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汉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两汉文明概述》课件

《两汉文明概述》课件
住:两汉时期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也有民居、客栈等小型建筑,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居住状况。
行:两汉时期的交通工具以马车、船只为主,同时也有步行、骑马等出行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交通状况和人 们的出行习惯。
婚姻家庭与生育观念
婚姻观念:重视家庭、尊重父母、重视礼仪 家庭观念:重视亲情、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 生育观念:多子多福、重视子女教育、注重家族传承 风俗习惯:结婚仪式、生育仪式、节日庆祝等
节日起源:介绍节日的起源和历史 背景
节日与习俗
节日习俗: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习 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贴春联、放 鞭炮、吃团圆饭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主要节日:列举并简要介绍两汉时 期的主要节日,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等
节日意义:阐述节日在两汉社会生 活中的意义和影响,如增强家庭凝 聚力、传承文化等
探讨两汉文明 对后世的影响
和启示
课件封面
课件结构
内容介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总结与展望
两汉文明概述
两汉文明的形成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与
思想繁荣
秦朝统一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汉朝的建立与 巩固,以及汉 武帝时期的政 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 通,促进东西 方
两汉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 地位
两汉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两汉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两汉文明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两汉文明的未来发展前景
传承与创新:两汉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继续在传承中不断 创新,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两汉文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 的重要内容,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汉赋与汉代

汉赋与汉代

汉赋与汉代作者:张新科《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9日08版)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之道,时为大。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

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接受等有重要的影响。

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

从刘邦建国、文景之治到武帝前期,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

三年灭秦、五年楚汉战争,长期战乱给汉初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恢复经济。

与之相适应,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主要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

而且《史记》《汉书》记载“景帝不好辞赋”。

在这种情况下,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

据《汉书·艺文志》,陆贾、朱建及藩国吴王、梁孝王、淮南王门人有一些创作,但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另外还有淮南小山《招隐士》、庄忌《哀时命》。

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此期特别的作家是枚乘,他曾游于吴、梁,其创作《七发》目的在于讽谏诸侯王,形式上大肆铺排,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

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

此期政治上虽有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等波澜曲折,但整体上是大一统天下、是积极向上的时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

汉武帝对辞赋颇有兴致,不仅大力提倡,而且自己创作。

班固《两都赋序》云:“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对世界科技的贡献
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等,对世界科技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世界 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科技与文化的互动
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科技的发展为 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文化的繁荣又 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04
两汉时期重要科技成就及代表人 物
蔡伦改进造纸术
01
原料创新
蔡伦使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相较于前人使用的丝织品,成
本更低且来源更广泛。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目录
• 两汉时期科技概述 • 两汉时期文化概述 •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 两汉时期重要科技成就及代表人物 • 两汉时期重要文化成果及代表人物 • 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01
两汉时期科技概述
农业技术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耕作技术的改进
两汉时期,铁制农具如犁、锄、镰等 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外来 文化和科技,如佛教建 筑、雕塑、绘画等艺术 ,以及佛教医学和天文 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科技与文化在交流中融合
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交 流,使得中西方文明在相互碰撞中得以融合和发展。
外来文化的吸收
两汉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 涵,同时也为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班固在《汉书》中注重史实的 考订和文献的征引,使得《汉 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汉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将纪、传、表、志等融为一体 ,使得历史叙述更加系统完整 。
汉代乐府民歌——反映民间生活与情感的艺术瑰宝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授业图: 授业图:汉 代崇尚儒学, 代崇尚儒学,经 术成为入仕之途, 术成为入仕之途, 不少家族世代治 经,形成家学传 统,老师和门生 之间形成终身的 师承从属关系。 师承从属关系。
授业图(汉代画像) 授业图(汉代画像)
(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2. 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数学成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如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农业 1.农业 ①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②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3. 文学 汉赋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西汉早期麻纸 甘肃放马滩出土) (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像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 古代数学专著, 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 学发展之源流, 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 补和修订, 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 公元1世纪)成书, 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 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方法。 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 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 学体系的形成。 学体系的形成。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朝的财政收入。
促进了汉朝与海外国家的政治联系
03
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也加强了汉朝与海外国家的政治
联系,为汉朝的对外关系奠定了基础。
汉朝使者出使西域,增进相互了解
了解了西域的地理和文化
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和文化,为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播了汉朝的文化和制度
汉朝使者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也向西域各国传播了汉朝的文化和制度,促进了西域各国对汉朝的了解和认同。
艺术成就
画像石、画像砖等独特艺术形式展现汉代审 美观念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01
借鉴两汉时期科技创新精神,关注现代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尝 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
02
传承和弘扬两汉时期优秀文化传统,如尊师重道、仁爱诚信等思想,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06
CATALOGUE
科技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
丝绸之路开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意义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商品、技术、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汉朝与西域、中亚、印度等地的交流更加频繁,东西方文明之间的 交流得以加强。
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知识,如冶铁技术、纺织技术、天文学、医学等 ,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农业技术
铁制农具普及,牛耕技术成熟,水利设施完善
医学成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外科手术与麻沸散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数学与天文学:九章算术,浑天仪与地动仪的发明 两汉时期文化特色
儒家思想为主导,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并存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文学繁荣

汉文化-制度、车马服饰、饮食、风俗习惯、邻邦关系

汉文化-制度、车马服饰、饮食、风俗习惯、邻邦关系

吕后助刘邦杀韩信,彭 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 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
此地以后也为成太后居地。 未央宫在长乐宫西, 位城西南角,东西长 2300 米,南北长约 2000 米,皇 帝居此,为朝会、布政之地。
2、北宫、桂宫、明光宫
桂宫在未央宫北,东西长880米,南北长约1800米。 北宫、明光宫宫垣未探明,这三个宫为太后、皇后以下的 皇帝内室居地。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 周回十里。高帝时制度草创, 孝武增修之。明光宫建于 汉武帝太初四年秋,《汉书》记载:“ 武帝 求仙起 明光 宫 ,发 燕 赵 美女二千人充之。” 明光宫与长乐宫。桂宫以及未央宫之间皆有阁道相 连。
二、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免
1、 汉朝人才的选拔是“推荐为 主考试为辅”也就是“乡举里 选”。每年各郡给中央推荐一 位,然后经过“问策”通过之 后是为郎官。到了汉武帝时设 了太学,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渐渐的人才选用多依靠考试。 考试毕业分为两等,称为科。 甲科出身的入内庭为郎,乙科 出身在外地方为吏。这样慢慢 地进入中央皇帝身边的郎官全 都是知识分子。 太学的设立,也是中国几千 年科举制度的开端和基础。
南越
• 南越国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汉 朝境内的割据政权,国都位于番禺(今中国广州 市内),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 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 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 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 郡后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 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前112年, 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 帝于前111年所灭。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 代君主。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 初元年,规模宏大,有 “千门万户”之称。武帝 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 《三辅黄图》载:“周二 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 央宫西、长安城外。”属 于上林苑的一部分。 甘泉宫位于咸阳淳化 县,是 " 黄帝以来祭天圜 邱之处 " ,也是黄帝升仙 的地方。历来帝王对长生 不老和得道升仙都很热衷。

两汉时期的文化

两汉时期的文化

两汉时期的文化一、史学官府撰修本朝历史的传统,在秦汉时期被继承下来了。

汉武帝时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要求,这就需要整理古今历史,用以说明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太史令司马谈次第旧闻,裁剪论著,开始了这一项繁重的工作,但是没有完成。

司马迁是司马谈之子,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死年不详。

司马迁幼年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二十岁后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还曾出使巴、蜀、邛、筰、昆明,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有很广泛的社会见识。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为太史令。

他继承父业,遍阅国家藏书,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修《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被武帝处以腐刑。

他效法古代一些著名人物在困厄中发愤著书的先例,完成了不朽的著作《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

它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的中国通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历史著作。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以表、书为辅,合编年、记事等体之长,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

《史记》作为一种不朽的名著,可贵之处首先是在当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如实地和多方面地勾画社会历史。

《史记》一方面把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制度与大事,同政治制度、政治大事并于一书,广泛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另一方面,它又把医生、学者、商贾、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传记,与帝王将相并于一书,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历史动态。

《史记》把许多少数民族的杜会历史写成列传,更增加了历史的完整性。

《史记》在记载某些人物时所持的态度,表现了这一著作的杰出的思想价值。

它把项羽同秦始皇、汉高祖刘邦一起列入本纪,把农民领袖陈涉(胜)同诸侯一起列入世家。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pptxx年xx月xx日•两汉科技发展•两汉文化成果•两汉科技对后世的影响•两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目•两汉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录01两汉科技发展1农业技术23两汉时期,铁农具逐渐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铁农具汉代出现了犁耕法,利用牛力进行耕作,减轻了人力负担。

牛耕汉代出现了选种技术和陂塘灌溉技术,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选种与灌溉03交通水利汉代注重水利交通工程的建设,如京杭运河等,为水路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水利工程01防洪工程汉代注重防洪工程的建设,通过堤防、水闸等设施,保护了农田和城市的安全。

02灌溉工程汉代修建了许多灌溉工程,如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汉代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丝织品、麻织品和毛织品等品种丰富,质量优良。

纺织技术汉代制陶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出现了许多陶器品种,如釉陶、彩陶、三彩等。

制陶技术纺织与制陶冶铁技术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炼铁方法,如块炼铁、生铁和熟铁等。

铸造技术汉代铸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铸造工艺,如失蜡法、翻砂等,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的铸件。

冶炼与铸造02两汉文化成果汉赋两汉时期,赋这种文学形式盛行,以《离骚》为鼻祖,开创了“骚体赋”、“汉大赋”等重要流派。

五经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官方教材,对两汉乃至中国后世的哲学、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与哲学书法与绘画隶书两汉时期,隶书逐渐成为官方字体,由秦八百石刻所发展出的章草、今草、狂草等草书字体也得到发展。

绘画两汉时期,绘画逐渐摆脱了装饰和宣传的作用,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壁画、漆画、帛画等形式的绘画作品。

篆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为基础发展出篆书,两汉时期,篆书被广泛应用。

汉代石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出现了《霍去病墓石刻》、《鲁灵光殿石刻》等作品。

石刻两汉时期,砖雕得到了广泛应用,出现了大量砖雕墓、砖雕门楼等作品。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1.汉代再次出现作家群体2.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3.汉代文学和经学出现双向互动,二者彼此渗透4.汉代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

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

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

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

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

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

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其中包括: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

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

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的。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

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

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汉朝文化

汉朝文化

历史年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强盛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 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代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 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认为蜀汉作为地方割据政权延续汉室,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 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汉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朝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 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地域划分
01
荆楚文化
02
齐鲁文化
03
中原文化
04
关中文化
06
其他文化
05
北方文化
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 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 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 龊”。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 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 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 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 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 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 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 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 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安——汉文化的起源之地

西安——汉文化的起源之地

西安——汉文化起源之地公元前202年,经过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上演“霸王别姬”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定都于“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在这片沃土上伟大的华夏民族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名字“汉族”,他们的文化传承也在这里逐步形式,最终发展成为“汉文化体系”影响后世千百年。

我们说西安是汉文化的起源之地,不仅因为这里曾经是辉煌一时的西汉都城,更因为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化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存在,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得到全方位的呈现,并得到世界的认同。

一、什么是文化“起源”以及汉文化起源地之争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最先形成的地方称为文化起源地。

在谈论汉文化的起源地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文化范畴内“起源”意义。

在辞典上,我们不难查出“起源”的意思为:事物产生的根源。

以这句话我们套用于文化起源上可以这么解读,“文化”就是这个“事物”,“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就是“产生”,而“根源”就是“促成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当一种文化还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或无意识中时,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物质载体和独特的文化呈现、文化符号时,我们只能说这种文化启蒙了。

那么当一个文化发展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已经起源呢?也就是说人类重要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在这里形成了呢?首先,它要形式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形成;接着,它要以物质为载体得到传播和呈现;同时,它要形成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化符号得到最大范围内的认可,才算是文化的起源。

了解了文化起源和文化起源地的条件之后,我们来一起看下比较流行了,关于汉文化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法,这里归纳如下:1、籍贯说。

也就是根据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徐州来确定汉文化起源的说法。

文献记载,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沛郡丰邑中阳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丰县人。

因其地隶属江苏省徐州市,所以就有了汉文化乃徐州起源一说。

汉代文学与汉代服饰文化

汉代文学与汉代服饰文化

为上襦 ”《 ,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 中的刘兰芝“ 妾有 绣腰襦 , 葳蕤 自生光。 红罗梭斗帐, 四角垂香囊 。 ” “ 著我绣夹裙 , 事事 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 头上玳瑁 光。 腰若流纨素 , 耳著 明月 。 被迫成婚时“ ” 朝成 绣夹裙 , 晚成单罗衫”辛延年《 , 羽林郎诗》 中的胡 姬“ 长裾连理带 , 广袖合欢襦 ” 这些是社会中的普 。 通女子 , 她们 的服饰虽不华丽 , 但也色彩鲜艳 , 搭
级 、 位 、 业 之人 都 统 统 纳 入笔 下 , 现 出异 彩 地 职 呈
活 中,占了重要 的地位。”1 [ 郭沫若先生也认为, 1
“ 裳是 文化 的表征 , 裳是 思想 的形 象 ” 的确 如 衣 衣 。
纷呈的服饰展示长廊。 昝风华在《 汉代风俗文化与 汉代文学》 中曾谈到 ,汉乐府诗写人 , “ 往往详于服 饰举 止而略于容貌肌体” 嘲 其观点既有独 到之 ,s s 处 又稍显偏狭 , 其实不仅仅是汉乐府诗 , 汉赋 、 散 文及其它文学样式在描写人物时都会花费大量笔 墨描 写人 物 的服饰 装 扮 ,从 而衬 托 表现 人 物 神貌 与气 质风 韵 。这 种描 写 方式 与 表现 手 法也 正 好 为 我们今天 了解汉代服饰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特点提 供 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王粲《 出妇赋》 中的弃妇“ 揽衣带兮 出户 , 顾堂 室兮长辞”王逸《 , 机妇赋》 中的织女“ 解鸣佩 , 释罗 衣 ”乐府诗《 , 陌上桑》 中的罗敷“ 缃绮为下裙 , 紫绮
熊 莹・ … J
( 中师 范 大学 文 学院 , 华 湖北 武汉 4 07 ) 30 9
摘 要: 汉代 服饰 在继承秦代 的基础 上又有 自化 , 汉代文学 以其 多样 的
形式 、 丰富的 内容和生动的文字展示 了庄重华美的汉代服饰 , 表现 出服饰与审美 、 伦理及 自然 的种种关 系 , 从而深刻地反 映 出汉代服饰文化 的审美思想 与深厚 内涵 。 关键词 : 汉代文学 ; 代服饰 ; 汉 文化 内涵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 0 10 — 0 4 0 10 — 6 6 2 1 )9 0 2 — 5

汉文化之美

汉文化之美
汉代 文化 总 的特 色可概 括 为 “ 自觉创 新 ” 。汉 代史 著体 例 完 备 ,代
品 数 量虽 不 多 ,但 表现 了汉 代 玉器 造
型 艺术 的高度 水 平 ,如 玉 奔 马 用 白玉
表 了中国封 建社会 史学 的最高水 平。 汉代哲 学可 分 自然、道 德 、宗教三 大流 派 ,但 主体 上 重于探讨 社会 人生 、人 伦纲 常 ,属 “ 伦理 道德 ”型 哲 学。 这些特 色的形成 ,与 中国特殊 的社 会发 展形 态有 关 ,更与汉 代大 一
品。
它成 为华夏传 统 文化的集 大成者和 中 国封 建大 一统文 化的楷模 。
张骞 出西域 首 次 开辟 了著 名 的丝 绸 之路 ,开 通 了东 西 方 贸易 的通
汉代 是 中国 最 早 发 明瓷 器烧 造 的 时 代 。两 汉 时期 是 原始 青 瓷 向成 熟 青 瓷 过渡 时期 ,汉代 瓷业有 很大 的发展 。 当时 东南 一 带窑 场 密布 ,陶 车 拉胚 成
了 ,器 物 的 轮廓 线 和刻 纹 ,也都 显 得 很流 利 。特 别是 汉 代 圆雕 的工 艺 美术
它延 续并发 展 了曾被 秦 帝国 中断的传统 礼 乐文化 ,形成 了以儒 家思想 为
核 心的大统 一 的封 建文 化。秦朝 统一 天下 ,但统 一 的时期 不长 。而汉 朝
统治 中国长达4 0 0 多年 ,这 就奠定 了中 国最 早 的大统一 的封建 文化。
的表 面被 广 泛 施釉 ,有学 者 认 为 是 受
罗 马及 欧 洲 人 制 造 琉 璃 技 术 的 影 响 ,
国为 当时 的人们 与上 述地 区有 着 密切
的贸 易往 来 。胎 质 灰 白细腻 ,釉 色青
弹壤

汉文化

汉文化

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

汉文化一般指称中国古代历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狭义上也可以理解成汉朝的文化,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一,语言文字汉文,完全以汉字书写。

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至今发展成通用简化汉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官话、粤语、吴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

中国大陆法律规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55(阴平声)、35(阳平声)、214(上声)、51(去声)。

南方江淮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区声调可达5~9个,保留入声,部分地区上声,去声分阴阳。

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是“汉语音韵学”,建立于公元5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语的词汇特点,一是单音成义,即一字一音表达一个意思,构成了一个语素(词素),独立使用。

二是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强,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词构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联绵词构成。

三是注重词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成语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语言集粹。

汉族的语法特点,第一是词序固定,一般按“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构成句子。

在现代汉语典型句型中,定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前面。

第二是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汉语在习惯上的表达与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语法理论中形态成份的约束,而受“意合法”原则制约。

汉代夔龙纹艺术特征研究

汉代夔龙纹艺术特征研究

2.1 面部特征 夔龙纹面部更确切地说是指除了角和眼部之外的头部特征。
这部位是夔龙纹发展演变过程当中变化较少的,汉代夔龙纹的面
作者简介 杨儒茜 /1998 年生 / 女 / 江苏徐州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与文化遗产(江苏徐州 221116) 姚君(通讯作者)/1979 年生 / 男 / 江苏徐州人 / 博士 / 教授 / 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及理论(江苏徐州 221116)
多种元素融合的 云雷地纹、纹钮融
对比构图
中,这种对称构图可以使得纹饰图案得到凸显,器物的体积感强
烈,这在汉代夔龙纹上也较为多见。汉代夔龙纹的构图大多遵循
形态构图上的对称,在对称的基础上又分成绝对对称与相对对 称 [7]。所谓绝对对称是指中心线两侧形态等形等量呈现的形式,汉 代夔龙纹样在形态上的对称以左右对称居多,中心通常采用一个 立体或者扉棱的兽面图像作为对称中心,两侧的纹样方向相反,
2 汉代夔龙纹造型特征
汉代夔龙纹的造型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类的思想观念和
日常的生活素材收集。汉代夔龙纹在整体表现上既有神秘感又带
有狰狞感,两者结合形成了崇高的形象,汉代夔龙纹造型具有很
强的审美价值,在对目前现有的汉代夔龙纹进行考证以及整理后,
大致可以将汉代夔龙纹造型特征进行分类,如表 1 所示 :但图案相同,组合ຫໍສະໝຸດ 为连续的图案,从视角效果上来看具有庄重
感。而相对对称指在对称的前提下,中心轴线两侧的图形在数量
或形态上有少量差异。这一对称形式使得位于中心轴两侧的夔龙
表 2 汉代夔龙纹构图特征类型
构图特征
示例图案
以兽面为中心的 对称构图
绝对对称 相对对称
动物形态夸张的 动物形态夸张的变

关于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及发掘路径的思考

关于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及发掘路径的思考

2020.4关于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及发掘路径的思考文/孙启祥“汉文化”在机关公文和人们口语中是一个模糊的宽泛的概念。

多年前,我曾撰写《“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文章,认为“汉文化”的本义是“汉族文化”,但它又可以指“汉代文化”“华夏文化”或“中国文化”;而在汉中,“汉文化”又常常跟“汉水文化”“汉中文化”概念混淆。

这些年,汉中发掘汉文化资源的呼声很高。

那么,汉中汉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进行发掘呢?这里略陈管见。

一、汉中“汉文化”的内涵就资源具备特色和历史上具有影响力而言,汉中的“汉文化”应该指“汉代文化”。

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始于汉中,自许为汉王朝继承人的刘备于汉中称王,他们本人及其部属在汉中都留有遗迹;而在这四百多年中,汉中也出现了几位三公九卿级的人物(西汉邓公、张骞位至九卿,东汉李郃、李固父子位及三公,其他各代汉中人三公九卿之和也不到4人),所以,就汉代文化而言,汉中占有一席之地。

汉中汉文化的实质,是以汉初汉王刘邦君臣遗迹、武帝时出使西域的张骞的遗迹及影响、东汉中期李固一门四代的遗迹及事迹、蜀汉刘备君臣遗迹及事迹为主体而体现和蕴含的汉代文化元素,亦即长期以来坚持和宣传的两汉三国文化。

其文化形式包括刘邦君臣的逆境中崛起,张骞、班超(封于汉中)的开拓进取,刘备君臣的折而不挠,郑子真、樊志张、卫衡等人的“穷则独善其身”和李郃、李固、李法、陈雅等人的“达则兼济天下”,涵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双重特质。

之所以将本属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纳入汉代文化,是因为在三国时期汉中主要属于蜀汉政权,而“蜀汉”本有“汉”之国号和“季汉”之史称;蜀汉的各项制度也基本上因袭两汉,具汉代之特性。

如果把汉中的汉文化诠释为“汉族文化”或“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也不是绝对不可,但却不够恰当,因为汉中的文化元素民族性不强,且各个时期文化遗存、文化现象严重不平衡,“汉族文化”的系统性连续性欠缺;而讲“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则过于笼统,其代表性更无法与关中和山西、河南、江浙的许多地方相比。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思考题
• 1、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 何? • 2、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那些方面?
三、汉代儒学独尊与经学的兴起
• (一)儒学独尊 • (二)经学兴起 • (三)经学内部的纷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罴黜百家、 罴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专治《公羊》的经学家董 仲舒提出来的。它一方面是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斗争的表 现,同时也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 在诸家学派中,只有儒家比较适应建立大一统和巩固农村 宗法血缘基础的需要。但是它不经过发展和改造,也不会 成功。这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
(二)思想统一措施
• 1.秦代:“焚书”、“坑儒” • 2.汉代:罴黜百家、独尊儒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秦始皇采取统一思想 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 而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 籍,给文化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是中国文化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经学与教育。 经学与教育。
• 从汉代开始,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几乎都以经学 为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准,经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 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 经学与学术。 • 从学术文化方面看,经学与中国的史学、哲学、 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据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 周予同先生在皮锡瑞先生的《经学历史》一书的 序中指出:“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 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 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影响与关系。经学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和延续, 起了巨大作用;也严重抑制了新思想的萌芽,阻 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汉代礼仪的重要意义

汉代礼仪的重要意义

汉代礼仪的重要意义
汉代礼仪的重要意义
汉代礼仪的重要意义,起源于中国古代礼教传统,在中国古代被深刻地体现在各个方面,重要性无可厚度。

汉代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

汉代礼仪的最大特点是以服务贵族为主,以强调宗族的荣誉和繁复的内务礼仪为精华,在汉代时期,礼仪被用来界定社会的不同阶层,显示出个人地位。

汉朝礼仪也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礼仪的根本意义是培养个人的礼貌。

礼仪是推动人们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和和谐相处的重要力量,在交往中能够促进充分了解,共同遵守古规矩,从而起到维护我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作用。

汉代礼仪根植于古代礼教,是中华文化在古代礼教中最重要的一条纽带,它把当时社会的思想底蕴和精神融入礼仪体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汉民族风格的礼仪文化,使得礼仪充满着神圣性,可以体现出社会人类的文化与哲学的思想。

汉代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宫廷圆桌礼仪、家庭礼仪、节日礼仪等,这些礼仪都是汉朝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汉朝文化,使其受到后世的瞩目。

另外,汉朝礼仪重视礼节,人们在家里、街上、宫廷都维护着严格的礼节制度,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维持和谐的社会环境。

汉朝礼仪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体现着汉朝文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礼仪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准则,是展示个人素养以及人与
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标志。

汉朝礼仪的学习与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充分体会到古老文明的魅力,增强我们的意识和意志,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抵是上古时代的战争搏斗的一种手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带 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游戏已非常盛行了。
(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徘优之观。 《史记·李斯列传》
《打虎亭汉墓闭合相扑图》
杂技:
形体技
主要有倒立(多为女伎,有的单臂倒立,技术娴熟,健美多姿); 飞丸跳剑(一种抛接丸、剑等道具的杂技,汉代大为流行);扛鼎 与弄壶(张衡在《西京赋》中讲到,“乌获扛鼎”乌获是我国古代的勇 士,扛鼎原是举重,后来发展为弄车轮,弄壶从扛鼎演变而来,相 当于我们今天的耍坛);冲狭(所谓冲狭就是钻圈,伎人手持双狭飞 身向环中冲去);都卢寻幢(相当于现在的顶竿,这项杂技为我国固 有,如爬竿)。
《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哀帝罢乐府官时:“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 颜师古注:“孟康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狮)子者也。’韦昭曰:‘着假面者也。
百戏是伴随着秦汉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德综合表演艺术, 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歌舞装扮诸种表演形式于一炉的 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百戏的起源:是经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 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就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并表演。百戏上承技艺术。
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 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 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 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汉疆域图
东 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 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 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 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 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 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 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重视农业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 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员,经常给予他们 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 省租赋诏令。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向人民开放 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并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实行 金融自由政策,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无不流通,商品 迅速发展。农工商业的发展,使文帝时期畜积财增,户口渐多, 国家的粮仓钱库溢满,海内殷富,天下家给人足,社会经济繁 荣。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 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 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难怪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 国戏曲的雏型,把百戏集演视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
角抵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角力游戏,又称相扑。它们主要是通过力 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
汉代与后世汉文化的关系
目录:
一、汉文化的定义 二、何谓两汉 三、汉代科技、文化 四、汉代在汉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汉文化的定义
汉文化可以是指汉朝文化或者汉族传统文化,即狭义的中华文化 ,以夏商周三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吉凶宾军嘉五礼以及仁义礼 智信五常为核心,汉文化也就是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强调的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而汉文化则强调的 是汉朝继承的华夏文化并被历代汉族人继承的文化。礼仪是汉文化最 大的特征,也是六艺之首。
东汉 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书写材料的变化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战国时代
蔡 伦 像
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
“神医”华佗
➢ 擅长针灸和外 科手术
➢ 制成全身麻醉 药剂“麻沸散”
➢创编“五禽戏”
华佗像
广
西
87



药 大 学
老 人




练 习 五
五 禽



儒家思想的学派
《三人倒立杂技俑》 洛阳七里河出土
西安博物院 杂技俑
“象人之戏”
汉代的象人之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乔妆的动物戏;一类是乔妆的各类 神仙、人物戏。乔妆动物戏起源甚古。传说尧舜时期就有所谓“鸟兽翔舞”、“百兽 率舞”之说,这是指人们装扮成各种禽兽之形进行舞蹈。先秦时期的乔妆动物戏大抵 与宗教祭祀有关,作为娱乐活动的乔妆动物戏,大抵在秦汉时期才广泛流行。
斗鸡、
走狗均属 于杂技的 雏形,在 春秋战国 时期的齐 地民间十 分流行。
先秦时期百戏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到了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 形式多样、规模盛大的百戏艺术
杂技:
力技:蚩尤戏——角抵戏——百戏
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自己被虎所 杀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表演中的两个人,都 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 虎形。
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汉代 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 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 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百戏活动,在汉代能有一个比 较繁荣的局面,除了当时国内安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等客观 条件外,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是分不开的。这些封建统 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都很重视乐舞。把它作为主要娱乐 工具,同时还把演出“百戏”作为对外夸耀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汉代科技文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 常重视教育和学识。
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 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 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 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 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汉光帝刘秀
汉光帝刘秀
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 后汉王朝(也俗称东汉)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 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与兄 在家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 的主力。公元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在河北登 基称帝,建立了后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 战争,刘秀平灭诸多割据政权,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 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 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 学,从而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思想、文化的统一
秦朝:
汉:
书同文、车同轨、
罢黜百家,
度同制、行同伦、 地同域、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 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 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 文家”。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展开了长达 四年的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 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 皇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 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人,起兵于江苏沛县。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 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 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 朝。刘邦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 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 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 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 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 有决定性的贡献。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毛诗、 周官礼等。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汉代艺术形式多样,舞乐百戏丰富多彩。
百戏:起源 百戏种类:杂技、像人之戏、
俳优谐戏 乐舞:
乐府、乐伎、舞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 了全中国的疆域,并继承了一部分周代的典制和秦代的朝仪; 在学术上,斥百家而“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在文 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科技领域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成就
造纸
蔡伦
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 西汉
东汉
改进造纸术,不仅降低成本,而且提高纸的产量和 质量
数学
天文地理 张衡
医学
华佗 张仲景
《九章算术》成书,奠定中国古代数学基础 东汉
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东汉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创制了医疗体 东汉 操“五禽戏”
张骞出使西域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 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 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 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 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 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 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 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 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 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 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 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 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 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