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6雍也篇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第六章(雍也)注音

论语第六章(雍也)注音

第六章论语雍也篇zǐ yuē yōng yě kě shǐ nán miàn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zhòng gōng wèn zǐ sāng bó zǐ zǐ yuē kě yějiǎn zhòng gōng yuē jū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jìng ér xíng jiǎn yǐ lín qí mín bú yì kě h ū jū jiǎn ér xíng jiǎn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wú nǎi tài jiǎn hū zǐ yuē yōng zhī yán rán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āi gōng wèn dì zǐ shú wéi hào xué kǒng zǐduì yuē yǒu yán huí zhě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hào xué bù qiān nù búèr guò bú xìng duǎn m ìng sǐ yǐ jīn yě zé wū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èi wén hào xué zhě yě未闻好学者也。

zǐ huá shǐ yú qí rǎn zǐ wéi qí mǔ qǐng s ù zǐ yuē yǔ zhī fǔ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qǐng yì yuē yǔ zhī yǔ rǎn zǐ yǔ zhī sù w ǔ bǐng zǐ yuē chì zhī请益,曰:与之庾。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4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 chuán )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在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段解: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做法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11页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 领悟
可以
(知识)
以 (之) 为 师 矣。”
凭 (这一点) 做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12页
【译】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进 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32页
结语
谢谢大家!
•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22页
• 10.子 在 川 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

代词,这,指河水
• 河,河流 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不 舍 昼 夜。”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流逝,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第六章--雍也

论语·第六章--雍也

论语:第六章—雍也【原文】 6·1 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2)。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家境贫寒,却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之一,小孔子29岁。

(2)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天子、诸侯和官员都是面向南而坐,这里指的是让雍也做官。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做官)。

”【评析】此章是孔子对其弟子雍也的夸赞,也是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子桑伯子:人名,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钱穆先生考证其为“与琴张为友者”,净空法师则说其为“秦大夫”,杨伯峻则提出说“此人已经无可考。

有人以为就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人以为就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靠。

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

仲弓说“以临其民”。

也要是卿大夫才能临民。

”不知何者为对,还待学者考证之。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待己依礼严格要求。

(4)行简: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对、处理。

(6)无乃……乎:表反问的疑问句式,恐怕……了么? (7)大:同“太”。

【译文】仲弓(为上节冉雍的字)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很可以(蛮不错的),推行政事简要而不繁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马马虎虎,又用简单的方法办事,这恐怕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很对啊!”【评析】孔子方张办事既主张要简明扼要,果断利落;同时又讲究不能一味地追求简单,马马虎虎地做事就不合适了。

所以,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1)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2)过,不幸短命死矣。

一起学《论语》6.11雍也篇——贤哉,回也!

一起学《论语》6.11雍也篇——贤哉,回也!

一起学《论语》6.11雍也篇——贤哉,回也!一起学《论语》6.11雍也篇——贤哉,回也!【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白话】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着破旧的屋子,别人不能忍受这种愁苦,颜回却能不改变他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释词】贤:此处指颜回贤德。

一箪食,一瓢饮:此处形容颜回的饮食简单粗糙。

箪,竹器,用来盛饭。

瓢,用来舀水、盛水,一般是匏(páo)瓜对半剖开而制成。

食,古读“嗣”音,今读本音。

在陋巷:王念孙《经义述闻》认为“巷”有两义:里中道曰巷,人所居亦谓之巷。

陋巷,犹如“陋室”。

颜子家贫,所居陋狭,故曰“陋巷”。

程子:“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

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

”忧、乐:一般人以生活困顿为忧愁,而颜子却不以为意,乐以忘忧。

圣贤之道,有足以忘其忧而不尽之乐也。

贤哉回也:钱穆:“本章孔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美其虽箪食瓢饮居陋室而能不改其乐。

孔子亦自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叹颜回之贤。

回家贫,唯有一箪饭,一瓠瓢饮也。

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不任其忧,唯回也不改其乐道之志,不以贫为忧苦也。

朱子曰: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故夫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叹美之。

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

又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郑康成曰:贫者,人之所忧。

而颜渊志道,自有所乐,故深贤之。

赵岐曰:当乱世安陋巷者,不用于世,穷而乐道也。

惟乐道,故能好学。

夫子疏水曲肱,乐在其中,亦谓乐道也。

李炳南曰:不改者,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贫穷,今仍乐而不改。

意在言外,颜子得道矣。

贫而乐者,即如颜子,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

颜子已得其道,故不改其乐。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以下是《论语》第六章的原文及解释:第六章:《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南面:即脸朝南,古代坐北朝南,面向南方的位置为尊位。

子曰:“可也,简。

敬而行之,以临其民,不亦易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 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治理政事。

” 孔子认为:冉雍平素做人不浮躁,比较庄重,办事不繁琐,很简易。

冉雍虽然才能平平,但若以这些优点去做官治理政事已不简单了;而冉雍若被推举出来治理国家政事了,他还能朴素、简易地行事,让老百姓在他治理下很容易管理。

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

第六章:《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注释】:道:指政治主张和理想。

德:指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仁:指仁爱、仁义。

游于艺:指具有才艺的实践活动,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道,坚守道德,依据仁义,娴熟技艺。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自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的成长过程。

孔子所列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在不同年龄段上的生活写实。

通过这一段表述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情况。

第六章:《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

入: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时,儿子随父亲住在内室,外出应酬则和父亲分道扬镳。

入是指处在内室侍奉父母而言。

出:与“入”相对而言,谓外出也。

“则”字有两解:一是作名词解,为准则、法则之意;二是作连词用,“则”字用法同“而”字。

谨:说话谨慎小心。

泛:广泛的意思。

亲仁:即亲贤爱众。

行有余力:指在父母亲族等亲人中博施恩惠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尚有剩余的精力与能力。

文:文献典籍、礼乐制度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随和、谨慎、诚实、守信。

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六(权威直接打印)

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六(权威直接打印)

lǔ lǔ yí biàn zhì yú dào
鲁;鲁 一 变 ,至 于 道。”
zǐ yuē
jūn zǐ bó xué yú
6.27 子 曰:“君 子 博 学 于
zǐ yuē
gū bù gū gū zāi wén yuē zhī yǐ lǐ
yì kě yǐ fú
6.25 子 曰:“觚 不 觚,觚 哉! 文,约 之 以 礼 ,亦 可 以 弗
宰。闵 子 骞 曰:“ 善 为 我 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 ,
cí yān rú yǒu fù wǒ zhě zé wú bì rén bù kān qí yōu huí yě bù gǎi qí
辞 焉!如 有 复 我 者,则 吾 必 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zài wèn shàng yǐ
在 汶 上 矣。”
lè xián zāi huí yě
乐。 贤 哉,回 也!”
bó niú yǒu jí zǐ wèn zhī
rǎn qiú yuē
fēi bú yuè zǐ
6.10 伯 牛 有 疾,子 问 之, 6.12 冉 求 曰:“非 不 说 子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zhī dào lì bù zú yě
zǐ yuē
yǎn zhī shì yě
之 道,力 不 足 也。”子 曰: 偃 之 室 也。”
lì bù zú zhě zhōng dào ér fèi
zǐ yuē
mèng zhī fǎn bù fá
“力 不 足 者, 中 道 而 废。 6.15 子 曰:“ 孟 之 反 不 伐,
yóu jìng fēi gōng shì wèi cháng zhì yú

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话】孔子说:“中才以上之人,可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才以下之人,不能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释词】中人:指中智之人、中等之人。

此从才识角度而言。

中人以上,指上智之人。

徐英:“此言才智有上中下,不指性言。

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伊川程子曰:“中人以上,中人以下,才也。

”王肃:“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注疏》:“人之才识凡有九等,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

上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

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

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

”(此处可参考)语上:语,音yù,告诉。

上,高深的内容。

王肃:“上,谓上知之所知也。

”中人以下:中智以下的人。

《注疏》:“中人以下,谓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

”(可供参考)不可:不能。

钱穆:“非禁止意,乃难为之意。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

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

上下岂有定哉?奋志图功,下学亦可以上达;因循玩忽,中人亦等于下愚。

总在人之自励何如耳。

学者其勉诸。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授学之法,当称其才识也。

中人以其才识优长,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以其才识暗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

此中人,是其可上、可下也。

李炳南曰: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

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

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

如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程石泉曰:不移者,以其难于施教也。

但孔子谓“有教无类”,虽樊迟小人,孔子且循循善诱之。

论语 雍也篇第六(拼音标注)

论语 雍也篇第六(拼音标注)

论语 雍也篇第六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tài 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hào 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wú,未闻好学者也。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sù。

子曰:“与之釜fǔ。

”请益。

曰:“与之庾yǔ。

”冉子与之粟五秉bǐnɡ。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yì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wú!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yú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6.9 季氏使闵子骞qiān 为费bì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wèn 上矣。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 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6.12 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rǔ画。

”6.13 子谓子夏曰:“女rǔ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4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tán 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yǎn 之室也。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一起学《论语》6.2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

一起学《论语》6.2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

一起学《论语》6.2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一起学《论语》6.2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原文】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白话】仲弓向孔子请问子桑伯子这个人。

孔子说:“还可以啊,比较简单。

”仲弓说:“存心于敬,并且行事简单,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存心简单,并且行事简单,难道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雍的话对啊。

”【释词】仲弓:冉雍字仲弓。

《荀子》上称作“子弓”。

子桑伯子:不可知其人情况。

钱穆:“疑即《庄子》书中之子桑户,与琴张为友者。

”《庄子》曾记载孔子让子贡去吊唁子桑户,可见两人亦有交往。

《说苑》也有一部分记载,不详列。

可:仅许其可,然而有所未尽之辞。

简:简单不烦。

居敬而行简:居敬,存心在敬。

行简,做事简单,不繁琐。

孔安国:“居身敬肃,临下宽略,则可。

”钱穆:“上不烦则民不扰,如汉初除秦苛法,与民休息,遂至平安,故治道贵简。

然须居心敬,始有一段精神贯摄。

”临其民:治民,管理百姓。

居简而行简:存心简,其行事也简,将有粗率之弊。

以此治国则不可,将有无穷后患。

大:同“太”。

【先贤精义】徐英曰:仲弓言居敬行简,居简行简之得失,而夫子然之,亦可见圣贤论治之道矣。

《松阳讲义》曰:这一章见敬为万事之主宰。

“雍之言然”一句,盖深有味乎“敬”之一字,恍然于尧舜之兢兢业业、禹之克艰、汤之圣敬、文王之敬止,万世帝王治天下之大纲皆在雍之一言中,与“修己以敬”一章盖相表里,非沾沾为一“简”辨也。

蕅益大师曰:只是论临民之道,不是去批点子桑伯子。

程子曰:子桑伯子之简,虽可取而未尽善,故夫子云可也。

仲弓因言内主于敬而简,则为要直;内存乎简而简,则为疏略,可谓得其旨矣。

又曰:居敬则心中无物,故所行自简;居简则先有心于简,而多一简字矣,故曰太简。

朱子曰: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如是而行简以临民,则事不烦而民不扰,所以为可。

论语《雍也篇》

论语《雍也篇》

论语《雍也篇》作者: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19期[原文]子贡日:“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②,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③其犹病诸④。

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能近取譬⑥,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①施:旧读shi,动词,②众:指众人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帚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④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⑤夫:句首发语词。

⑥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评析]“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原文]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①知:音zhi,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l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买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一起学《论语》6.13雍也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一起学《论语》6.13雍也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一起学《论语》6.13雍也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一起学《论语》6.13雍也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白话】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释词】子夏:孔子弟子卜商。

对于本章,多有指责子夏为小人儒者,非也。

钱穆:“汉儒传经,皆溯源于子夏,亦可谓不辱师门矣。

孔子之诫子夏,盖逆知其所长,而预防其所短。

”张栻:“以此告子夏者,惧其既博于文而未能反约也,然此亦子夏初年时耳,孔门弟子之进于学,固有月异而岁不同者,问答语言抑扬之间,要须详味也。

”女:同“汝”。

儒:古代教民者之称,后世乃学者之称。

钱穆:“儒,《说文》术士之称。

谓士之具六艺之能以求仕于时者。

儒在孔子时,本属一种行业,后逐渐成为学派之称。

”刘宗周:“学以持世教之谓儒,盖素王之业也。

”君子儒、小人儒:此处的君子儒、小人儒,是从器量见识、规模度量而言的。

前辈约有两义:一指儒者所志在大道和小道之分(或者说务本和趋末之分),一指儒者为己不求人知和为人以求名利之分。

按:二者本身是统一的。

君子儒者,所求在己,志向高远,规模宏大;小人儒者,志在小道,规模狭隘,所求在外。

《此木轩四书说》对此也有详细的解析,见附录。

《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

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

”【先贤精义】陈祥道曰:古之儒者,一而已矣。

《周官》“儒以道得民”,则凡以非道得民者皆非儒也。

后世浇漓,而道术将为天下裂,于是有君子之儒,有小人之儒。

君子之儒惟务本,小人之儒在趋末。

李炳南曰:儒者,其学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儒者,为治国平天下而学,以利天下人为己任。

因此,须学大道。

小人儒者,学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按:且有不学者,伪学者)。

子夏文学特长,孔子希望他进而学道,以资利益人群。

故云:汝要学做君子儒,不要学做小人儒。

张栻曰:儒而有君子小人之分者,固不越乎为己与为人也。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论语雍也篇第六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国学《论语》PPT课件

国学《论语》PPT课件

.
7
二、关于学习
.
8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 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 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 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 而不满足。再次,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读书的人要立志 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 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 另外,针对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 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 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 这里孔子勉励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 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
14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 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 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 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 “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 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 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 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 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 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 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 否定或全盘肯定。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2
主要思想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 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 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 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 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过重大影响。

6《论语 雍也篇第六》-【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6《论语 雍也篇第六》-【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请分享你所体会过的快乐的瞬间






【6.20 解读】
• 这一章中的“之”没有说明是指什么。
• 就道德修养来说,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
知道了却不喜好,不愿照着做,则所学和自己没有关系;



风 喜好,才会追求。
国 风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 国
文:华美、文采
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
中 国


野:粗野、鄙俗 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
史:虚饰,浮夸 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彬彬: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指人文雅有礼貌)】
【6.18 解读】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是说内心的道德品质和外表
的礼仪能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考这些问题,对我们领会人生有很好的启示。
同“悦”,喜欢,爱慕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
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中 国
停止
中 国


【6.12 解读】
• 冉求自称在学道上“力不足”,孔子批评他是不求上进,
半途而废,根本没有把仁德作为自己的目标。
• 修养仁德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只要努力,就可
庶几、差不多
贫乏、困穷、没有办法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
中 国
屡中。”

所结交的朋友
做买卖、经商
中 国

同“臆”,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论语第六章-《论语-雍也篇》

论语第六章-《论语-雍也篇》

《论语-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

五、【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 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 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 会舍弃它吗?”
【赏析】仲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出身寒微,其父 贱而不肖,孔子对仲弓却期望颇高,认为他“可使南 面”。这一章是孔子对仲弓的客观评价。认为人的出身 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 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拨重用人才, 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 任人唯亲的主张。
十三、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 “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超小路, 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赏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 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 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 够帮助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 的需要。
【赏析】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 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地方。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 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物欲的困扰。反之, 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变成一个 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颜回之所以能自得其乐并不只在 于他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 从而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的。
【赏析】可能冉求听到夫子一再称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 之后,已联系自己,便向老师诉说自己力不从心的“苦 衷”。孔子以竞走作比喻,真正体耐力不够的人,他会 中途停顿下来,而你冉求尚未举步就觉得不能坚持到终 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明为仁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一个自觉性和因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十二、【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儒。”

一起学《论语》6.12雍也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一起学《论语》6.12雍也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一起学《论语》6.12雍也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一起学《论语》6.12雍也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原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白话】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夫子之道,只是我力量不足啊。

”孔子说:“力量不足的人,走到半路上才停下。

现在你却固步不前。

”【释词】说:同“悦”。

中道而废:废,置、废止。

钱穆:“如行人力不足,置物中途,俟有力再前进。

驽马十驾,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今女画:女同“汝”。

画,止也,截止、停止。

《正义》:“《说文》:‘画,界也。

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引申之,凡有所界限而不能前进者亦为画,故此注训‘止’。

”孔安国:“力不足者,当中道而废。

今女自止耳,非力极。

”蓝田吕氏:“今求非力不足也,自画之尔。

”《注疏》:“孔子责冉求之不说(悦)学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勉人学也。

朱子曰: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欲。

谢氏曰:欲为而不能为,是之谓力不足;能为而不肯为,是之谓画。

胡氏曰:使求说夫子之道,则必将尽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画而不进,则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于艺也。

(李炳南:冉求非不好学,观其才艺可知,盖偏重于艺,缺于求道之心,是以孔子勉其上进。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论语正义》:凡人志道,皆必力学。

人不可一日勿学,故于学自有不已之功。

圣门弟子,若颜子大贤,犹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欲从末由”,其于夫子之道,盖亦勉力之至。

然循序渐进,自能入德,奚至以力不足自诿?刘宗周曰:学问须自识病痛,方有鞭策处。

吾辈明明坐自画一病,终无长进,却要卸罪于力,若以为天限者。

然以此诳己诳人,如讳疾忌医,更无瘳法。

圣人直为人指破膏肓处,令人毛骨俱竦。

“中道而废”是力不足,“今女画”是志不足。

陈祥道曰:志有余而力不足,中道废者也;力有余而志不足,自画者也。

中道而废者,君子之所惜;自画者,君子之所恶。

一起学《论语》6.6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

一起学《论语》6.6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

一起学《论语》6.6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一起学《论语》6.6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原文】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白话】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之子身上生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圆满端正的两角,即使想不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释词】子谓仲弓曰:此处是孔子对仲弓之言,非评论之语。

此语是告诉仲弓选人用人之道,人才勿因其出身贫贱低微而不用也。

犁牛之子:即牛犊。

犁牛就是耕牛。

耕牛可以耕田,但不用来祭祀。

犁牛之子,比喻人才出身低微。

按:因本章有“犁牛”之喻,后世就有了关于“冉伯牛是冉雍之父”以及“仲弓之父是贱人”的这两种说法,今不取。

《论语骈枝》《论语集释》做了具体考辨,可参考。

郑汝谐:“或谓仲弓之父必有不善之行,非也。

圣人不因美其子而斥其父也。

”《论语正义》:“称子之美,比及其父之恶,长者所不忍言,而谓圣人能出诸口乎?”骍:赤色也。

周人尚赤,祭牲用骍。

角:牛之两角圆满周正,合于作牺牲的条件。

何休:“别天牲,主以角。

”耕牛虽不用来祭祀,但是在官养的牺牲不足之时,耕牛之子如果符合作牺牲的条件,则可以用来祭祀。

见下《羊人职》。

用:用之来祭祀。

《周礼·羊人职》:“若牧人无牲,则受布于司马,使其贾买牲而共之。

”买来而用的牺牲,谓之“野牲”“索牛”。

山川:山川之神。

山川之神,因有功社稷、百姓,要以时祭祀。

其舍诸:其,表示反问语气。

舍,舍弃。

诸,之乎的兼词。

钱穆:“《淮南子》曰:‘犁牛生子而牺,以沉诸河。

河伯岂羞其所从出,辞而不享哉?’即运用《论语》此章义。

故曰山川之神不舍也。

”【先贤精义】《论语稽》曰:“犁牛之子”乃泛论古今之人,而与仲弓言之,不必指仲弓也。

张惕庵曰:仲弓为宰时,子告以官人之道。

李炳南曰:仲弓可使从政,从政须揽人才,选才不论其父之良窳(yǔ),但论其人之贤不贤,喻如耕地之牛,能生骍且角之子,此子当可为牺牛。

张栻曰:此言用人不当以世类而废也。

犁牛之子而骍其色,是能变其气类,且当其可用之时,虽欲不用之于郊,而山川之祀,亦岂得而废之乎?《四书翼注论文》曰:夫子既告仲弓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他日又更端语之曰:“尔为宰有取士之责,凡乡举里选,惟才是视,勿拘于世类,俾秀民之能为士者仍困于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 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
•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g)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 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 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 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 【注释】 •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 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29岁。南面:面 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 天子、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 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 • 【译文】 • 孔子说:“雍啊,可以让他处在坐正卿大 夫的位置上了。”
•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 上矣。‛ •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 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 女画。‛
•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 而免。‛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 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
本篇具体有两大内容。 一是孔门弟子之群相:冉雍出生低微,却有南 面之才;桑户有居敬而行简之能;颜回有不迁怒不 贰过不违仁之德,兼有箪食瓢饮之乐;冉求有为同 窗请粟之谊;原宪有辞粟谦让之行;仲由之果,子 贡之达,冉求之艺,闵损之清,灭明之公,孟之反 之不伐,皆人之一品,亦是“仁”之一品。 • 其二是一些深度的哲学思想:如道之难易,文 质之关系,博与约的关系,直与罔的关系,名与实 的关系,智者对鬼神,仁者之实践。以及智者仁者 对山水,仁者对仁者的关系,以及孔子通权达变的 思想,乃至“中庸”“仁”“圣”之哲学。
•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①,不迁怒②,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 者也。‛
• 【注释】 • ①颜回:亦称颜渊,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 生,小孔子29岁。 ②迁:转移。 ③短命:颜回 死时仅三十一岁。 ④ 亡:通“无”,没有。 • 【译文】 • 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 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相同的错 误不犯第二次。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 了,我还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雍也篇》(共30章)
•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 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 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 •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 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 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
• 6.4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 曰:‚与之釜③。‛请益④。曰:‚与之 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⑥。子曰:‚赤 之适齐也⑦,乘肥马,衣轻裘⑧。吾闻之 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⑨。‛
• 【注释】 •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门弟子,小孔子42岁,春秋鲁国 人。 使:出使。 ②冉子: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 孔门弟子,小孔子29岁,春秋末鲁国人。粟(sù):谷子,小 米。 ③釜(fǔ):古代量器名,合六斗四升。 ④益:增加。 ⑤庚 (yǔ):古代量器名,合二斗四升。 ⑥与之粟五秉:给他八百斗谷 子。与:给。秉:古代量器名,十六斛(hú)为一秉,十斗为一 斛。 ⑦适:往,去。 ⑧衣(yì ):穿。动词。 ⑨急:急迫,穷困。 继:增益。 • 【译文】 • 子华出使齐国时,冉子去替他的母亲要粮米。孔子说:“给一釜吧。” 冉子请求增加。孔子说:“再加一庾吧。”(结果)冉子给了五秉。 孔子说:“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着车,穿着上等皮装。我曾 听说:君子周济急难而不干锦上添花的事。”
•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 小人儒!‛ •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 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 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 也。’‛ •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 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 道也?‛
•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 •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 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 也,不可罔也。‛
•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可也,简 ②。‛仲弓曰:‚居敬而行简③,以临其民④,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⑤?‛子 曰:‚雍之言然⑥。‛
• 【注释】 • ①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 ② 简:简约,简洁,不烦琐。 ③敬:指敬业,工作认真。 ④以 临其民: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 意思。 ⑤无乃大简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 猜测语气的副词。大:同“太”。 ⑥然:对的,是的。 • 【译文】 • 冉雍问子桑伯子怎样,孔子说:“还可以,不过简约了些。” 冉雍说:“居处敬而行事简约,(抓大体,不烦琐)用此来治 理百姓,不也是可行的吗?如果居处马虎而又行事从简,那不 是太简率了吗?”孔子说:“雍说得很对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