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第一节原地跳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运动。如跑步、走路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自然的身体反应,而我们在动画中用来刻画各个角色时所需要借助的运动规律也都来源于人们的自然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运动——跳跃。

首先,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见过别人跳跃,自己也一定经历过跳跃。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的跃运动——原地跳跃,在动画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例1: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它的特有的预备和缓冲。由此可以知道,在这一运动中的7帧原画里,第1帧:是人物正常的站姿,而第3帧是人物起跳,那么在人物跳起之前,我们就必须要预备。也就是第2帧<下蹲>,这时的身体是压缩的。好,回到第3帧,这一帧是跳跃运动中最夸张的一帧,根据前面我们分析过的球的运动原理,就可以知道,第3帧是很夸张的一帧。那么,人物的身体会拉长。到此为止,这3帧是人物起跳的过程。这时,人物的重心在前面,身体是前倾的。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我们又能知道,由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当人物于第3帧,跳起来之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物会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第4帧<腾空>。这时,人物是绻缩着身体的。同样,由于人物受到引力的作用,那他在达到最高点之后,便会下落。如第5帧,人物开始下落,此时人物的身体处于拉伸状态。接下来的第6帧是这一运动中又一很关键的一个地方——缓冲。人物在下落时,受到地面的阻止,他必须停留在地面上,这时他不能够完全的停下来,那么他就需要做一个缓冲,原后停下来,第6帧便就是这个运动中的缓冲。第7帧,人物还原到了人物第1帧时的直立状态。(以上共2课时)

前面我们分析到了,人物做原地画法及此运动中的预备和缓冲。下面我还需要来了解,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人物运动的一些特点。

人在跳跃的时候,身体的重心不像奔跑时那样简单的向前移位,而是跟随着跳跃运动的不同部分变化的。

人物在跳跃时,从预备到走路到腾空这一部分的重心在身体的前方。如我们在例①中的前面3帧。

而从腾空到落地这一部分,动作的重心在身体的后方,如例①中我们看到的④、⑤、⑥帧。

这是动画运动规律中,跳跃运动的一个简单例子。

通过对这一例子的分析,大家应该基本掌握了跳跃的画法,一个完整的跳跃一般有7帧原画。①、自然直立(初始状态)②、下蹲(预备动作)③、起跳(拉伸、夸张)④、蜷身(达到最高点)

⑤、下落(拉伸、夸张)⑥、着地(缓冲)⑦、直立(还原成初始状态)

在画跳跃时,大家应该要注意掌握好,怎样去控制总个运动的节奏,在这一运动中,人物的预备做得越足,人物就跳得越高,人物跳得越高,落下来时所要做的缓冲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3课时)

第4、5课时,练习(练习题为:蓝猫原地跳跃),并讲解一个试题。

第二节跑动中跳跃(6、7课时)

上面我们讲到了跳跃运动中的原地跳跃,那只是跳跃运动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下面我一起来分析一下,在跑动中跳跃的画法。

在前面讲到原地跳跃的例子中,我们用了7帧原画来表现原地跳跃这一动作。而在跑动中我们画跳跃就不一定需要一7帧原画了,在画运动中跳跃时,我们就不需要画出人物自然直立和还原到自然直立的这一过程,只要画出人物预备、起跳、腾空、落地、缓冲。

下面我们来看个例子:

从此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在这8帧原画中,第①帧和第⑦、⑧帧都是跑动中的动作,而从第②帧到第⑥帧,则分别是跳跃运动中的下蹲(预备)、跳起、腾空、下落、着地(缓冲)这几过程。也就是说,在跑动中画跳跃时就不需要画出人物静止状态时的那帧,这样总个跑动和跳跃的动作连起来才会顺起来。然而,在跑动中跳跃和原地跳跃

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大家一定要注意,那就是,人物在跳动中时身体的重心总是在身体的前方,所以在跑动中跳跃时,身体的重心也总是在前方的。

第8、9课时,讲解练习题一道,练习题目为:菲菲欢快的边跑边跳第三节连续跳跃(10—12课时)

我们前面分别讲过了2种跳跃运动的形式,分别是原地跳跃和跑动中跳跃,下面我们再来看跳跃的另一种特别形式——连续跳跃。先给大家看一个例子:

看完这一例子,大家看到,在这一连串的跳跃中,有几个特点是不同于前面两种跳跃形式的。如:①、它没有了原地跳跃中的自然直立和还原成直立的静止动作了。②、它也不像是跑动中跳跃那样,身体的重心总是在身体的前方。③、在这一连串的跳跃中,我们一共看到3个跳起落下的过程。通过前面我们讲的原地跳跃就知道,每跳起落下一次,就必须有一个预备和一个缓冲。那么,在这3个连续的起跳落下过程中,是不是就一定要画3个预备,再画3个缓冲呢?我们从例中能够很清晰看到的预备、缓冲。就是,第

①帧是起跳的预备。第④帧是落地的缓冲。然而在这一例中,像第⑤帧、第⑥帧,第⑩帧,这几帧身体收缩下蹲的动作,到底是预备还是缓冲呢?告诉大家都是。它们既是预备、也是缓冲,这就是这一连续运动的一个特点。我们拿第⑤、⑥帧来说,在第一个跳跃运动中,⑤、⑥帧是第一个跳跃落下时的缓冲。然而在第二个跳跃运动中,⑤、⑥帧又是跳起的预备。这也就是说,在一连串的跳跃运动中,前一个跳跃的缓冲,有可能就是下个跳跃的预备,这样连续的跳跃才能够顺畅的连接起来,有节奏的跳动起来。

第13、14课时,讲解练习题一道,练习题为:蓝猫从山上连蹦带跳跳下山

第四节总结、练习

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分别一起讨论分析了,动画运动规律中,跳跃运动所有在的几种不同形式的画法。在这几例中,我们得知跳跃,在不同的形式状态下、在不同的运动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掌握方法。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前面讲到的几种形式,并加以练习。

第15—20课时,分别复习、练习三节的知识,每节2课时。

. .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动画运动规律 教案

安徽新华学院 教案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动画运动规律 授课班级: 13数媒(网络)本 1班主讲教师:王珊珊 院系(部):动漫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动画运动规律教案首页 课程 名称 动画运动规律 课程 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 使用 教材 《动画运动规律》主编:张庆春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学时 分配 总计:48 学时;理论:24 学时;实验:24 学时;其它:0 学时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结合学习了解动态设计的情节表达,角色造型原理,运动规律及编辑合成等几大要素,只要掌握动态设计中角色的运动规律及特点,为以后的动画设计制作打好基础。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动画运动的几大规律以及动画运动规律对形象表演艺术语言的作用,从实际练习和创作实践中体验和进一步认识动画运动规律,使所学的动画设计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开发。 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动画时间的掌握》,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编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 《动画运动规律》王亦飞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 备注

授课内 容 弹性运动课时安排 4 教学目 的要求 学习弹性运动的规律,并注意其中的弹性变形在动画片中的夸张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皮球弹跳的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不同材质的物体夸张变形的形态以及细节上的创新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语、讲课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弹性运动? 导入语: 事物的一般运动规律是从物体的运动中发现、理解、提炼 和总结出来的。动画运动规律有其自身的夸张性,动画运动实 质不是去夸张物体的重量,而是去夸张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力 的作用下,所呈现的趋向和特征。(5分钟) 主要内容: 一、弹性运动。(20分钟) 1、什么是弹性运动? 2、通过实例的讲解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是弹性运动?(P3图 1-1) 二、弹性变形。(20分钟) 1、通过实例讲解什么是弹性变形。 三、弹性变形中的细节完善。(25分钟) 四、弹性变形的状态。(20分钟)五、练习。(90分钟) 讲解 + 示范 + 讨论 + 练习 + 指导 作业/思考题: 弹性动画练习(小球弹跳练习)。教学后记: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

第一节 人的运动规律--走路 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图001)。 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图002)。 脚的局部变化(图003)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 正常的走姿(图004)

昂首阔步的走(图005) 蹑手蹑脚的走(图006) 垂头丧气的走(图007) 踮着脚走的走(图008) 跃步(图009) 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直接向前走(图010)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 原地循环走(图011)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

画一套循环走(图012)的原动画可以反复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图013)。 作业一: 1、临摹“正常的走姿”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二: 1、临摹“昂首阔步”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三: 1、临摹“蹑手蹑脚”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四: 1、临摹“垂头丧气”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五: 1、临摹“踮着脚走”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作业六: 1、临摹“跃步”的动画平面图,把人体高度画成10厘米左右。 2、能熟练地默写出全部动态,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3、将所绘造型扫描后,用“FLASH”等相应软件将扫描好的单帧图片连接成动画。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人:张鹏飞 教师寄语: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学习时间:11月29---- 30日 【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运动、静止的哲学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运用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分析事物,锻炼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动画概论》教案

《动画概论》教案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动画概论 授课老师: 授课专业:动漫 授课时间: 学时:64 相关课程:动画运动规律、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动画专业学科基础课,以介绍动画艺术基础知识为目的,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概念、原理、生产过程、艺术特性、发展史等。要求学生学会用专业眼光欣赏中外优秀动画片,提高艺术认识能力,加强专业修养及职业观念。 课程主要内容: 1. 绪论 2. 动画片的起源,及早期的发展过程。 3. 世界动画发展简史。 4. 动画片的制作流程。 5. 动画的形成原理。 6. 动画中的影视元素。 7. 动画中的原画及动画技法。 8. 动画片中前期分镜和时间的设定。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衔接情况及其它需要说明的建议事宜: 课外辅导与答疑的安排要求: 考核方法:考查 成绩评定:(1)以教学要求与作业要求为考核基本标准来衡量学生作业最终效果。(2)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程度及作业过程情况。 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书目: 《动画艺术概论》金辅堂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动画技法》严定宪林文肖中国电影出版社 《动漫艺术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影通史?电影的发明》[法]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 《动画的时间掌握》 [英]哈德罗.威特克中国电影出版社 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动画概述 无论是动画专业的学生,还是动画片的爱好者,了解动画的基本概念是一切的开始。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定要扎实一样,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谈得上继续深入研究。 而对于那些想创作动画片的人来说,回归原点,思考动画的本质,对他们走出创作的困境和拓展思路,开创新的动画格局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节动画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动画 1、动画的定义 “使……活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法指导 #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朋友送给我一个蝴蝶的茧。据说那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那蛹破了一个小口,我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了,停了下来。我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剩下的那部分剪开了一道口。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我的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着蠕动,直到死亡的来临。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正是我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破茧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 问题:1、我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是否一致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2、从哲学上看,人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的东西 基础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 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思考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 第一章人的运动规律 一、本部分课堂教学参考学时:20学时 在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演是非常关键的,掌握人物动作的基本运动规律是设计与表演的基础。人物的动作复杂多变,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在本部分中,我们以人物常见的走跑跳等为主,展开教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走路 第二节跑步 第三节跳动 第四节表情 第五节口型 三、学习顺序与方法: 请先浏览各部分文本框中的教学内容。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人物正常行走、跑步、跳动的关键动作、加中间画的要领,掌握表情线的特点,掌握口型与脸型的关系。 2、难点:人在各种运动过程中不同风格的造型与时间、节奏的关系。 五、作业与练习: 本部分各小节均有作业练习,点击界面左下方的“作业练习”键,即可进入本小节的作业练习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列有当前小节的相应练习,点击文中出现的彩色热字,即出现相应的示范画面,供学员学习、临摹。 作业要求:临摹并熟记示范画面中的造型与顺序,并能熟练地画出来。 工具:笔:B—2B的铅笔纸:铅画纸、打印纸、复印纸均可。橡皮:软质橡皮 第一节人的运动规律--走路 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图001)。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图002)。 脚的局部变化(图003)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 正常的走姿(图004) 昂首阔步的走(图005) 蹑手蹑脚的走(图006) 垂头丧气的走(图007) 踮着脚走的走(图008) 跃步(图009) 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直接向前走(图010)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原地循环走(图011)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 画一套循环走(图012)的原动画可以反复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图013)。本节作业与练习:( 本节作业范图从网络课程下载,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113670.html,/ )

牛顿运动定律优秀教案教学提纲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 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 公共汽车急剎车, 一位男士踩到了一位女士, 女士很生气说:”瞧你这德性.”男士回答:”不是德性, 是惯性.”老师提问:”什么是惯性呢?”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 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精心整理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2008-10-0223:31:54| 分类:动画进化| 标签:动作分解|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1、压缩与伸展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必然产生形体上的压缩和伸展。动画中运用压扁和拉长的手法,夸大这种形体改变的程度,以加强动作上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表达受力对象的质感、重量,以及角色情绪上的变化,例如:惊讶、喜悦、悲伤等。 “压缩与伸展”应注意的几点: 跟随和重迭是一种重要的动画表现技法,它使动画角色的各个动作彼此间产生影响,融混,重迭。移动中的物体或各个部分不会一直同步移动,有些部分先行移动,有些部分随后跟进,并和先行移动的部分重迭的夸张表演。 跟随和重迭往往和压缩和伸展结合在一起运用,能够生动地表现动画角色的情趣和真实感。 6、慢进与慢出 动作的平滑开始和结束是通过放慢开始和结束动作的速度,加快中间动作的速度来实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运动,多呈一个 抛物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

7、圆弧动作 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滑的曲线形式。因此在绘制中间画时,要以圆滑的曲线设定连接主要画面的动作,避免以锐角的曲线设定动作,否则会出现生硬、不自然的感觉。不同的运动轨迹,表达不同的角色特征。例如机械类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以直线的形式进行,而生命物体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圆滑曲线的运动形式。 8、第二动作 第二动作可理解为主要动作的辅助动作,它能丰富角色人物的情感表达。但第二动作只能以配合性的动作出现,不能过于独 立或剧烈,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主要动作的清晰度。 生弹力,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动画片中处理变形不明显的运动物体时,要运用夸张变形的动漫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弹性运动。在表现物体弹性运动时,也要处理好动画速度和节奏间的关系,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动画效果。 3、曲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力的作用时,便形成了曲线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弧形运动、波形运动、s形运动。曲线运动能表现各种细长、轻薄、柔软及富有韧性和弹性的物体的质感。是动画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运动规律,它能使人物或动物的动作以及自然形态的运动产生柔和、圆滑、优美的韵律感和协调感。 1)弧形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路线呈弧线、抛物线的行进轨迹时,称为弧形曲线运动。

动画运动规律教案

课程名称:动画运动规律 教学课时:48课时 教学对象:动画专业一年级 教学要求:通过对动画基本运动规律时的学习,增强对动画制作技能的感性认识,了解动画运动和基本原理及一般力学运动规律,学习并提高把握动画时间控制的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动画设计的时间把握及预备动作、追随动作。 教学难点:预备动作、追随动作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一、时间 所谓“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一动作所占胶片的长度(片格的多少)。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长,其所占片格的数量就多;动作所需的时间短,其所占的片格数量就少。 由于动画片中的动作节奏比较快,镜头比较短(一部放映十分钟的动画片大约分切为100~200个镜头),因此在计算一个镜头或一个动作的时间(长度)时,要求更精确一些,除了以秒(呎)为单位外,往外还要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呎=16格)。 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循循引导,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学法指导

动画运动规律

1.在动画运动规律技巧方面美国与日本动画的区别 在技巧方面,非常充分的运用了传统的动画表现手法,展现各类物体的物理现象,我们常常称其为运动规律。弹性运动,曲线运动,预备和缓冲运动。美国动画片被当做艺术品和经典作品来完成,多为电影大片,制作周期长,品质优良。在运动规律方面,日本动画制作张数仅为美国动画的五分之一。常常“停格”。因此,日本动画大量运用大量摄影技巧来弥补运动方面的不足,日本动画多为电视动画,周期短,产量大。 2.什么是动画设计稿 设计师根据分镜头台本的构图人物造型比例以及场景样稿画设计稿,设计稿最主要的任务是统一背景和人物的透视。 3.什么是动漫 动漫是由“cartoon”包括两方面内容,动画和漫画,静止不动的称为漫画,像电影一样会动的称之为动画 4.视觉残留(名词解释) 物体在移动前其影像在人眼的视网膜上会有八分之一秒左右的停留,如果这个物体形象的动作每三格动一下,观者看到的就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运动的画面。 4.画运动规律的专用设备叫“透台”又叫“拷贝台” 5.动画专用纸有三个定位孔,叫做“动画纸”用“定位尺”来固定 6.动画线条绘制标准“准,挺,匀,活” 7.日文的“中割”也称之为“动画”,即运动物体关键动态之间呈渐变过程的,已构成一个形体的画,对一个单一的动作而言,两头极限的两张叫做原画,中间的画面就叫做中间画8.动画中有哪几种变形 主要有四类变形(1)荒诞变形(2)弹性运动变形(3)预备和缓冲变形(4)阻力变形 9.什么是弹性运动变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物理学上称之为弹性,当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时就成生了变形,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想,当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10.预备和缓冲变形 预备动作是指动画角色在同某一方向运动前呈现的一个反方向动作,加了物体的夸张,缓冲室物体受到惯性的影响,一时止不住而产生的物理现象,也会引起物体的变形,预备和缓冲引起的变形和夸张是动画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技巧,目的是使动画片更具有戏剧性。 11.阻力变形 物体受到阻力和离心力时也会变形,阻力变形会使动作充满力度 12.什么是转面 转面就是绘制角色或物体的朝向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运动规律中最基本的技法 13.头部转面要点 用十字线(眼线和中线)表示头部的朝向,用一个圆球概括头部形状来绘制转面,首先要注意角色自身的结构,在转面过程中基本保持角色结构不变。同时要注意两种透视关系:即切割的距离和造型的透视。 14.自然转面法 绘制转面时,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注意,才能使转面过程自然生动,称为自然转面法,如果眼神与头部同步运动,那么画出的效果就很机械,绘制转面时,可以让眼神先与头部运动,或者滞后,同时配合抬头——低头的过程,使转面呈现出弧线效果,都是自然转面常用的技巧。 15.表情绘制 表情主要通过口型和五官运动来表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的含义(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模拟法庭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什么是运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预习导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

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动画运动规律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①在《埃及王子》、《人缘泰山》、《小马王》等几部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动画片影片问世之后,人们加强了运动规律是动画影片的技术支撑的认识,不再把它作为二维动画独有的技术知识。尤其是《小马王》这不影片,它是在三维技术环境中完成的,在制作中吸收了大量的二维动画运动规律的经验。动作表演的完成基本上是在原画设计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当影片最终以二维动画的画面形式出现的时候,人们几乎感觉不到三维制作的痕迹,这时,影片中角色动作表演的感染力就更强大了,可见,运动规律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修养。就像演员的表演素质一样,它不是机械的数据理论。它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而调整工作方式或研究方法,哪怕就是在动作捕捉技术发明、推广之后,人们依然需要根据运动规律的知识来提高动作表演的质量。 ②原动画运动规律的经验包括:基本的运动规律和个性化的动作设计。在运动规律这门课程中,我们要讲解的就是常见动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围绕这些基本规律展开的常见的个性化表演,同时学会研究和总结运动规律的方式方法。因为运动规律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它除了要求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通过不断地实验操作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运用,在练习和创作中不断积累新的运动状态的规律和表现经验。通过对运动规律基础知识的分析,让学习者掌握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样才能具备真正的原动画制作和原动画动作设计的能力。 第二章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 动画的概念: ①在这门课程中,必须准备以下工具: ⑴动画用纸张打孔机 ⑵动画用定位尺 ⑶拷贝箱 ⑷黑色铅笔和彩色铅笔 ⑸一面镜子和一支秒表 ②动画的工作流程: ⑴前期工作 ⑵中期制作 ⑶后期制作 ⑴前期工作包括:企划、剧本编写、形象设计、场景画面风格设计和分镜头剧本的绘制。 ⑵中期制作包括:镜头规格设计、原动画制作、背景制作和色处理。 ⑶后期制作包括:镜头合成、音效、特技处理和后期编辑。 ③工作进度表,是一部动画片进入实际制作后的时间进程安排与计划。 ④动画作品在制作的时候缺乏一般绘画创作的随意性,而是要求极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动画制作中的时间概念: ①所谓“动画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 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共分为两目。第一目论证分析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第二目分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本课是在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之后,继续回答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同时,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

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 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2、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诗词名言作为素材,培养学生搜集信 息、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难 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探究知识与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p32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 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 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发思维 引入本课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阅读课文,探究归纳内容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学生结合对运动的了解,判断 知识纠错 巩固应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任务:请同学们举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深化理解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看故事,分组合作探讨问题 明确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学生讨论概括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跳跃的运动规律教案 第一节原地跳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运动。如跑步、走路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自然的身体反应,而我们在动画中用来刻画各个角色时所需要借助的运动规律也都来源于人们的自然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运动——跳跃。 首先,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见过别人跳跃,自己也一定经历过跳跃。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的跃运动——原地跳跃,在动画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例1: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动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它的特有的预备和缓冲。由此可以知道,在这一运动中的7帧原画里,第1帧:是人物正常的站姿,而第3帧是人物起跳,那么在人物跳起之前,我们就必须要预备。也就是第2帧<下蹲>,这时的身体是压缩的。好,回到第3帧,这一帧是跳跃运动中最夸张的一帧,根据前面我们分析过的球的运动原理,就可以知道,第3帧是很夸张的一帧。那么,人物的身体会拉长。到此为止,这3帧是人物起跳的过程。这时,人物的重心在前面,身体是前倾的。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我们又能知道,由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当人物于第3帧,跳起来之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物会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第4帧<腾空>。这时,人物是绻缩着身体的。同样,由于人物受到引力的作用,那他在达到最高点之后,便会下落。如第5帧,人物开始下落,此时人物的身体处于拉伸状态。接下来的第6帧是这一运动中又一很关键的一个地方——缓冲。人物在下落时,受到地面的阻止,他必须停留在地面上,这时他不能够完全的停下来,那么他就需要做一个缓冲,原后停下来,第6帧便就是这个运动中的缓冲。第7帧,人物还原到了人物第1帧时的直立状态。(以上共2课时)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案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二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 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优质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全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新课程学习 4.1 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