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1)

合集下载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二)货币单位的确定 确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单位货币“值” 最初的货币单位同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单位
是统一的。后来,价格单位与自然单位逐渐分离 了。 货币单位更重要的是确定币值 。 货币购买力:指价格的倒数。 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 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 数。
➢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 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 货币。
第三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三)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货币是商品。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二)金银复本位制 含义:以金银为币材、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币
的币制。 特点:①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②金银两种货
币都可以银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 换;③两种货币都可以自由输出入 类型:①平行本位制(按实际比价流通);② 双本位制(按法定比价流通);③跛行本位制 (按法定比价流通,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而银币不得自由铸造)。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形态
(四)信用货币
指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实质是信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 值。
特征
➢ 1、完全脱离了与贵金属的联系,不代表任何贵金属, 也不会兑换成贵金属。
➢ 2、主要形态是纸制货币——纸币。其具体形式有: 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
讨论:哪些商品可充当货币? 讨论: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
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 辅币:小额交易中所用的不到1个货币单位的辅助流动手 段。角、分。有限法偿能力: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 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 受法律保护。
• 2 货币制度的发展阶段 • 银本位制(略) • 金银复本位制(格雷欣法则)(略)(16世纪—18世纪) • 金本位制 • 纸币本位制(代用货币银行券、信用货币纸币)
• 2 价值形态的发展(马克思)
•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我们 称之为价值形态。
• 价值形态发展经历四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 1张牛皮=2把石斧
相对价值 形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价形态
•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态
1张牛皮
=2把石斧 或=1袋小麦 或=5捆烟叶 或=3斤茶叶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态
二 货币制度
1 货币制度概念 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是指该国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货币流 通的结构,包括: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 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 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
(1)币材的确定
铸币币材:铜、白银、金
1625年,瑞典采用铜作为货币的主要成分,该国政府是当时 欧洲最大铜矿斯图拉铜矿的拥有者之一。铜的价值仅是银 的1%,铜的分量太重,对普通支付不能令人满意。铜与银 掺和成为合金。16世纪西班牙就采用这种合金做币材。
商品 ....货币 .... 商品
2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价值的工具) 优点:简化簿记,使商品在大范围内交换成为可能。
例:有A、B、C、D、E 五种商品的社会 如果想要知道5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率 在没有价值标准前提下,我们必须了解10个不同的交换比率。
A|B,A|C,A|D,A|E,B|C,B|D,B|E,C|D,C|E,D|E 当有N种商品,则需要知道N(N-1)/2个交换比率

货币金融学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

货币金融学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

第三节.货币的现代定义
• 二.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 1.M0:流通中的现金 • 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
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 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
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
Drawn under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of Barclays Bank of Canada Toronto, Number TODC603921 dated 30 June 2004.
To: Barclays Bank PLC Manchaster ISB 51 Mosley Street Manchester
• 足值货币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 交换的
• 世界货币的发展表明,作为货币材料的贱金属铜, 铁逐步让位于贵金属金银
第一节货币演进与货币职能
• 足值货币的特点 • 它本身是具有十足内在价值的商品。 • 它是以其本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同商 品世界的一切商品相交换 • 它本身含着否定自身的基因:难以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向高一 级货币形态转化
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 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 式的总称
第二节 货币本位制度
• 2.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进 • (一)一战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 (二)一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汇兑本位
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 (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节.货币的现代定义

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导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古往今来的货币都是某种迷人外观的事物,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们很容易受到迷人外观的迷惑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一旦形成却会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而难以弥补的不利影响。

第一节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商品货币包括:1.实物货币: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如: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2.金属货币:用金银铜等金属充当货币(我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铜贝等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

到战国中期圆形方孔的圜钱在秦国广泛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金属货币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其数量的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特点: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制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的范畴。

1.纸币:用纸制作的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1世纪末的北宋时期,交子——一种纸币,就已经广泛的在市场中流通。

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即现钞)作用:弥补金属铸币的不足。

经历了由分散发行到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的过程。

3.存款货币:在存款货币银行账户上可以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4.电子货币: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以用银行卡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货币。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一、货币的起源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形式发展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二)扩大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 2把石斧50斤米20尺布黄金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但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

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在欧洲,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

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为:2把石斧=50斤米= 1只绵羊20尺布=0.5克黄金=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一般等价物实际上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

(四)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在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

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

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

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

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 C)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货币贮藏
1.3 货币的定义及形式
• 1.3.1 货币的定义 一、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
•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并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商 品。它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 生产与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现代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由于 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而作为购买手段, 并能清偿债务的支付工具。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第1章 章节目录
1.1 货币的产生 1.2 货币职能 1.3 货币的定义及形式 1.4 货币制度 本章小结
结束放映
1.1 货币的产生
• 货币,作为金融世界中的重要基础,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闪现着无限的魅力。
1.1 货币的产生
• 货币的产生与交换制度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 流通手段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下“需求的双重巧合” 难题,提高了经济效率
(2)使简单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商品交换
物品
物品


物品
货币
物品
(3)隐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2.3 贮藏手段
• 所谓贮藏手段职能,是指商品生产者在出售商 品取得货币后,如果不随即购买,不把货币当 做流通手段,而是把它当做财富来保存或当作 价值来积累时,货币便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 • 典型代用货币:银行券。
• 相对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的优点:
• 代用币的印刷成本远低于铸币的铸造费用; • 避免了日常自然磨损和人为有意的毁损; • 容易保管、携带和运送,节省了流通费用。
• 代用货币存在的问题
• 纸制的代用货币容易被伪造或损坏,同时其发行量 要取决于金属货币准备量,而金属货币数量很大程 度上仍受制于自然的原因—金属资源的状况,不能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篇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篇货币与货币制度
16
三、关于“货币面纱观”
货币能否对经济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呢? 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等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利的交易
工具,是覆盖在经济活动上的一层面纱。“货币面纱观”认 为货币是中性的,它不会对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和支出等发 生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并不是掩盖在实际经济上的一层面 纱。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的同时,也会促进储蓄的投资转化。 凯恩斯认为,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化影响利率变动,进而影响 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变动,从而可使生产产量和就业 水平发生变化。弗里德曼认为虽然货币数量在长期内主要影 响物价,但短期而言,货币数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产出。
下面就让我们从讨论货币的概念着手,来探明 货币的起源,阐述货币的职能和分析货币的定义。
2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3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产物,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结果。商品的交换必须遵循 等价交换的原则。一种商品的价值通常是用另一种商品的价 值来表现,这就是价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 它经历了4个阶段: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M 2 = M 1 企业单 自 位 筹 定 基 期 个 本 存 人 建 款 其 储 设 他 蓄
20
二、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 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总量,货币流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总额。两者的区别是: (1)两者的考察的时间范围不同。 (2)两者的数量不相等。 (3)两者的变动状况不相同。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货币与经济
现代经济实质上是货币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 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货币。可以说货币是我们最常 见的事物之一,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它, 都能完整地回答诸如:货币是什么?它从哪里来? 货币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把货币 看作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等问题。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名词货币制度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无限法偿法定偿付能力无限;即在有限范围内;不管使用时间;数量和地点;货币都按照规定的面额流通;任何人不得拒绝知识点一.货币的产生与发展1.价值形式的演变:简单扩大一般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货币价值形式2.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金融货币信用货币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1.货币的本质本质定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客观存在职能定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体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特点:十足的货币;观念上的货币;独占性和排他性;通过价格标准来完成流通手段: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促进商品交换的功能;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特点:现实的货币;不足值货币因此可以用价值符号代替;具有一定的货币危机性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被当做价值的独立形态或社会的财富的一般形式保存起来的功能..特点:现实的货币;十足的货币..特殊的作用: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以此调节屋价;原因在于:金属货币有充足的实际价值当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而导致屋价上升时人们出于对货币的信心收藏货币等待物价回落;而金属货币“窖藏”的贮藏方式可以使流通中货币实实在在的减少从而使物价回落..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反方面转移时的功能两种类型与货币交换直接相连的:赊销赊购;预付货款与商品交换财政收支工资费用收支捐赠赔款特点:现实的货币;不足值的货币;货币危急性最大三.货币制度1.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币材的确定:确定本位币的铸造材料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单位价值量本位币及辅币和铸造及偿付能力的确定:主币辅币银行券发行及兑换的规定:发行保证黄金准备的规定:建立黄金储备在当前信用货币制度中; 货币单位的规定和本位币辅币的铸造偿付的规定比重要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弱化甚至消失了..2.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最早的货币制度退出金贵银贱;币财短缺金银复合本位制:金银两种货币金属同时流通平行本位制:金银币的兑换比例完全按照各自的价值量由市场供求决定双本位制:金银币的兑换比例由国家规定劣币驱逐良币跛行本位制:金银币比例货国家规定但银币限制铸造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格雷欣法则一个经济体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形式时;如果其中一种或几种货币币值下跌;则人们在使用货币时会尽量先使用这种货币;而将币值稳定的硬通货保存起来从而使劣币充斥市场;引起持续的币值下跌;物价上涨;导致流通混乱劣币名义价值 > 实际价值良币名义价值 < 实际价值3.金本位制:黄金被视为主币材料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为制主要内容及特点其一以黄金为主币材料;流通金铸币;无限法偿其二具有三大自由自由铸造或融化使货币贮藏职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调节货币量;调节屋价自由输入输出银行按面额自由兑换金币其三金币本位制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物价国际收支能力体现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时;物价上涨;币价下跌;金币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人们会将金币融化成黄金出售;导致流通中货币数量减少;物价下跌;币值上涨;恢复平衡..反之也一样金块本位制:流通银行券;在限额内可兑换;不再流通金铸币金汇兑本位制:本币为不直接兑换黄金的银行券;与某一外币挂钩;外币与黄金挂钩4.信用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纸币作为本位币不可兑换黄金没有含金量的规定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名词: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商品或货币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信用工具: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颁发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也称金融工具知识点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1.信用的含义:借贷行为;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让渡2.信用的构成要素信用关系信用行为的主题;即当事者双方信用标的被交易的对象;即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商品形式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是裁明债券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信用条件期限和利率3.信用的特征暂时性偿还性收益性风险性4.信用的产生与发展高利贷信用: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特点:利率特别高;非生产性;保守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生促进作用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消极作用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的运动借贷资本的特点所有权资本作为商品的资本具有特殊运动形式:两重支付;两重归流二.信用形式1.商业信用: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表现形式:赊销赊购和预付货款地位:润滑整个生产流通;满足商业资本循环———不可替代特点: 主体是生产或经营商品的企业;客体是商品资本;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商业信用的运动与产生资产的动态一致局限性和缺点: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范围上的限制;方向上的限制;期限上的限制2.银行信用: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包括吸收资本和运用资本两个方面特点:体现银行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信用关系银行信用的载体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不一致的银行信用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地位:可以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信用;还可以创造信用总结:银行信用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及优势;所以在信用领域居于领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代替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银行信用的许多业务都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进行的3.国家信用: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包括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信用和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的两个方面..1国家信用的形式现代社会国家信用主要指国家的负债内债:发行公债;发行国库卷;向央行借款或透支外债:发行国际债券;政府借款2国家信用的作用调剂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生产建设资金和有计划的组合闲置资源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社会供求平衡3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联系:具有相同的资金来源;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此消彼长区别:信用形式和主体关系不同:银行信用是简介信用;国家信用是直接信用.. 经营目标不同银行信用以盈利为目的国家信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利息负担不同银行信用:借款人承担国家信用:由纳税人承担4消费信用两种类型按性质不同一种类似于商业信用:由工商企业以赊销或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劳务另一种属于银行信用:银行向消费者个人发放贷款银行向提供提供商品的工商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用的形式1.分期付款:多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2.信用卡:由发卡机构和零售商联合起来;对消费者提供一种延期付款的消费信用3.消费贷款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消费品的购买者发放贷款卖方信贷:以分期付款单作抵押;由银行直接对销售者发放的贷款三.信用工具金融工具分类以发行者性质为标准直接信用工具:国家债券股票商业要据间接信用工具: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可接受程度为标准无限可接受信用工具:银行券活期存款有限可接受信用工具:商业要据股票债券以偿还期为标准:短期长期和不定期信用工具银行券纸币特征: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收差性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名词名义利率:也称货币利率;是以货币为标准计算出来的利率;通常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它是投资者根据贷款契约应该受到的利息率或债务人应该支付的利率知识点一、利息一利息的本质:是利润的一部分二利息的计算计算1.计算方法单利法:S=P1+rn S本利和 P本金 r利息率 n借贷期限复利法:S=P1+rn次方二、利息率利率的定义及表现形式1.新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本金的比率2.表现形式:年利率年息5厘百分之5月利率月息3厘千分之3日利率日息1厘万分之1利率的种类1.名义利率包含物价变动因素通货膨胀在内的新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以实物为标准计算2.短期利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长期利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一般高于短期利率3.固定利率利率在整个借款期间内固定不变适用于短期借款浮动利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定期调整变化中长期4.官定利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导向作用市场利率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利率利率的决定1.马克思 0<利率<平均利润率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政治因素货币财政汇率政策制度因素利率管制第四章外汇与外汇率名词外汇静态:广义泛指一切用外围货币表示的资产狭义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知识点:一.外汇的含义和特征特征:1.以外币表示的资产2.被各国普遍接受可以用于国际支付3.具有可兑换性二.汇率的标价方法1.直接标价法:以本国货币来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我国:USB1=CNY6.702.间接标价法: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美国英国美国:USB1=CNY6.70第五章金融市场名词:金融市场:是指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的领域有广义狭义之分通常指狭义即限定在以有价证券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知识点:金融市场的功能1.金融市场能够迅速有效的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2.金融市场为金融管理部门进行金融间接调节提供了条件3.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4.金融市场帮助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5.具有定价功能;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变化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6.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的信息成本金融市场的分类选择;判断第六章:金融中介机构名词金融中介是指从事金融活动以及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金融机构知识点一.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管理性金融机构: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管职能的机构:中央银行经营性金融机构: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商业银行政策性: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调整金融活动政策性银行第七章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基本通过负债业务动员集中社会闲置资金再通过资产业务贷到各个经济部门;充当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2.支付中介职能:传统以活期存款为基础;接受客户委托办理业务3.信用创造:特有 4 调节经济 5 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1.安全性要求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流动性要求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存提;满足必要的贷款需求2.盈利性在可能情况下尽可能利益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最终目标第八章中央银行名词中央银行是处在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的金融机构;是为大家实现整个经济的一个目标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与金融管理的特殊机构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知识点: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统一证券发行的需要全国票据清算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金融企业监督管理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集中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并通过发行货币而来控制信用;调节货币流通2.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办理银行间的清算;最后贷款人3.政府的银行:经理国库向政府融通资金;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活动第九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名词: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到的能增加准备金的存款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知识点: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条件商业银行创造;不是一家银行能单独完成的;作为整体的银行体系才能够进行多倍存款扩张1.具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能力2.银行机构多转账制度发达3银行账户的活期存款不全部用于现金提取 4.商业银行存款的准备是部分准备制而非完全准备制第十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名词货币需求:社会公众人物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拥有的财富的一种需要货币失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需求;从而使二者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知识点: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外汇政府债券和财政借贷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贴现及放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在数量上的系数关系;及货币其决定因素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率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则同样额度的存款需要更多的准备金;由此储备不足意味着银行必须收缩贷款使存款或货币供给减少超额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在银行的准备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增加持有金意味着法定准备金额减少..定期存款的比率是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表明银行的存款负债结构..通货比率:公共持有货币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第十一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 2.收入再分配效应 3.资金结构调整效应通货膨胀的治理紧缩性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使商行法定准备金增加贷款能力缩减2提高利率增加居民储存减少消费需求3公开市场业务4中央银行规定基础货币的指标5道义上的劝告紧缩性财政政策1消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2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费用3增加税收4发行公债货币改革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并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的措施收入紧缩政策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供应政策减税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消减政府福利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存款准备金政策2再贴现政策3公共市场业务。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学》PPT课件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学》PPT课件

1.5.2国际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 国际货币制度内容
(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2)安排汇率制度 (3)选择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 演变历程
国际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1.5.3区域性货币制度
■定义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指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 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 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 定义
所谓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 的情况下,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所 执行的职能。
■ 产生的前提条件
商业信用
■ 范围
(1)大宗交易(主要场所) (2)财政收支、银行信贷 (3)工资、佣金、房租、地租、水电费等领域
■ 特点
(1)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存在,单方面发生转移 (2)货币不是交换的媒介物。 (3)使商品生产者的活动余地更大,它可以先买后卖 (4)潜藏着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可能性
■ 货币与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泛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失价值的 前提下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它由变现的便利程 度和交易成本所决定。
§1.2 货币的职能
现代经济中,货币一般被认为具有四个职能:价 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1.2.1价值尺度
■ 定义
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 小的工具。
■ 优点
(1)可以避免容易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2)运送便利,减少运输成本 (3)实收实支,免去找换零钱的麻烦 (4)支票经收款人收讫以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1.3.5电子货币
■ 定义
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 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联网络上执行支付 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名词货币价格标准支付手段无限法偿银行券纸币货币制度本位币辅币信用货币制度存款货币金准备制度“格雷欣定律”电子货币二、单项选择题1.实物货币是指()。

A 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B 不能分割的货币C 专指贵金属货币D 作为货币价值与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价值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所要解决的是()。

A 实现商品的交换B 表现特定商品的价值C 在商品之间进行价值比较的难题D 使人们不必对商品进行比较3.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 等于零B 等于名义价值C 高于名义价值D 低于名义价值4.本位货币是()。

A 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B 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C 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D 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5.双本位制是()。

A 金银比价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金银两本位制B 金银的比价由市场决定的金银两本位制C 金银的比价由政府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D 金银比价由银行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6.跛行本位制是指()。

A 银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两本位制B 金币的铸造受到控制的金银两本位制C 以金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D 以银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7.纸币本位制是以()的货币制度A 银行券为本位货币B 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本位货币C 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D 纸币为本位货币8.典型的金本位制是()A 金块本位制B 金汇兑本位制C 虚金本位制D 金币本位制9.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具有()的特点A 有限法偿B 无限法偿C 债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D 债务人必须支付10.货币在__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给商品标价时11.货币在__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支付水电费 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12.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__。

A货币流通 B货币必要量 C生产规模 D投资规模13. 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流通银行券,无铸币流通,无金块可供兑换,银行券可兑换外币是()。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 什么是货币货币是社会经济交流中用于交换价值物品的一种通用媒介。

从历史上看,人类最早的货币是物物交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使用特定物品作为通用媒介进行交换更为方便。

货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一般等价物: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服务进行等价交换,具有普遍接受性;2.可分割性:货币可以被划分为较小的单位,方便交易;3.储藏价值:货币可以用于储蓄和贮藏,具有保值功能;4.流通性: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无需特殊手续。

2. 货币的种类世界上有很多种货币,按照国家划分可以分为不同国家的货币,按照货币形式可以分为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等。

2.1 纸币和硬币纸币和硬币是最常见的货币形式。

纸币是政府发行的、印有特定面额的纸制媒介,硬币则是带有特定面额的金属圆片或方片。

纸币和硬币都具有流通性和等价性等基本特征。

2.2 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货币形式,它具有高效、安全、方便等特点。

电子货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另一种是由商业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例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

3. 货币的功能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三种基本功能。

3.1 价值尺度功能货币作为社会经济交流中的通用媒介,具有价值尺度功能。

货币可以衡量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这使得经济交流更加便利,同时也方便了资源的分配。

3.2 流通媒介功能货币作为流通媒介,便于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换。

如果没有货币流通媒介,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换必须采用物物交换,这会增加交换的复杂性和成本。

3.3 贮藏手段功能货币可以作为一种贮藏手段,用来储存和传递价值。

货币可以作为储蓄和投资的手段,通过在时间上的转移,实现价值的转移和保存。

4.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指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体系。

货币制度涉及货币的发行方式、流通范围、汇率安排等方面。

货币制度的目的是维护货币稳定性、促进贸易和投资、保持经济增长等。

货币与货币制度(1)

货币与货币制度(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一、货币:起源、形态、职能、本质(一)货币的起源1.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亚里士多德“中介货物”观–中国古代《管子》“先王定币”和司马迁“交换过程”起源观2.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历史线索–逻辑线索(二)货币形态1.货币形态的观察角度•货币材料:贝、金银铜铁(称量货币)、纸币•存在形式: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价值准备: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2.货币形态的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一般等价物转化为货币形态:实物货币占主导•公元前1500年左右,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20世纪30年代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货币形态的演变3.与货币形态有关的概念•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不具有完全排他性,商品交换对币材四个基本要求•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经历从足值到不足值的过程•银行券:由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经历了由兑现到不兑现,分散发行到集中发行的过程•纸币:流通中的纸质货币符号,通常由政府发行•存款通货:可以签发支票进行转账结算和提取现金的活期存款•电子货币:存在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和进行支付结算的存款货币4.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产生的职能基础不同:纸币——流通手段职能;银行券——支付手段–发行方式不同:纸币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发行的,银行券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兑现程度不同:纸币不能兑现,而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属货币 5.货币形态的发展–依托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出现无纸化趋势,银行卡–交易过程观念化(三)货币的职能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货币单位–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

2.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给出价格和媒介交易构成货币的核心3. 支付手段–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必须是现实的货币4. 积累和贮藏价值–货币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贮藏金银是典型形态–银行存款储蓄,直接储存纸币1. 职能视角的界定–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2.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价值表现的特殊商品:贵金属–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纸币3. 货币与流动性–流动性是相对商品或金融资产交易的概念–流动性在交易过程中专指货币4.社会计算工具与社会选票–社会需要就是社会计算,货币是工具–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决定了社会生产,相当于用货币投票二、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构成1. 货币制度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单位“值”–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主币与辅币–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2.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

1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 金属铸币时的“值”: “重如其文”;文重分离——“七钱二”; 英镑(重1镑的金=金币46.725镑——1816 ) 2. 没有金流通的“金平价”: US$1=0.888671g ——1934 3. 黄金非货币化之后的货币 “值”: a. 购买力; b. 汇率
(1)34
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1)13
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离开货币
1.一切企图取消货币的行为,都在碰得头破血 流之后而被迫放弃。 2. 20世纪,以扬弃商品、市场为目标的计划经 济,实际上也把取消货币的任务推至“遥远” 的将来!
(1)14
第一章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货币范畴是不是永恒的存在?
有生就有死。 货币有“生”——它并非古已有之;那是 否就可认定:它必将有“死”——消亡?
(1)37
第一章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图示
赋予价格形态
观念的货币
流通 现实的货币
货币 用于购买支付
用于积累保存
不流通
(1)38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1)39
第一章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任何界说,都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
任何概念、范畴的界说,都不可能是惟一的、绝 对全面的;从而不可能彻底地“排他”。 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果不从不同的视 角、不同的深度来认识其性质,那不可能对之有多少 全面的、基本的理解。
(1)47
第一章第六节 货币制度
2、货币单位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货币单位是当今货币制度中的核心构成要素。 货币单位的名称最早与货币商品的自然单位和重量单位 一致。后来脱离。 按国际惯例,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 名称,如英国的货币单位是“镑”,人们称英国的货币是 英镑。国名+货币单位名称。 例外,中国的货币名称是人民币,货币单位的名称是 “元”,而搞不清楚的外国人把中国的货币叫做“中国 元”。 比货币单位的确定更为重要的是确定币值。货币金属重 量和成色、含金量、汇率。

1货币与货币制度试题及解析

1货币与货币制度试题及解析

试题单选题1.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

A.呈正比B.呈反比C.相一致D.无关答案:C知识点:第一章难度:3解析:本位币是足值货币,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等。

2.最早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答案:B知识点:第一章难度:1解析:19世纪初,英国首先过渡到金本位制。

3. 复本位制之所以被单本位制取代是因为()。

A.价值尺度只能是唯一的B.金银价格波动难以维持铸造比价C.投机造成D.政府规定的金银价格不合理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答案:A知识点:第一章难度:3解析:货币本身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当不同的比价关系同时存在时,导致复本位的不稳定性,必然向单本位过渡。

4. 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3,而市场比价为1:15,这时充斥市场的将是()。

A.银币B.金币C.金币银币同时D.都不是答案:A知识点:第一章难度:4解析:该种情况下,金银的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不同,此时可判断白银是劣币,而黄金是良币,由此,金币被逐出市场,白银充斥市场。

5.以金为货币金属,以金币为本位币,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可兑换外币汇票是()。

A.金块本位制B.金本位制C.银行券制D.金汇兑本位制答案:D知识点:第一章难度:1解析:参见金汇兑本位制的定义。

多选题1.金银货币具有的优点是()。

A.容易分割B.体小价大C.同质性D.不易磨损E.资源广泛答案: ABCD知识点:第一章难度:2解析:金银作为货币材料具备天然的优越性金银作为货币的优越性: 1)质地均匀, 2)易分割, 3)易携带, 4)体小价大, 5)稀缺性。

2.以下属于信用货币的有()。

A.通宝B.商业票据C.银行券D.存款货币E.布币答案: BCD知识点:第一章难度:2解析: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业的发展,信用货币(credit money)继纸币之后也出现了。

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一、货币:起源、形态、职能、本质(一)货币的起源1.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亚里士多德“中介货物”观–中国古代《管子》“先王定币”和司马迁“交换过程”起源观2.马克思货币起源学说–历史线索–逻辑线索(二)货币形态1.货币形态的观察角度•货币材料:贝、金银铜铁(称量货币)、纸币•存在形式: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价值准备:商品货币与信用货币2.货币形态的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一般等价物转化为货币形态:实物货币占主导•公元前1500年左右,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20世纪30年代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货币形态的演变3.与货币形态有关的概念•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不具有完全排他性,商品交换对币材四个基本要求•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经历从足值到不足值的过程•银行券:由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经历了由兑现到不兑现,分散发行到集中发行的过程•纸币:流通中的纸质货币符号,通常由政府发行•存款通货:可以签发支票进行转账结算和提取现金的活期存款•电子货币:存在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和进行支付结算的存款货币4.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产生的职能基础不同:纸币——流通手段职能;银行券——支付手段–发行方式不同:纸币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发行的,银行券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兑现程度不同:纸币不能兑现,而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属货币5.货币形态的发展–依托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出现无纸化趋势,银行卡–交易过程观念化(三)货币的职能1.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货币单位–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或想象的货币。

2.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给出价格和媒介交易构成货币的核心3. 支付手段–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必须是现实的货币4. 积累和贮藏价值–货币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贮藏金银是典型形态–银行存款储蓄,直接储存纸币1. 职能视角的界定–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2.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价值表现的特殊商品:贵金属–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纸币3. 货币与流动性–流动性是相对商品或金融资产交易的概念–流动性在交易过程中专指货币4.社会计算工具与社会选票–社会需要就是社会计算,货币是工具–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决定了社会生产,相当于用货币投票二、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构成1. 货币制度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单位“值”–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主币与辅币–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2.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

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分面值,辅币一般为不足值的货币,依靠法定比例强制流通•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货币替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本外币之间出现币值不稳定时,趋软的货币就会被抛售,趋硬的货币被抢购、收藏(二)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1. 人民币是中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主币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1948年12月1日发行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发行新人民币–目前,人民币主币7种券别,辅币6种券别2.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形式存在3.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人民币的发行–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商业银行业务库的管理来实现三、国际货币制度(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1973年崩溃(二)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1、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2、货币局制度:钉住锚货币;发行准备3、美元化:本币被美元取代1. 欧洲货币制度—欧元的产生–1957年〈〈罗马条约〉〉,1969年12月提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EMS开始运作–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1994年成立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确定统一货币为欧元–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1月欧元现钞正式流通,同年7月原有货币停止流通2. 欧元–欧元纸币500、200、100、50、20、10、5;硬币2欧元、1欧元、50欧分、20欧分、10欧分、5欧分、2欧分、1欧分–欧元区国家:12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本章思考题1.谈谈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2.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过程。

3.简述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内容.4.评述美元化的利弊.5.简述欧元对货币制度发展的意义.第2讲信用•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信用活动的基础•信用的形式一、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借贷信用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产生的逻辑线索:1.实物借贷–以实物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2.货币借贷–以货币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商品经济是货币借贷存在的基础3.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信用秩序的维系:征信体系2.高利贷的经济基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存在基础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获得比较困难,而贷款的需求相对比较大。

货币供不应求,贷者便可以索取高额利息3.反对高利贷的斗争–高利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但它又不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可能使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高利贷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使雇佣工人的队伍形成–高利贷丧失垄断地位,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建立(二)部门资金余缺调剂:信用需求1.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及其资金状况–居民个人(住户),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与投资。

多为资金盈余,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应者–企业,内部余缺调剂,更多依靠金融中介调剂,多为资金短缺,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政府,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收支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弥补,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国际收支,本国与他国的货币收支,盈余提供对外融资,赤字需要从国外借入资金弥补–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经营支出对比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赤字2.资金流量分析–分析基础:Y=C+I+X-M;Y-C-I-X+M=0–国有企业在国外归入政府部门,在我国归入非金融企业部门(工商企业)–资金流量分析不考虑部门内部的资金调剂我国资金净流量状况三、信用的形式(一)现代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

票据流通转让是在企业与金融机构、或有经常往来相互了解信任的企业之间进行。

采取背书转让和贴现形式–商业信用的作用:润滑生产与流通,加速资本周转–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金额、方向和期限的限制2.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的特点: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媒介,是一种间接信用;借贷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3.国家信用–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主要是债务人–国家信用的形式:内债和外债4.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消费信用的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5. 国际信用–商业性借贷:通过借贷契约形成的国际信用关系–国外直接投资:股权投资,直接新建企业(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1. 概念–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等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需求者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方式融通资金,而不与资金所有者发生直接联系2.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资金供求双方形成投资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局限性:–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3.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灵活便利:期限、数额、利率–安全性高:资金所有者安全性高–规模经济:借款数额与资产规模有关(三)股份公司1.股份公司的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2.股份公司与信用:•股份公司存在的基础: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信用关系的原则:有限责任,从而使股票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理阶层的形成思考题1.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3讲利息与利率•利息•利率及其期限结构•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作用一、利息(一)利息的来源与实质1.利息的概念–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随着信用关系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西方经济学: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机会成本+风险)2.不同生产关系下利息的来源与实质•高利贷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农奴、奴隶劳动创造的价值;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实质是国民收入根据国家和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1.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人们通常都利用利率来衡量收益(Yield)–用利息来表示收益,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2.利息转化为收益一般形态的原因–在借贷关系中利息是所有权的果实观念普遍化–利息与利润的区别在于利息是事先确定的量,而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利息经济范畴具有悠久历史,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看法3.收益资本化–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三)利息计算1.单利法:I=P•r • n2.复利法:I=P[(1+r)n-1]–单利I=100×5%×3=15–复利I=100×(1+5%)3 -100= 15.76二、利率及其期限结构(一)利率1.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的比率2.利率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厘,年1%、月0.1%,日0.01%(二)利率种类1.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和差别利率–基准利率是对其他利率波动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