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红课例研究---溶解度专题课例研究
溶解度说课PPT课件
西林中学 马兰芳
说课内容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重点难点
5 教学方法
6 教学过程 7 板书设计
8 教学反思
2021
2
一、教材分析
本
课
教 课标要求
学
的
功 能
教材地位
和
地 位
知识内容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 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 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50 40
. 30
. .20
10
202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温16度90 /℃100
六、教学过程—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溶解度曲线“点”含
义
溶
解
度
\
克
两曲线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 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c
●
曲线上的点:
b
表示物质在20
●●
该点所示温度
a
下的溶解度1。0
湖边晒盐
情景 二
喝汽水时,开盖冒 泡,喝下打嗝
2021
8
六、教学过程—设置问题,引出概念
问题 一
20℃时,将20gKNO3加入100g水中,KNO3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
质量为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KNO3又恰好全部溶解,则刚才
的溶液为
溶液,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
再向此溶液中加入3gKNO3 ,溶液的质量为 。
为什么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2021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3.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实验探究: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增强验:如食盐的溶解、糖在水中的溶解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的冰雪能溶解?为什么海水比淡水咸?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实际应用。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表示溶解度?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等知识的深入学习。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我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探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温度下食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溶解度的变化。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度曲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认识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孙东红课例研究---溶解度专题课例研究
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例研究一、主题与背景《溶解度曲线》是溶液单元必上的专题课,也是中考必考知识点。
学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辨析,从而做出正确应答。
如果单纯的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同一个溶解度曲线的问题可以变换出很多问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过典型的练习让学生总结规律,再通过做题强化理解。
可是实际操作下来,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虽然通过大量的做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技巧,但从长远看还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工具学科学生应用工具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跳出题海,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溶解度曲线当成工具,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成为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们研究小组对溶解度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
将“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此次课例研究的主题。
二、情景与描述本节课我们设置了“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点的移动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三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问题一:要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强,下面的四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生1:第一种不可行,没有指明温度。
生2:第二种不可行,没有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生3:第三种可行,规定了温度,溶剂的量,溶液饱和,比较质量。
师:好,实际上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提到了“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比较质量”这四个要素。
这四方面总结到一起就得出非常重要的化学概念—溶解度,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板书课题—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由于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就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一起来通过描点来感受一下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
生:(板演)在图中找出a、b、c三点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本节课的主题是溶解度曲线,但是在之前的备课中,我们认为溶解度曲线的第一节专题课,有必要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进而再次明确溶解度概念中相应量的含义,对后续的应用做好知识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结合课程内容,本节课将运用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的影响。
本节课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食盐结晶、糖结晶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关注。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教学案例与反思
生4 : 糖还 有剩余 , 说 明糖 在水 中溶解 的数量是 有 限
的。
生5 : 我认 为这 句 话 不太 科 学 , 因 为 如 果 再 加 一 些
水, 或者改变其他条件 , 剩余 的糖有可能还会溶解 。
师( 指着几位 听 课 的教师 ) : 同学们 , 今 天 我们 班来
一
、
教 学 内容
且还有剩余呢? ( 3 ) 有什么办法能使剩余 的糖溶解 ? ( 4 ) 蔗糖 在水 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 因素有关 ?
浙教版《 科学 》 七年级 ( 上) 第 四章第五节 。
二、 教 学 目标
1 . 使 学生 了解物质 的溶解性 的初步知识 。
( 5 ) 食 盐也 能溶解 在 水 中 , 它在 水 中的溶 解 能力 和
蔗糖一样吗?如果不一样 , 那么哪个更大一些 ?
2 .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 溶解 、 加 热等基 本实 验操作 技
能。
( 6 ) 搅拌能使糖的溶解加 快 , 此外 , 还有什 么办法 能
加 快 糖 的溶 解 ?
3 . 通过对物质 的溶解性 有关 问题 的探究 , 使 学生 体
验 科 学 探 究 的过 程 , 学 习科 学 探 究 的 方 法 及 对 实 验 条 件
是原来溶解在水 中的空气 , 在水 温升 高时从水 中跑 出来
学生两 人 一 组 , 分 别 利 用 事 先 提 供 的器 材 “ 泡 糖 水” , 教 师巡 回指导 , 要求 学 生规 范实 验操 作 , 但 不 作其
他提示 。
( 教师 通过创 设 学生感 兴 趣 的情境 , 提 供实 践 素材 和机会 , 引导学 生操 作 、 观察 、 体验 和思 考 , 进 而发 现 问 题, 同时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共同探讨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提出问题:“为什么瀑布中的水珠会形成美丽的景象?”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是因为水珠中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碳酸。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溶解度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
4.板书课题:《溶解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如为什么碘在热水中溶解度更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 第九单元 课题2--溶解度 教案设计
3.对于气体物质,我们通常测量它的体积,而不是去称量它的质量,所以研究气体的体积较方便。
[引导]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溶解度的概念中强调: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那么描述气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学生讨论发言]一定温度、一定压强。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投影]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课堂练习]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这句话是否正确?
2.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___________溶物质。
3.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________溶物质。
[投影]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探究学习: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溶解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的两 种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变条件、提纯物 质。在学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对于溶解度曲线 图,作为初三的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 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和概括信息。在此基础上,加 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 确和准确分析题目。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 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 议。
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
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
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 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 5 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 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 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 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 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 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 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 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 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 克水能溶解 1
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 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 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 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②100 克溶剂③饱和 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 2、固体溶解度曲线。
9.2课题2 溶解度《能力培养》-修1(共19张PPT)
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1)影响因素__温__度____;
10mL水
(2)实验方案:取___两__个__小__烧__杯,分别加入2g硝酸钾, ; 在其中一个烧杯中倒入10mL冷水, 另一个烧杯中倒入10mL热水。
(3)通过实验得出_硝__酸__钾___在__热__水__中__溶___解__快__,__在___冷__水__中_;溶解慢
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任写一点即可)
____硝___酸__钾___和___水__的___量____.
淮北市西园中学 周开军
淮北市西园中学 周开军
2. 下列因素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是( A )
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⑤温度;⑥压强; ⑦搅拌和振荡。 A.③④⑥⑦ B.①②⑤ C.④⑤⑥⑦ D.⑤⑥
淮北市西园中学 周开军
3.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2-4,度下列说法正确
淮北市西园中学 周开军
二、填空与简答
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钾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冷却)
氯化钠
蒸发溶剂
大约在75℃时硝酸钾和 硝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淮北市西园中学 周开军
90
200g 60
32g
64g 有晶体析出
晶体
淮北市西园中学 周开军
8.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 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请 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例,选择一种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的因 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 溶解度-全国获奖
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新乡市第三十五中学郑军霞【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2)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氯化钠、硝酸钾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情景导入【知识回顾】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氯化钠溶液是由哪两部分组成【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吗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1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之旅第一站-----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固体物质能无限溶解吗学生分组实验:氯化钠、硝酸钾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探究之旅第二站-----怎样改变溶液所处的饱和状态学生分组实验:能否将剩余的两种固体再溶解呢探究之旅第三站-----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过以上三个实验探究,我们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小结】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②应明确“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能力升华】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在一定条件下,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例研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例研究作者:高阳阳孙东红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19年第02期【主题与背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②的第一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常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当做静态知识进行教学,用教材中的实验做演示实验,用大量的习题训练来落实内容……教师绞尽脑汁地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思想水平与品质的培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充分反映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初中化学学科中,我们认为应重视其“启蒙”的基本属性,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既然是启蒙,就应该重视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如“变化守恒”“宏观微观”“化学用语”“实验探究”等,在学习中引领学生初步学会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主动运用化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教学依据和出发点,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力求让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激发问题的生命力。
“氯化钠能无限溶解在水中吗”是这节课设计的第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学生一路过关斩将,直至把最后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的”解决,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知识的终点,于是下一个问题应运而生——“为什么我们通过蒸发溶剂得到食盐晶体而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整堂课由“教师给出的问题”开始,以“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结束,问题好似有了繁殖能力,源源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
发挥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力量。
每名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问题。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9.2.2溶解度教案-.8.31
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
(2)采用方法可使乙物质从其溶液中全部结晶出来
(三)质疑问难
1.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组际间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报出来。2.先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尝试解决,最后教师点拨总结。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第3课时总第课时备课时间8月31日
课
题
第九单元溶解度
课型
新授课
设计人
滕国华
赵爱玲
李敏
课标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在“溶解度”这一板块中,教材首先借助前一版块的实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系列数据帮助学生认识溶解度在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上所起的作用。随后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并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选择正确方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等。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并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2.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的一些现象。
3.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重点
难点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从定性认识溶解度到定量的出溶解度概念的探究过程。
教学
准备
学案、实验仪器和药品
板
书
设
计
9.2溶解度
改进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的实践
改进初中化学 溶解度 教学的实践刘建红(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㊀215600)摘㊀要: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ꎬ在教学的过程中ꎬ如何科学合理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和推敲的.在教学中需要分析难点的难ꎬ难在何处ꎬ重点的价值与地位又是如何?只有知己知彼ꎬ方能巧妙而轻松的突破重难点ꎬ达到减负高效的效果.关键词:溶解度ꎻ教学策略ꎻ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1-0088-02收稿日期:2021-01-15作者简介:刘建红(1984.1-)ꎬ女ꎬ江苏省张家港人ꎬ本科ꎬ中小学一级教师ꎬ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 溶解度 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知识要点ꎬ也是历年来中招考试中的必考点之一ꎬ且占据着较大的分值比例ꎬ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化学成绩.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中ꎬ教师需花费更多心思㊁精力与时间改进教学形式与流程ꎬ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溶解度的相关知识ꎬ使其在解题时可以做到灵活自如的应用ꎬ从而改善整体教学成效.㊀㊀一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ꎬ辅助学生夯实基础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中ꎬ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ꎬ教师首先需做的是辅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ꎬ让他们轻松应对深层次的研究ꎬ为后续的解题训练和中考做准备.初中化学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托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ꎬ做到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双管齐下ꎬ引领学生以透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为前提ꎬ探究影响溶解度的条件ꎬ让他们加深对条件的认识.例如ꎬ在展开 溶解度 的概念教学时ꎬ教师先提问:平时把白糖或食盐加到热水中ꎬ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到水中?为什么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ꎬ油却不行呢?相同量的一杯热水和冷水中能溶解的食盐会一样多吗?要求学生列举一些常见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ꎬ使其结合生活常识回答问题和思考原因.接着ꎬ教师演示实验:在室温下ꎬ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ꎬ等完全溶解后ꎬ再加5g的氯化钠搅拌ꎬ观察现象ꎬ然后加入15mL的水ꎬ搅拌观察现象.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ꎬ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ꎬ随后组织他们继续结合实验探寻溶解度的必要条件ꎬ即为温度一定ꎬ水的质量相同ꎬ均达到饱和ꎬ使其把100g水中溶解的最大量计算出来ꎬ顺利得出溶解度的概念.上述案例ꎬ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活动ꎬ引领学生由旧及新㊁由浅及深的学习新知识ꎬ通过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建立溶解度的概念ꎬ突破难点ꎬ并用溶解对比的方法加强认知.㊀㊀二㊁适当设置思维训练ꎬ理清概念内涵外延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过程中ꎬ针对溶解度概念的学习与应用ꎬ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ꎬ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ꎬ教师需适当设置一些思维训练活动ꎬ围绕课本知识与教学目标巧妙设置一系列问题ꎬ由浅及深的引领学生探索溶解度的概念ꎬ并搭配实验操作ꎬ指导他们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㊁操作和完成实验ꎬ借此发展化学思维ꎬ使其全面掌握该部分内容.比如ꎬ在 溶解度曲线 教学中ꎬ教师谈话导入:大家已经知道溶解度是定量比较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量度ꎬ那么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呢?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展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表ꎬ要求学生回忆数学课中的列表法ꎬ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描点画曲线的过程ꎬ指导他们自主练习把列表法转变为曲线法表示.接着ꎬ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多种物质在同一坐标体系中的图像ꎬ提问:利用这样的溶解度曲线图给我们能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ꎬ激活他们的化学思维ꎬ并出示氯化铵㊁氯化钾㊁硼酸㊁硝酸钾㊁硝酸钠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ꎬ搭配一组有关温度㊁溶解度的问题ꎬ使其结合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回答ꎬ体会用途ꎬ讨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对于上述案例ꎬ教师借助问题串设置思维训练活动ꎬ极力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ꎬ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ꎬ使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ꎬ帮助他们初步学会应用溶解度曲线.㊀㊀三㊁科学归纳所学知识ꎬ便于学生记忆运用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环88节ꎬ还是一个惯用手段ꎬ是从多个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规律㊁结论㊁原则或概念的思维方法.在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中ꎬ教师需指导学生科学㊁严谨的归纳所学知识ꎬ目的有两个ꎬ一方面进一步挖掘溶解度的本质ꎬ使其加深掌握溶解度的外延与内涵ꎬ另一方面便于他们更好的记忆与运用溶解度相关知识.以探究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为例ꎬ由于教材中明确给出溶解度的定义ꎬ在课堂小结环节ꎬ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定义对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进行以下归纳: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属于内因ꎬ温度则属于外因.这时要设置疑问:难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部因素只有一个温度吗?假如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溶质ꎬ各个溶质之间是否也会对溶解度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学生知道在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溶于水时ꎬ它们的溶解度与平常相比均会有所降低ꎬ如:在一样的温度下ꎬ氯化钠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相比就较小ꎬ同样氯化钾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在水中相比也较小ꎬ所以温度只是影响溶解度的外因之一.在上述案例中ꎬ教师引领学生科学归纳所学知识ꎬ使其在归纳中反思和讨论ꎬ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ꎬ借此弥补不足和查漏补缺ꎬ确保总结的科学性ꎬ方便以后用来探究和解题.㊀㊀四㊁合理选择习题训练ꎬ提升学生熟练程度对于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而言ꎬ要想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与效果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ꎬ还需合理选择一些练习题组织学生训练ꎬ使其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溶解度ꎬ训练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化学思维.初中化学教师需围绕溶解度科学设置一系列高水平的练习题ꎬ且注重习题的质量ꎬ而并非数量ꎬ让学生结合个人所学解题ꎬ提升他们的熟练程度.例1㊀甲㊁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㊀㊀).图1A.40ħ时ꎬ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甲㊁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20ħ时ꎬ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将40ħ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ħꎬ仍然是饱和溶液解析㊀对于Aꎬ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ꎬ40ħ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ꎬ故正确ꎻ对于Bꎬ结合溶解度曲线得知ꎬ甲㊁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面增大ꎬ也正确ꎻ对于Cꎬ没有确定溶液的状态ꎬ无法判定20ħ时ꎬ甲㊁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ꎬ所以错误ꎻ对于Dꎬ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ꎬ将40ħ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ħꎬ有晶体析出ꎬ仍然是饱和溶液ꎬ同样正确.故选C.如此ꎬ教师围绕溶解度设置练习题ꎬ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后找到关键信息ꎬ需要注意是要掌握溶解度曲线图的看法ꎬ使其通过思考和分析判断每一项ꎬ在练习中慢慢提升熟练程度.㊀㊀五㊁注重知识实践应用ꎬ促使学生深化理解在化学知识体系中ꎬ溶解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强弱的化学概念ꎬ内涵相当丰富ꎬ只有通过一些实际应用ꎬ才能够促使学生深化理解这一概念ꎬ让他们学会运用溶解度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ꎬ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教师需引入一些生活中有关溶解度的化学现象ꎬ引导学生从定量视角来解析ꎬ使其学会运用溶解度处理问题.例2㊀在20ħ的环境下ꎬ往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与氨ꎬ为什么会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解析㊀这其实就是侯氏制碱法的原理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ꎬ就需用到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解:已知温度为20ħꎬ食盐中主要成分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ꎬ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7g/100g水ꎬ在这里可以假设20ħ时ꎬ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136gꎬ则: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58.5188436gm(H2O)m(NaHCO3)58.536g=18m(H2O)=84m(NaHCO3)解得m(H2O)ʈ11.1gꎬm(NaHCO3)ʈ51.7g.通过计算能够发现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与氨ꎬ溶剂的质量将会减少11.1gꎬ这时最多可以溶解碳酸氢钠8.6gꎬ而实际上生成的碳酸氢钠质量是51.7gꎬ远远大于8.6gꎬ所以会导致晶体析出.针对上述案例ꎬ教师结合生活化问题引出溶解度知识的实际运用ꎬ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与化学ꎬ使其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ꎬ促使他们掌握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总而言之ꎬ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ꎬ 溶解度 既是一大重点ꎬ还是难点之一ꎬ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与模式ꎬ使其顺利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ꎬ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ꎬ助推他们真正学习好关于溶解度的知识.㊀㊀参考文献:[1]龙昌华.例谈溶解度曲线的化学涵义解读[J].化学教学ꎬ2017(08):90-92+97.[2]王文娅.浅议初中溶液教学中抽象概念的形象化[J].化学教与学ꎬ2017(01):82-83+90.[责任编辑:季春阳]98。
精选-溶解度教学案例及反思
精选-溶解度教学案例及反思溶解度教学案例及反思溶解度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关于溶解度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这是化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于是我设计了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究,在交流合作中对概念进行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概念的了解也非常深刻。
【教学片断】§2-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老师] 找两名同学分角色完成《食盐与硝酸钾的对话》,同学们可以把有关数据简单的记一下。
[学生] 有一天,食盐与硝酸钾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大,在200C时,在每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
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溶解在水中,在10oC时,我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呢!食盐又说:你的20g是溶解在100g水里,还是我你强。
硝酸钾又说:但是你的温度比我高,我在600C时,50g 水中最多溶解55g。
食盐又说:那在200C时你怎么不说?硝酸钾又说:那么,你在600C时,是多少呢……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学生1] 找一同一温度;[学生2] 用同样多的水;[学生3] 还得是最多所溶解的;[学生4]都用1g水;[学生5] 都用100g水。
[老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把你们的观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溶解度,板书课题[学生] 阅读课本P23,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练习] 1、下列有关固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0C时,10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gB、200C时,100g氯化钠溶液里溶有10g氯化钠,所以200C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C、氯化钠在100g水里溶解20g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
D、200C时,36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里,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20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分别找四位同学回答ABCD的正误及理由。
挖掘知识本质 提高课堂效率——“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例研究
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例研究
栾薇;孙东红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年(卷),期】2017(0)4
【摘要】“溶解度曲线”是溶液这一单元必上的专题课,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辨析.从而做出正确应答。
如果单纯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同一个溶解度曲线的问题可以变换出很多问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过典型的练习让学生总结规律,再通过做题强化理解。
可是实际操作下来,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
【总页数】3页(P17-19)
【关键词】溶解度曲线;知识本质;课例研究;专题复习;课堂效率;挖掘;学生需要;实际操作
【作者】栾薇;孙东红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风华中学;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人本互动打造高三复习高效课堂——以“经济坐标曲线专题复习课”为例 [J], 邾立群;王为民
2.巧用"知识树"提高复习效率——以"二氧化碳的专题复习"为例 [J], 李彬;李德前
3.充分挖掘例题潜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一节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J], 陈玲玲
4.充分挖掘例题潜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一节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J], 陈玲玲;
5.充分挖掘例题潜能提高复习课效率\r——以《二次函数复习课》为例 [J], 王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人教版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不一定能解释清楚,所以,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 水)、玻璃棒1根、5 g NaCl (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例研究一、主题与背景《溶解度曲线》是溶液单元必上的专题课,也是中考必考知识点。
学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辨析,从而做出正确应答。
如果单纯的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同一个溶解度曲线的问题可以变换出很多问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过典型的练习让学生总结规律,再通过做题强化理解。
可是实际操作下来,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虽然通过大量的做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技巧,但从长远看还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工具学科学生应用工具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跳出题海,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溶解度曲线当成工具,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成为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们研究小组对溶解度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
将“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此次课例研究的主题。
二、情景与描述本节课我们设置了“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点的移动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三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问题一:要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强,下面的四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生1:第一种不可行,没有指明温度。
生2:第二种不可行,没有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生3:第三种可行,规定了温度,溶剂的量,溶液饱和,比较质量。
师:好,实际上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提到了“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比较质量”这四个要素。
这四方面总结到一起就得出非常重要的化学概念—溶解度,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板书课题—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由于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就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一起来通过描点来感受一下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
生:(板演)在图中找出a、b、c三点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本节课的主题是溶解度曲线,但是在之前的备课中,我们认为溶解度曲线的第一节专题课,有必要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进而再次明确溶解度概念中相应量的含义,对后续的应用做好知识铺垫。
)环节二: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师:溶解度曲线是由点汇集成的,溶解度曲线上有无数个点,下面我们就从点入手来分析曲线。
请大家分析当溶液处于a、a1、a2三个点时的饱和状态。
生1:a正好在曲线上,此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生2:a2在曲线下方,表示此时溶液未饱和。
生3:a3在曲线上方,表示溶液饱和。
师:(追问)溶液处于a1和a时都是饱和状态,有什么不同吗?生:a1点时,溶液中有固体未溶解。
师:[板书]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与溶液的状态。
1.点在曲线上---溶液为饱和溶液。
2.点在曲线下方---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点在曲线上方---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固体。
师:我们建立起点的位置和溶液状态的关系后,就可以研究温度的变化和点的变化,对溶液饱和状态的影响,对应溶质的质量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一:(问题见PPT)请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独立思考后交流你的想法,并且记录在学案中。
生:小组合作并交流彼此的想法。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学生很容易找到点的位置和溶液状态的关系,就此找到了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做题中就能建立起如下关系:某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点在曲线上,改变温度后通过判断点的位置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环节三:点的移动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师:我们还经常利用溶解度曲线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分析(见PPT)。
生:用溶解度去列求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明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法。
学生活动二:比较出甲溶液所处各个点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小组合作完成。
生1:b、a、c三点都在溶解度曲线上,根据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三个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生2:c点和c1,溶质的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c%=c1%生3:b1点和b点比较溶质的质量变少,所以溶质质量分数b%>b1%课堂反馈环节:(环节三,判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本节课的难点,由饱和溶液推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学生明白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出a、b、c三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小组交流后,我找出典型的错例标记在黑板上。
如:c%>c1%, b1%=b%等等,抛出典型的错误后,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反馈练习环节,我们选用了2016年哈尔滨市中考题,此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巩固练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从点入手研究溶解度曲线,建立起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分析点的变化引起的溶液状态的改变,以及点的变化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我找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
盘点本节课的收获。
三、问题与讨论这节《溶解度曲线》专题课,通过之前的集体备课和研讨实践,我们研究小组对本节课很多环节进行了修订,完善和补充。
(一)关于内容设置,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备课之初时我们备课组预设的是想利用点的移动解决溶液状态的改变、混合物提纯结晶的方法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问题,经过大家研究后发现,如果一次性的想解决很多问题,面很大,一定不透彻,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掌握知识的本质,所以将结晶的部分删掉,重点解决两部分的内容,这样重难点也就很突出,重点是:学会利用点的移动解决溶液状态的问题,难点为:改变温度后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的判断。
(二)关于学生活动的设置。
试讲时设计的学生活动一为:比较点移动后,溶液状态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比较点移动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比较点移动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经过前期的研讨和课堂实践发现,设置成这样的学生活动后,学生动不起来,究其原因是教师给学生一步步搭好了梯子,缺少思维的过程,也就缺少了交流和研讨,而且课堂上环节过于零散,没有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因此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将前2个问题进行了整合变成一个小组活动,后一个问题把它放开发散,不再局限于我所给的点。
学生比较的过程中,就能将点的移动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这一难点深化理解。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溶解度曲线专题课中一节全新的尝试课,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尽量挖掘知识的本质,溶解度曲线就是由这些点绘制成的,从而通过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让学生们有工具可遵循,有方法可依托。
但是课后我们备课组也就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一)教学环节的整合和优化方面:如学生活动1中学生分析了点的变化引起的溶液状态的变化,及溶质质量的改变,就可以继续研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将活动一和活动二进行整合,这样活动二中就可以分析两条曲线温度改变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整体的课堂活动有梯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关键环节的问题设置方面:环节一:问题:要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力哪个更好,下面的四几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环节二:点的位置移动后,溶液的状态是如何改变的?溶液的质量是如何改变的?环节三:点的位置不同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如何比较的?这些关键问题的都要依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的位置和溶液状态的关系这个核心的知识点。
其次这些问题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环节三中的难点问题的解决更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方法,感悟和收获。
(三)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和引导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是的,学生需要研究学习,他们渴望开放与挑战,他们需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学习,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这种评价更是课堂需要的,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借机给予适时的点拨或者追问,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是帮助很大的,如提出问题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以后遇到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这类的问题,你要如何去思考?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你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些问题都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师生间交流,生生间的互补,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
对于这样的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寻找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利用曲线去解决题型和问法的变化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合理的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的体现,提高课堂效率。
五、专家点评风华中学的这节《溶解度曲线》专题课课例研究体现了备课组集体的智慧,也体现了区域教研的成果。
基于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理念的引领,基于化学学科“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突破教学难点”的小课题研究与实践,基于各校校本研修的有序开展,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执教能力都得以提升。
本节课的课例研究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打破原有专题复习课模式,利用画图重新构建溶液知识体系通过描点、连线,感知溶解度曲线蕴涵的四要素,给出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定面对溶液状态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明确借助于溶解度曲线能够知道溶解度、溶液的饱和状态、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也就能通过点的变化判断溶解度的变化、溶液饱和状态的变化、溶质质量的变化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感知中收获,在收获中提升本节课从导入新课到巩固练习,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将想要研究的问题抛出来,学生或是直接回答、或是小组合作,在师生活动和生生互动中将问题逐一解决。
教师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现的需要,把培养和锻炼学生放在重要位置。
(三)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和适时的追问,将零落的知识串成线,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从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本节课的精彩源于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设计。
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到有思维含量处,教师的停顿、点拨,学生疑惑时教师适时适当的追问,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时教师巧妙的处理,无处不显示教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