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总则与适用范围本标准旨在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提升,确保教学质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为各高校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确立与专业特色相符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依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与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
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五、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和评估。
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查和互评,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七、学生评价与反馈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八、持续改进与发展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和学生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和优化教学工作。
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通过实施以上八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221)、经济统计学(02022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22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24T)、商务经济学(020225T)、能源经济学(02022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某”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某”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完整word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
发布日期:2016—04-13本标准针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设立核心要素(特征值),制定基本要求(质量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过程首先是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标准,设计培养方案;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目标;通过质量监控,使上述质量活动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质量分析,从而达到持续地质量改进的目的。
本标准包括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4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3个要素,总计12个要素,对每1个要素,都规定了基本要求。
1.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这种规划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1.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配置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
不同类型的学校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
基本要求:学校应确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1。
2培养标准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应达到的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学习标准)、各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师课程教学的标准等)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基本要求:学校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能够指导教学过程的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或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保证得到有效执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确保教学
质量,国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标准一: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是核心,体现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根据标准,高等学校的本科
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具备前瞻性和专业性,符合时代潮流。
标准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标准要求高等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沟通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标准三: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高等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
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评估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标准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标准要求高等学校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促
进学校教育内涵建设。
学校和教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题:深入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标准,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学位教育改革。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2. 综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建立在教育部门、学校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的一套标准体系。
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规范和促进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些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3. 深度评估3.1 教学目标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普通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
它要求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关注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倡导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3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师资队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教师数量、学位等级要求、职称要求、教学能力要求等方面。
学校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构成,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总则。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2.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3. 本标准是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的依据,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参考标准。
二、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目标明确、适时、适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充实,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应当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四、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有效,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方法应当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推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教学评价。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评价科学、全面、公正,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湖北省普通高学校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doc
附件一:湖北省普通高学校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感谢你的观看附件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内涵说明[1]“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关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以及必要的说明等。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不含实验台、桌、空调等)。
[3]“实习、实训基地”须满足下列条件:具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
[4]“期刊”指专业类期刊杂志。
统计时,须按种类和年度装订成合订本,1本算1册。
[5]“电子图书资源”,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
[6]“师资队伍”是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对于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也可计算在内。
[7]“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专业的“专任教师”特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专任教师。
[8]“岗位资格”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
新参加教学工作的人员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9]“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教学文件”包括学校转发的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学校制定的教学文件(含教学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课程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作者: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18年第07期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一、总体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需要,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规范本科专业类教学工作的实施而制定的。
二、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一)教学目标本科专业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学科视野,具备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1. 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一)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
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发展前沿和趋势,与社会经济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1. 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3. 专业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拓宽学科视野。
4. 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通过实验、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一)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1. 概述本科化学类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学类(0703)所包含各专业的总称,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本科化学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并经过教育部审核批准而设置。
本科化学类专业依托化学学科开展人才培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基础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也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化学通过化肥、化纤、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撑地位。
化学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化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物质的合成与反应、分离与提纯、分析与鉴定、性质与功能、结构与形态、剪裁与组装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和经验性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化学工作者更加注重通过模拟、设计和控制合成,实现对物质功能的优化和调控,并将化学研究从原子、分子层次,逐步推进到分子聚集体层次。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各主干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前沿交叉学科和领域。
这种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淡化了化学各传统主干学科间的界限,促使化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站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思维。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
化学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同时在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化学与上述学科相互交叉,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化学是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而这些交叉学科又为化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注入了活力。
化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掌握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够在化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工作,具有学科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强等突出特点。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保障
确保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和设备完备,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指定专业教师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石。"
实验实践
社会实践
实践导向
问题意识
多元化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
专业目标和要求
教学内容和方法
1.专业核心素养教学,培养技能人才
2.问题导向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3.实践融入教学,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4.多元化教学,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性课程、实验实习以及企业实践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1. 科研意识培养
2. 学科研究方法培养
3. 科研团队合作培养
4. 研究成果输出培养
目标与要求
1.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 教学方伍建设
1.拥有高水平的学术背景
2.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3.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管理
2. 培养创新意识和鉴别能力
3. 强调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实践技能
1. 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2. 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
实践与产业对接
1. 实践与产业对接的目标和意义
2. 实践与产业对接的要求
3. 实践与产业对接的实施措施
4. 实践与产业对接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5. 实践与产业对接的持续改进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导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了提高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旨在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
本文将围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展开探讨。
二、背景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教育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就业发展。
为了提高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指导和规范高校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制定目的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面发展。
这也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主要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要求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教学计划要能够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质量评估: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5.学生考核与评价: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五、实施保障为了有效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共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引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而制定的。
本文档将阐述该标准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应用等方面。
2. 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的存在,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3. 目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4. 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本部分规定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要求等。
4.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本部分明确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标准,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等。
4.3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部分规定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要求,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等。
4.4 教师队伍与教师发展本部分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的要求,包括教师岗位要求和职称晋升机制、教师评价和培训等。
4.5 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本部分规定了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的标准,包括教学评估和质量监控、学生评价和毕业生就业等。
5. 应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导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务实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
各高校应根据该标准,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技能的培养。
6. 结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规范教学质量标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
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从标准的内涵、目标、实施要求、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本标准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
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
其中,教学目标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其次,本标准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要求,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科学教学评价、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再次,本标准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主
要是通过专家评审、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科研成果等数据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
保障,对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本标准的实施和落实,不断提高我国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
第38卷㊀第6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8㊀No.62019年11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v.2019文章编号:1006-2920(2019)06-0029-04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9.06.006«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刘国强㊀李小峰㊀㊀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法学类专业提出了 兜住底线㊁保障合格㊁追求卓越 的要求ꎮ作为法学教育主力军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当认真领会基本精神ꎬ积极贯彻和落实这一标准ꎬ切实提高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ꎮ基于此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当清晰认识自身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㊁实训基地建设ꎬ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ꎬ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ꎮ关键词:标准ꎻ法学ꎻ规章制度ꎻ人才培养方案㊀㊀作者简介:刘国强ꎬ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ꎻ李小峰ꎬ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ꎮ㊀㊀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路径研究 (2019-JXYJZD-10)ꎮ㊀㊀2018年1月30日ꎬ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ꎬ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布的第一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ꎮ它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为依据ꎬ涵盖了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㊁587个本科专业ꎮ其中ꎬ«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法学类专业标准»)从适用专业范围㊁培养目标㊁培养规格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规范㊁教师队伍㊁教学条件㊁教学效果㊁质量保障体系等9个方面对法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ꎬ是规范我国法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ꎮ一㊁«法学类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整体上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对法学㊁知识产权㊁监狱学3个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基本的要求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了 追求卓越 的前瞻性要求ꎬ并为各专业人才的特色化培养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ꎮ[1]其主要内容如下ꎮ(一)«法学类专业标准»要求高校必须完成的 规定动作«法学类专业标准»在 概述 部分明确指出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ꎬ并强调各校制定的相应标准 不得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 ꎮ这就是普通高校所有法学类本科专业必须完成的 规定动作 ꎮ1.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法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课程名称都有专门的规定ꎮ比如ꎬ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采取 10+X 的模式ꎮ其中ꎬ 10 是指所有法学本科专业都必须开设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ꎬ具体包括法理学㊁宪法学㊁中国法律史㊁刑法㊁民法㊁刑事诉讼法㊁民事诉讼法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㊁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ꎮ X 是指允许高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的需要ꎬ从经济法㊁知识产权法㊁商法㊁国际私法㊁国际经济法㊁环境资源法㊁劳动与社会保障法㊁证据法和财税法等9门专业课程中进行选择的专业必修课程ꎬ但原则上不少于5门ꎮ也就是说ꎬ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总数不少于15门ꎮ30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2.关于实践教学的刚性规范«法学类专业标准»除了强调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环节㊁强化案例教学ꎬ还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㊁实训和专业实习ꎬ社会实践㊁毕业论文ꎬ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定量指标ꎮ比如ꎬ法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ꎬ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ꎬ也就是不少于24个学分ꎮ3.对于教师规模㊁结构和师生比的要求«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新设法学类专业专任教师人数应当达到本专业核心课程总数的1.5倍以上ꎮ按照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门数不少于15门的要求ꎬ新设法学专业ꎬ专任教师规模应当达到23人以上ꎮ至于已经开设的法学专业ꎬ其专任教师规模当然不能小于这个规模ꎮ同时ꎬ«法学类专业标准»还对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㊁职称结构㊁年龄结构㊁专业背景等提出了要求ꎮ其中ꎬ对于学历结构的要求是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㊁博士学位的比例应当高于90% ꎻ对于职称结构的要求是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ꎮ各专业师生比不得低于1ʒ17ꎮ(二)«法学类专业标准»赋予高校突破同质化困境的 自选动作为了切实解决以往办学中出现的 千校一面 ꎬ即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在对法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上刚性要求的同时ꎬ也积极鼓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ꎬ努力办出特色ꎬ并为此留下了充裕的 自选动作 空间ꎮ例如ꎬ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弹性学制ꎮ«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 法学类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 ꎬ但鼓励各高校在四年制模式的基础上ꎬ实行弹性学制ꎬ只是强调修业年限不得低于三年ꎮ再如ꎬ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ꎮ首先ꎬ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设置的规定更加优化ꎮ1998年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进一步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ꎬ研究确定了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ꎮ[2]前言2007年ꎬ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在原来1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ꎬ再新增2门核心课程(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ꎮ 10+X 的分类设置模式无疑赋予各高校法学专业在核心课程设置上更多的自主权ꎮ其次ꎬ关于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与必修课程衔接的规定富有弹性ꎮ«法学类专业标准»规定:各专业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ꎮ鼓励开发跨学科㊁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ꎮ在专业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和处理上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引: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ꎬ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ꎮ再次ꎬ自主确定所有专业课程的学分㊁学时及考核方式ꎮ在专业课程的学分㊁学时和考核方式方面ꎬ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培养目标与特色ꎬ确定专业必修课程学分ꎮ(三)«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办学追求卓越的引领导向鼓励各高校高标准办学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在 概述 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 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ꎬ深化法学专业类教学改革ꎬ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设置本标准 ꎮ同时ꎬ还明确规定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ꎮ也即ꎬ法学类本科专业的前述刚性要求仅是底线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法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明确:要坚持立德树人㊁德法兼修 培养德才兼备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㊁合理的知识结构 的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ꎮ这个目标本身就蕴含着追求卓越的基本精神ꎮ另外ꎬ法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ꎮ二㊁«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治人才培养的重大指导意义(一)«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法学类专业标准»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组织下ꎬ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㊀第6期刘国强ꎬ等:«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31会研究制定ꎬ并且由教育部部务会议通过㊁由教育部对外发布的ꎮ因此ꎬ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指导性标准ꎬ而是具有部门规章性质的文件ꎬ是必须予以认真遵守和严格落实的ꎮ对此ꎬ早在«法学类专业标准»发布之前的2017年12月20日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发出了«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ꎬ强调 各地各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ꎬ及时补足发展短板 ꎬ高等教育司将依据这个国家标准 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条件进行核查ꎬ适时公布部分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名单 ꎮ[3]在2018年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ꎬ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ꎬ再次强调要 让教指委用起来 让高校动起来 把«国标»与 三个一流 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ꎮ教育部 将根据«国标»ꎬ做好 兜住底线㊁保障合格㊁追求卓越 的三级专业认证工作ꎮ 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ꎬ适时公布 成绩单 ꎮ[4]在这样的背景下ꎬ那些达不到«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法学专业点ꎬ要么想办法达到«法学类专业标准»ꎬ要么面临着被所在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调整掉的危险ꎮ[5] (二)«法学类专业标准»着重规范的对象范围毫无疑问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所有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的法学类本科专业都是适用的ꎮ但与此同时ꎬ它着重指向的对象又是非常明晰的ꎬ即主要用于规范1998年之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的法学本科专业ꎬ尤其是2000年以来新升本科高校设置的法学本科专业ꎮ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需要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说起ꎮ1978年到1983年是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全面恢复阶段ꎬ到1983年全国有90多所院校开设有法学专业ꎬ由此奠定了新时期我国法学教育的基础ꎮ就目前来看ꎬ这些法学院校仍然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核心和重镇ꎮ1983年到1988年是逐步发展阶段ꎬ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达到了250多所ꎬ其中ꎬ综合性院校设立法学院的比较多ꎮ1988年到1997年是相对规范化发展阶段ꎬ整体发展态势比较稳定ꎮ1998年到2002年是规模化发展阶段ꎬ法学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出现了大规模增长ꎮ在 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新的治国方略的鼓舞下ꎬ加上高校扩招㊁专科升本以及法学专业本身设置成本低等优势ꎬ师范类㊁财经类㊁工业类㊁工程类㊁农林医类院校纷纷开设法学专业ꎮ2003年到2011年是规模化进一步发展阶段ꎮ到2011年ꎬ全国法学院校达580多所ꎬ最高峰是639所ꎮ[6]尽管法学专业被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进行规模控制ꎬ但由于本身专业点多ꎬ办学水平参差不齐ꎬ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差异很大ꎮ尤其是1998年以后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设的法学本科专业ꎬ由于学校本身大多层次较低ꎬ办学条件较差ꎬ这些学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ꎮ在这种情况下ꎬ«法学类专业标准» 兜底线㊁保合格 的具体精神指向就不言而喻了ꎮ三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在实施«法学类专业标准»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清晰认识自身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998年之后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地方普通高校虽然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无法和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ꎬ但其数量众多ꎬ占到了全国法学本科院校总量的半数以上ꎬ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主力军ꎮ这些院校承担着为全国基层法律实务部门输送法治人才的重要任务ꎬ也决定着全国法学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ꎮ可以说ꎬ如果没有这些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ꎬ就没有全国法学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ꎮ因此ꎬ这些院校在保证«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有效贯彻落实方面ꎬ任务艰巨ꎬ责任重大ꎮ(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首先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法学本科专业专任教师规模㊁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㊁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做了明确规定ꎮ只有在先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ꎬ才谈得上优化师资的问题ꎮ其次ꎬ加强实训基地等平台建设ꎮ除了正常的教室㊁宿舍㊁体育场馆㊁图书资料等必备条件外ꎬ还要做好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ꎬ力争做到与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ꎮ(三)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硬件相比ꎬ规章制度同等重要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及其有效的贯彻落实不仅能够保障硬件条32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件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ꎬ更是人才培养的精神和灵魂ꎮ健全的制度及其常态化运行在教风㊁学风㊁考风以及整个大学精神的培育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ꎬ远比临时布置㊁督促和安排要强得太多ꎮ具体而言ꎬ按照«法学类专业标准»的要求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法学专业建设中需要着重完善以下两方面的规章制度ꎬ并保证其既 上墙 又 落地 :一是教学规范ꎬ包括教学过程规范和教学行为规范ꎮ前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编写㊁教学方法运用㊁教材选用㊁课程辅导㊁课程考核等内容ꎻ后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纪律㊁教学态度㊁精神风貌等要求ꎮ二是质量保障规范ꎮ必须建立健全涵盖培养目标㊁培养规格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规范㊁专业教师队伍㊁教学条件㊁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质量保障规范ꎬ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ꎬ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ꎬ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有效监控ꎮ(四)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法学类专业标准»的必然要求ꎮ首先ꎬ要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ꎬ学者们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有诸多歧见ꎬ诸如素质教育㊁通识教育㊁专业教育㊁职业教育等ꎮ«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 法学类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 ꎮ各高校应该把认识统一到«法学类专业标准»的这一规定上来ꎬ并以此作为考量整个法学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ꎮ其次ꎬ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ꎮ«法学类专业标准»以专门的段落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ꎬ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ꎬ对该原则进行细化并凸显自身 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 人才的培养特色ꎮ再次ꎬ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ꎮ既不能走以往重理论㊁轻实践的老路ꎬ也不能一哄而上对实践教学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ꎬ致使实践教学变成空架子ꎬ贻害正常的理论课教学ꎮ参考文献:[1]㊀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9-08-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t20180130_325921.html. [2]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1998. [3]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教高司 2017 62号[EB/OL].[2019-08-20].http://www.haedu.gov.cn/userfiles/files/201805/20180529140006738.pdf. [4]㊀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EB/OL].[2019-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0/content_5262462.htm#1.[5]㊀ 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被调整 :专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EB/OL].[2019-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355.htm.[6]㊀徐显明ꎬ黄进ꎬ潘剑锋ꎬ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J].中国法律评论ꎬ2018(3):2-27.(责任编辑㊀孟俊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引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促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2. 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规范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于XXXX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成为衡量和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3. 标准内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课程设置该标准要求高校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
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实习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3.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标准要求高校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倡导探索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3.3 教材和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注重教材的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教材和教学资源应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4 教师队伍和教师培养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标准要求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高校也应关注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3.5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教学评估、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 标准的重要性和影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安岳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安岳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办公室 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办公室 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安岳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
安岳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
2018年秋安岳县教师资格认定(说课)能力测试题
安岳县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11月
注:1.测试内容只需为一课时;2.参加能力测试人员准备的说课教案在25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