3.2社会保险:强制性、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070529)
08050228
3、劳动法律渊源
(1)含义:多样性,我国对劳动法律渊源的理解“国家 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何种国家机关、 何种方式、何种法律文件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劳动法
知识点概况
重点内容相对较少; 需要理解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识记; 与法律常识部分尤其是专业能力部分的第
六章有很多交叉重合; 学习方法:点面结合。
1、什么是劳动法?
(1)含义的多样性 (2)我国法学界的定义 1)狭义: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1.3劳动法律关系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 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5.1.4特征: 5.1.4.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5.1.4.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5.1.4.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5.1.4.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5、劳动法律关系
释(070589)(071129)(080528) 其他:内部劳动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和判例
法等
4、劳动法律体系
劳动关系法
劳动法 体系 劳动标准法
(定义:指劳 动法的各项具
体劳动法律制 劳动保障法
度的构成和相 互关系。)
劳动监督检查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法规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 工作时间法(080529)
5.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5.2.1主体:雇主和雇员
雇员成为主体 的前提
雇主成为主体 的前提
劳动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行为能力:三类(完全、限制、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用工权利能力:具备依法享有用工权利的资格。 用工行为能力:有以自己行为承担权利和义务的资格
5.2.2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休 假等
(200705多选)
89、根据解释主题的不同,正式 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D)任意解释 (E)合同解释
(200711单选)
29、( )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200711多选)
8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物质帮助权原则 (B)适用性原则 (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D)灵活性原则 (E)保证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5.2.3内容:权利和义务 5.3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两类(当
事人主观意识)。
That’s all for the
2 chapter -----labor
legislation, and thanks.
(200705单选)
29、社会保险特不包括()。
(A)自由性(B)社会性 (C)互济性(D)补偿性
(200705单选)
28、(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 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行政关系 (D)劳动雇佣关系
(200705多选)
88、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 (A)是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B)高度的权威性 (C)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D)高度的稳定性 (E)反映调整的劳动关系特殊性
(2)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劳动法律:《工会法》、《劳动法》等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动保
护规定》等 4)(国务院组成部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XX省劳动合同规定》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国际劳工公约 7)(有权的国家机关)的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
4.1.3.1基本保护:对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即基本权益保护; 4.1.3.2全面保护:对劳动者权益、权能的保护; 4.1.3.3优先保护:保护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4.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民主体现:工会、集体协商、“三方(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原则”等
4.3物质帮助权原则
(200711多选)
89、下面属于劳动权的是( ). (A)平等就业权 (B)劳动报酬权 (C)自由择业权 (D)休息休假权 (E)职业培训权
0805二级单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 A)指导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唯一性
0805二级单
工资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促进就业法 职业培训法 社会保险法 劳动福利法
5、劳动法律关系
5.1劳动法律关系
5.1.1含义: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 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070528)
5.1.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最主要区别在于 是否体现国家意识(法律规范)。
(1994) 2)广义: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
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 合。 3)学科:劳动法学。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含义:基本准则、基本规范、指导思想、决定了劳动 法律制度的性质和核心内容。
(2)基本原则特点:(070588 08050227 080588) 1)体现指导性、纲领性,不针对特定和具体; 2)主要内容是调整劳动关系,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特点; 3)基本原则内容的稳定性; 4)权威性。 (3)基本原则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实施; 3)助于理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