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第一讲:概括类题型
九年级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提取概括论点
九年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系列训练提取概括论点【考点解读】★常考题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本文讲述了什么(哪些)道理?★题型分析1.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议论文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2.中心论点位置:标题、开头、结尾。
(1)标题(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明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2)开头第-句话(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3)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4)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5)中间的过渡段提出论点。
(6)结尾(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是结论,也是论点)。
特别注意:论点绝对不可能是“疑问句”。
论点是表达作者观点的,所以论点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新句。
个别情况也可以是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带有主张看法的句子。
3.论点与论题的区别:(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2)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符合马列主义,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其词,态度要鲜明。
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提出论点的句子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论题常以一个短语的形式出现。
(4)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技法点拨】怎样提炼、概括论点方法一:摘中心句法议论文往往用一个表示明确判断的句子表达中心论点,它经常出现在文章题目、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或文章中间部分。
因此,可以通过摘取中心句的方法快速找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方法二:分析结构法一篇文章思路如何,往往反映在这篇文章的结构上。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段论式”。
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类题型
第一讲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类题型【学习目标】1、掌握概括类题型2、学会概括类题型的解题技巧【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概括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方法指导】考点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考点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六要素法(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格式:(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考点二:写出本段的段落大意?(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考点之三: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线索展开记叙的?1、线索的定义:是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是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文章内容发展的一条坚强“纽带”,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线索的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者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3、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浅谈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浅谈导读: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一、内容概括题型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二、结构分析题型六、语言品析题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七、材料链接题型四、词句理解题型八、开放拓展题型说明文阅读主要试题类型示例及答题技巧归纳一、内容概括题型【题型分类】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题型示例】例1: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人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例2:05年北京市语文中考A卷(海淀卷)《话说海淀》10. 选文第(1)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对明清直至建国前夕海淀水乡美景、园林发展和文化遗迹进行介绍的是第______段到第_______段。
(4分)——“海淀”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变迁例3:《植物也有“喜怒哀乐”》(《中考复习指导》P68)4、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
•第1个例子: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
•第2个例子:见到掐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方法技巧】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题型分类】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4、判断说明的顺序 (较少出现《指导》 P70—2 )【题型示例】例1:《漫话对联》(《指导》P66)• 2、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哪些知识?请简要概括出来。
•介绍了对联的定义、种类、起源和发展、写法、意义与影响。
例2 区0611期中测评《说屏》19、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出2—4段的说明内容——文章各段依次介绍了屏“巧”的总特点、屏的功能、屏的分类、屏的放置【方法技巧】1、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
初中阅读概括题教案
初中阅读概括题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XXX》的阅读与理解。
2.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简介文章的作者及背景。
2. 阅读理解a.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b.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概括主题思想a. 学生思考,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b.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概括结果。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4. 分析写作手法a. 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b.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结果。
c.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5. 总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b.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篇类似的课文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c. 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内容要点概括类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概括。
题型1 主旨概括考点阐释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解题方略内容主旨概括“5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1)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2)写景状物散文。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概括类题型整合训练(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概括类题型整合训练(含参考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读韩愈(梁衡)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考点1 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 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方法突破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 分析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1)小说开头的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详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小说阅读“四步法”: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二、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小说情节类(一)概括情节脉络和情节线索1.梳理、概括情节题(1)常见提问方式: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情感脉络);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答题模式: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做何事”更不能少。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概括线索题(1)常见提问方式: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答题方法:①如何找出线索:可以作为小说线索的事物很多,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象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还有双线(明暗两条)。
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就是线索,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
c.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丰富。
3.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1)常见提问方式: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答题的四个角度:①线索。
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
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
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
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文学类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往往是解读作品的核心。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也是中学阶段常考题型之一。
一、常见提问方式1.文中的XXX是一个怎样的人?2.请简要说说文中的XXX身上有怎样的特点。
3.通读全文/结合某一部分内容,简要概括XXX的形象。
4.文中塑造了XXX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梳理解题思路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1)如果题目只要求“概括”,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提炼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即可。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则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解答。
(2)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性格特点”,那直接把描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出来即可。
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形象”,一般要多角度总结,如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注:前面提到的四种常见提问方式,就体现了不同的考查内容。
示例:问题:文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分)(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答案:①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
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②自欺欺人(装腔作势,故作矜持)。
假装爱读书,故意把书掉在地上,以便同男子交谈,谈话中又说自己讨厌金钱,掩饰真实身份等;③年轻漂亮,社会地位不高,餐馆出纳;④细心但不切实际。
一方面,这道题要求“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
另一方面,这道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第③点“年轻漂亮”体现的是外貌特征,“社会地位不高”体现的是人物地位,“餐馆出纳”体现的是职业,这提醒我们,遇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时,不仅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考虑人物的外貌、身份等信息。
2.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梳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
反之,解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其所作所为来推断其性格特征。
(2)分析文本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文本中的描写是对人物着重刻画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点关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概括型考点-精选文档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之概括型考点[考点内涵解说]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概括题是一种大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卷不在。
从操作的角度来讲,概括题又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最常用的形式。
中考阅读中的概括题出题角度丰富多姿,其中大量的是正面出题,如要求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段、文章、事件的内容,概括幼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均是常见的题目。
另外也有一些题是从侧面入手对概括能力进行考查,如要求写出材料的内容提要,要求简要叙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要求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要求将材料进行归类等。
它们好像不考查概括,但必须经过概括这一环节才能答题,实质上也是概括题的出题角度。
另外,一些根据文章内容简答、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之类的题,实际上也包含有概括答题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概括题考查的,是看考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提取法。
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
这忡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组合法。
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
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写法。
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
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中学语文阅读第一讲:概括类题型
第一讲:概括类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步骤1: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步骤2: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二、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答题套路: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开头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三、理清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3)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4)总分总(掐头去尾)四、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相关事件等能体现人物性格的部分。
方法:(1)如果文中有作者对人物评价性的词语,找出这些词语即可.(2)如果作者没有直接评价人物,则需根据相关事件进行概括。
答题公式:人物形象=身份+性格(品质等,包括优点和缺点)专项训练冬阳。
童年.骆驼队林海音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培优课第1讲 记叙文1——题型梳理、标题题目的含义、标题的作用 (教师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一)阅读根题型梳理+标题含义、作用一、记叙文阅读题型梳理一、概括类1.内容段落2.填空填表3.人物形象二、赏析类【三角度】1.修辞2.描写(外语动心神+环境)3.词语运用三、作用类【分角度回答】四、含义类【表层义+深层义】五、探究类【双情法:情节+情感】二、题目作用【情节角度】①概括全文……内容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人物角度】③引出写作对象④概括人物……形象【环境角度】⑤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等背景(写出了……的环境)⑥奠定……感情基调【手法角度】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⑧运用比喻/象征/双关/引用……手法(如果没有手法,可以回答“新颖、有新意”)【主旨角度】⑨点明……主旨/表达……情感三、题目含义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唐代罗隐有诗日:“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
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
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想让我学习女红。
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
我捏起银针参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
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
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材料第一讲、说明文知识及常见题型一、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二、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归纳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又如《“长信宫”灯》,题目即说明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三、概括类题型【归纳方法】1.当序数词与中心句很明显:①找出标志顺序词语(如序数词;首先、然后等)②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当序数词、中心句不明显则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归纳:①找出关键词、概括事物本质②划分层次,整合要点,综合归纳③注意分值,一般1点对应1分。
题型示例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阅读全文,从中筛选信息,说说新的精确有致的预警系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一、二两段的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
准确提取信息,写出极技术人员修复古油画的三个步骤。
四、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先后顺序。
理解时间顺序注意找到表明时间的词语就可以了。
②空间顺序:就是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进行介绍。
理解空间顺序要注意分辨表明方位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包括由特点到用途, 由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理解逻辑顺序要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
逻辑顺序比较复杂,(1)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就是判断该文段是不是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如果这两者都不是,那就是逻辑顺序了,(2)但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答题方法:题型一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判断说明顺序(2.)准确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见下文结构形式划分),给不同的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3)找出中心句或者关键词概括,且按顺序作答(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例子: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考点分析及答题模板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考点分析及答题模板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15种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15种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一、概括类问题(4种)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XXX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1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谜底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7种)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收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活泼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性、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应了人物……的心情。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01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02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04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多看书绝对是个必胜之计,如果是想快点地话我这里有个方法你不妨试下(比较长,如果不想看直接跳过,下面有直接地方法)要明白做题方法(一)概括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地言行和事情地经过来表达一定地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地六大其本要素.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物,即文章记叙地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地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地是什么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地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地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地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地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地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地点,即事情发生地地方.随着事情地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地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地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地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地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地,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地.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地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地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地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地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地要素,然后按照一定地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中心思想地归纳,常用地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概括记叙文地中心有一些常用地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地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地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地感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理清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地转换,按描述内容地角度,按思想感情地变化,按总-分-总地结构特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概括段意地有效方法:摘句法:摘出文段地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地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理解类、理解词语这一类题型地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此词语地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地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地独特地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地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地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地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地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地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地作用即可.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词语地“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地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地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地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地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地,所以做好这类题地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地是让你结合词语地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地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地具体对象.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做“代词地指代内容”类题时,首先应做地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地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地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地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地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地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地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地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地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地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地作用:承上启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地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地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地词或句地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地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地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地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地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地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地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理解句子这类题目所考查地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地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地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地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地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地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地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地方法:. 要抓住句子中地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地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地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地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地感情. .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地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地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地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地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地是没有看到祖国地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地是盼望南宋地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地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地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地***. .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地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地战士,直到生命地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地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地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地伟大精神. .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地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地,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地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地黑暗. .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地文章要与当时地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地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地迅速改变,农民地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地领导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地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地作用,做这类题目地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地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地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地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地作用,还需注意地是有地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地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地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地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地思想,抒发自己地感情而写地,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地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地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地一点是结合文章地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地作用. 、句子在文章中所起地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地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地效果,如有地设悬生疑,有地对比映衬,有地烘托渲染,有地欲扬先抑,有地情景交融,有地小中见大,有地升华深化,有地象征寓意等.有地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地艺术效果地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地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地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地判断一、有关语言修辞地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地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地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地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地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地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地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地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地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地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地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地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地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地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地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地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地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地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地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地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地“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地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地关爱之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地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拟:给物赋予人地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地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地事物特征或所阐述地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地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地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地这个关于知音地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地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地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地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地情操.(节选自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地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地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地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地传说带给人们地美感和鞭策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题示例:(年中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地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地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地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地批评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概括类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步骤1: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
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步骤2: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二、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答题套路: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答题技巧: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开头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理清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3)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4)总分总(掐头去尾)四、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相关事件等能体现人物性格的部分。
方法:(1)如果文中有作者对人物评价性的词语,找出这些词语即可。
(2)如果作者没有直接评价人物,则需根据相关事件进行概括。
答题公式:人物形象=身份+性格(品质等,包括优点和缺点)专项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围绕“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地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老海棠树史铁生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
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
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
”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
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
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
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
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
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从对奶奶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奶奶是怎样的一个人?2、仔细阅读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祖孙二人怎样的内心活动?3、文中多次提到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奶奶在“张望”着什么?4、结尾的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对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理解过程。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
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
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