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增长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补贴、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增长【摘要】高技术产业已成长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文章采用两部门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高技

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外部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考察了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投入资金与财政补贴对高技术产

业外部效应的影响。文章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有正的外部效应,即净外溢效应;高技术产业的边际生产力高于一般产业。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产业战略、引导技术创新、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外部效应;财政补贴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不仅仅拥有较好的市场效益,还能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从1980年开始,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使得高技术产业迅速规模化、产业化。2010年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74 709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2.2%。同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重大部署。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了70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总投资超过4 400亿元。

但有的研究认为,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技术引进和升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通过

财政科技经费、财政补贴等方式对高技术产业提供支持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着重研究高技术产业的外部效应,并引入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和财政补贴指标,观察外部效应的变化值,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高技术产业定义为: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高技术产业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和贡献效应,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就在于其r&d经费的高比例,研发资本累计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可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朱有为、徐康宁,2007)。而高技术产业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功能所具有的高效率特征,恰好成为了资源稀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有效媒介(吴永林,2009)。

高技术产业外部性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负的外部性,即其本身具有集聚效应,这一观点主要出于空间因素的考虑。空间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认为影响制造业集聚的一个最关键的因子是贸易成本。马歇尔的“产业地方化”理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在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动因上,胡珑瑛和叶元勋(2002)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因,沈金生(2004)在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他们认为,聚拢效应可能出现在特定要素密集型产业中,这种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

位和作用。彭澎和蔡莉(2007)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的主要因素,即区位并附、产业特性、试产需求、企业家和机遇。黄蔚飞(2010)从空间因素上解释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经济聚拢现象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但产业和区域中的层层集聚关系往往会使集聚的作用机制显得不明朗,分析结果显得有失偏颇。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即外溢效应。技术创新从某一部门和行业逐步向其他部门和行业扩散,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引起生产和生活的新变化,进而引导一般产业的发展(邵一华、吴敏,2000)。高技术产业依托具有强烈渗透性、超前性和可分享性的技术创新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革,使其面貌焕然一新(韩霞,2003)。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互推互动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和促进效应,对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质量的提升具有引领和协调效应。

研究两部门经济中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外部性,通常选用两种模型进行分析。一种是经过改进的单部门模型。将部门的生产函数中加入一个独立的、无内生性的要素,研究生产函数的形式,从而测度并评价该要素的外部性。包群和赖明勇(2002)、姚利民和唐春宇(2005)构造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王美今(2001)、沈坤荣等(2001)分别利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溢出效用进行了估计。另一种形式是构建一个两部门模型,feder曾经在1983年提出两部门模型。feder的两部门模型被应用于许多其他方面的研究,

如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am,1986)、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odedokun,1996)、台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wang,1999)。dawson(2005)对feder模型做了改进,在原有模型中又加入了两个部门,估计了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性,本文选择了包含外部效应的部门对经济增长作用模型。国内该方面的研究比较晚,并基本沿用外国学者的研究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蔡增正(1999)考察了教育在1965—199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教育的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性;教育部门边际生产力低于经济体中其他部门。何洁(2000)分析了内部因素对外国直接投资(fdi)在我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影响,发现fdi外溢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制约,单纯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提高fdi的外溢效应水平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负面作用。赖明勇、周扬(2005)基于拓展的feder模型测算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及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东部和中西部经济的拉动效应及外溢效应均不同。此外,该模型还被运用于能源产业投资方面(焦兵、张文彬,2010)、银行业发展方面(杨小晓等,2004)等等。

政府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支持企业r&d 投入水平方面。shrieves(1978)认为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有替代效应;而link(1982)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

政府资金投入对r&d投入有互补效应,可以刺激r&d研发成果。在政府税收和补贴对高技术产业影响方面,柳剑平等(2005)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税收和补贴加入aj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溢出程度较高的情形下,政府应该补贴企业的产出和r&d投入;在溢出程度较低的情形下,政府的最优决策是在补贴产出的同时对企业的r&d投入进行征税。

总之,目前学术界对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分歧,高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有聚拢效应还是外溢效应没有统一的结论。另外,在研究政府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时,并没有考虑到高技术产业r&d投资的时间依赖性:在技术研发前期,政府的投入资金具有高风险特性,一旦产品投入市场取得成功,政府对其进行补贴,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就相对较高。

三、经验检验

feder将整个经济体分为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建立两部门模型用于分析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溢出效应,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借鉴feder的研究思路,并将其拓展到高技术部门与一般产业部门的分析研究中来。我们首先假定经济中存在高技术部门和一般产业部门(或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而高技术部门对一般产业部门存在外部效应(溢出效应或聚拢效应)。基于这样的假设,本文设定不同部门之间关系的方程为:

r=r(lr,kr)(1)

n=n(ln,kn,r)(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