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科课程教学建构——以人力资源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
引 入 我 国 。此 “ 能力 ” 是 指 完 成 特 定 职业 、职 责 或 提 出了实 事求 是 的独 特 见 解 和 分 析 ,书 中 的主 要 观
任 务 而 言 的 综 合 能 力 ,简 而 言 之 , 就 是 适 应 就 业 的 点 也是 要 打破 以知 识 认 知 为 主 、以 能力 传 授 为 辅 的 能 力 。 因 此 ,C E 亦 称 OB ( u c meB sd E u 传 统教 学模 式 ,主 张 将 不 同专 业 的 能力 进 行 分 解 细 B E O to ae d —
・
职业教育 ・
基 于 “ 力 本 位 " 的 高 职 文 科 课 程 教 学 建 构 能
— —
以人 力 资 源 专 业 “ 业 技 能培 训 与开 发 " 课 程 为 例 职
王 江 涛
( 北京 劳动 保 障职业 学 院 北京 10 2 ) 0 0 9
摘 要 :随 着我 国高职课 程教 学 改革 的不 断深入 ,以 “ 能力本 位” 为特 征 的 高职课 堂教 学设 计 理 念 和 实践 的做 法 日益 受到 国 内职 业教 育界 的关 注 ,而 高职 文科 类课 程及 实训 教 学设计 相 比理工 科 类 而言在 操作 和 成果展 示上更 具有 难度 ,以 “ 业技 能培 训 与开发 ”课 程 为例 ,基 于 “ 职 能力本
( v lpaC ri lm) De e u r uu ,即 “ 力 本 位 教 育 ” 及 实 教 学 的 改 革 经 验 ,在 其 出 版 的 《 业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o c 能 职
现 这一 教育 理 论 的课 程 开 发模 式 、教 法 就 已经 开 始
一
书 中 ,从 微 观 操 作 层 面 上 ,对 职 教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设计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问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设计、评估方法等多个领域。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以下将从概念框架、实施策略、课程设计、评估机制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核心能力可以被理解为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面对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
在设计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时,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
这一目标应当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达到的能力水平。
例如,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将目标设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目标可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基础素养,如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计是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核心环节。
能够有效贯彻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课程设计需具备几个重要特征。
一方面,课程内容应当与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相结合,体现出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和案例,通过项目式学习或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锻炼能力。
另一方面,课程应当系统化、模块化,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所需能力。
例如,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应用模块则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拓展模块则为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引导学生深化思考。
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模式,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道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素质,包括对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理解、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创造一个开放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本位为核心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其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是突出能力本位的关键,本文主要从“三个课堂”即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习课堂;毕业实习、实训课堂,突现出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探索实践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三个课堂1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及趋势“能力本位”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education)的简称,它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能力本位”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其核心是如何使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
因此课程内容需保证职业活动这一大系统的完整性,而不是所涉及的各学科子系统的完整性。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按照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外向核心发展的结构,让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知识。
应凸显通过实践和实训,以学生亲历亲为的经验的来掌握融合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分成为三个层面:①结合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的演示、演练、实验和课程实习,解决理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验证和加深认知的问题;②独立设置的教学(或生产)实习、技能强化训练,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专业技能;③毕业实习、见习,在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意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过去有关部委、行业所属院校,尤其是技工学校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模式,例“半工半读”、“隔月实习”等,因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目前,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企业、行业与学校联系缺乏相应的机制,致使高等教育显现出一些弊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即使是实践教学,内容也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方法注重传授而抑或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能力本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摘要】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
要培养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高技能文秘人才,就要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与此相适应,高职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也要相应地进行重构。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文秘实践教学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则处于摸索阶段,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动手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的能说能写能干的复合型高技能文秘人才存在较大差距。
要使高职文秘专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文秘人员,必须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结合,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实训教学分阶段、分层次、有章法、有成效地进行。
一、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所谓能力本位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理论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6年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中提出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或者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包括: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ning to be)。
四大支柱无一不指向能力维度。
这说明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三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提高了学习效率。
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
2网站设计 实施 .
3网 站测 试 与 发 布 .
3周
博 星开发平台
容 和企业需求一致 ,确保教学安排和工
作 流 程 一 致 ,确 保 学 生 学 习 的 技 能 和 企 业需求相一致。
3 网 站 推广 模 块
1 网站 在 线推 广 . 2 网站离线推广方案设计
检查 、 评估这一完整 的行动过 程 , 因而职 业 意识淡薄 、 学习 目的不 明确 , 以调动 难
程 的点评 者 和 实训 效果 的考 核 者 等多
重 角色 。
o
一
~
辫
潞 Ⅲ
群 懿蒜
i - 黪 搿兰 ¨
獬 溉
嚣 张 ¨ ¨
学 内容 、 教学 方法 和 考 核 方 法三 个方 面。 ( ) 学 内容 的改 革 与创 新 主要 体 一 教
校企合作 开发 。整个课程 的开发设计是 学校专业 教师 和本地 的 5 家企业 深度 合
作共 同设 计 、 同建 设 、 同教 学 的 , 共 共 5家 企业 涉及 软 件 公 司 ( 家 )制 造业 ( 2 、 2家 ) 和零 售 业 ( 家 ) 类 企 业 。 种 深 度合 作 1 三 这
.
1 周
2 由模 拟软件和案例教学 向企业实 .
际项 目转 变 。 大 多数 经 管 课 程 的 实 训 是
4
电子商务业务模块 1 电子商务业务操作 . 2 电子支付 .
O5周 .
O5周 .
使用模拟软件或案例来完成 的,这种实
训 离 真 实 的 职 业 环 境 和学 生 的 切 身 体 会 有 一 定 距 离 ,本 课 程 由 原 来 的 模 拟 实 训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务 的适用 型人 才来 进行 。改革课 程 教学方 法 应 以培 养 涯 管理 、劳 资 关系八 大模 快 。 学生 自主 学 习的 能力 、踏 实的 实践 能力 、创 造性 的工 2. 理组 织与考核教 学过程 。培养学 生 的实践能 合 作能力 为 核心 ,这 样人 力 资源管 理课 程 才具 活力 ,才 力 ,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在组织人力资源管 能使 其培养 的人 才适应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需 要 。 理教学过程 中,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 的情境 ,完成人 模 高职 人力 资 源管 理 课程 教 学模 式 改 力 资源管 理 的各 项具 体任 务 。笔者 一直 采用 “ 拟公 司”模式开展人力资源课程 的教学 。具体做 法是将 授课 革 的 目标 班级分成 6人小组 ,每个小组 根据学 生的兴趣爱好定位 我 国高职教 育传统 的人才培养模 式重理论轻 实践 , 公司经营范 围,成立公 司人力 资源部 ,小组成员竞 选出 这种模 式正面 临着 严 峻的挑 战 ,培养 复合 型 人才和 应 人 力资源 部 经理 ,在 人力 资源 部经理 领 导下设 置 招聘 用型 人 才的社 会需 求 向高职 教育 体 制提 出 了迫切 的要 主管 、培训主管 、薪酬 主管 、绩效主管、劳资主管等职 求 。因此 ,改 革高 职课 程教 学模 式 势在必 行 。高职 课 位 。考虑到课时 的有 限性 ,以小组为 单位的项 目实践基 程教 学改 革 的 目的在于 通过 学生 对所 修 专业 、课程 及 本上 是在 课 下进 行的 ,课 堂上 只是展 示 小组 的实 践成 其专 门知 识和 技 能的实 际运 用 ,来巩 固和 加深 学生 对 果 ,并 由其他 小组 同学 和授课 教师根 据 事先设 定好 的 这一 部 分可 作为 绩效 考评 体系设 计 的 内 所学 知识 的理 解 ,进而 开 发学生 的创 新 能力 、决策 能 指标 和标 准 ( 容 而开展 实践性 教学 ) ,按项 目完成情 况进 行绩效 评价 力 、组 织 管理 能力 及项 目执 行 能力 ,提高 学生 的认 知 水平 ,增 强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和学 习 主动性 ,最 终达 到 并打分 。在实践教学 中,学生 完成项 目的优劣均与学生 平 时成 绩直接 挂钩 ,并在 得分排序 基础上 评 出优胜者 , 锻炼学 生 实 际能力 的 目的 。 人 力 资 源 管理 是 现 代管 理 理 论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以激 发学 生 的积极 性和竞 争意识 。在 人 力资源管理 是各项 专业 管理 的基 础 。它 是一 门广 泛 吸收多 学科 知 课程 中实施 教学 的程 序如 图 1所示 。在 教学 实施 过程 识 的边 缘 科学 ,具 有很 强 的实 践性 和应用 性 。通过 本 中,教师首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 ,指 出实 课程 的教 学 ,可 以使学 生 掌握人 力 资源管 理 的基本 知 践过程 中应注意 的主要 问题并提 出相应要求 ,然后 ,学 识 、基 本 原理 ,学 会使 用人 力 资源管 理理 论分 析和 解 生 以小组 为 单位 来实 施并 完成 指定 项 目。为 防止学 生 决企业 实 际 问题 的方法 ,同时培 养学 生爱 岗敬 业 的精 抄 袭和 随意 编造 ,要 求学 生必 须注 明进 行实 际调研 的 神 ,为 毕业后成 功 走上 社会 参加 企业 经营 管理 实践 打 单位 、时问 、所 接触 的人 员及其联 系方 式 ,以备核 查 。
基于能力标准为基础的职业学院课程体系改革
式。 即认为教育的最终表现为学 习者获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预期的能力 。
这 里 的 能 力 是 指 个 体 在 工 作 、生 活 及 社 会 活 动 中表 现 出 来 的 有价 值 的行 为 总 和 . 可 以有 大 小 和 强 弱 之 分 。对 于 它 高 职 教 育来 说 , 些 能 力 就 是 指 某 一 种 职 业 、 责 或 职 务 这 职 所必 须 具 备 的 能 力 。 这 种 教 育 理 念 的宗 旨就 是 使 受 教 育 者在 学 校 学 习 期 间 就 具 备 某 个 职 业 所 必 需 的 实 际 工 作 能 力 . 且 把 是 否 具 备 这 种 能 力 作 为 评 价 学 生 和 教 师 , 至 而 乃 学 校 办 学 质 量 的标 准 。能 力 标 准 教 育 模 式 强 调 以学 生 为 中 心 ,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自我 学 习能 力 和 自我 评 价 能 力 ; 着 强 调教 学 的 灵 活 多 样 性 和管 理 的严 格 科 学 性 ,真 正 体 现 重 能力 培养 。当然 , 力标 准教 育 模 式 理 念也 并不 完 全 否 定 能
作 , 文 拟 对 此作 一 些 初 步 的 探 索 。 本
一
、
能 力标 准教 育理 念 下 高职
教 育课 程 模 式 选 择
所 谓 “ 育 理 念 ”是 指 教 育 主 体 在 教 育 实 践 及 教 育 教 ,
思 维 活 动 中形 成 的对 “ 育 应 然 ” 的 理 性 认 识 和主 观 要 教 求 。 高职 教 育 理 念 可 作 如 下 界 定 : 它 是 指 对 高 等 职 业 教 “
广 东技术 师范学 院学报 ( 职业教 育 ) 21 0 1年第 1期
J un l fG a g o gP ltc ncNoma ie st o r a 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o y No 1 2 . ,01 1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
成功地培养那些未能进入大学里的学生成为具有技术和创造力的劳 密切相关的、必不町少的知识;二是实际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动者。据不完全统计,19 年美国有 30 92 4 多万年龄从 l 4岁到 2 的能力; 4岁 三是态度;四是反馈。 这种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职教模式, 的年轻人未能完成中等学校的课程,并且有 34成为劳动者的中学 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来制定教学计划的做法,有利于专业技 / 生未能接受再教育, 于是这些年轻人特别缺乏 2 世纪劳动者所必需 能的培养。 1 的技术和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美国政 22学生自我评价。美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 .
2 1 年 01
《 I师 范专 科 学 校 学 报 》 和 l l
J1 0 1第 3 第 一期 u. 1 2 0卷
总第 6 9期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
冯秀茹 崔会拥
( 河北省张家1职业技术学院外Fra bibliotek系 5L 捅 妥 j 针对当 职课程和教学内 前高 容体系改革 现状,本 文分析了能 力本 位美国 职业教育 课程构 建膜式的内 论述了 涵, 如何应 用能力 本位来构 建我周 高 职课程 模式,并 结合张家口 业技术学院 职 设置的 相关专 业的课 程模式构 建进行 阐 述。 L 夫键 词J 本位;课 式; 能力 程模 构建 进入 2 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向社会化、市场化、 1 现代化的方向 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 所适从 ,而 不能满足培 养 尉现代化要求 相适 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 专 门人才要求。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不仅需要传统意义 t - . 的学术型、工程型 人才 ,同样 需要职业专 门化的技术型 、技能型人才 ,即要求从业 者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0职校论坛0
S IN E&T C N L GYI O MA I N CE C EHOO NF R T O
20 08年
第2 9期
基于“ 能力本位” 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
吴响容 ( 江经 济职 业技术 学院信 息与控 制技术 学院 浙
【 摘
浙江
杭 州 3 0 1 1 0 8)
.
要】 本论文首先对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及问题做 了分析 , 接着提 出了一种基于“ 能力本位” 的课程设置模式 , 该模式提 出在课程
Hale Waihona Puke 设 置 之 前 应该 先对 就 业 方 向及 职 业 能 力做 分析 , 然后 制 定 能 力标 准 , 能 力 标 准 的基 础 上 来 设置 课 程 。 种 模 式 可 以克 服 传 统课 程 设 置 模 式 所 在 此 带 来的 许 多缺 陷
【 关键词】 课程设置 ; 能力本位 ; 职业能力分析; 能力标准
早 期 的职 业 教 育 因 为 刚起 步 , 职 院 校对 培 养 人 才 的模 式 还 处 在 分 析 。 高 因为 专 业 的面 是 比较 大 的 . 个 专 业 可能 有 很 多 种 职业 方 向。 一 以 探 索 阶 段 . 本 还 是 沿 袭 了 本 科 教 育 以知 识 为本 位 的 教 育模 式 , 课 计 算 机 网 络 专 业来 说 , 基 在 职业 方 向 就 有 很 多 , : 算 机 网络 系统 规 划 、 如 计 程 设 置 时 , 只 是 在 本 科 课 程 的 内容 上 进 行 简 单 增 减 , 重 课 程 的学 安 装 与 配 置 ; 络 工 程 施 工 与 管 理 ; 络 的管 理 与维 护 ; 也 侧 网 网 网络 安 全 ; 网
基于能力本位、过程导向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的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改革摘要:本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根据不同施工单位的需求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将企业的“工作”与学校“讲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设计开发。
关键词:《工程测量》能力本位过程导向近年来,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知识系统性强、可持续发展。
《工程测量》课程是路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我所教授的几届学生,有一半左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和测量相关。
从学生回校后的交流中我发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知识松散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亟须研究一种新的教学体系来适应这一变化。
一、研究现状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工程测量》课程实行的是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前提是企业能够把给学生无偿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学校能够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政府给予立法保障等支持,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对此进行了研究。
如本科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研究,专科高校注重实践,甚至把测量知识分模块研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学生的知识。
我校目前对《工程测量》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强调实践,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变化,因条件限制根本无法到现场实践,更不用提根据工程建设过程融合学生的测量知识体系。
二、当前问题1.教材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的《工程测量》教材系统性差、内容陈旧。
从我校现用的测量教材来看,内容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上,对于新仪器、新技术只是轻描淡写;同时教材编写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没有什么线穿插其中,以至于学生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学得蛮好的,但是到实际项目上操作时无从下手,因而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员工的需求。
2.教学方法现在,大多数高校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设计
收 稿 日期 :2 1 —4 1 0 00 。3 作者 简 介 :唐 昌松 ( 9 7 ,男 ,徐 州 工 业 职 业 技术 学 院机 械 工程 系 ,硕 士 、讲 师 、工 程师 ,从 事 机 械 设计 及制 造 教 育 与 1 7 -) 科研工作。
二 、课 程 教 学 内容 设 计
1. 学单 元 的确 定 教
根 据课 程教学 目标 ,在教 学单 元 的确 定上 不是 从理论 体 系出发 ,而是 围绕产 品的精 度对 质量 的影 响 出发 。机械 产 品的设 计 ,应满足 一定 的精度 要求 ,
将 零件 的制造 误差 限制 在一 定的 范 围 内,使机 械产 品装 配后 能按预期 的要求 正常工 作 。
公差配合 与技 术 测 量
单元一
I 单元二 J
I 单元三 l
『 单元四 J
尺寸公差 l常用量具 I 形位和 I 表面 l l I 与配合 I l 和测量方法I位置公差 I l I 粗糙度
图 1 课程教 学单元
对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程 的培养 目标 、教学 内 容 与教学 方法等进 行探讨 。
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 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在教学 过程 中要不 断培 养和提 升学 生 的综合 素质 、增 强学
生 的职 业 能力 。而职业 能力 的 高低 又主要 取决于 专 业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因此 ,课程设计时 必须把培养学 生的职业 能力作 为课程教学 目标 。表 1 为 ( ( 公差配 合与技术 测量 课程 能力 目标 。
。
单元一 单元二 单元三 单元 四 尺寸公差 常用量 形位和 表面 单 元 与 配 合 具 及 测 位 置公 差 粗 糙 度 量 方 法 公差 与 配 合 形 位和位置 公差 表 面粗糙度 的基 本术 语 常 用测 的 项 目 及 其 意 对零 件性 能 主 要 及 定义 ; 量 量 具 义 l 的影 响 , 教学 常用孔 、 的 和测 量 形位 和位置公 差 表 面粗糙度 轴 内容 公差与配合 ; 方法 及 的标注、选 用; 的评 定、标 公 差 配 合 的 其选择 形 位 误 差 的 检 注 、选择及 选用。 测。 其测量 。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摘要]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需求。
文章以“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例,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论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职业能力教学设计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
要使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确保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文以课程“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课程为实例,论述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
“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课程体系中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本课程的学习又将要为后续课程“导游基础”“旅游美学”“现场导游”等专业课程做准备。
“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赏析、描述各种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评估旅游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能力。
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有两个目标就业方向,即旅行社方向和景区方向。
相应的职业岗位有: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线路开发等),旅行社管理人员(门面工作人员、部门经理、经理助理等),景点定点导游,景区经营人员(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景点推介、出入口业务),景区管理人员(部门经理、景区工作人员)等。
这些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是由众多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的。
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的一个基本职业能力是能带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旅行社导游、景点定点导游具备以下能力: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辨析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鉴赏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能够描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特色。
高职教育中能力本位精品课程建设探析——以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为例
二 、加 强 师 资 队伍 建 设 、加 强 教 学 管理
教 学 是 由教师 来 主导 ,课程 的建 设 与实 施也 是
由教师 来完成 ,所 以要建设 一支素质高 、教 学思想先 进 、可塑性强 、教育理念 和教学水平不断提 高的师资 队伍 。要注重对青年教师 的培养 ,鼓励教师 的培训与
2
4
2
O
加强 操作 的规 范性 融人 到 理论 教 学 中 ,进行 体 化教学 融人 到 理 论教 学 中 ,进行 一 体 化教学
一
化 学 反应速 率
实 训 :铬 、锰 、铁 化 4 合物 的性 质 实 训 :氯 化钠 的提 纯
一
O 6
6
加强 操作 的规 范性
师 1人 ,助理讲师 1人 ,助教 3人 。有硕士 6人 ,在
分 子结构 与 晶体结 构 l O 配 位化合 物 非 金属元 素及 化合 物 8
金属 元素 及化 合物 实 训 :溶 液 的配 制 实训
:
削弱 螫 合 物 、配 位 理 论 的 难度 0 8 加 强含 硫 化合 物 等 实 际应 用广 泛的 内容 加强钠盐等实际应用广泛 1 2 O ( 的 内容 ,融入 了实训 项 目, 体 化) 加强 了理论 与 实践 的结 合
的影响”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 计 :确定任务 一分解任
务 一必 要 准 备 一 实施 任 务 一 评 价结 果 一练 习 拓展 , 教 学 场所 是教 室 和实 训 室交替 进 行 。无 机化 学一 体 化 教学 使 理论 教 学与 实 践训 练有 机结 合 ,提 高 了学
体 现理 论 适度 够用 、培养 能 力 的高 职高 专 的培
收 稿 日期 :2 1 —2 1 0 1 1 .9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岐(6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企业财务、高等职业教育。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张岐李映强石大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07)摘要: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进行岗位群分析,在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解基础上开展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并将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有机衔接起来,才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所在。
为此,本文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落到实处的原则、内容、路径及保障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并试图构建起一套符合职业教育目标与规律要求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 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08)02-0038-0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2,2008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近十年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整体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高职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同时,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以能力本位来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这一核心环节,使课程建设缺少系统性和目标指向性,进而弱化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2.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合性。
尽管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改革了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并由过去的三段式改为现在的五段式或其他形式,但由于在课程建设中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本专业所适应岗位群的能力结构比较模糊,所以弱化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造成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目标指向性,使课程设置比较随意,课程与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之间缺乏协调性。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高职活页式教材开发设计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款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活页式教材,以培养学生综合职 业能力为目标,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
02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概述
参考文献3
张志军,刘海霞,杨金玲. 基于能力本位教 育理念的高职教材开发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9, 9(10): 98-1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教材开发设计的有效性
通过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教材开发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
提升教学效果
使用活页式教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本研究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 供了参考。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2 3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教材内容构建
按照能力模块组织教材内 容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
配套丰富的教学资源
将教材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下 包含若干个具体的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 元对应一个实际工作场景或任务。
理论部分要简明易懂,实践部分要突出技 能培养,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 融合。
将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引入教材中,确保 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
为教材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库、 习题库、教学视频等,方便教师和学生使 用。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教材评价与反馈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要求,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等 方面。
基于能力本位高职建工数学教学改革 实践 论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建工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高等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在如火如荼进行,已形成了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本文围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探讨了建工专业中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式设计、学生考核思路,为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核心能力;能力本位;建工数学;教改策略中图分类号: f2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0(c)-0000-001 引言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加强素质教育”问题中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高【2006】16号文件,表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服务社会又要注重人的发展,要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抓手,就是构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高职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体系,经过部分职业院校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归纳得到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包括八大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外语应用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其中高职数学教育转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如何实现数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训练为核心内涵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所以,能力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2课程教改策略如今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基本沿袭了经典数学的三大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内容都是单纯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不够,并且脱离于专业课之外,而专业中需要解决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应用性问题.脱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专业课的要求的高职数学教学犹如无缘之水,无本之木.2.1 重组课程内容,突出课程专业融合依据我院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专业系部认真调研,确立了本专业学习及适应专业岗位群所需的数学、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数学.工程中建立常用函数的关系,施工中计算获得最大利益,研究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进行管道铺设费用计算,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施工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悬臂梁的挠度和截面转角等,从而选择一元微积分模块.判断受压杆件的杆端受到结构其余部分的弹性约束,计算简支梁c截面的挠度和a截面的转角,选择微分方程模块.工程中研究模拟数据,研究随机事件及概率,随机问题模型的建立及分析,建筑工程测量中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建筑工程造价中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可信度评价和检验,选择概率统计模块.工程中最优路径等问题的存在性,选择图论基础模块.一元微积分体现了数学的基础地位,内容中增加了建工专业案例等,反映出数学在专业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习者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实现素质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摘要:如何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和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系统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职业能力本位出发,对高职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理念、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一门具体的课程进行设计和实践,总结了课改后的效果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26-02
高职教育目前正面临着新的突破性发展, 占有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的教学教改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中的中观和微观问题便成为了目前高职教改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如何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和高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系统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是微观问题中首先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中重要一环。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熟练的职业技能,还得有工作后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为使毕业生能“零距离”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
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 转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另一方面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实现的各个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 使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教学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训练体系,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任务化、实战化”。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应符合先进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 遵循“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按理实一体化设计课程”六大基本原则,突出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是为获得课程教学的最优整体效果,而对一门课程的各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
每一堂自身合理的课需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度表设计、考核方案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
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
1、“知识本位”模式。
这种模式的讲法是“讲授+案例+练习”,没有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内容,考核就是考知识点,是一种传统的知识体系模式,只适合以知识传授体系为主的课程,如《xx原理》、《xx学》等,不适合职业教育课程。
2、“知识+实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先讲基础知识,再在课程后期综合实训,理论与实践操作分离,能力训练效果不明显,适合以能力点的训练为主的课程,如《机械制图》、《公差测量》等。
3、“贯穿项目+一体化”模式。
这种模式需精心设计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项目,并对应课程内容设计分解成若干任务,任务的全部完成也就是实际项目的完成。
教、学、做一体化,紧密结合。
知识为项目服务,实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大部分的核心职业课程都适合该模式,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注塑模设计》、《数控加工编程》等。
4、“双项目并行”模式。
这种模式需先精心设计项目1和项目2两个课程项目,各项目被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完成课内项目1,项目2就由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根据效果考核学生能力。
针对一些管理类、外语类、社科类的专业课程,一些能力的训练需借助于社会力量,比较适合采用该模式。
5.、多项目串行”模式。
这种模式需设计多个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设计一个大型复杂的实用项目,既训练了单项能力,又提高了综合技能,适合以n个串型项目为主课程,如《汽车机械基础》、《汽车专业英语》等。
教无定法、模式多样,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能结合自己的
课程特点和经验,通过组合和变形,能创新出多种新颖的课程教学模式。
无论采用哪种,高职的课程教学都需围绕能力和项目来进行设计。
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实践
1、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针对高职汽车类专业对应的“机电维修”岗位,提炼出六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汽车各系统的使用与操作、汽车各系统的测量与检查、汽车各系统的维护与保养、车辆零部件和系统的拆卸与安装、车辆和各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车辆维修质量检验,并分析对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为下一步的课程教学设计作铺垫。
2、课程目标设计。
对该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设计,格式如表1。
3、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60课时的标准,设计该课程的教学包含七个模块内容[2]:发动机总体构造(6课时)、曲柄连杆机构(12课时)、配气机构(10课时)、发动机冷却系(8课时)、发动机润滑系(6课时)、发动机燃料供给系(8课时)、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10课时)
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七个模块,设计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7个,分解成子项目14个:1.1发动机的种类和基本机构组成, 1.2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2.1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及检修,2.2曲
柄连杆机构的常见故障诊断;3.1配气机构的拆装调整及检修,3.2 配气机构的常见故障诊断;4.1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拆装及检修, 4-2冷却系统的常见故障诊断;5.1润滑系统的拆装和检修, 5-2发动机机油压力异常故障诊断;6.1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结构与检
修;6.2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结构与检修;7.1发动机的解体,7.2发动机的装配与调整。
以子项目3.1为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样式如表2。
5、进度表设计。
将14个子项目按60课时教学量在一个学期中的教学周内逐项安排,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第一堂课设计实施步骤(1)播放发动机相关视频,引入发动机检修项目和任务,讲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让同学明确课程学习内容;(2)对照发动机总体构造图片,观察实物,辨认零部件,讲述作用、结构特征、基本术语等;(3)布置作业:参观4s店,激发学习兴趣;看图识零件,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效果与体会
1、课程教学设计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双师”素质。
职业技术课程不再是突出知识目标,而是要用实训项目不断地、反复地训练各项能力。
由于目前高职师资队伍中很多专任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难以对岗位真实要求,能力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没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因而难以设计实施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加强教师的各种企业实践势在必行,如专任教
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便是一个好的方式。
2、课程设计不能完全局限于课本内容和顺序。
要多补充直观、具体的、有职业活动导向的案例,从案例中导出实际问题,增加课程信息量,拓展学生能力范围,并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3、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切实可行。
教学设计要在理想与现实中进行平衡,要充分考虑时间、成本、设备对教学设计的限制。
特别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习者、学校的条件基础、教师的能力水平等,否则课程设计的再好,再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不能在教学中真实的做到。
4、教学设计方案需反复修订,不断完善。
高职课程的环境、学生、内容等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设计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实施中,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教学设计方案也要随之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5、课程设计应先于教材改革。
职业教育不会出现现成的全国统一的教材,这是由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必须参与自己所教课程的教材建设过程,真正实用的教材只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创造。
尽管目前教师一般是在高职教材中选用最好的教材作资源来辅助教学,但应当以此为基础,先进行课程设计,只有经过不断实践、完善后,通过整理自己的教案、讲义等,然后再开发成适合自
己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新教材。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卢若珊.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