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2)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2)](https://img.taocdn.com/s3/m/f4c0ef3127d3240c8547ef0f.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2)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米怜: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
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720805771711cc7931b71629.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浒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二.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四.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五.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的房出版的小报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抄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的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掘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二.{遐迩贯珍}的问世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掘起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办报活动的先声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第二节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二.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发展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二.{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三.国内革命派报的出现与"苏报案"四.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五.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经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国民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三.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四.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第二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三.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一.《每周评论》的创办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四.新旧思潮在报刊的大激战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三.中俄通讯社四.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工作改革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三.工人报刊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五.军队报刊的出现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二.邵飘萍/林白水遇害三.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四.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进展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一.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二.国民党右派对革命报刊的抵制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间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一.国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二.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三.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二.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报刊三.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二.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三.抗日救亡宣传的广泛开展四.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五.范长江/斯诺等的西北采访活动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新闻学研究二.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三.新闻教育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四.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二.重庆/桂林等地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三.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四.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事业一.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二.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四.上海"孤鸟"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第十章人民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斗争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哀落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趟向全面胜利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崩溃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的探索与改进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第十二章全面建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一.报纸与期刊二.新华社三.广播与电视四.新闻摄影与新闻纪录片五.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三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第四节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新闻宣传中"左"倾错误的发展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四.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五.杂文的大发展第五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一.解放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二.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评价三.邓拓新闻思想研究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一.报纸与期刊二.小报的兴衰三.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四.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林彪"四人帮"的宣传伎俩二."四人帮"控制下的党报的彻底堕落三."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上)第一节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一.喉舌论的继承与发展二.新闻本位的回归三.西方新闻传播观念对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影响第二节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的相应改变一.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二.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四.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五.扶正祛邪,实行新闻舆论监督六.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逐步提高第三节受众的变化一.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二.受众对新闻媒体内容的评价三.媒体受众的影响四.受众对媒体的反馈作用五.我国的受众调查第四节制约因素与传播体制的变化一.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二.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三.新闻立法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五.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下)第五节各部类新闻的发展状况一.报纸二.期刊三.通讯社四.广播事业五.电视与纪录电影六.网络媒体的发展第六节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学术研究二.新闻教育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的台湾/香港/澳门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传播事业一.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二.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通讯事业三.1949年以来的台湾广播电视事业四.台湾的新闻法与台湾当局的新闻政策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一.香港的报业二.香港的广播电视业三.香港的新闻政策与媒介管理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澳门报业二.澳门的广播电视业三.澳门的新闻管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a1be0691eb91a37f1115c5a.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2
![中国新闻传播史2](https://img.taocdn.com/s3/m/4002710bf12d2af90342e607.png)
三、进奏院状的出现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藩镇在京都 的邸成了情报机关,其官员称为邸务留 后使,官吏称为邸吏。 后邸改为进奏院 进奏官给节度使的汇报材料,称进奏院 状或进奏官报。
具有政府公报性质,是朝廷传播朝政的 工具,也是各级官吏、知识分子了解政 府动态的工具。是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四、唐代新兴传播媒介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的周朝说 中国人持这种观点的,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早。他曾经把 孔子编辑的《春秋》称为“断烂朝报”。似乎东周时期就 已经有了报纸。近代的梁启超、秦理斋等人,也说过《诗 经》“犹如后世民报”之类的话。 以上这些说法,大部分是揣测之辞,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 所谓周朝已有“京报”云云,不见于先秦的任何典籍。所 谓《春秋》、《诗经》是最早的报纸云云,在王安石、梁 启超、秦理斋等人,也只不过是就《春秋》所记录的史事 和文风,以及《诗经》成书前的采风活动,和后世的报纸 做一些简单的类比,并没有把它们完全等同于报纸。可见 周朝就有报纸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赵升在《朝野类要》中写到“其有所谓 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 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这是我国新闻史上首次把新闻与报纸联 系起来。
有自己的编采发行人员,经济上独立。 元、明、清也出现过类似小报的出版物, 当时称为“小本”、“小钞”、“报 条”,同样遭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唐代向各地民众发布新闻的方法:郡县 长官指派书吏将诏令抄录在大版上, “当村坊要路榜示”。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公元960—1279年 一、进奏院性质的变化 宋太宗983年下诏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的进 奏院,成立上都进奏院 上都进奏院属门下后省领导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https://img.taocdn.com/s3/m/8e034f3db90d6c85ec3ac61b.png)
社会新闻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重视言论,每期有一篇论说,置于头版; 刊载文艺性内容,成为经常性内容。
《申报》经营
经营管理方面:尽量降低报纸成本,用国产连史纸印刷; 努力搞好发行;大力招登广告; 搞多种此营,陆续出版了文艺期刊、时事画报,开办了书 局。 1872年11月出版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1875 年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是我国近代早期 著名的文艺期刊。 1876年3月,《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 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编印画报。《瀛寰画报》是中国画报之祖。1884年又出版 了《点石斋画报》。 印刷发行图书集成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中外纪闻》
1895年8月15日,《万国公报》在京创刊,两日一期,由 康有为出资,梁启超和麦孟华编辑 刊式与京报相似,木板雕印,每期10页一册,免费送在京 官绅。内容主要介绍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文章大部分 从广学会所出书报中选录。 1895年11月,在京成立强学会。12月16日,《万国公报》 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机关报。 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被封禁,《中外纪闻》被查封。 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纸,标志着政党报纸 的萌芽。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9774f767f5acfa1c7cd84.png)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
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
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
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45d5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a.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课件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其中第二章是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传播史,对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进行梳理和介绍。
清朝末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始面临挑战。
最早的报纸在这个时期出现,虽然受到限制,但它们开始扮演起启蒙的作用。
同时,邮政系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便利。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清朝的覆灭,也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在这个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使得新闻传播成为推动革命的重要手段。
各种新闻机构出现,新闻报纸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长。
新闻自由的倡导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之一,名记们通过新闻的力量传递着革命的火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的初期,新闻媒体被国家掌控,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新闻部门的机构设置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开始扮演起宣传机关的角色。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传统的媒体形式开始向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媒机构和新闻人物。
他们通过批评和报道,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然而,新闻传播领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闻自由的限制、媒体的商业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等问题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些问题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的期望与实际发展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落差。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个由古至今的演进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传播史各自涌现出了众多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https://img.taocdn.com/s3/m/8a1c7d77bceb19e8b9f6babe.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d28337cbe23482fb5da4c12.png)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
![中国新闻传播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f8e509bb68a98271fefa0d.png)
第二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变化1.唐代:进奏院状报,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流行于唐末。
是一种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形态报纸。
近似于“新闻信”,是古代官报的雏形。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
2.宋代:邸报和小报。
邸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多为朝廷信息,但不准确,有小道消息。
是民办报纸。
受到统治者严厉查禁。
3.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的称为“邸报”,是日刊,以书册形式出现。
由提塘官负责邸报转发工作。
提塘为了便于编发邸报,还设立的报房。
内容仍主要是诏令、奏章、任免等朝政信息,但比宋代多了少许社会新闻。
明代中叶后,北京出现了合法的民办报房和从事抄报送报工作的人,办报已成为一种民间行业。
4.清代官报通常称为邸报,清中叶后,又常被称为京报。
发布方式、发行渠道与明代类似,起主要作用的仍是提塘。
乾隆年间各提塘“公设报房”,使提塘报房有了一定的官方性质。
清代官报的内容主要为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
清代统治者对官报的内容控制甚严,常由皇帝最后定夺。
逐日发行,有抄写也有印刷,雍、乾后多为印刷。
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清代乾隆中叶以后,一部分人从提塘及其报房中分离出来,专以编发报纸为业,因其所报内容均在当局允许范围内而合法存在。
5.中国古代官报的发展有以下特点:①发行时间上,唐代进奏院状报为不定期发行,宋代邸报定期发行,明清邸报则是日刊。
②印刷技术上,宋代前通常为手抄,宋时偶有雕版,明末出现活字印刷的邸报,到了清代雍、乾以后,大多为印刷。
③发行者由各地进奏官发展为中央机构。
内容由进奏官各自制作发展为中央政府统一编订。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政体制的体制内事物,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常程官文书的简单状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1bfe5358fafab069dc0247.png)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新闻传播史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1730029af45b307e8719721.png)
二、《时务报》
1896.8.9,上海 主持:黄遵宪,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
非创办一杂志,广译五洲近事,详录 各省新政,博收交涉要案,俾阅者周知全 球大事,熟悉本国近状,不足以开民智而 雪国耻。 ——梁启超、汪康年
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 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梁启超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 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 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 梁氏者。
——胡思敬(顽固派)
《变法通议》
变亦变,不变亦变。 与其被人变,不如自己主动变,实行变 法,才能挽救国家危亡。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 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 其大成,在变官制。
——上谕(光绪百日维新) 封建言禁——统治者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宣告结束
2.政治家办报
从此形成传统,成为中国报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3.时务文体 维新报刊特点:以政论为核心内容, 创造新型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 报刊政论家: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唐才常、严复、徐勤……
主旨、功能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强学报》
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鼓吹变法。
——《湘学报》
使天下人士咸知变法。 康有为: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
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 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
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 与稍变祖宗之法, 而能守祖宗之地, 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专业性报刊
《算学报》1897.7,温州(中国最早的数学杂志) 《利济学堂报》1897.1,温州(最早的医学杂志)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https://img.taocdn.com/s3/m/ad8b886aa45177232f60a2a1.png)
主讲人:李拜石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二章 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林则徐、 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史
洪仁玕设置新闻馆的构想
洪仁玕提出办报的主张 关于报纸出版与管理的设想 报纸可由民间办 报纸可赢利 报纸有一定的法制 对各省新闻官的要求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国外向国内发展 报刊开始成为政党的论战工具 报纸形式从书本式演变为现在的报刊版式 我国最早的通讯社产生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节
早期革命派报刊
一、苏报案——晚清中国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苏报案 晚清中国最大的一次文字狱 章士钊、章太炎、邹容与《苏报》 (一)章士钊、章太炎、邹容与《苏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维新派的传播思想
开风气:利用报纸这一媒体,大喊大叫, 开风气 利用报纸这一媒体,大喊大叫,“振动 利用报纸这一媒体 已冻之脑官” 已冻之脑官” 开民智:报纸则是提高“民之识见” 开民智:报纸则是提高“民之识见”和“民之智 量”的重要手段 开言路:盛治之朝惟恐民之不议,未闻以议为罪 开言路:盛治之朝惟恐民之不议, 也 通情况:这是郑观应的“民稳悉通,民情悉达” 通情况:这是郑观应的“民稳悉通,民情悉达” 的观点的继续 助变法: 助变法:这是把办报活动和变法活动紧密结合起 来的一种观点
中国新闻20世纪初, 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是变法运动由思想酝 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 酿进入实际运作的十年。 酿进入实际运作的十年。变法虽因西太后发动的政变宣 告失败,但变才能图存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变已成中国 告失败,但变才能图存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时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91055d1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2.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401e32a58da0116d174952.png)
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
❖ 政治上:皇权 ❖ 观念上:天下 ❖ 外交上:朝贡 ❖ 认同上:文化 ❖ 文明上:农业 ❖ 施政上:理想主义 ❖ 思想上:忠君主义
❖ ······
❖ 政治上:主权 ❖ 观念上:国家 ❖ 外交上:均势 ❖ 认同上:祖国 ❖ 文明上:工业 ❖ 施政上:现实主义 ❖ 思想上:爱国主义
❖ 关于“传统”中国,梁启超曾论述道:“今我中国国土云者, 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 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民不知有国,国不知 有民,以之与前此国家竞争之世界相遇,或犹可以图存,今 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 所以必须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民族)。
3.民族国家认同感与新闻史研究范式
1)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2)现代化范式——新闻自由的发展 3)民族国家范式——认同感确立
想象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P·安德森在其名作Imagined Community里,提 出了一个有名的理论——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 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国家的由来
❖ 民族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古老现象,它只是在最近两个 世纪才问世的。虽然民族、种族、宗教、部族、地区的认同 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但民族国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民族 认同感、民族忠诚心、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权力观念, 则是现代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时代,才催生了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人们从孤立的农村地区赶进大城市,发展 起各种大众交通工具,用市场关系的力量把广大的地区连结 成经济实体。所有这些过程都使得人们走出早期的部落、种 族、宗教和地方关系,融入更大的民族关系。 《来自上层的革命》P.187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通关必备)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通关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9eb0e0abb68a98271fefa1d.png)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2版PPT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https://img.taocdn.com/s3/m/bf8faac1af45b307e97197cd.png)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功能的引领,对形成中国报刊价值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在华外报虽然为殖民主义者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舆论工具, 但它为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打开了尘封的大门。它的 办报理念和报刊形式内容的展现,也为中国人日后形成自己的新闻事业提供了良 好的借鉴。
本章小结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世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报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使得近代报刊 以一种新知的载体登上历史舞台。它借助于东方传统邸报的样式,承载着西方 的宗教理念与内容,搭配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落在东方的土地上。舶来 品的身份,使得近代报刊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明显的西方血统。从近代报刊诞 生的地理路线,从东南亚到中国东南沿海,从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口岸城市到最
在其他通商口岸,外报出现得较早的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澳门的近代 报业也有所发展。
第三节 外报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一)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消极方面讲,外人在华报刊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组成部分,外人在
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 其一,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 其二,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葡萄牙等也开始在上海办起了本 国文字的报纸。
第二节 中国近代商业报业的兴起
三、鸦片战争后中文商业报纸的跟进
中文商业报纸的产生,最初是对外文商业报纸的仿效。一般早期外文商业 报社开办后,都将其中的一部分资料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版刊登出来,这就是中文 商业报纸的肇始。 (一)香港地区的中文商业报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中外新闻七日报》 (二)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 《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 《申报》:一份真正的商业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异同
1、《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 和言论。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 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2、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 了初步的发展。 3、《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 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 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4、《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 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共出七卷。最初每期印五
百本,后增加到两千本。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
传播,在中国近代报刊发 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版式:右上角是嘉庆年号 中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右边: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左边:出版者——博无爱忧P者P纂T整理发布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的创办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有“郭士立的杂志”之 称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宗教性报刊 刊载的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 退居次要地位 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 行为准则 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 的排外心理 1838年10月停刊
.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近代新闻事业的基本概况1815-1874
(一)宗教月刊时期1815-1858 1、从1815年到1830年前后(单纯为了传教 )
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代表 2、1830年前后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为止
(从传教转至宣扬西方文明) 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代表
3、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之后
无忧PPT整理发布
.
马礼逊 1782-1834 英国传教士
1804年5月,成为英国殖民主 义者派赴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1807年1月前往中国,翻译 《圣经》编撰《英汉词典》
1815年在华创办月刊《察世俗 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无忧PPT整理发布
.
米怜1785-1822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1807年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传教发现 出版书刊是在华传教的一个好方式,但当时清政 府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从事传教及出版活动 1815年 威廉·米怜 在马六甲创建近代出版机构英 华书院及印刷所,并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依泾杂说》 1827-1828 澳门 葡萄牙人主办 中英文
对照报刊
《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 内容以刊登各国
和广州新闻, 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为主,该刊刊载 的各国新闻实为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介绍,其本意是改 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 政1839年停刊
无忧PPT整理发布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By 马 兢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 背景
时代背景: 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
对中国采取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 文化渗透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 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 士的基本宣传手段。
无忧PPT整理发布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 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 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新闻传播方面,每期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 部分译自外报 1834年1月,发表《新闻纸略论》,叙述了报纸 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前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出 版情形。这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 学专文
1815年在华兴办教育,1818 年在马六甲建立著名的英华书 院。 创办英文季刊《印度支那汇刊》 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办于1815年8月5日,马
六甲,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创办,米怜人主编。
麦都思一度代编,工作人
员中还有中国刻工梁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