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_诗与哲学之争_刍议_李士军

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_诗与哲学之争_刍议_李士军
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_诗与哲学之争_刍议_李士军

Vol.9No.7

2012年7月

第9卷第7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几乎每一部思想史、美学史都提到了这一争议。如鲍桑葵的《美学史》以叙述“敌视艺术的早期思想界”为开端。

[1]

吉尔伯特和库

恩在其《美学史》中指出:“美学与其说产生于任何纯粹的悟性活动中,不如说产生于争辩过程中。”[2]早在柏拉图时代,“诗与哲学之争”就成了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永不休止的争论话题,并以不同的形式展开着。当下,我们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来观照“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古老议题,以期揭橥这一理论主题所蕴藉的深刻含义。

一、争议

回顾中西思想的起源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神秘主义的诗性精神统率着一切,在思想与艺术没有分野的时代,诗与哲学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诗歌成为最初的哲学思想的载体。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维柯指出:“希腊世界中最初的哲人们都是些神学诗人。这批神学诗人的兴旺期一定早于英雄诗人们,正如天帝约夫是赫库勒斯的父亲。”[3]诗先于哲学而产生,“诗与哲学之争”无疑产生于哲学产生之后。最早的诗人被尊敬为神的儿子,伟大诗人荷马甚至被称为“人类的导师”。而提到“诗与哲学之争”,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柏拉图在其《理想国》(Politeia ,一般译为“理想国”,也有的学者指出译为“政治篇”更为准确)中对诗人的贬斥与放逐。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与鲜明的功利性。他把诗人逐出理想国,但逐出的只是那些在他看来以低级趣味表达为核心内容的诗人,而对那些歌颂神灵的诗人则是可以留在理想国里的。对此,伽达默尔评价到:“柏拉图对诗歌的审查,似乎表现出一个纯理智主义者的道德成见,因为这里给了诗歌一个它不可能负担也不需要负担的包袱。它的内容被净化了,以至它能靠自身达到教育的影响。通过表现,它应当反复向青年人的灵魂灌输真诚的信念,并且是由于自身这样做的,因为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公共生活中并没有现成的信念,引导并且规定诗的影响。这个任务是诗歌教育功能的过重负担。这个过重的负担,只有通过柏拉图所说内容背后的批判动机才能得到说明。”[4]在柏拉图看来,诗歌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诗歌与哲学的结合要以维护城邦的利益为准则,诗歌应服务于城邦的政治诉求,只有那些合乎道德规范的诗作,才能成为教育者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材料,至于那些不合乎道德规范的诗歌,则必须逐出理想国。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禁止模仿表现低级情调的诗歌,“加强了城邦的稳定性,或者说巩固了城邦稳定不变的特点。模仿是一种变化的方式。最终,人们会变得与自己模仿的事物相似。”[5]在柏拉图时代“诗与哲学之争”的语境里,柏拉图“让我们更为密切的关注诗的来源,即便他声称要将诗人从他的城邦中驱逐出去,在此一役上,苏格拉底几乎的确是在邀请我们重新审查那些他打算删除的段落。苏格拉底实施了一种古老的策略:若要唤起对某些段落的注意,就去引用他们,哪怕同时对其予以谴责。”[6]无论怎样,哲学与诗在柏拉图那里都呈现出一种既分又合的复杂关系,纷争只是这一复杂关系中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一个方面,而融合则是远未真正引起我们注意的另一个维度。

二、融合

诗与哲学,可以说是想象与思维两种方式最高境界的产物,并非始终处于相互对抗之中。毋容置疑,是《荷马史诗》开启了希腊文明、甚至整个欧洲文明的历程。色诺芬也指出:“从一开始,人人都从荷马那里学习”,荷马甚至被成为“人类的导师”。在西方,就成文之作而言,诗歌的产生或许早于哲学。恩培多克勒的《净化》是诗体写作的,巴门尼德的《论自然》也是典型意义上的诗体哲学。柏拉图无疑知晓这一切,但是用诗歌体撰写哲学著作似乎不是他心目中的诗与哲学的通连,他想看到的是诗与哲学在文字表达上深层次的融汇。他不认为诗与哲学在形式上的“联合”是一件主要的事情,而二者在实质上的连接和内容上的互补才是他真正关心的问题。

[7]

罗森在《诗与哲学之争》序言中指出:“哲学与诗的纷争,是哲学与诗的根本同一派生的结果。当我们企图确认或者描述统一原则本身时,冲突就产生了;这一企图总是导致诗的获胜。发生在派生层面的胜利,被视为根本性的了。用稍稍不同的概念来表达,哲学和诗的纷争,是技术或方法层面的:当技术在哲学中试图占据主导地位,或者哲学将自身转化为诗的

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诗与哲学之争”刍议

李士军1,2

(1.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吉林四平136000;2.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诗与哲学之争”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与哲学的论争中时时闪耀

着智慧的火花。诗与哲学,无论谁主沉浮,都是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当下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命题,不论是哲学对诗的压制,抑或是诗对哲学的反抗,都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当下,艺术与审美则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地承担了对身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心灵“审美救赎”的重任。诗歌可以说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实现着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救赎”。

关键词:柏拉图;诗与哲学之争;审美现代性

26··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审美现代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生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中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子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1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神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论。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是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度时现代性的开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员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情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又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

艺术与审美期末考试答案20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标志着尼采哲学诞生的一部著作是()。(1.0分)1.0分 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B、《人性,太人性的》 C、《悲剧的诞生》 D、《善恶的彼岸》我的答案:C 2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1.0分)1.0分 A、林黛玉 B、贾宝玉 C、薛宝钗 D、晴雯我的答案:B 3()认为审美活动不是“比量”。(1.0分)1.0分 A、老子 B、庄子 C、周敦颐 D、王夫之我的答案:D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1.0分 A、运用逻辑判断命题的形式阐释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只是近似的描述。 B、一种阐释只能照亮艺术作品丰富意蕴的某个侧面。 C、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我的答案:D 5“非鲁达定说不出此语,非此语定写不出鲁达”是()的评语。(1.0分)1.0分 A、鲁迅 B、俞伯平 C、胡适 D、金圣叹我的答案:D 6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1.0分

A、坚持主客二分 B、跳出主客二分 C、坚持情境融合 D、坚持天人合一我的答案:B 7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分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 B、是对精神的超越 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 8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1.0分)1.0分 A、独立于时代之外的 B、不一定会变化 C、不断变化的 D、一成不变的我的答案:C 9“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1.0分)1.0分 A、白居易 B、韩愈 C、柳宗元 D、王安石我的答案:C 10关于人与世界融合关系,以下哪些特征不属于张世英先生的观点?()(1.0分)1.0分 A、客观性 B、非对象性 C、客观性和非对象性 D、客观性和对象性我的答案:D 11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关于设计美学的论文

关于设计美学的论文 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 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关键词:美 学室内设计秩序和谐整体环境 如今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 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为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一、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空间要素: 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2、美学色彩要素: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美学装饰要素

艺术哲学与审美问题期末答案

哲学代表一种修养 1 【单选题】丹纳是(A)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 2 【判断题】艺术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之一 1 【单选题】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的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D)。A、哲学B、宗教C、艺术D、科学 2 【多选题】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是(ABC)。A、哲学B、艺术 C、宗教 D、科学 3 【判断题】哲学的研究、思考的活动是经验的。(×) 什么是创新的源泉 1 【单选题】什么是创新的源泉?(C)A、艺术B、宗教C、性灵D、知识 2 【判断题】哲学是思辨,是在理性的形式当中展开精准的思考和推论。(√)美与真理的关系 1 【单选题】艺术哲学何以取代美学?(D)A、由对美的表象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B、由对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学理论的探讨 C、由艺术本性的探讨转变为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D、由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转变为对艺术本性的讨论 2 【判断题】艺术批评的停止,表示这个民族的艺术创作的衰落。(√) 3 【判断题】 我们始终在接触作品的过程中从事着最起码的艺术批评。(√)艺术判断 1 【单选题】下列属于审美判断的选项是(D)。A、这朵花很香 B、这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C、这朵花的价格很贵 D、这朵花是美的 2 【判断题】主观的感觉判断具有个体相对性。(√) 3 【判断题】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我们都是为自己做判断。(×) 审美判断的普遍性 1 【单选题】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的是(C)。A、本质和原理B、概念和内涵C、本体和作用D、理论和实践 2 【多选题】关于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美是非逻辑的B、美感不以概念做基础 C、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逻辑性 D、美是客观的、普遍的 3 【判断题】艺术的历史表明美具有客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4 【判断题】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由如何可能,善如何可能。(√) 哲学与科学的差别 1 【单选题】美的判断不是感官刺激引起的,而是对对象本身的形式做了判断,因判断而生愉悦。这一观点出自(B)。A、黑格尔B、康德C、拉康D、叔本华 2 【判断题】艺术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建构审美事实、艺术事实、审美经验的东西。(√) 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 1 【判断题】马克思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感性活动。(√) 2 【判断题】美根源于人类心灵的感性自由。(√) 艺术实践的根据在哪里 1

审美现代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假定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对艺术具有本质意义,继而以各种理论描述这种属性,试图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但艺术无关上帝、宗教、神灵这些形而上的信仰,当人们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总能发现一些例外或缺陷。到今天,关于艺术,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长久以来,艺术被赋予美的属性。但美本身较艺术更为复杂。哈罗德?奥斯本曾说过:“今天的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愈来愈成熟的著作,但无论是在讲演或者著作中,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比起柏拉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却并不具有更多正确的意义,而无意义的胡扯倒是不少的。”把这段评论应用于艺术,也是十分合适的。 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艺术被定义为模仿自然。不可否认,模仿是当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模仿自然说”只是人们由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因为最初,“艺术家的唯一主题就是人的美。在那时,科学并没有把人贬回到他在创造中的确切位置,他成功的统治着世界,自然仅仅作为一种光环出现。”早期宗教题材的绘画,神以人的形态出现,极尽华丽精致,追求以美为美。而自然,有时只是一抹灰色的背景。继而,艺术被认定为高度真实。但照相术的发明对此提供了绝妙的反驳。在艺术的范围持续扩大的今天,相片这种单纯的复制品仍是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的。乔治?摩尔曾提及画家创作借助于照相术的习惯。在十九世纪,有许多被留言宣布为照相机信徒的声名狼藉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开始失却那种通过长期观察和与自然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超凡的生命状态,只是把相片移植到画布上,再涂抹上一层调色板上调配好的色彩。最终的作品成为徒具精致的外表—线条、阴影、颜色—因为自然在某种光线下转瞬即逝的精美的光影带给画家的迷恋与失望的情绪的缺失而毫无灵性的模仿。自然并不能将色彩融成色调,但割断了与自然交流的呆板的色彩,注定不能照入观众的心灵。 另一方面,照相术对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达达主义画派艺术家杜尚曾说:“1912年当他的《下楼的裸女》展出时,巴黎艺术界为这幅作品所模仿的多次曝光摄影效果赞叹不已。”但杜尚的利用方式重点是求奇求新,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震撼效果。 由此观之,模仿是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方法,但“模仿自然说”并不能揭示艺术的本质属性,而艺术家们创作的显著的个性特征又使人们将艺术的本质客体的模仿自然说转移到主体的表现论。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艺术是一种无目的的个人心灵的表现,肯定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必然联系。但科林伍德又强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这显然与他之前的理论相悖。事实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家主观上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而这种主观目的能否达成,又不是艺术家所能左右的。德加将自己封闭在画室两年创作《苦艾酒》。画面上是一个卑微虚弱的妓女和一个执着于刻苦工作的老雕刻工。构图十分完美:左侧桌上似随意放置的一份折叠的报纸,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成就了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整部作品充溢着张力。我们从《苦艾酒》中看不到德加对于两年的封闭生活的感受,也看不到德加的艺术野心,虽然德加在公开场合从不避讳对声名的热衷。德加的一生都非常推崇安格尔。他前期的创作有浓重的安格尔的风格。后来,德加开始有意摆脱安格尔的线条和绘画题材,在无人涉及的芭蕾舞女孩身上展现了自己的个人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模仿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存在于绘画创作活动中。绘画史上不乏成功者或天才,也不乏光芒闪耀、历久弥新的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毕加索的《格列尼卡》,许多艺术家甚至拥有了自己创作的专属题材:拉斐尔的圣母无人可以超越,看到芭蕾舞女孩就想到德加。它们都是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 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 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 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独创美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

2016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考试答案

注:1题目的选项有所变动 2改卷为80分的试卷 3单选 2、4、20、33 不确定 多选2、11、17 不确定 1A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2D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B.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3A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次

胸襟 C. 怀抱 D. 格局 4D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D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克莱夫·贝尔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恩斯特·贡布里希 6A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B. 能格、妙格、神格、逸格 C.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D. 神格、能格、逸格、妙格

暴力美学论文1

论《杀死比尔》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内容摘要] 暴力美学现在是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本文从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在影片中的应用、暴力美学的作用及其影响来对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了暴力美学在昆汀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总结出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具特点。 [关键词] 暴力;美学;艺术;影响;美感 [引言] 在当今的电影节目中血腥场面、暴力场面越来越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一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电影中暴力美学也就应运而生.“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概念,其中内在却存在着很深刻的联系.成为现在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 [正文] 一、解读暴力美学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二、《杀死比比尔》的暴力美学表现 乌玛-瑟曼在片中饰演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她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作者:胡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1553543) 摘要:在古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巅峰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到晚期对话《法篇》,他一直注重论述审美与艺术哲学问题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注重从总结希腊古典艺术创作实践来形成系统的“诗学”不同,而且有其保守性,但是他的理论本身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西方的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哲学 一厄罗斯与“迷狂”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感染力又总是引起爱美的情感。柏拉图的审美思想首先表现在讨论如何理解爱神厄罗斯的对话《会饮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将厄罗斯的本性提到理论念得审美思想角度来解释。实际上,这是比拉图自己的审美思想。 他将厄罗斯描绘成一种处于知与无知的中间状态,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实质上它是认知,情感,欲望,意志的主体,是融合知,情,意(欲望)的审美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主体。真善美是统一的,智慧是最美的。厄罗斯的本性应是热爱智慧的,是智慧的爱好者,它以善为目的,统摄智慧,欲望,情感,追求不朽幸福。柏拉图认为,厄罗斯作为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是美的理念。这是一个从具体的美的事物逐步“向上引导”的过程:“从个别的美开始,好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直到最普遍的美。从一个美的形体,再到每一个美的形体;从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制度,从制度到学问知识,最后一直到美本身——他认识美是什么。”这个对最普遍的“美”审察,超出了狭义的艺术“美”,是涵盖事物全体的,与真善统一的美。 在《斐徳罗》这部论述审美与修辞学的对话中,柏拉图发展了他的早期著作《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灵感”说,将这种单纯激情的“灵感”提升到追求理念的高度,成为一张在审美过程中热爱只会的哲学的迷狂。柏拉图说灵魂是自我运动的不朽的生命本源,他不再用爱神厄罗斯作为审美审美主体的象征,而是直接用灵魂来指审美主体。他形象,优雅地将审美过程描绘为灵魂马车上飞天庭,进入把握美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他将灵魂比喻为两匹飞马和一个驭手的组合,说人类灵魂的驭手驾驭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真善美使驯良之马羽翼丰满,飞驰上天;顽劣之马蠢动不良情欲,使灵魂下坠。直到驭手来到所爱的美少年面前,回想起美的本性,能够自持,才拼命约束劣马,让它丢掉野性俯首帖耳地听命。柏拉图以此说明审美中有灵魂内部的冲突,理智必须战胜情欲,才能认识真正的美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第21卷 第5期2008年10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21 N o.5Octo ber 2008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成海鹰 (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收稿日期:2008 06 20 作者简介:成海鹰(196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主 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摘要: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关键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都市化 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659-06 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缘于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人类从理论上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 罗伯特 尧斯的考证, 现代性!一词的最早用法见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849年的?墓中回忆录#(国内由郭宏安翻译出版的?墓中回忆录#是原书内容八分之一的选集,没能找到此说出处)[1]149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现代性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阐述。人们从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现代性,其实对这个涉及审美、艺术、心理、情感、道德等诸领域的文化事件,最根本的解读仍然是从审美现代性出发。 一、一个需要充分书写与解释的话题 追溯现代性的起源,我们会联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孤独想象追求的描述: 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 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 。 他!是法国19世纪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的画家,叫贡斯当丹 居伊,波德莱尔称他为 普通人生活的编年史家!。他是卓有观察才能的人,也是富有表达能力的人,他观察、寻找并表现生活中瞬间的美,此时他是有活跃想像力的孤独者,也是不停穿越巨大人性荒漠的孤独者,他由此而留下的作品使波德莱尔一点也不怀疑快速生成的瞬间感觉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品。在这种描述中,现代性从此成为新美学的标语。资本主义在它飞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的物质和金钱崇拜情结,但是在审美及道德情感上,人们更为怀念过去那些古典、浪漫的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感觉尤其如此,他们相信古典中包含了更多使人类精神得到慰藉的永恒因子。司汤达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直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3]但是现在,通过贡斯当丹的画笔,人们发现了现代生活的魅力,所以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经由贡斯当丹,波德莱尔理解了现代生活可以提供比古代生活更多、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在这里,波德莱尔显然把 现代性!视为一种新艺术时代来临的信号,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得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二、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三、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四、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五、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 六、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七、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八、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舒婷诗的艺术特征: 一,是舒婷诗歌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三,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舒婷诗的内容:

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舞蹈的审美特性论述

一、舞蹈的动律美 舞蹈通过其特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情感和认知力,其承载了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鲜明的展现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这里提及的独特艺术形式实指动律,动律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是区分不同舞种和艺术风格的核心标志。而动律美则是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动律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灵魂,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形体动作来展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毫无规律性的形体动作,由于这些动作没有进行艺术处理,所以无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舞蹈中的节奏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人的形体动作相互的配合,并植入富有韵味的动律美,才成为了舞蹈艺术的核心。简言之,在舞蹈中通过个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出节奏感,例如腰、四肢等,与此同时还要在节奏中植入动律才能构成完整而又富有审美性的舞蹈艺术。而动律美则是随着肢体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加以韵化,这里所说的韵化是指舞蹈艺术中以基本的形体动作为基础,再融入多变的动律,把音乐、表情以及动律三者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舞蹈艺术的动律美不仅要借助人的形体动作来诠释出舞蹈的内涵, 还要舞者对配曲的主题内涵以及其中的思想情感,通过自身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因此,舞蹈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充分的体现了舞者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并把这些认知进行加工使其富有美感。舞蹈艺术的动律美是我国每一个民族的舞者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例如藏族的舞蹈艺术,舞者会利用服饰的袖子跟随者肢体动作的转变而勾勒出美的意境,把藏族的文化风以及由内到外的艺术美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试想一下,如果舞者没有充分的理解舞蹈中的美与精神,那么不论舞者的肢体动作和节奏如何的出彩,也难以呈现出舞蹈中审美内涵,这也就不能称为是舞蹈艺术了。另外,动律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舞蹈的表现艺术,例如在我国壮族极为流行的采茶戏中,舞者就把采茶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与全脚等步法相结合,即使是在舞台的表演中也把采茶时的形态摸样形象的营造出来了。 二、舞蹈的整体美 舞蹈造型是舞蹈整个舞台艺术的有形表现,特别是新时期的舞蹈艺术,尤其要结合舞台的灯光、音效、舞美等,使整个舞蹈形成一个整体,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舞蹈造型是遵循一定审美要求的过程,从整个舞蹈构图来看,有分散集中、平衡整齐与多样统一等几种分类:分散集中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整体风貌,分散的造型使得舞台饱满,而集中造型则起到特写效果;平衡整齐也是新时期舞蹈审美艺术的基本要求,节奏鲜明,动作和谐,舞蹈演员以舞蹈中心进行扩散,保持整个舞台的平衡,使得观众形成稳健协调的观赏效果;多样统一则要求舞蹈艺术具有创新要素,敢于打破常规,形成富有时代意义和个性特点的舞蹈造型,形成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三、舞蹈的灵魂美 情感要素是舞蹈审美艺术的核心灵魂,有了舞蹈的动作编排和造型设计,更加要突出舞蹈艺术的情感需求,犹如一盏华丽的灯,释放五彩斑斓的光芒。舞蹈艺术在进行舞蹈编排之前,一定要对舞蹈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解,从舞蹈所要表达的主旨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释放和身体的舒展,才能通过自己的动作造型真实的反应舞蹈所要体现的深度和广度。舞蹈什么艺术的情感要素,不是舞蹈者个人的情感要素,而是所有的舞蹈演员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的一种思想或者一宗心情,舞者在进行角色转换以前要进行个人的情感转化,用角色感情来实现舞蹈审美艺术这一创作过程。例如舞蹈《巴黎圣母院》表达的是艾丝美拉达受刑中的苦痛和忧伤,而舞蹈动作使用夸张的艺术形式,通过融入舞者的感情,仿佛自己就是受刑中的艾丝美拉达,悲伤的情感自身体流露出来,才能有效的感染观众。 四、舞蹈的内涵美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深刻地呈现出人的特定生存状态的作品。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