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3-2024学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教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0232024学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3.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征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纸张、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与图形放大和缩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征3.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4.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题。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案例分析、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特征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一、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1. 比例尺法比例尺法是图形放大和缩小中最常用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认识比例尺为1:2、1:3、1:4等含义,掌握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2.能够按比例尺给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并且掌握放大和缩小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关系。
3.能够利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比例尺的含义及其应用。
2.放大和缩小后两个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面积之间的关系。
3.利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2.工具:PPT、黑板、彩色粉笔、图形拼图、学生练习册。
3.素材: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简单的练习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例如: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给出它的面积,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个三角形按比例尺放大两倍,它的面积会变成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画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并且讲解比例尺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图形按比例尺放大和缩小后的面积。
3. 图形拼图(20分钟)通过图形拼图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以及两个图形相应点的坐标的关系。
具体步骤参考以下内容:•教师将图形分别按照比例尺放大和缩小制作成图形拼图。
•学生根据图形拼图进行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并根据对应点的关系进行操作。
•通过图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掌握放大和缩小后图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4. 实际问题(20分钟)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一个正方形,边长为6cm,将它按比例尺放大两倍,它的面积变成多少?放大后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5. 课堂练习(20分钟)通过练习册中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放大和缩小的方法,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编写这份教案,内容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2.4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我们将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几何模型。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的放大模型、地图的缩小版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概念讲解:我会用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定义,然后用几何模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3. 方法讲解:我会用PPT展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用几何模型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我会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板书设计: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7. 作业设计:我会设计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延伸。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3.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图形放大与缩小。
2. 新课: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依次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的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给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放大与缩小、设计图形放大与缩小模型等。
3. 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图形放大与缩小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标题编写的教案,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共八部分内容,总字数在2000字以内。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能够应用比例关系实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能够绘制原图形和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比例关系在图形放大和缩小中的应用。
3.绘制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图形,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如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 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形状相同的图形,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大或小。
让学生分析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并在黑板上写出放大和缩小的定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放大和缩小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概念。
3. 比例关系在图形放大和缩小中的应用•教师出示原图形和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放大或缩小前后的比例关系。
•学生结合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得出放大或缩小的比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比例的大小关系,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4. 绘制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学生在纸上绘制给定的原图形,通过计算得到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再将其应用到图形上进行绘制。
四、课堂实录流程1.老师展示两幅相同图形,其中一幅变大(或变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老师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关系。
3.老师放大或缩小给定的图形,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比例关系并完成绘制。
五、板书设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定义- 放大:比原来的图形长、宽、高各增加了几倍。
- 缩小:比原来的图形长、宽、高各减少了几倍。
比例关系在图形放大和缩小中的应用- 原图形与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之间的比例关系。
六、教学反思1.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并理解概念,而非单纯地接受知识。
2.课堂教学应有针对性和鲜明的导向性,带领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
3.课堂练习和实践应贯穿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 (4)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4)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四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种变换。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际问题案例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如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问题,让学生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掌握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了解图形的相似性,并初步体会相似图形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的比将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利用方格纸绘制简单的图形。
他们对比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对图形的相似性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图形操作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张放大或缩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是否见过这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吗?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图形,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解释比的含义。
可以使用以下对话展开讲解:教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展示一个图形),我们称它为原图形。
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大一些,我们称之为放大;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小一些,我们称之为缩小。
那么,放大和缩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什么比来操作呢?学生:按照比放大和缩小。
教师:对,就是按照比来进行操作。
比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 (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3)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三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变换的基础知识,对于新的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将图形放大与缩小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幻灯片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一个工厂需要制作一个放大10倍的模型,应该如何计算材料的用量?”让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教学课件呈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讨和解答。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特点和规律;3.能够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难点:对复杂的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3. 教学任务1.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2.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特点和规律;3.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学生能够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4.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案例教学,通过实例展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
5. 教学用具1.教师PPT;2.数学教材;3.练习册。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如缩影、显微镜等),引导学生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 规律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纸板上画的图形进行手动的放大和缩小操作,让学生感性的理解规律。
4. 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和原理。
5. 总结和拓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并拓展先进学习内容,如给学生看科幻电影,让学生想象科技可能带来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
三、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较容易,但在操作上仍存在难点,特别是对复杂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需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更加熟练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方法和原理。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讲解和引导,通过示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操作。
同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的引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应用领域。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图形由小到大看作放大、由大到小看作缩小有一定的认识,但与数学中学习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是有区别的。
三、重点难点1、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性。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活中处处都是素材,今天这节课的素材就在咱们身边。
1、出示一副某位同学照片的放大图(放大到屏幕上只显示了鼻子的一部分)问学生能看出图片上显示的是什么吗?(看不出)哪看不出该怎么办呢?(把图片缩小一些)2、按学生的要求将照片缩小(缩小到看不出图中的内容是什么)现在该怎么办呢?(再稍微放大一点)3、按学生的要求将图片放大。
同学们看清楚图上的内容了吗?正如图中同学所说的。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探究,反馈交流1.抛出问题:为每位同学发放一张景物图片,后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景物图片:一张按比例放大、一张按比例缩小、一张随机变换请认真观察,仔细想一想,那幅图与原来的人物图片像呢?2.学生独立研究:请每位学生选择干扰图中的一张,利用手中的工具,研究它与原来的图片像吗?(教师巡视指导)3.反馈、交流: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比相同)也就是说,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才能像。
4.总结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的特点请同学们观察放大或缩小前后的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形状不变,大小改变)(三)动手操作,应用新知出示教材上的情景,刚才咱们已经探究出了放大和缩小的特点,那么咱们就帮淘气他们来解决一下他门的问题吧!1.放大图形。
(1)出示问题:如果用长方形表示我们的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2)学生尝试按4:1的比例放大长方形,再与小组同学交流画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 (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6)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加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复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练习法: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以及放大和缩小的工具。
2.学具准备: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尺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如果要将一个房间的面积扩大两倍,应该如何设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尺子和笔,对一些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同学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例将简约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像。
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操作技能,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老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同学观测。
〔2〕提问:观测这前、后两幅画,你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老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同学观测。
〔2〕提问:这次你又发觉了什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讨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认真观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同学独立思索,然后组织沟通。
〔3〕老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老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当是相同的。
2、探究图形缩小的规律。
〔1〕出示问题:假如把第一幅画按1:2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让同学说说是怎么理解1:2这个比的?然后再回答后两个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定义;2.掌握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关系,并会应用比例关系制作图形;3.巩固掌握平移图形的知识点。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掌握以下能力:1.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制作各种图形;2.能够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操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拓展出更多图形。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以下情感: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定义;2.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关系;3.制作图形。
2. 教学难点:1.制作特殊的图形;2.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展开一个简短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操作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定义,并通过简单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接着,讲解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关系,并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比例关系的理解。
3. 课堂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给出一个不同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制作图形、放大、缩小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4. 拓展练习针对于某些学生,教师可提出一些拓展练习。
例如:让学生自行制作更多特殊图形,并进行放大、缩小等操作。
5. 课堂总结对于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结论,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节课所讲解内容的巩固和拓展,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针对于某些学生,教师需提出更多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成绩。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我认为整体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但是我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多加练习和巩固。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展台、题卡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知道篮球运动员姚明吗?他的身高是多少?(2.26米)在吉尼斯世界记录里有很多比姚明还要高的人,目前仍健在的世界上最高的人,你猜猜他有多高?(2.54米)2.由于身高的原因,给他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那我们来看看,淘气也遇到了一位巨人朋友。
我们可以把巨人所使用的物品进行缩小,设计出适合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对吧?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放大,设计出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呢?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六年级的同学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想一想:我们在教室里可以设计哪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桌椅、黑板、文具…)2.如果,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身高的比是4︰1,那么按照相同的比,我们怎么设计这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请你举例说明。
那么,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3.想一想:在小组中说一说,开始!4.谁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呀?5.非常好,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么谁来说说:设计的时候我们得注意什么呀?(按一定的比例放大)6.在这道题中我们按什么比放大?7.老师这里有张方格纸,方格纸上有一个长方形,它表示的是我们教室的大小。
那么你能不能按4︰1的比将这个图形放大,来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请你在纸上尝试着画一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 (1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11)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变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比例尺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知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和图片3.练习题和答案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地图、照片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发现图片的大小和实际物体的大小之间存在关系,从而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将一个正方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关系,如对应边的长度比例相同。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 (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8)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放大与缩小的比例的确定,以及如何保持图形的形状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保持图形的形状,以及放大与缩小的比例的确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以及实际操作的示例。
2.学生准备剪刀、彩纸等工具,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的放大模型,地图的缩小版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操作步骤。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1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支深颜色的水彩笔,师准备课件、图片、word操作文档、课堂作图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美不美?(美)为了留住这美好的春色,老师周末去拍了一些照片,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一:因为图片很小,学生无法看清。
问:怎么样?(近处的学生能够看清,请该部分学生回答,并适当调控学习气氛。
)提问:怎么样才能看清楚些呢?(生答“放大”)2、初步感知“形状不变”。
这里有三张放大的图片,你认为那一张比较美观?图三问:现在感觉怎么样?为什么?(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
)4、联系生活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吗?(用放大镜看书、实物投影仪、绘制图纸等)过渡语:看来,图形放大与缩小现象在生活中还真的是处处可见。
指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图形按比放大与缩小。
1、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图形按比放大”。
师:我们先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出示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图。
师:为了便于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我将这两张照片画面隐去。
现在是两个……?(长方形)问:研究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长和宽的数据,8cm、5cm和16cm、10cm。
)问:观察图形与数据,思考: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放大前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先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学生回答预设:(1)关于“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1.观察体验。
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班同学军训时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四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这么漂亮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
板书:按4: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
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
小结: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4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3.讨论辨析
P25练一练第1题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例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缩小后的图形?
4.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小结: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练习:P25练一练第2,3,4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 ∶ 1 放大到原来的4倍对应边×4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1 ∶ 4 缩小到原来的1/3对应边÷3
缩小后边长原图边长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