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与传统文化
小雪节气传统民俗冬至吃豆腐的文化寓意
小雪节气传统民俗冬至吃豆腐的文化寓意小雪节气是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日的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在中国,小雪节气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习俗就是过冬至吃豆腐。
这一传统文化带有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团圆和健康的期许。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也是冬季的开始。
对于农耕社会来说,冬至意味着寒冷的来临,人们要开始备战寒冬,过上一个安稳的冬季。
由于古代中国缺乏丰富的物质资源,人们在冬至这一天选择吃豆腐来庆祝。
豆腐是大豆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营养丰富,容易保存,是冬季最为合适的食物之一。
冬至吃豆腐的传统文化寓意丰富多样。
首先,豆腐的白色与雪的颜色相似,因此有“吃豆腐,迎雪到”之说。
人们相信吃了豆腐,就能迎接丰雪的降临,预示着来年农作物的丰收。
其次,豆腐的原料是大豆,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温馨。
冬至吃豆腐的习俗鼓励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表达对家庭和睦的祝福。
此外,豆腐本身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健康食品,吃豆腐也寓意着人们希望在隆冬时节保持健康、抵御寒冷。
随着社会的发展,冬至吃豆腐的习俗已经过去千百年,但其文化寓意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许多其他节日习俗不同的是,冬至吃豆腐没有特定的活动流程或仪式,而是通过简单的美食来传达情感。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会在冬至这一天以各种方式享用豆腐,感受节日的气氛。
冬至吃豆腐的文化寓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随着节日习俗的多样化,冬至吃豆腐的习俗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被许多人珍视并传承下去。
总之,小雪节气传统民俗冬至吃豆腐的文化寓意丰富,既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团圆和健康的祝愿,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愿冬至之际,人们共享豆腐美食带来的欢乐与温馨。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也是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豆腐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被誉为“白餐”中的鱼肉,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豆腐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营养与清淡的口感,更源自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沿革。
本文将就“豆腐”这一中国传统食物的文化寻根进行探索与阐述。
一、豆腐的历史渊源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
相传,豆腐是由中国汉代东汉时期的张仲先生创制的。
张仲居住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的瑶湖旁,他将黄豆磨浆过滤,用卤水浸泡制成了一种类似豆腐的食品,这就是豆腐的由来。
而在史书《说文解字》中,也记载有“豆腐者,汉文门诸农多食之”之文,闪现了豆腐在汉代时期即已被人们所食用。
在隋唐时期,豆腐的制作技术逐渐完善,豆腐也成为了当时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菜肴之一。
可见,豆腐的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豆腐的营养价值豆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美味可口,更因为它的营养丰富。
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钙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植物肉”。
其中含有的丰富蛋白质对人体有益,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于保持身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豆腐还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B、镁、锌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豆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豆腐与中华文化豆腐不仅仅是中国民间美食,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豆腐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豆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勤劳、俭朴,崇尚和谐的深刻文化内涵。
豆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对待饮食的态度上就是以“以饮食为天”为信条,对饮食文化上极为重视,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豆腐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关于中国豆腐的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豆腐的历史论文中国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豆腐的发源地在中国,并且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豆腐最初是由中国古代人民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中发明的。
传说中,豆腐是由汉代医学家伊尹发明的,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治病先哲之一。
关于伊尹的发明当然可以理解为民间的想象和创造,但是,这种想象和创造中蕴含了古人对豆腐发明的美好愿望。
何纯华指出:“把豆腐的发明、制作和饮食推到远古、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去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这不符合历史科学的认识。
事实上,豆腐是在逐渐发展和进步中形成的。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豆腐的制作技术。
汉代《谷梁传》记载:“佛之徒于居无田,以薪为火,苦为饵,取腐为饭。
”可见在汉代,豆腐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之一。
而在《二十四史》中也有很多关于豆腐的记载。
比如《资治通鉴》载:“隋练酒糟为豆腐”。
《新唐书》载:“淮河浒浮,李日升及食豆腐;便欲蠲作御麐。
”可见,豆腐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要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多种特色,不同的制作方法和食用习惯也让豆腐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不同的地域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口味和习惯,发展出了各种风味独特的豆腐制品。
比如江南地区的绍兴豆腐、苏州豆腐等,川渝地区的泡椒豆腐、麻婆豆腐等,广东地区的腐乳、豆腐脑等,表现了中国豆腐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总之,中国豆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品种,它不仅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豆腐的地位和作用还将继续发挥并传承下去。
豆腐最初是由豆浆凝固而成,而后演变出各种加工技术及烹饪方法。
在中国,豆腐不仅是一种普遍的食品,也被认为是一种健康、营养丰富的食物。
豆腐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低脂肪、低热量,被誉为“植物肉”、“长寿食品”。
因此,豆腐在中国餐桌上是备受青睐的食材之一。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浓郁的文化底蕴。
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豆腐本自西域,汉相原种糕中捣。
俗以黄金为之,极为矜贵”等记载,可见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豆腐的生产和制作方法是一个带有技术和工艺特点的过程。
古时候豆腐是以布袋为容器,豆渣经过挤压、沥水后,装入袋中,再压成块状。
现在的豆腐生产过程虽然变化了很多,但基本制作方法和原材料仍然与古代保持一致。
通过磨浆、制豆浆、凝固、切块、压水等步骤,制成纯净清香的豆腐。
豆腐由于口感细腻,容易吸收调味品的味道,成为烹饪中的重要配料。
对于素食者来说,豆腐是不可分离的食材之一。
在汉朝时期,豆腐还是一种贵族食品,据说姑苏王子煮了一锅豆腐汤,使朝廷大为惊叹。
除了作为食材之外,豆腐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民间俗语中,豆腐和“愚蠢”、“脆弱”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在《红楼梦》中,妙玉无意间打翻了宝玉送给黛玉的豆腐脑,被贾母批评为“不知人伦,欺主欺友”。
这个故事也传达出了豆腐作为礼物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在宗教信仰中,豆腐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佛教中,素食是一种宗教信仰和行为,豆腐成为素食者的首选食物。
在道教、民间信仰和传统祭祀中,豆腐也被视为一种祭品和供品。
豆腐在我国的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地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每个地方的豆腐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制法,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
例如山东的“皮蛋豆腐汤”、“炸豆腐”、湖南的“毛永仁”、四川的“血旺”、江苏的“臭豆腐”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在现代社会中,豆腐也出现了新的形态和用途。
如豆制品组成的牛奶、豆浆、豆腐花等成为了现代人追逐的健康食品,而豆腐的多种营养成分和美容功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总的来说,豆腐作为我国传统食品的代表之一,不仅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美味口感,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它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之一。
豆腐的诗词佳句
豆腐的诗词佳句1. 引言豆腐作为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诗词中,豆腐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许多古代文人雅士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豆腐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深入探讨诗词中涉及豆腐的佳句,以及这些佳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2. 豆腐的美食之道2.1 豆腐的制作工艺豆腐是以黄豆为原料,经过研磨、过滤、凝固等工序制成的。
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讲究选料、清洗、浸泡、研磨、煮熟、蒸制等步骤,手艺繁琐、历史悠久。
2.2 豆腐的营养价值豆腐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豆腐的营养价值被古人亦是有所赞美,许多诗词中反映了对豆腐丰富营养的赞美之情。
2.3 豆腐的烹饪方法豆腐的烹饪方法多样,可以炖、炒、煎、煮等。
在中国菜肴中,豆腐是一道常见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方法能够使豆腐呈现出各种丰富的口味,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口味需求。
3. 豆腐的诗词佳句3.1 豆腐的质地豆腐的质地鲜嫩滑润,古人常用诗词来形容豆腐的质感。
•“豆腐虽白,直欲其随风飘矣。
”——明·唐寅《乾塘小景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不写青山绿水间,不尽豆腐白汤边。
”——宋·杨万里《竹石》3.2 豆腐的味道豆腐在口感和味道上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许多古代文人在诗词中赞美豆腐的美味。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宣城女儿腐朽人间胜绝伦。
”——宋·张元干《腐乳歌》•“真好两好,白花豆腐甜水油。
”——清·纳兰性德《夜行船中倚栏望江》3.3 豆腐的文化意象豆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象,诗词中经常用豆腐来比喻人生百态、艺术追求等。
•“意如面麵作豆腐,一团青霭白茫茫。
”——明·陈子龙《赚留别》•“民受其害,乌鸦啄我豆腐。
”——先秦·庄子《庄子·逍遥游》4. 豆腐的文化价值4.1 豆腐与中国传统文化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材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各地春节豆腐习俗
各地春节豆腐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人们都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遵循自己传统的习俗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其中,豆腐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在春节期间也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地春节豆腐习俗。
一、广东春节豆腐习俗在广东,豆腐象征着团圆和祥和。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制作各种精美的豆腐菜肴,例如酿豆腐、豆腐炖菜、腐竹炖鸽蛋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豆腐脑”。
这是一道以柳州豆腐为主材制作的传统名吃,香气四溢,口感细腻。
广东人喜欢用它来招待亲朋好友,希望寓意着新年的幸福和团圆。
二、四川春节豆腐习俗四川是一个以辣椒为主要调料的地方,因此四川人在春节期间也喜欢吃一些辣味豆腐菜肴。
例如麻婆豆腐、水煮豆腐等,在年夜饭上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此外,四川人还有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习俗,就是吃“汤圆豆腐”。
将豆腐切成长方体,然后将其煮熟,最后和汤圆一起煮在一起,寓意着家庭和睦、团圆。
三、江苏春节豆腐习俗江苏地区的春节豆腐习俗非常有意思,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把豆腐作为拜神的供品。
他们会在大年三十当天用豆腐制作各种神像,如菩萨、神庙等,并在家中祭拜。
这些豆腐神像制作精美,栩栩如生,人们相信这样可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和顺利。
四、湖南春节豆腐习俗湖南的春节豆腐习俗与江苏相似,人们在春节期间也会制作豆腐神像。
但与江苏不同的是,湖南的豆腐神像多数是用蒸制豆腐制作而成,形状各异,例如猪、鸡、鱼等。
湖南人们将这些豆腐神像供在家庭神龛前,希望家人平安健康、五谷丰登。
五、北京春节豆腐习俗在北京,春节期间人们会吃一种名为“萝卜虎皮豆腐”的传统豆腐美食。
这是一道少见的家常菜,将豆腐切成小块,先煎后炖,再用萝卜皮糊在豆腐上,使得豆腐本身更加鲜嫩美味。
北京人喜欢用这道菜来招待近邻亲友,一起分享新年的喜悦。
综上所述,各地春节豆腐习俗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展现了人们对丰收、团圆和美好新年的向往。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庆祝活动,也传承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豆腐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其制作技艺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豆腐是用大豆为原料,经过研磨、过滤、凝固等工艺制成的。
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豆腐制作的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古代,豆腐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在军队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制作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艺术。
豆腐制作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首先将大豆浸泡在水中,然后磨成细粉,并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
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一定温度,再加入凝固剂进行凝固。
最后将凝固后的豆腐切割成各种形状。
然而,对于传统制作技艺来说,这些简单步骤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关键在于掌握好时间、温度和手感等技巧。
豆腐制作需要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流程,而且需要手工操作,技术含量很高。
豆腐制作师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耐心,才能制作出口感鲜美的豆腐。
传统豆腐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劳动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
因此,保护和传承豆腐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开展传统技艺研究与培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
同时,在推广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方式。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瑰宝得以流传下去,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豆制品。
人们通常认为豆腐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豆腐就已经成为了中国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
豆腐源于哪里?它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和演变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据考证,豆腐最早的起源和传播地应该是在中国南部及中南半岛一带。
在这个地区的历史上,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根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有一个长寿老人,他每天都吃豆腐,因为他相信豆腐是有益健康、延年益寿的食品。
这个传说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
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村,豆腐常常会被加工成各种形状,例如豆腐干、豆腐皮等,而这些不同的形状和加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尊重自然的观念。
在古代的中国,工匠经常会通过制作某些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一个好的工匠也会尽量利用原材料,尊重自然,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而豆腐的各种加工方式,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此外,豆腐的种类还与中国的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湖南的油豆腐,就与湖南民间信仰中的“土地公”神有着一定的渊源。
当地人认为,土地公喜食豆腐,所以在祭祀土地公的时候,往往要献上豆腐作为祭品。
相信这种习俗也让湖南人更加珍爱和重视豆腐这种食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豆腐还有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纯洁、素食和清心寡欲。
在佛教中,豆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因为它是素食主义者的主要食品之一。
素食主义强调养生、敬畏生命,这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中以保持身心纯洁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古代的中国,豆腐常常被视为一种不昧良心、有道德观念的食品,因为它能够表示主人的清心寡欲、低调平凡的生活态度。
总之,豆腐不仅是中国美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和演变的联系密不可分。
在现代社会中,豆腐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美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探究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精髓。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是一种古老的大众食品,是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成的食品。
豆腐具有植物性蛋白质丰富、营养均衡、易消化吸收、烹调多样等特点,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豆腐生产过程中,除了原材料的选择外,传统制作技艺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豆腐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豆腐的制作由加工技艺和烹调技艺两个部分组成。
传统豆腐制作技艺主要包括豆浆制备、凝固剂选择、凝固、压制、切割等环节。
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凝固,即使豆浆凝固成豆腐的过程。
压制和切割能够使豆腐更加整齐、美观。
传统豆腐的制作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序。
豆腐工艺要求严谨,每个环节都需要控制好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制作人员凭借多年的经验,把握好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从而制作出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口感细腻的优质豆腐。
豆腐制作技艺的精髓在于酸碱平衡和温度控制。
在制作过程中,凝固剂的选择以及加入时间、流速及温度的控制是保证豆腐成型的关键。
豆浆中的大豆蛋白质与凝固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使豆浆高能状态下的大分子蛋白质原本的分子结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网状结构,最终变成坚硬的豆腐。
凝固剂通常是用石膏、植物水苏打(饴糖水)、双氧水、食酸等材料制成,选择凝固剂主要要考虑它的酸碱性和亲水性。
不同的凝固剂选用后也有不同的特点。
石膏为常用凝固剂,它呈现出豆腐色泽白净、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口感爽滑的特点。
豆腐的传统制作技艺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已逐渐形成了多种豆腐的制作方法,如腐竹、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等,每种豆制品都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营养成分的不同也带给消费者多样化的美食体验。
传统豆腐制作技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手工制作工艺,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的文化现象。
保护和传承豆腐的传统制作技艺,不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保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保证消费者的健康诉求,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代的豆腐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清代的豆腐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作者:潘洪钢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5年第6期潘洪钢豆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副食品。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它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文化中许多谚语、民谣、歇后语都与豆腐有关。
作为中国人的日常食物,豆腐甚至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相传宋代大儒朱熹不吃豆腐,他曾做过实验,豆腐做成成品后,其重量往往会超出原料、辅料和水的总重,这位大思想家,百思不得其解,“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7,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50 页)。
可见豆腐这样一种食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说到清代的吃,当然应该来谈谈清代的豆腐。
豆腐在宋代就已在中国各地普及,至清,更成为上自皇家贵族,下至穷苦百姓、贩夫走卒的日常食品。
这里有两份清代皇宫中的食单,可以大概看到豆腐在宫廷中的应用情况:一份是《膳底档》中记载的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的早膳:“卯初二刻,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用春寿宝盘金钟盖)。
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肉、炖豆腐一品( 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猪肉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转引自:侯瑞秋《清代宫廷饮食礼俗初探》,见《满族研究》2000年第4 期,第43 页) 这里所记,只是乾隆爷一顿平常的早膳,虽然极尽奢侈,但“炖豆腐一品”也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
另一份是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所用的一桌早膳是:起首就是“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
在这一桌早膳中,虽然是燕窝、鱼翅、挂炉鸭等应有尽有,但一上来就是羊肉炖豆腐火锅,似乎豆腐也是太后老佛爷日常食谱中常有的东西了。
清代宫廷食品的分配有固定的模式,以《国朝宫史》所载,从皇帝到后妃、太子、皇子等,每人每日所享用的食物也有定制,而其中均有豆腐数量的规定,如皇太后每天规定可以享用:“猪一口( 盘肉用重五十斤),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国朝宫史》卷17《经费》,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398~402 页)我们注意到其中皇太后每天可享用“豆腐二斤”的记载,而且清宫规定,自皇太后以下按地位尊卑,每人都有食用豆腐数量的规定,直到皇子侧福晋仍有“豆腐皮一张”的记载。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食品中的名副其实的“国民食品”。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豆腐既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又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代表。
豆腐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豆腐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了解豆腐在中国文化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郭璞的《说文解字》中,并形成、发展,不断完善。
至宋代时,《食品菜谱》一书提到了豆腐,可以看出豆腐在古代中国已经是一种常见的食品。
据不完全统计,豆腐的种类超过百种,烹饪方法也有十余种之多,其中以南北两地的豆腐最负盛名。
豆腐已经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豆腐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豆腐起源于中国汉朝,而最早的豆腐应该是由刘安发明的。
史书载,当时汉代文学家刘安,因竹子的中空而产生了磨成粉末的想法,并进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是通过将黄豆磨成豆浆,经过煮沸浓缩后凝结而成。
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让豆腐成为了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豆腐也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食品。
在《本草纲目》中载有“豆腐性大寒,味甘,入脾、胃、大肠经。
”说明豆腐对于人体在体内分泌纤维素,保持机体内的液体平衡、消水肿、通导小便等功能,对人体有着积极的意义。
据《本草纲目》述:“黄豆水性稠厚,可为五脏之食。
”正是因为如此种种的传统医药文化的影响,使得豆腐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豆腐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豆腐是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之一。
在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中,豆腐都有着特定而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春节期间,有一种叫做“炸豆腐”的传统食品,代表着对新年吉祥的美好祝愿。
在端午节当天,则有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习俗,而粽子中常常会夹上一块豆腐,象征着平安和祥和。
豆腐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豆腐以其色、香、味、形等方面受到中国人的喜爱。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这个词在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它不只代表着美食,更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意义。
豆腐的制作历史悠久,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而在民间文化中,豆腐往往也与一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豆腐也成为了我们寻根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豆腐的制作技艺豆腐的制作方法,历史上就已经有了记载。
《说文解字》中即有“豆腐,以黄豆为之”的记录。
据传,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用“九锅制腐法”来制作豆腐。
这种方法先将黄豆浸泡至发芽,再将发芽的黄豆磨成豆浆,再加石膏或醋等凝结剂制成豆腐。
而今天,人们已经将豆腐的制作方法不断完善,造就出了不同的豆腐品种。
比如,王致和豆腐就诞生在清朝时期。
它的做法十分讲究,需要优质黄豆、清水和石膏来制作。
王致和豆腐在制作时,会讲究水质、盐度、时间等方面,以保证其质量。
豆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豆腐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豆腐因其味美营养受到人们喜爱,而且豆腐还是素食者的重要食物。
所以,自古及今,“吃菜以豆腐为荣”的说法就一直存在。
除了在饮食上的重要地位外,豆腐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元宵节的节日饮食中就有着豆腐汤圆和豆腐脯的身影。
而在一些民俗活动中,豆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开豆腐礼”,就是用来祭祖先的一种传统活动。
在贵州的一些民族地区,一到豆腐节,人们就会特地制作花式豆腐,以庆祝丰收。
另外,豆腐还有一些象征意义。
在一些地区,新婚夫妇出门时,家长会把豆腐撒在路上,以示财运亨通,喜庆幸福。
在一些传统绘画中,豆腐也常常成为画中的元素,比如《彩绘满洲图》就将豆腐作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来描绘。
总体来说,豆腐在中国文化中,无论是在饮食、节庆还是后世文化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豆腐的制作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淀融入进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豆腐这个食物,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只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豆腐简介介绍
豆腐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豆腐起源与发展•豆腐种类与特点•豆腐营养价值与健康功效目录•豆腐制作技巧与烹饪方法•豆腐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01豆腐起源与发展豆腐起源背景豆腐起源于中国古代,是华夏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传,豆腐是由汉代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豆腐的原料与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通过浸泡、磨浆、过滤、凝固等工序制作而成。
其制作工艺简单易学,营养丰富,逐渐成为了中国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包括浸泡、磨浆、过滤、煮浆、凝固等步骤。
这种工艺虽然简单,但劳动强度大,产量低。
传统制作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豆腐制作工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现代化的豆腐生产线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现代制作工艺豆腐制作工艺演变豆腐文化传承与推广豆腐文化的传承豆腐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间,有许多与豆腐相关的故事、谚语和习俗,如“小葱拌豆腐”、“卤水点豆腐”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豆腐的喜爱和重视。
豆腐文化的推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和传统文化的回归,豆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低脂低热量的食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也积极推广豆腐文化,举办各种与豆腐相关的活动和比赛,进一步提高了豆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02豆腐种类与特点以石膏为凝固剂,表面细腻,口感嫩滑,但保质期较短。
石膏豆腐卤水豆腐酸浆豆腐以卤水为凝固剂,口感较石膏豆腐稍硬,但保质期较长。
以酸浆自然发酵作为凝固剂,口感细腻,豆香浓郁。
030201传统豆腐分类及特点质地细腻,口感滑嫩,常用于高级料理。
绢豆腐加入各种蔬菜汁或水果汁制成彩色豆腐,外观诱人,营养丰富。
彩色豆腐针对特定消费群体推出的低糖、低脂豆腐,更健康。
低糖、低脂豆腐现代创新豆腐品种介绍不同地域特色豆腐比较四川豆腐麻辣口味独特,以麻辣汤底搭配豆腐,味道鲜美。
广东豆腐口感细腻,多搭配海鲜等食材,味道鲜美。
读后感-《豆腐》读后感
读后感-《豆腐》读后感《豆腐》是一本描写中国传统食物豆腐的书籍,通过对豆腐的历史、制作方法、营养价值以及文化意义的探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食物。
在阅读完《豆腐》之后,我对豆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历史渊源1.1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
1.2 在古代,豆腐是贫民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因为豆腐的制作成本低廉。
1.3 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二、制作方法2.1 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通过浸泡、磨浆、煮沸、凝固等工艺步骤完成。
2.2 豆腐的制作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豆腐口感和质地的完美。
2.3 不同地区的豆腐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各有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
三、营养价值3.1 豆腐是一种富含蛋白质、钙、铁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3.2 豆腐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对素食者来说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3.3 豆腐还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物质,有助于预防乳腺癌等疾病。
四、文化意义4.1 豆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
4.2 在中国传统节日和宴席上,豆腐常常是必备的食物之一,代表着团圆和祥和。
4.3 豆腐还被赋予了民间传说和谚语,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五、个人体会5.1 通过阅读《豆腐》,我对这种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再只是简单的食材。
5.2 豆腐的制作过程和营养价值让我对健康饮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
5.3 豆腐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
总而言之,《豆腐》这本书让我对豆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承载着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符号。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和珍惜这种传统食物的魅力。
豆腐起源知识点总结
豆腐起源知识点总结豆腐是一种广泛流行的食品,是中国菜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由豆浆凝固而成,是一种高蛋白食物,也是一种古老的食材。
关于豆腐的起源和历史,有许多传统和历史记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豆腐的起源和历史,了解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1. 豆腐的起源豆腐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最早的豆腐制作方法是将大豆磨碎成浆,再经过加热凝固而成。
这一制作方法几乎没有变化,至今仍在使用。
古代中国的一些史书中也有关于豆腐的文字记载,如《山海经》、《黄帝内经》等。
这些文献中提到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和食用习俗,证明了豆腐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且是一种重要的食品。
不仅如此,豆腐的起源也与中国的许多传说和古代神话有关。
一些传说中提到了豆腐的神话起源,如观音菩萨布施豆腐、神农尝百草中提到了制作豆腐的方法等,这些都表明了豆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豆腐还在其他东亚国家中有很高的地位,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这些国家的文献和史书中也有关于豆腐的记载,证明了豆腐在这些国家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2. 豆腐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腐的制作方法逐渐得到改良和提升。
古代的豆腐大多是手工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有些传统的豆腐坊至今还在使用传统的制作方法。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豆腐的制作方法和设备也得到了改良。
现代的豆腐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加强了产品的卫生安全和品质控制,使得豆腐的生产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
同时,豆腐的品种也逐渐丰富,除了传统的豆腐,还出现了各种口味和形态的豆制品,如豆腐干、豆腐皮、嫩豆腐等。
此外,豆腐的用途也逐渐扩展,除了传统的食用方式外,豆腐还广泛用于素食、药膳、美容护肤等领域。
豆腐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认识和重视,成为了人们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
3. 豆腐文化豆腐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作为中国传统的食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豆腐的制作、食用、象征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民俗传承。
通过对豆腐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感受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其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豆腐的发明与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有关。
据说伍奢是楚国的一位农夫,有一天他在大豆汁中放了点稻草灰,结果竟然使豆浆凝结成了一块像豆腐一样的物质。
从此,豆腐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豆腐的制作工艺也是非常讲究的。
一般来说,制作豆腐需要经历浸泡、磨浆、煮豆浆、凝固、压制等多个工序。
首先是将黄豆浸泡在水中,待豆子膨胀后,研磨成豆浆,再加热煮沸,加入凝固剂凝固成块状,最后经过压榨,挤干水分,形成豆腐。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却需要讲究技巧,熟练掌握才能制作出口感细腻、味道鲜美的豆腐。
在食用方面,豆腐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单独做菜品,还可以用来做豆腐脑、豆腐乳、豆腐皮等多种食品。
豆腐还是寺庙素斋的主食之一,因为豆腐富含蛋白质,是素食者的重要膳食来源。
豆腐脑是一种以蒸制豆腐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食品,广泛流传于南北方,是中国豆制品中一种美味的食品。
而豆腐乳是以豆腐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食品,味道鲜美,风味独特。
豆腐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豆腐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诸多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豆腐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如“百姓的肉”、“素食皇帝”等,都表现出豆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豆腐寓意着纯洁、素雅、淡泊的生活态度,代表着中国人对于淳朴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中,豆腐更是被视为一种最为纯净的食物,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尊敬。
豆腐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中国的清明节,有吃豆腐的习惯。
豆腐对联大全
豆腐对联大全
摘要:
1.豆腐的历史背景和营养价值
2.豆腐与春节和对联的关联
3.豆腐对联的搜集与整理
4.豆腐对联的分类与特点
5.豆腐对联的欣赏与创作
正文:
豆腐,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美食,源于我国汉代。
它以黄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煮浆、凝固等工序制成,富含蛋白质、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植物肉”。
豆腐的口感滑嫩,烹饪方式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在我国传统春节的习俗中,对联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它以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诗句,装点着节日的氛围。
而豆腐与春节和对联的关联,可以从豆腐的谐音“都福”来理解,寓意着家家户户都福气满满,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自古以来,豆腐对联的搜集与整理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这些对联以豆腐为题材,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与修辞手法,展现出豆腐的千姿百态。
有的描绘豆腐的制作过程,有的表现豆腐的烹饪方法,还有的以豆腐为寓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豆腐对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多样性。
从内容上看,豆腐对联既有描述豆腐制作过程的写实作品,也有寓意吉祥、祝福的对联;从形式上看,豆腐对联既遵循了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格律要求,也在句式、结构等方面展现
出独特的创意。
欣赏与创作豆腐对联,不仅能增加节日的趣味性,更能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豆腐对联已经成为了我国对联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都会有许多人积极参与豆腐对联的创作与交流。
总之,豆腐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在对联这一文学艺术形式中找到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豆腐对联既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对联文化。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也体现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智慧。
首先,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史书记载,唐代曾出现过一位神仙,名叫李邕,他开创了豆腐的制作技艺并传播到世间。
豆腐的制作原材料是黄豆,通过磨浆、过滤、煮制、压制等一系列工艺制成,它既是以豆子为主料,同时也需要调料的加入,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小吃”的代表之一。
其次,豆腐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文化讲究的是“食疗”,即通过食物的食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而豆腐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
另外,豆腐也是一种低脂、低热量的食品,是素食主义者的首选。
因此,豆腐在中国文化中也被称为“百草之王”,是被大家广泛认可和喜爱的一种食品。
除了营养价值高之外,豆腐还有一种文化内涵,即“礼仪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食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品尝豆腐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吃豆腐可以切成正方形,主要是为了表示平等与公正;也可以吃出一个小洞,以表达诚信与谦逊之道。
因此,豆腐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人际交往、礼仪之道的象征。
最后,豆腐还在中国茶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南方地区,豆腐和豆制品通常与茶搭配食用,尤其是早茶时分。
豆腐吸水性较强,容易吸收茶汁,让人们在品尝茶叶的同时,也能品尝到豆腐的鲜味。
因此,豆腐与茶的结合不仅增加了食品的美味程度,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重视。
综上所述,豆腐不仅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传统食品。
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在人际交往、礼仪之道和茶文化中的角色,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
“豆腐”中的文化寻根豆腐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蛋白质之王”,是中国传统的食材之一。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豆腐也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据说,豆腐的起源可追溯至汉朝,但具体时期和地点尚无法考证。
然而,在唐朝时期,豆腐的制作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并流传至日本等周边国家。
在中国古代,豆腐是一种素食,随着佛教的传入,素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普及,素食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运动。
豆腐成为了佛教徒的主要膳食之一,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千层豆腐已趋于完善。
豆腐的制作技艺逐渐传入日本,变成了当地的美食文化。
豆腐的制作过程需要磨豆浆、凝固、切割等多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凝固阶段。
在古代,人们使用醋、盐和石膏这些天然成分进行凝固,而现代豆腐甚至还能在实验室里进行基因改良。
不仅如此,豆腐还成为了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江浙地区,人们喜欢吃白汁豆腐;在南方,人们喜欢吃绵软的豆腐乳;在北方,人们喜欢吃炸豆腐和烤豆腐。
豆腐也被列入了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川菜。
川菜的咸、香、麻、辣的口味非常适合和豆腐的脆嫩口感相搭配。
川味豆腐和麻婆豆腐是典型的代表菜品。
除了在中国,豆腐也成为了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食材之一。
例如日本的豆腐单品非常受欢迎,不仅口感柔软细腻,还被视为“良心食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饥饿感。
同时,豆腐还拥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
豆腐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低聚糖等多种营养成分,并且卡路里非常低,是理想的减肥食品之一。
此外,豆腐中还含有大豆异黄酮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降血脂、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
总的来说,豆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了古代佛教徒的主要膳食之一,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豆腐的制作技艺和传播历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足迹之一。
同时,豆腐还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保健功效,在现代饮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 禅
寺庙中就设有专门制作豆腐的场所,制作豆腐被作为一种参禅的
过程。佛家认为豆腐成型是一种境界的转化。粒粒黄豆被放入石磨, 历经研磨才能化作浆汁,是为一重境界;点卤成型,是为二重变化。 其中磨豆成浆、水分添加、温度掌控、点卤时机,无不需要时时处处 的精心与静心。这种精与静正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心性。除却变化过
包 容
豆腐是一款既能作为主菜又可作为配菜,能够和任何菜肴搭配, 却不改变其它菜肴风味,与任何食材搭配都不会喧宾夺主,破坏其主 味,同时也能保留自己的本味。 在四川东部,有“口袋豆腐”,以汤汁乳白、状若橄榄、质地柔嫩、 味道鲜美为特色。成都一带享誉海内外的“麻婆豆腐”,独具麻、辣、 鲜、嫩、烫五大特点。其它体现豆腐包容特色的名菜名食有,湖北 “荷包豆腐”、杭州“煨冻豆腐”、无锡“镜豆腐”、扬州“鸡汁煮 干丝”、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糟大肠”等。 吉林盛行的“素鸡豆腐”,色泽美观,五香味浓;还有“蛤蜊杏仁豆 腐”,杏仁止咳润肠,雪蛤清头明目,豆腐软嫩细腻,色泽纯洁乳白, 菜味甘甜爽口。此外,朝鲜族人民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制成 “梅云汤”,广西壮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有“腊
豆腐在中国深得人心,民间俚语中豆腐常被挂在嘴边。“鱼生火,肉生痰, 白菜豆腐保平安,”说的就是豆腐的保健作用;“刀子嘴,豆腐心”说的是豆 腐的仁爱谦和;“小葱拌豆腐”说的是豆腐的纯洁;“马维儿栓豆腐”是对生
活经验的总结。用豆腐来说事儿打比方,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见豆腐在百姓生
活中根基是十分深厚的。 如果说豆腐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也许会显得有些武断和片面。但在中国似 乎也少有像豆腐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传统食品。究其原因,中国人对豆腐 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形”与“味”,达到了“意”的境界。简简单单的豆 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
中作乐创出东坡豆腐。当时薪俸有限,苏轼还是不改好客之风,常邀
请三五好友来家中小聚。生活略显拮据的苏轼想到用豆腐代替猪肉, 虽以廉价豆腐为原料,但此菜质嫩色艳,鲜香味醇,丝毫不减东坡肉 的美味。 生活清贫却能不为物所滞,安贫乐道。一口豆腐,大可不问世事,
尽享天伦:如此淡泊洒脱,方可得了真自在。
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随遇而安。
的修身诉求,在具象的豆腐身上获得了共鸣,也通过吃豆腐得以践行。
这种对豆腐精神层面的认同一直绵绵承继,承载着中国人的道德 追求。革命家瞿秋白在英勇就义前的遗书《多余的话》中,就以这么 一句话为结尾:“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
了。”这看似多余的,甚至是不相干的临终遗言,此时读来,或许正
文 化—散文小说
以豆腐为题材的散文,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诚斋集》中《豆卢子柔传--豆腐》 为最早,其文用拟人的手法把豆卢子的存在比作“豆腐身世”,色洁白粹美,味 有古大羹玄酒之风,曾隐于滁山,以汉末出现,至后魏始有所闻,构思有趣。其 次是元代的虞集的《豆腐三德颂》,颂扬了豆腐的食用和医用的作用。近年豆腐 题材散文更常见报刊。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描写了豆腐文化的外延与内涵, 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小说是文学中的一大类别,以生活为原型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豆腐也是 其情节描述的对象。在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儒林外史》和鲁迅小说《故乡》,传统戏剧《双推磨》,现代古装京剧《豆腐 女》以及电影《白毛女》和《芙蓉镇》等作品中,都有对豆腐的描写或是以豆腐 为内容的作品。仅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本巨著中涉及豆腐的描写就不 下数十处。
是瞿秋白对自己人生信念的最后表白。
执 中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讲道:“君子执中,则执
中之谓也。”时人解释说,执中谓持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不偏不
倚。《管子〃水地》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前者讲处世之道, 后者言五味之道,其实都没有离开一个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中” 字。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准则,也适用于饮食
风尚。中国人饮食追求“五味调和”,唯有清淡者可以执其两端而用
其中。因此谢应芳在谈到清淡而不寡味,内敛温和的豆腐时,称赞其
“淡而不厌知者谁,中庸君子古来稀。”
随 遇
富贵者吃豆腐可以获得平常心,居高位者吃豆腐可以居安思危, 窘境中者吃豆腐则可以安贫乐道。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自创了家喻户晓
东坡肉,宋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他官场失意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苦
济 世
《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 也是被庶民烹之,食之。对国人来说,豆腐最可贵之处,在其被广为 食用,博施于民的济世之功。豆腐既是最廉价的美味,也可以提供一 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豆腐在中国普通百姓中能有如此高涨的人气,除了美味、富有营
养之外,还要归功于豆腐祛病养生的功效。早年贫困人家生了燥热病
清白为人精神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豆腐寓意清白、 朴素大方,可谓清正、廉明。 豆腐寓意清廉,早有先贤。明代儒学大师刘 宗周“日给不过四分,每日买菜腐一二十文”, 虽官至兵部尚书,每日就吃着这样简陋的餐食。 刘宗周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仅以豆腐白菜 裹腹,得了“刘豆腐”的称号。清初文学家尤侗 认为,平日能过青菜豆腐这样清心寡欲生活的人, 才能有崇高的德操,因而他借豆腐来鼓励儒士要 立戒修身。清代诗人胡济苍一首广为流传的《豆 腐》诗,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缘由:“信知磨砺 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 生知己是贫人。”
悟 禅
食豆腐而参禅,正合乎佛家一体同观、离色离相的法度。明末清
初诗人尤侗,自幼研习佛法,曾撰文借豆腐论立戒修身,提出“豆腐
戒”一说,其中包括大戒三、小戒五。大戒三指味戒、色戒、声戒。
小戒五指赌戒、酒戒、足戒、口戒、笔戒。他认为常人的欲望是难以
戒断的,若久食豆腐,便可清心寡欲。所以“非吃豆腐不能持此戒
程,豆腐的滋味也是清淡近乎无味,又甘中带苦,品一口“众生扰扰,
其苦无量”。这样的味道,对修行者而言,也可以“平心性,生悲
悯”。难怪唐代诗人沙张白咏叹道:“疮痍四海谁解铃,唯有食腐之
人心怆然!”
修 身
清代诗人胡济苍一首广为流传的咏豆腐诗,道出了以豆腐修身的 缘由: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 己是贫人。中国清正儒士不畏清贫,不惧强权,洁身自好,砥砺德行
精神内涵
中国豆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其丰厚的精神内涵:勤劳、诚信、 包容、创新、智慧、清白、朴素等。对于中国豆腐,可以说它既是高 端的,又是大众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 界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包容的。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去传颂、传承、 传播、传扬。 ----吴月芳
创 新
豆腐的发明是古人的智慧、创新的结果。豆腐的发明,是我国先 人对世界食品的一大贡献,被称为“20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 古人能把一颗大豆种子中的蛋白质用水研磨的方法提取出来,然 后加入天然的石膏或盐卤,变成豆腐。这个过程既包含有物理过程, 又有化学变化,即便是放到现在的食品加工业,也可谓是创举。 仅从制作工艺和产品方面,中国豆腐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八大系 列: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 水制品,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 金丝;四为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 诸如熏素肠、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 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 可以说:“豆腐之法,代代匠人创新不止。”
包 容
我国制豆腐的技术从唐代开始外传,首先传到的国家是日本,接 着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以当地特色的天然海产品结合,做出各 种各样的豆腐料理;朝鲜人根据本地资源,制作了风味各异的豆腐汤; 印尼人普遍爱吃“酱拌炸豆腐”;缅甸人越南人则创制了颇具东南亚 风格的“酱拌蛋花豆腐”、“什锦盘”。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风行的 “肉骨茶”,其实也是豆腐菜肴中的一种。印度尼西亚人对豆腐情有 所钟,显然是受中国侨民的影响。在美国,商人们则把豆腐加工成色 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诸如豆腐色拉、豆腐汉堡包、豆腐冰淇淋、豆 腐烤鸭、豆腐结婚蛋糕等,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豆腐传播到各个地方,都可与其他食品搭配,总能相得益彰,珠 联璧合,可以说“甘而不哝,酸而不爽,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 不薄,肥而不腻”。豆腐所蕴含的渗透、融合的包容精神,折射出为 人处世的人生哲学。
豆 腐
目 录
起源 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
意义
起源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 于寿春(即今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 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 号称“八公”。刘安由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 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 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 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 “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 祖宗。从此,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传播开来。
与追求。
谢谢!
求是网、光明网刊载的组织部门人员创作的《党员干部 当俱“豆腐功”》
吃苦耐劳
自古做豆腐的营生是非常辛苦的,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 撑船、磨豆腐。”只有勤劳、能吃苦的人,才能干豆腐营生的。比如 泡豆,时间要算准,时间不够,豆没有泡开,或者泡豆时间太长,泡 过头了,都做不好豆腐,因此做豆腐生意的,必须半夜准时起来磨豆, 晚上是睡不了整觉的。豆腐是天然的高营养食品,所以,古时由于没 有冷藏设施,当天做出的豆腐必须当天卖完,否则会发酸变质,所以, 做豆腐生意的人,必须天天生产,365天没有休息日。
1992年起连续在淮南举办。
中国豆腐文化节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
台北同时举办的,因而,豆腐文化也被赋
予了鉴证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政治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