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螳螂捕蝉》说课稿1一、说教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说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

(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生物间的互动行为,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技巧而闻名。

本文将从螳螂的特点、捕蝉行为的过程、捕蝉行为的意义、捕蝉行为的适应性以及对人类的启示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内容。

一、螳螂的特点1.1 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通常呈现绿色或棕色,身体修长,前胸部发达,头部具有三个复眼和一对复杂的触角。

1.2 螳螂的生活环境螳螂主要栖息在草丛、树枝等地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1.3 螳螂的食性螳螂是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蝉、蝴蝶、蜻蜓等。

二、捕蝉行为的过程2.1 觅食阶段螳螂首先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等待合适的时机。

当蝉鸣声响起时,螳螂会立即展开行动。

2.2 偷袭阶段螳螂会迅速移动,使用其锐利的前足捕捉猎物。

它们通常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捕食行为。

2.3 吞食阶段螳螂捕获猎物后,会用前足固定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将其咬碎,并将其吞食。

三、捕蝉行为的意义3.1 维持生态平衡螳螂捕食其他昆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3.2 提供能量来源捕蝉行为为螳螂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使其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

3.3 保护自身安全通过捕蝉行为,螳螂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提高逃避天敌的能力。

四、捕蝉行为的适应性4.1 捕食技巧的演化螳螂的捕食技巧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高效的捕食方式。

4.2 视觉和听觉的敏锐性螳螂具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可以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和行动。

4.3 运动速度的优势螳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身体机动性,使其能够迅速捕捉猎物。

五、对人类的启示5.1 学习专注和耐心螳螂捕蝉的过程需要专注和耐心,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专注和耐心的启示。

5.2 运用合适的策略螳螂在捕蝉过程中采用了合适的策略,这对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3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螳螂通过适应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捕食技巧,这对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也有启示作用。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绘螳螂捕食蝉子的情景,寓意着智慧胜过力量的道理。

本文将从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螳螂的外貌特点1.1 外貌描述:螳螂通体呈绿色或棕色,身体细长,有六条细长的腿和两对翅膀。

1.2 头部特征:螳螂头部呈三角形,两只复眼能够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

1.3 伪装能力:螳螂具有出色的伪装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身体颜色,使其更好地隐藏在植物中。

二、螳螂的捕食技巧2.1 狩猎方式:螳螂采用伏击的方式捕食,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后,突然出击。

2.2 快速反应:螳螂具有极快的反应速度,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猎物。

2.3 捕食技巧:螳螂用前足迅速抓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咬住猎物的颈部,迅速将其吞食。

三、螳螂的进化原理3.1 捕食适应性:螳螂的捕食技巧是其进化的结果,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中的捕食需求。

3.2 伪装进化:螳螂的伪装能力是其进化的产物,使其能够更好地躲避天敌和更容易捕食猎物。

3.3 生殖策略:螳螂的繁殖方式也是其进化的结果,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将雄性螳螂吃掉,以获取更多的营养。

四、螳螂的生态作用4.1 控制害虫:螳螂是农田和花园中的天敌,能够有效控制各种害虫的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4.2 生态平衡:螳螂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4.3 自然选择:螳螂通过捕食猎物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自然选择,进一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五、人类启示5.1 智慧胜过力量: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技巧胜过单纯的力量。

5.2 伪装与隐身:螳螂的伪装能力给我们启示,要善于利用环境和条件,做到隐身和保护自己。

5.3 生态保护:螳螂的生态作用提醒我们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结语:通过对螳螂捕蝉的描述和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doc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doc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大同小学周颖2013.3.18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正隐伏着祸患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3、指一名同学讲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4、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四、明理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1)出示词语,指名读(2)说说词语的意思(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1)固执(2)知错就改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doc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doc

《螳螂捕蝉》优质说课稿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害。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拟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典型捕食行为。

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方式和高超的捕食技巧而闻名,它们的捕蝉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捕食行为、适应性进化、生态影响以及保护意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知识。

一、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1.1 视觉捕食策略:螳螂利用其复眼和颈部的高度灵活性,能够360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猎物的运动轨迹和特征,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和行动,从而选择最佳的捕食时机。

1.2 运动捕食策略:螳螂具有非常迅速的反应速度和出色的运动能力,能够在瞬间抓住猎物。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快速抓住猎物,使猎物无法逃脱。

1.3 捕食后的处理策略: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2.1 捕食前的观察:螳螂在捕食前会静止不动,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等待合适的猎物出现。

它们会利用植物的伪装色彩和姿势,将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2.2 捕食时的攻击:当螳螂发现合适的猎物后,会迅速展开攻击。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一举抓住猎物,使其无法逃脱。

捕食过程通常只持续几秒钟,非常迅速而有效。

2.3 捕食后的后续行为: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

捕食后,螳螂会重新寻找下一个猎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螳螂捕蝉的适应性进化3.1 捕食器官的进化:螳螂的前肢经过长期进化,变得非常锋利和灵活,适合捕食猎物。

此外,螳螂的复眼和颈部也经过进化,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观察能力。

3.2 体型和色彩的进化:螳螂通过体型和色彩的进化,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一些螳螂具有植物伪装的能力,可以将自己与植物相似,使猎物难以察觉。

3.3 行为的进化:螳螂通过进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捕食行为和策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螳螂捕蝉说课稿北京版20190902436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螳螂捕蝉说课稿北京版20190902436

《螳螂捕蝉》说课稿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再次感知:上课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词语,然后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10《螳螂捕蝉》说课稿

10《螳螂捕蝉》说课稿

10.《螳螂捕蝉》说课稿(2081字)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螳螂捕蝉》,【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诗文精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叙事清楚),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六年级的学生属于第三学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课文。

但是,受年龄与思维的限制,他们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不仅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学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对教材、学情以及新课标的分析,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4]个生字,重点掌握“侯”字的写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和寓言所蕴含的哲理。

理清文章层次,掌握(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这一目标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将结合学生特点采取“朗读感悟、质疑点拨、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的焦点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说教学流程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好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质疑导入,揭示课题:[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再引导学生明白都是通过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从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寓意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引言概述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它以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为背景,通过螳螂的智慧和机智,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

这个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一种警示和启示。

二、螳螂捕蝉的故事1.1 螳螂的观察力与等待时机螳螂捕蝉的故事中,螳螂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会仔细观察蝉子的行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现。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

1.2 螳螂的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当蝉子飞来时,螳螂会迅速反应并准确判断蝉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才会出击。

这表明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抓住机遇。

1.3 螳螂的勇敢与果断行动螳螂在判断准确后,会果断地出击,抓住蝉子。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成功。

三、螳螂捕蝉的启示2.1 善于观察和等待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等待,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2.2 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螳螂捕蝉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准确判断了机会的出现,我们才能抓住机会。

2.3 勇敢果断地行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敢果断地行动,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通过观察和等待,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以及勇敢果断地行动,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螳螂捕蝉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资料。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计算机。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资料。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

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状况。

(一)、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透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个性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螳螂捕蝉》教案篇1作者:刘丹转贴自:焦溪镇舜山小学点击数:77《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焦溪镇舜山小学刘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一开头,就可以看出老师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写人的文章来教的。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对的。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两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吴王不可了。

三天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他是怎么与吴王交谈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螳螂捕蝉》说课稿1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觉最特别。

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体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勇敢、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体现少年的机智勇敢,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螳螂捕蝉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螳螂的智慧和勇敢,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保护自己,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寓意和启示、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故事背景1.1 《螳螂捕蝉》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流传甚广。

1.2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山间小村,螳螂和蝉是村里的两种昆虫。

1.3 故事的背景环境描绘了一片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但隐藏着危(wei)险。

二、主要人物2.1 螳螂是故事中的主角,它机智、勇敢,善于抓住机会。

2.2 蝉是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贪心、愚蠢,被螳螂利用。

2.3 螳螂和蝉的对照突出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

三、故事情节3.1 螳螂伪装成青蛙,诱骗蝉出来。

3.2 蝉被螳螂的伪装所迷惑,掉入螳螂的陷阱。

3.3 螳螂趁机捕获了蝉,得到了丰厚的食物。

四、寓意和启示4.1 故事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4.2 智慧和勇气是克服难点的关键,要学会善于抓住机会。

4.3 贪心和愚蠢会导致失败,要懂得控制欲望,避免陷入危(wei)险境界。

五、教学方法5.1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量故事暗地里的寓意和启示。

5.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5.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思量如何运用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和蝉的对照,生动地展现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教导人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愿我们都能像螳螂一样,机智勇敢,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2019《螳螂捕蝉》说课稿4精品教育.doc

2019《螳螂捕蝉》说课稿4精品教育.doc

《螳螂捕蝉》说课稿4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

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准备攻楚不听劝阻讲述故事劝说吴王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螳螂捕蝉 说课稿

螳螂捕蝉  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李家完小吴会锋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二、学习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讲究方式方法。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中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小组内进行温故知新的巩固与反馈。

学文明理中通过吴王和少年的对话的品读,认识吴王和少年的品质,并对人物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对比提升环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通过同样是劝说吴王,大臣们是直言不讳,少年是机智巧妙,在大臣的“直”和少年的“智”之间,你有什么感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让学生更能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讲究方式方法和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进行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对文本进行了二次挖掘,从文本中,超却文本,让学生从学文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借助《教材全解》等教辅资料,完美的回答了小组合作中的问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打乱了我课前的预设。

其次,课堂上,我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展示,缺少及时的激励性评价,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合理的使用教辅资料,也成为了课堂上困扰我的新问题。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的说课稿
《螳螂捕蝉》的说课稿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螳螂捕蝉》说课稿4。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
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

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

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

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
到身后隐伏着祸患”这一故事寓意。

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

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实践练习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螳螂忽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黄雀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