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在欧洲历史上,宗教改革是一场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重要运动,它深刻地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并引发了基督教的分裂。
这个历史事件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宗教、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运动的推动因素以及其对基督教分裂的影响。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马丁·路德,德国的一位天主教牧师,以其对教会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深感不满,尤其针对教会的贩卖赎罪券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指责。
路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信仰和奉献而获得上帝的宽恕,而不是通过金钱交易来赎罪。
这一观点成为了他宗教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另外,马丁·路德还对教会的神权体制表示了质疑。
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能够直接阅读并理解圣经,而不仅仅依赖于教会的解释。
路德坚信每个个体都能够通过信仰与上帝直接对话,不需要中间人的干涉。
他采用了德语进行圣经的翻译,并将其普及给普通民众,从而打破了教会对于宗教知识的垄断。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因素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德国等地广大民众的支持。
除了路德自身的教义观点,还有一些社会和经济背景因素促成了这场宗教改革的发生。
首先,欧洲社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土壤。
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经济的转型使得很多人开始对现状产生怀疑,他们对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产生怀疑,认为教会不再代表公正和真理。
其次,书籍的普及也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蔓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大规模地被印刷和传播,这使得路德的著作能够迅速扩散,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很多种族和民族的冲突和对立。
这些对立导致了很多人对于传统的天主教信仰产生了疑问,并寻求新的信仰和崇拜方式。
因此,路德的宗教改革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解救和归属感。
原创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四分五裂的政局阻碍德意志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3.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5.教皇兜售赎罪券 (直接原因)
问题二:马丁• 路德的改革主 要有哪些内容?
因信称义
• 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 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 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本人对上帝的 信仰得到拯救。
问题一: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意志爆发?
材料一: 德意志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 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 不得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 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 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 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 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 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 行赎罪券。
教会阻碍德意志的统一;教会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完 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与意大利、法国比较,德 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受到了欧 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 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 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罗马教会对 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 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德文
1534年的德文《圣经》
路德《圣经》翻译手稿
《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促进了德 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与新教的兴起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与新教的兴起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重大信仰变革运动,其中马丁路德作为重要的改革家,发起了一场持续长达十年的宗教革命。
这场革命不仅对欧洲的宗教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以及新教的兴起。
一、路德的宗教革命马丁路德是一位德国的牧师和神学家,他于1517年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将批评天主教会的观点公之于众。
这被视为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也标志着路德的宗教革命的开始。
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和相关的宗教实践进行了批判。
他质疑了天主教会的教皇权威,认为信仰不应受任何人的干涉。
同时,他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一些仪式、信条和教义,主张信徒应当通过信仰来获得救赎,而不是通过功德行为。
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宗教界引起了轰动,使得马丁路德日渐成为众多信徒和学者的关注焦点。
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并非只停留在学术和理论上的批判,他还通过宣传、出版书籍、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广泛传播。
特别是在德国,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德国的王公贵族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天主教会的统治持有质疑态度,通过与王公贵族的合作,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进一步扩大。
此外,他还将公众的焦点从宗教问题转移到社会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善教育、反对贫困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的社会影响力。
二、新教的兴起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涉及整个欧洲的改革运动,这就是新教的兴起。
新教是基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改革运动而兴起的一股新的基督教信仰派别。
新教的核心观点是“信仰之义”,即信仰为个人达到救赎的唯一途径。
信仰之义的提出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于教义和救赎所设定的权威和规范,赢得了大量追随者的支持。
除了马丁路德,其他重要的新教改革家还包括约翰·加尔文、简·奥斯汀、乔治·福克等。
他们与马丁路德一样,通过自己的著作和宣传,将新教的观念传播到欧洲各地。
马丁路德思想与德国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思想与德国宗教改革(08级历史系,12080724,张兰兰)一、马丁·路德的个人背景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翰斯路德(Hans),母亲叫玛格丽特(Margaret)。
路德自幼家中不算太富有, 而且父亲的脾气很暴躁,路德比较性急,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自小他就处在深怕其父母发怒的环境下成长。
小时候, 他就已经为炼狱中永火而恐惧!整个年轻的时期,路德在处于惧怕其父母发恶和炼狱观中渡过了。
在如此艰苦的家庭条件下,路德童年求学生涯困难重重,不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就是遭到周围大人和小孩的鄙视,精神上也遭受着极大的折磨,所以他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青年时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富商之妇。
在她的支持之下,路德得以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从尔笔特大学毕业。
1505年,他以修士身份进入爱尔福特封闭的奥古斯丁修道院,两年以后获得神职的任命。
1510年,他满怀虔诚之心前往罗马朝圣,目的是要深深地忏悔其所犯的全部罪孽,并接受来自教廷的赦免。
但在罗马的所见所闻,他感到触目惊心,竟惶恐地认为教皇已经无法人们的信仰要求,教会的神学理论和劝世布道不能指引信徒的救赎心理。
这是路德对教皇权威的最初怀疑。
1520年,路德始写小册子,包括《致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督徒的自由》三篇集中代表其思想的著名论文。
教皇得知此事后,大怒!并将路德事件在枢机会议上提出来,经讨论之后,在1520年6月对路德颁布正式宣判路德的宗教思想的诏谕,并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
但是路德依然坚持他的观点,对于罗马当局的处决并不畏惧。
12月10日,他采取果断的革命行动,当众烧毁了教皇开除其教籍的训谕,以此显示他与教廷分道扬镳的决心。
1521年1月,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
但是在路德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来自广泛的市民阶层支持,1530年,路德宗作为新教派正式成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课件
• 1524年8月,伊拉斯谟在巴塞尔发表了 《论自由意志》(On Free Will)的文章。 • 伊拉斯谟认为意志的力量来源于理性, 是不会被亚当的堕落所破坏的。伊拉斯 谟没有考虑到路德对因信称义和成圣, 以及在悔改前的人(意志是无力的)和 悔改后的人(意志因上帝的恩典而自由) 的区别。 • 这样,他认为否定意志自由是危险的教 义,这会减弱人的道德责任感。
• 二、灵性挣扎阶段 • 马丁路德是个敬虔的修士,渴望成为一个表 里一致、圣洁的人。他追求深度的属灵生活, 却常常落在挣扎与绝望之中。 • 他的困扰是:愈想成为谦卑的人,便愈触碰 到心里彷佛是扎了根的骄傲;愈要敬虔,心 里愈有反叛的意念:愈要圣洁,便愈发现灵 魂深处的罪恶,愈觉得自己离圣洁的标准甚 远,就像保罗所说的:立志为善由得我,只 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他落入极 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 三. 反对售卖赎罪券 • 在中世纪后期,教廷财政收入非常拮据。 一方面,原来每个地区的教会与人民均须 向教廷缴税,称为彼得便士(Peter‘s Penny);但随著世俗君王权力日益壮大, 他们从中剥削并禁止其辖地的教会将金钱 运至上缴罗马教廷,教廷财政便自然陷入 困境了。 • 另一方面,教廷与教会上层人士生活日益 奢华,亦是财政危机的罪魁祸首。教廷面 对经济困扰,必须广开财源,赎罪券的发 售是其中一个征集资金的方法。
• 1525年6月13日,路德结婚。路 德原为奥古斯丁修会修土,一直 严守独身;后虽摆脱修道主义, 因长期习惯了独身生活,起初不 愿结婚。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民 拆毁修院,强令修士还俗。女修 院解散后,修女由于没有谋生的 能力,唯一出路便是出嫁,等待 修院为她们安排婚配。 • 路德四十岁那年,由于有一间女 修院的一位修女叫凯瑟琳· 冯· 波 拉(Catherine von Bora)未能
原创2: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B )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 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 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1.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 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 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 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 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 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 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 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 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 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
1.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 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 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 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 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
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 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 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 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 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 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 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 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 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 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 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 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 意志宗教的思想。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海南大学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题目: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号: ************** *名:***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年级: 2009级系别:行政管理系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7日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摘要】马丁·路德是16 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
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 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 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
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 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 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一)阶级背景15世纪到16世纪, 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 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 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 第一, 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
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 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
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 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
第二,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 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 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 在中世纪, 人的肉体欲望, 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 认为只有严格禁欲, 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
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他说: 世上有多少男女, 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 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 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 再也不会思春了, 仿佛她一做了修女, 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
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第3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4、路德与梅兰西顿 有一句话说:由路德大胆开头发言,而由梅兰西顿 用优美的词句和通顺的文体加以撰写。 路德虽是一位宗教改革家,但却不是优秀的神学家。 他需要梅兰西顿替他撰写各种神学的定义。 路德与梅兰西顿二人是挚友,是亲密同工,但二人 的个性、脾气相距甚远。神学上二人亦有分别,但 并不影响二人之交往。 路德好恶分明、不畏冲突、在多方面展现领袖的特 质。梅兰西顿则是温和、不好与人冲突,是典型人 文主义学者。两个人都很勤奋,在上帝的手中却是 成就不同任务的器皿。
3.路德宗教改革的后期发展 纵然改革运动遇到不少困难,教会的改革仍如火 如荼地进行着。修院被毁,所有圣像被打碎;教 廷财产被没收,用以支持新教及慈善工作:平信 徒有机会读圣经;德文圣经出版;教士获准结婚; 崇拜仪式简化,并用德文进行,一切圣经没教导 的东西都被除去。
1530年,路德的忠心追随者梅兰西顿,向奥格斯 堡议会提交一份《奥格斯堡信纲》(Augusburg Confession),这成为路德宗的基本教义文件。 1532年,路德正式批准一个简化了的崇拜礼仪。 天主教会原有的七项圣礼(包括:圣洗、坚振、 告解、圣餐、神品、终傅及婚配),被路德削减 为三项:洗礼、圣餐礼,及告解礼,后来更缩减 为只有洗礼及圣餐礼。
1514-1515年间,当路德读到罗马书一章17节: 惟义人必因信得生时,长期以来困扰他的属灵问 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在这节经文里,路德看到惟 有藉著信心而得生命的人,才被上帝看为义人, 这节经文成了他的属灵突破。 这个神学突破,也被称为是路德的“高塔经 验”(Tower experience), 因为他是在威登堡奥 古斯丁修院塔楼里一间有暖气的屋子里做出这个 重要神学发现的。
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主要从事圣经的德文翻译工由于宗教改革主要是由民众从下而上的自发推行的运动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动机有纯粹宗教性的认为大公教会已偏离了基督教信仰的本来精神必须予以纠正也有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民族主义者人文主义者社会革命者情况异常混乱过激事件时有发生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马丁路德的行动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马丁路德的行动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马丁·路德的行动宗教改革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16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德意志地区,马丁·路德成为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他的教义构想和行动不仅对基督新教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引发了宗教战争的爆发。
本文将探讨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马丁·路德的教义构想马丁·路德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神学家和牧师,他对于天主教会的教义和日益腐败的行为感到担忧。
在1521年的万神殿诉讼期间,路德对教会的不满公开表达,他批评教皇权威过大、天主教会掌控信徒经济、贩卖赎罪券等行为。
路德强调,信仰的救赎不应该仅仅依靠教会的仪式和职权,而是应该通过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实现。
因此,他提出了“信仰称义”的概念,强调只有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才能使人获得救赎。
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马丁·路德并不是宗教改革的唯一推动者,但他的行动和思想对整个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九十五条论纲》中,路德对教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公开质疑了教皇的权威。
这引起了广大信徒的共鸣,激起了他们对教会体制和信仰方式的怀疑。
同时,路德通过翻译《圣经》等行动,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触到圣经的内容,了解到真正的信仰内涵。
这些举动为宗教改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宗教战争的爆发尽管宗教改革本身旨在解决教会内部存在的问题,但它最终演变成了宗教战争的导火索。
马丁·路德的教义和行为在欧洲引起了极大争议,不同的势力对他的观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些君主和贵族看到了反抗教会体制的机会,支持并推动了新教派的形成和扩张。
同时,天主教会对于新教派的反击也是毫不留情的,宗教战争随之爆发。
四、马丁·路德的影响虽然宗教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分裂,但马丁·路德本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争议的。
他的教义和行动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宗教格局,奠定了基督新教的基石。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族起 义共 同结束了 西班 牙的殖 民统 治。 虽然在战前~直有将古 巴并入美 国的呼声 , 但是美 国最终决定给予古 巴独立地位 , 同时保 留了类似宗主国 的权利 。 开始 , 美国参与改进古 巴当 地 的医药卫 生和食物 供给 系统并 建 立 起新 的古 巴海 关 , 从而 稳 定了 财 政。 但是当时美国一直把古巴人视为 暴力 、 酗酒 、 低效率和爱 犯罪的民族 。 因此一直以家长的身份 自居 , 在古巴建设起 数千所学校 , 课本直接 采 用美 国译本 . 教师全部 由美国培训 。 并将美国司法体系引入古 巴 。 但 这些和古 巴的天主教传统和罗马法体系格格不入 , 激起当地人的反美 倩绪 , 美国也意识到了古 巴人的不满 , 为了避免古 巴再次发生 民族大
一
起义 , 决定干预古巴政治格 局 , 通过剥夺大部分人选举资格的方式保
证保守派 人士的执政 。 这是当时古 巴政府始终不得人, DI  ̄ 9 原 因。 同时 期美国资本的涌入将古 巴经济彻底处于依附状态 。 美国的政治控制和 经济殖 民是古巴发生革命的重要原因
一 一 一 …… 《 明 镜历亟
一
确 立为自己的都城 , 这个理想之都便是 “ 费城” , 即“ 博爱之都 ” 。
第 一批德国移 民者数 月前从 德国西部城市克 雷菲尔德出发 。 他
们主张人的意志自由 , 认为信 徒通过 个人努 力可 以逐 步得 救而成圣 , 重视个人的道德行为和 戒律 。 他们抵 达美国 , 期望过上 自由的生 活 , 如威廉 ・ 潘所描述 是一场 “ 神圣 的实验 ” 。自从西方征N, S b 美开始 , 很多美 国人就相信 , 他们的 国家与众不 同 , 应当在世 界扮演不一 样 的角色 。 移 民们凭借 勇气 、 乐观 、 坚强 . 来到北美这片土地上开 创着
列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列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列宁(Vladimir Lenin)是俄国社会主义政治家、革命家和政治理论家,是俄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德国的宗教者,引领了16世纪的宗教运动。
两者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将分别探讨列宁和马丁·路德宗教的特点以及其意义。
首先,列宁宗教的特点在于他推动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试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是造成人民痛苦和不平等的根源。
他坚信,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人类才能真正解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列宁宗教的意义在于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他开创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范例。
虽然苏联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问题,但列宁的理论仍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马丁·路德宗教的特点在于他对天主教的批评和提倡个人宗教自由的观点。
马丁·路德坚信,宗教教义应该依据圣经,而不是教会的权威。
他对教会的腐败和虚伪进行了抨击,特别是教会贩卖赎罪状以换取金钱的行为。
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要基于个人的心灵,而不是教会的规定。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自由地选择和实践自己的信仰。
马丁·路德宗教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宗教和政治的分离,为宗教自由和个人自由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他的观点和行动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启发了人们思考和质疑传统的宗教观念。
马丁·路德的也导致了宗教多元化的出现,宗教运动分裂出了不同的教派和教义,使宗教成为了一个更加个人化和多样化的领域。
总之,列宁和马丁·路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如路德在《致日耳曼贵族书》所说: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 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 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 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 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 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 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天主教会主张 “改”
上帝不与信徒直接 沟通灵魂要得救必 教义 • 以神父为中介 天主教宣称,人若要
路德主张
信仰虔诚就能与上帝直接 沟通,无须神父作中介
因 行 称 义
马丁·路德宗教主 张的核心思想:每 得救,必须要以教会 《圣经》要成为信 徒的最高权威,必 经典 《圣经》是教徒的唯一信仰的 个人可以凭自己的 为中介,履行复杂的 最高权威,可自由理解 须经过教皇解释 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圣礼,做“善 要获得救赎,必严 个人信仰建立在自 功”“赎罪”。为了 获得救赎无需严格的教规,活动 守教规,活动方式 教规 方式较开放,神职人员可娶妻 己对《圣经》的独 聚敛钱财,教会发明 要保守 立理解上。即“因 了出售“赎罪券”的 要得救,必严守繁 信称义”。 方法。即因行称义” 减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
是德意志和欧洲社会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顺应了人民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群众基础)
改革家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品质;
背景 (原 因)
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 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 (直接原因)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信徒皆为祭司 建立廉俭教会; 建立本民族教会 王权应高于教权 教义
原始资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课文注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年以后,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与《基督徒的自由》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发了其宗教改革的主张。
路德宗教改革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说,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获救。
“因信称义”说并非路德所首创。
圣保罗在《圣经·罗马人书》第一章第十七节中说:“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在路德之前,法国人文主义者戴塔普尔(1455—1537)在1512年发表的《保罗书简》中也已提出“因信称义”说。
然而,由于路德是在德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环境中提出此说并加以演绎,因而就产生了以往类似主张所难以产生的巨大社会作用。
正是在对《圣经》有关经文的研讨与体悟中,路德认定人们的获救仅凭信仰,而不是依靠教会所说的“善功”。
路德的这一主张,与天主教的救赎理论一样,实际上都是基于早期拉丁教父圣奥古斯丁(354—430)的“原罪”说。
在《上帝之城》一书中,圣奥古斯丁声称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因偷吃伊甸园树上的禁果而丧失了向往善的能力与绝对知足的状态,道德败坏进入他们的体内而成为“原罪”,被上帝逐往凡间,其后代一出生就带有显现出“原罪”的情欲。
此外,人还因情欲而在现世所犯下的“本罪”。
人不能做任何善事拯救自己,只有凭借上帝的恩典,人才能克服“罪恶”重新获得行善的能力,获得拯救,复归天堂。
为此就要信仰基督,尊崇上帝,履行洗礼、圣餐和悔罪圣礼仪式,就可得到这一恩典。
否则,就要受到永世的惩罚。
进入中世纪后,罗马教会将圣奥古斯的救赎理论加以改造和利用,不仅将圣礼发展为七种:洗礼、圣餐、悔罪、坚振礼、婚配、终傅、圣职,还建立相应的教阶制度与教会法规。
同时,教会还宣扬上帝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人的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要人听从教会的训导,行善避恶,甚至要人购买赎罪券来免除罪过,以获得上帝的恩典与拯救。
原创1: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路德教派势力不断壮大,新旧教派之间形成尖锐冲 突,并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斯堡和约》。 规定德国境内每个王侯,有权在领土辖区内决定其臣 民的信仰。和约进一步扩大了德意志各诸侯国的势力, 并使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境内取得了合法地位。
2.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
乙: 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 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 凡信徒皆为祭司。 1.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 2.二者主张有何不同?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 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 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 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马丁• 路德的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① “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 经》面前人人平等,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③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减少教堂、修道院, 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④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权力应当 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目的:满足资产阶级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要求
——路德《致日耳曼贵族书》
这则材料中路德提出了什么主张?
三、马丁• 路德改革的结局及意义
1.闽采尔农民起义的爆发 1524—1526年,德国爆发闽采尔领导的农民起
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德意志农民战争中的鞋匠队伍
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德文
1534年的德文《圣经》 路德《圣经》翻译手稿 《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促进了
马丁路德在莱比锡神学论战中抨击教皇
宗教改革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 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喊‚罗马 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 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 社会基础,得到各阶层的支持。
三. 英国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2、开始: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
进行宗教改革。
2、内容:
1)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 2)教规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3)建立英国民族教会——英国国教; 4)教区按照行政区划分 实质:反映了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3、结果:
①英国民族教会产生,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一 定程度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②出现了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 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
5、影响: 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
级利益要求的新教路德教 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6、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 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 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 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 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
六. 改革冲击波——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
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 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 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1)政治上: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 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
3、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 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
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潮流,加尔文将这一事业推向了高潮。
尽管两人都是在推动宗教改革,但有相同也有不同。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就相同点来说,两个人都反对教会对人们的残酷统治,反对教皇的统治,认为《圣经》才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每一个人不用通过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与上帝对话,《圣经》应该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来书写而不是只有一种。
两人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就神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两个人观点就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是人,而加尔文则认为是上帝。
其次,前者让人的精神获得了神圣性,而后者使得一系列经济活动也有了神圣性。
再者,前者十分看重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的作用,后者则认为上帝的拣选是最重要的。
高二历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知识点整理
高二历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知识点整理
高二历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知识点整理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内容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德)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第二节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的发 展
• 一、早期的发展:争论与冲突 • 1.冲突开始 • 在整个世界因路德的《九十五 条》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萨克 森的选侯弗得烈坚决站在路德 一边要保护他。 • 1518年,路德被召往奥格斯堡 议会听审,由枢机主教迦耶坦 主持。迦耶坦要求路德收回 《九十五条》,路德不肯就范。
• 马丁路德得知赎罪券出售,内心非常不安。 他并非责怪教会藉发售赎罪券剥削信徒,也 非认为要花钱买赎罪券才能赎罪是太昂贵的 事;恰好相反的是,他指出能用几个小钱便 能得到赎罪是过分廉价了,救赎真的可以这 样廉价出售吗? • 虽然路德也相信补赎的观念,但他却不同意 人能藉著任何宗教的功德(包括奉献在内), 为自己赚取救恩或救恩确据;真是这样,上 帝的主权便给人褫夺了,上帝对罪的震怒何 在?
• 1514-1515年间,当路德读到罗马书一章17 节:惟义人必因信得生时,长期以来困扰 他的属灵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在这节经 文里,路德看到惟有藉著信心而得生命的 人,才被上帝看为义人,这节经文成了他 的属灵突破。 • 这个神学突破,也被称为是路德的“高塔 经验”(Tower experience), 因为他是在威 登堡奥古斯丁修院塔楼里一间有暖气的屋 子里做出这个重要神学发现的。
• 3.路德宗教改革的后期发展 • 纵然改革运动遇到不少困难,教会的改革 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修院被毁,所有圣 像被打碎;教廷财产被没收,用以支持新 教及慈善工作:平信徒有机会读圣经;德 文圣经出版;教士获准结婚;崇拜仪式简 化,并用德文进行,一切圣经没教导的东 西都被除去。
• 1530年,路德的忠心追随者梅兰西顿,向 奥格斯堡议会提交一份《奥格斯堡信纲》 (Augusburg Confession),这成为路德 宗的基本教义文件。 • 1532年,路德正式批准一个简化了的崇拜 礼仪。天主教会原有的七项圣礼(包括: 圣洗、坚振、告解、圣餐、神品、终傅及 婚配),被路德削减为三项:洗礼、圣餐 礼,及告解礼,后来更缩减为只有洗礼及 圣餐礼。
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马丁路德思想涉及很多方面,而里面的宗教思想最为显著,十六世纪发生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马丁路德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宗教思想最为显著。
在马丁路德的的思想中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的思想就是强调上帝的神圣,上帝是伟大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
这个思想反映了马丁路德起初所信奉的天主教。
第二个方面的思想是上帝是很神秘的,人类根本没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想要认识上帝,就必须放下人类的骄傲,一切都听命于上帝。
除此之外,马丁路德认为外界的事物都不会对上帝的救赎产生影响,只有通过内心对上帝的信仰才可以得到救赎。
马丁路德的这个思想使教会的光辉形象又在人们心中重新树立起来,还对罗马教会的谬论起到了打击作用。
马丁路德除了对宗教思想有一番见解之外,还对法律思想有一番见解。
马丁路德认为法律的制定要有一定的规范,颁布的法律不能让民众感觉到不公平,同时对民众也有一定的震慑力,这才是完美的法律。
法律方面的思想不同于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强调个人内心的纯洁,而法律思想则是强调社会性,对人性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法律思想中都有体现,像家庭方面的对父母要孝顺,对婚姻要真诚等。
这些法律思想都可以为社会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以上便是马丁路德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使社会发展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还使马丁路德的个人价值有了提升。
马丁路德的改教经过马丁路德通过对罗马教会一段时间的观察,意识到罗马教会存在下去必定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
加上当时社会上发展的很不和谐,教会更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权利,随意欺压百姓。
即便在马丁路德之前已经有改革的想法,但那些人终究没有在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于是马丁路德便着手进行改教。
在改教之前,马丁路德先向百姓宣传他的思想,因为只有让人们在心中树立了对马丁路德改教的肯定,他才能进行下一步发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下面是分享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教会统治使得资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新思想受到资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大力推崇。
马丁路德信奉“以自己内心的思想为信仰的思想。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宗教封建统治,使得宗教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对社会思想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在思想上有引导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丁路德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源于他的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
马丁路德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受到了良好的学历,有着高等的学历。
他曾经进入过修道院,思考自己的灵魂和现状。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
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仅在德国取得重要成效,使得人们的思想解放。
更加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解放。
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宗教信仰的解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作为先驱者,他本人树立了十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努力掀起宗教改革的浪潮。
马丁?路德对原始基督教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神学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大学任教的时候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很多年轻人,那么,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呢?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改革了德国宗教的中心思想,将基督教还原至社会学科的本质属性,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权力,有效制止了罗马教廷的腐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基督教在罗马教廷的指挥下,通过教义传播来控制大众的思想,使得民众在思想行为上受制于教会,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还原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让民众对原始教义重新建立起客观全面的认识体系,有力的冲击了占据西欧主流社会的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简介
历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出生地是罗马帝国(今德国),他当时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终结了基督教一统整个欧洲的局面,帮助当时的人民实现了信仰自由,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新教几乎可以与天主教相抗衡。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
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来自日耳曼的马丁路德和来自法国的加尔文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对宗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加尔文的思想来自于马丁路德,但与其又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究竟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潮流,加尔文将这一事业推向了高潮。
尽管两人都是在推动宗教改革,但有相同也有不同。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就相同点来说,两个人都反对教会对人们的残酷统治,反对教皇的统治,认为《圣经》才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每一个人不用通过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与上帝对话,《圣经》应该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来书写而不是只有一种。
两人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就神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两个人观点就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是人,而加尔文则认为是上帝。
其次,前者让人的精神获得了神圣性,而后者使得一系列经济活动也有了神圣性。
再者,前者十分看重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的作用,后者则认为上帝的拣选是最重要的。
最后,加尔文激进的思想,对欧洲之后的发展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这便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两人在该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极大地促进了之后经济的发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教会统治使得资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新思想受到资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大力推崇。
马丁路德信奉以自己内心的思想为信仰的思想。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呢?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宗教封建统治,使得宗教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对社会思想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在思想上有引导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丁路德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源于他的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
马丁路德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受到了良好的学历,有着高等的学历。
他曾经进入过修道院,思考自己的灵魂和现状。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
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仅在德国取得重要成效,使得人们的思想解放。
更加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解放。
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宗教信仰的解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
1.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2.高二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考卷
3.高考历史宗教改革复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