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合集下载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

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 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 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 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 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机器设备的运转也 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无 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 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 价值。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 源泉。
剩余价值的基本含义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 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
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
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
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
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 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 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 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 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 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 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 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 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 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 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历史
· 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 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0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社会 活动时间
24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 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工 作 日(8小时) (
0
4
8
m' =
4小时 4小时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 暂时 追求剩余价值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激烈的竞争 个别资本家 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整个社会资本家
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二者区别表现在: 二者区别表现在:
超额剩余价值
二 者 区 别
相对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价值降低的结果 商品个别价值降低的结果 只有个别资本家能够获得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为全体资本家所共享 各个资本家追逐超 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工作日( 小时) 工作日(8小时)
39; =
6小时 2小时
=300%
必要劳 动时间2
剩余劳动时间6 6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
前 提
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
0
2
8
4
10 m' =
6小时 4小时
=150%
必要劳动时间4 剩余劳动时间6 4 6 工作日(10小时 小时) 工作日(10小时)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规定劳动力是指工人用于生产资本家商品的劳动能力,也就是工人的劳动。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力自身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规定了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限,即必须满足工人的必要生活所需。

2.生产商品与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过程中有两种基本商品: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工人出售给资本家的劳动能力,而剩余价值商品则是由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工人实际工资的部分转化而来的商品。

剩余价值商品实质上是由工人创造的,但却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3.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转化为利润。

资本家将生产出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中获得利润。

同时,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由资本家享有,而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作为实际工资。

4.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资本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量来增加自己的利润。

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现象,资本家将一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结起来,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涉及到劳动力价值的规定、生产商品与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与资本积累等方面。

这些方法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机制,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基础。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即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 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 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及与之有关的各个部 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 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能降低。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生产各部门普遍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在平等的权力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 万人大罢工, 1886.5.1 芝加哥 20 万人大罢工, 小时工作制。 争取 8 小时工作制。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 大战后,在工人阶级强大的压力下,西方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国家才被迫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二战后, 由于工人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新的科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技革命,使工作日进一步缩短。
(2)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概念不同。 第一,概念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 动时间的缩短, 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 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剥削的方式占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在工作日中所进行的超过生活必需劳动时间的工作。

例如,在清晨起床后,一个农民早餐前去田地干活,直到傍晚返回家中。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能够从上午5点到晚上7点,整整工作14个小时,而按照其生活所需进行劳动的时间可能只有4个小时。

剩余的10个小时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尤为常见。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家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使得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其自身的工资水平。

举个例子,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使得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商品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从而使得资本家能够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分工合作和机械化。

分工合作是指将一个劳动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劳动环节,然后由不同的工人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还会对工人进行科学管理,将其约束在一定的工作速度和标准中,以确保每个工人所生产的商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机械化则是指通过引入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造成了失业的威胁,因为机器可以替代许多简单重复的工作,从而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为了降低工人的工资要求和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率,资本家会大规模引进机械化生产设备。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分工合作和机械化两种形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获得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

①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②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③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殖过程①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②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弥补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m)是指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举例

相对剩余价值举例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举例
假定劳动日为8小时不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如果通过某种途径使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 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由4小时相对延长为6小时,则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解:应用剩余价值率公式:
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当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为4小时时,其剩余价值率为:
m'=(4÷4)%=100%.
2.当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由4小时相对延长为6(4+2)小时时,其剩余价值率为:
m'=(6÷2)%=300%.
即剩余价值率由原来的100%提高到现在的300%.。

经济常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

经济常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共存在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常考二者之间的区分标准。

(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家习惯于男耕女织,生产的东西是自己吃自己用,这种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

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人们就拿着剩余产品与别人进行交换,就逐渐产生了商品经济。

(2)假如:王某的副业是生产假奶粉,其生产假奶粉目的不是自己喝,而是为了交换赚钱,即商品经济。

(3)区分标准:是否用于交换,即生产目的,若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若是用来交换,属于商品经济。

(4)表述:人类社会只会经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错误),原因: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还会经历共产主义社会,即想要什么国家提供什么,买东西不需要花钱交换,是国家无偿提供,即产品经济。

故若是表述为“迄今为止,只存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正确;若是强调“人类社会”,则表述错误。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比如社会上有些人专门从事种植业,有些人专门从事畜牧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各种劳动专业化、具体化。

就是社会分工。

考点:基础/前提,列宁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比如张某拿着锄头锄地,锄头属于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指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资源和工具,锄头属于工具,土地属于资源。

3.商品(常考):满足两个条件。

(1)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人们劳动产生。

(2)必须用于交换。

(3)例子:①自然界呼吸的空气不是商品。

因为空气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呼吸也不需要交费。

②空气罐头是商品。

比如把新鲜空气装到罐头瓶子里去超市售卖,其属于商品。

因为搜集新鲜空气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而且空气罐头在超市商场售卖,需要花钱交换,两个条件均符合,属于商品。

③农民伯伯种的黄瓜不一定是商品。

如果农民伯伯种的黄瓜是自己吃、自己用,自给自足的黄瓜则不是商品;如果进行售卖,经过交换,这则成为商品。

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例子

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例子

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例子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他们自身工资的部分。

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例子可以通过以下情景来说明:
工人与企业的关系:
考虑一个工业企业,该企业雇佣一群工人进行产品生产。

每位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是10美元。

企业每小时从每位工人的劳动中获得的价值是20美元。

在这个场景中,每位工人每小时为企业创造了10美元的剩余价值。

具体情景:
1. 工资支付: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10美元。

这是为了覆盖他们的生活费用、住房、食物等基本生活成本。

2. 生产价值:工人在一小时内通过他们的劳动为企业创造了20美元的价值。

这个价值来自于工人运用的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材料等。

3. 剩余价值:工人为企业创造的20美元中,扣除他们自身工资的10美元,剩余的10美元即为剩余价值。

这部分价值由企业占有。

4. 压榨剩余价值:企业通过支付相对较低的工资,确保工人为其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工资支付,从而获得剩余价值。

这被称为剩余价值的压榨。

这个例子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剥削。

工人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只能通过获得有限的工资来维持基本生计。

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家的利润,用于企业经营、投资或分配给企业所有者。

这种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分析中的经济剥削的一个典型例子。

请注意,这个例子是理论上的简化模型,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由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所获得的利润。

这个剩余价值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增加后剩下的部分,它是由工人无偿劳动所创造出来的。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资本家雇佣工人,从工人的劳动力中获得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工人的劳动力只是资本家购买的一种商品。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在一段时间内被用完,而工人的劳动却能创造出更多的商品价值。

这就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资本家将商品出售获得利润。

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资本家可以将商品价格设置高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利润。

这样,剩余价值就被实现了。

总而言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所获得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商品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将商品出售获得利润。

这种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资本积累的机制。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工人所得工资的价值部分。

以下将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如设备、机器等)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

工人通过劳动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并将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商品中。

然而,工人所得的工资只能覆盖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无法覆盖他们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剥削的主要形式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并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

通过支付工资,工人以劳动力形式卖给资本家,而劳动力的价值往往远远低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投资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

这样,资本积累的过程就开始了,同时也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购买新的生产资料来提高生产力,以增加商品的产量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第二,扩大劳动力的规模,即雇佣更多的工人,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生产量。

资本积累也导致了剥削的加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产量的增加,剩余价值的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进行再生产,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财富,还加剧了工人的剥削。

三、剩余价值的社会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不断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而工人阶级则面临日益加剧的剥削和贫困。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导致了商业周期的波动。

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有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剩余价值的过度生产和积累。

当剩余价值过剩时,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并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对劳动二重性进行概述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

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

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

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

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

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

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

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

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在资本主义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⑴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剩余价值通俗易懂的例子

剩余价值通俗易懂的例子

剩余价值通俗易懂的例子什么是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为雇主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工资的部分。

这部分价值被雇主占有,用于增加其自身的利润。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之一,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理解剩余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加深认识。

例一:小卖铺老板的剩余价值假设有一家小卖铺,老板为了开店购买了1000元的商品,雇佣了一名店员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为80元。

假设每天店员能够卖出1000元的商品,那么老板每天可以获得1000元的收入,减去80元的工资,剩下的920元就是剩余价值。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店员每天为老板创造了1000元的价值,但是他只能拿到80元的工资,而老板却可以从中获得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来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典型情况。

例二:工厂老板的剩余价值再来看一个更加具体的例子。

假设有一家工厂,老板为了生产产品,购买了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花费了10000元。

他雇佣了100名工人,每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为100元。

假设每天工厂能够生产10000元的产品,那么老板每天可以获得10000元的收入,减去10000元的成本和10000元的工资,剩下的0元就是剩余价值。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人们为老板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但是他们只能拿到10000元的工资,而老板却可以从中获得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的一种典型情况。

例三:跨国公司的剩余价值再来看一个更加现实的例子。

现在的很多跨国公司都会在亚洲等地建立工厂,雇佣当地的工人生产产品,然后将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销售。

这些工人的工资往往非常低,比如每天只有几美元或几欧元,但是他们每天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却非常高,可能达到几百美元或几千欧元。

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用于增加自身的利润。

而这些工人往往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价值的真正回报,这就是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来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典型情况。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超过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也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基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将劳动力输入到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劳动产生的商品交换为货币、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取利润。

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起到不同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原材料、机器设备等。

资本家通过购买这些生产资料,将其组织起来形成生产过程,并通过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操作,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生产资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劳动力是指具有生产技能的工人。

劳动力的特点是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力纳入到生产关系中,使其为自己创造价值。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操作和劳动来创造价值,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此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还涉及到工资问题。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由其生活必需品的价值给定。

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一般是劳动者实际劳动时间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基于剥削劳动者的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货币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促使生产过程的展开。

货币资本的作用是推动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次,生产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的资本。

生产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与劳动力的结合,创造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生产资本的作用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最后,商品资本是已经生产出来但尚未出售的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是通过将生产出来的商品交换为货币,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变现。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创造的价值中,超出了其雇佣成本的部分。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实现资本增长的重要源泉。

下面列举了几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是指雇主利用强制性劳动时间延长来增加工人的劳动量,从而达到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商品而不增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效果。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归纳来讲,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缩短雇员劳动时间,从而让雇主在“相对劳动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得到同等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3. 非生产性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如金融投机和房地产行业的资本积累,这种积累不是靠直接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真实剩余价值还是虚拟剩余价值都需要被重视并管理。

这些方法都是资本家和雇主通过掌握生产手段和劳动力,以获得利润的一种手段。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这些方法成为了资本积累、社会分配、阶级斗争等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举例说明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举例说明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概念,举例来说明这两种剩余价值如下:
首先,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

例如,假设一个工人一天的标准工作日长度是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

如果该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3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为5小时。

这样,工人在同样的8小时内,相对剩余价值增加了1小时。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增加工作日的绝对长度而产生的。

例如,如果将工人一天的工作日长度从
8小时增加到10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地从4小时增加
到6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工作时间都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

总结来说,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绝对剩余价值与生产技术的变化无关,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起了主要作用。

相对剩余价值则与生产技术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而越来越起到主要作用。

二者的结果和本质是完全一致的,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所得的工资后,剩余下来的部分。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是剥削工人,即用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部分由资本家所占有。

以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 延长劳动时间:资本家可以通过加班、夜班等手段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工人创造的价值,使得剩余价值部分增加。

2. 提高劳动强度:资本家可以通过加速工人操作的速度、提高工人劳动的强度等方式,使工人创造的价值增加,使得剩余价值部分增加。

3. 压缩工资水平:资本家可以通过减少工人的工资、降低工资待遇等方式降低工人的消费,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部分。

4. 拓宽市场:资本家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推广自己的产品等方式,增加销售量,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剩余价值。

这些基本方法多数是在无形中发生的,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商务楼中,每逢四点钟,不管是高级职员还是一般职员,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恐怖的时段,这时候,他们的上司可能会拿着一叠文件,亲自来到职员的面前,告诉职员明天上午9点钟到办公室汇报工作。

看一下工作量至少需要三至四个小时,但下班只有一个多小时,老板并没有说加班,但准时下班工作肯定完不成,这一干就到了八九点钟,在日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存在类似的事件。

另外,个别企业通过提高雇佣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

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
值一般难以持久。

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

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取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

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

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性。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就是这样生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