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汉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汉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  汉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复习目标]

1.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结合秦朝政治、经济状况认识秦的历史地位。2.分析西汉初、汉武帝时、东汉初,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实施的措施、作用、实质,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分析、评价秦、西汉、东汉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和弊端。

4.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较秦、西汉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和把握内在联系及规律的能力。

5.掌握秦汉时期建立的各项政治制度,理解“汉承秦制”,把握秦汉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认识秦汉所开创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6.分析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影响。

7.分析、比较秦汉实行的民族政策、采取的重大举措和结果。把握秦汉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认识秦汉民族关系的主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分析、比较秦末、西汉末、东汉末政局的特点和统治危机的表现,正确评价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农民战争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作用。

9.全面、正确地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的政绩和历史地位,提高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个人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实施了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此后,昭宣中兴,又进入高峰时期。在外戚和宦官干政,政局混乱的形势下,王莽夺权建立新。短命的新朝,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大一统局面的时代,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四百多年的统一局面。政治上,秦汉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发展。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亚洲和欧洲开始了频繁的文化交流,秦汉文化有了重要发展。

2.秦汉时期政治

(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

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与秦汉封建制度处于初步发展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此期间,也曾出现过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并导致了七国之乱;东汉末年豪强势力膨胀,割据因素增长,中央集权一度削弱。但整体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起来了。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古代国情的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3)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

秦汉时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大起义。这三次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二是封建统治残暴,三是政治黑暗。陈胜起义以反对秦的暴政为号召,赤眉起义军、黄巾大起义的反抗目标是封建皇帝。这三次大起义,都直接打击了封建统治,迫使封建统治者在新王朝建立后对封建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

3.泰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封建统治阶级发展经济的措施任何统治阶级在取得政权后,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车轨,重视水利事业等,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和重农抑商政策,东汉初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政策,汉朝实行的编户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封建生产关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生产力的变化秦广泛推广牛耕和改进后的铁农具。两汉时,牛耕、铁农具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铁铧的出现、耧车的发明,耦耕法和犁耕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使农业进一步得到开发。织花机、水排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经济发展概况统一局面的出现,统治阶级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和中外交往的密切,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农业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煤成为重要冶铁燃料,东汉时用水排鼓风冶铁。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4.豪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2)秦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统一六国后秦又取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了长城。秦重视边疆地区开发。秦与周边国家已经有了交往。

(3)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北方匈奴、南方的越族,西部少数民族和西域诸国等与中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两汉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对付匈奴:在实力不强时,通过和亲和联络其他民族的办法;在军事实力强大时,又派兵反击匈奴。张骞、班超通西域和和亲,使中原与西域联系日益密切。西域都护设置,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此外还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加强管理。

(4)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5.秦汉文化

(1)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秦汉文化特点表现为

①统一和多样化有机结合

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③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④气势恢宏

(3)突出的科学成就天文历法方面,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西汉初的《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完整的体系。出现了《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等大批医著,和张仲景、华佗等名扬千古的名医。两汉时,成功解决了纸的发明。

(4)哲学与宗教发展西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东汉时唯物思想得以弘扬,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形成斗争。佛教传入,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产生,古代宗教的发展,基本形成新格局。

(5)宗教与教育制度化汉武帝时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私学普遍,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材和教育家。

(6)史学、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史记》《汉书》等奠写了中国古代编写史的典范。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雕塑成就辉煌,绘画艺术发达,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题例剖析]

[例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D.打通“丝绸之路”

剖析:本题的正确选项“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在教材中有较明确的表述,只

要基础知识掌握准确,能够再认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答:C [例2]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1995年·全国)

剖析:此题是材料型的问答题,考查知识记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比较历史人物和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等多种能力。它要求首先要读懂材料,知道材料认为汉武帝有秦始皇的过失却避免了秦始皇的下场;其次要理解设问的细微之处,依据设问进行回答。第一问的“相似之处”即两人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共同做法。回答时可从其目的、方式上答出,无须答出具体史实。第二问是本题的重点,可从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项相同举动的不同目的、条件、客观效果即可论证题中的结论——秦亡汉兴。注意不要超越题目限制,也不能罗列具体史实,另外还应注意答题格式:逐项分开比较,不能答成列举题。

参考答案:

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

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均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统一,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

[辨疑解难]

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关于秦亡汉盛问题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了200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要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

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

(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改造这个环节。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很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负担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而西汉初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而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

(4)在对待王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

(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3.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

外戚与宦官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的一大特色,它是东汉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东汉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时期,外戚是其代表。宦官专权则是皇权的寄生物或畸形演化。所以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实质是皇权和豪强地主斗争的反映。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一旦得势,便党同伐异,诛灭异己,互相残杀。外戚与宦官集团,都是极端腐朽的政治势力的代表,他们的专权,造成了东汉政治的极端腐朽和黑暗。

与宦官外戚专权相联系,还同时出现了朋党之争,这是皇权与豪强斗争的另一表现。一部分正直官僚、士大夫为反对宦官专权,他们与外戚联合起来,一方面利用舆论力量,抨击宦官专权;同时还利用控制的权力,打击宦官势力。宦官则利用皇帝的权势,进行反击,大批官僚被逮捕和禁锢、迁徙,受到残酷镇压。这种宦官与朋党之争虽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但正直官僚揭露宦官罪恶并与之展开斗争,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们标榜的气节和斗争精神也是应该肯定的。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人物、都城;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四则有关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材料,培养学生提炼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一统重大事件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正确评价秦始皇。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导入,简介秦朝历史。 【新课教学】 一、秦灭六国 1、幻灯播放秦灭六国的过程。 【提问】秦是如何灭六国的?秦朝建立的时间。 从图中学生能提炼相关信息:得出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定都咸阳。 2、出示材料五则让学生分析秦为什么能灭掉六国。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渡】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刚刚建立的秦朝还面临着许多的

问题。有哪些问题呢? 【出示】四个场景的材料,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找出秦始皇的困难,并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带来的影响。 讨论后归纳总结: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措施 评价 政治 自称始皇帝,建立起一套中 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思想文化 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①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②加强了思想控制;对我国古 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经济 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了度、量、衡; 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 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交通 大修驰道,统一车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 统一,促进地方之间的交流 三、秦朝的疆域四至点: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四、各抒己见——评价秦始皇 先出示李白和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那么你们对秦始皇又是怎么样评价的? 评价指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全面评价;主要看他的行为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所以在评价秦始皇时,既要说出

作业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2.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3.“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B. 开元通宝 C. 五铢钱 D. 交子 5.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 A.李广 B.主父偃 C.霍去病 D.董仲舒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道家的《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错误: 更正: 7.公元前119年的牧野战役,是西汉对抗匈奴的高潮。经此战役后,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分别指的哪一历史人物? (2)“秦皇”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评课稿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评课稿听了谢老师执教的《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受益匪浅。整堂课高潮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朴实、严谨的教学风格。 教材处理得当。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教材处理上谢老师遵循紧扣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原则,穿插不少图片、史料素材,使教材变成了“活”的脚本,更丰满,更有立体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了课题“一统”两字。教学方法科学。谢老师以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展示、古诗词解读等教学手段,有力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谢老师对不同问题情境的指导,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想象、评价、体验等形式自主学习探索,在师生,生生互动中领略了中国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和中华民族长期统一的历史根源,带领学生探究了秦朝一统的原因、焚书坑儒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提升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品质。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谢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了学习,做到学有所疑,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开课,展示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激发学生向往和探索之情,接着创设秦朝统一的原因、建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等问题情景,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全局,渐次过渡到对历史规律的探究,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的舞台。 教学目标达成完美。谢老师的教学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知识和技能及价值观的统一。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得见学生发现的欣喜,感觉的到学生搜集、处理、运用史料信息及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在不断提高;体验的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谢老师上的《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这堂课,给听课者呈现了不少亮点,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教学上有益的启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 通过课本剧《参与朝堂议事》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材整合:联系第11课内容,结合本课课题,按照以下三部分,重新整合教材。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这样进行教学讲述,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西汉历史,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1.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3.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温州新星学校陈诗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 猜古代皇帝的名字: (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 (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请问这个皇帝是 谁?(汉武帝) (教师总结:姜鹏博士的这十六字总结,前八个字概括了汉武帝一生的功绩,简单来说,就是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格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环节一: (1)画年代尺 教师在黑板上画汉朝历的年代,让学生在相应的年代填上相应的事件。 (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朝的大致时间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史实的梳理) (2)阅读卡内容探究 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3)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 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推恩令”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使其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新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 汉武帝接受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 现“推恩令”,下 令允许诸侯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 国。 通过“推恩” 这种相对和缓而 “富有人情味”的 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 国,侯国不再属于 王国管理,而归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管 理。不费一兵一卒, 达到了削弱王国的 目的,而得到封地 的诸侯子弟,对皇 帝感恩戴德,从而 培养了侯国的忠 诚。 学生回答问 题。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了解“推 恩令”的作用。 了解刺史制 度。

其他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设计主线: 围绕“大一统”主线展开教学,从秦朝“实现大一统”到“巩固大一统”,再到情感上“升华大一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 (2)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图片、古诗、史料、漫画故事、秦朝疆域示意图等,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及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动态演示历史地图、梦回秦朝、漫画欣赏、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等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过程设计: 图片导入:我们同学有去过西安旅游吗?知道图片反映的是西安的哪个文化景观?(生答)没错,确切地说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向世人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所向披靡、统一六国的威风场面。那么,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呢?统一后,他又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P48 新课教学: 一、秦朝的统一 (出示图片)这就是秦始皇,叫什么名字?(生答)注意“嬴”写法,跟老师一起写一下名字。嬴政出生在赵国,9岁回国,13岁立为秦王,39岁统一六国,50岁驾崩去世。应该说他的一生比较短暂,但是他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出示古诗)请看诗人李白对他的称颂,我们一起朗诵一下。李白的诗文充分展现了嬴政的什么历史功绩?(生答)“六合”本义是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因此“扫六合”可理解为“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优秀教案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及结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知道秦始皇推行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3.通过秦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史实,使学生认识我国自古即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向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秦统一的原因。为统一推行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废分封,立郡县。秦始皇为统一推行的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前面表演和演讲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时,提到过一个成语叫:图穷匕见。讲的是怎样的历史事件?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反而身死。也没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学生回答略。)历史事实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起来了。那么,这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在历史的舞台上是怎样开创的呢?让我们翻开书,共同去探寻这段历史。(板书: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基业。) 一、“秦王扫六合” 1.原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呢?请同学分组讨论。 小结: (1)统一的大趋势形成。各国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发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 (3)嬴政具有雄才伟略,善于用人,推行了正确的军事与外交政策。 远交近攻和合纵连横。补充资料:嬴政曾用李斯为相,李斯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又用魏国人范雎,范雎献“远交近攻”策略,他的主张基本上被嬴政采纳施行。 2.过程:秦是怎样灭掉六国的呢? 在黑板上演示灭六国顺序,要求学生记忆。强调重要战役是长平之战。定都咸阳,指导学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义乌市义亭镇中高春艳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统一的原因。 2.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3.感悟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意义,并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二、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小老师展示法 三、学习模式: “双学”小组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辩证评价秦始皇 五、学习过程 1.通过对课题的解读,学生自我总结本课的学习目标。 2.通过欣赏《大秦帝国》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1)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2)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秦始皇用实力统一了六国,完成了“秦国”向“秦朝”的蜕变。 (3)从此秦始皇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秦始皇需要从哪些方面巩固他“大统一”的局面,从而实现“大一统”? 3.初探学海: 展示六幅图片,从图片入手,初探学海!各小组分别认领一幅图片,探讨以下问题:图片说明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维护统一?这个措施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什么弊端? 图一图三 图二 图四图五 图六 要求:小组讨论5分钟,讨论好的小组坐下,思考其他组的内容,小老师准备发言。4.互释共进: 每组的小老师到讲台前将本组的讨论成果展现出来,问询其他同学是否有问题,对问题给予解答,对于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回答。

5.拓展延伸: 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不只是这些,还有修长城、开灵渠等。巍峨的万里长城有什么积极作用,又有什么消极影响? 6.根据秦朝疆域图,描述秦朝的疆域四至。 7.根据小组合作探讨和小老师的解释,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大一统”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认识到大一统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8.重新回顾嬴政的帝国之路,根据相关史料,全面评价秦始皇。 9.温故知新: 政治 法律Array秦始皇开创 大一统基业 思想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 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 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知识点3 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 是由谁造成的(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基业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秦朝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朝新创立的政治制度的是(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科举制 D、军机处 【答案】B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相关知识。统一全国后,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统治。而分封制是西周创立,科举制是隋朝创立,军机处是清朝创立。故正确答案为B. 【点评】了解秦始皇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2.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法”中有一项重要举措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答案】D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我国古代特别是秦朝的重要制度的识记。A出现于尧舜禹时期,B 是西周一项重要制度,C首创于隋朝,唐时完善,D为秦始皇创立。根据题干中”秦始皇“一词,可知答案为D。 【点评】掌握我国古代的重要制度。 3.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B、C、D、 【答案】A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秦始皇时的统一的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根据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第一课中图片,可知A即为圆形方孔钱,故答案为A。 【点评】掌握秦朝的统一的货币,了解教材上相关图片。 4.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答案】D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此题为逆向思维题,D发生在统一措施实施前,在实施后,度量衡都统一了,所以,答案为D。 【点评】掌握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秦始皇中央设置的类似功能的官员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司隶校尉 D、丞相 【答案】B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秦始皇采取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概况的理解。C是西汉时期设立的,排除。秦始皇设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高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根据题干中关键词“监察”可知答案为B。 【点评】理解秦始皇的中央集体的官僚制度。 6.“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答案】D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秦始皇的治国措施。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皇权至上,皇帝自称为“朕”,皇帝的印章用玉制成,称为玉玺,别人能用。根据题干中的史料及“本质”一词可知答案为D。 【点评】理解秦始皇的治国措施。 7.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法家学说 【答案】D 【考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措施中关于秦朝施政依据学说的了解。A为汉武帝重用。B提出“非攻、兼爱”,反对战争,也没有受到秦的重视。C主张无为,为汉高祖刘邦采纳。D主张法治,在战国时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青睐,到了秦朝,始皇帝主要依据法家学说来施政,故选D。 【点评】了解我国秦朝施政依据的学说,以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1 / 3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习题

长城一带 东海 陇西 南海 第1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一、选择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项历史功绩( )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 .修筑 万里长城 D .书同文,车同轨 2.秦朝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朝新创立的政治制度的是( )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度 C .科举制 D .军机处 3.右图是学生设计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图,这个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4.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 A .大篆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5.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法”中有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6.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 A .修长城 B .统一文字 C .焚书坑儒 D .统一度量衡 7.下列不属于右图历史人物历史功绩的是( ) A .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 .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 D .开通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8.右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皇帝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中央集权制 9.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秦统一的时间应该是( ) A .A 点 B .B 点 C .C 点 D .D 点 10.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秦统一货币 B .秦统一尺寸 C .秦统一文字 D .齐统一文字 1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隋朝 D .清朝 12.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 A B C D 13.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原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奏折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幻灯片展示课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些问题呢?请看历史剧《汉武帝的烦恼》(幻灯片) 师:(鼓掌)剧中汉武帝有哪些烦恼? 生:诸侯王财大地大,百家争鸣,匈奴骚扰 师:归纳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思想:思想不统一③边疆:匈奴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二)为汉武帝分忧 师:穿越时空:假设同学们是当时汉武帝的臣子,你会提出什么方法帮助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推荐这种方式的理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把解决方案写在奏折上)请不同的小组代表回答: 1、王国问题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3.1《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配套练习题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试卷 一、选择题 1.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周制”与“秦政”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B.分封制,暴政 C.禅让制,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暴政 2. 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3.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 4. 如果编演电视剧《秦始皇》,秦始皇要在中央设置官职,应该不包括()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5.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构成秦朝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制度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中央官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6. 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7. 《史记》上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称)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得休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在() A.商鞅变法之时 B.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C.唐朝时期 D.北宋时期 8. 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嬴政在地方设立的政府职位是() ①太尉②丞相③御史大夫④郡守⑤县令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来到南浔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历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段历史呢,请先看一段视频,注意视频中的人物和文字。 展示:汉武大帝视频 师:你认为这段视频所展示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在哪一个皇帝统治时期?(汉兴五世,隆在建元) 生:汉武帝 展示:汉武帝介绍 (过渡)师: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二.讲授新课 师:那么,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又有哪些皇帝为汉朝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努力呢? 生: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继续轻傜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 展示:汉朝皇帝更替图, 师:汉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治趋向稳定,那么汉武帝是如何推动汉朝走向全盛,实现大一统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大声朗读前言。 生:齐读 师:很好,那么,汉武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55—57页正文,按照刚才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学案提示,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书本中找出答案。(教师循环走动指导学生阅读。)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来说说汉武帝在政治领域采取的措施? 生:略 1.颁布“推恩令” 展示:政治领域 2.建立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监察制度 师:同学们,历史事件都是有来龙去脉,前后有因果关系的。现在我们就要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呢?我们来听这样一个故事 展示:资料汉武帝面对诸侯国势力膨胀的故事。 生: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认真听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在西汉,诸侯王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集权。 师: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西汉初年刘邦为巩固汉朝统治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展示:西周的分封制和秦的郡县制。 师:看西汉前期形势图,从图中可看出,在汉初,地方上既有郡县又有王国,郡县制说明刘邦沿袭了哪个朝代的制度?但是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什么意思呢?他认为秦 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一旦天下大乱,天子的亲属因手无重兵,而使天子孤立无辅。所以分封了诸侯。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创立的?因此,汉朝初期对地方管理采取的是郡国制。当时,刘邦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这种分封诸侯有什么危害?请同学们看55页阅读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练习题及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惩治地方豪强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察举制 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 B.“以德化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4.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 5.汉武帝统治期间,铸造的钱币是( ) A.贝 B.五铢钱 C.半两钱 D.交子 6.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古代汉朝时期人们学习的场景?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汉代由政府创办的最高学府叫什么?由这里学习的主要教材可判断哪一学派在当时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哪一政策造成的?

(2)与汉代比较起来,当今的学习内容有什么优点? (3)汉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的目的有何不同? 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

C.连年征战 D.实行郡县制 3.地方治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汉武帝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铸造五铢钱 4.“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及其“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C.李冰修筑都江堰 D.屈原创作《离骚》 5.近年来,各地儒学学会的成立显示出儒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 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亲临右图所示的学习场景,你所用的教材是( ) A.《道德经》 B.《韩非子》 C.五经 D.《孙子兵法》 7.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统一度量衡 8.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萧王庙中学包红园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新课教学】:导入新课:由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导入,因为黄晓明是饰演《大汉天子》而出名的。背景因为是《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也为后面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措施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温故知新: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回顾汉朝的建立。并且介绍汉武帝刘彻的生平。(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上一课内容,并且通过了解汉武帝的生平知道汉武帝胸怀大志) 政治上: (1)阅读卡内容探究: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2)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 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 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很容易产生。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 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哪!…… 偃: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过程及结果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知道秦始皇推行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通过秦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史实,使学生认识我国自古即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向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重点: 秦统一的原因。为统一推行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废分封,立郡县。秦始皇为统一推行的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前面表演和演讲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时,提到过一个成语叫:图穷匕见。讲的是怎样的历史事件?荆苛刺秦王没有成功,反而身死。也没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学生回答略。)历史事实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起来了。那么,这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在历史的舞台上是怎样开创的呢?让我们翻开书,共同去探寻这段历史。(板书:第10课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基业) 一、“秦王扫六合” 1、原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呢?请同学分组讨论。 小结: (1)统一的大趋势形成。各国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发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 (3)嬴政具有雄才伟略,善于用人,推行了正确的军事与外交政策。 远交近攻和合纵连横。补充资料:嬴政曾用李斯为相,李斯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又用魏国人范雎,范雎献“远交近攻”策略,他的主张以后基本上被嬴政采纳施行。 2、过程:秦是怎样灭掉六国的呢? 在黑板上演示灭六国顺序,要求学生记忆。强调重要战役是长平之战。定都咸阳,指导学生看地图,了解秦朝的疆域。请学生制作秦朝疆域示意图。 秦完成了统一,秦王嬴政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表演历史短剧:(学生提前准备,教师指导)旁白: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秦王正在与群臣议事。 秦王: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了千秋基业,不改称呼,无以明功德。今与大家商议国君应如何称呼? 李斯:大王的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教学要求】 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回顾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包括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东汉(25年—220年)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俗话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 提示(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问题) 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验呢? 比如西周采纳的是分封制,秦朝采纳的郡县制,那么刘邦采纳的又是什么制度呢? 回答:采纳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汉初分封与七国之乱”阅读卡,说说分封诸侯对刘家天下有哪些不利影响? 不利的影响: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不服从中央,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最后是被评定了,但是诸侯国的势力依然很大,汉王室依然面临着威胁。 补充说明还有积极的一面:在汉初确实有取得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 那么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候,新封的候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推恩令的意义: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

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 政治篇: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 3、推恩令发挥了什么作用?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4、与汉景帝削藩的措施相比,你认为推恩令高明在哪里? 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过渡语:推恩令的作用使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 思考以下问题: 1、汉武帝建立监察制度有何必要性?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对皇族的监督 2、全国的监察区有多少?官员的名称叫什么?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官员的名称叫刺史。 3、他们的主要职责上什么? 监察地官吏和地方诸侯,向中央反映情况。 4、监察制度有什么作用? 有监察地方政府和皇族,惩治吏治诸,镇压地方叛乱的作用。 经济篇: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大一统呢? 统一货币铸造,食盐和铁器的生产收归中央 2、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的背景是什么? 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不一致,民间和铸行为使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