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_相似全章学案解读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

第27章《相似》全章教案27.1 图形的相似〔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知道相似图形的意义.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相似图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24-图27.1—1每两个图形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它们叫什么图形?这两个图形只是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它们叫相似图形.也可以说,这两个图形相似.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观察以下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2、对上面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归纳定义:相似图形----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三、探究:1、思考教科书第25页的思考,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观察以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四、课堂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练习第1、2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课时作业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2、习题27.1第1、2题.27.1 图形的相似〔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回忆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27章 相似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图形的相似》是继“轴对称、平移、旋转”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让学生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全等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一般性,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还会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有着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作用.课题27.1 图形的相似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含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不是成比例线段.3.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会计算和相似多边形有关的角度和线段的长.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2.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教学难点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2.下面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如何判断?通过复习全等形的概念和判定,为本节课相似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欣赏、识别生活中的全等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美.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1.欣赏下面各组图片:(1)在空中不同高度飞行的两架型号相同的直升机;(2)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3)汽车和它的模型.2.你能看出上面各组图片的共同之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听.通过对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观察和欣赏,从实际模型中抽象概括得出数学概念,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相似,同时进行美育渗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相似图形的定义问题:(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上述图片,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能给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吗?(4)全等图形一定相似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5)你能归纳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吗?(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串下积极思考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最后课件展示探究结论.【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2.探究成比例线段的概念问题:(1)把九年级数学课本的两个邻边看作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什么是这两条线段的比?1.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探究,根据图形特点归纳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相似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2.学生在教师提转化,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25页练习第2题)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图形(d)和图形(1)相似,图形(e)和图形(2)相似.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感?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27~28页习题27.1第1,3,5,6题.学生在反思中整理知识、梳理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学习的经验,养成系统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27.1 图形的相似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引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即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相似三角形是否存在较为简便的方法.接下来教材编写者通过一个“探究”,由学生动手测量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继而将其应用于三角形中,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这一基本事实的推论,是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的基础.课题27.2.1 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相似比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本事实以及利用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3.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平行线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来解决问题.4.通过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基本事实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理解.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形.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根据所学相似多边形的知识,你能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吗?问题2:如果相似比为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问题3:判定三角形全等,我们并不是验证六个条件,而是利用了几个简便的判定定理,那么判定三角形相似我们又能找到哪些简便的方法呢?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写法.问题2、3让学生理解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我们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提供方向指导.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如图,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截直线a所得到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如下总结:一组等距离的平行线在直线a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直线b上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以上结论是平行线等分线段的基本事实,讨论的是平行线截得线段相等的情况,如果截得的线段不相等呢?通过展示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图1如图1,三条平行直线l1,l2,l3在直线AE上截得的线段AC,CE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同样在直线BF上截得的线段BD,DF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先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寻找线段AC,CE,BD,DF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实际验证后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由l1∥l2∥l3,ACCE=23,BDDF=23,可得ACCE=BDDF=23.仿照上例分析,可得结论:由l1∥l2∥l3,可得ACAE=BDBF=23.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然后师生共同进行1.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推理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其中运用了先猜想、再测量、最后论证的方法,用语言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进行总结,使结论的得出有一定的层次性,也使学生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时确定了一种思想方法.推理论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基本事实,教师板书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推论教师将图1中的某些直线进行平移变换,使其出现图2、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对学生提出问题:图2 图3根据基本事实补全下列比例式: 由图2,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 ;由图3,得AC CE =BD DF ,AC AE =BD BF ,CE AE =DFBF.解答本题应关注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列比例式时上与下的对应关系应展现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教师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指导学生对比例式进行变形训练,进而总结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位置规律,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等. 教师对于图形作进一步变化:对于以上两个练习,只保留如图4所示的部分,那么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式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图4教师在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化过程中,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延伸到三角形中,当三角形中出现平行线时,使三角形的各边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探究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内讨论解答,教师适时指导:2.本环节是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的变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探究、总结、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重要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3.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实践、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等环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模式.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对比理解,更能加深印象.如图5,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图5(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思考:当DE∥BC时,△ADE与△ABC相似,可以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呢?你能进行证明吗?总结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思考: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延长线所得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请对比图6、图7两个图形,分析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图6 图7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1页练习第1题)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AG=2,GD=1,DF=5,求BCCE的值.解:∵AB∥CD∥EF,∴BCCE=ADDF.又AD=AG+GD=3,DF=5,∴BCCE=35.【变式训练】1.如图,若l1∥l2∥l3,则ABAC=(PG)PH=DE(DF).本环节所设置的例题和变式非常具有代表性,既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内容及其推论,又灵活地运用转化思想实现了运用“中间比”的性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2.如图,已知AD ∥BE ∥CF ,它们依次交直线l 1,l 2于点A ,B ,C 和点D ,E ,F ,且AB =6,BC =8. (1)求DEDF的值;(2)当AD =5,CF =19时,求BE 的长.解:(1)∵AD ∥BE ∥CF ,∴DE DF =AB AC =66+8=37.(2)过D 点作DM ∥AC 交CF 于M ,交BE 于N ,求出MF =14. ∵NE ∥MF ,∴NE MF =DE DF =37,∴NE =37MF =37×14=6.∴BE =BN +NE =5+6=11.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 ∥CD ∥EF ,若AC =6,CE =2,BD =3,则BF 的长为(C) A .6 B .5.5 C .4 D .4.5第1题图2.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 ∥BC ,AD =2,BD =5,AC =5,求AE 的长.第2题图提示:根据DE ∥BC 得到AD AB =AE AC ,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AE 的长为107.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推论是什么?易错点是什么?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2)目前我们有什么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3)本课两个重要的结论在探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4,5题.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3.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节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题27.2.1 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能运用这两个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2.结合全等三角形的SSS和SAS的证明方法,会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证明以上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通过对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的学习,会用已知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两个判定定理,学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3.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单的判定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类比思考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否更简单?能有哪些简单的方法?复习旧知,承前启后,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类比的思想展开思维,按顺序展开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情境:1.相似三角形是如何定义的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问题1是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问题2是本课探究现应用 并说明理由:(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2)∠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 解:(1)∵AB A ′B ′=412=13,BC B ′C ′=618=13, 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 (2)∵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 【变式训练】1.如图,在 △ABC 和 △ADE 中,AB AD =BC DE =ACAE ,∠BAD =20°,则∠CAE 的度数为20°.2.如图,D ,E 分别是 △ABC 的边 AC ,AB 上的点,AE =1.5,AC =2,BC =3,且AD AB =34,求 DE 的长.解:∵AE =1.5,AC =2, ∴AE AC =1.52=34=ADAB,且∠EAD =∠CAB. ∴△AED ∽△ACB. ∴DE BC =34,即DE 3=34, ∴DE =94.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D 是 △ABC 一边 BC 上一点,连接 AD ,使△ABC ∽ △DBA 的条件是 (D)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A.AC∶BC=AD∶BD B.AC∶BC=AB∶AD C.AB2=CD·BC D.AB2=BD·BC 效果,做到“堂堂清”.课堂小结1.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新知识?(2)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教师强调:1.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布置作业:教材第42页习题27.2第1,3题.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提升操作流程和自身素质.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二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四大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相似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全等三角形研究的继续,也为后面测量、相似三角的应用和研究三角函数做铺垫,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更为其它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是它还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并能灵活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地位可见一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课题27.2.1 第3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特殊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理解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的含义并掌握它们的数学符号表述方法,能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及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或线段成比例,或进行角的度数和线段长度的计算等问题.3.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运用两角判定法和直角边斜边判定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及应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学习过相似三角形的哪些判定方法?2.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猜想还会有怎样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采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降低知识难度,鼓励学生猜想,为学新知做好铺垫.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观察猜想: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与教师的三角尺相对照,找形状相同的一组,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通过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猜想,为探究问题:两个三角形相似是由什么条件得到的呢?师生活动:学生将直观印象表达出来,再进行思考,得到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可简化为两个角分别相等即可.新知指明了方向.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展示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与△A′B′C′中,若∠A=∠A′,∠B=∠B′,试猜想△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根据图形的外观,绝大多数学生会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题设条件,需要构造出符合定理条件的图形:在△ABC中,作BC的平行线,且在△ABC中截得的三角形与△A′B′C′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全等),共同分析,完成证明,学生书写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ABC 的边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有△ADE∽△ABC.∵∠ADE=∠B, ∠B=∠B′,∴∠ADE=∠B′.又∵∠A=∠A′,AD=A′B′,∴△ADE≌△A′B′C′.∴△ABC∽△A′B′C′.得出结论: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个定理:在△ABC与△A′B′C′中,∵∠A=∠A′,∠B=∠B′,∴△ABC∽△A′B′C′.2.探究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用“HL”来判定,那么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方法十分特别,学生理解和应用均会产生困难,教师在引导中解析,在解析中总结,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能够把握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师生总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教材第36页练习第2题)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证明:∵CD是斜边AB上的高,∴∠ADC=∠CDB=90°.∴∠ACB=∠ADC=∠CDB=90°.∵∠A=∠A,∴△ACD∽△ABC.【变式训练】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DE⊥AC.(1)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请选择其中的一对给予证明.解:(1)∵在Rt△ABC中,∠ACB=90°,CD⊥AB,DE⊥AC,∴∠AED=∠ACB=90°.∵∠A是公共角,∴△ADE∽△ABC.同理:△CBD∽△ABC,△ACD∽△ABC,△DCE∽△ACD,∴△ADE∽△DCE∽△CBD∽△ACD∽△ABC.∴图中共有10对相似三角形.(2)选择△CBD∽△ABC.证明:在Rt△ABC中,∵∠ACB=90°,CD⊥AB,∴∠CDB=∠ACB=90°.又∵∠B是公共角,∴△CBD∽△ABC.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AB∥DE,∠AFC=∠E,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C)A.1对 B.2对 C.3对 D.4对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优秀教学案例
3.总结相似图形的定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似”。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2.以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为辅助工具,动态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通过示例,讲解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面积、长度等。
4.引导学生发似图形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为主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目。
在教学案例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如服装设计、建筑图纸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图形的魅力。接着,我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讨相似图形的性质,如相似图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等,从而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实际场景中的长度、面积等问题。在练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堂讨论和练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提高了解题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2.直观演示与动态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数学软件等工具,直观地展示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化。通过动态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图形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相似图形的性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相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说明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联系实际,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我还注意到,在教学难点解析部分,尽管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来解释,但仍有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困惑。这告诉我,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些难点,比如通过分组辅导或者设置课后小灶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别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形状相似的情况?”比如,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图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似图形的奥秘。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相似知识的应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几何问题。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探索相似图形的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新思路,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别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A、SSS、SAS)。

初中八年级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二四

初中八年级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二四

第二十七章《相似》教材分析一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了解黄金分割;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理解相似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探索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位似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4.结合相似图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索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地位与作用从数学知识上,相似形的几何性质是全等形的几何性质的自然而然的延伸和拓展;相似作为图形的一种变换也是全等变换的拓广和发展,同时,相似也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的基础.所以说相似在空间与几何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来看,学生通过对直线形的学习,已积累了对图形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一定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和利用几何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相似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同时,从特殊的“全等”研究到一般的“相似”研究也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探究学习全等时所积累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顺理成章地迁移到相似的研究中,这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证明的能力。

此外,相似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测物体的高度、测河宽,制作艺术字等)。

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都要用到相似的知识。

通过对相似的应用研究,可进一步的加强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有重要作用。

三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四基:基础知识:比例线段及其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位似的定义及性质;基本技能:会用比例线段求线段长或列方程,会用相似多边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画位似图形(含在坐标系中);基本思想:类比与对比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基本实践活动:如制作地图,测物体的高度,测河宽,制作艺术字等.五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预备知识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课时27.1 图形的相似2课时27.2 相似三角形共7课时相似的判定4课时相似的性质2课时相似的应用1课时27.3 位似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六教学建议1.借助本章教材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从中考试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学习。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11相似三角形应用2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27章 相似 全章教案 11相似三角形应用2

E D C B A A E DCB D A EC B (第11节) 相似三角形应用2教学目标:1.在学生认识相似三角形性质和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巩固和提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的优良品质和运用数学建摸以及化归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和体会数学建摸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 如图,DE ∥BC ,且AD :DB=1:3,则△ABC 与△ADE 的相似比为 ;面积比为 ;若S △ADE =3,则梯形DBCE 的面积为 。

2.(2005重庆)DE 是△ABC 的中位线,M 是DE 的中点,CM 的延长线交AB 于点N ,则S △DMN ∶S 四边形ANME = .3.利用标杆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如果标杆BE 长1.1m ,AB=1.5m ,BC=8.5m, 求该建筑物高CD 的高。

例题,测量河宽:例1 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作为点A ,再在河的这一边选点B 和C ,使AB ⊥BC ,然后,再选点E ,使EC ⊥BC ,用视线确定BC和AE 的交点D .此时如果测得BD =120米,DC =60米,EC =50米,求两岸间的大致距离AB .解 ∵ ∠ADB =∠EDC , ∠ABC =∠ECD =90°,∴ △ABD ∽△ECD∴CDBD EC AB = ∴1006050120=⨯=⨯=CD EC BD AB (米) 答: 两岸间的大致距离为100米.b a RQ P 例2:(书50—例4)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作点P ,在近岸取点Q 和S ,使点P 、Q 、S 共线且直线PS 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 且与PS 垂直的直线a 上选择适当的点T ,确定PT 与过点Q 且垂直PS 的直线b 的交点R 。

如果测得QS=45m ,ST=90m ,QR=60m ,求河的宽度PQ 。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全章教案

第二十七章相似第1课时(p24-25)27.1图形的相似(一)一、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与运用概念.2.难点:运用概念.三、课堂引入1.(1)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再如教材P24画面,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举几个例子)(2)相似图形概念:把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强调:见前面)(3)让学生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2.问题:如果把老师手中的教鞭与铅笔,分别看成是两条线段AB和CD,那么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是多少?归纳: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四、例题讲解(补充: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分析: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 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º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 与左图相似,故此题应选C.例(补充)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 ,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解: 略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120 km .五、课堂练习 教材P25的练习题。

六.板书: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七、教学后记:27.1 图形的相似(二)第2课时(p36-38)一、教学目标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与识别.2.难点: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进行相关的计算.三、例题的意图第26页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判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要看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的比是否也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若说明两个多边形不相似,则必须说明各角无法对应相等或各对应边的比不相等,或举出合适的反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依靠直觉观察是不可靠的.四、课堂引入1.第26页内容: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2.【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问题: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五、例题讲解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 B.所有的矩形都相似C.所有的菱形都相似 D.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分析:A中平行四边形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都相似,故A错;B中矩形虽然各角都相等,但是各对应边的比不一定相等,因此所有的矩形不一定都相似,故B错;C中菱形虽然各对应边的比相等,但是各角不一定对应相等,因此所有的菱形不一定都相似,故C也错;D中任两个正方形的各角都相等,且各边都对应成比例,因此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故D说法正确,因此此题应选D.例(教材P26例题).分析:求相似多边形中的某些角的度数和某些线段的长,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关键是找准对应角与对应边,从而列出正确的比例式.解:略例(补充)已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且A1B1:B1C1:C1D1:D1A1=7:8:11:14,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的各边的长.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解:∵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1B1C1D1相似,∴ AB:BC:CD:DA= A1B1:B1C1:C1D1:D1A1.∵ A1B1:B1C1:C1D1:D1A1=7:8:11:14,∴ AB:BC:CD:DA= 7:8:11:14.设AB=7m,则BC=8m,CD=11m,DA=14m.∵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40,∴ 7m+8m+11m+14m=40.∴ m=1.∴ AB=7,则BC=8,CD=11,DA=14.六、课堂练习1.教材P27练习1、2、3.2.教材P27习题1、2、4.七、课堂练习教材P27习题3、5.八、板书: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九、教学后记: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的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引入(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A ′, ∠B=∠B ′, ∠C=∠C ′, 且k A C CAC B BC B A AB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 ′B ′C ′,则有∠A=∠A ′, ∠B=∠B ′, ∠C=∠C ′, 且A C CAC B BC B A AB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2.教材P29“探究”,导出:(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按第41页内容讲解。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相似》主要介绍了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点奠定基础。

本章内容涉及的概念和性质较多,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理解并运用平行、相交、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学会判定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能运用相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判定两个图形相似的方法。

3.相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相似图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问答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案和教学课件。

2.准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

3.准备相关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相似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面积、比例问题等。

九下27章 相似(教案新部编本)

九下27章  相似(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图形的相似授课时数: 2 日期:2011 年月日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创设情景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2、左图两个图形全等吗?是什么关系?探究新知1、观察:共同特征: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我们把这种形状相同的图形说成是相似图形问题1: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问题2: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问题3:尝试着画几个相似图形?2、教材“观察”图中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相似不相似不相似学生观察得到结论。

充分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的突出了重点。

巩固练习教材p35页1、2 学生思考后完成。

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想进一步探究什么?生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1、教材习题27 1、22、预习课本P36-37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授课时数: 3日期:年月日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周长和面积授课时数: 2 日期:年月日课堂教学设计课题:位似授课时数: 2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 创设情景问题1.如图,△ABC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写出A 1、B 1、C 1三点的坐标; (2)写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三个顶点A 2、B 2、C 2的坐标;(3)将△ABC 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写出A 3、B 3、C 3三点的坐标.引导学生寻找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引入新知1、探究:(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31,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ABC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 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归纳: 3、例题讲解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知识巩固练习 教材中对应练习1、2 学生完成。

九年级数学下册27相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27相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七章相似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2.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的含义,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了解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5.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应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6.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能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7.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8.了解在同一坐标系中位似变换后图形的坐标变化.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9.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1.结合相似图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探索与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和转化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和热情.前面学习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何图形的全等变换,“全等”和“相似”都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全等图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图形,所以本章相似形的学习,以全等形和全等变换为基础,是全等三角形在边上的推广,比全等形更具有一般性,是前面学习图形全等的拓展和发展.本章内容是对三角形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是通过许多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研究相似图形的.在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按照研究对象的“一般→特殊→特殊位置关系”的顺序展开研究.首先,教科书从现实世界中形状相同的物体谈起,然后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形状相同的图形——相似图形,举例说明了放大、缩小两种操作与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接着教科书把研究对象缩小为特殊的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由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推出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对于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教科书以三角形为载体进行研究,此外,还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应用.最后,教科书研究了一种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本章的知识不仅将在后面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时得到应用,而且对于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价值.在本章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此外,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学生在推理论证方面的难度,本章加强了证明思路的引导,或者用分析法分析出由条件到结论必需的转化,或者提示了证明的关键环节;为了降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难度,本章专门设置了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从不同角度为解决实际问题作出示范.【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应用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2.位似图形的性质及画法.【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2.位似变换的坐标表示.1.初中数学从《全等三角形》开始,已经进入了推理证明阶段,本章的学习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必要的推理证明,本章的证明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包含相似的知识,也有很多是和三角形、全等、平行、勾股定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融合在一起的,例如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中利用了全等三角形作为“桥梁”,性质的证明借助了代数运算,因此推理论证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做到以新带旧、新旧结合;也要注意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加强证明思路的引导,帮助学生确定证明的关键环节,指导学生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同时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安排相应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逐步达到独立分析、完成证明.2.学生通过前面对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学习,对于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思路和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用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套路贯穿全章的教学.例如,在教授本章之前,可以让学生类比对全等三角形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应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构建本章内容的基本线索,使他们对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本章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发现性质,再给出证明.3.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相似的例子,相似图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直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实例很多,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实际背景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每个课时都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27.1图形的相似1.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认识相似图形,理解和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3.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含义,会判断是不是成比例线段.4.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并能计算和相似多边形有关的角度和线段的长.1.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辨析相似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观察、测量、辨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应用成比例线段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体会方程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通过观察识别相似图形,渗透生活和数学中美的教育.2.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3.在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4.在观察、操作、推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2.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难点】1.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识别相似图形的方法.2.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第课时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相似图形,理解和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定理,掌握相似图形的判定定理.1.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辨析相似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观察、测量、辨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相似图形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1.通过观察识别相似图形,渗透生活和数学中美的教育.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意识.3.通过识别生活中的相似图形,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及特征.【难点】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识别相似图形的方法.【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24~25.导入一:欣赏图片.【课件1展示】(1)汽车和它的模型(2)大小不同的两个足球(3)大小不同的两张照片【引导语】上面各组图片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些图形涉及的就是我们这章要学习的相似形问题.导入二:请同学们看黑板正上方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上的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它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导入三:【复习提问】1.什么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全等形,全等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2.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如何判断?(下列两幅图片均是全等形.判断依据:形状相同、大小相等)[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中的美.在欣赏国旗上的五角星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通过复习[过渡语]在上面的全等形的图片中放大或缩小其中一张图片,得到的图片与另一张图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这一类图形.思路一【思考1】以上展示的图片之间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点拨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等.共同归纳本节课学习重点——相似形的概念.【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思考2】全等形一定是相似图形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导入中图片,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归纳全等形与相似形之间的关系.【结论】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全等图形一定相似,相似图形不一定全等.【思考3】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通过生活中相似图形的实例巩固相似图形的概念,教师对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鼓励.思路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全等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2)观察上述图片,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形状相同、大小不等)(3)你能给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吗?(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形)(4)全等图形一定相似吗?相似图形一定全等吗?(全等图形一定相似,相似图形不一定全等)(5)归纳全等图形和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特例)(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似图形的例子吗?【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下积极思考回答,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最后课件展示探究结论.【结论】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全等图形是相似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探究,根据图形特点归纳出相似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相似形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二、相似图形的特征【课件2展示】观察下列每组图形,是不是相似图形?【思考】(1)两个相似的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两个相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如何判定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4)相似图形的大小是不是一定相等?(5)相似图形是否可以看作其中一个图形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小组成果,教师点评,共同归纳相似图形的特征.【结论】相似图形的特征是:形状相同.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则两个图形就是相似图形.相似图形的大小不一定相等,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归纳出相似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过渡语]我们了解了相似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我们一起利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相似图形.如图所示的是一个女孩从平面镜和哈哈镜里看到的自己的形象,这些镜中的形象相似吗?【思考】(1)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的形状 ,大小,则从平面镜里看到的自己的形象与女孩相似图形(填“是”或“不是”).(2)哈哈镜里看到的形象,有的被“压扁”了,有的被“拉长”了,所以哈哈镜中的像与物体的形状 ,大小,则从哈哈镜里看到的自己的形象与女孩相似图形(填“是”或“不是”).〔解析〕女孩从平面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形象是相似的;女孩从哈哈镜里看到的自己的形象不是相似的.〔答案〕(1)相同相等是(2)不同不相等不是【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点评.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相似图形?第一组:第二组:【师生活动】教师引导、点拨、分析.要找出图中的相似图形,只要仔细观察每个图形特征,通过图形变化后是否具备“形状相同”这一特征.学生观察后回答即可.解:第一组图,图1,2,5是相似图形.第二组相似图形分别是:(1)和(8);(2)和(6);(3)和(7).[设计意图]通过经历对例题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相似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所谓“形状相同”,就是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无关,与摆放角度、摆放方向也无关.有些图形之间虽然只有很小的形状差异,但也不能认为是“形状相同”.1.相似图形定义: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2.相似图形与全等形之间的关系.3.相似图形的特征:形状相同.1.下列四个命题:①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③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④所有的菱形都相似.其中正确的有()A.2个B.3个C.4个D.1个解析:所有的正方形的形状相同,所以③正确;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菱形的形状和内角有关,角度不同,图形的形状就不同,所以所有的直角三角形、所有的等腰三角形、所有的菱形不一定相似.故选D.2.下列图形是相似图形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观察图形可得①②③中图形的形状相同.故选A.3.下列图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A.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B.用放大镜将一个细小物体图案放大过程中原有图案和放大图案C.某人的侧身照片和正面照片D.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解析:某人的侧面照片和正面照片形状不相同,不是相似图形.故选C.4.如图所示,用放大镜将图形放大,应该属于()A.相似变换B.平移变换C.对称变换D.旋转变换解析:相似图形的形状相同,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所以用放大镜放大图形属于相似变换.故选A.第1课时1.认识相似图形2.相似图形的特征3.例题讲解例1例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25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27页习题27.1第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图形中,相似的一组图形是()2.下列属性中,是相似图形的本质属性的是()A.大小不同B.大小相同C.形状相同D.形状不同3.下列图形中,不是相似图形的有()A.0组B.1组C.2组D.3组4.下列四组图形中,一定相似的是()A.正方形和矩形B.正方形和菱形C.菱形与菱形D.正五边形与正五边形5.如图所示的是小华拍摄的足球的照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足球上所有“黑片”形状相同B.足球上所有“白片”形状相同C.足球上“黑片”“白片”形状相同D.足球上“黑片”“白片”形状不相同6.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图形.哈哈镜中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图形(填“是”或“不是”).7.下列各组图形:①两个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圆;③两个矩形;④有一个内角是8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⑤两个正六边形;⑥有一个内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定是相似图形的是.8.如图所示,各组图形中相似的是.(只填序号)9.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形状相同的图形,下图中,形状相同的图形有哪几组?10.如何将图中的图形ABCDE放大,使新图形的各顶点仍在格点上?【能力提升】11.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5°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是.12.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形状相同的图形,在下图中,形状相同的图形有哪些?【拓展探究】13.用相似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生活中有许多形状相同的图形,我们可以用相似图形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例如:已知如图(1)所示的是由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商标图案,请你参照此图案用相似图形设计出几个你喜欢的图案,并联系实际为你的设计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下面举两例供参考,如图(2)所示)【答案与解析】1.D(解析:观察各图形,只有D中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相等.故选D.)2.C(解析:相似图形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同,所以形状相同是相似图形的本质属性.故选C.)3.B(解析:(1)中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符合相似形的定义;(2)中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符合相似形的定义;(3)中形状不相同,不符合相似形的定义;(4)中形状相同,符合相似形的定义.故不是相似图形的有1组.故选B.)4.D(解析:正方形和矩形的形状不一定相同,所以不一定相似;正方形和菱形的对应角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相似;菱形与菱形对应角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相似;正五边形与正五边形的形状相同,所以两个图形相似.故选D.)5.C(解析:“黑片”是正五边形,“白片”是正六边形,两个图形的形状不相同.故选C.)6.是不是(解析:放大镜下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相等,所以是相似图形;哈哈镜中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相等,所以不相似.)7.②⑤⑥(解析:两个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相似;两个矩形的边不确定,所以不一定相似;80°的内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所以形状不一定相同;两个圆、两个正六边形、一个内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相同,所以图形相似.故填②⑤⑥.)8.②③(解析:观察图形可得:②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相等.故填②③.)9.解:(1)中的左边图形是圆,右边图形是椭圆,形状不同;(2)中的左边是正六边形,右边不是正六边形,形状不同;(3)中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4)中的左边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形状不同;(5)中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6)中的左边是圆形脸,右边是椭圆形脸,形状不同,故(3),(5)组中的图形形状相同,(1),(2),(4),(6)组中的图形形状不同.10.如图所示.11.15°(解析:用放大镜看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相等,角放大后度数不变.故填15°.)12.解:(1)和(3),(2)和(13),(4)和(11),(5)和(10),(6)(7)(8)和(9).13.解:答案不唯一,如图所示.本节课通过对生活中形状相同的图形的观察和欣赏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感受数学和生活中的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然后归纳结论,得出相似图形的特征,相似图形只与形状有关,与图形大小、位置无关,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的能力,例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尤其在举生活中相似图形的实例时,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本节课比较简单,通过观察图形,形状相同的图形是相似图形,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发言积极,虽然有些学生发言不够准确,但可以看出大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的状态.但是在简单课时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拓展,如在探究图形相似的特征后,可以让学生在网格图中画相似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图形,观察图形的特征,归纳总结相似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总结全等图形与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由于课时内容较少,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时用多媒体多展示一些相似图形的图片,可以用一些图形不同的角度和方向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即可,让学生多参与、思考、归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练习(教材第25页)1.解:相似.2.解:(d)与(1)相似,(e)与(2)相似.(1)相似图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本章是在研究了图形的全等及图形的一些变换后,进一步研究的一种变换——相似,本课时重点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可用大量的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相似图形的概念,但要注意教材中“形状相同的图形是相似图形”,只是对相似图形概念的一个描述,不是定义,还要强调:相似图形一定形状相同,与它的位置、颜色、大小无关;相似图形不仅仅指平面图形,也包括立体图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辨析,从而理解和掌握相似图形的概念.(2)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易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通过辨析图形是否为相似图形,探索相似图形的特征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所示,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解析〕因为图A是把图拉长了,而图D是把图压扁了,因此它们与左图都不相似;图B是正六边形,与左图的正五边形的边数不同,故图B与左图也不相似;而图C是将左图绕正五边形的中心旋转180°后,再按一定比例缩小得到的,因此图C与左图相似.故选C.如图所示,下列四组图形中,两个图形相似的有A.1组B.2组C.3组D.4组〔解析〕观察图形可得,四组图形的形状都分别相同,只是大小不同,所以四组图形都是相似图形.故选D.第课时1.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判断已知线段是否成比例.2.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3.能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判断及有关计算.1.通过观察、测量、辨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2.通过应用成比例线段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体会方程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经历相似多边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及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2.在探索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在观察、操作、推理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重点】1.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性质.2.能利用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中的“对应”关系.【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及边长不等的两个正方形.导入一:如图所示的一块黑板,长3米,宽1.5米,加一7.5厘米宽的边框,边框外围与边框里边的矩形形状相同吗?【导入语】我们凭借“直观”感觉这两个矩形的形状相同,实际上这两个矩形的形状是不相同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知道这两个矩形的形状为什么不相同.导入二:如图所示,将△ABC用2倍放大镜观察得到△A1B1C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两个三角形中的对应角、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导入三:如图所示,将四边形ABCD用2倍放大镜观察得到四边形A1B1C1D1,这两个四边形相似吗?这两个四边形中的对应角、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1.图形的相似(一)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确定线段的比.二、课堂引入1.(1)请同学们先观察第27章章头图,他们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2)教材P24引入.(3)相似图形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24页).(4)让同学们再举几个相似图形的例子.2.两条线段的比:两条线段的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 ,如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如d c b a =(即ad=bc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注意】(1)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没有关系,在计算时要注意统一单位;(2)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3)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记作d c b a =或a:b=c:d ;(4)若四条线段满足dc b a =,则有ad=bc . 三、例题讲解例1(补充:选择题)如图,下面右边的四个图形中,与左边的图形相似的是( )例2(补充)一张桌面的长a=1.25m ,宽b=0.75m ,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1)如果a=125cm ,b=75cm ,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2)如果a=1250mm ,b=750mm ,那么长与宽的比是多少?小结:上面分别采用m 、cm 、mm 三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求得的ba 的值是相等的,所以说,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必须一致.例3(补充)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32000000,量得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大约为3.5cm ,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km ?分析: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可求出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 解: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___________km .四、课堂练习1.观察下列图形,指出哪些是相似图形:相似图形:_____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和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明上幼儿园时的照片和初中毕业时的照片相似.B .商店新买来的一副三角板是相似的.C .所有的课本都是相似的.D .国旗的五角星都是相似的.3.如图,请测量出右图中两个形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1)(小)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大)长是_______cm ,宽是_______cm ;(2)(小)=长宽 ;(大)=长宽 . (3)你由上述的计算,能得到什么结论吗?4.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政区”地图上,量得福州与上海之间的距离时7.5cm ,那么福州与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5.AB 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500m ,在一张平面图上的距离是5cm ,那么这张平面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7.1 图形的相似(二)一、学习目标1.知道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即: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会根据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二、课堂引入1. 如图的左边格点图中有一个四边形,请在右边的格点图中画出一个与该四边形相似的图形.2. 问题:对于图中两个相似的四边形,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的比是否相等.3.【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反之,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2)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问题: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结论:相似比为1时,相似的两个图形全等,因此全等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形.三、例题讲解例1(补充)(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相似B .所有的矩形都相似C .所有的菱形都相似D .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例2(教材P26例题).例3(补充)已知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且A 1B 1:B 1C 1:C 1D 1:D 1A 1=7:8:11:14,若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40,求四边形ABCD 的各边的长.分析:因为两个四边形相似,因此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来解题.解:四、课堂练习1.(选择题)△ABC 与△DEF 相似,且相似比是32,则△DEF 与△ABC 与的相似比是( ).A .32B .23C .52D .94 2.(选择题)下列所给的条件中,能确定相似的有( )(1)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2)所有的正方形;(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5)所有的等腰梯形;(6)所有的正六边形.A .3个B .4个C .5个D .6个3.已知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 1B 1C 1D 1相似,四边形ABCD 的最长边和最短边的长分别是10cm 和4cm ,如果四边形A 1B 1C 1D 1的最短边的长是6cm ,那么四边形A 1B 1C 1D 1中最长的边长是多少?4.如图,AB ∥EF ∥CD ,CD=4,AB=9,若梯形CDEF 与梯形EFAB 相似,求EF 的长. ※3.如图,一个矩形ABCD 的长AD= a cm ,宽AB= b cm ,E 、F分别是AD 、BC 的中点,连接E 、F ,所得新矩形ABFE 与原矩形ABCD 相似,求a :b 的值.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学习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同学们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的比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课堂引入1.复习引入(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A ′, ∠B=∠B ′, ∠C=∠C ′,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 ∽△A ′B ′C ′,则有∠A=∠A ′, ∠B=∠B ′, ∠C=∠C ′, 且A C CA C B BC B A AB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2.教材P29的探究,探索与证明.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三、例题讲解例1(补充)如图△ABC ∽△DCA ,AD ∥BC ,∠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3)若AB=10,BC=12,CA=6.求AD 、DC 的长.例2(补充)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cm,AE=4cm,BC=5cm,求DE的长.四、课堂练习1.(选择)下列各组三角形一定相似的是()A.两个直角三角形B.两个钝角三角形C.两个等腰三角形D.两个等边三角形2.(选择)如图,DE∥BC,EF∥A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一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3.如图,DE∥BC,(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4.如图,在□ABCD中,EF∥AB,DE:EA=2:3,EF=4,求CD的长.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一、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同学们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同学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 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带领同学们画图探究;(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引领同学们探求证明方法.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 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让同学们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例题讲解例1(教材P46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 解:略※例2 (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CD ,AB=6,BC=4,AC=5,CD=217,求AD 的长. 解:四、课堂练习1.如果在△ABC 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2.如图,△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求证:△ABC ∽△DEF .※3.已知:如图,P 为△ABC 中线AD 上的一点,且BD 2=PD •AD ,求证:△ADC ∽△CDP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一、学习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同学们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如(2)题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4)教材P48的探究3 .三、例题讲解例1(教材P48例2).证明:略(见教材P48例2).例2 (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解:四、课堂练习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3.已知:如图,△ABC 的高AD 、BE 交于点F . 求证:FD EF BF AF .4.已知:如图,BE 是△ABC 的外接圆O 的直径,CD 是△ABC 的高.(1)求证:AC •BC=BE •CD ;(2)若CD=6,AD=3,BD=8,求⊙O 的直径BE 的长.第___周 星期__第__节 本学期学案累计: 课时 上课时间:______ 签名:____我们的追求:让每位同学都得到发展 我们的约定:我的课堂,我作主!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堂引入问: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三、例题讲解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解:略(见教材P49)例2(教材P50例4——测量河宽问题)解:略(见教材P50)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例3(教材P50例5——盲区问题)分析:略(见教材P50)解:略(见教材P51)四、课堂练习1.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2.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从距他2米的一小块积水处C看到塔顶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3.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求球拍击球的高度h.(设网球是直线运动)4.小明想利用树影测量树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长为1m的竹竿影长0.9m,但当他马上测量树影时,因树靠近一幢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如图,他先测得留在墙上的影高1.2m,又测得地面部分的影长2.7m,他求得的树高是多少?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一、学习目标1. 理解并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 能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已知: ∆ABC ∽∆A’B’C’,根据相似的定义,我们有哪些结论?问: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2.思考:(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两个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推导见教材P54.结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即:如果 △ABC ∽△A ′B ′C ′,且相似比为k ,那么 k A C C B B A CABC AB =''+''+''++.性质2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即:如果 △ABC ∽△A ′B ′C ′,且相似比为k ,那么 22)(k B A AB S S C B A ABC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2.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例题讲解例 1(补充) 已知:如图:△ABC ∽△A ′B ′C ′,它们的周长分别是 60 cm 和72 cm ,且AB =15 cm ,B ′C ′=24 cm ,求BC 、AB 、A ′B ′、A ′C ′的长.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可以求出BC 等边的长. 解:例2(教材P53例6)分析:根据已知可以得到21AC DF AB DE ==,又有夹角∠D=∠A ,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 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且相似比为21,故△DEF 的周长和面积可求出.解:四、课堂练习 1.填空:(1)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为3∶5 ,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2)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为3∶5 ,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__.(3)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把三角形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______,面积比等于_______.(4)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长分别是6 cm 和18 cm ,若较大三角形的周长是42 cm ,面积是12 cm 2,则较小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cm ,面积为_______cm 2.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A 1B 1C 1和△A 2B 2C 2,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如果相似,求出△A 1B 1C 1和△A 2B 2C 2的面积比. 3.已知:如图,△ABC 中,DE ∥BC , (1)若32EC AE =,① 求ACAE的值; ② 求ABC ADE S S ∆∆的值; ③ 若5S ABC =∆,求△ADE 的面积; (2)若S S ABC =∆,32EC AE =,过点E 作EF ∥AB 交BC 于F ,求□BFED 的面积; (3)若k ECAE=, 5S ABC =∆,过点E 作EF ∥AB 交BC 于F ,求□BFED 的面积.第___周 星期__第__节 本学期学案累计: 课时 上课时间:______ 签名:____(第3题)我们的追求:让每位同学都得到发展 我们的约定:我的课堂,我作主!27. 3 位似(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课堂引入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 ,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三、例题讲解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例2(教材P61例题)把图1中的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21.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21,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四、课堂练习1.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2.把右图中的五边形ABCDE 扩大到原来的2倍.3.已知:如图,△ABC ,画△A ′B ′C ′, 使△A ′B ′C ′∽△ABC ,且使相似比为1.5,要求 (1)位似中心在△ABC 的外部; (2)位似中心在△ABC 的内部; (3)位似中心在△ABC 的一条边上; (4)以点C 为位似中心.27. 3 位似(二)一、学习目标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二、课堂引入1.如图,△ABC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1)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写出A 1、B 1、C 1三点的坐标;(2)写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三个顶点A 2、B 2、C 2的坐标; (3)将△ABC 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写出A 3、B 3、C 3三点的坐标. 2.在前面几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3.探究:(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31,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ABC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 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归纳】 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 或-k . 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63的例题) 解:问:你还可以得到其他图形吗?请你自己试一试!解法二:点A 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6×)21(-,6×)21(-),即A′′(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例2(教材P64)在右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吗? 分析:观察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如:它可以看作是一排鱼顺时针旋转45°角,连续旋转八次得到的旋转图形;它还可以看作位似中心是图形的正中心,相似比是4∶3∶2∶1的位似图形,…….六、课堂练习1.△ABO的定点坐标分别为A(-1,4),B(3,2),O(0,0),试将△ABO放大为△EFO,使△EFO与△ABO的相似比为2.5∶1,求点E和点F的坐标.2.如图,△AOB缩小后得到△COD,观察变化前后的三角形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求出其相似比和面积比.3.如图,将图中的△ABC以A.为位似中心,放大到1.5倍,请画出图形,并指出三个顶点的坐标所发生的变化.4.请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四种变换设计一种图案(选择的变换不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