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方针。 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 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 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 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要条件 (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 要途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 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当时我国教育目 的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 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2)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 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目的既然是教育活动主体对培养 对象质量和规格的设计,就不能不依据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 及发展规律虽不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 向起决定作用,但它仍然对教育目的有十分 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 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 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 齐等。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 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 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 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 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 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按照教育性质,可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 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 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②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 面发展将成为现实。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 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文革后大多数地区迅速恢复“六三三”学制。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3.统一性与灵活性 (1)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2)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
统一。 (3)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
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六、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小学教育学详细讲义(黄济)
绪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教育和教育学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到教育发展与社会各因素
关系密切; 2、 对小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形成重视教育理论学
习的态度; 3、 初步掌握教育理论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育活动是在共同的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 2、 教育的水平很低:教学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验,教育方法
是口耳相传 3、 教育没有阶级性:大家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
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 教育事务;并且国家和阶级出现后,也有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 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 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
2、评价: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能正确认 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
动。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
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物,尤其 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 潜在的教育。”
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常常取其一而忽视其他,重视教育的政 治功能的时候和文化功能的时候,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的经 济功能又忽视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常常以教育的社会功能代 替教育的个体功能,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等 等。所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与教育理论上的偏颇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育目的 (第五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展。
——《宪法》 (1982)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 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 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并使 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一、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规格。
和途径。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 发展,注重个人价值和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卢梭:培养“自然人” 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 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教学上的自然方法。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性的人。 罗杰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内外和谐一致。
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教育结果
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 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
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 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
两个事实:一个悖论
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 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小学教育学 黄济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 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第一,个人的需要,利益与社会占主导地位 的需要,利益发生矛盾,社会对个人的某些 发展要进行规范、限制。
第二,在剥削阶级社会,限制了个人所具有 的潜能的发挥。
第三,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趋于没落时期, 生产关系成为人的发展的桎梏。
◆宏观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 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 的主要对象。
◆中观的教育目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 的,这是根据其性质和任务来确的,在学校中称 为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中的体现。
◆微观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 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和层次,教育 目的同教育方针的关系;
◆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和价值取向;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掌握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内容; ◆分析当前实施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 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
一致
• 人的发展水平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
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社会和人彻底解放 人的发展片面、畸形 人的发展有所提高 人真正自由,全面
但仍然是片面的 发展(社会主体
因此,考察人的发展,应放在社会发展中去 考察,首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矛盾运 中去考察人的发展的社会根源。马克思和恩 格斯正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基本的人的本质观出发,找到了解决人 的发展问题的钥匙。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5.3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社会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依据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生活和个性
5.4我国的教育目的
•略
5.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 关系:不能互相替代;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及手段;相辅相成发挥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 (背)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1.教育目的的含义 • 广义:指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 •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
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5.1教育目的的概念
• 5.1.1教育目的的概念 •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区别:定义上: •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
向和根本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指教育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 • 内容结构上: • 教育方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事 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前两个
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 2.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 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生产力
高速发展的大工业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 3.教育学上的意义 • 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普 遍规律基础之上的;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课件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西师范大学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山西师范大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山西师范大学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 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中心,强调 教育应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 文化。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 和创新精神。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为生 活做准备。
化。
04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代教育目的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代教育目的
受西方影响,开始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强调科学知识 和技能的传授。
现代教育目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德、智、体、美、 劳五育并举,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 者不能等同。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
01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
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02 03
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 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 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 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社会本位论
02
01
03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 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目的(含答案)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教育学课件第五章(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 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
• (一)导向功能
• (二)选择功能
• (三)激励功能
•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
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
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
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 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 统一起来。
• (1)英国斯宾塞 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
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 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德智体美劳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
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 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标。
二、层次结构
•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 C.激励作用
• D.评价作用
•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萨特
• B.孔德
• C.卢梭
• D.马斯洛
• E.涂尔干
• 3.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
•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瑞士)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者、孟柯
《小学教育学》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的。
建国之初,根据当时的情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泽东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当时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就明确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并且指出这一表述“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
1978年,我国宪法中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直到今天,毛泽东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仍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第五章 教育目的授课教案设计0909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提问:
你是怎么理解“人的自由发展”的?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我国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方针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一肩二任,方针中包含着教育目的,发挥着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双重作用。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方针与目的通用,两者融为一体。但是,严格说来,教育方针是针对教育总体的发展而做出的总规定,所有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根据总的方针去行事,而教育目的则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目的。教育目的位居于方针之下,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它规定了该层次该类别的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合什么领域需要的人。与方针相比,教育目的将人才规格具体化了。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练习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目标二、填空题:1、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
2、在教育目的的设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和()的统一。
3、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
4、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和。
5、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和()。
6、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具有两个层次:一是();二是指()。
7、“片面发展”是指劳动过程中()和()的分离和对立。
8、“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和()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其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
9、、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1)(2)(3)(4)。
10、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到()的实现过程。
三、选择题:1、()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学校教育B教学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需要来确定的教育理论是()A形式教育论 B 实质教育论 C 个人本位论 D 社会本位论3、下列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区别和联系描述错误的有()。
A教育目标是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具体任务B教育目的是教育最高理想,教育目标则因学校或专业的不同而不同C教育目标要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的才能避免空泛D教育目标之间要有整体性,最终与教育目的联系4、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总方向的是()。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教育标准5、教育目的具有()功能。
A导向B调控C评价D激励6、下列反映的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观点的是()。
A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B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C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D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7、下列反映的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观点的是()。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教育目的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政治制 度决定这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政治制度不同,教育目的则不同。
2. 教育目的的形成受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影响 这是教育目的制定的和提出的必要条件。即教育目的的形成要符合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和身心发展变化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作用:
1. 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方向,是学校教育 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学校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2. 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起调控作用。
3. 评价作用
学校教育的办学质量以及发展方向如何,都需要以教育目 的为根本标准和评价。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1. 联系
因此,教育目的不是超个人、超社会、超历史的永恒存在,它的形 成具有社会制约性,这也就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
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倾向和价值立场。
1.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 个人本位论
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学校教
育系统通过贯彻教育方针实现目的。
2. 区别
(1)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教育方针是工作话语。 (2) 教育目的着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的。教育 方针反映的是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指向的是国家的上层建 筑和意识形态领域。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目标 •
了解确定教育目的依据,知道个人本位论和
社会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文化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能评 析两种观点的优长和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 发展。• 卢Fra bibliotek:自然主义教育
• 对个人本位论的评价:
• 个人本位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合理性,至今仍对教育 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 如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 谓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 对社会本位论的评价: • 社会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 • “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觉悟的程度”——亚里士多德 • 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不顾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
是有失偏颇的。
• (二)个人本位论 • 1.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 2.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
教学目标
• 案例1:专业培养目标
• 《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
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单 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 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汇报人署名 汇报日期
章节提要
•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 一、教育目的概述 •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概述
• 问题:教育有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 ——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有无目的性
•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是教育活
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比广义教育的目的性更强: • ——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 • ——学校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 • ——国家或学校在设定教育目的时有更全面的考虑
•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导向功能
(1)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向 (2)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 (3)教师的教育行为 (4)教育管理
2. 调控功能
(1)教育活动和内容的选择 (2)调控、激励教育者的行为
3. 评价功能
(1)办学方向、思想、路线 (2)学校教育质量 (3)学校管理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 (三)教育无目的论 • 约翰·杜威 • “教育的过程,在他本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 反对“从外面强加的目的”和“强调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的教育” • 认为:“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 “社会把它自己所成就的一切,通过学校机构,交给它的未来成员。” • “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 • “教育批判和教育建设的标准,包含一种特定的社会理想。”
• 两类教育目的: • 社会的教育目的——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 个人的教育目的——为个人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 • 两者的关系: • 社会教育目的需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个人教育目的必须考虑
到社会教育目的。
• 在设定教育目的时,要考虑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
•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 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 ——总的指导思想,宏观层面 • 教育目标: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校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 ——在教育目的指导下各级各类具体目标 • 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具体教学活动的
• 案例2: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 2.能力目标:能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
言表述;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 3.情感目标:能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 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 教育方针是对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 ①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
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 的和基本途径等。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②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即为目的 •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管是为了不管。”
• 马克思:“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 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 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 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 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 问题: • 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你会选择?为什么? • 热门专业有哪些?热门专业体现了社会价值,还是个人价值?
• (一)社会本位论 •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 “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中,并
且参加社会生活。”——那笃尔普(纳托普) •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的目的; •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