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备课讲稿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ppt课件
五、领悟
审美感受中的领悟,内在地贯彻审美感受全过程、与其它 审美因素(感知觉、想象、情感)交融一体地对审美意蕴 本质的把握。
审美领悟的独特性质根本上取决于它所把握的对象——审 美意蕴本质独特的人文性质。
审美领悟的基本特点: 1.情感性 2.非概念化与感知性 3.趋向无限性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
原始人从尖石中直观到自己独特于 动物的人的本质时,会油然产生一种 快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类“能 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这种感觉就 是审美意识。
上述过程,既是审美意识的发生起源过程,也同时是审美对 象的发生起源过程。
三 、 审美经验的发生
“主客观统一说”把审美对象的产生归结为特定的主观意 识与外界相应的物质属性结合,该理论的缺陷及其与实践 论的审美关系同步起源说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二、知觉
以右图儿童画为例,画中 人物不成比例,头大,五 官中又以眼睛和嘴巴为大。 证明“在审美知觉的选择 中恰恰突出的是审美感受 主体的主体能动性。”
三、想象
当主体不仅能够感受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并且还 能感受当时不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甚至能够感受不曾 作用于主体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表象时,想象这种“人 类的高级属性”就出现了。
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 审美心理结构 二 、 审美积淀 三、审美感受特性
一、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以实践为母体结成审美关系,双向发 生、双向进展,又彼此促进。
实践论的审美关系起源观点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基于实践而建立的审美关系具有客观规定性,这种
客观规定性集中体现于结构性。 (2) 内、外人化自然与审美关系两方面的审美意识和审
美学串讲讲义
美学串讲讲义主讲:刘 颖(北师大美学在读博士)参考教材:《美学》,朱立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串讲目的:帮助同学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系统的掌握美学原理内容和相应复习方法,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个人最优成绩。
听课注意事项:◆注意掌握知识脉络体系,具体理论内容如暂时不懂不要纠缠,紧跟课时进程。
◆知识重点的含义。
◆听后复习一定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
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审美经验论: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构成并做出评价的体验过程。
艺术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界,传达审美经验。
美育:情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定向教育第一章 绪论一、美学是什么(一)研究对象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看法:三种思路◆从客体出发:柏拉图、黑格尔◆从主体出发: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从审美关系出发:蒋孔阳、教材所持的观点2、审美现象(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的美四个方面说明(二)研究定位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 、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2、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
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多元多样、首推哲学。
为什么首推哲学?(四)产生发展1、美学发展三阶段◆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2、美学的诞生发展◆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学科诞生。
美学课件 第二编 审美活动第一、二章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 一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 二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 三、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 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 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 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 审美活动中
•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四、 一种高级的精神价值活动。
• 价值这一概念是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 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 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 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 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价值活动的特殊性。审 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 值。审美活动所追寻的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 ,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 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 所谓审美需要,就是指人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 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 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 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 审美理想
•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 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 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特点。
•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有特别的 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 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 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 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 听者。”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在讨论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时,我们会问:审美活动何以存在?是什么触发了审美活动,又如何影响、控制着审美活动?回答: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 只有当人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审美需要时,才既为审美的历史发生,又为审美的逻辑起点注入 动力。
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并使审美需要摆脱欲望而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
(一)审美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不但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广义而言: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有需要。
但是,只有人能够通过劳动实际地改造自然并创造出自然界所不能现成提供的东西,因而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便具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人的徜要超出人机体限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
恩格斯就曾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马斯洛则进一步区分出由低到高五个梯阶,即生理在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的属要、尊重露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褶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没有审美需要,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需要定义: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殖谑塞。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1 .审美需要是人醛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追寻存在意义、寻求并实现自身价值2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美学概论讲义第二章
第 一 节 人 第类 二把 章握 世 界 的 形 式
2.1.2
二、趋善
善是指客观对象的合目的性,即是客观存在符合 主体实践目的的属性。它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所构成 的实用功利关系而产生的价值范畴。善是人类实践精神所掌握世界形式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它既指自然事物的合目的性,也指人类社会生活 领域中符合人类目的的事物,这一领域的善比自然领 域的复杂。(合目的性) (人类用为类的存在物,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 成,它们之间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个人的善恶标准 与社会的并不总是一致。按照善的最高原则,个人利 益应服从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又应服从民族、国家 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2.2.3
一、对美与善的不同看法
第 三 第节
(A)美与善无关,甚至善对美是有害的(康德、 托尔斯泰) (B)美与善关系密切,善就是美(苏格拉底、我 国古代美学史“大羊为美,从人装饰”) (C)美善有联系有区别(亚昆)
二 章美
与 善
2.3.1
二、美与善的关系
第 三 第节
二 章美
2.2.2
三、美与真的区别第 Nhomakorabea 第节二 章美
与 真
(A)有各自相关而不同属性的对象:真是事物的 客观的自然属性,美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并 侧重于社会性
(B)美的内涵要比真丰富,不仅包含真还包含 善。在外延上,美的范围要小于真的范围,即真的不 一定是美的,而美的则一定是真的 (C)就存在形态看,真存在于现象中,与真的存 在形态比,美的存在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为其存在形 态
一、中外美学史上对美与真的关系的三种观点
第 二 第节
(A)美与真没有联系(康德、尼采、托尔斯泰) (B)美就是美,美就是真(柏拉图、洛丁) (C)美与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ppt课件)
•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 (一)理论概述 • 1、游戏说 • ◆ 代表人:席勒 •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
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 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 ◆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 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 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
3、审美趣味
• ◆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 ◆特点: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
•
成独特的个体性。 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 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的。 •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 的 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 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持角杯的女巫雕像 >>
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 距今约有二至三万年
了。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顶活动的发生 • (一)理论概述 • 4、劳动说 •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 ◆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 劳动先于艺术 • 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 • 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 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美学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优质课件
古希腊裸体雕塑:掷铁饼者
弓腰扭身,右腿弯曲, 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 地,全身力量落在右脚, 左手自然往右膝方向摆 动。动势的优美与感人, 使雕塑整体产生一种圆 润的美的旋律。
(2)审美理想又是一种人生理想,是审美 主体的人生实践的主要组成。
• 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理想、道德信念 联系密切。因此,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阶级性,有崇高和卑下、进步和反动之分。 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人的差异性。
• 凡高的画作《农鞋》,在日常的生活世界 中,这是再普通和寻常不过的一个物体了,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审美读解却发现了韵 味无穷的意义。
•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 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 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 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 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 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 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 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镇 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
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 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 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 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 享受。
• 审美需要:它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 社会存在物,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 自己、肯定自己、自由展现自己的精 神要求。是审美活动的动力之一。
二、审美理想
•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 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 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摆脱肉体对人支配的活动, 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的活动。
审美活动论课件
审美活动论
4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区别:
人的需要既有社会性,又具有丰富性;既有 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动物的需要只有 一种本能的物质需要,不具有社会性和丰 富性。
人的需要也不同于人的一般需要。它超越物 质需要,是高级精神追求。它的发生才会 开始审美活动,改变人生的态度,提高生 存境界,才能去创造美和设计美。
审美活动论
7
古希腊裸体雕塑:掷铁饼者
弓腰扭身,右腿弯曲, 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 地,全身力量落在右脚 ,左手自然往右膝方向 摆动。动势的优美与感 人,使雕塑整体产生一 种圆润的美的旋律。
审美活动论
8
(2)审美理想又是一种人生理想,是审美主 体的人生实践的主要组成。
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理想、道德信念 联系密切。因此,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阶级性,有崇高和卑下、进步和反动之 分。它既具有社会性,有具有个人的差异 性。
审美活动论
9
杜甫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的区别
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它使人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感受 和认识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励人们 为创造更新更美的艺术和生活而斗争。
审美活动论
10
3、审美趣味
一般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 爱好和倾向,包括偏爱。
17到19世纪,西方美学围绕审美趣味进行了 一系列争论:趣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趣味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趣味可否争论 (趣味的标准)等等
审美活动论
18
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著名 命题。他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 ,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凡高的画作《农鞋》,在日常的生活世界 中,这是再普通和寻常不过的一个物体了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审美读解却发现了 韵味无穷的意义。
美学教案02 审美活动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特征2
2.主体性特征 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特征的人类活动。所谓主体性,指 的是人所具有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特征。在 审美活动中,这些主体性特征比其他人类活动更加强烈。
51
11
吸血鬼-人-狼族-猎手
51
12
小 夜 刀 血 战 : 最 后 的 吸 血 鬼 最 后 的 吸 血 鬼 血 战 新 世 纪
51 15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 术、身体艺术、表演艺 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 用法是Performance A 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 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 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 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 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 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 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 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Nhomakorabea51
杜甫像 蒋兆和 1959年 纸本水墨 131cm×90cm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蒋兆和的《杜甫像》以白描加效的手法表现唐代 诗圣的孤寂傲骨,作品很有深度。画家一改传统 绘画中塑造人物的概念化倾向,着力刻画杜甫的 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绘。通过脸部表情 揭示诗圣忧国忧民、压抑无奈的心境,整个画面 充满悲愤苍凉的色彩。画中人物衣纹极为概括, 寥寥数笔,线条刚韧劲健,转折分明,更有助于 突出人物的伟岸身躯及人物脸部的复杂情绪。7 51
51
2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现象描述2
“人是一个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动物;一个在团体中能够传达交通的社员;一个传统 绵续的保证者;一个充为合作团体中的劳作单位;一个留恋着过去和希望着将来的怪 物;最后,靠着分工合作和预先准备所获得的闲暇和机会,他又享受着色、形、声等 所造成的美感。”[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 人的活动主要有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文化活动、思维活动以及精神享受活 动等等。(这里没有提到本能活动,因为这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必须具备的。)
《美学概论》第二阶段导学(从第二章到第三章)
《美学概论》第二阶段导学(从第二章到第三章)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艺术史知识,身体“劳作”与手艺,审美活动的诞生。
重点:巫术直观与符号形式的起源,身体“劳作”的本源性意义,手艺的本性,审美活动的诞生。
难点:巫术直观与符号形式的起源,审美活动的诞生。
基本要求:理解审美活动中的诗性直观、符号表现、艺术等的形成,了解美学如何从巫术活动和身体劳作中形成,理解审美活动的本源性根基。
第一节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人类最早的实践—生活形式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夹杂着一种被称作原始巫术的活动。
原始巫术活动,它是原始人类按照自己的生命活动的特征来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原始人类经验世界和信仰的方式。
它的核心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动的力量看作是世界的普遍力量。
在原始巫术的世界中,原始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的、有情的、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的。
比如,在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的时候,原始人就把它理解为是因为有某个神驾驶着巨大的车子,把太阳从东边搬运到西边的缘故。
在原始巫术活动中,原始人通过巫术直观(即表现为一种通神的能力,一种与神或神秘事物沟通的能力)把世界万物都变成了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而人自己也与这些“活的”万物一样,受普遍的生命活力的支配。
因此,原始巫术包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认为世界是由某种隐蔽的、神秘的生命力所支配的,这是它的宇宙观。
在今天我们看来,原始巫术是一种迷信和欺骗,但是,对于原始人来说,那一切都是真实的(原始人固有的认识)。
在原始巫术活动中,原始人类就是通过自己的这种生命活力来与外部世界打交道,而外部对象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原始人接近和理解。
在原始巫术活动中,巫术直观包含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的生命活力的本源性奠基,是生命活力对世界的原初性的创造性的构造;它不是清晰的,它体现为一种模糊的认识,体现为对事物隐约的把握,因此它不是用分析的(逻辑的)方式来把握事物,而是体现为一种用生命活力的整体来度量;它体现为生命活力在自身的“去成为……”的活动中,把自身直接呈现出来或表现出来,并持守于这种表现活动中,因此,它包含着“诗性”的内核。
大学生美育精品教案第二章审美活动
大学生美育精品教案第二章审美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生美育》精品教案第二章“审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1. 审美活动的定义与特点;2. 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3. 审美活动的类型与方法;4. 审美活动在美育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审美活动的定义、特点、心理机制及类型;2. 掌握审美活动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认识到审美活动在美育中的重要性,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方法。
教学重点:审美活动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在美育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审美活动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
3. 讲解:a. 审美活动的定义与特点;b. 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c. 审美活动的类型与方法;d. 审美活动在美育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第二章实例,讲解审美活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审美方法分析艺术作品。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审美活动:a. 定义与特点;b. 心理机制;c. 类型与方法;d. 作用。
2. 美育中的审美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审美活动的理解;b. 分析一部你喜欢的艺术作品,运用审美方法进行解读。
2. 答案:见教材第二章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美育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提高审美素养。
同时,关注时事热点,将审美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方法;2. 教学过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互动环节;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方法a. 感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线条等基本元素;b. 情感:分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共鸣;c. 想象: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d. 理解:教授审美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
审美活动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审美活动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审美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审美活动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1. 理解审美活动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提问: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认为什么是美?二、新课讲授1. 审美活动的概念: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欣赏、评价、创造美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活动。
2. 审美活动的特点:a. 感官性:审美活动主要依赖于人的感官体验。
b. 情感性:审美活动伴随着人的情感体验。
c. 创造性:审美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d. 社会性:审美活动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审美活动,并分析其特点。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审美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审美活动的发展历程:a. 古代: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b. 中世纪:审美活动逐渐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强调神性之美。
c. 近现代:审美活动日益多元化,强调个性化和自由表达。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活动的发展特点。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幅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审美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审美活动的发展历程。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审美活动的短文。
美学教程 审美活动第二章
人首先只有通过相 关的实践和劳动, 才能保证能够提供 其他审美活动所需 要的物质基础。
审美活动最终都是要表现出 来的,而这种表现不仅仅需 要精神上的活动变化,同时 也需要物质基础条件的外在 表现。
审美活动是在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
01
审美活动是从人 的一般的意识活 动中分化发展出 来的,是从实际 需要中升华出来 的,即是人类逐 渐超越自己肉体 性的精神活动
巫术说认为审美是由于人类“联想”的错误运用 而带来的,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模仿相对应的动 植物或者物体使得人本身具有某种影响或者形 象,这种影响或形象由于人类的从众性给相关 人员带来一定愉悦性,这样审美就发生了。这 种审美发生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并且支配着 原始人的精神生活,让原始人在活动体验上和 生存经验上有一定偏好和选择,这跟审美的性 质有着极大的相似,所以巫术说也是审美发生 的一种理论。
古典美学起源学说
不可取之处
游戏说在肯定了人只有在满足基本的 物质生存需求后,才有过剩的精力来 进行游戏的大前提下,也解释了审美 活动发生与人类情绪情感需要之间的 联系,突出了审美的超功利性,但是 把审美活动仅仅归结于人类的“自发性 ”和“本能性” 就太过片面了。无法解释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动物的游戏 也可以归结为发泄过剩精力,而人的 游戏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同时审 美活动也是人类所独具的一种精神活 动。并且可以看出,“审美活动仅仅 是游戏性”这种观点也忽视了劳动的 重要性,把审美和劳动,艺术与功利 绝对地区分开来,也是属于比较片面 的判定。
审美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引起的心理或社会活动
如同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辨析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
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
1摹仿说2生物本能说3游戏说4巫术说5劳动说第二节史前艺术的启示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
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却大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早期的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自身的特征也表现得不十分清晰。
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着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等等不能截然分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
这也正证明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第三节审美需要的产生1、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包括审美活动,都是一种现象,而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活动没有那样的活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即是由人的内在需要、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决定的。
人有什么样的需要,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活动。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在生命体的矛盾运动中,人的需要不断地产生,并且由于人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因而使人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
恩格斯指出:“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
生产很快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
在这里──在社会地生产发展资料的情况下──来自动物界的范畴完全不中用了。
”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需要的层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需要作了总体上的层次划分,把它们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
生存需要,是作为生物的人存在的必要前提。
审美活动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审美活动概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审美活动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评价美的能力;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审美活动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审美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审美活动的分类;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审美活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审美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审美活动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审美活动的定义: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评价、创造的过程。
2. 审美活动的特征:a. 情感性:审美活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感动等情感体验。
b. 创造性:审美活动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c. 社会性:审美活动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3. 审美活动的分类:a. 自然审美:对自然景观、生物等进行欣赏。
b. 艺术审美: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c. 生活审美:对日常生活、工作环境等进行审美评价。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对审美活动的认识。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审美活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审美活动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
二、新课讲授1. 审美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a. 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参与审美活动,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b. 陶冶情操:审美活动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
c. 丰富精神生活:审美活动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a. 注重审美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b. 多接触美的东西: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审美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
审美活动概论教案
审美活动概论教案教案标题:审美活动概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审美活动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4. 促进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审美活动的概念和重要性;2. 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特点;3. 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课件或教学PPT;3. 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素材;4. 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展示一幅艺术作品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分享对这段音乐或艺术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活动的话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审美活动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审美活动对个人情感发展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2. 介绍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如美感、情感、表现形式等;3. 讲解审美活动的特点,如主观性、多样性、开放性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让他们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3.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
四、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喜好和理解;2.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并辩论,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3.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活动手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表达来进一步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3.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审美活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艺术书籍或文章,拓宽他们的艺术知识面;2.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积极进行审美活动;3.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练习册或活动手册中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需要:它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
社会存在物,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 自己、肯定自己、自由展现自己的精 神要求。是审美活动的动力之一。
2、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 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 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1)审美理想宏观上决定着审美主体对审 美对象的选择和判断;只有符合主体审美 理想的对象才能进入审美活动,引起主体 的注意。其中文化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动力。
古希腊裸体雕塑:掷铁饼者
弓腰扭身,右腿弯曲, 左脚拖后,脚尖自然点 地,全身力量落在右脚, 左手自然往右膝方向摆 动。动势的优美与感人, 使雕塑整体产生一种圆 润的美的旋律。
凡高的画作《农鞋》,在日常的生活世界 中,这是再普通和寻常不过的一个物体了,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审美读解却发现了韵 味无穷的意义。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 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 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 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 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 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 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 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 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 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 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 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镇痛时的哆嗦, 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
3、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首先,关于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康德曾 说,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一个关系美 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 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所说的“无利害关系”,否定的就是 审美的功利目的。
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是说它必须摆脱直接 的功利目的。一块珠宝首先是经济价值, 但从审美的角度,就必须抛弃这一实用价 值,否则,珠宝的璀璨的美就会被实用价 值所遮蔽。
3、审美趣味
一般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 爱好和倾向,包括偏爱。
17到19世纪,西方美学围绕审美趣味进行了 一系列争论:趣味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趣味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趣味可否争论 (趣味的标准)等等
与审美理想相比,审美理想是宏观上规定 审美活动的,审美趣味则是从微观上规定 主体对对象的选择和评价。
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摆脱肉体对人支配的活动, 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的活动。
庄子的人为物役,陶渊明的“心为形役”:人类 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或一般的精神活动,往往 无法摆脱实用、利益、欲望等功利性的奴役,有 时会受金钱的压迫而失去尊严。这就是庄子所说 的“人为物役”。
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著名命题。他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 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包括审美、创造的 需求。前四者可称为缺乏型需要,第五层 次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区别:
人的需要既有社会性,又具有丰富性;既有 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动物的需要只有 一种本能的物质需要,不具有社会性和丰 富性。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本质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研究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就是追问在人
类的发展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和存在审美 活动。它的存在,必然要有一定的动力因 素。概括起来,这种动力机制包括审美需 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
1.审美需要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
(2)审美理想又是一种人生理想,是审美主 体的人生实践的主要组成。
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实践活动以及政治理想、道德信念 联系密切。因此,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 阶级性,有崇高和卑下、进步和反动之分。 它既具有社会性,有具有个人的差异性。
杜甫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的区别
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它使人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感受 和认识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励人们 为创造更新更美的艺术和生活而斗争。
(1)审美趣味具有个体性 (2)审美趣味也具有社会性 唐代的审美趣味——丰腴之美
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 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 都是丰满、肥硕、浓艳、亮丽,服饰袒露, 神情自信张扬。 这与汉代和古代多数时期
的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 是不同的。
原因:
2、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是精神性的,并且在各种精 神活动中又是最具有个性化的。 但是,并 不是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具有个性化的特 点。
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意识、 社会观念的生产都是精神活动,但都必须 剔除个人意识中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 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 可重复的。一方面,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 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另一方 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 同一个客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
1.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 2.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
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奔放;
3.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 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 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 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总之,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
是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只有当人的 自然需要产生审美需要时,审美的产生才 有动力;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人的自然 需求才能变为审美需求,人才能实现对现 实的超越。在这些超越中,审美趣味起着 综合掌控作用。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 物质生产活动、一般的精神活动有什么区 别?这就是审美活动的本质问题。
1、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所谓的“本己性”的活动,是一种最能体现 人的本真价值(自由)的生命活动。
朱光潜对审美活动的看法:木匠、植物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诗 人对待松树态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