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第18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而西安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奏折》结论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结论3: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论4: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论1:民族失败论(2)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结论2:牺牲局部,保住全局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面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2)时间:1935年12月9日(3)地点:北平新华门前(4)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大决战》片段
播放视频片段,问:你想知道这段历史是吗?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本节课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难度较大,较难理解的教师重点讲述,充分调动师生的互动意识。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4
2、结果
解放南京
3、国民政府垮台
1、导思:南京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以及国共两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矛盾,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事变的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主要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培养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勇斗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主要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国内的影响,以及国共两的应对措施。

4.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引导学生理解事变的复杂性。

5.总结提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6.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勇斗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清晰认识,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经过,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2.难点: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以及学生如何将这些历史事件与中国的民族精神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经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图片解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个事件,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信息。

然而,对于这两个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掌握两个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插图等丰富的课件,生动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2.资料:收集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相关的资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3.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八年级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注重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意义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教案: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八年级历史教案: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初级中学电子教案(一)、导入新课: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

1964年10月16日,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

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人物扫描:2、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当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九一八事变1.日本对的侵略蓄谋已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

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3.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分裂出去。

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

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但由于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过于片面或偏激,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___、爱国学生、部分___爱国将领展开了反日浪潮。

___在___,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___,爱国将领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通过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研究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说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经过;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3: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___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___、___“以下犯上”,扣押___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松花江上》并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国共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从而加深对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教学难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或视频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九一八事变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及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阐述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课教案_0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2011年课程标准内容: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现实变得意义。

(2).课标解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教材分析《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承上启下,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是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局部抗战的开始。

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的极好内容。

2.教材内容特点及处理本节课分为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三个子目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材内容比较简练,重点突出;辅助教材有文字、图片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阅读教材,学生可轻松获得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简练,学生难于自觉地从教材中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及意义,需补充资料,启发思考,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知识状态: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初步掌握了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养成了查找、收集资料及课前预习的习惯。

认知能力:由于年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相对突出,,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

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零散、片面,不系统,只有表象的认识,缺乏实质的理解。

教学对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时间1949.4.21.目的解放全中国
教学反思
2.:军队士气、人心向背3.: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4.:战争指挥者的素质5.: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上述第2、5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2.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三大战役的时间、经过、意义?
2.渡江战役的时间、经过、意义?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授内容:一、三大战役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5、填《三大战役》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2)、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的内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师问: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3、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1.:力量对比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源自20分钟)1、组内互探。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第18课)。
2、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3.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8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4、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自主学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讨论补充
记录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张翠荣
时间
2013、11、12、
地点
八班级(A)办
召集人
薛力
课题
课时
1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