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 含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第一篇含答案宋之丁氏,家天并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吾穿井得一人(挖井)不若无闻也(不如)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国人道之(说,讲)有闻而传之者 ( 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报告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9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2分)10.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第二篇【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
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太丘舍去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8.下列各句与“王信之乎”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A.久之,目似瞑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有闻面传之者D.夫君子之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家/无井而出溉汲B.闻之于/宋君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七上 语文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训练八篇(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阅读训练八篇(一)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4题。
(15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家无井而出溉汲.汲:_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国人:_____________(3)丁氏对.曰对:______________ (4)得一人之使.使: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个故事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与“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中的“得一人”意思是相同的。
D.《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
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06《穿井得一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浙江舟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
【答案】1.吕氏春秋(或:吕览)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得,得到。
之,的。
使,使唤。
于,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句子翻译。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可知“此”是“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
故“此”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本题考查主题。
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
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
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吕氏春秋察传》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 道之( )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文章《穿井得一人》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阅读答案2.到,等到。
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06《穿井得一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2021·浙江舟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
【答案】1.吕氏春秋(或:吕览)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其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得,得到。
之,的。
使,使唤。
于,在。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句子翻译。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可知“此”是“这样”的意思,是文章中这个“传闻”发展的过程的意思。
故“此”指:丁氏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本题考查主题。
寓言的启示或者道理一般是对故事中的人或动物的行为、想法进行讽刺或者表扬。
结合“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对于故事中那些邻居那种不经调查就胡乱传闻的行为是批评的。
因此道理是: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9。
(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10。
(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过关检测一、(2022秋·江苏南通如皋市·七年级期末)小语邀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乙】山鸡与凤凰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
”路人曰:“我闻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皆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凰之值十倍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①闻之于宋君②遂闻于楚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相关句子。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②及其家穿井等到③乃与之才④句子翻译: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小语想探究谣言是如何产生的,请帮助他比较分析两文中的人物表现,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4)小文认为“谣言止于智者”,结合“宋君”和“楚王”的行为,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谣言。
【答案】(1)①闻之/于宋君。
②遂/闻于楚王。
(2)①从井里取水;②等到;③才;④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3)①“凤皇也”。
②丁氏穿井得一人③国人道之④不加辨识,胡乱赏赐。
(4)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
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穿井得一人》《桑中生李》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桑中生李》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52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5—9题。
(14分)【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
”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
闻者传语:“盲者得视。
”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③李君:李先生。
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
④豚:小猪。
⑤行:不久。
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
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
⑦翕赫:翕:聚集。
赫:盛貌。
此指轰动、惊动。
1. 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划分一处,用“/”标出)(1分)有病目痛者息阴下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①及其家穿井②国人道之③欲持去④间一岁余3. 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丁氏穿井得一人盲者得视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将复何及C,闻者传语传不习乎 D. 以余浆灌溉间一岁余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⑵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5.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2分)答案:5.有病目痛者/息阴下6.①待,等到②讲述③想要④年7.B8.⑴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⑵这树有什么神灵,这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四)(含答案)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四《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翻译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曲突徙薪》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或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1)过:拜访。
(2)堗(tū):烟囱。
(3)嘿:同“默”。
(4)居无何:过了不久。
(5)上行(hāng):上坐。
(6)突:烟囱1.指出下面两句中的通假字。
①不者,且有火患““通”“②曲突徙薪亡恩泽““通”“③主人嘿然不应““通”“④不弗牛酒,终无火患““通”“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2)余各以.功次坐。
()(3)乡.使听客之言。
()(4)主人乃.寤而请之。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2)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
4.”主人乃寤而请之。
“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己的人。
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5.除了”焦头烂额“外,文中还有一个成语是:,它的含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俗语是相同的,那就是:《王积薪闻棋》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中考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原文译文及比较阅读汇编(含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二)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2)闻之于宋君
(3)果不得见(4)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
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推荐】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穿井得人》阅读答案附翻译-word范文 (2页)
【推荐】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穿井得人》阅读答案附翻译-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穿井得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
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
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
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穿井得人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穿井得人(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穿井得人小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五年级文言文,本店铺整理了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穿井得人,更多相关学习资料请关注本店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023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是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穿井得一人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穿井得一人》阅读材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穿井得一人》阅读题题目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3)先自度其足 ( ) (4)遽契其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穿井得一人》阅读题答案9.(1)到,等到 (2)说,讲 (3)量长短 (4)用刀刻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穿井得人练习阅读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穿井得人阅读材料
穿井得人阅读材料穿井得人阅读材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穿井得人阅读题目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穿井得人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比较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穿井得一人》比较阅读训练5篇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11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都。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4)愿.王察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3.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4分)(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穿井得一人阅读理解答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穿井得一人阅读理解答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甲)穿井的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去宥①(节选)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
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
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宥之为败亦大矣。
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
“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
②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
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
④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
6.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
(2分)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邻人遽伐之()(2)何故()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9.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10.甲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以上两例均从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8分)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 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作文网:下面是由作文网为同学们整理的穿井得人阅读答案,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的危害。
参考答案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
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