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合集下载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四、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长亭对坐、 古道相送、 芳草离情、 晚风吹拂、 折柳赠别、 笛声幽怨、 夕阳下挥手、 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山外山天各一方。
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 古道
(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 、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留别(别) ××” “赠××”
古道
长亭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古代由于交通工具与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得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就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就是盛唐送别诗得特色.离情别意就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得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得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得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得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得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得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得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送别诗中常见得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就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得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就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她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得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得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得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得离情,这就是因为忧伤得情感与苍茫得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得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她们得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中考复习送别诗赏析教案人教版

中考复习送别诗赏析教案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文化传承素养和思维品质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文学审美素养:通过赏析《登高》,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诗歌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2.文化传承素养: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杜甫的生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思维品质素养: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4.家长沟通:
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背景,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表现,共同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和策略。
3.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促进共同进步。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及时批改: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具体点评: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具体点评,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鼓励反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反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互评: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进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中考复习送别诗赏析教案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20200203103939)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20200203103939)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基础复习——送别怀人诗鉴赏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基础复习——送别怀人诗鉴赏 教学PPT课件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注释:①穷交日:患难之交,指贫贱之交。②昌亭旅食:昌亭,即南昌亭。旅 食,此处为客居、寄食之意。③怀抱:心心相印。④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⑤长安在日边:引用日近长安远的历史故事,表达志向遥不可及,或与之相
(5)送别的习俗:如折柳赠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等
8
【任务二】合作探究
• 问题:送别怀人诗都表达了哪些情感? •(小组讨论:以下列送别诗为例,梳理总结出这类诗词的特点。)
诗歌
诗人情蜀州》 《送魏二》
《芙蓉楼送辛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
劳劳亭 李白
③坦陈心志。
• 注意:诗歌情感表达是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的。
15
【常见表现手法】
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常见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16
【任务三】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任务一】认识送别怀人诗
• 问题2:你知道的哪些诗是送别怀人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雨霖铃》《梦游天姥吟留别》《赠汪伦》《渡荆门送别》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题目特征:题目中多有“送”“别”“赠”“酬”等表示离别
的字眼
5
【任务一】认识送别怀人诗
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
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送别诗古诗鉴赏

送别诗古诗鉴赏

送别诗古诗鉴赏送别诗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对友人的祝福。

以下是对一首送别诗的鉴赏示例:《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氛围。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城外青山横亘、白水环绕的景色,为送别场景奠定了背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直接点出离别主题,用“孤蓬”比喻友人远行,暗示了离别后的孤独和遥远。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浮云飘荡比喻游子的心意,落日缓缓西沉则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一联情景交融,给人以深远的意境和感慨。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写了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马嘶声在萧瑟的氛围中更显得离情别绪的深沉。

整首诗节奏明快,情感真挚,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离别的不舍。

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也为送别增添了一抹悠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对于送别诗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意境营造: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烘托送别氛围,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 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感受其中的深情厚意和真挚情感。

- 修辞手法:注意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以及它们对表达情感和增强诗歌艺术效果的作用。

- 语言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明快、含蓄深沉、豪放洒脱等,以及其对传达情感的影响。

-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人的表达和诗歌的意义。

当然,具体的鉴赏还需要根据每首送别诗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品味,同时结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如果你对其他送别诗或具体的鉴赏方法有更多的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送别诗鉴赏》课件

《送别诗鉴赏》课件

意象选择:选取与 离别相关的意象, 如柳、月、舟等
意象组合:将多个 意象组合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意境
意象寓意:赋予意 象特定的寓意,如 柳代表离别,月代 表思念等
意象创新:在传统 意象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如将现代元 素融入送别诗中
送别诗的语言风格
简洁明了:语言简洁,表达直接, 易于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意境深远:意境深远,表达深远, 易于引发思考
感 谢 您 的

观报 人 :

分析结构:送别诗 的结构通常包括起 承转合,需要分析 其中的结构和布局 。
体会意境:送别诗中 的意境通常具有深远 、悠长的特点,需要 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 感。
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理解送别诗的背景和主题: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等,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送别诗的主题和内涵。
品味送别诗的语言和意境:送别诗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品味其中的语言和意境,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送别诗的情感和内涵。
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 京》、《送李 副使赴碛西》
杜牧:《赠 别》、《江南
春》
和送 情别 感诗
的 主 题
送别诗的主题分类
友情送别: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 爱情送别: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期待 亲情送别: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事业送别:表达对事业的追求和奋斗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离别之情:对离别的伤感、不舍和思念 友情之深: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珍视 祝福之语: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 励志之言:鼓励朋友勇敢面对未来,追求理想
提升了文学价值: 送别诗以其独特 的情感表达和艺 术手法,提升了 文学的价值和地 位。
送别诗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表达:通过送别诗,诗人可以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 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常见意象
• 地点: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 古道、渡口、南浦、青枫 浦等 • 时间:傍晚、月夜、春季、秋季(伤春悲秋) • 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 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
答思想感情题,一般情况下,其答题模式为: 基于何种原因 (或情境)产生的+情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 参考答案:渺茫春江与一片征帆形成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 衬托出征帆的渺小,由此引发作者对征帆日暮之时找不到停 泊处所的担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关切担忧之情。前三句写 景,饱含感情,末句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将依 依惜别的哀伤之情上升到顶点。 • (抓意象——绘图景——析手法——悟感情)
8.[答案] 表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和谆谆告诫。“鸿 雁不堪愁里听”,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怅惘凄切;“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语重心长地 告诫对方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解析] 一是离愁,一是告诫,要结合具体的诗 句回答。
9.[答案] 颔联运用了倒装手法,先出“鸿雁”“云山”, 写感官接触到的物象,写景;然后写“愁里听”“客中 过”,由景生情,抒发忧愁情绪。整个句子同时又是叙述 旅途的寂寞失意,也是叙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要抓住三点分别表述。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 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 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 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则不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最终五篇)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最终五篇)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最终五篇)第一篇:《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最新)送别诗鉴赏

(最新)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由于古代道路 崎岖难行,交通工具 落后,人们一别动辄 多年,再会难期。因 而古人更重离别,并 把离情别绪诉诸笔端, 化为歌诗。
教学目标
• 了解送别诗的基本特征 • 把握送别诗的感情思想 • 分析其常用的艺术手法
(07江苏)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 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 抓住诗歌的意象,比如 时间:傍晚、月夜、清晨等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 笛声、远山、浊酒、征帆等 直抒胸臆 巧用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典故等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景象和现实的景象)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谢 谢 大 家
送魏二 别董大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 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 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 情 ;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
霍去病“匈奴 未灭,何以家 为”
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激励 友人沙场立功,并抒发了诗人 的慷慨壮志。本诗感情豪放激 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08重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 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 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 要分析 答案: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想象别致,意蕴生动。上片作者 用“眼波横”“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来喻山水之美好。 下片用拟人“赶上春”“和春住”来表达对友人美好的祝愿。 同时,作者还口语入词,生动活泼。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送别诗讲与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送别诗讲与练

一、送别诗简说1、认识常见意象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

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2、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苍茫、悠远、深远、热烈、高远、空灵、辽阔、寥廓、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二、送别诗的思想情感1、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情感特点茫然怅然若失孤独寂寞示例一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示例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表达积极乐观的情怀情感特点勉力宽慰称赞祝福示例三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借送别言志或借送别写景抒情情感特点坦陈心志示例五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示例六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真题回放1、【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8、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9、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

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10、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四、送别诗中的情感: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表明自己的心志;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五、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想象、虚实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注意】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六、【注意提示语】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七、答题步骤: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小结】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项练习《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使船上的人感到了凉意。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1.这首诗的用字凝练而含蓄。

请指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的含义。

(2分)答:“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身体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2.诗歌的三、四两句非写实景,颇有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答:三四两句是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魏二夜泊潇湘,孤月高照,梦里听见猿啼,难以成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2分)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用“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用“落日”不肯离开大地比喻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答:“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3分)答: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诗人揣度友人杜十四的行踪,表现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译文】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秋”字有什么含义?答:“秋”字表面是写时令,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是秋季,实际是表达诗人凄凉愁苦的情绪。

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诗人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2.请细细品味诗的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

“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眼欲穿。

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之感。

“水悠悠”暗含诗人对友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鉴赏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南行别弟》表达的是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抒写宦途失意后,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写卢溪别人,除首句实写外,其余三句都是虚拟的别后光景。

诗人不正面说“相将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从反面切嘱落笔,体贴入微,于平淡中却更见亲切、真挚的情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