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论文摘要: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
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从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公式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他说:“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的谷物1蒲式耳售价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5先令,同样低廉。
但他又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尽管“配第已经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上的困难。
因此,为了达到某些具体的目的,他也试走另一条道路”,即“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的等同关系,以便价值可以随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这二者之中’表现出来”。
结果,配第认为,“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就走人了迷途。
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亚当・斯密为了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值的,究竟是什么?”他从劳动分工出发,认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娱乐品。
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得须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因素,而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也就是说,价值量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增加或减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而相对地提高或降低。
3.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配第、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发展过程,
是人们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考题及其答案
无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A】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B】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B】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C】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职能B、支付手段职能C、贮藏手段职能D、流通手段职能【D】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C】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A、W — G — WB、G — W — GC、G —G′D、G — W —G′【D】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B】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A】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D】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C】14、公式Ⅰ(v+m)>Ⅱ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C】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C】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B】18、商业资本的出现,在一定限度内能够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A】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A】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B】答案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生产价值
怎么从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具体劳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抽象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实体,则是与商品交换相联系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为剩余价值的学说奠定基础。
劳动力成为了商品,由于劳动的二重性使劳动力也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必要生活资料的量;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由此,生产过程也有了两重性,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要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
但生产使用价值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生产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在生产出一定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凝结成新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
如果工人的劳动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了价值增值过程,就生产出了剩余价值。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二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二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单选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
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
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
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
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
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即劳动市场价格可以影响劳动收入,而劳动产出也可以影响劳动收入。
这个理论表明,劳动收入可以通过改善劳动技能和技术来提高,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市场价格来提高。
剩余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说明了一种物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减去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所决定的。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物品的价格等于它的价值减去生产它所需要的成本,因此,对于劳动,价格等于劳动产出减去劳动生产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的原因。
因此,可以看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劳动收入受到劳动产出和劳动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而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劳动收入的具体决定因素,即劳动产出减去劳动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可以更好地解释劳动收入的决定因素。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3.剩余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5.剩余劳动时间6.不变资本7.可变资本8.剩余价值率9.绝对剩余价值10.相对剩余价值11.超额剩余价值12.工资13.计时工资14.计件工资15.名义工资16.实际工资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③劳动力④货币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②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③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④需求过旺和生产不足的矛盾2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①表现为劳动的价值②是劳动力的价值③是劳动力的价格④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22.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①劳动力所有权的完全放弃②劳动力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的放弃③劳动力使用权的完全放弃④劳动力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的让渡2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①工人工资的高低②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③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④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多项选择题1.作为资本货币的流通()①形式是先买后卖②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相交换③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④是无限的⑤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①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②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③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④劳动力具有价值⑤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家属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全面发展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④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⑤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①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②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③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④是价值的源泉⑤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特点,它能够()①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②转移自身的价值③生产新的使用价值④创造出新价值⑤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①劳动属于资本家②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③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④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工人支配⑤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所有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能够()①生产出使用价值②再生产出已耗费的原材料价值③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④生产出剩余价值⑤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8.货币()①本身不是资本②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③作为生产要素时才是资本④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⑤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①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②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比③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比④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⑤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根据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可分为()①不变资本②固定资本③可变资本④流动资本⑤流通资本11.商品流通过程与资本流通过程的区别表现为()①运动的目的不同②运动的限度不同③运动的起点与终点不同④运动过程中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⑤运动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12.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②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⑤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13.固定资本包括()①厂房②机器设备③工具④原材料⑤辅助材料14.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③工人人数的多少④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⑤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5.超额剩余价值()①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是个别企业采用新生技术产生的③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失④采用更新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⑤是暂时的16.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①增加工人人数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④提高劳动强度⑤提高劳动生产率17.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因为()①它的价值无法确定②它在出卖之前不能独立存在③它不是劳动力的支出④劳动属于资本家而工人无权支配⑤如果说它是商品就违背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④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⑤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19.考察计时工资必须联系()①工作日长度②工人的实际生活③名义工资④实际工资⑤计件工资20.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主要是()①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②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变化③工作日缩短④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⑤工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21.剩余价值率反映着()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多少为资本家所占有③所费资本的增殖程度④所用资本的增殖程度⑤工人创造的价值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22.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经济因素④资本家的愿望⑤道德和社会因素四、简述题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6.简述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1、简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示为: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一切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排斥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与解决。
2、简述商业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一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约流通资本;3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另一方面,商品资本对经济也有消极的影响。
当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时,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
3、简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种冲突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只有它们处于激化状态时,经济危机才爆发出来。
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以缓解,逐步过渡经济危机,使市场和生产冲突得到一定的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进行,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又造成新的危机。
这就造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4、简要说明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三者之间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问: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答: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不是为了生产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
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只等于资本家付出的劳动价值,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剩余价值产生。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价值所需的时间。
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时,价值形成的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的过程。
所以价值倍增的过程,无非就是价值形成超过某一点的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把生产过程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它只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被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探析
经济研 究导 刊
EC0NOM I C RESEARCH GUI DE
No . 3 3. 2 01 3 Se r i a l No. 21 5
剩 余 价 值 理 论 探 析
董 亚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 1 0 0 0 4 8 )
物质 内容和社会 形式 的关 系 , 是 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 的关 系 ,
也 是手段 和 目的的关 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 是 商品生产过 程, 但 不是简单商 品生产过程 , 它是 在简单商 品生产过程 基 础上扩 展了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 因为简单商品生产过 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 而资本 主义商品生产
生产过 程的二重性 , 还是 内容 和形式 的关 系。如果说 生 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关 系 , 是 内容 和形式 的关 系的话 , 那么 , 劳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9
有关 , 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例 。这也就使 剩余价值转化 为利 润 ,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了。随之而
的剥削关系 ; 可变资本 是剩余价值 的真正来 源 ; 增 加剩余 价
值 的方法是 提高剩余 价值 率 , 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 与绝
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 。 ( 一) 剩余价值的过程 中的具体劳动 , 生产资料
只能转移 自身的 旧价值 , 而不能创 造新价值 。 所以 , 这个生产 资料 的价值 的资本形式是不 变资本 c 。商品中包含 的新价值
( 三)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 生产出来后 , 还要在 资本家间进行分配 。剩余
价值 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 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 中 , 呈现在人们面前 的利润和剩余价值 是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3)
第三章 ⼀、选择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成为商品。
2劳动⼒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劳动⼒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由⼈,他必须有权⽀配⾃⼰的劳动⼒;第⼆,劳动者丧失了⼀切⽣产资料和⽣活资料,除了⾃⼰的劳动⼒以外⼀⽆所有,必须*出卖劳动⼒为⽣。
3 劳动⼒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存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再⽣产他的劳动⼒;2、劳动⼒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劳动⼒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产需要的劳动⼒。
4劳动⼒的价值决定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价值源泉。
6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种物,⽽是⼀种以物为媒介的⼈和⼈之间的社会关系。
8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产过程中采取⽣产资料和劳动⼒两种不同的形态。
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产过程中被消耗,⽣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量的变化。
由于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不改变⾃⼰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由于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价值,⽽且还包括了⼀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9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1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该企业的⼯⼈创造的。
1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也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3资本主义⼯资的本质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一章一、单项选择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生产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力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生产资料所有制4、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生产工具D、劳动力5、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A、劳动对象B、劳动C、生产工具D、科学技术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科学抽象法B、唯物辩证法C、定量分析法D、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7、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是()A、批判资本主义B、建设社会主义C、揭示经济规律D、学习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正确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是()A、重商学派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2、物质资料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B、人类唯一的实践活动C、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是()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C、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可以转化为生产力D、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B、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C、政治经济学要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D、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经济基础研究生产关系E、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力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C、人们可以改造经济规律D、人们可认识经济规律E、人们可以利用经济规律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7、关于生产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B、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C、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条件D、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E、生产力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8、关于生产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B、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C、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D、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E、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B、经济规律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C、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D、人们不能创造但可以改造经济规律E、人们不能创造但可以利用经济规律二、辨析题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填空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与存在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和的统一。
3.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4.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和。
6.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和两部分。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的转化形式。
8.剩余价值既不能,又不能,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9.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0. 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是()A G-W-GB G-W-G’C W-G-WD W-G-W’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A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可以还原为生活资料价值B 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 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D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物质内容3.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 工人的必要劳动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绝对价值D 相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 绝对延长工作日的结果B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C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 个别资本所有者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B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6.机器设备等物成为资本是因为它们是( )。
A生产劳动产品的条件 B生产商品的条件C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 D生产物质财富的条件7.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
A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A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9.“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10.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主要看()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相对工资 D国民工资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A具体劳动而增殖大 B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12.个别企业加强工人劳动强度而多得的那部分价值属于()A剩余价值外负担 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 D超额剩余价值13.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必要剩余价值 D个别剩余价值1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强化管理,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2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将由100%()。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应用作者:潘晶晶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指出劳动力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作者简介:潘晶晶,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245-01一、劳动二重性的内涵(一)什么是劳动二重性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①劳动的二重性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不同的商品的劳动。
例如皮鞋的生产是工人利用剪刀等生产工具对皮料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可以有效的测量和评估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例如工人在生产皮鞋和生产谷物的时候都付出了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投入,这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它产生了商品的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
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的源泉有两个即具体劳动和自然,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选择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关系 B.物质资料生产C.商品 D.社会总产品【B】2、列宁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A.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B.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过程C.提出了平均利润学说D.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D】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B.社会生产力C.社会生产关系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即生产方式【C】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本身时A.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来研究B.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来研究C.要从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D.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B】5、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B】6、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C.自身也有价值D.可作为支付手段【C】7、商品买卖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在进行A.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B、商品与货币的交换C、等价交换D、等量劳动相交换【D】8、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 剩余价值学说B. 生产价格理论C. 劳动二重性学说D. 劳动力商品理论【C】10、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A. 价格标准B. 价值尺度C. 观念货币D. 货币价值【A】1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D】12、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C.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D.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B】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A.价值规律的矛盾B.竞争规律的矛盾C.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D.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A】14、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先决条件是A.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产生B.价值增殖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C.价值增殖不能离开流通产生D.劳动力成为商品【D】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B】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劳动力的价值A.由劳动时间决定B.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D.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C】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B】18、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D】1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第一篇: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对劳动二重性进行概述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
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
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
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
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
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
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
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第二篇:试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试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
一些题目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9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为什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载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也不具有价值,不是商品。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表现在:①两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史上平经济特有的范畴。
②在交换过程中,任何买者和卖者不可能同时占有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谓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者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呈下降的趋势4、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答: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而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互换,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答:货币作为一切商品价值的等价物,是商品的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二重性原理: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个别企业通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
如某些单位通过节假日加班,延长每日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比以前制造更多的价值,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
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许多企业把竞争与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从延长工作时间转变到提高科学技术,提升科研、设计、技术、管理含量,生产自动化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