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讲肥胖体质
中医内科学——肥胖

4.脾肾阳虚
症状: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 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 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方药: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小承气汤方中以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佐以枳实、厚朴行气 散结,消痞除满。
保和丸用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以神曲消 食健脾,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善消谷面之积;半 夏、陈皮行气化滞;茯苓健脾利湿;连翘清热散结。
两方合用有清热导滞化积之功,适用于胃热滞脾之实热积滞型肥 胖。湿热食积,内阻肠胃引起肥胖而兼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 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亦可用枳实导滞丸。方中 以大黄泻热攻积,枳实行气消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茯苓、 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神曲消食化湿,全方消导化积, 清热祛湿,使湿热清,积滞除,胀满消,肥胖减。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等。
《素问·奇病论》中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 问·宣明五气论》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述,认为过食 肥甘及缺乏运动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早就认识到肥胖容易引起消渴、中风、胸痹心痛等类病证,甚 至影响人的寿命,所谓“肉坚则寿”、“肉脆则夭”,实指身体 肥胖则长寿者少。
2.黄胖病
是肠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肥胖迥然有 别。
04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辩证要点
1.辨痰湿痰热
痰湿,表现形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 涎,水湿偏重,多有腹泻便溏,暮后肢肿;
痰热偏盛者,多见心烦口苦,大便秘结等。 临床辨证时,当分标本缓急,虚实多少。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解释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涉及了对肥胖的
一些解释和观点。
从多角度来看,以下是对《黄帝内经》关于肥胖
的解释:
1. 饮食观点,《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饮食习惯有关。
其中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喜怒者,形已立,肉腠理坚,肌肉满,脂肪膏腴。
”意味着过度的喜怒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从而引
起肥胖。
此外,《素问·至真要大论》也强调了饮食节制和合理搭
配的重要性,以防止肥胖的发生。
2. 运动观点,《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运动不足有关。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提到,“肥人多阴,瘦人多阳。
”这意味着
肥胖的人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需要通过运动来调节阴阳平衡,以防止肥胖的发生。
3. 脏腑观点,《黄帝内经》将肥胖与脾胃功能紊乱相关联。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肥人多痰,痰多则胃气不行。
”
这说明肥胖的人体内容易积聚痰湿,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从而引起
肥胖。
4. 情志观点,《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不稳定也会导致肥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喜则肥,怒则瘦。
”这意味着过度的喜欢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而过度的愤怒则会导致体内阳气亢盛,从而影响体重的平衡。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主要包括饮食观点、运动观点、脏腑观点和情志观点。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肥胖的原因,为我们理解和预防肥胖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指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的解释和观点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说胖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其中胖瘦之辨,尤为精妙。
古人云:“瘦子多病,胖子多寿。
”然而,此言未必尽然,中医认为,胖与瘦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一种身体状态的体现。
“形神合一,阴阳平衡”,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胖瘦之别,实则源于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
中医认为,肥胖多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生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湿气内生则停滞于体内,进而形成肥胖。
“胖人多痰湿,痰湿生百病”,中医认为肥胖之人易生痰湿,痰湿停滞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诸多疾病。
故而,中医治疗肥胖,重在调理脾胃,祛除痰湿。
中医治疗肥胖,方法多样,既有食疗,又有药疗,更有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食疗方面,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以健脾利湿。
药疗方面,可根据个体体质,选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苍术、白术、泽泻、丹参等。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则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减肥的目的。
“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肥胖之因,与饮食密切相关。
故而,减肥过程中,饮食调理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饮食要多样化,合理搭配。
此外,中医还强调“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以保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中医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进而影响肥胖。
故而,保持心情舒畅,对减肥具有重要意义。
“医者,仁术也”,中医治疗肥胖,不仅关注病痛的消除,更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以仁爱之心,耐心指导,使患者树立信心,共同战胜肥胖。
总之,中医治疗肥胖,注重整体调理,既关注病因,又关注症状,旨在恢复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
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减肥的奥秘,拥有健康的生活。
中医对于肥胖与代谢障碍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于肥胖与代谢障碍的调理方法肥胖和代谢障碍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中医秉持着“天人合一”的观念,提倡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从而对肥胖和代谢障碍进行调理。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于肥胖和代谢障碍的调理方法,并探讨其可行性。
一、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的调理,认为“药食同源”,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新陈代谢和减肥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根据体质进行调节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人体分为五种体质:金、木、水、火、土。
不同体质的人在选择饮食时需要有所区别。
例如,属于“火”体质的人应该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果、蔬菜汁等。
2. 三餐定时定量中医强调三餐定时定量,避免过度饱食或暴饮暴食,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医还提倡慢嚼细咽,有助于提高饱腹感。
二、药物调理中医药物调理是中医特色之一,通过草药的运用,可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帮助肥胖和代谢障碍的缓解。
1. 中药调理中医经典中有许多对肥胖和代谢障碍有益的草药方剂,如花椒、山楂、荷叶等。
这些中药能够促进脂肪的代谢,调理胃肠功能,改善体内的湿热痰浊。
2. 食疗调理中医食疗也是一种药物调理的方法。
例如饮用薏苡仁粥可以帮助清热利湿,调理肠胃功能;食用红豆可以补血调理胃肠功能;吃山药可以补益脾胃,增强体力。
三、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整体内的气血流通,对于调理肥胖和代谢障碍有着一定的效果。
1. 跨膝脉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膝盖两侧有一对关键的穴位,称为跨膝脉穴。
针灸这一穴位可以刺激腿部肌肉的运动,促进脂肪燃烧,达到减肥的效果。
2.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是针灸中常用的一处穴位。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加速新陈代谢,帮助减肥和调理代谢障碍。
四、运动调理中医认为运动对于调理肥胖和代谢障碍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人体的代谢率,消耗脂肪。
1. 散步中医推荐每天散步30分钟以上,保持中等强度的运动。
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调整体内的能量消耗。
中医药对肥胖症的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药对肥胖症的综合治疗方法肥胖症是一种影响全球范围内大量人群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肥胖症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对肥胖症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肥胖症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脾胃论”,即将肥胖症归结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器官,失调将导致湿浊内生、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形成肥胖。
因此,中医药治疗肥胖症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功能。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合理饮食,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
常用的饮食原则包括少油少糖,多食蔬果,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食寒凉和过食油腻食物等。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饮食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等方法能够使食物更利于消化吸收。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药治疗肥胖症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薏米、陈皮等,它们具有消食化湿、燥湿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肥胖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具有代谢调节和食欲抑制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大久保等,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和瘦身效果的达成。
针灸不仅能够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紊乱,如高血压、高血糖等。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改善脾胃功能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肥胖症与脾胃气滞有关,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畅通,疏通气血,改善脾胃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5. 运动疗法运动在中医药治疗肥胖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强调通过运动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提高脾胃运化能力。
适合肥胖症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以及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医运动方式。
三、中医药在肥胖症治疗中的优势中医药在肥胖症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1. 个性化治疗:中医药注重个体的整体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肥胖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肥胖症肥胖系人体脂肪储存过多,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
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其他肥胖症三类。
单纯性肥胖症无明显内分泌一代谢病病因;继发性肥胖症多有内分泌一代谢病病因;其他肥胖症如水钠潴留、痛性肥胖等。
中医学称为“肥人”,其发病与进食过多,嗜食甘肥,喜静少动以及素体脾运不强有关。
饮食不节,脾运失健,内生痰湿,或因水谷精微化为膏脂,积聚于脏腑组织、四肢、皮下,而致形体肥胖。
本节主要介绍单纯性肥胖的证治,继发性肥胖症、其他肥胖症还当结合原发病治疗。
【诊断】1有饮食过多、活动过少史,或家族遗传史。
多见于40~50岁中壮年,尤以女性为多。
2.评估肥胖的方法很多,目前较简便且最常用的方法为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1=体重(kg)/身高2(m2)0国外诊断标准为:24.9为正常上限,25~29.9为超重,230为肥胖。
适用于中国人的诊断标准为:23.9为正常上限,24~26.9为超重,227为肥胖。
3.结合病史、体征特点作有关检查,如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甲状腺功能测定、检查蝶鞍、立卧位试验、血糖、血脂、B超、心电图、心向量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进一步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肥胖症。
【治疗】本病重在预防。
应适当控制饮食,尤其是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多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轻症注意摄生,不需服药;中等度以上肥胖者,可配用药物治疗。
一、辨证论治本病多属标实本虚证。
临床辨证,初起以痰湿标实为主,治予化痰祛湿法;病久以脾虚为主,治予健脾益气法。
虚实夹杂者,当予消补兼施。
1痰湿内盛形体肥胖,食欲旺盛,头昏沉重,嗜唾鼾声,流涎,胸闷气短,痰多口黏,行动迟缓,苔腻滑,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举例:导痰汤加减。
制半夏10g,陈皮10g,制胆星5~10g,枳实10g,苍术10g,菖蒲10g,广郁金10g,茯苓10g,荷叶15g。
加减:胸闷心悸,加制远志10g,丹参12g,慈白6g。
痰多稠黏或黄色,怕热,加黄连3g,炒竹茹10g,瓜萎皮15g,并可饮服竹沥水20m1,每日2~3次。
肥胖之人大多是什么体质?有什么脉象?该如何治疗及养生?

肥胖之⼈⼤多是什么体质?有什么脉象?该如何治疗及养⽣?1 肥胖与痰湿、⽓虚⼀、朱丹溪《丹溪⼼法》 “肥⽩⼈多痰。
肥⼈⽓虚⽣寒,寒⽣湿,湿⽣痰,故肥⼈多寒湿。
肥⼈湿多,肥⼈宜⼆陈汤加参、芪、归、术、银花、连翘等类治之”。
元朝医家朱丹溪⾸次提出“肥⼈多痰”、“肥⼈湿多”、“肥⼈多⽓虚”的理论,即痰、湿、虚是肥胖症的最主要病机,为后世肥胖症的治则开创了先河。
由于形体过于丰盛,全⾝四肢百骸内脏器官多处于⽓虚状态,以致⾝体笨重,⾏动迟缓,动辄⽓促。
⽓虚不能运化、输布⽔液,则易⽣⽔湿痰饮,导致肥⼈多痰湿。
根据其理论观点,朱⽒提出⽤⼆陈汤加味来治疗本病。
后世医家傅青主进⼀步指出妇⼈更易患肥胖,原因就是痰湿停积⽇久、有助膏脂的形成,与其“恣⾷厚味”有关。
⼆、陈⼠铎《⽯室秘录》《⽯室秘录·论⽓虚多痰》:“肥⼈多痰,乃⽓虚也,虚则⽓不能运化,故痰⽣之。
” 清朝医家陈⼠铎⽴⾜于朱丹溪的“肥⼈多痰”的观点,进⼀步指出,肥胖多痰的根本原因是⽓虚。
主要是脾⽓亏虚,不能运化⽔⾕,导致痰湿内⽣,湿浊积聚,促使⾎中脂质增加。
⽽同时代另⼀医家何梦瑶则在《医碥》中提出“肥⼈⽓滞必挟痰”,主张⽤⼆陈汤加枳壳、⾹附,重者加苍术、⽩芥⼦,来治疗本病。
三、叶天⼠《临证指南医案》 “湿从内⽣,必其⼈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冷⽠果及甜腻之物。
其⼈⾯⽩⽽肥,肌⾁柔软”。
清朝医家叶天⼠详细阐述“肥胖多湿”理论,提出内湿产⽣的三个主要因素,认为过⾷膏粱甜腻、厚味肥⽢、酒醴汤茶、⽣冷⽠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化为脂液⽽引起肥胖。
其中,饮⾷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2 肥胖脉象如何管⽟衡《诊脉三⼗⼆辨·辨肥瘦脉异》:“瘦⼈脉健,肥⼈脉沉。
瘦⼈多⽕,故脉健。
肥⼈多湿,故脉沉。
” 清朝医家管⽟衡认为,肥胖症主要表现为沉脉,其原因在于湿浊凝滞脉⽓于内。
3 肥胖如何⾷疗赵彦晖《存存斋医话稿附录吴⼭散记》:“碘质有改进⼈体新陈代谢,减少蓄积脂肪,以治肥胖病之效。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八节肥胖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八节肥胖肥胖【概说】一、概念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二、沿革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对其病因、证候、分类有较祥的论述。
病因:“食甘美而多肥也”,“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证候:“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
(二)《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认为肥人多气虚。
(三)《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四)《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五)《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
三、讨论范围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低等的肥胖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年老体弱中年以后,脾肾虚衰,运化功能减退——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故而肥胖。
(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水谷精微——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运化无权——湿浊内生,痰湿内聚——体壅肿肥胖。
(三)缺乏运动喜卧好坐——运行不畅,痰浊内聚而致肥胖。
(四)先天禀赋胃热偏盛者——食量过大,脾运不及——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
二、病机(一)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脾气虚弱——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
肾阳虚衰——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二)病位主要责之于脾,与肾肝心肺有关。
肥胖的病机关键为水湿痰浊壅滞,而脾主运化,脾主肌肉,又为“生痰之器”故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肾主水,肾虚水湿不化,变湿为浊,故与肾虚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滞血瘀,津液不布,水湿痰浊内停,与肝有关;若心肺气虚,亦可致病,与心肺的功能失调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讲肥胖体质
欧阳光明(2021.03.07)
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你吃了胖,她却不胖?难道是天生的吗?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
中医讲肥胖体质分为五个类型:胃热滞脾型、脾虚不运型、痰浊内滞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
换而言之就是肝、胆、胰、脾、肾,这些脏器的功能或是太强亦或是太弱,导致机体的代谢不平衡,进而发生肥胖,严重者会出现病症。
所以减肥唯有从根源入手,才能不至于让吃的食物都变成肥膘堆积在身上,才能彻底摆脱胖子的称号。
想瘦必须先诊断清楚自己的体质,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现在你可知道你为何一直在减了又涨,涨了又减,一直涨一直在减的状态了吧!
现在我们具体说一下这五种类型的具体症状解惑。
1、胃热滞脾型
症状: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干苦。
心烦头昏,胃脘灼痛嘈杂。
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解惑:胃热则易饥,饥则纳食增加,纳食过多则伤脾,伤脾则使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脾运失常则水湿内停,水湿聚而成饮成痰,故久而久之,则成肥胖。
故此类患者宜清胃热泻胃火,导滞而祛脂。
2、脾虚不运型
症状:肥胖臃肿,神疲乏力。
身体困重,胸闷脘张,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解惑:脾主肌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则身体健壮,肌肉发达。
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故神疲乏力。
脾虚则气血无力,气血运行无力则水饮痰湿内阻,从而出现舌胖嫩舌边有齿印,肚腹肥胖。
故脾气健,水湿利,则肥胖减。
3、痰浊内盛型
症状: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呕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解惑:先天形体肥胖,或父母遗传,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聚而生痰,使痰浊内生,痰浊内阻,从而形体臃肿肥胖。
故宜燥湿化痰,理气消痞,痰湿祛则肥胖消。
4、脾肾阳虚型
症状:体型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
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解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人体出生之前,先天养后天,出生之后,后天养先天,肾气充足,脾气健旺,相反,脾气虚弱,则导致肾失所养,导致脾肾虚弱。
脾肾在水液代谢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受损,脾气虚
弱,导致水液代谢失常,饮停体内,聚液成痰,聚于组织孔窍之间,而成肥胖。
肾主水,水液代谢需要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导致水液停聚。
肾阳不足又无力温煦脾阳,导致脾阳受损,从而出现脾肾阳虚,水液代谢障碍,停聚体内,而发为肥胖。
5、气滞血瘀型
症状:体形丰满,面色紫红或暗红,胸闷胁胀,心烦易怒,夜不能寐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瘀筋,脉沉弦或涩。
解惑: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通畅。
反之肝气不舒,疏泄功能失常,则导致气血、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于组织孔窍之间,化液为饮,聚而成痰。
中医素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说。
气滞和血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阻于组织、孔窍之间,而发为肥胖。
所以减肥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体质,辨症分析,科学的进行减肥方案搭配。
在此声明一点:节食减肥的方法不可取,节食减肥后只要稍稍放肆一下就会反弹很多,而且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珍爱健康,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