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第18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全面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局部抗战时期。

而西安事变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理解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3.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西安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奏折》结论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结论3: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论4: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论1:民族失败论(2)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结论2:牺牲局部,保住全局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面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2)时间:1935年12月9日(3)地点:北平新华门前(4)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大决战》片段
播放视频片段,问:你想知道这段历史是吗?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本节课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难度较大,较难理解的教师重点讲述,充分调动师生的互动意识。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4
2、结果
解放南京
3、国民政府垮台
1、导思:南京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以及国共两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矛盾,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事变的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和主要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培养史料实证和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勇斗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主要人物。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国内的影响,以及国共两的应对措施。

4.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引导学生理解事变的复杂性。

5.总结提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6.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勇斗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本课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历史资料,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前夜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清晰认识,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经过,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2.难点: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以及学生如何将这些历史事件与中国的民族精神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时间1949.4.21.目的解放全中国
教学反思
2.:军队士气、人心向背3.: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4.:战争指挥者的素质5.: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上述第2、5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2.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三大战役的时间、经过、意义?
2.渡江战役的时间、经过、意义?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授内容:一、三大战役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5、填《三大战役》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2)、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的内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师问: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3、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1.:力量对比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源自20分钟)1、组内互探。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第18课)。
2、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3.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8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
4、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自主学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讨论补充
记录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张翠荣
时间
2013、11、12、
地点
八班级(A)办
召集人
薛力
课题
课时
1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