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2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审美活动是否有无功利性( )A.有直接功利性B.没有功利性C.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2.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是( )A.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体性和他律性的统一D.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3.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 )A.审美活动与其他人生实践无关B.审美活动只具有手段意义C.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D.审美活动直接就是现实的人生实践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4.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在于( )A.社会意义的体现B.人生价值的高扬C.参与直接的社会实践D.主体与客体的对话与交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5.对象一旦进入审美领域,它就成为( )A.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B.审美理想的体现C.审美趣味的体现D.审美期待的视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6.审美活动与真和善的关系是( )A.既不包括真,也不包括善B.内在地包括善,而不包括真C.内在地包括真与善D.内在地包括真,而不包括善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7.审美活动之所以能成为人所珍重所向往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因为它是( )A.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一种最自由的存在方式B.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C.价值理想与日常生活的统一D.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找到的最具有价值理性的存在方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8.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的“人得其得者”就是( )A.人生的美好意义得到了现实性B.无视社会性的功利,只有自我的意义C.排遣不良的情绪,心理学意义上的美学需要D.人能够自由地对待并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9.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是( )A.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审美活动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B.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C.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和审美活动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D.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存在的现实根据与逻辑前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0.建构现实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确定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的根本原因是( )A.人的审美能力B.人的认识性活动C.人的对象化活动D.人的艺术思维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1.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A.其存在方式是物质性的B.其存在方式是主体性的C.其存在方式是现实性的D.其存在方式是精神性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2.关于审美惊异,以下不正确的是( )A.引起审美惊异的对象未必一定是异乎寻常的B.它与被打断的生活之间依然保持一种内在的深刻意义C.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D.一定需要某种感官上的绝对刺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13.审美体验关键在于( )A.要求绝对的静观B.关注对象的美的物理属性C.将作为对象的物溶于主体之中D.主体性的勃发与激荡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审美活动论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
大学生美育精品教案第二章审美活动
大学生美育精品教案第二章审美活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生美育》精品教案第二章“审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1. 审美活动的定义与特点;2. 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3. 审美活动的类型与方法;4. 审美活动在美育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审美活动的定义、特点、心理机制及类型;2. 掌握审美活动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认识到审美活动在美育中的重要性,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方法。
教学重点:审美活动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在美育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审美活动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
3. 讲解:a. 审美活动的定义与特点;b. 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c. 审美活动的类型与方法;d. 审美活动在美育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第二章实例,讲解审美活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审美方法分析艺术作品。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审美活动:a. 定义与特点;b. 心理机制;c. 类型与方法;d. 作用。
2. 美育中的审美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审美活动的理解;b. 分析一部你喜欢的艺术作品,运用审美方法进行解读。
2. 答案:见教材第二章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美育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提高审美素养。
同时,关注时事热点,将审美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方法;2. 教学过程: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互动环节;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及方法a. 感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线条等基本元素;b. 情感:分析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共鸣;c. 想象: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d. 理解:教授审美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
美学概论第五讲美感(二)
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 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 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 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 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 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 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 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 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 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 普遍性是主观的。
康德美学的哲学背景
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哥 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背景: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哲学的价值定位:人(卢梭的影响) 哲学问题的目标: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
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 研究的出发点:人的心理能力(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只有在一个不是 理解为外部感觉、而是理解为出自我们自己 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之结果的共通感的前提 下,才能作鉴赏判断。
这种共通感为此目的就不能建立于经验之上, 因为它要授权我们作出那些包含有一个应当 在内的判断:它不是说,每个人将会与我们 的判断协和一致,而是说,每个人应当与此 协调一致。
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审 美判断的心理特征的。
“无目的”是从客观上讲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它不 存在任何与客观存在相联系的目的,只是一种超脱的 自由的心境。
“合目的性”是从主观上讲审美判断的核心依据,也 被称为“主观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虽也 离不开客体,但只联系客体的形式,而这客体形式经由 想象的作用所形成的表象已不是对客体形式的简单 再现,而是变了形的表象,因而这种“合目的性”仅限 于主体的一种心意状态,并不与客体存在发生直接联 系。
11艺术审美2
图例
实用艺术一般表现正面的、肯定的、歌颂的主题。受实用性和制作条件的限
制,一般以象征的手法,烘托某种意向、风尚、趣味和氛围,给人以情绪上 的感染。如我国传统工艺品中,龙、凤、鱼的形象比比皆是。鱼余谐音,龟、 鹤象征长寿,蝙蝠象征幸福,莲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梅、竹、兰、 菊象征高雅脱俗,玉兰、海棠、牡丹、桂枝称为“玉堂富贵”。
第二节 造型艺术审美
、
木、石、铜、胶卷、相纸等,通过构图、透视、用光等艺术 手段,塑造直观、静态的视觉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的艺术的总称。 造型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又称“美术”, 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书法、篆刻,现代艺 术设计等;狭义的则专指绘画、雕塑和摄影。 造型艺术属于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和静态艺术。传统的 造型艺术主要是再现艺术,但在现代审美领域里许多造型艺 术也是表现艺术。
书法图例
二、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1.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2.注重形式感与形式美 3.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
1.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实用艺术,就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这类作品,实用的、材料的、结构的特点与装饰的、 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有物质的实用 功能,又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二者密不可分。如果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称之为实用艺术。 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的统一,技术(技巧)与艺术 的统一,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这是实用艺 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 区别之所在。
现代艺术设计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紧密相连, 既不是单纯的工业技术设计,也不是单纯的工业美 术设计,而是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实用与 审美于一体的新型的创造性设计活动及其成果。因 为它承载着美化公共空间的使命,所以通常被称为 “公共艺术” 。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大学美育基础》第2章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
大学美育
第二单元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
本章导读 INTRODUCTION
大学美育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随时随地 都可能发生,有些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发生的, 有些是在有意识的情形下发生的。通常情况下,根据人们 主观体验的不同,可将审美活动分为休闲性审美、情感性 审美、精神性审美、思想性审美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表 现在美感体验上,分别是直觉反应、情感体验、精神感受 和思想分析。
二、艺术审美 【探美之源】
ARTISTIC AESTHETICS
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不同,艺术审美的对象 以艺术作品为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为了满足人 们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比现实事物更典型、更美 的艺术形象,它给予人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 愉悦和审美享受,并在触动人的精神和情感上发 挥作用。因此,艺术审美比自然审美更容易引起 人们的直觉反应。
直觉反应
1
目录 CONTENTS
情感体验
2
精神感受
3
思想界上最著名的、最具话题性的绘画作 品之一,《蒙娜丽莎》塑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一 位城市资产阶级的贵妇形象。画中人物坐在一把 半圆形的木椅上,坐姿优雅,笑容微妙。人物没 有眉毛和睫毛,但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当直视 人物的嘴巴时,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 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 在微笑。人物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 景,背景中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 •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 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三、秩序之美 【析美之美】
在生活中,有序不仅能使人 安定下来,还能呈现出有规则、 有节奏的文明之美。例如,公共 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喧 闹、杂乱、失控的人群让人烦躁 崩渍,而流畅的秩序不仅展现出 一种别样的“秩序之美”,还能 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生活 品质
简述审美活动的特征
简述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是指人类通过审视和观察物体,感受外在环境和自身心境,从而渲染、改变或表现出自己的感受的活动。
审美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知性性质:审美活动是人们从客观事物中获取知识和思考的活动,它的知性化是深层次的,构成了审美活动的精神性和智觉性。
二是自由性: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受特定的约束,但受人们的认知和主观思想的影响,它由主体自由地感知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取向,具有自主性。
三是整体性:审美活动是整体性的,它不仅涉及到客观事物的形象、声音、香味、触觉等多方面,而且更深刻地涉及到客观事物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内涵,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四是互动性:审美活动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和表达,它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动态双向互动,是认知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以激发情感为特征。
五是协同性:审美活动是一种协同性的活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是相互协同的,它需要人们充分思考,灵活运用,共同构筑出审美体验。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观赏、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文化产品等时所进行的主观感知和思考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通过感受、理解、比较和评价来体验艺术的美,并从中获得情感、认知和审美愉悦。
审美活动通常包括对形式与内容、色彩与构图、节奏与韵律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形成对某个作品或现象的审美评价。
这种评价是基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文化背景,因此不同人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偏好。
审美活动除了涉及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观赏外,还可以包括参与艺术创作、收集艺术品、参与文化活动等。
通过参与审美活动,人们能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并享受审美的乐趣。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对象
西方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将审美 客体限定为艺术, 客体限定为艺术,当代则有回归日常生 命的趋向。 命的趋向。 中国一直到19 19世纪中后期都没有学 中国一直到19世纪中后期都没有学 科分类, 科分类,对美的感悟和体验分散在各类 著作中。 著作中。
2.客体的特点。 客体的特点。 一是开放性。 一是开放性 。 审美的客体形式是 客观存在的, 无美无丑。 客观存在的 , 无美无丑 。 所谓开放性 即其美丑是变动不居的, 即其美丑是变动不居的 , 随语境而转 化。 二是多样复杂性。 二是多样复杂性 。 这是由自然世 界和社会文化的多样化来决定的。 单 界和社会文化的多样化来决定的 。 一产生不了美丑。 一产生不了美丑。
在审美实践中主客关系是复杂的拥有自由意志的主体不一定就是主动方客体也不是可以自由操因此主客体只是一个社会概念也只有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存在脱离语境的主客体都是空洞的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主体 与对象
第一节 主体客体辨析
美不是先于人的存在, 美不是先于人的存在,也不是自然 属性, 属性 , 是人类活动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异 化。 主客分离也是如此, 主客分离也是如此,这种分离本就 是人的异化。 是人的异化。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不承认 自己是自然的产物,而是试图征服自然。 自己是自然的产物,而是试图征服自然。
3.主体、客体与美的关系。 主体、客体与美的关系。 客体诱发主体美的感受, 客体诱发主体美的感受,主体对 客体进行美的判断和阐释。 客体进行美的判断和阐释 。 只有主客 契合,也即所谓二者的“神遇” 契合 , 也即所谓二者的 “ 神遇 ” 才能 诞生或说制造出美的价值。 诞生或说制造出美的价值。 主体的状态和客体的性质决定审 美行为是否存在。 美行为是否存在。
第二节 审美主体
研究生美育实践活动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研究生院特组织开展了美育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让研究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美育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活动背景1.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要求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面临诸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美育实践活动有助于缓解研究生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美育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研究生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活动内容1. 艺术讲座邀请知名艺术家、教授开展艺术讲座,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
通过讲座,让研究生了解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2. 美术展览组织参观各类美术展览,包括国内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
让研究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3. 音乐会邀请专业乐团举办音乐会,让研究生欣赏到优美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 戏剧表演组织观看优秀戏剧作品,让研究生在欣赏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感受戏剧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5. 美术创作开展美术创作活动,让研究生亲自动手,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通过创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
6. 美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组织美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让研究生分享活动心得,总结经验,为今后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四、活动成果1. 提高研究生审美素养通过美育实践活动,研究生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审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2. 缓解心理压力美育实践活动有助于研究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在讨论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时,我们会问:审美活动何以存在?是什么触发了审美活动,又如何影响、控制着审美活动?回答: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 只有当人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审美需要时,才既为审美的历史发生,又为审美的逻辑起点注入 动力。
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并使审美需要摆脱欲望而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
(一)审美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不但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广义而言: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有需要。
但是,只有人能够通过劳动实际地改造自然并创造出自然界所不能现成提供的东西,因而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便具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人的徜要超出人机体限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
恩格斯就曾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马斯洛则进一步区分出由低到高五个梯阶,即生理在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的属要、尊重露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褶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没有审美需要,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需要定义: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殖谑塞。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1 .审美需要是人醛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追寻存在意义、寻求并实现自身价值2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二教案:艺术创作的自由发挥与个性表现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习,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以及美术技巧都已经掌握了不少,但是,艺术创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由发挥和个性表现的掌握。
因此,第二单元的第二项活动,就是要通过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艺术创作,来提高他们的自由发挥和个性表现能力。
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将有机会自由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
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经历很多尝试、探索和失败,但是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失败和反复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领悟和改进,最终创造出了优秀的、富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作品。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学生人人都是有自己的思维、观念、喜好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的,同样,每个学生的作品也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的作品无疑反映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的结果,也展现了他们的各种个性与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兴趣,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成果与成长。
如果说,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创造力则是为了解决未来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团队的聚合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艺术创意的培养和人才发掘,这也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这个活动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和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活动当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和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风格,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的作品中反思和探索,在其中获取更多的成果和思考。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作品中寻找潜在的、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元素并给予额外的创作机会,帮助学生对更广泛的领域培养创作思维,并在思考中不断创新。
这个活动是带给学生们无尽的机会和创造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成长。
三年级综合活动上册第三单元活动主题二《镜头下的美丽世界》教学设计
三年级综合活动上册第三单元活动主题二《镜头下的美丽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镜头下的美丽世界》是三年级综合活动上册第三单元的活动主题二。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创作,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镜头下的世界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图片欣赏、摄影技巧介绍和摄影实践等,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如何通过镜头去捕捉和表现美。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但他们在摄影技巧方面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摄影设备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巧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镜头下的世界之美,培养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巧,提高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摄影技巧的讲解和应用。
2.培养学生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摄影的基本技巧和原理。
2.示范法:展示优秀摄影作品,让学生感受美的效果。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拍摄,提高操作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拍摄心得和创意。
六. 教学准备1.摄影设备:数码相机或手机。
2.图片素材:优秀摄影作品。
3.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讲解。
4.白板:记录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美丽的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论自己对这些照片的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摄影的基本设备和拍摄技巧,如构图、光线、焦距等。
通过示例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拍摄主题,如人物、风景、动植物等。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ppt课件)
•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 (一)理论概述 • 1、游戏说 • ◆ 代表人:席勒 •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
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 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 ◆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 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 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
3、审美趣味
• ◆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 ◆特点: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
•
成独特的个体性。 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 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的。 •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 的 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 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持角杯的女巫雕像 >>
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 距今约有二至三万年
了。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顶活动的发生 • (一)理论概述 • 4、劳动说 •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 ◆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 劳动先于艺术 • 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 • 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 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美学 审美活动2
意识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的性质 审美意识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对生活与自然的审美心理也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不明显
自然审美的主观性
一种是托物言志和寓情于 景的主动状态
二是触景生情的被动状态 或静观状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二表现为物我化一,物我全面交融,达“无我之 境” 或自然之境
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心理过程和 心理结构区别
自然审美的心理过程可能 发生多层次的心理效应
一是生活化、社会化 二是人格化、人性化
自然审美中形成的心理结构关系,可以称之 为由“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的进行性动态 结构。
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主观性 与客观性的显隐不同
第二章 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从现象上看,把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及艺术欣 赏活动称为审美活动,把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在 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称为 审美活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宗 教信仰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等是非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艺术审美的 主要特点
感应性(包括入境、体味、共鸣等)
领悟性(包括直觉、体验、设身处地 地类比等)
整体性(包括对生活感受、评价、情 感态度、欲求、思想意图等等方面的 综合理解)
美学漫谈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美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关乎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近年来,我国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阅读相关著作,我对美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美学的本质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它探讨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价值。
在美学史上,许多学者对美的本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我国,孔子、庄子、王国维等学者也对美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综合这些观点,我认为美的本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不是主观感受,而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
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是自然和人、精神和物质、心灵和感官的统一。
”2. 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美体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艺术作品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然而,这种多样性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通过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和谐统一。
3. 美是具有价值的。
美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等。
美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
二、审美活动的特点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审美活动的主体性。
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人们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来体验美。
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对美进行评价和判断。
2. 审美活动的实践性。
审美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们对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3. 审美活动的创造性。
审美活动具有创造性,人们能够通过审美活动创造出新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就是审美活动的产物,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美。
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1.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美学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选择题[1]审美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D )A审美需要B审美关系C审美情趣D审美活动[2]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B )A审美经验B审美需要C审美理想D审美情趣[3]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之一,应是( C )A自律性B他律性C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D功利性[4]费尔巴哈十分精辟的指出:“只有人,对星星的无目的的仰望能够给他以上天的喜悦”,这句话表明( A )A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B审美活动具有自律性C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D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5]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是( B )A审美形态B审美活动C审美经验D审美教育[6]审美惊异的发生,属于( A )A精神的生成与发展B一般生活中的好奇的发生C理性思考的生发D意欲实现占有的强烈兴奋的形成[7]在澄明之境中,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的状态是( A )A生动和谐B优美娴静C激烈竞争D互不影响[8]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的原因是( D )A它们本身具有美的属性B事物的客观属性C变现事物存在的形式D人们对它们具有感性经验[9]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的特征具有( B )A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B非实体性与开放性C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D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对象的气韵和神貌[10]符合审美活动开放性的是(ABCD )A言有尽而意无穷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E胸中勃勃,碎有画意[11]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包括(ABCDE )A色彩B线条C形状D音响E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我的感性属性[12]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有(ABC )A惊异B体验C澄明D理解E感知[13]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主体的哪些心理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了(ABCDE )A感知与理解B欲望C兴趣D想象E意志[14]比较系统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美学家是( C )A柏拉图B康德C席勒D弗雷泽[15]对于审美活动的发生,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的概念是( A )A自由游戏说B生物本能说C巫术说D劳动说[16]提出“劳动先于艺术”的是( C )A毕谢尔B马克思C普列汉诺夫D格罗塞[17]人类意识最早的发端为( A )A原始意识B宗教意识C科学意识D道德意识[18]在陶器的生产和整理中,审美特征尤为明显的是( A )A装饰化的器物造型B器物装饰C固定装饰D非固定装饰[19] 审美趣味的表现是(AC )A能力或鉴赏力B体力和脑力C创造力和生产力D兴趣和品位E知识和意志二、名词解释1、美学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024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审美教案模板
2024 年,审美教育仍然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班下学期的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班下学期,我们可以以颜色、线条、形状、质地等为切入点,让孩子通过观察和练习,逐渐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其欣赏和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美术教育:1、绘画活动。
通过纸笔、颜料、彩泥等材料,引导孩子进行各种绘画活动,如自由绘画、涂色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观察画作。
选取一些适合幼儿观看的画作,通过观察和解说,让孩子了解画作的基本元素和结构,理解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下的美学观点。
3、手工制作。
通过手工制作,如折纸、剪纸等,让孩子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培养耐心和创新精神。
二、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班下学期,我们可以从声音、旋律、节拍等方面进行音乐教育,让孩子通过欣赏和演唱,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培养其音乐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音乐教育:1、唱歌活动。
通过教唱一些经典的童谣和儿歌,让孩子体会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增强儿童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2、乐器演奏。
选取一些适合幼儿的乐器,如手摇铃、木琴等,让孩子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乐器的制作原理和演奏技巧。
3、音乐欣赏。
选取一些适合幼儿听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歌曲等,通过欣赏和解说,让孩子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增强其音乐素养。
三、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班下学期,我们可以从绘本、儿童文学等方面进行文学教育,让孩子通过欣赏和表演,感受文学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其文学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文学教育:1、绘本阅读。
选取一些适合幼儿的绘本故事,通过阅读和解说,让孩子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其阅读理解和想象力。
2、儿童文学。
审美活动中出现“二律背反”现象的原因
审美活动中出现“二律背反”现象的原因0 引言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人类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主体发出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客体的意象在主体那里形成映射,这个映射物是一个融合了客体意象与主体创造的新的意象,同样的客体会在不同的主体那里形成不同的映射,在不同的主体那里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审美结果,这就出现了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其着作《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在审美活动中会出现“二律背反”现象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因素出发来进行分析。
1 感情的因素在《空间美学》一书中,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了“移情说”,朱光潜先生说过:“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也就是指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客体注入了自身的感情,从而使客体呈现出富有主体感情色彩的意象。
中国古诗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样是“花”这个客体,却由于主体的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前者为诗人金榜题名之时,骑着快马在长安城飞驰,看到花儿的心情可想而知,而花儿在诗人的眼中也必是美丽无比,这是把自己的情感“转嫁”到看到的景物上;而后者境况则大不相同,作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甫在国家动乱不安之时看到的花不再是美丽的,而仿佛与诗人的心情一样,“溅泪惊心”,平时所见的花儿的明媚、娇艳则没有了影踪。
同样,当审美客体是人的时候,“二律背反”现象一样存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母亲是美的,但事实上不可能每一个母亲都符合公众的审美标准,因此,有时同样的客体在不同的主体那里又产生相反的审美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心理过程和 心理结构区别
一是生活化、社会化 自然审美的心理过程可能 发生多层次的心理效应 二是人格化、人性化
自然审美中形成的心理结构关系,可以称之 为由“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的进行性动态 结构。
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主观性 与客观性的显隐不同
意识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的性质
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指的是物质功利性。审美活 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功利目的的 活动相区别。
2.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 有目的地活动的特征。
3.感性特征
(感性是指一种与人的感性生命--生理欲求、情感、个性等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根基相联系的状。)
3.艺术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理解的整体性。 这个整体性包含着多方面性,是多方面性的整和, 但不是多方面因素的相加;它包括生活感受和审 美感受、情感态度和审美评价、生活欲求和思想 意图、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等等方面的理解。它 具有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多因性、有机性 和整体性,同时又包含着理想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事物是对立统一体,艺 术也是这样:“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 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 于模仿自然。”(《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三)自然审美特点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自然审美:
一、论述自然审美在历史上的发生过程,从而探 究自然审美的发生
二、将自然审美同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对照,揭 示自然审美的心理活动、意识结构和价值发生
自然审美场与生活审美场的 发生与形成不同
一是主体与对象构成的现实关系 审美场 二是对象进入心理而形成的审美 心理场
生活审美场中出现的自然与在自然审美场中 的自然不同。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对生活环境的自然事物 的表现,而对自然物的独立表现则出现较晚。
宋代郭熙《早春图》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 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 而华,得云烟而秀媚。
形成集体审美意识 松、竹、兰、梅
自然审美---人与自然的契合
中国:“雪后寻梅,霜前访菊”, “与竹同清,与燕同语,与桃李同 笑”。
西方:“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 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黑格尔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一表现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自然事物反映 生活意识
二表现为物我化一,物我全面交融,达“无我之 境” 或自然之境
第19页)
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作品整一或圆整的要求: “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 模仿”,“一个美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 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 小”,《伊利亚特》“这首诗(和一些这类的史 诗)的结构十分完美,它所模仿的行动非常整 一”。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有机统一的要求: “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 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情要有严密的组织, 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差异,那 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诗学· 诗艺》,人民文
1.艺术审美的感应性,就是进入艺术境界之 后,以欣赏者之心感应作者之心或作品意蕴。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 志,是为得之。
——(《孟子· 万章下》)
完形心理学就认为经验是一个不可分析的整 体,一旦分析为多种要素,经验就失去原来的性 质与功能。德国完形心理学家苛勒指出了经验的 整体性、有机性、顿悟性。“顿悟”就是以掌握 的一项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审美意识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对生活与自然的审美心理也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生活审美带有明显的较强的主观性
自然审美在许多情况下主观性不明显
一种是托物言志和寓情于 景的主动状态 自然审美的主观性 二是触景生情的被动状态 或静观状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橘颂》
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461页)
艺术审美中的感应,是主体的生活感受、情 感、欲求和意念等等因素与对象的相似或相同的 因素的感应沟通和共振,也就是主体心理力场与 对象中的心理力场(外化表现的美主体对于艺 术作品意蕴的领悟特点,分为渐悟和顿悟。领悟 以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为基础,是主 体对自己的经验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艺术 作品中表现的类似的经验的类推和相似把握。
自然审美以自然为注意对象,形成以自然物 意象为主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构成自然审美 场
生活审美以人的行为活动为注意对象,形成 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构成生 活审美场
生活审美的视野要涉及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但中心是人物,自然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 相关因素或条件出现
自然审美以自然景物为中心注意对象
艺术审美
生活审美
自然审美
生活审美、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
的特点
(一)生活审美的特点
生活审美,是审美主体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人 物、事件、社会现象以及某些相关自然事物所进 行的审美活动。
生活审美的特点主要是现实 性和反思性。
生活审美的现实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是同社 会生活的现实发展与主体自身的实际经历密切相 关的,因而也就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 面、各个发展环节与阶段进程(从外界现象到心 理世界)等等相关,也与生活主体的现实需要、 利害关系及生活理想愿望等等相关。
——郭熙 《林泉高致
》
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其二》
《岳阳楼记》
其把宠则登此渔静浮皓而郁岸锦沙一上波至 喜酒辱有斯乐歌影光月或郁芷鳞鸥碧下澜若 洋临皆心楼何互沉跃千长青汀游翔万天不春 洋风忘旷也极答璧金里烟青兰泳集顷光惊和 者,,神,!,,,,一。,,,;,,景 矣 空 明 怡 。 , , ,
的典是 生范美 活之国 和一现 思,代 想是文 纪梭学 录罗中 。在散 瓦文 尔作 登品 湖最 林早 中的
亨利· 大卫· 梭罗 :
1817年—1862年,十九世纪 最广为人知的美国作家之一。 “简单而馥郁”的短暂一生 “孤独而芬芳”的人格魅力
自然审美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心理 上的生活审美意识,但这种审美意识具有多层面 的深层的觉醒意识。
第二章 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从现象上看,把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及艺术欣 赏活动称为审美活动,把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在 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称为 审美活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宗 教信仰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等是非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4.艺术审美的第四个特点是理想性。艺术审 美的理想性是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具有超越现 实、通过自由的再创造想象进入审美理想与生活 理想的境界,获得较高的和丰富的精神享受。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神”、“意”、 “滋味”、意境、神韵、境界等,都表现了一种 艺术理想或审美理想的追求,这是通过主体与对 象双方的作用而达到的互通境界。
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25页、126页、28页)
歌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艺术应是“显出 特征的整体”,“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 说话。”(《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 页)同时他也强调人的整体性,“艺术作品必须向 人的这个整体说话”,以人的整体感应艺术整体, 这就构成了艺术审美的整体性。
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一种与感性生命直接关联的生命 的需要。 审美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 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评价。 审美活动对对象的把握还是一种感性把握。
审美活动的本质
1.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认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而 审美活动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活动。
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爱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 需要是每个正常的生活主体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 强烈提出的。因此,对生活的审美中常常有或隐 或显的需要在起着强有力的支配作用。这可以在 艺术作品中看到证据。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将进 酒》 李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戏剧为了符 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或理想,不仅在情节与结构的 整一方面要作严格的构思表现,所写的人物和事 件也应适当虚构,“把谎话说得圆”,“求其相 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 。(引自《诗学· 诗艺》,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
5.艺术审美的第五个特点是多层性。艺术审 美的多层性是指艺术审美由于作品水平不同和审 美主体艺术素养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审美,可 分为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 郎格认为艺术是情感 的符号。理解艺术不是凭理性分析,“为了理解 艺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全部条件就是反应敏锐。 这主要是一种天赋资质,与创造才能有关,但二 者不是同一事物。……因为这是直觉的,所以也 是不可言传的;但是,要自由地应用艺术直觉往 往先要清除心理上的理性偏见,先要清楚那些妨 碍人们反应能力的虚假概念。”(苏珊· 郎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