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答案
《扬州慢》答案
高二语文课案——《扬州慢》答案三. 题解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四、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五、正文分析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学法指导】1、预学时段让学生读诗10分钟,然后独立完成预学案。
2、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展示评价.3、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堂达标。
【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2、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高效预学1、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2、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3、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4、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探究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课堂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反复揣摩,音乐基础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答: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二)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四、学习课文1.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
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明确:①清角吹寒②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3.阅读本词,赏析下列重点词语。
(1)“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明确: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解题: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3、背景: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苏庠①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
归来犹得趁鸥盟。
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
水秋鲈熟正关情。
只愁宣室③召,未许钓船轻。
[注] 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
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
③宣室:古代宫殿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有人评说这首词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赏析。
答:解析:“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写柳枝飘摇舒展在晨晓的街市,杜若长满了满是花香的小洲。
能结合这两句词,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等语言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不尚修饰,写景简明。
“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洗去浮艳和纤秾。
②用字脱俗,境界清新。
“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出作者的闲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金陵怀古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②景阳兵合:指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
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黍离》一诗。
④洛中: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扬州慢》练习(含答案)
《扬州慢》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②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
②杜郎:即杜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言部分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B.全词分为上下两阕。
两阕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扬州城青春蓬勃的自然风光。
C.词的上阕通过记叙和描写,展现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D.词的下阕写假如名士杜牧今日重游故地,他必定也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2.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即国破家亡之痛。
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笛【南宋】张炎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
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①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张绪②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
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③人家在否?恐翠袖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注释】①连昌:唐行宫名,这里代指南宋故宫。
②张绪:南齐才子,丰姿清雅。
作者借张绪自比。
③杜曲:唐代都城长安的名胜,此处代指南宋故都杭州的高门望族聚居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首词起笔突兀,凌空而起,以孤云自况,格调高雅而又凄怆渺茫,定下全篇基调。
B.上片结句“拥衾谁语”极言词人的处境之孤寂,与前面的词句“故人何处”相呼应。
C.“张绪归何暮?”写故家难归之苦。
“半零落”两句直接点明故人已过世大半。
D.该词通过夜雨烘托夜的凄凉,并将词人的漫游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谱写成一首凄婉动人的抒情词作。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
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扬州慢中学诗歌赏析题与答案扬州慢⑴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③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
②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③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8.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9.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8.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9.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
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
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1单元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选择恰当的诵读方式,体会两首词作的声韵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胜景,《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对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沉痛之情,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知词作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方式,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词中点染、铺叙、虚实相间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理解作品的情感,体会词人的创作风格。
学习情境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
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
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所以《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姜夔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仍频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本篇为词人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在词人多篇写羁旅行役的长调中,本篇是最富于意境的典范之作。
词的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
全词语言通俗,将思乡怀人之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然感情真挚而强烈,跌宕起伏。
词中“渐霜风”几句为千古登临名句,苏轼赞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淡黄柳·空城晓角[宋]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阅读《扬州慢》附答案
阅读《扬州慢》附答案
阅读《扬州慢》附答案
阅读《扬州慢》,完成7~8题。
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正常的语序应该如何?倒置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
效果:依次表现词人的感觉,首先看到二十四桥,再看到桥下的水波荡漾,最后看到水中月影,再静听四周,寂然无声,觉得明月也“无声”了。
8.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城”。
从结构上看,“空城”二字承上启下,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展开下片。
从情感上看,“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饱含着词人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1单元 进阶1 第4课 扬州慢(淮左名都) Word版含解析
(教师用书独具)淳熙丙申至日..(冬至),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眼)。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谱写,作曲)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表示故国之思)之悲也。
请概括层意:交代创作此词的原因。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废池: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犹厌言兵。
渐.(向,到)黄昏,清.角.(清越的号角)吹寒,都在空城。
请概括层意:上片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杜郎俊赏..(快意游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年年知为谁生? 请概括层意:下片以抒情为主,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淳熙三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荠麦弥望。
全是野生麦子。
⎣⎢⎡⎦⎥⎤至日:这里指冬至。
维扬:扬州的别称。
初霁:这里指雪方止,天刚晴。
荠麦:野生麦子。
一说,荠菜与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清冷。
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寒水:清冷的河水。
戍 角 悲 吟。
予 怀 怆 然, 感 慨 今 昔,的号角声。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 之悲也。
的悲凉意蕴。
⎣⎢⎡度:谱写,作曲。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自号。
姜夔娶其侄女为妻,并跟他学诗。
黍离之悲: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扬州慢》学案(精)
《扬州慢》学案【文本解读】《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学习重难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姜夔姜夔(1155—1221),字,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
南宋、。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扬州慢”,词牌名。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开卷有益白衣卿相柳三变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
楚楼奉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遥想当年,挥毫泼墨,壮志凌云,你也曾有一腔壮志热血,奈何偶失龙头望,从此你只愿流连烟花巷陌,世人懂得的只是你的风流不羁,可有谁了解你风尘仆仆酸楚无奈那颗的心,多少个黄昏,你独自呐喊“无言谁会凭栏意”,却无人应答,终于,你慢慢地老去,你终凝成了那个时代最浪漫的回忆。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你留下的不只是名字,你留下的是那个朝代无数读书人的美梦,你留下的更是你那凄婉美丽的中华词魂!我更乐意把柳永这样的“宋词作者”称为“大众歌手”,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又极具个性,在反重吟唱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美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常识浪漫词人柳三变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
擅长写词,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
词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异变之感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专题11《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人名片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一)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21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扬州慢学案答案.doc
扬州慢导学案答案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养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白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见到——芥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的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边是萧条冷落,-•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伺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5、①废池乔木一一拟人一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戒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1寂寞红药一一直抒胸臆一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
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I口I味。
%1二十四桥/无声冷月一一移就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扬州慢》课后练习(含答案)
《扬州慢》课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B.嬉嬉钓叟莲娃钓叟:钓鱼的老翁C.有三秋桂子三秋:三年。
D.异日图将好景将: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
2.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去经年经年:年复一年B.天堑无涯天堑:天然的壕沟C.异日图将好景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D.吟赏烟霞烟霞:晚霞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玑:珠宝B.难赋深情赋:写作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D.杜郎俊赏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4.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最后一句的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
C.“天堑无涯”的意思是天然壕沟广阔无边,“天堑”在这里指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写出了杭州的富庶与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5.下列对姜夔《扬州慢》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B.上阕“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句,以有声衬无声,清越的号角声反衬出“空城”的寂静,使人更觉凄凉寂静。
C.下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委婉议论,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抒发了作者对名城荒废、国家衰败的感伤之情。
D.全词着力描写扬州战败后的破败萧条,揭露金人南侵的罪恶及统治者偏安一隅的错误政策,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6.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填词”或“依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扬州慢导学案答案
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
5、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
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五:1、【参考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解析】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王灼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
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
它是一首送别词。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
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
这类事情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
这些习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
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
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又一层意思是: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
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
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
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
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
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
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
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
同它住在一起了。
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
它还有另外一层。
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
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
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注释】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
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
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2、【参考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小结:《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心情。
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
这首词,上阕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
作者以反衬作起笔,概写劫后扬州荒凉,抒发《黍离》之悲。
下阕运用联想对比,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出今昔变化。
景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使主题更为集中,情调更为深沉。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