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25b61a5102de2bd960588b2.png)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10章第2节学校:××××××姓名:××××××《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随机事件的概率》。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模式及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下又表现出的频率的稳定性”这一抽象知识点;通过剖析试验数据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概率初步,因此本节课是对已学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同时,又是对后面拓展模块学习的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内容的一个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结构;2.能力方面:对于中一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试验、观察、归纳、概括能力;3.情感方面:学生知道概率与游戏、博彩等有关,多数学生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但少数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带动。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通过亲身实验,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3)理解当实验次数较大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并据此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经历抛硬币试验获取数据的过程,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2)培养能力——通过三种事件的区分及用统计算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奖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461bdc71fe910ef12df888.png)
随机事件的概率-获奖说课稿随机事件的概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念,概率的概念及意义,是学生进入概率学习的钥匙。
学生对概念及意义的理解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概率知识的学习。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它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
而且概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我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该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对事件进行判断的过程,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概率的概念和意义;能利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身经历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和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习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研究1式学习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概率的定义及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再现概率定义的形成过程,实现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转化。
二、教法学法教法:我采取的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一种方法。
以问题为载体,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实现研究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知识的建构。
与此同时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学法: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试验、收集数据、绘制图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研究过程,体验合作参与、自主构建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程序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仅靠单纯的记忆模仿的误区。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bc2c5d1a1c7aa00b52acbd9.png)
环节三
典型例题,巩固知识
4分钟
2.巩固概念
例
下列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1)同性电荷,相互排斥。 ;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零度时,冰融化 ; (3)从分别标有1,2,3,4,5,6的6张号签中任取一张,得 到4号签; (4)常温下,石头一天风化; (5)木柴燃烧,产生能量; (6)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
环节二
自主探究,提炼概念
8分钟
2.概念提炼
必然事件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在条件s下,一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
在条件s下,一定不发生的事件。
随机事件
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 不发生的事件。
环节三
典型例题,巩固知识
4分钟
1.巩固概念
例
“从一堆牌中任意抽一张抽到红牌” 这是什么事件?
设计意图:在同一事件,不同条件下,让学 生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在条件S下”的理解。
随 机 事 件 的 概 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 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 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 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 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 理解,掌握新知识。
随 机 事 件 的 概 率 定 义
频 率 与 概 率
环节六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4分钟
【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 2.教材必修3第113页练习1、2、3及导学案拓展练习; 2.寻找生活中有关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实例,运用本课知 识解释
拓展应用,升华思维
5分钟
例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学会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选取哪 一个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5cffe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f.png)
247 0.494
波251动最0小.502
262 0.524
0.8 27 0.54 258 0.516
历史上有人曾经做过大量重复 掷硬币的试验,如下表所示:
试 验 者 试验次数 正面朝上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比例
棣莫佛 蒲丰 费勒
2048 4040 10000
1061 2048 4979
0.5181 0.5069 0.4979
试验要求:要求每组的学生人数要相等,使得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
第三步:请同学上讲台进行电脑模拟试验
试验总次数 正面朝上总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比例
使用计算机模拟抛硬币试验
教师总结excel
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是在大量 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会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抛掷硬币试验
试验
抽取球数 n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优等品数 m
45
92 194 470 954 1902
优等品频 率m/n
0.9
0.92 0.97 0.94 0.954 0.951
则这批乒乓球优等品的概率约是多少?为什么?
五、小结作业
1、提问: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 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①事件的分类:确定事件;随机事件. ②随机事件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 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③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定义: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 时,事件A 发生的频率总是稳定于某个常数,这时就 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
皮 尔 逊 12000
6019
0.5016
皮 尔 逊 24000
12012
0.5005
归纳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2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66cd387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8.png)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学生在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必然事件的概率、不可能事件的概率、随机事件的概率,以及如何利用概率来描述和判断随机事件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学会判断各类事件。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性质,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6c77cffad6195f302ba668.png)
课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理解频率的稳定性及概率的统计定义.
(3)发现法教学,通过学生在抛硬币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理解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随机事件的发生呈现规律性,进而理解概率和频率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从试验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6:在实际问题中,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往往是未知的(如在一定条件下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你如何得到事件A发生的概率?
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得到事件A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即概率.
思考7:在相同条件下,事件A在先后两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fn(A)是否一定相等?事件A在先后两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P(A)是否一定相等?
(6)随机选取一个实数x,得|x|≥0.
例2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多少?
小结评价
频率具有随机性,做同样次数的重复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可能不相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每次试验无关.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15d009e87101f69e31955a.png)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纳雍县第一中学王昊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王昊,我说课的题目是《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二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第三章《概率》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3)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用概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1.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2.教学手段:利用硬币及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例举日常生活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由此引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27070679563c1ec5da71ac.png)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说教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定义及统计算法。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学生初中已经学过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基础上展开的,作为“概率统计”这个学习领域中的第一节课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的预备知识,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奥秘和应用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和情感的熏陶上,这节课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同时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①了解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②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存在着一种客观规律性---频率的稳定性,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①通过三种事件的区分及用统计算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概念的提炼和小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①结合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而体现数学的美;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享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
1.3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区分三种事件、概率的定义,频率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的难点是随频率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概念比较抽象,突破难点的重要途径是注重它们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b619acfad6195f312ba6f4.png)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目标:1.通过在抛硬币等试验获取数据,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通过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3.通过数学活动,即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概率的概念,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教学难点: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布: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来历.(故事略)在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那种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随机现象是我们研究概率的基础,为此我们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二、新课讲解:1、提出问题(1)什么是必然事件?请举例说明.(2)什么是不可能事件?请举例说明.(3)什么是确定事件?请举例说明.注:以上3问初中已经学习了.(4)什么是随机事件?请举例说明.(5)什么是事件A的频数与频率?什么是事件A的概率?(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观察:(1)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2)某人射击一次,中靶;(3)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这三个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或者发生或不一定发生的,是模棱两可的.2、活动做抛掷一枚硬币的试验,观察它落地时哪一个面朝上.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试验,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随机性中的规律性”.通过试验,观察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可以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然后再给出概率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重视了掌握知识的过程,体现了试验、观察、探究、归纳和总结的思想方法具体如下:第一步每个人各取一枚硬币,做10次掷硬币试验,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和比例,填在下思考:试验结果与其他同学比较,你的结果和他们一致吗?为什么?第二步 由组长把本小组同学的试验结果统计一下,填入下表.思考:与其他小组试验结果比较,正面朝上的比例一致吗?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实验,比较他们实验结果,让他们发现每个人实验的结果、组与组之间实验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从而说明实验结果的随机性,但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会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小,小组的结果一般会比学生的结果更接近0.5.第三步 用横轴为实验结果,仅取两个值:1(正面)和0(反面),纵轴为实验结果出现的频率,画出你个人和所在小组的条形图,并进行比较,发现什么?第四步 把全班实验结果收集起来,也用条形图表示.思考:这个条形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每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一般情况下,班级的结果应比多数小组的结果更接近0.5,从而让学生体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稳定在0.5附近.并把实验结果用条形图表示,这样既直观易懂,又可以与第二章统计的内容相呼应,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第五步 请同学们找出掷硬币时“正面朝上”这个事件发生的规律性.思考:如果同学们重复一次上面的实验,全班汇总结果与这一次汇总结果一致吗?为什么?出现正面朝上的规律性: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稳定在0.5附近.由特殊事件转到一般事件,得出下面一般化的结论:随机事件A 在每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能预知的,但是在大量重复实验后,随着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会逐渐稳定在区间[0,1]中的某个常数上.从而得出频率、概率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关系.3、讨论结果:(1)必然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certain event ),简称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 event ),简称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random event ),简称随机事件;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用A,B,C,…表示.(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frequency );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nn A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probability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A n 与试验总次数n 的比值nn A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在实际问题中,通常事件的概率未知,常用频率作为它的估计值.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做同样次数的重复实验得到事件的频率会不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每次试验无关.比如,一个硬币是质地均匀的,则掷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就是0.5,与做多少次实验无关.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研究的是那些在相同条件下,可以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的随机事件,它们都具有频率稳定性,即随机事件A 在每次试验中是否发生是不能预知的,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在区间[0,1]内的某个常数上(即事件A 的概率),这个常数越接近于1,事件A 发生的概率就越大,也就是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概率越接近于0,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说,概率就是用来度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高中数学教材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三章、第1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概率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模型。
概率已经成为一个常用词汇,为人们做决策提供依据。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研究概率涉及了必然与偶然的辨证关系,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
2.重点:①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②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
难点:①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概率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
虽然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概率的定义过于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
2.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1)初中已经学习过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概率可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3)学生思维比较灵活,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好的实验基础。
3.动机和兴趣
概率与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理解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通过抛掷硬币实验,正确理解频率、概率概念,及其两者关系。
(3)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试验,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强化辨证思维,通过数学史渗透,培育学生刻苦严谨的科
学精神.
四、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教学结构,使学生经历质疑——解惑——应用的体验探究过程。
(2)努力创设情境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3)合理设计数学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做”数学的精神,享受“做”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
(4)充分利用软件辅助教学,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2.教学方法
本节课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采取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于学生实验、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用具:计算机、硬币、学生生日调查表
六、教学程序及设计的七个环节
1.情境引入:引出本章的课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概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用“班级有无同生日的问题”引入课题
设计这个引入有两个理由:(1)学生非常重视生日,对这个问
题充满兴趣;(2)学生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班里有同生日的人”是个小概率事件
当认知到“50个人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可以高达96.5%,基本上的班级都会有生日相同的人”,与原有的认识存大很大的差距,充分感受到概率的神奇;
事先合理设计表格,现场调查班级生日情况,发现确实有同生日的人,充分调动班级气氛,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万一没有生日相同的学生,解说即使发生的可能性高达96.5%,也还是存在不发生的可能),再让学生举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例子,再结合章头图,学生会感知到概率无处不在,概率是有用的,数学也是有用的,认识到学习概率的重要性。
2.明确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重点是随机事件的概率
通过区分四个事件的差异,引出事件的分类,并总结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随机事件的概率。
例1的设计意图:加深对事件的分类和概念的理解,通过对“事件B”条件的改变,强调结果是相对条件而言的;
练习1的设计意图:引入典故“守株待兔”,让学生用数学概率的知识来辨析这个典故,渗透数学的教育意义,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学生会感知到:知道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大小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概念建构:寻求获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并得出概率的
概念,并对频率和概率作了对比和辨析
第一个步骤:引导学生用试验得到的频率去估计事件的概率
现场创设情景:学生现场“掰手腕“比试,引导学生感知到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试验。
第二个步骤:通过掷硬币试验,引出概率的定义,突破难点
(1)组织学生动手掷硬币。
根据以往的实践为了追求比较好的试验效果,先对抛掷的方式作了一定的引导,保证试验的随机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个教学理念。
对于概念的理解,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具体操作的环节如下:
严格按照书本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做10次抛掷硬币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书本表格中。
四个学生一组,将本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统计好,填入表格中。
充分利用excel软件辅助教学的强大功能,计算出各组频率并绘制出折线图。
学生亲身体验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试验次数比较小时,频率是不稳定的,在汇总数据环节让学生观察表格,直观感知频率是不稳定的。
(2)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重复做大量的掷硬币试验,动态的让学生感知:每次试验频率是不确定的,但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3)结合历史上数学家所做的大量独立重复试验,对比两张频率的折线图,得出结论,形成概率的统计定义。
这一段是本节内容的难点,需要把对数据、图表的直观印象转化为抽象的概率定义。
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很好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并实现了通过抛掷硬币实验,正确理解
频率、概率概念,及其两者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这一教学目标。
4.概念深化:进一步明确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例2即时训练,设计意图是落实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用频率估计概率这一方法,强调频率的稳定性和概率的确定性;
练习2的设计意图是是为了说明每次试验的结果具有随机性,进一步提升本堂课的主题;
通过表格和图像两种语言,生动直观的让学生感觉到:
不同点:频率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概率是确定的值,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无关
联系: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得到概率的估计值。
5.练习反馈
(1)练习3的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综合了本节课的重点,能很好的反馈落实情况,而且通过训练巩固了所学知识点
6.归纳小结
小结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
让学生尝试小结知识内容及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总结的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会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特别地,在小结过程中会提出本节课的数学思想:实验、观察、归纳和总结。
2.课后探究
书本练习1
这个探究题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搭好桥梁.
七: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整洁的板书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结构更好的掌握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