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马氏文通_转词初探

合集下载

_马氏文通_中的_词_研究_丛玉青

_马氏文通_中的_词_研究_丛玉青
正名卷定义加词为介字与其司词统日加词也就是说介字与其后的司词合起来称作加词但马氏在同次部分集中论述加词时并没有表明介词结构其实加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介词短语是一种语言单位而不是一种句子成分
第 35 卷 第 9 期 Vo1.35 No.9 .
2015 年 9 月 20 日
本文摘自新刊出版网
Sep.20 2015
《马氏文通》中的“词”研究
丛玉青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马氏文通》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完整的汉语语法书, 它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现 代语言学的开始。句读是 《马氏文通》 一书的核心内容, 在讲句法的过程中, 马建忠最初创立了两套概念, 即 “词” 和 “次”。通过对 “词” 的种类及对 “次” 的分析, 认为 “词” 与 “次” 多有重复, “次” 对 “词” 进行补充。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句法; “词”; “次”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5)09-0025-02
《马氏文通》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汉语语法 书, 它开辟了我国语法学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现代语 言学的开始。全书共十卷, 卷一 “正名” , 共 23 个界说, 即对各种语法术语所下的定义。第二卷到第九卷讲字 类, 可分为两个部分, 即实字和虚字, 实字分五类: 名 字、 代字、 动字、 静字、 状字; 虚字分四类: 介字、 连字、 助 字、 叹字。第十卷讲句读。十卷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 系。从层次上分, 可以把马建忠建立的体系分为四个层 次, 即 “字类”“词”“位次”“句读”。按照现代语 法学划分, “字类” 也就是词类, 而 “词”“位次”“句 读” 就是现代讲的句法。其中, 专论句读的仅有一卷。 这并不是因为他不重视句读, 也不是说句读在 《马氏文 通》 的语法体系中不重要, 恰恰相反, 句读是 《马氏文通》 一书的核心内容, 虽然马建忠大量的篇幅都在讲字类, 但在讲字类的过程中已零散地谈到句法问题。正如马 建忠在 《后序》 中所说: “则常探讨画革旁形诸国语言 之源流, 若希腊、 若拉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 而 句司字, 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 皆有一定不易之律。 ” 《 马氏文通 》 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揭示汉语中的语法规律。 也正因为专论句读的仅有一卷, 对 “词” 也就是句法 成分的研究较少。本文就 “词” 的种类及 “次” 进行粗略 分析, 以进一步认识 “词”。 一、 “词” 的分类 马建忠在讲句法的过程中, 最初创立了两套概念, 即 “词” 和 “次”。其中, “词” 是指句子成分, 《马氏文 通》 中共讲的词有多少类, 张海棻认为共分七类: 起词、 语词、 表词、 止词、 转词、 司词、 加词; 也有人认为是十一 类: 起词、 语词、 表词、 止词、 转词、 司词、 加词、 决词、 状 词、 前词、 后词。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 其中有的成 分名称不太正式, 写作 “词” 或是 “辞”, 如 “状词”“决 词” , “决词” 又称作 “断词” , “状词” 又称作 “状语”。 还有两个只是粗略讲说, 即 “前词” 和 “后词”。学界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是今天所熟知的最古老的汉语词典,于近代著名学者马政炜整理而成,是一部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杰作。

它对于汉语词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如下:
一、首先,《马氏文通》系统的分配了汉语的词类,它把汉语的词类分为了四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并且,该类别下的词条还细分出更多的小词类别。

二、其次,《马氏文通》总结出汉语中多音字的不同意义,它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清晰地区分开了多义字、多义词和歧义词,促进了汉语词类研究的深入。

三、此外,《马氏文通》扩展了汉语中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它详细地解释了这些术语的实际意义,以使读者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为汉语句法规则研究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马氏文通》为当今汉语词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使学者有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加深了对汉语句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汉语词汇的分类,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影响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影响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
贡献及影响
马氏文通是中国古代著名学者马致远创作的一部词典,它记载了汉语词汇的分类、解释、出处和音拼。

它是中国古代汉语词类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对中国汉语词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氏文通在汉语词类研究上的贡献有三:首先,马氏文通将词类分为四种,即虚词、实词、形声词和归类词,其中虚词包括助词、连词、疑问词、副词、感叹词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形声词是指以形声为主要特征的词;归类词是指由虚词和实词构成的词类,如介词、代词等。

这是中国古代汉语词类学的重要基础,成为以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参考。

其次,马氏文通拓展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内容,将多音字、多义字等研究内容纳入汉语词类研究的范围,它不仅提出了对多音字的分类方法,而且探究了多义字的构成机制,试图从汉字的形声、偏旁、象形等特征来分析多义字的形成。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类学的发展,使汉语词类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氏文通的理论贡献和影响,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和词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氏文通》“语词”论

《马氏文通》“语词”论
科 教 文 化
・0 2 5・
《 马氏文通 语词” 》 “ 论
陈 彦坤 ( 尔滨 金 融 学 院 , 龙 江 哈 尔滨 10 3 ) 哈 黑 50 0

要 : 马氏文通》 在《 的语法体 系中, 语词 占有重要 的地位。本文在对语词构成材料进行梳 理的基础上 , 对马氏关于语词论述的得与
失做 了 简单 的评 。
关 键 词 : 氏文 通 ; 词 ; 成 材料 ; 献 ; 马 语 构 贡 问题
在《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 ( 文通》的语法体系中, ) 马建忠构造了一 我们 有必 要再从 断词 的角度 对表词 做一 番考察 。 套相 对完整 的句法 成分 。这些 成分 主要有起 词 、 词 ( 括表词 )止词 、 语 包 、 a 是。《 ・ 论 微子》“ : 是鲁孔丘与?” ) ( 转词、 司词、 。 加词 其中, 起词和语词是句读的核心 , 而起语两词当中, 语 b 非。《 ・ . 汉 赵充国传》“ : 此人臣 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词对 于句法结 构 的重要性 则 更为 突 出。马 建忠 曾在 书 中多处 反复 申明 ( ) P 2 9 c. 语词 的重要性 ,他指 出 ,起 词或 可隐 而不 书 ,而语词 则 句读之所 为语 “ 为。《 ・ 论 学而》 “ : 礼之用和为贵 , 先生之道, 斯为美 。” ) ( 者, 不可不书”P ,凡句读之成 , ( )“ 必有起词语词。起词之隐见 , 一以上 d即。《 项羽本纪》“ . 史・ :梁父即楚项燕 。” ) ( 下之辞气 为定 。而语 词则起 词之 所为 语也 ,无 语词 是无 句读 矣 ”P , ( ) e . 乃。《 李斯列传》“ 史・ :夫斯乃上蔡布衣。”P ) (。 ・ “ 句读 必有语词 ”P )可见 , 词在 句子这 一线性 结构 中处 于核心 地 凡 (, 。 语 此外 , 几个 并非断词 而 被马 氏当作 断词来用 的 : 还有 位, 很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语词展开的。 但是 , 相对于语词的重要性而言, £ 似。《 ・ 论 乡党》“ : 屏气似不息者。”P ) ( 1 人们对它的重视却显得不那么充分。由于语词的问题散见于全书, 而书 类。 史・ 《 酷吏列传》“ :吾所为, 贾人辄先知之 , 益居其物 , 是类有以 中仅有正 名 、表 词和 句读 卷 的彖二这 三 处集 中讨论 语 词 ,因此我 们认 吾谋 告之 者 。”P ( ) 为 , 语词 的问题 进行整 理 归纳是有 一定必 要 的。 将 h 。《 黥布列传》 “ 加 史・ :出就舍, 帐御饮食从官 , 如汉王居。”P ( ) 1语词 的构成 材料 i 。《 ・ . 若 史 淮阴侯列传》“ : 果若人言。”P ( ) 语词是 和起 词相 对而 言的 , 的主要作 用 的“ 它 言夫 起 辞” )大致 ( , i . 犹。《 ・ 孟 离上》“ :视天下悦而归己, 犹草芥也。”P ( ) 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谓语 。《 文通》 正名卷中给语词下的定义是这样 k . 谓。《 ・ 孟 告上》 “ : 生之谓性。”P . (_) 的 :凡 以言起词 所有之 动静 者 , 词 。” ) “ 日语 ( 又说 :动字 之为语 词 , “ 凡 L 言。《 系辞》“ 易・ :德言盛, 礼言恭。”P ( ) m . 以言起词之行也。……静字后于起词而用作语词 ,所以断言其为何如 则 。《 ・ 下》“ 孟 尽 :道则 高矣美 矣 , 若登天 然 。”Po 宜 (3) o 也。惟静字为语词, 日表词。” ) , 则名 ( 可见 语词分为两类 : 动字( 包括 语词的构成材料是我们认识语词的基础, 也是我们讨论《 文通》 中 以动字为 中心的结构 ) 充当的语词为其一 , ( 静字 包括以静字为中心 的 关 于语 词 的论述得 与失 的人手 点 。 结构和用如静字的名代顿读 ) 充当的语词为其二。 ・ 马氏将静字充当语词 2 语词 的贡献 的情况更 名 为表词 , 了表述 方便 , 姑且 称动 字充 当语 词 的. 为 为 我们 情况 《 文通》 是我 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 构建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 它“ 动字语词 , 于表词 , 以别 对动字 语词 和表词 的构成 材料 分别进 行讨 论 。 法 系统 ”宋绍 年 ,04 , 它 以古代 汉语 为描 写对象 , 对现 代汉 语 ( 2 0 )虽然 但 语 法体 系的建 立也 起到 了决 定性 的作用 。此 后 的许 多语法 学专 著都 是 1 动字语 词 的构成材 料 。 . 1 1 .单个 动 字做语词 。 .1 1 在《 文通》 的语法体系基础上建立的,文通》 《 的一些理论对后来 的汉语 a 内动字为语词。 论・ 《 公冶》“ :子说。 ( )外 动字为语词。 孟 ・ 研究 产生 了深 远 的影响 ,其 中的一 些 在我们 今 天看来 仍具 有重 要的价 ” b 《 梁 下》“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同 动字为语词。 盂・ ” c 《 梁上》“ : 庖有肥 值 。 2 在对 语 词构 成材 料 的梳 理 中 , 们 发现 , 建 忠 已经 注意 到 了 . 1 我 马 肉, 厩有肥马 , 民有饥色, 野有饿孚。 (。). ”P d 受动字为语词。 论・ 《 公冶》 : “ 以 口给 , 憎 于人 。”P 御人 屡 ( ) 各种材料充 当语词的情况 。这些材料不仅包括动静名等词一级的语法 单位 , 包括 各 种类 型 的结构 , 还 即短语 一 级 的语 法单 位 , 与汉 语 的语 这 1 .结构 做语词 。 .2 1 a 一 偏正结构做语词。 史记 ・ 《 孔子世家赞》“ : 余低徊 留之不能去云。” 法事实是基本相符 的。 中尤其值得一提的, 读” 其 是“ 和名字用如静字做 这说明《 文通》 已经初步具备 了名词和主谓短语可以做谓 ( b 宾结构做语词。 孟・ P) 动 《 梁上》“ : 彼夺其民时。 ( c ”P )动补结构做语 表词的情况 , . 词。孟 ・ 《 梁下》“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想于王。( ) 动结构做 语 这 样 的思 想 , 管 这种 思想 是模 糊 的 、 的 , 后 来 的语 法学 著 ” d 旌 尽 自发 却对 语词。 盂 ・ 《 梁下》“ :景公说, 大戒于国, 出舍于郊 。 ( )兼语结构做语 作 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P e . 词。《 ・ 盂 梁下》“ :王请无好小勇。”P。 (:) 2《 . 文通 寸 2 语词 和一些 相关 问题 的讨论 反映 了马建 忠关 于句法 结 1 _ 2表词 的构成 材料 。 构的层次观念。 语词有句之语词, 有读之语词。 我们知道, 读可以充当多 如起词 、 词 、 等 , 么 , 词 就 自然 可 以成 为起 词 中 表 止词 那 语 1.单个字做表词。这 里昕说. 字” .1 2 ( 的“ 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 种 句法 成 分 , 词” a 静字为表词 。象静 。《 论・ 先进》“ : 柴也愚 , 参也鲁 , 师也辟 , 由也 的语词 、 止词中的语词 、 表词中的语词 。在《 文通》 的语法体系中, 句子首 语词 外 又进一 谚。” ) . 静 。 L中庸 》“ ( ;滋 ・ b :天下之 达道 三 , 以行之 者三 。”P ). 先 被切分 为起词 和语 词两 部分 , 部分 ( 动字 为语 词的情 况 ) 所 (。 b 名字为表词 。汉 ・ 《 张敞传》“ : 舜本臣敞素所厚吏。 ( )代字为表词 , 步 划分 为动 字和 止词 ,读 ”主谓结 构 的“ ”作 起 词 的 , 也 可以进 ”P c . 主 “ ( 读 ) 起词 要是询问代字 “ “ “ “ 孰”何”奚”谁”等。《 高帝传》 “ 汉・ : 吾所以有天下者 7 Jt  ̄)YN起词与语词, 其层级 }可以用这样的图表来表示( 生 如图 1。 ) 马 氏的这种 层次观 念是 不 自觉 的 ,而且 有 时和他 的直 接找 中心词 何?” ). ( d 状字为表词。《 庄子 ・ 逍遥游》“ : 腹犹果然。”P。sb , ( .)_b“ t f 最” “ “ 等状字常用如静字做表词。 . 甚”切” e 助动字为表词 。 庄・ 《 在宥》“ :天下 的做法还是冲突的。 不过, 我们知道 , 层次性是句法结构本身的屙l 马 生, 建忠能在一百多年前就持有这种模糊的层次观念, 实在是难能可贵。 将安其 I命之 情、 生 之八者 , 存可也 , 亡可也。”P ( ,) 2 3马建忠从两个角度来界定表词 。其一 , “ 静字成为语词, 更名为 1 .结构 做表词 .2 2 ( ) 其 “ 者 , 事 物之静 境也 ”P 。前者 是从 句法层 表词 以决 ( ) m 偏正结构做表词。名诃 『偏正结构做表词。《 ・ 生 左 隐公十一年》 表词 ”P ; 二 , : 后者 基 “ , 我 周之 卜 正也 。”P9 ; 容诃 性偏正 结构 做 表词 。《 ・ 十年 》 面来 界定 表词 , 是从 语义 层 面界定 表词 。我 们现 在搞语 法研 究 , (3)形 5 左 僖三 : 语 语 而 “ 因人之万而敝之, 不 , 失其所与, 不知, 乱易整 , 吾其还也。” 本上 都 是从 语法 、 义 、 用 三个 平 面人 手 , 马建 忠 能在 那个 时 代就 以 不武, 努 ��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词类的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

《文通》把传统的词类学说加以根本改造,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谈论为科学,是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

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词类研究的新局面。

它的词类研究有极强的生命力,历经百年考验而沿用至今。

后人在词法学研究方面始终都无法逾越马氏的高度,未能另起炉灶。

标签:实字虚字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汉语词类研究古已有之。

春秋时期就使用了“辞”这一术语来阐释虚词,具有了总体分类的意识;汉代提出“辞”“词”“语助”等概念作为阐释虚词的专用术语,并对“词”作了界说,从而使汉语词的虚实两分呈其端倪;唐代训诂学者承汉人之说,发汉人之意,以词是否有“意义”为标准披露出汉语两大词类的概貌,形成了汉语词类虚实两分的格局。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以“为义”“不为义”为标准把汉语词分为“义类”和“语助类”,在语法史上具有空前的重要意义。

宋代首次使用了“实字”和“虚字”的概念,但其涵义与现代所谓的虚词和实词有所不同。

宋人的“实字”指的是具体名词,“虚字”指的是具体名词之外的所有词。

元代用“实字”和“语助”对立,使唐代的虚实二分进一步从形式上得以完善,在汉语史上完成了两大词类的划分,并且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虚词的著作——卢以纬的《助语词》。

清代用“虚字”代替“语助”,自此,“虚字”和“实字”便作为汉语乃至其他语言中两大对立的词类名称被确立下来。

清代是我国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

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词的类别概念。

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其他像“称代辞”“形容辞”“指辞”“设词”这些称谓也都出于清人之口。

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在《文通》以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朦胧的、模糊的,还未进入自觉阶段。

《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词论
传统词论是一种传统概念,最早源于春秋战国,由道家哲学家老子和墨家思想家墨子提出,它认为“词语的蕴涵量比空间大,也比时间大,”根据“一言而解”的原理,把词语称为一切物或概念的本源,后发展到汉代,历代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形成了汉英词论的一体,为多部辞书奠定了基础。

2《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明代万历时期著名学者马擘云编著的一部辞书,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词论史著。

本书共收藏8万字,收藏词语3358个,全书繁复多变,具有丰富的词论宝藏,对其它辞书也有百家争鸣的状况,深受国外汉学家的共识。

《马氏文通》被认为是辞书史上最重要的介入著作,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词论文学的合集,极大地推动了汉英文学的发展。

3《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氏文通》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词论方面进行了积极推进。

首先,在继承方面,本书集结各学派学者的思想,收录了道家、儒家、法家和佛家等学派的著作,并建立起了规范、准确、完整的传统词论体系。

其次,《马氏文通》还发展出了一套自身的词论理论,提出了“语形之分”、“意义之调”、“真义之源”等理论,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词论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同时,《马氏文通》也对以往著作进行了改革,更新了辞书的编著格式,使结构更加清晰,使辞书更加规范、富有长远见解,对中国传统词论文学史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现代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学过外语。

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如果想要学好外语,首先要有词汇量上的积累,其次要熟悉掌握语法知识。

在近代有一位叫马建忠的学者,他曾经去法国留学,精通英、法、希腊等多国语言。

他根据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开始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律。

并且,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就有了这部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马建忠写这部书的初衷还不全是为了归纳总结语法知识,他想要通过分析语法,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一位翻译,他需要处理大量文字稿件。

他想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帮助大家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水平。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这部《马氏文通》,在1898年,这部书正式出版发行。

《马氏文通》共分10卷,前6卷介绍实词,后4卷介绍虚词。

为了帮助当时文人理解语法这个概念,马建忠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他在《马氏文通》的第一卷开篇就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概念,也提出了主语、谓语、宾语等说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马建忠那个年代,他把名词称之为“名字”,也就是他在编书过程中用“字”替代了“词”。

这一点和现代说法有所不同。

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时不用标点符号,只有“句”和“读”的概念。

马建忠也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他同意古人对“句”的解释,同时对“读”提出了他的看法。

马建忠从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读”,他认为,“读”不仅仅是喘一口那么简单,而是主句与分句之间的停顿。

这样的观点让模糊的概念有了明确定义。

《马氏文通》的最后一卷,介绍了各种句子的成分组成。

比如这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比如一个很复杂的长句,如何划分主句和分句,再比如哪些时候哪些成分在句子中可以省略。

马建忠的目的就是想把汉语语言规范化。

都说一些经典文章如何如何好,但怎样从最根本的语法知识上去分析,还是始于马建忠。

《马氏文通》的出现,为汉语语法制定了一个大的框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语言文字的新方向。

尤其是马建忠提出了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让语言文字中的基本单位“词”有了科学表述的可能。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首先,《马氏文通》在词类分类上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马端临
根据汉语词的意义和用法,将词类分为十种:“立词”,即名词;“说词”,即动词;“将引词”,即代词;“连词”,即并列连词;“言词”,即副词;“象词”,即形容词;“假词”,即助词;“数词”,即数词;“象音词”,即拟声词;“仄名词”,即嗬字、吧字等特殊用字。

这种分
类方法,是对汉语词类进行了较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为后世语言学研究
提供了参考。

其次,《马氏文通》对各种词类的定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马端临在书中对名词、动词、副词等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
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给出了丰富的例子,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

这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最后,《马氏文通》在定词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马端临提出了
“古今说法”的观点,意味着根据不同时期的用法和表达方式,对于同一
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使用。

他还提出了“就声定词”的原则,即根
据词的音韵特点,来确定它所属的词类。

这对于语言学研究来说,是一种
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分类、详细解释和定词法等方面。

它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言文学师范1201 刘玉 2012013474一百多年前,中国语言学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马氏文通》的问世。

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对后来的语法学界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自《马氏文通》诞生之日起,语言学界就争论不休。

无论是从作品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是到作者其人,历代(指年代)语言学者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也得出了客观公正的结论,总之,《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的《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出生于1845年2月9日。

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精通拉丁语和法语,同时,作为清朝末年的大学者,他又精通古代汉语,因此,《文通》打上了西方语法思想的烙印。

此外,作者在“例言”里说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此书又是一部开山之作必然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论证,下面就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此书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马氏文通》与训诂学《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文法学。

在它刊出以前,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便已立“静字”,“动字”之名。

但是这只是零零碎碎地讨论,还不能说已经开始了中国文法研究。

《马氏文通》才是我国新训诂学时期,在“在成熟的训诂学时期”小学作为经书的附庸是为了发明经义,在方法上也有很重的玄学气味。

但是到马建忠这里,尤其是清朝末年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马建忠明确提出了作此书的目的。

《马氏文通》自序上说:“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悉从哉?,,,,,,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从这一段话看,可以看出此书目的的积极目的,从消极目的看它仍然是为了经学而存在的一种经学的附庸。

然而,他在“例言”中又说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迅速掌握语文规律,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学习其他科学,达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摆脱清朝末年落后的局面。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杨娟丽摘要:作为汉语语法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马氏文通》的内容,第二部分先从这本书的内容、它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以及马建忠的个人优势等方面分析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然后通过剖析其不足之处,总结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经验;教训马建忠作《马氏文通》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举足轻重。

学习《马氏文通》的内容,探索它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将为我们的汉语语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路。

一、《马氏文通》的内容《马氏文通》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宏伟。

分上下两册,共10卷,上册六卷出版于1898年,下册四卷出版于1899年。

书的内容分三部分,首正名,次字类,再次句读。

卷一正名,为书中提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说,共23条界说,词类方面10条,句法方面13條,以使文章中的各名称名正而言顺,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卷二至卷九为字类,他先将汉字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

其中前五卷依次介绍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实字,后三卷则论述了四类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本旨。

《马氏文通》不仅指明了实字和虚字的类别,而且关注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词”和名字、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还对句读、顿的结构及其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本书用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二、《马氏文通》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首先,就《马氏文通》的内容来说。

这本书第一次对古汉语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书中的古汉语语法材料上自春秋下迄唐韩愈,足见其调查研究的广泛了。

吕叔湘在1983年的“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广收例句、摆出矛盾,他说:“《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不足
1. 概念混乱。一方面袭用旧名, 一方面又赋予新 的含义, 却未作严格定义,导致新旧概念混为一谈,使读 者无所适从。 2.“削足适履”。马建忠自己说这本书是模仿葛朗 玛而作,不免以拉丁语法来描绘汉语语法, 所以常常拿汉 语来比附拉丁语。不免有照搬照抄之嫌。 3. 缺乏对句子结构成分的层次认识。《马氏文通》 对汉语中词组的重要性的认识极为不足, 并不适当地扩大 了“读”的范围, 把“读”和“句”放在一个平面上分析, 因而不能准确地认识句子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 如许多复 句也被塞进了“句读”相连的结构。
《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一、字类
(一)字分两大类 《文通》把“字”先划分为“实字”和“虚字”两类。 (二)实字分五类 “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 (三)虚字分四类 “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二、句子成分
(一)起词和语词 (二)止词和表词 (三)司词和加词 (四)转词 (五)前词和后词 (六)断词和状词
1
三、位次 (一)“次”有两个要点:( 1 )是名字、代 字的位次;(2)是它们在句读中的位次。 (二)主次与宾次 (三)正次和偏次 四、句读 所谓句就是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所谓读大致 是主谓结构的词组和主谓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 语法著作。尝试运用更加规范的术语来解释 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 全面系统的语法体系。 优点: 1. 行文内容的安排符合逻辑。比如先 讲实字,次讲虚字,再讲句读,合乎科学知 识的逻辑程序。 2. 运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先 提出界说,再举例说明,这是演绎法的运用; 在列举大量例证之后,再加以概括,这是归 3 纳法的应用。
4

《马氏文通》中"动字后的无介转词"

《马氏文通》中"动字后的无介转词"
的一个重要概 念 。虽然卷 一 《 正名 》部 分马 氏并没有
马 氏在谈 内动字的转词时,根据转词与内动字的意 列 出转词 的定义 ,但 结合 其他各卷对转 词的界定 ,可 义关系 ,将转词分 了 4类情况: 甲:转词记处者 ;乙: 以认 为转词 就是句 中起词 、止词 之 外与动 词有关 系 转词记 “ 行之效 ”者 ;丙:转词记 “ 行之缘 起 ”者 ;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衡 水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s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5 . No . 3
J un. 201 3
《 马氏文通 中 “ 动字后 的无介转 词 ’ ’ ①
《 马 氏文通 》中对 “ 动字后 的无介转词 ”的论述 主 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 卷 四,主要 以动字为 核 心,从句法 的角度 讨论 了 “ 动字后的无介转 词 ”。
第 二部分在卷十彖 四 ,专 门讨论 转词 ,从语义 角度把 转 词分了几大类 。下面分别论述 : 第 一种 “ 记从来之 处 ”的都有介字 ,故不论及 ,
我们重 点来看 后 3 类: 我们归纳 出马 氏实际上 是依据转词前面 的动字 的 1 . 1 . 1 内动字后 “ 记所经之处 ”的无介转词 种 类 ,从句法角度把动字 后的无介转词分成 了 3 类: 马 氏说这一类转词 “ 后乎动字而无介焉 ”,所举的
收稿 日期 :2 0 1 2 . 0 6 — 0 4 作者 简 介 :赵林 晓 ( 1 9 8 6 一 ) , 女, 河南 辉县 人 , 北 京 大学 中文 系 2 0 1 0级 在读 博士
1 句法角度 的分类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导言本文将对马建忠先生的著作《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进行全面评述。

在此,我们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语法体系。

一、马建忠先生及其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先生是一位在语法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深入研究了汉语语法体系,并通过自身的总结与创新,撰写了《马氏文通》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马氏语法的体系结构以及其应用。

二、马氏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语法体系结构马氏语法体系主要由词类、短语、句子等组成。

其中,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短语则由介词短语、名词短语等构成;句子则通过主谓宾结构来表达。

2.2上下文和语义分析马氏语法认为,语法应当与上下文和语义紧密结合。

因此,在分析一句话的语法结构时,需要考虑其上下文和语义信息,以确保准确的语义表达。

2.3语法规则和案例分析马氏语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加深读者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其中的一部分语法规则进行阐述。

2.3.1名词短语的构成马氏语法中,名词短语的构成包括名词、量词、形容词等元素的组合。

例如,“大红苹果”中,“大”是形容词,“红”是形容词,“苹果”是名词,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名词短语。

2.3.2句子的主谓宾结构马氏语法认为,汉语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法结构。

主要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

例如,“小明吃饭”中,“小明”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三、马氏语法的应用与启示3.1语法规则的运用通过学习马氏语法,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写作时,可以根据马氏语法的原则,合理运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3.2上下文和语义的重要性马氏语法强调了语法与上下文和语义的关联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注重语境和语义的分析,以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3语法对语言认知的帮助通过学习马氏语法,读者不仅能够提高语法意识,还能够拓展对语言的认知。

_马氏文通_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_马氏文通_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

ኗᇀ஛౅ᆼ઱odern chinese2008.10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汉语词类研究古已有之。

春秋时期就使用了“辞”这一术语来阐释虚词,具有了总体分类的意识;汉代提出“辞”“词”“语助”等概念作为阐释虚词的专用术语,并对“词”作了界说,从而使汉语词的虚实两分呈其端倪;唐代训诂学者承汉人之说,发汉人之意,以词是否有“意义”为标准披露出汉语两大词类的概貌,形成了汉语词类虚实两分的格局。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以“为义”“不为义”为标准把汉语词分为“义类”和“语助类”,在语法史上具有空前的重要意义。

宋代首次使用了“实字”和“虚字”的概念,但其涵义与现代所谓的虚词和实词有所不同。

宋人的“实字”指的是具体名词,“虚字”指的是具体名词之外的所有词。

元代用“实字”和“语助”对立,使唐代的虚实二分进一步从形式上得以完善,在汉语史上完成了两大词类的划分,并且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虚词的著作——卢以纬的《助语词》。

清代用“虚字”代替“语助”,自此,“虚字”和“实字”便作为汉语乃至其他语言中两大对立的词类名称被确立下来。

清代是我国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

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词的类别概念。

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其他像“称代辞”“形容辞”“指辞”“设词”这些称谓也都出于清人之口。

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在《文通》以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朦胧的、模糊的,还未进入自觉阶段。

他们没有视词类问题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只是附之于“小学”,并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所以不可能真正触及汉语词类的本质问题。

另外,“古人对汉语词的研究也是很不全面、很不均衡的,主要侧重于虚词的诠释和说明,而对于争议较多的实词却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就未提及,即使触及到的也只是从词汇平面去解说,而很少从语法平面去探讨。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

《文通》词类理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本质影响极深,但是它又是人们谴责马氏“机械模拟”的重要凭证。

80 年月以来在语法科学整体迅猛发展的“盛世”,词法学方面,历史却出现了与 30 年月极相像的状况〔1〕:否认马氏的人拿不出足以代替《文通》的词类理论,继承《文通》的人又没法根本挣脱马氏的框架。

为走出词类研究的迷谷,有必需追本寻源:终究应如何评论《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为中国学术引进了语法科学的重要观点——词类《文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单是成立了一个完好的语法学系统,尤其是引进了一个崭新的观点——语法学的观点,一种崭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使国人看到:古老的汉语竟能够用崭新的方法来研究并指导人们使用。

马氏说小学一端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而会合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10 页,以下仅注页码)这类对于语言文字学中应有语法学地位的主张对于中国传统语言学恰好填补了单薄的一环也是中心一环,确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引起了中国学人的语法学兴趣。

而词类的观点,就是这新观点的重要部分,故《文通》第一版后的最先几十年,语法学界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词法研究上。

马氏引进语法学观点,是鉴于他对世界语言共性的研究。

人们谴责他没有全面引进西方理论语言学,纯从适用出发比附“葛朗玛”,这其实不切合事实。

“盖所见为不一样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因此能意,此意之因此能达之理。

”(12 页)“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9页)等等,都是透过语音文字的迥异看到人类语言深层特别是语法上的共性及其哲学基础,其中还有他自己精晓古汉语和西方古今多种语言而“积十余年之勤求商讨”(11 页)的比较研究,明显已有语言种类学的萌芽了。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

《马氏文通》起词节浅析《马氏文通》起词节从起词的本质、构成、隐现、借代等方面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主语的句子成分,为后来主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

“起词”论是《马氏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马氏文通》起词主语《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语法学著作,开拓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

自1898年出版以来,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文通》虽然在个别问题上是模仿西洋语法的,如“次”的范畴、个别词类中小类的设立等,但在整个体系上却有其创新之处。

“起词”论是《文通》句成分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理论之一。

一般认为,“起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语相当,但起词和主语还是有差异的,因此有必要对“起词”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一、《马氏文通》的起词论(一)起词的本质一般认为,文通的起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主语。

和主语一样,起词具有两重性。

《文通》关于主语的定义散落在全书中,在第十章对起词作了一个总结。

我们认为,书中关于起词本质的看法主要有:1.“起词”是相对于“语词”而言的,类似话题。

如卷一《正名》界说十二:“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曰起词。

”卷十《论句读》:“起词者,即所志之事物者。

”2.“起词”是相对于“止词”而言的,类似施事。

如卷四:“言其行之所自发者,曰起词。

”3.“起词”是相对于语词中的动字和作表词的静字来定义的,类似施事。

如卷十《论句读》:“动静之情,不能不有所从发。

其所从发者,起词也。

”又,“起词者……即发动静之情之事物也。

”《文通》定义的“起词”具有两重性,既像施事,又像话题,既相对于止词来定义,又相对于语词及语词中的动字和作表词的静字来定义。

尽管书中没有提出确定主语的标准,但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定义区分了语义和语用平面,是从不同的语法层面来定义的主语。

这些定义为我们后来对主语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起词的构成《文通》认为:“凡句读各有起词。

_马氏文通_内动字与转词_研究

_马氏文通_内动字与转词_研究

— 75 —
转词 ,这样给汉语动词分类显得更为整齐划一 ,更 具有一贯性和科学性 ,也更便于人们对动词及其连 带成分的句法语义关系的分析 。
马氏还观察到古汉语中记处转词可以省略的 语法现象《, 文通》说 “: 内动字惟言去来之行而无转 词以记处者 ,盖参观上下文 ,其处可知也 。”[1 ] (P290) 如:
(三)《文通》说 “: 记所至之处 ,后乎内动 ,无介 字者常也 ,然有介以‘于’字者 。”[1 ] (P286)“所至之处” 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归趋 ,即动作行为的终点 。这 又有两种情况 :
1. 表示到达某地的内动字 ,其所带转词无介字 为介者 。如 :
(8) 子适卫 。《( 论语 ·子路》) (9) 子之武城 。《( 论语 ·阳货》) (10) 许男如楚 ,楚子止之 。《( 左传 ·昭公四 年》) (11) 不能造朝 。《( 孟子 ·公孙丑下》) (12) 行至安阳 ,留四十六日不进 。《( 史记 ·项 羽本纪》) 2. 表示到达某地的内动字 ,其所带转词介以 “于”“、乎”者 。如 :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45 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Jo 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 niversity
No . 3 ,2008 Total No . 145
《马氏文通 ·内动字与转词》研究
张 俊 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014 )
(一)《文通》说 :“记从来之处者 ,其转词概以 ‘自’字为介 ,而先后无常 。”[1 ] (P284)“从来之处”即动 作行为的起自 、出处 。根据转词所介介字的不同 , 内动字所带记从来之处的转词可分为以下几种情 况:
1. 以“自”字为介者 ,如 : (1) 吾自卫反鲁 , 然后乐正 , 雅颂各得其所 。 《( 论语 ·子罕》)

马氏文通批评经传释词

马氏文通批评经传释词

马氏文通批评经传释词马氏文通是宋代末年儒学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将南宋以来的经学发扬光大,同时采纳了理学的某些观点。

在经学方面,马氏文通批评了一些经传的释词,对“经传释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氏文通批评经传释词的论点及其意义。

一、批评经传释词虚假歧义在经典中,有很多造成歧义的词语。

这些歧义可以是多义性的,也可以是语义相反的。

南宋以来,经学家们为了对经典进行解释,就采用了“经传释义”的方式,即用古文注释古文。

马氏文通认为,在这种方式下,解释经典的目的成为了体现注释者自身的学问和观点,而非真正恢复经典原意。

这种释义虚假和歧义的结果是使得我们更难以理解经典,也更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

二、提倡经学精神马氏文通认为,解释经典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恢复经典原意,而非注释者的意见。

他倡导的是经学精神,即真实、神圣、客观地去了解和传播经典。

在这种解释中,注释词汇的选用和翻译都应该顺应经典语境和前后衔接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根据注释者自身的观点加以解释。

三、呼吁经传文人审慎解释在马氏文通看来,经传释义的问题不只在于词汇的选择,还在于注释者的拥有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后所持的主观性。

因为主观性原因,注释者可能会在解释中曲解真正的含义。

因此,他强调经传文人需要具备审慎解释的素养。

他们需要准确理解经典,尊重并兼顾经典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的发挥注释员的作用。

四、对于曲解传统观念诵偏口舌的责备马氏文通的另外一个观点是,许多注释者在解释经典时发生了诵偏口舌的现象。

因为他们的个人思想或实际需要,这些注释者倾向于错误解释部分信息或遗漏一些关键信息,导致在学术领域引起了误解。

因此,他警示注释者应当警惕自身的思想冲动,通过主动反思和讨论,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观点的合理性。

马氏文通的这些论点对于今天的学术界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方面,我们仍然面对着经传释词虚假歧义的情况。

因为中文的多义和含糊性,我们很容易在阅读中理解出偏差的词义。

《马氏文通》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马氏文通》问世之前,我国并没有产生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但从文献来看,汉语语法萌芽很早,研究语法的资料也可谓丰富。

不过,它们大多散见于各类书籍、文章之中,很少形成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虚词的研究相当深入,撰文颇丰。

然而虚词并非语法系统的核心,完全可以脱离语法系统去进行研究。

本文将我国古代的语法研究进行分期说明,在涉及虚词研究之处,只列书目,不作说明。

标签:《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研究一、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语法研究先秦时期,可以看作是古人语法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所研究的问题却涉及到了语法研究的许多方面。

《墨子·经说上》把名词分为三类:达、类、私。

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之)名也命之。

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

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以上所说,名词可以分为类、达、私三类。

虽然墨子并非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划分的,而且谈的也不是语法问题,但这毕竟是对名词最早的分类,对今天的名词分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荀子·正名》也把名词分为三类:大共名、大别名、别无可别之名。

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荀子的这番话看成对名词的划分。

《公羊传》《谷梁传》中已有语法意识的萌芽。

二传分析《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已经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明内动词、外动词、被动词以及语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观察语言现象细致入微。

《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谷梁传》曰:后数,散辞也;六鹢退飞,过宋都,聚辞也。

《谷梁传》已注意到了数词在名词前、后的不同,并分别赋予聚辞、散辞的名称。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公羊传》也作了解释: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第5卷 第4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Oct.,2003Vol.5No.4马氏文通转词初探郭 力(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00871)[摘 要]本文对 马氏文通中的!转词∀在句中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转词与动字、止词、状语、状辞、司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指出了转词与止词及与状语、状辞发生混淆等问题,并对 马氏文通转词范围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马氏文通;转词;位置;意义;关系[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3)04-0092-05在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 文通)[1]中,转词这个术语虽然使用较多,但并没有单立!界说∀,#而直接解释转词的地方,大概也只有如下几处: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

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

(145页)∃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名之。

是其所谓转词也。

(166页)凡有介字与司词,皆可统名之曰转词。

(403页)仅仅从上述这些解释中,我们很难具体了解转词。

通过考察 文通全书对转词的记载,我们才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转词的内容及有关情况。

一、 文通转词的内容1 吕叔湘、王海 马氏文通评述一文指出:转词是马建忠为了给止词&以外的动字连带成分起一个名目而创立的。

[2]从 文通的论述来看,转词确实是指与动字相关的句子成分而言。

2 转词在句中的位置,有置先动字者,亦有后于动字者,转词与动字之间,有以介字为介者,亦有无介字者。

例如:甲、有介字者A 位于动字之先(1) 尚书∋酒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

∀(261页)(2) 孟子∋尽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149页)(3) 孟子∋离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151页)(4) 史记∋叔孙通列传:!诸果献由此兴。

∀(173页)B 位于动字之后(5)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

∀(150页)(6) 左传∋昭七:!九月,公至自楚。

∀(167页)文通中使用较多的转词介字即上面例中的!於∀、!以∀、!为∀、!自∀、!由∀等,其中!以∀、!为∀只用于外动字转词,不用于内动字,(其他则用于内外动字均可。

乙、无介字者A 位于动字之先(7) 左传∋隐公元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402页)(8) 论语∋乡党:!吉日,必朝服而朝。

∀(403页)[收稿日期]2003-06-04[作者简介]郭 力(1957-),女,内蒙古赤峰人,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文学博士,从事汉语音韵学、语法学研究。

# 文通卷一 正名专对各种语法术语下定义,马氏称为!界说∀。

∃括号中为 马氏文通中的页码。

&止词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宾语。

(外动字即及物动词,内动字即不及物动词。

B 位于动字之后(9) 孟子∋万上:!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147页)(10) 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

∀(403页)在这些无介字的转词中,有些是马建忠认为可转变为有介字形式的或可加入介字的。

如例(9)可加入介字!於∀,作!畜之於池∀。

但其他多数句子都不能加入介字。

3 从转词所表示的意义来看,它可以指与动字有关的人、处所、方面、时间、原因、目的、工具、效果、价值、度量等。

指处所如例(1)、例(4)、例(6)、例(7)、例(9);指时间如例(8);指价值如例(10)。

二、转词与动字转词既是与动字相关的句子成分,分析转词就应该首先从它与动字的关系谈起。

1 文通卷四谈动字之式,在外动字和内动字两节中谈及转词最多。

文通关于外动、内动的分类,从语法功能上讲,主要以能否带止词为别。

马氏说得很明确:!凡外动字概有止词,而其意始伸,以其行之必及乎外也。

内动字皆无止词,以其行之不通乎外也。

∀(145页)他的这种区分抓住了关键。

然而,外动字除了止词之外,也还有其他连带成分,而内动字虽无止词,也有和动字相关的成分,如记处、记效等成分随之前后。

这些成分马氏统名之为!转词∀。

转词虽是内外动字都可具有的,但马氏规定内动字只能带转词,而不涉及止词,这对划分内外动字的界限无疑是有好处的。

特别是内动字记所经之处、所至之处、所在之处者,尽管没有介字,马氏也认为是转词,不作止词,动字仍认为是内动字,不是外动字。

例如:孟子∋滕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过宋∀者,路过宋国,!宋∀为所经之处,后乎!过∀字,而无介字以间之。

(167页)论语∋子路:!子适卫。

∀又 子罕:!吾自卫反鲁。

∀又 八佾:!子入太庙。

∀又 阳货:!子之武城。

∀又 微子:!大师挚适齐。

∀曰!适卫∀,曰!反鲁∀,曰!入太庙∀,曰!之武城∀,曰!适齐∀者,皆记所到之地而无介字以为间也。

(168页)孟子∋公下 !孟子去齐,居休∀。

!居休∀者,居于休也。

!休∀记所!於居∀之地,而无介字以间焉。

(169页)以上这种动字之后表处所的词现在一般看作宾语(止词),动字作及物动词(外动字)。

这样处理固然有其方便之处,但也有不妥善的地方。

相比之下,马氏的处理自有其长。

因像!适∀、!之∀、!反∀(返)、!过∀、!居∀等这类表趋赴、经过、寄寓的动字性质比较特殊,陈承泽 国文法草创将这类动字列入!关系自动字∀(为自动字中的一个特殊小类)。

陈认为它和外动字(陈叫!他动字∀)有明显区别,比如:外动字一般可以转为被动,而这类字不能;外动字和其止词之间一般不能间以介字,而这类字与其连带成分之间有一部分可加介字;外动字之止词,省略时常以!之∀字为代,而这类字之后的连带成分则常以!焉∀字为代。

在近现代汉语中,这类字和外动字也可以区别,如:外动字大都可以用致动性介字!把∀、!将∀为介,而这类字不行。

鉴于这些区别,把这类字归入内动而不入外动,也是可行的。

但归入内动字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一般内动字之后不带不加介字的连带成分,而这类字之后则都带有不加介字的处所词,在形式上与外动字带止词相同。

我们如果把这些处所词作止词,那么内动、外动的界限就难于划分了。

所以马氏把这些处所词作为转词,应该说是比较妥善的处置。

这样可以免去区分内外动字的一个麻烦,使内外动字的界限比较清晰。

2 在外动字中,转词的情况比内动字要复杂一些,由于马氏的处理不当,使外动字转词和止词发生了混淆。

例如有些外动字前后有两个连带成分时,马氏认为有介字者为转词,而动字后面的成分如无介字,就是由转词变为止词了。

他说:动字之有!於∀字以介转词者,间易转词为止词,删!於∀字而位于动字之后,又以!以∀字介止词,置诸动字之先。

(148页)孟子∋万上:!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犹云!天子不能与天下於人∀也。

!人∀为转词,今易为止词,位后!与∀字,!天下∀本为止词,今为!以∀字司词,置诸!与∀字之先。

(148页)这里马氏将没有介字的转词作为止词,是根据语言形式确定的,是合理的。

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一以贯之,在其他地方,他又将一些动字后没有介字的连带成分作转词,而不作止词。

他说:转词指人,或为代字,或为名,而字无过93郭 力 马氏文通转词初探多者,则先诸止词而无庸介焉,转词指地而字数亦少者,则仍后止词,介字间删焉。

(146页)孟子∋公下:!子哙不得与人燕。

∀!人∀名也,单字,!与∀字之转词,今先於!燕∀,!燕∀,!与∀之止词也。

盖犹云!子哙不得与燕於人∀也。

(146页)孟子∋万上:!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畜之池∀者,畜鱼於池也。

!池∀指所畜之处也。

今删!於∀字,语较遒劲。

(147页)这里的转词均无介字为介,马氏认为它们均指物所归之处,是省略了介字!於∀的,仍应是转词。

这样虽然也能讲得通,但却与我们上面所讲的情况发生了矛盾。

上面的例子!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的!人∀,马氏认为是删掉了介字,故!人∀由转词易为止词,而对这里!子哙不得与人燕∀的!人∀,却又认为是省略了介字的转词,这样前后矛盾的说法,使人感到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较好的处理应是把这些外动字后无介字的名词性词语,都作为止词。

其实 文通对一部分外动字就是这样处理的,这部分外动字是表告言义的。

马氏认为:!)教∗、)告∗、)言∗、)示∗诸动字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

∀(152页)既然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为什么表!给予∀等义的其他外动字不能作同样处理呢?原来,这是马氏套用西方语法的结果。

在拉丁语中,只有告言义动词可带两个受格宾语,而给予义的动词则只能带一个受格宾语、一个与格间接宾语(相当于马氏的转词)。

据此,马氏才对两类动字作了不同的处理,这种削足适履的处理显然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

如果从汉语的实际出发,就应该取消两类的区别,将这些动字后无介字的词语均作止词,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双宾语∀。

3.在 文通的同动字#中,马氏只是在论!在∀字的用法里谈转词。

这也发生了转、止词混淆的问题。

同动字!在∀的用法,马氏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单独使用,没有连带成分的;二是后面直接带连带成分的;三是后面连带成分前有介字!於∀的。

马氏认为第一类!与内动字无异∀,第二类!在∀字后面的成分为止词,第三类有介字为介的为转词。

这样的区分注重语言形式,是可取的。

问题在于马氏在一些地方犯了自乱其例的错误,违背了自己的分类。

如: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在∗字后皆名字为止词∀(181页);又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颛臾∀和!萧墙之内∀为!转词,记处∀(209页)。

这样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

再如:马氏认为第三类有介字为介的连带成分应为转词,这是根据语言形式确定的。

但在!安∀、!焉∀等字作!在∀的连带成分时,虽然并无介字为介,马氏也作为转词。

如:史记∋信陵君列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犹云!公子能急人之困在於何也。

∀!安∀状字,有!於何∀之解,此为!在∀之转词。

(181页)礼记∋大学:!心不在焉。

∀!焉∀代字,解!於此∀也,而为!在∀之转词。

(181页)在这里,马氏将!安∀、!焉∀等作转词看待,是由于他认为!安∀、!焉∀等是指处所的词,在意义上可作!於何∀、!於是∀解,与!此∀、!彼∀等指示代词不同。

!此∀、!彼∀等词本身并无表处所之义,所以!在此∀、!在彼∀的!此∀、!彼∀,马氏解作止词,而!安∀、!焉∀等则认为是转词,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既然根据语言形式确定有介字者为转词,无介字者为止词,就应该一以贯之。

像!安∀、!焉∀这样的词只是在意义上可以指处所,可以解作!於何∀、!於是∀,而在形式上,仍是一个单独的词,并无介字,所以应该将它们与!此∀、!彼∀等代字同样看做止词,!安在∀、!在焉∀应该同!在此∀、!在彼∀一样属于上面所说!在∀字的第二类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