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浅论马丁·路德的恩典观

浅论马丁·路德的恩典观

浅论马丁·路德的恩典观作者:曲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曲扬(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恩典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理论之一,也是基督教区别于其他几大宗教的标志之一。

在历史发展中,关于上帝恩典的问题一直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而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做出的贡献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将简略阐述路德神学思想中的恩典观。

关键词:恩典观;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6-0028-03马丁·路德可以说是上一个千年来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人,[1]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将其列为人类历史上第23名“影响最大的人物”。

而国内学者何光沪先生更是将其提升到第12位的名次。

由他而引发的宗教改革从历史影响来看,不仅对欧洲,就是对整个世界来说也有巨大而深刻的触动。

然而,他恰恰也是近代“被谈论最多,被了解最少”的人。

虽然国内有众多学者作过有关他的论述,他的名字也被我们很多人提起,但我们对他的了解,除了少数严重的歪曲,更多的是无知的浅薄。

[2]但无论如何,他的神学思想构成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霍莱博士曾经说过:“一位研究基督教神学的人,如果没有涉猎过路德的神学著作,就好像一个研究英国文学的人,没有读过莎士比亚一样。

”[3]而恩典在基督教神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其涉及到基督教信仰的核心问题——救赎。

因此,了解马丁路德的恩典观对研究基督教神学思想有重要作用。

一、基督教恩典观的背景“恩典(Grace)”是指基督信仰中的人得到上帝所赐的最珍贵的恩赐,从而使人得以脱离处于罪的痛苦与捆绑,它本是人不配得到,却由上帝白白赐予人,是仁慈,怜悯的上帝的爱的体现,是基督教神学的基本主题。

基督教中的恩典的记述首先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旧约记载上帝拣选以色列人,将他们带出埃及地,并在西奈山与他们立约。

路德神学当代解读

路德神学当代解读

路德神学当代解读路德神学,这听起来就有点高大上,其实呢,它就像一道有点特别的菜,得慢慢品尝才能咂摸出味儿来。

我有个朋友叫小明,这家伙可逗了。

有一次我们在教堂参加一个关于宗教文化的小讲座,讲座里就提到了路德神学。

小明当时眼睛瞪得老大,凑到我耳边小声说:“这路德神学是啥呀?听着怪神秘的。

”我就给他解释说:“这路德神学啊,是马丁·路德那老头搞出来的一套宗教思想,在以前可影响大了呢。

”马丁·路德在当时就像一个打破常规的勇士。

就好比在一个超级传统的大家族里,大家都按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办事,可路德就站出来说:“哎,有些规矩不太对劲儿啊。

”他觉得当时的教会有些做法不太合理,就像那个时候教会卖赎罪券,就好像是在卖通往天堂的门票一样。

路德就觉得这不行,这不是真正的信仰该有的样子。

在当代呢,路德神学其实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发现周围很多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有点像路德神学里强调的一些东西。

比如说,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内心的救赎和安宁,不是靠那些外在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我记得有一次和另一个朋友小红聊天,小红当时正为工作上的事儿心烦意乱。

她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可是老板好像总是看不到她的付出,她特别沮丧。

我就跟她说:“你看啊,这就有点像路德神学里说的,我们不能总是追求那些外在的认可,就像当时人们不应该只依赖教会给予的所谓救赎的承诺一样。

你得从自己内心找到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价值感。

”小红听了之后,眼睛一亮,说:“哎,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道理哦。

”路德神学里还强调因信称义,这在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里也能体现出来呢。

就像我认识的一对老夫妻,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生活中也有很多磕磕绊绊。

有时候外人觉得他们可能过不下去了,但是他们就是彼此信任。

老爷爷有次生病住院,老奶奶就守在床边,对老爷爷说:“老头子,不管咋样,我信你肯定能好起来,咱这么多年的感情,这点病痛算啥。

”这就是一种像因信称义一样的信任,不因为外在的困难就放弃彼此的关系。

马丁路德及其思想

马丁路德及其思想

马丁.路德思想马丁路德尽管并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甚至在他的晚年还一再的表现出反自由的强烈意识。

然而,在他的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的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无论具体的外在特征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

在内心真诚的基础上,西方政治思想开始进入自由主义时代。

不追究不考量不评判的外在特征,使得人们的创新活力大大激发,基于欲望,认识和开拓世界的进取精神彰显开来,在对自由边际的追逐中,人类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的极大发展。

而自由主义基于宗教改革的思想,或许才是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为深远的意义。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

传记作家罗兰·培登说1546年路德逝世时,已经是一个“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放纵自己,有时还有点粗鄙的老人。

”路德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67年)这一位由德国东部小城出来的中世纪修士,最后成为整个基督教会的表征。

那么,他在今天象征些什么?首先,他象征着改教对基督教运动的重要性。

改教并不是几百年前所发生的一件事,一举完成,以致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二,教会应该完全依靠上帝的话语,路德说:“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

”这话语就是基督耶稣。

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

第三,一位圣徒就是一个因信靠耶稣基督,蒙他的恩典,得到他拯救的罪人。

教会是圣洁的,因为教会的元首基督是圣洁的。

虽然是圣洁的,但这身体中的肢体仍然是罪人,不断需要赦免和领受新的力量。

因此路德希望教会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教会。

在那里生病的人可以得医治,贫穷的人得饱足,伤心的人得安慰,缺乏知识的人得到教导,罪人得蒙拯救。

幸运的是,这位年迈的反抗者的个人缺点并没有对他崇高的成就造成任何影响。

他最终不仅改变了基督教,也改变了整个西方文明,尽管这一切的工作并非仅仅是他一个人做的。

路德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宗教上。

《马丁路德金》课件

《马丁路德金》课件
《马丁路德金》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马丁路德金的生平简介 • 马丁路德金的主要思想与理念 • 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与活动 • 马丁路德金的影响与遗产 • 马丁路德金的争议与批评 • 马丁路德金的意义与启示
01
马丁路德金的生平 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结词
马丁·路德·金的出生背景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成长于一个反对种族歧 视的家庭,其父亲是黑人教会牧师。
道德标准
有人认为金在个人行为上 未能达到他倡导的道德标 准,例如在对待竞争对手 时不够宽容。
06
马丁路德金的意义 与启示
对平等权利的追求
反对种族歧视
倡导人人平等
马丁路德金致力于反对种族歧视,主 张所有人的平等权利,为非裔美国人 争取公民权利。
马丁路德金强调人人平等,无论种族 、肤色、信仰,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 利和机会。
02
马丁路德金的主要 思想与理念
非暴力抗争
非暴力抗争是指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表达反对意见和争取权益 ,而不是通过暴力或冲突的方式。马丁路德金是这种思想的 积极倡导者,他认为非暴力抗争可以唤起人们对不公正的关 注,并促使政府和社会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非暴力抗争强调和平、理性和建设性,通过集会、游行、罢 工等手段来表达反对意见,同时强调遵守法律和秩序,不采 取暴力或破坏行为。这种抗争方式旨在引起社会关注,推动 社会变革,而不是制造冲突和分裂。
华盛顿大游行
总结词
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领导了一场25万人 的大游行,要求美国政府通过民权法案。
详细描述
这次游行是民权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 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激昂的演 讲,呼吁美国政府通过民权法案,结束种族 隔离和歧视。这场大游行对推动美国民权法 案的通过起到了关键作用。

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课件

历史:《挑战教皇的权威-马丁路德》》课件

一、 马丁· 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一、 马丁· 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政治分裂和教会的腐朽、黑暗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
教皇兜售赎罪
文艺复兴动摇了神学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标志:《九十条论纲》
主要思想:因信称义(核心思想)
意义: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 动。 (性质)
这两则材 料反映了 加尔文什 么宗教思 想?这有 何意义?
材料一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 指望赐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 而对另一些人则加拒绝。……上帝藉着他的预 定拣选了一些人,叫他们有生命的盼望,对另 一些人,则判定归于永远的死亡,这预事实上 包括着整个宇宙,和一切被造之物。……所谓 预定,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他早已按照自己 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 谁贬入灭亡。就被选者一方面来说,是完全根 据他(神)白白施赐的仁爱,与人的功劳丝毫无 关;对于那些神定了罪必须灭亡的人,他们不 能进入生命的门,也是出自公正,无可非议。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 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 不像某些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 神明。
二、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资 料 卡 片
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 基督教新加尔文宗(法国称为胡格诺派)创始人。 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努瓦荣。1523年到巴黎 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 义思潮的影响。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 逐渐接受路德派思想。1534年成为新教徒,提 倡宗教改革,在法国遭到迫害,辗转来到日内 瓦。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提出系 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 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暂被迫离开外,一直在 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 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 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 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1564 年5月27日死于日内瓦。

第3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第3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与伊拉斯谟相反路德不是以人的角度而是从启示的上帝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上帝的意志是不改变的能够预见决定和影响每件他指责伊拉斯谟把只能让人知罪的律法和唯一让人得救的福音混淆了通过自己强烈的尝试获得拯救的渴望的体验否认人有不受罪性辖制的自由表明人灵魂的平安在于相信上帝的恩典和俯伏在神圣的意志面前
第三章
马丁· 路德宗教改 革及其思想

2.冲突加剧 1520年,教皇曾去信警告,呼吁焚烧所有路德的 著作,并下令要路德在两个月内悔改,但此信却被 路德焚烧了。1521年1月2/3日,路德被教皇开除 教籍。 同年的4月,路德被传到沃尔姆斯国会听审,由德 国皇帝查理五世亲自主持。结果,路德被命令在21 天内回到威登堡,而且不准再讲道。查理五世正式 发布将路德逐出教会的沃尔姆斯敕令。
52、 信靠赎罪券得救,使徒劳的,即使教宗的使 者,纵然是教宗本人用自己的灵魂担保。 53、 凡因宣讲赎罪券,而叫有些教会完全不讲上 帝圣道者,便是基督和教会的敌人。 65、 因此,福音的宝藏是从前用以捕捉人才的网。 66、 赎罪券的宝藏却是现在用以捕捉人财的网。 67、 贩卖员大声疾呼,谓赎罪券系最大的恩典, 其实应视之为牟利最大的工具。 68、 若与上帝的恩典及十字架的敬虔相比较,赎 罪券实在是微不足道。”

闵采尔的主张深受下层群众的欢迎。路德是个保守 的人,到处演讲,反对暴力,反对农民运动,反对 任何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动。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反 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要求各诸侯镇压起义 农民。 1525年5月,在各地诸侯的合作下,闵采尔等在弗 兰肯豪森被打败,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 路德虽不是农民运动失败的主因,但他反对农民运 动,对宗教改革的推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路 德从此失去部分民众的支持,农民对他的反对尤其 激烈。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元1483-1546年)“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

路德算什么﹖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什么人钉十字架。

我不是﹐也不愿作人的师傅。

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傅。

”--马丁路德历举世界古今人物﹐以一生事业而使世界历史为之焕然改观者﹐除耶稣基督﹐莫如马丁路德。

路德在德国绍林吉森林边缘的埃斯勒本的一个矿工家出生。

双亲都是思想简单﹑不拘教会礼节的虔诚信徒。

但他父亲的精神志气非一般乡下人可比。

路德也秉承父母的特性﹕刚毅﹑果断﹑无畏﹑粗犷﹑苦干﹑奋斗﹑保守等皆来自童年及早年在家和在校严厉管教的生活﹐形成他日后担受极克己的修道生活。

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廿一岁那年﹐他刚从大学拿了硕士学位﹐正要按父亲的心意迈向法律事业。

他是在取悦父亲﹐但看来却不能取悦一个更高的权柄﹐他感到神的愤怒在他头上晃来晃去。

“你怎能敬虔到一个地步﹐令圣洁的神心满意足﹖”他常这样自问。

一天晚上﹐当他从父母家中走回法律学院时﹐突然遇到一场猛烈的雷暴﹐闪电撕裂天空﹐而这个廿一岁的法律学生便哀求神饶命﹐起誓愿意进入修院以报答神的恩泽。

两星期后他履行承诺,此举令父母失望﹐使朋友震惊。

他在修道院三年得到神学学士﹐继续任教兼研究而得神学博士。

几年后﹐他被调到威登堡一所修道院﹐担任当地一所新建大学的圣经研究讲师。

在学时期﹐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

”他既醒悟﹐就立时回转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

当时的天主教教庭腐败﹐既对德国教会任意课税﹐又随意干预授任圣职﹐被剥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对教会的死气沉沉大感不满﹐所以一有人呼喊﹐就会唤起大家响应。

正当路德开始教授神的话语~~特别是“罗马书”及“加拉太书”时﹐他有了新发现﹕“义”不是凭行为而得﹐而是靠基督早已为我们成就的事﹔借着基督与神发生的新而喜乐的联系﹐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情愿遵从神旨意的新生活﹐因此路德发现罗马教廷的错谬很多。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课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课件

• 1524年8月,伊拉斯谟在巴塞尔发表了 《论自由意志》(On Free Will)的文章。 • 伊拉斯谟认为意志的力量来源于理性, 是不会被亚当的堕落所破坏的。伊拉斯 谟没有考虑到路德对因信称义和成圣, 以及在悔改前的人(意志是无力的)和 悔改后的人(意志因上帝的恩典而自由) 的区别。 • 这样,他认为否定意志自由是危险的教 义,这会减弱人的道德责任感。
• 二、灵性挣扎阶段 • 马丁路德是个敬虔的修士,渴望成为一个表 里一致、圣洁的人。他追求深度的属灵生活, 却常常落在挣扎与绝望之中。 • 他的困扰是:愈想成为谦卑的人,便愈触碰 到心里彷佛是扎了根的骄傲;愈要敬虔,心 里愈有反叛的意念:愈要圣洁,便愈发现灵 魂深处的罪恶,愈觉得自己离圣洁的标准甚 远,就像保罗所说的:立志为善由得我,只 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他落入极 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 三. 反对售卖赎罪券 • 在中世纪后期,教廷财政收入非常拮据。 一方面,原来每个地区的教会与人民均须 向教廷缴税,称为彼得便士(Peter‘s Penny);但随著世俗君王权力日益壮大, 他们从中剥削并禁止其辖地的教会将金钱 运至上缴罗马教廷,教廷财政便自然陷入 困境了。 • 另一方面,教廷与教会上层人士生活日益 奢华,亦是财政危机的罪魁祸首。教廷面 对经济困扰,必须广开财源,赎罪券的发 售是其中一个征集资金的方法。
• 1525年6月13日,路德结婚。路 德原为奥古斯丁修会修土,一直 严守独身;后虽摆脱修道主义, 因长期习惯了独身生活,起初不 愿结婚。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民 拆毁修院,强令修士还俗。女修 院解散后,修女由于没有谋生的 能力,唯一出路便是出嫁,等待 修院为她们安排婚配。 • 路德四十岁那年,由于有一间女 修院的一位修女叫凯瑟琳· 冯· 波 拉(Catherine von Bora)未能

(完整版)西方文化概论试题

(完整版)西方文化概论试题

西方文化概论试题1.希腊神话中的美神是(阿佛洛狄忒),她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兰诺斯)、(克洛诺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雅典娜),美神是(阿佛洛狄忒),酒神是(狄奥尼索斯) 2.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而对众神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神谱)希腊神话主要是(地中海)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在“黑暗时代“末期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撰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荷马和(赫西俄德)。

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命运)3 以克洛诺斯为首的老一辈神族是(提坦)神族,以宙斯为首的新一代希腊神族是(奥林匹斯)神族;与希腊正统宗教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奥尔弗斯)。

4.西方的历史之父是(希罗多德),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哲学之父是(泰勒斯),雅典民主制的杰出领袖是(伯里克利)希腊最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柏拉图)。

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为(理念论)/希腊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泰勒斯),他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作(水本原说);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亚里斯多德)。

雅典民主制的杰出领袖是(伯里克利),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是(苏格拉底)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和谐之美)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应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奥尔弗斯)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普洛提诺)和(斯多葛)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二远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西方教会的著名教父(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书中为基督教的灵肉对立思想和修道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课件7: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课件7: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个僧侣改变了世界
2017年是德国的“路德年”,1517年 10月31日马丁·路德开启了宗教改革,到今 天整整500年了。这个首先只是局限于宗教 的事件却对德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纪念宗教改革的活动将持续一年。德国也 特别将今年的10月31日定为法定休假日。 德国各地都在绞尽脑汁,寻找与路德有关 的蛛丝马迹。不管是他在某个教堂里演讲 过,或者是他坐马车路过的一个地方。
二、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
腓特烈
这场议会的审判最终的结果判定马丁·路德有罪。 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 硬态度,会议最终决定路德罪不致死,也不得离境。
路德在归途中,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等人以“拦 劫绑架” 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路德在瓦 特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一、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
1、原因
根本原因 政治原因 经济原因 思想原因
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直接原因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 “九十五条论纲”。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新教,首次在天主教 对欧洲 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
了道路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1.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
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
A 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一敕令体现了( )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

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潮流,加尔文将这一事业推向了高潮。

尽管两人都是在推动宗教改革,但有相同也有不同。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就相同点来说,两个人都反对教会对人们的残酷统治,反对教皇的统治,认为《圣经》才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每一个人不用通过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与上帝对话,《圣经》应该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来书写而不是只有一种。

两人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就神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两个人观点就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是人,而加尔文则认为是上帝。

其次,前者让人的精神获得了神圣性,而后者使得一系列经济活动也有了神圣性。

再者,前者十分看重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的作用,后者则认为上帝的拣选是最重要的。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思想

第二节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的发 展
• 一、早期的发展:争论与冲突 • 1.冲突开始 • 在整个世界因路德的《九十五 条》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萨克 森的选侯弗得烈坚决站在路德 一边要保护他。 • 1518年,路德被召往奥格斯堡 议会听审,由枢机主教迦耶坦 主持。迦耶坦要求路德收回 《九十五条》,路德不肯就范。
• 马丁路德得知赎罪券出售,内心非常不安。 他并非责怪教会藉发售赎罪券剥削信徒,也 非认为要花钱买赎罪券才能赎罪是太昂贵的 事;恰好相反的是,他指出能用几个小钱便 能得到赎罪是过分廉价了,救赎真的可以这 样廉价出售吗? • 虽然路德也相信补赎的观念,但他却不同意 人能藉著任何宗教的功德(包括奉献在内), 为自己赚取救恩或救恩确据;真是这样,上 帝的主权便给人褫夺了,上帝对罪的震怒何 在?
• 1514-1515年间,当路德读到罗马书一章17 节:惟义人必因信得生时,长期以来困扰 他的属灵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在这节经 文里,路德看到惟有藉著信心而得生命的 人,才被上帝看为义人,这节经文成了他 的属灵突破。 • 这个神学突破,也被称为是路德的“高塔 经验”(Tower experience), 因为他是在威 登堡奥古斯丁修院塔楼里一间有暖气的屋 子里做出这个重要神学发现的。
• 3.路德宗教改革的后期发展 • 纵然改革运动遇到不少困难,教会的改革 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修院被毁,所有圣 像被打碎;教廷财产被没收,用以支持新 教及慈善工作:平信徒有机会读圣经;德 文圣经出版;教士获准结婚;崇拜仪式简 化,并用德文进行,一切圣经没教导的东 西都被除去。
• 1530年,路德的忠心追随者梅兰西顿,向 奥格斯堡议会提交一份《奥格斯堡信纲》 (Augusburg Confession),这成为路德 宗的基本教义文件。 • 1532年,路德正式批准一个简化了的崇拜 礼仪。天主教会原有的七项圣礼(包括: 圣洗、坚振、告解、圣餐、神品、终傅及 婚配),被路德削减为三项:洗礼、圣餐 礼,及告解礼,后来更缩减为只有洗礼及 圣餐礼。

马丁·路德语录

马丁·路德语录

马丁·路德语录马丁·路德语录:挑战权威,引领改革的力量马丁·路德,16世纪的德国神学家和改革者,他的言论和行动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行动,挑战了当时教会的权威,引领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他的语录不仅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树,那就成为灌木丛",这是马丁·路德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使我们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可以通过自己微小的努力和影响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大树还是灌木丛,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马丁·路德的另一句名言是"即使我知道世界将在明天结束,我还会种下一棵苹果树"。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和对希望的坚持。

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希望和信心,为了未来的美好而努力奋斗。

就像种下一棵苹果树一样,我们的努力可能不会立刻见效,但它会为未来的世代带来收获和希望。

"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这句话揭示了马丁·路德的勇气和坚定。

在当时的社会,他挑战教会权威,公开质疑教义,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行为。

然而,他并没有被恐惧所束缚,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面对恐惧时,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

"错误不是犯罪,但坚持错误就是",这是马丁·路德的一句警示。

他认为,犯错是人之常情,但坚持错误则是对真理的背离。

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正。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更好地改进自己。

马丁·路德的语录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思想和行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了改革运动的象征。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可以从他的言行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挑战,引领改革的力量。

马丁路德的婚姻神学思想研究

马丁路德的婚姻神学思想研究

马丁路德的婚姻神学思想研究马丁路德无疑是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先驱。

不仅仅是在宗教上,他在婚姻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基督教的婚姻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婚姻神学思想在今天仍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本篇文章将详细探讨马丁路德的婚姻神学思想,并从5个例子出发,来证明其思想的重要性。

马丁路德认为,婚姻是一份神赐的礼物,神通过婚姻给我们奉献伴侣、繁衍子嗣、建立家庭、过幸福生活的机会。

婚姻是指两个人在神的安排下,通过爱情结合而成为一体,建立起家庭,共同生活一生的关系。

婚姻对于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象征着基督与教会的关系。

婚姻中的爱也应该符合基督徒的爱,即真实、忠诚、守信。

例一:婚姻中的责任马丁路德强调婚姻的责任是共同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他认为,夫妻间应该合作、一起责任和承担,共同面对各种挑战。

在他的一篇文章《关于婚姻》,他写到,婚姻是一个双方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育子嗣,更重要的是双方应该携手共同度过一生。

例二:婚姻的忠诚度马丁路德强调婚姻中的忠诚度,他认为,婚姻是由夫妻双方一起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由一个人或一家族建立起来的。

夫妻间应该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共享权利,保持忠诚并且永远沟通,以维持早期的感情。

在马丁路德的儿童教育和家庭生活中,婚姻的这种忠诚度是他强调的重点。

例三:婚姻的坚守马丁路德认为,婚姻是一项永恒的承诺,夫妻两人应该携手走过一生。

在《关于婚姻》一文中,马丁路德写道,婚姻不是一张合同,它并不容易受到破坏或解除。

婚姻是一项永久的承诺,至死方休,与伴侣共同成长、体验富足生活、繁衍后代还有互相支持。

例四:婚姻中的爱马丁路德认为,婚姻中的爱是建立在彼此尊重、接受、欣赏与理解的基础上。

夫妻之间的爱应该象征着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是一种互相的慈爱、真实和关注。

在男女角色划分中,马丁路德强调了对于妻子母亲角色以及对夫妻之间的爱的重要性。

例五:婚姻的圣洁化马丁路德认为,婚姻的放纵、滥交、花心等现象,都是对婚姻圣洁的摧毁,它不仅是违背上帝的旨意,而且也会伤害他人。

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实践

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实践

马丁·路德是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实践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育理念1. 基督教信仰为本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理念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强调信仰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应服务于信仰的传播和深化,使个体在信仰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2. 人人皆可受教育马丁·路德教派主张教育应面向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3.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马丁·路德教派强调教育应贴近生活,关注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

他们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二、教育目标1. 培养信仰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个体的基督教信仰。

通过教育,使个体深入了解基督教教义,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

2. 培养品德教育应关注个体品德的培养。

马丁·路德教派认为,个体在信仰的引导下,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培养能力教育还应关注个体能力的培养。

马丁·路德教派主张,教育应使个体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教育内容1. 宗教教育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内容以宗教教育为主。

主要包括《圣经》学习、基督教教义讲解、宗教仪式等。

2.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学科。

马丁·路德教派认为,文化教育有助于个体全面了解世界,培养其综合素质。

3. 社会实践教育马丁·路德教派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是马丁·路德教派常用的教育方法之一。

19-20版: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创新设计)

19-20版: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创新设计)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程标准学习要点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2.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1.重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2.难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九十五条论纲”1.原因(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4)直接原因(导火索):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1)德意志经济显著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德意志是天主教世界受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

(3)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马丁·路德的推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教义(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1)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1)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因信称义”的历史作用(1)否定了受罗马教廷控制的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2)否认了教皇的神权地位。

(3)促进了本民族教会的建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1.对德国: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把《圣经》译成德文,既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思想家、世界历史文化伟人。

16世纪初他发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基督教改革运动。

在改革中他成为这一运动的思想领袖,并建立了路德宗和基督新教。

我们可以从1518年,所写的《海德堡辩论》,以及1520年所写的三大名著《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等著作中,看到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一)神学的分类在路德所著《海德堡辩论》中,他将神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荣耀神学,第二类是十字架神学。

荣耀神学是从世界去认识神,企图运用理性,透过神所创造的宇宙去证明神的存在并掌握他的属性。

中世纪的神学家所高举的就是荣耀神学,他们一方面用理性去证明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根据神的创造去推断神的属性。

这样做,他们不单高举了人的理性,更将被造之物提高到与神属性同等的地位,仿佛人可以从被造物的性质看到神的本性。

所以,荣耀神学就是荣耀人的理性,荣耀宇宙的奇妙。

十字架神学认为人是被造物,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不可能穷尽神的奥秘,神的本性与旨意是深不可测的,是人的理性不及的,假若神不向人启示,人绝不可能认识神。

要认识神,我们就得谦卑的按照他的启示,他的方法、他的途径。

神最清楚的向人启示他自己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创造,而是十字架。

在十字架上,神的尊贵、荣耀、权能、公义慈爱与他的谦卑、宽容、忍耐结合在一起。

透过十字架看神,神不再单单是一位高高在上,在权力、威严和绝对智慧中的神,而是一位亲自来到罪人当中,为罪人死的救赎主。

道成肉身与十字架受死的奥秘,粉碎了人理性的骄傲,叫人谦卑下来,听任神用他的途径去启示自己。

(二)重要的神学理念(1)唯靠圣经(或惟独《圣经》)。

在路德的神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圣经的权威。

唯靠圣经即信仰生活最高的权威是圣经,教会不是信仰最高的权威。

对路德来说,圣经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的依据。

教皇的谕令、议会的决定、教会的传统,这一切与圣经对照起来,便显得微不足道;它们固然可能是真理的表达,但却不是真理的依据,只有圣经是神启示的真理的依据。

当时,罗马教宗在西欧居于太上皇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敛财手段多样,经济上富有,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西欧的宗教与精神领袖,掌握着遍及各国的天主教会。

为了维护教宗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主教有一整套神学理论及其支柱,以论证教宗至上、神职人员至高说教的正确性。

他们认为教宗是上帝在现实世界的代表,这是教宗的一大法宝。

因为基督教信仰的神是上帝,教宗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代表,当然就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高统治者,凌驾于一切人之上,包括皇帝、国王、贵族,都要听从他的调遣。

所以,他在西欧享有最高的权威,具有对世俗政权和万民的领导权、圣经解释权、教规立法权、赎罪赦免权、终审判决权,并且言出法随,他的决定就是教规,任何基督徒均不得违反。

这种专制君主式的宗教领袖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路德集中世纪宗教改革之大成,以圣经为依据,在三大名著中,抓住了罗马教宗主张的神职人员是"神人中介"这一理论要害,提出圣经才是教会最高的权威,基督是神人唯一的中保,否定了教宗的最高权威。

(2)唯靠信仰;(或唯独信心,即强调人得救靠的是信仰,不是藉圣礼或好行为得救)。

因信称义是路德十架神学的中心,也是路德对神学的最大贡献。

天主教会认为,世人的祈福与赎罪只有通过神职人员主持的七项圣礼,才能与上帝取得联系,始能得到降福与宽容。

个人在其他场合均不可能与上帝直接交往,因而离开圣礼便不能得救。

同时信徒必须行善功,做好事,包括购买赎罪券,才能赎罪,减轻或免除"炼狱"之苦。

针对天主教的这些观点,马丁路德提出惟靠信仰,强调人得救靠的是信仰,不是藉圣礼或好行为得救。

"唯信称义"理论,一举摧毁了教宗的理论支柱。

这一理论在圣经中已有记载,如《罗马书》中即有"义人必因信得生","凡信他的都得到义"。

这一思想过去都译为"因信称义",路德认为在德语中,只有译为"唯信称义"才符合圣经的原义。

他说:"灵魂称义不因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你可以通过这种信仰而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到赦免"。

意即唯因信仰,而不是由于其他,亦不需要神人中介,都可以得救。

人有了信仰,根本就不需要神职人员的圣礼,也不需要念经、斋戒、施舍、朝圣、购买"圣物"和赎罪券等,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得到上帝的"生命,真理,光明,和平,正义,救恩,快乐,自由,智慧,能力和光荣,以及我们所估计不到的各种幸福之道"。

路德的这一简明的教义,打破了神职人员垄断人与上帝联系的特权,建立了人与上帝的新型关系,满足了人们宗教上的需要。

人人都可在阅读圣经的基础上,产生信仰,从而得到宗教上的解脱。

这就把以罗马教宗为代表的天主教会和神职人员抛到一边,成了多余的人,无用的人。

当时,法国有一位主教对这一点认识非常深刻,他一针见血地说:路德的"唯信称义"使他们成为失去了咸味的盐。

信心,对路德来说,不是承认一些信条,而是被神抓住与神发生关系的经历,人的信首先由神的信实开始;神首先主动地向人施恩,邀请人与他再度建立关系。

当人对这作出回应,与神和好,在他的恩典中生活,那便是信心的经历。

因此信心是一种与神相交的经历;信心的对象不是一堆的信条,而是神自己。

当人相信时,这是表示他完全信任神,无条件的将自己的生命交与他。

当人肯信任神时,他便会将自己的生命向神开放,让神的生命灌注入他里面。

当我们接受基督,我们便于他联合,他的义便灌注入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我们的义。

因此我们的义不是我们自己因善行得来的,而是因与基督联合从基督得来的。

因此,真正的信心是完全被神的爱和恩典征服,让神自己为我们成就救恩,让神为我们建立他与我们之间的关系,而不再靠自己的能力去追求提升。

信心是一种绝对的投靠和归依。

更重要的,信心是每个人很个别地向神的回应,每个人都要自己向神作回应,没有人能代替:圣人不能替代,教皇也不能替代,圣礼也不能代替。

人除了以自己的生命投向神,他不能用其他东西来代替,不是他的金钱、房产,也不是他的势力,神要得着的是那个人自己。

(3)唯靠基督(唯独基督)天主教强调教宗是上帝在现实世界的代表,强调教士特权论,教宗、教士掌握着进入天国大门的钥匙,天主教强调"圣礼"得救论和"善功"赎罪论且圣职人员实行的圣礼才有功效。

天主教认为可以向圣人祷告,向圣母祷告,圣人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由圣人把我们的需要告诉耶稣更有效。

针对这一点,马丁·路德则强调惟靠基督,只有基督是神人之间唯一中保,圣人不是。

(4)唯靠恩典赎罪卷是当时对救恩误解的缩影。

赎罪卷将重价的恩典变成一种廉价的恩典,仿佛这恩典是用金钱可以购买的。

路德认为救恩绝不是靠金钱可以购买的。

路德对神的恩典体会得很深,乃因为他对人的罪性的可怕体会得很深。

在他的经历中,人要立志为善,但行出来的尽都是恶。

人幻想自己能够行善,也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美善,便构想美善是如何如何,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满身败坏,被罪恶的势力捆绑,完全没有能力行善。

人既没有能力为善,也当然不能拯救、不能靠自己称义。

那么人得救完全是出于神,是借着神的恩典,透过信心而得着。

救恩乃是神怜悯的白白的恩赐,人类对于救恩完全无能为力。

强调惟独恩典,就否定人不可靠自己行为得救。

(5)信徒皆祭司马教廷认为,教宗握有耶稣基督通过门徒彼得授予的神权,亦称"钥匙职",即打开天堂大门的权力。

这种权力由教宗授予主教,主教授予神甫,因此各级神职人员掌握着神权,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唯有他们主持的圣事,始能生效,得到神恩。

他们的理论是,神职人员是受了神的"印记"的人,是"属灵的等级",所以高人一等。

一般基督徒,包括皇帝、贵族在内,均为"属世的等级"。

当时的西欧社会也据此划分为三个等级:教会贵族为第一等级(包括主教以上的教职和修院院长等),第二等级是世俗贵族(皇帝、国王、公爵、伯爵、侯爵以及子爵、男爵等),第三等级为市民、农民、平民、手工业者。

天主教会认为,第一等级和属灵的等级,不论其本人道德品质如何,都是"特殊"的人,高于世俗人士的人,所行的圣事均有效。

因此世俗百姓只能听从他们的摆布,匍匐在他们的脚下,像对上帝一样,恳求哀告。

路德认为,按照圣经,教会是一切基督徒的集合,哪里有基督徒哪里便有教会。

基督教除了基督是领袖外,没有别的领袖。

教会在现实世界上没有"头",主教和教宗都不能统治它,只有天上的基督是"头"。

这一理论就从根基上否定了教宗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彻底否认了神职人员的特权。

他还说:每个基督徒,经大家同意,都可以主持圣礼,均能生效。

我们都是神职,彼此没有区别。

无论每一个信徒在什么岗位上,他的工作都应该是神所呼召的,因此工作没有圣俗之分,所以教会内圣品人员与平信徒的分界绝不是身分的分界,而是工作岗位的分别。

路德将呼召扩充到信徒的职业上,叫信徒认识无论作什么他都是在服侍神、敬拜神,这样对职业的理解在欧洲的文化发展中,至为重要。

在另一方面,既然每一个信徒都有祭司的身份,他们便可以直接来到神的面前,领受神的赦免,也可为人代求,更可以直接聆听神的话语,并宣讲神的话语。

由此就彻底地剥下了教士的神圣外衣,否定了他们的特权,体现了人人平等。

这样,路德大大的扩大了平信徒事奉的责任,这一点对日后教会及信徒个别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政治的角度看,“信徒皆祭司”为民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既然每一个人都是祭司,每一个人都有权侍立于神的面前听命于祂,每一个人都有同等责任去服事他的弟兄。

在神面前,平民、平信徒与王孙公子,与圣职人员完全平等。

改教派的教会以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去治理教会。

比如,长老会的长老,权力虽然很大,但他们也是平信徒选出来的。

其它的如浸信会、公理会等会友的权力更大。

当他们习惯了以民主的方式治理教会,也同时感觉到用同样的方式去治理国家。

美国以民主制度立国,可以说完全是以治理教会的模式为蓝本。

在欧洲,这种民主的思想透过教会体制孕育生长,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假如没有改教运动,西方的民主政治不知还要等多久才被建立。

(6)圣礼——洗礼、圣餐礼针对天主教的"圣礼"得救论和"善功"赎罪论,路德的圣礼观认为,凡圣经中无记载的圣礼,一律无效,只保留洗礼与圣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