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病患者陪护不良事件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两组不同麻醉方法患者术中体动及相关指标比较[例(%),(珋xʃs)]

组别n术中体动发生术中知晓呼吸恢复时间(min)呼之睁眼时间(min)拔管时间(min)全凭组633(4.76)*0(0.0)6.35ʃ1.376.29ʃ2.93*8.6ʃ2.9*静吸组639(14.29)0(0.0)9.61ʃ1.7711.47ʃ3.3413.2ʃ3.3注:和静吸组比较,*表示P<0.05

异性酯酶代谢,在静脉持续输注条件下迅速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其特点是作用时间短、起效快、消除快、半衰期短、可控性好、不良反应少、无蓄积,因此,问世已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镇痛强度是阿芬太尼的20 30倍[5]。丙泊酚也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短效快速静脉麻醉药物,其特点是持续输注后无蓄积,且停药后患者苏醒迅速完全。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全凭静脉麻醉效果显示,全凭组与静吸组126例患者术中均无知晓,结果显示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全凭组63例患者中3例术中发生体动,发生率为4.76%;静吸组63例患者中9例术中发生体动,发生率为14.29%;全凭组术中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静吸组,结果提示选择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静脉持续输注条件下迅速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并得以维持,因此,术中能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有效地避免了患者对术中的牵拉等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

大量研究已证实[6],静吸复合麻醉时,由于异氟醚的持续吸入,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异氟醚吸入麻醉具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而且术中躁动的发生率较高,从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显示,全凭组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选择任何一种麻醉方式,不仅要考虑麻醉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其安全性,全凭静脉麻醉以诱导平稳、苏醒快的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全凭静脉麻醉更使按比例调整血浆浓度成为可能,今后应加强此方向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全麻患者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章艳君,刘金柱.全凭静脉麻醉下小儿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45-47.

[2]潘进喆.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出现知晓的对比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197.

[3]程亚华.神经阻滞麻醉复合丙泊酚或咪达唑仑静脉镇静的临床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8):17-18.

[4]关勇,洪玉丽.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比较.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02-103.

[5]韩燕飞.全凭静脉麻醉与静脉吸入全身麻醉的苏醒期躁动对比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36.

[6]周作东.全凭静脉麻醉在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的临床应用体会.医学综述,2011,17(7):1115-1116.

(收稿日期:2012-12-10)

住院精神病患者陪护不良事件防治

陈艳胡晖晖吴开文柯晓英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陪护不良事件的防治。方法对7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陪护不良事件进行观察分析,与相应病情的无陪护组60例进行比较。有陪护者为观察组,无陪护者为对照组。结果共观察2个月时间,对照组不良事件4起,较重后果1起;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15起,较重后果5起。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陪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结论对于较重精神病患者,宜进行封闭治疗,并且无需家人陪护,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陪护

精神病是严重影响个人、家庭,甚至是社会的一种慢性疾病,它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住院期间,是否需要家人陪护,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就陪护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观察组共70例,为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住我科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选择标准:(1)住院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2)家属要求陪护者。年龄15 56岁,平均(30.9ʃ10.8)岁。病程1个月 20年,平均(4.6ʃ3.3)年。文化程度:大学3例,高中16例,初中31例,小学20例。

作者单位:350008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医院精神五科另同期住院无陪护者60例为对照组,年龄16 57岁,平均(30.8ʃ9.2)岁。病程半个月 17年,平均(4.9ʃ3.9)年。文化程度:大学2例,高中17例,初中29例,小学12例。

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都接受同样的治疗,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包括患者本身及陪护原因引起的不良事件。研究时间为两个月。详细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类型、地点、诱因、处理措施、后果等。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总人数不良事件较重后果

观察组70155

对照组6041

注:两组比较,P<0.05

表2不良事件类型

观察组对照组帮其他病人打电话3△1

解除约束2△0

藏药3△2

私自外出20

患者间纠纷51

注:两组比较,P<0.05

讨论精神病房封闭管理的原因: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极差,需要密切支持或监护,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尤其如此。因此,在现阶段下,封闭管理不失为有效诊治措施的组成部分。精神病病因未明,通常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封闭治疗在现阶段尚具有积极的意义。

封闭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陪护的显著增高。在2个月观察时间,对照组不良事件4起,较重后果1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与较重后果都以观察组居多,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陪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陪护俨然成为了负面的东西。从研究结果看,封闭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因其是处于特殊状况的人,没有完全正常的情感和认知,因此,特殊时期与家人的分离或许更有利于患者及家属双方情绪的疏通和宣泄。本研究发现,不良事件主要为帮其他病人打电话、解除约束、藏药、私自外出、患者间纠纷等,这些很多是因为陪护的介入而变得容易发生。

陪护对护理治疗工作的影响:陪护的文化程度,心理反应差别很大,许多陪护的心理、工作和生活能力并不适合在封闭和病房里陪伴患者。如果只看到陪护可以安慰患者这些许的作用,将会带来后续更多的麻烦。有观察表明,精神病住院患者陪护的不良行为发生率较高,影响了对患者实施的治疗活动[1]。的确如此,本研究也表明,没有经过特殊培训的陪护,其本身在医院封闭环境里,易存在不良事件,如心理承受力差、吸烟、喝酒等,无法接受约束带等,而约束带是精神病房管理的重要举措。另外,陪护对于服药、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有不利因素。李继玲等的研究认为,有陪护者往往降低了依从性,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2]。

因此,重症急性期应封闭化管理,康复期出院前期设过渡病房,引入家属陪护,实现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及早地明确何时陪护,何时可以转出封闭病房时,让家庭作出理性选择,而医护人员也有较为客观的标准时,及时迁出封闭病房,采用开放式护理,可能是更为恰当和理性的态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从规范管理看,严格执行两类病房的管理,封闭化为主,开放式为辅。

医护心理疏导:应在心理疏导的前提下,用最恰当的方式和语言劝说家属放弃陪护。注重医护与家属的细致沟通,解释治疗、护理工作程序。入院时加强解释说明,重点阐述为何不需要陪护,用事实和医学道理,使家属相信不陪护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其次是现场演示,看到其他患者如何在护士和护工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生活的,让其用看到的效果相信一切说的是真的。或者也可以用录像演播的形式,当然是要科室自己录制的,用实景内容展示护理和治疗的可相信性。最后,严肃说明这是病房管理制度,任何地方都有制度,不可能没有规矩。每个个体对于疾病的认识不一样,无论从哪一方面,非专业人士都难以真正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手段有深刻的真正认同。

确定好探视时间:可以增加开放日,增加患者和家属短时间见面的机会,让亲人部分参与到管理中,使其隔几日感受到治疗效果的存在。可以定期进行医患家属的沟通,每周固定一个时间,由科发言人对患者及家属实行沟通。科室设立发言人,使其更具专业化和规范化。

不良事件防范的举措:提升医护的内在水平,做到能够合情合理、通俗易懂地解释,摆事实、讲道理,真正让人明白为何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提升服务质量,好的质量才能赢得口碑,通过口头传播实现良性循环。试想,一个精神病患者放在封闭病房,不需要家人护理,能治好病,又能减轻家里负担,相信稍微动点脑子的人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无陪护病房是一种趋势:随着中国老年人的增多,独生子女进入社会主流,无陪护病房肯定进入主流,一对夫妻要面对四个甚至八个老人,一旦有病,要家人来负担护理显然会力不从心。同时,无陪护病房对于医生和护理的诊治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未来必定要建设规范化的、一流的、高质量的病房,也应是无陪护病房。

从无陪护到陪护的过渡:现阶段情况下,某些时候,有陪护病房似乎还有生存和存在的空间。家人能够照顾的患者及时从封闭房转出。核心思想是,要实行区别化管理。对精神病患者尤其如此,不同程度的患者放在一个病房,对于具有相当认知力,接近恢复期的患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刘雪君等认为,陪护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有利有弊,应视具体情况而定[3]。

总之,本研究认为,封闭化管理是住院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必需的,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尤其如此。不恰当的陪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诊治效果。在现阶段,应推广无陪护封闭式病房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石丽亚,董志强.精神病住院患者陪护不良行为调查.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6):556-557.

[2]李继玲,刘晓菊,刘冰,等.讨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陪护问题.中国实用医药,2009,4(4):250.

[3]刘雪君,李华芳.住院精神病患者陪护状况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11,24(1):60-61.

(收稿日期:2012-1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