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词浅析

合集下载

透过张词看婉约——浅析张先词的风格

透过张词看婉约——浅析张先词的风格
透 过 张 词 看 婉 约
浅析 张 先 词 的风 格
王 忠 杰
( 北 省 自动 化 工 程 学 校 , 湖 湖北 襄 阳
摘 要 :张 先 的 词 音 律 委 婉 , 构 缜 密 , 调 高雅 . 情 结 格 以 动人 , 北 宋 时期 婉 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文 通 过 对 张 先 部 是 本 分诗词 的解读, 究婉约风格的清新、 探 圆润 、 柔之 美 。 阴 关 键 词 :张先 词 词 句分 析 婉 约 风 格
4 12 ) 4 0 1
柳 , 苏 、 , 美成 、 石 , 扬蹈厉 , 局一新 , 为 辛 为 白 发 气 而古 意渐 失 。 子野适得其 中 , 含 蓄处 , 有 发越处 , 含 蓄不似温 、 , 有 亦 但 韦 发 越 不 似豪 苏 、 柳 。规 模 虽 隘 , 格 却 近 古 。自子 野后 . 千 年 腻 气 一 来 , 、 之风 不 作 矣 , 令 我 思 子 野 不 置 。” 《 调 集 》 一 温 韦 益 在 别 卷 中 , 氏 也 有 类 似 评 论 :子 野 词 最 为 近 古 , 卿 而 后 , 色 大 陈 “ 耆 声
张先是 北宋时期 的著名词人 , 柳永齐 名 , 长小令 . 与 擅 偶 尔也作慢词 。 因写 过 “ 中 事 , 中泪 , 中人 ” 心 眼 意 的名 句 , 人 称 被 为 张 三 中 。又 因 常 常 列 举 自己平 生 得 意 之 句 :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 影 ” 《 仙 子 》 ,娇 柔 懒 起 ,帘 幕 卷 花 影 ”《 朝 欢 》 ,柳 径 (天 )“ (归 )“ 无 人 ,堕 絮 飞 无 影 ” 《 牡 丹 》 ( 将 最 后 一 句 改 为 “ 柳 摇 (剪 )后 柔 摇 , 轻 絮 无 影 ” , 三句 皆有 “ ” , 称 “ 三 影 ” 张 先 一 坠 )此 影 字 世 张 。 生 仕途顺达 , 情 横溢 , 朋结友 , 流 时世 ; 词意韵 恬淡 , 才 好 风 其 意 象繁复 , 内在 凝 练 , 两 宋 婉 约 史 上 影 响 巨 大 , 是 使 词 由 于 他 小 令 向 慢 词 过 渡 过 程 中 的 一 个 不 可 忽 视 的功 臣 , 能 诗 及 乐 “ 府 , 老 不 衰 ” 《 林 诗话 》 下 ) 下 面 我 们 通 过 作 品分 析 解 至 (石 卷 。 读 张 先 词 的婉 约 风 格 。 结构深细缜密 , 视音律 。 重 情韵 高雅 婉 约 词 是 一 种 配 乐 歌 唱 的新 体 诗 , 其 诞 生 之 日起 。 跟 从 就 音 乐 结 下 了不 解 之 缘 。 中唐 以来 , 人 士 大夫 阶层 流行 歌 妓 舞 文 馆 和 文 人 填 词 的 宴 乐 之 风 。到 了北 宋 , 由于 商 业 发 达 , 市 繁 都 荣 , 风更 为盛 行 。 张 先 处 在 这一 时期 , 此 而 自然 不 免 沉 醉 其 中 。 柳 永 一 生 就 流 连 于歌 坊 青 楼 之 间 , 歌 妓 们 写 词 . 谓 “ 有 给 所 凡 井水饮处 , 有柳词 ” 必 。张 先 歌 词 创 作 , 转 典 丽 , 想 内容 虽 宛 思 未 曾突 破 “ 间 ” 围 , 他 创 制 了若 干慢 词 , 艺 术 形 式 上 , 花 范 但 在 为词体的变革做了准备。 在历 代 词 学 家 中 , 人 陈廷 焯 可 谓 张 先 的 知 音 . 张 词 捧 清 对 扬最 力。《 白雨 斋 词 话 》 一 云 :张 子 野 词 , 今 一 大 转 移 也 。 卷 “ 古 此前则 为晏、 , 温 、 , 段虽具 , 色未开。后此则为秦 、 欧 为 韦 体 声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张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字子野。

词与柳永齐名,但在现代却没有像柳永那般受人欢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张先中过进士,也当过官,故而其词大多反映的是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也有所反映。

张先的生平与苏轼、梅尧臣等人相交,喜爱吟咏诗词。

也是老当益壮,一生安享富贵,据传他八十岁时迎娶了一名十八岁的少女。

抛开他的个人生活,我们来解读一下张先词作。

张先擅长于小令,亦作慢词。

所以他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比较喜欢的是他所作的词,清新深婉,颇有情韵。

而张先所作之词,第一大特点便是擅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

这一特点在他的词中多处可循,以他这首《减字木兰花》为例。

全词“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

去似杨花尘不起。

舞彻伊州。

头上宫花颤未休。

”这首词读完,一个少年舞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张先看来,舞女从起舞到急舞、缓舞再到舞罢,都不容他在词中有所删减,他用了三句话便将这一段完整的舞蹈记录了下来。

而作为观众,他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就好像如今的我们看杂技一般,他也为舞女捏着一把汗,于是想用空中的游丝将她拉住。

直到一曲终了,舞女停下来舞蹈,她头上的宫花仍在颤抖。

在古典诗词中专门描写舞蹈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张先在这一方面是个行家,只用了四十四个字,将舞女的整段舞蹈和观众的内心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他第二大特点则是更为显而易见。

张先有一外号,称为“张三影”。

原因便是他善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尤其是对物影的描写,以此突出景物的美感。

据考证,张先词中写影的地方多达29处,其中三句最为有名的,也是他外号中的三影。

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二是“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三是“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翦牡丹》。

此三句可谓是张先写影的巅峰,也是张先第二大特点的具体表现。

第三点则是此前说到的,张先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点是张先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木兰花般涉调张先翻译赏析

木兰花般涉调张先翻译赏析

木兰花般涉调张先翻译赏析木兰花般涉调,乃是宋代文豪张先的一件杰作,他在《文苑英华》中的集萃之作。

这首词的创作兴起于宋代,旨在发挥词的想象力,表现出传统文化中“女性气质”的特性,也表达了社会上女性的生活状态。

木兰花般涉调,乃是张先笔下的极其出色之作,他以婉约优美之语,配上涩调,高调地表现了几个主要的主题:“女意”、“古风”、“芳华”、“清音”等。

他把语言中的节奏、押韵、意象、讲话等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彰显出词的完美和美学特质。

《木兰花般涉调》的开头,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木兰花的芳香、花瓣的绽放以及繁花似锦的场景,突出了女性青春及其灿烂的气质。

张先把木兰花的美妙芳香比作“香风”,令人神往;把木兰花的花瓣比作“细雨”,令人心醉;把木兰花的繁花似锦比喻成“画图”,令人屏气凝神。

这些比喻词语彰显了木兰花雅致优雅的气质,宛如一股清新的天籁,使人心旷神怡。

在《木兰花般涉调》中,张先运用古风,赋予文章浓郁的古风气息,并借此传达出深厚的情怀。

他利用“仲夏之夜”、“离恨天”词语,传达出古今恋情的永恒,以及情人之间的深深相恋;运用“青衫泪”、“玉笛声”等词语,传达出男女之间的温柔情感;运用“月照山阴”、“夜夜霜飞”等词语,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女性家庭及乡土之情。

虽然《木兰花般涉调》中把女性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

张先用“满楼都是无情的思”、“未觉世间已知音”等词语,勾勒出女性在社会中压抑的情绪。

由此可见,张先用流畅的语言抒发出自己对女性的关怀和惋惜之情,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总之,《木兰花般涉调》是宋代文豪张先的鉴赏文艺佳作,它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气质的特性,把女性在社会中生活的困境和古老文化中女性家庭及乡土情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张先对女性的关怀之情。

这首词充满了古典气质,令人流连忘返。

张先《天仙子》赏析

张先《天仙子》赏析

张先《天仙子》赏析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动,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水调:曲调名。

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2.嘉禾:秀州别,治所在今浙江嘉兴。

3.倅:副职。

此处指判官。

4.临晚镜:晚上对镜自照。

5.流景:流逝的年华。

6.记省:清楚地记得。

7.并禽:成双成对的禽鸟。

8.落红:落花,飘落的花瓣。

手持酒杯听着那哀愁悲凉的“水调”乐曲,午后醉意醒了,可愁思仍难排解。

送得春天归去,那美好的时光何日才能回还。

晚上对镜自照,感伤时光流逝,人又老了。

过去的美好往事啊,白白地在心头烦扰。

双双对对的鸳鸯在池边交颈而眠,月亮从云缝中出来,银光满地,花影摇曳。

起风了,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好了灯。

风儿还没有停,人也刚安歇,明天哪,又要是落花撒满了小径。

欣赏《水调》的歌声,高举着酒杯倾听,从中午的醉意中醒来,可是愁闷的心情还未醒。

春天呵,我送你归去,你什么时候再次回归?傍晚我面对着铜镜,感伤那流逝的光景,过去的往事与后会的约期,都是白白地篆刻在心中。

沙滩上栖息的鸟儿成双对,池塘上降临的暮色农农,谁把云层剪破露出明月——花儿在夜风中舞动美丽身影。

竹帘帷幕一重又一重,严密地遮掩着闪闪的灯光,风儿风向不定,人儿刚刚安宁,到明日看那凋落的红花,应铺满了路径。

此词细细品来,居然有种深沉的愁绪隐在其中,通过资料,加上我们的想像可以知道,那时的张子野正在嘉禾任通判一职,且生病,闲居在家,别人正在宴会上饮酒欢歌,而他却在水边亭上临风把酒,或许他听到的是酒宴上飘过来的《水调歌头》,一时不知是醉是醒。

于是他借这首词明写的是伤春叹时之情,实乃词人寄情于景,慨叹自己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意,颇有韵致。

上阕写伤春之情,显得愁闷无聊之极:“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本想听几曲《水调》,饮几杯美酒来化解心中的烦忧。

但听了几个曲子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添烦恼了,因不胜酒力不知不觉睡着了。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赏析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赏析

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赏析《剪牡丹》张先舟中闻双琵琶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这首词是张先的得意作品之一。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这首词前三句是说,绿色的原野,上接苍穹;清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白茫茫的江水明澈洁净。

词的开头三句,便是环境描写。

虽只三句,词人便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的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廓,而又十分寂静。

在这幅图画中,不难看出,作者还是围绕着一个“影”字在作文章。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这两句是说,岸边柳径没有人踪,唯有柳絮飘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在地面。

在这幅画面上,从构图的角度来看,似乎还缺乏特写镜头,“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

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

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在这里。

能以平淡的句子,把读者逗入意境,才见功力。

试想,岸边柳林没有人影,唯有柳絮随风飘坠,这样描写实在很一般化,加了“无影”二字,立刻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具出。

词人观察得如此细微,他好像在仔细的品味着飘忽无影的妙处。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这三句是说,人物在风光明媚、落日斜照的汀洲上由远而近的走来,修长的巾带,薄薄的衫袖,雅丽非凡,她们是结伴春游。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这是说两个美人登上自己的船,并停泊洲边,在水边过夜。

“彩绦朱索新整,宿修屏,画船风定。

”这是说,美女回到船上,换装梳洗,容颜更为娇丽。

夜深了,人们已经入睡,画船风定,万籁俱寂。

过片写美女回到船上,在一天的“撷香拾翠”以后,换装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张先诗词赏析

张先诗词赏析

张先诗词赏析张先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词人,造语工巧,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

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安陆知县,人称“张安陆”。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

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

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后留恋山水,作诗自娱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他“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大多抒写诗酒生活、男女之情,词风冶艳、语言工巧、情韵兼备。

曾因三处用“影”绝妙,世称张三影,著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醉垂鞭(正宫)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

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赏析:“东池宴”初见,淡妆轻扫,犹如初春闲花,美丽不似凡尘女子。

这首词神采飞扬、亦真亦幻,极富艺术感染力。

醉垂鞭(赠琵琶娘,年十二)朱粉不须施,花枝小。

春偏好。

娇妙近胜衣。

轻罗红雾垂。

琵琶金画凤。

双条重。

倦眉低。

啄木细声迟。

黄蜂花上飞。

赏析:词风妖冶、格调欢快,多角度花样赞美少女美好的模样。

南乡子(中吕宫)何处可魂消。

京口终朝两信潮。

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

催促行人动去桡。

记得旧江皋。

绿杨轻絮几条条。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

有个多情立画桥。

南乡子(中秋不见月·中吕宫)潮上水清浑。

棹影轻于水底云。

去意徘徊无奈泪,衣巾。

犹有当时粉黛痕。

海近古城昏。

暮角寒沙雁队分。

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

露冷依前独掩门。

赏析:这组情词,犹如温婉女子在耳畔倾诉相思。

前首先抒情,后写景,一腔深情欲说还休,后以秋景衬离愁,一片景,一缕愁,黯然销人魂。

菩萨蛮(中吕宫)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画堂春张先诗歌鉴赏

画堂春张先诗歌鉴赏

画堂春张先诗歌鉴赏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宋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

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

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

分得翠阴归。

此为词人夏日游湖之作。

词中“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小荷障面”等句,都写得精丽流逸,是描绘湖上景色的好词。

因为是词人送给潘阆的组词作品之一,所以具有潘阆词的明显特点:词中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

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

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

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

“水天溶漾画桡迟。

”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

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

一叶扁舟载着美歌女游湖,美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

“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的特定环境,显示了美歌女不同凡响的身份。

“轻柔婉转的歌声”既表明了美歌女“性灵”之美,又反衬出她容貌之美。

“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杏子红衫与荷叶绿水相映成趣互相生发,表现出一种鲜妍明媚的美。

结句“分得翠阴归”,语意双关。

既指荷叶的翠阴幽韵被女郎采来遮面;又指女郎的倒影随船而去,渐行渐远渐模糊,而绿色帷幕似的荷叶越来越近越来越明晰于眼前。

赏析宋词《天仙子》

赏析宋词《天仙子》

赏析宋词《天仙子》宋词《天仙子》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佳作,全词如下: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折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上片写送春伤别、低徊往事的心绪。

听歌饮酒欲解愁,愁不可解,而惜春伤别情绪愈益增重,末句点出原委。

“空”字写出襟怀之寥落孤寂。

下片以周围环境和景物予以烘染。

禽鸟成双,而作者却形单影只,孤寂萧索,则隐然暗示出对青春年华情侣燕尔的往事之追忆。

花月弄影,由反面衬跌;垂帘挑灯,风紧人静,作正面渲染。

收拍绾合惜春伤离,余韵不尽。

“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下字精美,意境高妙,一向传诵人口。

这首词是作者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于生活情趣;下片末二句写景之工,向为论者所称道。

全词充满着春天的旺盛生机,若非自注写作时间,难以令人相信是一个86岁的老人所作。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

他以善于用“影”字着名。

这些“影”字句,往往动中显静,以朦胧飘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下字精美,意境高妙,一向传诵人口。

词人坐卧行止之间,心随云漫碧天,神伴月游银河,精魂早已飞逝。

此时此刻,词人但见沙滩禽鸟双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孤寂萧索。

则隐然暗示出对青春年华情侣燕尔的往事之追忆。

然而,往事既不可挽回,则只有空记省。

这三句是转折的关系。

从“后期空记省”一句中可知“往事”是曾经“记省”过的。

这里的“前期”,应当指的是青春时期与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一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听《水调》曲调思念往昔;再写醉酒醒来,依旧不见昔日恋人;第三句转到今日的“临晚镜”之“伤流景”,是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几时回”三字表达了一种不可挽回的悲哀。

“后期空记省”,是说曾经在好日子里“记省”过的往事,当此时又“空”而已“记省”,是一种青春反叛的思绪又占据了空虚落寞的情怀。

张先《天仙子》词作鉴赏

张先《天仙子》词作鉴赏

张先《天仙子》词作鉴赏【作品介绍】《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宋代文学家张先的代表词作。

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

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原文】天仙子⑴时为嘉禾小?y,以病眠,不赴府会。

⑵水调数声持酒听⑶,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境,伤流景⑷,往事后期空记省⑸。

沙上并禽池上瞑⑹,云破月来花弄影⑺。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⑻。

【注释】⑴天仙子,唐教坊舞曲,后用为词牌。

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德裕)进。

此曲名即《天仙子》是也。

”《金奁集》入“歇指调”,所收为韦庄作五首,皆平韵或仄韵转平韵体。

《花间集》收皇甫松二首,皆仄韵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

《张子野词》兼入“中吕”、“仙吕”两调,并重叠一片为之。

⑵嘉乐小?y:嘉乐,秀州别称,治所在今浙*省嘉兴市。

?y,副职,时张先任秀州通判。

不赴府会:未去官府上班。

⑶水调:曲调名。

唐杜牧《扬州》诗之一:“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自注:“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

”⑷流景:像水一样的年华,逝去的光*。

景,日光。

唐武平一《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⑸后期:以后的约会。

记省:记志省识。

记:思念。

省(xǐng):省悟。

⑹并禽:成对的鸟儿。

这里指鸳鸯。

瞑:天黑,暮*笼罩。

⑺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弄,摆弄。

⑻落红:落花。

唐戴叔伦《相思曲》:“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白话译文】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
(实用版)
目录
1.张先的简介
2.张先诗词的特点
3.张先最有名的诗词及其特点
4.张先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张先,字子野,南宋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陆游、姜夔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而著称,影响了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创作。

张先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奔放、婉约、清丽为特点,其中尤以婉约诗最为著名。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可以看到他对友情、爱情等人类情感的赞美和抒发。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当属《天净沙·秋思》和《青玉案·元夕》。

《天净沙·秋思》以秋夜的宁静和孤独为背景,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被誉为“秋思之祖”。

《青玉案·元夕》则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以其欢快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被誉为“元夕之冠”。

张先的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影响了南宋诗词的风格和创作,也对元、明、清三代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如辛弃疾、陆游、姜夔等,都受到了张先的诗词的启发和影响,他们在张先的诗词中找到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情感的
赞美和抒发,也找到了对社会现实、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的来说,张先的诗词作品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先《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简析

张先《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简析

张先《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的简析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绿。

纤指十三弦①,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②,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青山眉黛低③。

【注解】
①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

②秋水:形容美女的眼睛明澈如秋水。

③眉黛: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赏析】
这首词写歌女弹奏筝曲时“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情景,笔触细腻,“纤指”“秋水””春山眉黛”这些画龙点睛的侧笔,描写了歌女的美丽容颜,十分动人传神。

此词文字华美,意浓韵远。

张先词浅析

张先词浅析

张先词浅析【摘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

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关键词:张三影花弄影剪影青门引过无影古今一大转移北宋著名词人张先,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中流连风月,优游卒岁。

正因为有如此平坦的人生,对其词的创作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张先词的特点是明显的。

我认为他的词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便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传神美和朦胧含蓄美。

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

”便是因为这三句最为有名的描写影子的诗句被后人颂为“张三影”。

张先深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而传神,至矣,尽矣”“诗文有神,方可行远”这三味。

对古人主张的气韵生动、传其精神体味至深。

因此,他的词句中描写影子的句子有一种独特的动态传神美。

“送”影,“过”影,“坠”影,“押”影,“移”影,无一不动,这说明了他写影子的名句都是动态美。

有一种工致而不流动,神气索然的美。

他最为传神的描写还是“花弄影”:他引进了三个动词,特别是“弄”,将云、月、花人格化,从而赋予花影以生命,点点花影仿佛一下子幻成了翩翩起舞的百花仙子,姿态随风意。

其字面无风而让读者感到晚风习习——星空,闲云飘逸,花枝弄影,皆风动而致——因而更为精妙绝伦。

张笔下“弄”影的花枝悠然自得,摇摇欲坠(醉),颇有几分顾影自怜的姿态,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张先词中的“剪影”都是神态各异,精妙绝伦的,仿佛展现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的“无形画”。

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

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

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川雪北宋词人张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人称张安陆,是与欧阳修、晏殊同时代的词人,也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

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优游卒岁。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残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

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张先的趣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老夫少妻风流韵事了。

在那样的年代,能够如此高寿,也是个了不得的事情呢。

公元1070年,张先80岁,娶了18岁的小妾。

众人去张府拜访,见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不由得羡慕嫉妒,纷纷起哄,让张先讲讲这老夫少妻的感受。

张先本是幽默之人,喜事当头,随口就来: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老夫娶少妻,得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场的苏轼听后随即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这首诗极具调侃之意,梨花的白色与张先的苍苍白发相呼应,海棠则比喻少女的红颜,把这老夫少妻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调侃着张先“老牛吃嫩草”。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小妾在随后的日子里为张先生下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女儿相差六十岁。

相传张先年轻的时候,与一尼姑相恋。

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张先都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爬上去,天亮再离开。

后来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张先不胜眷恋,于是模仿小尼姑的口吻写下《一丛花令》词: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浅析张先《蝶恋花》

浅析张先《蝶恋花》

浅析张先《蝶恋花》浅析张先《蝶恋花》内容摘要:张先为北宋词⼈,与柳永齐名。

有名句云:娇柔懒起,帘坠卷花影;柳径⽆⼈,坠飞絮⽆影;云破⽉来花弄影。

时称“张三影”。

张先的词,延续“花间词派”的题材传统,写的都是男欢⼥爱、相思离别的情感和闲适的诗酒⽣活,带着雍容华贵的⽓派,是典型的⽂⼈贵族词。

本⽂将根据张先的⽣平简介,依据个⼈理解,对张先的《蝶恋花》进⾏分析。

关键词:张先;蝶恋花;婉约词⼀、词⼈与作品张先(公元990-1078),字⼦野,浙江湖州⼈。

天圣⼋年(1030),与欧阳修同年进⼠,因尝知安陆,⼈称“张安陆”,《宋史》⽆传。

张先享年89岁,是中国最长寿的词⼈,著有《张⼦野词》,存词⼀百⼋⼗多⾸。

张先在两宋婉约词上影响巨⼤,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野词,古今⼀⼤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为美成⽩⽯,发扬蹈厉,⽓局⼀新,⽽古意渐失。

⼦野适得其中。

”南宋中后期“醇雅”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

《词洁辑评》中先著提到:“(⼦野)⽩描⾼⼿,为姜⽩⽯之先驱。

”张先的词含蓄雅致,⾔辞⼯巧,情韵浓郁。

⽐如《相思令》:“蘋满溪。

柳绕堤。

相送⾏⼈溪⽔西。

回时陇⽉低。

烟霏霏。

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

寒鸥相对飞。

”略略数语,通过对青蘋、柳堤、溪⽔、陇⽉、烟霭、寒风、朱门、马嘶、寒鸥的景⾊描写,景语结情,融情⼊景,呈现凄迷朦胧的送别情怀。

再如这⾸《千秋岁》:“数声鶗鴂,⼜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轻风⾊暴,梅⼦青时节。

永丰柳,⽆⼈尽⽇花飞雪。

莫把⼳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下⽼,情难绝。

⼼似双丝⽹,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凝残⽉。

”此词写男⼥情爱悲欢,韵⾼⽽情深,含蓄⽽激越,极尽幽怨曲折之能事。

“⾬轻风⾊暴,梅⼦青时节”,书写爱情受挫的沉痛;“天不⽼,情难绝”,化⾃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诗意却完全相反;“⼼似双丝⽹,中有千千结”,“丝”与“思”谐⾳双关,表⽰相思不怕阻扰、仍将继续之意。

浅析张先“三影”词

浅析张先“三影”词

浅析张先“三影”词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他是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吴江县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张先与北宋前期的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齐名,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的词以清新秀丽著称,“三影”词便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词风。

“三影”词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不仅张先本人以此而自鸣得意,世人也多称道之,张先还因此被称为“张三影”。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词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

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亦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世称颂之,谓之“张三影”。

那么,“三影”词究竟好在哪里?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张先清新秀丽的词风的呢?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需要做一个说明。

前人所指“三影”,句子不尽相同,兹不深究,亦不赘述。

本文的分析均以唐圭璋编《全宋词》中的词句为依据,即: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日瞳咙,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

(《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剪牡丹》)“三影”词的妙处本在于它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但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特将其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亦真亦幻的朦胧朦胧如帘中望月,如雾里看花,影影绰绰,亦真亦幻。

张先创造朦胧意境借助的是形形色色最能调动读者想象的“影”,这是因为“影”本身便具有一种变幻莫测、虚实难明的朦胧魅力。

词人特别擅长写花影、月影、灯影、水影等,“三影”之中便有两处花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写的是月下花影。

天上淡淡的闲云飘散,柔和的月亮悄悄地洒下银辉,簇拥的花朵在地上落下斑驳的影子。

七个字写尽了月光下婀娜摇曳的花影的绰约风姿,写尽了从天上到地下融成一片的月夜的朦胧,这样的“月花影图”怎会不让人浮想联翩呢?再看“日瞳咙,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

张先词作鉴赏

张先词作鉴赏

张先词作鉴赏张先词作鉴赏生平简介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

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

著有《张子野词》。

●菩萨蛮张先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张先词作鉴赏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

它运思、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推陈出新。

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

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今日所见与夕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

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今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

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

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

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

这句词肉于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宋词解析:张先的《天仙子》

宋词解析:张先的《天仙子》

宋词解析:张先的《天仙子》
陈廷焯先生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

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

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

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

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

亦令我思子野不置。

”恰当地指出了张先在词史上的地位。

张先是个很特殊的文人,他的特殊不是在文学造诣上,而是在经历。

大多诗人词人身世沉浮,坎坷,境遇都不怎么样。

可是张先例外,他一生都富贵,仕途也得意,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到底。

诗作多是诗酒之乐和男欢女爱,其余描写的很少。

张先的一生都在向上,没有坎坷,人生得意从未遭受过挫折,只是晚年了,老了才服了老,穿梭在花柳繁花丛中,温柔富贵之乡。

这是他的所爱之人图片。

【原文】
【译文】此文大意是这样,如有不当请指正:。

张先《渔家傲》深度解析:友情、离愁与人生感慨

张先《渔家傲》深度解析:友情、离愁与人生感慨

张先《渔家傲》深度解析:友情、离愁与人生感慨1. 原文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

燕子占巢花脱树。

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赠我柳枝情几许。

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2. 译文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

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

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

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

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

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到你我的家乡江南。

3. 注释●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

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4. 作者介绍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

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

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

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5. 背景故事张先六十三岁那年(1052),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今四川重庆),不久离任。

此词为离任时答赠时任夔州(今四川奉节)路提点刑狱的友人程师孟之作。

张先即将离开巴地,一路乘舟渡过瞿塘峡下江南,友人程师孟在送别的时候赠他柳枝,以表达留君之意和深情厚谊。

张先为此写下这首《渔家傲》以作答赠。

6. 古诗讲解这首词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巴山蜀水的景色和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上片写离别时的景色和心情,巴子城头青草萋萋,巴山重叠,两人在此相逢又别离。

燕子归巢,花开花落,时光匆匆,而词人却还留在异乡,难以渡过宽广的瞿塘江。

下片则写友人所在的吴门和送别时的情景,吴门远在天边,友人的家就在那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先词浅析
【摘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

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关键词:张三影花弄影剪影青门引过无影古今一大转移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中流连风月,优游卒岁。

正因为有如此平坦的人生,对其词的创作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张先词的特点是明显的。

我认为他的词最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便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传神美和朦胧含蓄美。

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

”便是因为这三句最为有名的描写影子的诗句被后人颂为“张三影”。

张先深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而传神,至矣,尽矣”“诗文有神,方可行远”这三味。

对古人主张的气韵生动、传其精神体味至深。

因此,他的词句中描写影子的句子有一种独特的动态传神美。

“送”影,“过”影,“坠”影,“押”影,“移”影,无一不动,这说明了他写影子的名句都是动态美。

有一种工致而不流动,神气索然的美。

他最为传神的描写还是“花弄影”:他引进了三个动词,特别是“弄”,将云、月、花人格化,从而赋予花影以生命,点点花影仿佛一下子幻成了翩翩起舞的百花仙子,姿态随风意。

其字面无风而让读者感到晚风习习——星空,闲云飘逸,花枝弄影,皆风动而致——因而更为精妙绝伦。

张笔下“弄”影的花枝悠然自得,摇摇欲坠(醉),颇有几分顾影自怜的姿态,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张先词中的“剪影”都是神态各异,精妙绝伦的,仿佛展现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的“无形画”。

既有“云破月来花弄影”那样精雕细刻的工笔画,也有“隔墙送过秋千影”大笔挥毫的写意画……它们幅幅都如画中之精品、神品。

正因为有中诗意葱葱而显得他词中的影情意绵绵,神韵悠悠。

读了张先的词后,我感到,动态传神美中最有神韵之影莫过于他那无痕迹之影。

他描写的柳絮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实在是脍炙人口的千年绝唱,韵味传神。

他描写的杨花影,有一种“无数杨花过无影”的美。

写无影之影,“无理而妙”,最能传神。

杨花,轻软、洁白、松散、透明,诗人在吟咏想象中该有影而实际上不见其影的“过无影”,极富有艺术的真实性,极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如果说动态传神美带给我们一种气韵生动、传其精神的感觉。

那么张先写影句中那种含蓄朦胧美则充分地激发了我们意趣横生的想象,引起我们丰富多彩的联想。

他那写影的名句皆“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他词中的朦胧美是在一种迷离不清、摇曳不定的环境下,展现出的正是诗人
迷离失落、惆怅迷惘的感情。

常常是朦胧的花影在朦胧的情中含苞欲放,朦胧的情感在朦胧的花影中颤栗,涌动。

达到一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如《青门引》中那隔墙送过的抹着清辉的朦胧的秋千影与诗人思念“意中人”的茫茫然若有所失的心绪又融为一体,合二而一,情与景会,思与境偕。

张先词“影”的艺术,“影者情之影,情者影之情”。

“皆着我之色彩”,皆传“我”之感情,“一切影语皆情语”。

将“以影传情”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在《青门引》描写的月夜秋千图,看似毫不经意地点染出一幅的彩绘。

看似一个清丽的女子形象并不在画面的中心,虽然不在中心却是重心,虽然不是主体却是“画魂”,诗人以注满深情的秋千影暗示了病根:思念佳人。

诗人“以影传情”的高超手法便体现在此:不露筋骨,便将缠绵深挚的情感婉曲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唐宋许多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思融进“秋千”中,融铸成不可胜数的名句。

“秋千竞出垂杨里”“柳外秋千出画墙”等,而张先不落俗套,将自己的情感融进“秋千影”里,谱成表露心曲,抒发柔情密意的咏叹,折射出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拍手称快。

诸多词家常常将自己的感情移进杨花柳絮。

而张先也能够不因袭前人而是别具匠心将自己的情思融进“絮影”里,以纯净的笔触,抒发甘美之情,不但新颖别致,而且更富诗情画意,更含深情。

张先词中最大的特点,无疑便是他对影子描写的那独具匠心传神的笔端和朦胧的情感。

他一生中流连风月,优游卒岁。

因此,描写看舞听歌的场面也不少,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能传神表现出那些歌妓才艺和表演的情态。

“垂螺近。

走上红烟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

”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善歌者:“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

声宛转,疑随烟香悠扬。

对暮林静,寥寥振清响。

”使人如闻其声。

“啄木细声迟,黄蜂花上飞”描写了善舞者,引起了一种如见其人的联想。

张先对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绝伦描写也是他词的一个特色。

另外,张先词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用词来增别酬唱,以往词只是写给歌妓演唱,而张先打破了惯例,在文人的社交场合中,也常常用词来酬唱增别。

这类唱和之作,艺术上未必精致,但扩大了词的日常交际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二是率先用了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色、身边事,使得词的题材趋向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而无题的传统格局,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这两个特点虽然并不能同他写影的成就相比较,但是,对于文学史的贡献却是很大的。

正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08级汉语言文学<3>班徐凯学号:010108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