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器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4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5.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
A.宗法观念的延续B.分封体制的完善
C.君主权力的式微D.官僚政治的建立
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拍板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8.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9.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A.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量大增
10.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11.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12.《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在仓促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B.气候反常恶劣
C.人民体质羸弱D.选官存在弊端
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15.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
A.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B.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C.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D.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
16.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1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8.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